杨逵如何改编《怒吼吧!中国》剧本,企图唤醒台湾观众心中反日本帝国的「记忆」?
日治末期的总督府出版《决战台湾小说集》, 吕赫若、张文环、杨逵…… 等台湾作家,在「失掉创作自由」的大环境中如何寄託其文学理念?
日治时期的访台及在台日人作家,如佐藤春夫、西川满,他们的「殖民地文学」历程与台湾文学发展有何关?
回溯台、日近代关系史--从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1895-1945年的日本统治台湾时期,到日本战败、台湾脱离日本的殖民统治,便能窥见日本帝国从中心投射至边陲的历史弧线,在不同的时空领域曾经平行、重轨而至分轨。
《中心到边陲的重轨与分轨:日本帝国与台湾文学.文化研究》,分为上、中、下三册,收录论文以日方研究者或以日语书写的论文为主。除了日本近代文学、文化、美术等跨领域研究,亦包括比较文学、文化视点、日本帝国时期的殖民地论述,以及返照帝国核心的帝国边缘殖民地群研究论文,希望兼顾最新的研究动向,呈现多样化的研究。每篇论文,皆延请相关领域研究者撰写导读。
本书为上册,共收录九篇论文,作者为垂水千惠、星名宏修、野间信幸、下村作次郎、石崎等、中岛利郎。探究的主题,包括:台人作家吕赫若、杨逵、张文环、龙瑛宗等人重要的戏剧、文学作品,及其创作的背景脉胳;访台及在台日人作家佐藤春夫、西川满的「殖民地文学」历程;皇民化运动时期的台湾文学发展境况;以殖民地比较观点,讨论台湾、朝鲜作家之间的互动与影响。本书,是探究台湾文史殿堂的最佳读本。
主编简介
吴佩珍
日本筑波大学地域研究研究科文化研究硕士,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明学系硕士,日本筑波大学文艺言语研究科文学博士。现任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译作有:阮斐娜(Faye Yuan Kleeman)着,《帝国的太阳下:日本的台湾及南方殖民地文学》(2010,麦田出版社);津岛佑子着,《太过野蛮的》(2011,印刻出版)。近着有:“The Peripheral Body of Empire: Shakespearean Adaptations
and Taiwan’s Geopolitics”(2010.01)、〈血液的「暧昧线」--台湾皇民化文学中「血」的表象与日本近代优生学论述〉(2011.10)
主编序
吴佩珍(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二○○八年开始教育部这个为期三年的翻译计画,与本人正式跨足台湾文学研究的轨迹恰好是重叠的,而此时期日本方面的人文研究也正逐渐产生变化。日本战后对于战前旧日本帝国殖民地或者属地的记忆曾经是一片空白,但随着全球化的脉动,亚洲地域的时空距离也逐渐缩短。一旦拉近了距离,彼此才勐然惊觉双方的历史记忆曾有重叠之处,而这痕迹仍斑斑驳驳地存在于各自的文学、文化纪录中,字里行间依稀可见。回溯台日的近代关系史--从一八七四年的「牡丹社事件」、一八九五到一九四五年的日本领台时期,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战败、台湾脱离日本的殖民统治,便能窥见帝国中心投射至边陲的历史弧线在不同的时空领域曾经平行、重轨而至分轨。
此翻译计画在选题上,以日方研究者或以日语书写的相关论文为主。除了收入在日本台湾文学研究领域长久耕耘的学者的研究成果,还将触角伸及日本人文学科扩及台湾的跨领域研究,最主要有日本近代文学、文化、美术等方面的研究论文。除了日本殖民期台湾的日人及台人作家的相关论文,还包括比较文学、文化视点、日本帝国时期的殖民地论述,以及返照帝国核心的帝国边缘殖民地群研究论文,希望兼顾最新的研究动向,同时呈现多样化的研究成果。或许翻译计画选入的部分论文已经过了一段时日,但翻译到出版过程旷日费时,这点还请各位读者谅解。另外,基于这样的收录内容,为了切题,本系列论文集命名为《中心到边陲的重轨与分轨:日本帝国与台湾文学.文化研究》,按三年期计画分上、中、下三册出版。为了方便读者利用,每篇论文皆延请相关领域研究者撰写导读,让读者快速掌握论文大纲,也方便读者针对论文主题作延伸阅读。
接下来,将依主题分类介绍此三册翻译论文的内容,以玆读者使用的便利。论文介绍顺序以计画执行当时的翻译时间先后为主。为求简洁,以下提及各界研究先进、前辈时将省去敬称,尚祈见谅。
第一年期(上册)
1 台人作家:垂水千惠,〈吕赫若的戏剧活动--其戏剧的挫折与文学的回归〉、〈吕赫若与《陈夫人》--以一九四二年后吕作品为中心〉;星名宏修,〈《怒吼吧!中国》在中国与台湾的上演史--反帝国主义的记忆及其
变形〉、〈杨逵改编的《怒吼吧!中国》〉;野间信幸,〈张文环与《风月报》〉。
2 皇民化运动时期: 中岛利郎,〈日本统治末期台湾文学--台湾总督府情报部编《决战台湾小说集》的出版〉。
3 访台及在台日人作家:石崎等,〈〈ILHA FORMOSA〉的诱惑--佐藤春夫与殖民地台湾〉;中岛利郎,〈西川满与日本殖民地时代的台湾文学--西川满的文学观〉。
4 殖民地比较视点: 下村作次郎,〈论龙瑛宗的〈宵月〉--从《文艺首都》同人金史良的来信〉。
第二年期(中册)
1 台人作家: 吴叡人,〈另一个「闭塞时代」的精神史--龙瑛宗台湾战前小说中的殖民主体形成〉;秋吉收,〈殖民地台湾的描写视点--佐藤春夫《雾社》与赖和〈南国哀歌〉〉。
2 日人作家: 星名宏修,〈「兇蕃」与高砂义勇队之「间」--读河野庆彦〈扁柏之荫〉〉;桥本恭子,〈在台日本人的乡土主义--岛田谨二与西川满的目标〉。
3 帝国殖民地论述:坪井秀人,〈作为表象的殖民地〉;下村作次郎,〈外地大众文学的可能性--从台湾文学的视点出发〉。
4 皇民化运动时期:楠井清文,〈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的理念与实情--从庄司总一得奖作品《陈夫人》观之〉;下村作次郎,〈各种《莎勇之钟》的探讨--剧本、小说两部、电影脚本、教科书〉。
5 文化交涉:垂水千惠,〈东京∕台北--透过cafe 的角度看普罗文学与现代性〉;大谷渡,〈北村兼子与台湾〉、〈北村兼子与林献堂〉。
第三年期(下册)
1 台人作家:和泉司,〈征文当选作品〈植有木瓜树的小镇〉--《 改造》征文与殖民地「文坛」〉;垂水千惠,〈谈台湾普罗作家杨逵所怀抱的矛盾与纠葛〉。
2 日人作家:中岛利郎,〈日本统治期台湾文学研究:日本作家的系谱--诗魂的漂泊.长崎浩(台湾篇)〉。
3 比较视点及文化交涉:下村作次郎,〈虚构.翻译.民族--鲁迅〈藤野先生〉与赖和〈高木友枝先生〉〉;增田周子,〈日本新民谣运动的隆盛及其与殖民地台湾的文化交涉--以西条八十〈台湾音头〉的相关风波为例〉;工藤贵正,〈在台湾的厨川白村--持续性普及的背景、主要原因与方式〉;垂水千惠,〈中西伊之助与杨逵--日本作家在殖民地台湾所见〉。
4 帝国殖民地论述:中根隆行,〈文艺复兴期的殖民地文学--宗主国文坛中的多元文化主义〉。
5 战后帝国遗绪问题:武久康高,〈「战后」台湾的桃太郎--电影《桃太郎大战魔鬼岛》(《桃老大伏匪记》)〉;下冈友加,〈战后台湾的日本语文学--黄灵芝〈董桑〉的创作手法〉。
6 美术史视点:饭尾由贵子,〈陈进的女性形象与地方色彩--以一九三○年代的作品为中心〉。
在此翻译计画执行过程中,首先要感谢教育部顾问室计画总主持人范铭如教授对本计画执行时间出现延宕等问题大量包容,才能让计画整体执行无碍。另外,要向本计画执行以来一路相挺的共同主持人致上我最深的谢忱,特别是林雪星、李文茹、吴叡人、吴亦昕及杨智景诸位教授,感谢大家在繁忙的研究、教学当中拨冗襄赞。另外也感谢政大台文所,以及东吴日研所研究生加入翻译团队,虽然「教学相长」是最原初的用意,但感谢你们让我发现学习的潜力永远不可限量。最后要感谢负责一切繁琐杂务的助理:佳璇、启华与婉萍,谢谢你们任劳任怨的付出以及大力的协助。感恩!
2012年3月11日
311东日本大地震週年纪念日
于指南山麓
“重轨与分轨”这个表述,在我看来,极具辨析力。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帝国的扩张,更关乎文化在权力结构下的变迁与抵抗。我推测,《中心到边陲的重轨与分轨:日本帝国与台湾文学.文化研究》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探讨一个核心问题:当一个强势文化(日本帝国)试图将它的“重轨”铺设到另一个文化区域(台湾)时,当地的文学和文化究竟是如何反应的?是全然的同化,还是在被动的接受中孕育出新的生成?“分轨”这个词,让我联想到台湾文学可能在模仿日本文学的模式或形式时,注入了本地的经验、情感和语汇,从而走出了一条与日本本土文学既有联系又不尽相同的道路。这本书的书名,预示着作者会深入分析日本文学在台湾的影响,比如某些流派、主题或创作手法的引进,但更重要的是,会揭示台湾作家如何在这种影响下,发展出独特的“分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学景观。这种从“重轨”到“分轨”的动态研究,无疑是理解台湾文学发展脉络的关键。
评分读到“重轨与分轨”这个比喻,我脑海里 immediately 浮现出一条宽阔、笔直的大动脉,那是帝国意志的延伸,无声地将统一的规格和秩序带往远方。然而,紧接着“分轨”的出现,又暗示了在巨轨之下,必然有无数细小的、蜿蜒曲折的支线,它们或许隐匿,或许蓬勃,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故事和声音。这本书的题目,仿佛是一种对历史动态的精确描摹。它不只关注宏大的帝国叙事,更将目光投向了文学和文化这两个极为细腻的层面,去捕捉那些微小的、个体化的表达。我会期待作者如何梳理在日治时期,台湾文学如何在一个被强势输入的文学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是如何在看似单调的“重轨”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分轨”。这其中可能涉及到对当时作家创作动机的分析,对作品题材和风格演变的考察,以及这些文学作品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台湾社会的文化认同。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正是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阐释“中心”与“边陲”这一概念在日治时期台湾的语境下。通常我们理解的“中心”是权力、文化、经济的汇聚之地,而“边陲”则是相对边缘、次要的区域。然而,在殖民的语境下,这种划分本身就带着不平等和压迫。我设想,《中心到边陲的重轨与分轨》或许会颠覆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去探究“中心”对“边陲”的影响究竟是如何具体的,是强制性的文化灌输,还是渗透性的社会改造?反过来,台湾这个“边陲”在被“重轨”铺设后,是否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还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反哺或重塑了“中心”的某些认知?“分轨”这个词也很有意思,我猜想它可能指的是台湾文学在模仿、借鉴日本文学的同时,又逐渐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形成一条独立的轨道。这可能体现在语言的选择、叙事模式、主题的侧重,甚至是对殖民现实的回应方式上。这本书的书名如此富有诗意又兼具学术深度,让我对其中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和对文化现象的解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当我看到《中心到边陲的重轨与分轨:日本帝国与台湾文学.文化研究》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对“重轨”与“分轨”这一比喻的深刻印象。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术语的组合,而是一种隐喻,描绘了在特定的历史权力关系下,文化如何流动、变形,乃至被塑造。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将会深入剖析日本帝国如何作为“中心”,试图将它的文学和文化模型,以“重轨”的形式,延伸和固化到“边陲”的台湾。这其中可能涉及日本文学的翻译、介绍、教育体系的建立,以及由此带来的审美观念和创作规范的输入。然而,比喻中的“分轨”又暗示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它可能指的是台湾本土的作家和文化创作者,在面对这种强大的外部影响时,并没有完全被“重轨”所吞没,而是巧妙地在既有的框架内,或者在规则的边缘,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分轨”,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文化表达。这种“分轨”的形成,或许是出于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坚守,或许是对殖民现实的独特回应,抑或是对日本文学的创造性转化。我对这本书如何揭示这种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充满好奇。
评分这套书的书名一开始就吸引了我:《中心到边陲的重轨与分轨:日本帝国与台湾文学.文化研究》。光看这个题目,就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洪流、文化的碰撞以及地域之间的复杂关系。虽然我还没有真正翻开这本书,但单凭书名,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我想象着,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日本帝国作为“中心”,如何将它的影响力和规范,如同“重轨”一般,铺设到远方的“边陲”——台湾。这种铺设,无疑会塑造台湾的文学和文化的面貌。然而,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单向度的,所谓的“边陲”也并非全然被动接受。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台湾文学和文化如何在这种强势影响下,发展出自身的“分轨”,即独特的表达方式、审美的选择,甚至是对抗性的存在。这种“重轨”与“分轨”之间的张力,必定是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我会密切关注作者如何分析那些被“重轨”压制或塑造的文学作品,又如何发现那些在夹缝中生长出的、展现台湾独特性的“分轨”文学。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已经预示着一场深刻的学术探索,充满了历史的厚度与文化研究的精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