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十年:简吉与台湾农民运动1924-1934》是国立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台湾海洋文化吸取、转承与发展系列丛书」的成果展现。
全书分两辑:
辑一是历史叙述。包括一至五章。分析1924到1934年间,简吉与台湾农民运动的渊源与背景,以及台湾农民运动由盛而衰的原因。
辑二是资料编译。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台湾农民运动所有目前能找到的中、日文档案资料,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日本法政大学收藏的农民运动总部、支部及活跃人物留下来的文物、信件、宣传印刷品;就中又分成《台湾农民组合本部存留档案》以及《日农总本部国际部资料》两部。第二类是台湾人本位的言论机关《台湾民报》,堪称为研究台湾农民组合运动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史料。第三类是日本殖民政府官方资料,包括《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以及总督府喉舌《台湾日日新报》。第四类是学者经过研究分析整理出来的第一手资料,譬如,农民运动史研究会编的《日本农民运动史》(东京:东洋经济进步社,1961),山边健太郎编的《台湾》第一卷,现代史资料21(东京:□□□书房,1971)。
此外,本书也参考了少许第二手资料。这些资料经过作者的选编译注,将是未来研究台湾农民运动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致谢语
辑一.历史叙述
引言
第一章渊源与背景
1.台湾农民运动的渊源
2.战前日本的农民
3.日本社会主义的兴起
4.台湾的时空环境
5.台湾农村的景况
第二章第三共产国际
1.第三共产国际的前身
2.第三共产国际的组织与活动
3.联合阵线与民族解放战争
4.第三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恩怨
5.第三共产国际在中国与台湾左翼的诞生
【附录】第三共产国际远东局〈致台湾共产主义者书〉
第三章台湾农民运动的兴起
1.台湾农业组合vs.农民组合
2.官有地拂下争议
3.农民组合支部遍地开花
4.夙志农民解放运动的简吉
5.台湾农民组合成立大会
6.新竹大湖郡的山林争议
7.大甲郡大肚农民组合
8.嘉义的竹林问题
9.二林蔗农事件
10.日本劳农运动指导者麻生久到台湾
11.《台湾日日新报》的偏颇
12.二林事件的判决
13.布施辰治的台湾行
第四章农民运动的全盛时期
1.台湾农民组合vs.日本农民组合
2.农组的巡回讲演队
3.农组军师古屋贞雄
4.反对立毛差押(扣押青苗、稻穗)、反对立入禁止(禁止进入耕地)
5.第一次全岛代表大会
6.东石郡的侯朝宗与下营的张行
7.南台湾的农组活动
8.台湾农民组合台中州支部联合会
9.农民运动女斗士
10.大屯芭蕉与竹东相思树
11.第一次中坜事件
12.第二次中坜事件
第五章农民运动由盛而衰
1.台湾农民组合第二次全岛大会
2.农民组合的侷限
3.台湾分裂为左右两派
4.1929年2月12日事件
5.台湾农民组合的内讧
6.台湾共产党渗透台湾农民组合
7.大湖、竹南事件
8.台湾赤色救援会
9.1931至1934台共案
10.结束语
辑二.资料编译
第六章农民组合从无到有:组织章程、全岛大会、口号
第七章农民组合的高峰与低谷
第一部分:地方性的抗议
第二部分:中央请愿
第三部分:运动下的暗流∕反对的声音与流言
第四部分:台湾共产党渗透到农民组合
第八章农民运动的活动与阻力:官方弹压与组织困境
第九章台湾农民组合与日本外力
第十章台湾农民组合与国际左翼运动
第一部分:朝鲜的社会事件
第二部分:中国的革命与国共斗争
第三部分:第三共产国际与世界局势
第十一章农民组合运动的尾声
第十二章各州佃耕争议调查表
参考书目
跋吹动甘蔗的强风
引言
农民组合运动在南瀛孤岛台湾兴起,以凤山最早,但经纬曲折,其原因一方面受到日本左翼领导者(如麻生久1891-1940、山川均1880-1958、杉山元治郎1885-1964、布施辰治1880-1953)的启发,一方面系历年来本岛租佃(□耕)习惯之缺陷,另一方面是岛民不晓得法律,从前自己开垦的官有土地,由官厅拂下(放领出售)给日本财团(特别是制糖株式会社)或日本退官者(退职官僚)所有,致使岛民变成日本退官者或制糖会社的佃农。之前,佃农若有不平、不满与怨嗟,只能向保正、甲长、街庄役场诉苦;或由派出所警察协调慰抚之;或使业主与佃农之间互让,煳涂了事,弥缝一时。二十年代随着公学校教育之普及,带来人民知识思想之提升,终使台湾农民认清时势,敢向暴威恣肆的业主要求改善租佃习惯。农业国台湾的人口中佔多数者乃是农民,而其大多数乃是自耕兼佃农及无产的佃农,农民组合即为改善向来不公正的租佃习惯,救济佃农,排除其生活上的不安而兴起。
最初新竹州大园庄的农民二十余户移住到高雄苓雅寮陈中和(1853-1930)家族所有的荒地上,在长期□耕之契约下从事三十余甲的水田佃耕。然而1925年5月,地主突然以自作经营新兴制糖公司之目的要求佃农归还土地,多数农民不得已拟听从之。其中有人则积极发起反对运动,以法律问题之争,请求凤山公学校训导简吉(1903-1951)评断。简吉知道,1926年是本岛进入租佃契约的更新期,预计至1927年2月以前□耕契约将全部更新,因而认定该地佃农尚有□耕一年之地利。地主方面不得不予以承认,农民方面大喜,均以简吉马首是瞻,对他宛如救世主般地崇拜,附近农民之期望,概集于其一身。
如此简吉于1925年11月中组织凤山农民组合,积极发起组合运动,一步一步使各地的农民成为组合员,在嘉义山区以竹林问题为发轫点,在官有地多之处以反对官有地拂下运动,在佃农多之处以租佃问题,在地主多之处以提高原料甘蔗价格等为诱因号召,借由演讲、宣传、讲习会方法,致力于设置支部及掀起运动。1926年台南州下营、崙背、竹崎三地,以及台中州大甲、二林两地各设置冠以其庄名之农民组合;1927年更进而及于新竹,大湖亦见设置,大溪不日亦逐渐完成设置,尚呈逐渐及于台北州之情势。平静无事小乡镇的农民之间,迅速传播农民组合,令台湾总督府感到震惊。参加农组的人员从1924年的几百人、1926年的几千人、1927年的两万四千余人,一直增加到1928年的三万名。农民组合支部从1924年8月首创的彰化郡线西庄,增至1926年六个组合支部,一直到1929年的三十个支部。农民组合之章程亦颇为整备,会费方面,日薪劳工每年12钱,佃农、自耕农及佃农兼自耕农均为一年60钱,由此支付所有运动费用及其他支出。
台湾农民组合最应注意者,系与拥有五十余万佃农的日本农民组合气脉相通。曩昔日本农民运动分为左倾、右倾及中立三派时,该组合同盟聚集左倾分子,其关西总本部设于大坂,杉山元治郎为其组合长。本岛农民组合运动之中心人物,曾在大坂杉山元治郎、山上武雄等(后来被选为组合长)引导下,目击组合运动之实况,且受其思想上之感染,回台后,从而组织本岛的农民组合,目标单纯是以合法手段,反抗典型殖民地暴虐与资本主义的榨取,谋得台湾大众之解放。农民组合号召地方农民自己主动组成团体,用以争取公道、合理、公平之租佃□耕契约,维护自身的权益,提高农民地位。就中,高雄州联合会所属六个支部(高雄、凤山、屏东、潮州、东港、内埔),大多是为对付各制糖会社而设的;台南州联合会所属十个支部(曾文、下营、新营、东石、斗六、虎尾、嘉义、小梅、麦寮、番社),以竹林、蔗价问题争议最多;台中州联合会所属七个支部(大屯、大甲、彰化、员林、二林、中寮、竹山),争议居多的是退官者土地拂下问题和芭(香)蕉问题;新竹州联合会所属六个支部(桃园、中坜、湖口、三义、大湖、三叉),争议的中心点是三叉土地问题以及中坜日拓问题。
台湾农民运动因日本□地有力指导者之渡台而得以发展,其组织亦以杉山氏之农民组合同盟为准,再如举行中央委员会,揭橥之数条纲领亦是明显立足于阶级意识上之斗争。所以第一章需要从日本社会主义的兴起以及日本左翼人士如何影响富有活力、有抱负的台湾知识分子,找出台湾农民运动的渊源与背景。另外在俄共第三国际(Comintern)领导下,台共分子如谢雪红(1901-1970)、林木顺(1904-?)、杨克培(1908-1978)等跟日共、中共挂勾合作,于1928年也渗透到台湾的农民组合。农民组合原先斗争的对象是佔有广大甘蔗田的日本财阀,台湾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台共渗透以后,它的抗争性质,已经从经济诉求变成政治的抗争,从主佃分际的租金价格问题,转变为社会的阶级斗争;民族解放与建立台湾共和国。本来在1927至1928年间,台湾农民组合实际上已成为台湾社会运动最具有战斗性且最坚固的大众组织,可是台共採取的农民问题对策是「既联合又斗争」,结果,不但没联络好其他的社运团体,倒是把所有重要的盟友全部斗臭斗垮掉了。总之,台共之对于农民组合运动,终究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因此第二章介绍第三共产国际的组织、活动,以及她与日本、中国、台湾左翼分子的复杂关系。把台湾跟二十年代世界的时空环境连结之后,才能深入探讨台湾农民运动的兴起(第三章),描述农民运动的全盛时期(第四章),和分析农民运动如何由盛而衰(第五章)。
台湾农民组合本欲联络日、台、鲜的共同战线,终于不见效;想要谋全台战线的统一,也是一样没有结果;地方的未组织蔗农和农组的步调不能一致,以致向制糖会社进攻的效果很有限。台湾农民组合运动失败的理由,除了国际大环境不利于全球左翼运动之外,主要是因为日本政府有效地清除扫荡日本国内的左翼活动分子,进而切断台湾农民运动的外援与资助。同时总督府不断沿用警察 「治安维持法」与「出版规则」第十七条,无理干涉集会、阻碍讲演、蹂躏人权、缉捕台湾农组干部入狱。1928一年之中,农组本部要发给各支部的情报,总共被警方差押(查扣)三十三次。无法从日本吸取奶水的台湾农民组合,因此转而与在上海成立的台共合作,结果不但造成农组内部领导的分裂,而且吓倒了一般原本同情农组的台湾老百姓,以致组合的会员越来越少,骤减到1931年以后的几千人,结果农组的经费缩水拮据,无法执行必要的公开与地下活动,不久就风消云散、自动瓦解。
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台湾农民运动所有目前能找到的档案资料,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日本法政大学收藏的农民运动总部、支部及活跃人物留下来的文物、信件、宣传印刷品;就中又分成《台湾农民组合本部存留档案》以及《日农总本部国际部资料》两部。这些用手抄写的资料(中文、日文掺半)当然是宣导他们的立场,攻击资本主义,批评日本统治者及地主。他们的标题内容包括会议记录,讲演,各种农业问题,抗议书,陈情书,政府暴虐、警察暴行,共产主义,阶级斗争,国内、国际通讯,各地方爆发争议事件,法院讼庭审判,战斗报告,辜显荣(1866-1937)等等。经过作者的译注,这类第一手史料分编在第六、七、八、九、十、十一章。
第二类资料是台湾人本位的言论机关《台湾民报》。《台湾民报》于1923年4月15日在东京发行半月刊,后来改成週刊,至1932年4月15日再改为《台湾新民报》,前后有十年之久。《台湾民报》发行了七期之后,在1923年9月1日碰到东京大地震,于10月15日复刊,大部分销售于当时东京的台湾留学生、住在东京的台湾人;以及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台湾民报》常常遭到台湾总督府当局禁止输入台湾,一直到1927年8月1日,经台湾总督的许可,才将报社社址迁到台北市下奎府町(现今的南京西路),编辑委员包括发行人兼印刷人黄呈聪(1886-1963,早稻田大学政治系毕业),主编林呈禄(1886-1968,明治大学法学系毕业),台湾分社负责人王敏川(1888-1942,早稻田大学政治系毕业)。因为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台湾新民报》在1941年2月11日被迫改名为《兴南新闻》,从此一切在军事控制下,再也谈不上新闻自由了。
1924年8月台湾文化协会干部黄呈聪从东京回到台湾,同时鼓吹台中州彰化郡线西庄(乡)成立「甘蔗耕作组合」。台湾农民运动期间,《台湾民报》记者谢春木(1902-1969)到处奔跑,报导各地农民组合会成立发会式,全岛大会,演讲会,委员会提出的议案,以及农民示威抗议等活动。《台湾民报》有四分之一的新闻是用日文记载,也经常登载农民组合代替佃农跟官厅交涉的消息;详述农组干部被捕、审判、入狱服刑,以及出狱情形;间或用社论指出农民生活权被剥夺,攻击批评当局无诚意,并替农民痛切陈情。此外,《台湾民报》也刊登山川均、蔡孝干(1908-1982)、简吉、布施辰治写的文章,和麻生久、古屋贞雄(1889-1976)等的演讲。《台湾民报》堪称为研究台湾农民组合运动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史料。
第三类资料是日本殖民政府官方资料,包括《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以及总督府喉舌《台湾日日新报》。在整个农民运动期间,《台湾日日新报》喜欢用耸动听闻的消息恐吓农组的活动,诸如下列的新闻标题,「农组教唆农民」、「农民运动犯罪调查」、「农民组合内讧」、「暴力行为、有罪公判」、「台湾农民运动破坏农业」、「农民组合滞纳厝税」、「辩士违警被拘」、「通译被检束」、「农民组合恶作剧」、「农组某某素多劣迹」、「保甲会议反对两庙借人作煽动演讲」、「农组干部危害公务」、「农组赵港等诈欺」、「农组支部长诈欺案送院」、「农民组合争议部长因诱拐妇女被提起告诉」、「痛骂公猪拐诱吾女愤然欲与简吉拚命」、「农运赤化阶级斗争」。採用《台湾日日新报》的新闻报导时,务必要跟第一类和第二类资料相互比较,研判查证,才会客观翔实。
第四类资料是学者经过研究分析整理出来的第一手资料,譬如说,农民运动史研究会编的《日本农民运动史》(东京:东洋经济进步社,1961),山边健太郎编的《台湾》第一卷,现代史资料21(东京:□□□书房,1971)。山边健太郎编的《台湾》中文翻译,分别编排在第六到第十一章,俾让国内学者参考比较。
此外,本书也参考了少许第二手资料,如牛津大学教授Ann Waswo and Nishida Yoshiaki eds., Farmers and Village Life in Twentieth Century Japan (London: Routledge. Curzon, 2003);C.L.R. James, World Revolution, 1917-1936: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London: Martin Secker and Warburg, 1937;堪萨斯大学教授Frank S. T. Hsiao and Lawrence R. Sullivan的 " A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Taiwanese Communist Party, 1928-1931,"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February 1983;及Edgar Wickberg的 "The Taiwan Peasant Movement, 1923-1932,"Pacific Affairs, July 1975.
跋
吹动甘蔗的强风
他坐在绿色的山谷里
他跟他的真爱坐一起
他焦虑的心挣扎于
新爱与旧爱之间
新爱是农民,旧爱使他
深深地关怀着台湾
当强风吹遍了嘉南山林
也吹动了青绿色的甘蔗
这是很难用悲悼的文字表达
结合他们在一起的情节
可是更难忍受的奇耻大辱
是外人拴缚着他的练锁
所以他说:他要在清早
寻找山中的幽谷
而且带领勇敢的农工游击队
当强风吹动甘蔗时
他伤心地擦干她的眼泪
他的两只手臂抱住她
正当他的耳朵听到从丛林中
鸣响出来的不祥枪声
子弹粉碎他真爱的心
在生命那么幼小的初春
就这样她死在他的怀抱
当强风吹动甘蔗时
他背着她到山中的涧水
那里满佈着春天的花朵
他拾拣柔软翠绿的枝叶
放在她沾满血渍的胸膛
他的泪水滴在她冰冷的尸体
然后匆忙地冲过大山小崃
他立誓要向敌人报复
当强风吹动甘蔗时
立下「以血洗血」的誓言绝不后悔
他检视一下阿里山山麓的地点
埋葬他真爱的僵冷尸体
在那里全部的他很快恢复镇定
他悽惨地绕着她的坟墓徘徊
从正午,到晚上,到清晨
他所听到的都使他心痛
强风还吹动着甘蔗
……
蔡石山 2010年2月28日
纪念简吉先生二.二八嘉义山区起义
致谢语
本书之所以能问世,首先要归功于三位关键性的文教人士,第一位是大众教育基金会董事长简明仁博士,第二位是国立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庄英章讲座教授,第三位是国立交通大学前任校长吴重雨博士。近三年来,简明仁先生安排我到国内各大学讲述台湾农民运动的历史意义。庄英章教授担任客家学院院长期间,聘请我回国任教,并多方面协助我的学术研究。几年前,简明仁先生从日本法政大学影印了两大册有关二十年代的台湾农民运动资料,一册定名为《资料A:台湾农民组合本部存留档案》,另一册定名为《资料B:日农总本部国际部资料》。2010年吴重雨校长核准在交大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设立「简吉与台湾农民运动研究室」时,简明仁先生将上述两册厚厚的原始资料(日文、汉文掺半)交给我,于是又开始了我再一次的学术探险与挑战。
很幸运的,在译註上述的资料以及蒐集其他的补充资料过程中,我能够找到一队第一流的研究小组,其中包括拥有东京大学文学博士的梁蕴娴,交大第一位文科博士王维资,台师大历史学博士候选人谢明如,交大硕士吴孟蓉以及研究生吴宓蓉。此外,人社中心助理卢佳慧以及张菀伦,还有几位交大的工读生也为了这部书稿贡献时间和心力。这本书是交大人社中心「台湾海洋文化吸取、转承与发展系列丛书」的成果展现,希望能带动人社中心的同仁以及国内外学者朝着这主题,尝试以台湾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教育、艺文等研究视角,进行文化对话与学术着作。
在撰研写稿期间,黄富三、吴文星、柯庆明、陈芳明、许雪姬、陈慈玉、 Stephane Corcuff、黄绍恆、钟淑敏、曾华壁、叶显光,有的协助台湾海洋文化丛书的推展,有的读稿给评语,有的鼓励供资料,在此一併志谢。我也要感谢大众教育基金会供给书中的插图。本书的出版得到教育部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计画经费补助以及国立交通大学的配合款。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秀娟、雪枫、Patrick、九?、逸茹、Tennyson,以及我只身在台期间关心、帮助、爱护我的朋友。
当我拿到《沧桑十年:简吉与台湾农民运动1924-1934》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设太多期待,只是想着了解一段不那么被主流叙事所关注的历史时期。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超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农民运动的历史记述,更是一部关于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抗争、最终留下深刻印记的史诗。作者通过对简吉这位传奇人物的细致刻画,将我们带入了1920年代至1930年代台湾农村那段充满沧桑的岁月。我被书中描绘的台湾农村社会图景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时期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不公,反而将其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地租的压迫、高利贷的盘剥、殖民当局的歧视性政策,这些都像无形的枷锁,紧紧地束缚着台湾的农民。而简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挺身而出。书中对简吉个人经历的描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并非生来就是英雄,他也有过平凡的生活,有过对未来的迷茫。但是,当他亲眼目睹了乡亲们的苦难,当他感受到了剥削的残酷,他毅然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我被书中对简吉领导农民运动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如何从一个朴素的抗争者,成长为一个有组织、有策略的领导者,如何将分散的农民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他过人的才华和决心。书中对几次大规模的农民抗争事件的描写,更是扣人心弦。我仿佛看到了农民们在简吉的号召下,不畏强权,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的权益而斗争的场景。那些场景,充满了悲壮和力量,让我为之动容。而且,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将简吉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神话人物,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在承受巨大压力时的挣扎和痛苦。这种真实的描写,反而让简吉的形象更加立体,他的抗争更具感染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并非总是由伟人书写,更多的时候,是由无数像简吉这样的普通人,用他们的汗水、泪水甚至鲜血,共同铸就的。
评分《沧桑十年:简吉与台湾农民运动1924-1934》这本书,如同一部厚重的史诗,为我揭示了台湾近代史上那段不为人知的农民抗争历程。我本以为,这是一部较为枯燥的学术著作,但它所呈现出的故事,却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历史的深度。作者以简吉这位草根领袖为中心,为我们勾勒出了1920年代至1930年代台湾农村的真实图景。殖民者的土地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土地兼并,农民们背负着沉重地租,生活在赤贫之中。我仿佛能够看到,那些农民在恶劣的条件下辛勤耕作,却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泥沼。而简吉,正是在这样的绝望中,看到了抗争的希望,并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书中对简吉组织和领导农民运动的策略,进行了极为细致的阐述。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佃农,成长为一个能够团结成千上万农民的领袖,如何组织各种形式的抗议活动,如何与强大的殖民当局进行博弈,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我尤其对书中对几次标志性农民抗争事件的描写印象深刻,例如“二林事件”等。作者通过大量史料的考证和挖掘,将这些事件生动地还原,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农民们为了争取土地和尊严而进行的英勇斗争。这些斗争,充满了艰辛和牺牲,但同时也彰显了人民的力量。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它展现了简吉作为一个人,他所经历的磨难、内心的挣扎,以及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偶像,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用自己的生命去践行理想的普通人。他的故事,是对那个时代无数默默无闻的抗争者的致敬。
评分《沧桑十年:简吉与台湾农民运动1924-1934》这本书,着实颠覆了我过去对台湾近代史的某些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那段时期台湾的农业发展,更多的是在殖民者推动下的“进步”与“现代化”,即便存在矛盾,也多是技术层面的改良。然而,此书以一种极其沉重的笔调,揭示了殖民统治下,台湾农业经济结构中根深蒂固的剥削与压迫。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特别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基层农民的诉求和反抗记录,展现了殖民者是如何通过土地制度的安排、税收政策的设计,以及对农产品价格的操纵,将台湾的农业经济牢牢地置于其榨取利润的体系之下。书中对于“地租”这个概念的剖析,远比我过去在课本上学到的要复杂和残酷得多。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收入分配问题,而是涉及到权力、阶级和身份认同的深层冲突。简吉,作为这场运动的核心人物,他的形象在书中被描绘得极其丰满。我看到的是一个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压迫下奋起反抗的普通人。他的成长轨迹,从一个被剥削的佃农,到成为能够团结和组织起成千上万农民的领袖,其过程的艰难和曲折,书中都有细致的描述。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展现简吉的领导智慧和策略的。在那个信息闭塞、力量悬殊的年代,他如何能够有效地传递信息,如何能够协调不同地区、不同诉求的农民群体,如何能够巧妙地利用殖民地法律的漏洞,进行合法且有效的抗争,这些都让我惊叹不已。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台湾农民运动的复杂性。它不仅仅是对地租提高的简单反抗,而是包含了对土地所有权、劳动尊严、乃至民族自决的深层诉求。书中对运动内部的派别分歧、思想差异,以及与当时其他政治力量的互动,都有深入的探讨,使得整个运动的面貌更加立体和真实。我被书中那些充满力量的个体故事所打动,那些为了土地、为了尊严而付出的牺牲,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沧桑十年:简吉与台湾农民运动1924-1934》这本书,犹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为我呈现了台湾近代史上那段充满苦难与抗争的岁月。我本以为,这是一本可能稍显枯燥的历史研究,但它所讲述的故事,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重量。作者以简吉这位草根领袖为中心,为我们勾勒出了1920年代至1930年代台湾农村的真实图景。殖民统治下的土地制度,使得大量农民被剥夺了土地,沦为佃农,忍受着高昂的地租和沉重的剥削。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农民在恶劣的条件下辛勤耕作,却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泥沼。而简吉,正是在这样的绝望中,看到了抗争的希望,并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书中对简吉领导农民运动的策略,进行了极为细致的阐述。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佃农,成长为一个能够团结成千上万农民的领袖,如何组织各种形式的抗议活动,如何与强大的殖民当局进行博弈,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我尤其对书中对几次标志性农民抗争事件的描写印象深刻,例如“二林事件”等。作者通过大量史料的考证和挖掘,将这些事件生动地还原,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农民们为了争取土地和尊严而进行的英勇斗争。这些斗争,充满了艰辛和牺牲,但同时也彰显了人民的力量。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它展现了简吉作为一个人,他所经历的磨难、内心的挣扎,以及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偶像,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用自己的生命去践行理想的普通人。他的故事,是对那个时代无数默默无闻的抗争者的致敬。
评分《沧桑十年:简吉与台湾农民运动1924-1934》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力量的方式,为我打开了台湾近代史中一段不容忽视的篇章。我本以为,关于农民运动的论述,可能充斥着政治口号和阶级分析,但这本书却以其对人物内心世界和生活细节的深入挖掘,展现了历史的温度和厚度。作者围绕简吉这位核心人物,细致地描绘了他从一个普通的佃农,一步步成长为台湾农民运动领袖的心路历程。我被书中对1920年代至1930年代台湾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描绘所震撼。殖民者的土地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土地兼并,农民们背负着沉重地租,生活在赤贫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农民在艰辛劳作后,依旧无法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绝望。而简吉,正是看到了这种不公,并决心与之抗争。书中对简吉组织和领导农民运动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动员和组织起庞大的农民群体,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如游行、罢耕、请愿等,与殖民当局进行抗争,这些都展现了他非凡的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我尤其对书中对几次重要的农民抗争事件的描写印象深刻,如“二林事件”等。作者通过大量史料的考证和运用,将这些事件生动地还原,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农民们为了争取土地和尊严而进行的英勇斗争。这些斗争,充满了艰辛和牺牲,但同时也彰显了人民的韧性和力量。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是,它展现了简吉作为一个人,他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内心的挣扎,以及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英雄,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用自己的生命去践行理想的普通人。他的故事,是对那个时代无数默默无闻的抗争者的生动写照。
评分《沧桑十年:简吉与台湾农民运动1924-1934》这本书,如同一面映照历史的镜子,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台湾底层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我原以为,这是一本仅限于学术研究的著作,但它所呈现出的故事,却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历史的厚度。作者在书中,对简吉这个人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描绘,从他早年的生活经历,到他思想的形成,再到他如何一步步成长为台湾农民运动的核心领导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展现。我被书中描绘的台湾农村社会经济图景深深打动。殖民统治下的土地制度,使得大批农民沦为佃农,遭受着沉重的地租盘剥。我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些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的艰难。而简吉,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并为此不懈奋斗。书中对简吉组织和领导农民运动的策略,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动员和组织起庞大的农民群体,如何通过合法与非法的手段,与殖民当局进行抗争,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他过人的智慧和坚定的意志。我尤其对书中对几次重要的农民抗争事件的描写印象深刻,比如“二林事件”等。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口述,将这些事件生动地还原,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农民们为了争取土地和尊严而进行的英勇斗争。这些斗争,充满了艰辛和牺牲,但也彰显了人民的力量。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展现了简吉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一个在困境中不断奋斗,并最终改变历史进程的伟大人物。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抗争所推动的。
评分这本《沧桑十年:简吉与台湾农民运动1924-1934》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初读书名,我以为会是一部严肃的历史学术著作,充斥着枯燥的史料和专业的理论分析,但翻开扉页,我便被简吉这位在历史洪流中不懈抗争的农民领袖的生动故事所吸引。作者并没有以宏大叙事的视角去俯瞰,而是选择了深入到每一个事件的细节,仿佛亲历了一般。例如,书中对1920年代台湾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细致描绘,从地主与佃农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到日益加重的租谷和苛捐杂税,再到殖民统治下农民生存的艰难,都写得入木三分。我仿佛能看到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农民,他们的汗水浸润着干涸的土地,却难以换来温饱;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昏暗油灯下低声抱怨,对不公命运的无奈与愤怒。而简吉,这位从基层农民中崛起的领袖,他的出现,如同黑暗中的一道光,点燃了无数农民心中压抑已久的火焰。书中对简吉早期思想的形成、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佃农成长为具有组织才能和领导魅力的农民运动的代表人物,进行了极其详尽的铺陈。他的每一次演讲,每一次组织会议,每一次与日本殖民者的斡旋,都被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来,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尤其是书中对简吉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描摹,更是令人动容。他并非一个完美的英雄,他也有迷茫,也有恐惧,但正是这种真实,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他的抗争更加可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比如,书中对几次重要的农民抗争事件,如“二林事件”、“溪州事件”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复原,从事件的起因、经过、参与者、斗争方式,到最终的结果,都力求真实。作者不仅仅是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大量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料,以及当时的报刊文献,将这些事件重新鲜活起来。我仿佛看到了农民们手持简陋的农具,高呼着抗议的口号,勇敢地与全副武装的日本警察对峙的场景。这种还原,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那些曾经为争取生存权利而奋斗的普通人的致敬。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并非只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泪和汗水书写的。
评分《沧桑十年:简吉与台湾农民运动1924-1934》这本书,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将我带入了台湾近代史上那段充满血泪与抗争的岁月。我原本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但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生动的叙事,让我对简吉这位人物以及台湾农民运动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围绕简吉这位核心人物,细致地勾勒出了他的人生轨迹和思想演变。我被书中对1920年代至1930年代台湾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描绘所深深吸引。殖民统治下的土地制度,导致了严重的土地集中,农民们承受着高昂的地租和剥削,生活在贫困之中。我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些农民在艰辛劳作后,依旧无法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绝望。而简吉,正是看到了这种不公,并决心与之抗争。书中对简吉组织和领导农民运动的策略,进行了极为详尽的分析。他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动员和组织起庞大的农民群体,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如游行、罢耕、请愿等,与殖民当局进行抗争,这些都展现了他非凡的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我尤其对书中对几次重要的农民抗争事件的描写印象深刻,如“二林事件”等。作者通过大量史料的考证和运用,将这些事件生动地还原,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农民们为了争取土地和尊严而进行的英勇斗争。这些斗争,充满了艰辛和牺牲,但同时也彰显了人民的韧性和力量。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是,它展现了简吉作为一个人,他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内心的挣扎,以及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英雄,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用自己的生命去践行理想的普通人。他的故事,是对那个时代无数默默无闻的抗争者的生动写照。
评分《沧桑十年:简吉与台湾农民运动1924-1934》这本书,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台湾近代史深处的大门。我原本以为,这段时期的台湾农民运动,可能只是地方性的、零散的反抗,缺乏系统性的组织和深刻的思想根源。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包括简吉本人的回忆录、当年的报刊杂志、官方档案以及幸存者的口述,构建了一个异常详实且富有生命力的历史画卷。我被书中对简吉个人经历的详细梳理所折服。他并非出身显赫,也不是科班出身的革命家,而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农民,一个饱受殖民经济压迫的佃农。他的思想是如何一步步觉醒,他的抗争意识是如何被点燃,以及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抗争者,成长为能够引领整个台湾农民运动的领袖,这些过程的展现,充满了励志色彩,也让人看到了那个年代基层人民的强大生命力。书中对于1924-1934这十年间,台湾农民运动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极其细致的梳理。从最初的零星抗议,到后来形成有规模、有组织的斗争,再到运动内部的思想分歧和策略调整,作者都一一呈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运动的经济基础和政治背景的深入分析。殖民统治下的土地兼并、高额地租、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是如何一步步将农民推向绝境,而简吉又如何利用这些矛盾,组织起有效的抗议,这些都让我看到了这场运动的深刻根源。而且,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运动背后的思想斗争和文化影响。简吉的思想,受到哪些进步思潮的影响?他的抗争,又对当时的台湾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冲击?这些都让我对这场运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让我看到了简吉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所经历的牺牲、挫折,以及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不是一个遥远的符号,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用自己的生命去践行理想的普通人。
评分《沧桑十年:简吉与台湾农民运动1924-1934》这本书,如同一部饱含深情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了台湾近代史上那段波澜壮阔的农民抗争史。我最初翻阅此书,是怀着一种探究历史真相的好奇,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简吉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所深深吸引。作者以其扎实的史料功底和细腻的笔触,将我们带回了那个充满压迫与反抗的年代。书中对1920年代至1930年代台湾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描绘,极具震撼力。殖民者强加的土地制度,使得大量农民沦为佃农,承受着高昂的地租和苛刻的剥削。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烈日下辛勤耕耘,却连温饱都难以保证的农民,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绝望。而简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挺身而出。书中对简吉个人经历的刻画,非常生动。他并非天生的革命家,而是在目睹了乡亲们的苦难后,内心被点燃了反抗的火焰。我被书中对简吉组织和领导农民运动的策略所吸引。他如何从一个基层佃农,成长为一个能够团结数万农民的领袖,如何有效地组织各种形式的抗议活动,如何与殖民当局进行周旋,这些都展现了他非凡的才能和胆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几次标志性农民抗争事件的详细阐述,例如“二林事件”等。作者通过对事件的起因、经过、参与者以及最终结果的深入挖掘,让我们看到了农民们为了争取自身权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这些事件,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事件,更是普通人在面对不公时,所迸发出的强大力量的体现。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它展现了简吉作为一个人,他所承受的压力、内心的挣扎,以及他从未放弃的理想。他并非一个高高在上的英雄,而是一个与人民站在一起,共同奋斗的战友。他的故事,是对那个时代无数默默无闻的抗争者的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