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荷兰人在台湾

明清时期荷兰人在台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明清史
  • 荷兰殖民
  • 海外史
  • 社会史
  • 经济史
  • 文化交流
  • 移民史
  • 福尔摩沙
  • 殖民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5世纪至17世纪中期的贸易纪元时期,其高峰期集中在西元1570年至1630年,为全球交易环境诞生的时段,但是经济轴心不在欧洲全在中国。从16世纪以来,白银的产生和贸易加速的增加,绝大部分流向到中国这个市场,使得中国成为欧洲与亚洲白银的聚集地。而提供白银给中国的日本,则因为台湾位于南中国与日本之间丝绸贸易的海路上,故成为中日商人在中国政府禁止下,违法秘密买卖之地。一旦荷兰人想要参与中日的白银贸易,也会为相同的理由看上了台湾。

  17世纪对台湾而言,是一个重要转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国历经明、清两个帝国的统治,而台湾则是面临大明帝国、荷兰、西班牙、大清帝国、明郑五个政权的竞逐,100年的时间以荷兰统治38年为最长。以殖民统治结构来说,荷兰人在台湾设立了行政、司法、贸易体系,进行商业与传教活动,直到1662年才被郑成功结束殖民经营。

  从全球的意义上来说,16、17世纪欧洲人到亚洲,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波全球化的开始,一则将台湾推入了世界舞台,二则打开了欧洲人与中国人的直接贸易,三则直接冲击了东亚的政治格局。而这一波的全球化,台湾的贸易地位实践了荷兰人殖民的梦想,从南洋到日本的中间站角色吸引了欧洲人和日本人的注目。接续的郑氏王朝和满清政权把台湾转入中国人的社会,使得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痕迹,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淡化,也暂时阻断了欧洲人、日本人企图占据台湾成为他们殖民地的美梦。

本书特色

  运用史料档案,全面还原明清时期荷兰人在台湾经营的真相。

作者简介

戴月芳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专研明史、台湾史、文化创意产学。

投入出版界与学术界已有30年,代表作品有:

  《五千年人类大史蹟》、《中国名着选译丛书》、《中国建筑》杂志企画、《再现台湾》套书(荣获金鼎奖)、《20世纪全纪录》、《中国全纪录》、《台湾全纪录》、《20世纪中国全纪录》、《放眼世界》、《中国名画之旅》、《空中巴士》、《我如何弄垮霸凌银行》、《台湾三国志》、《明华园》、《中共军头点将录》、《荷兰人在台湾》、《西班牙人在台湾》、《板桥林家与雾峰林家》、《台湾钱淹脚目──台湾的行郊》、《台湾文化协会》、《雾社事件》、《蒋渭水》、《国语彩色辞典》(荣获课外优良读物)、《世界古文明之旅》、《小小理财家》、《世界历史》、《英汉日小辞霸基础型彩色图解综合字典简体版》、〈明太祖太常寺官员陞迁之研究〉、〈明太祖太常寺官员陞迁之研究〉、〈明代皇家机构天文科技管理之研究〉等。

台湾历史文献研究系列: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与社会变迁(1624-1662)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在台湾(当时称福尔摩萨)长达三十八年的殖民统治时期所施行的具体政策、社会结构重塑以及其对台湾本土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研究范围侧重于VOC在行政管理、经济剥削、宗教传播以及军事防御等核心领域的实践操作,旨在描绘一幅详尽的早期台湾殖民图景。 第一部分:公司的到来与初期建制(1624-1630)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荷兰人选择台湾作为其亚洲贸易据点的战略考量,对比了其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的既定方针与在台湾实际操作的差异。重点分析了热兰遮城(Fort Zeelandia)的选址、建造过程及其作为行政、军事与商业中心的初期定位。 行政体系的初步构建: 详细考察了公司派遣的总督(Director)及其辅佐机构——评议会(Council)的职权范围。探讨了早期法律体系的移植与本土化尝试,特别是针对原住民部落的司法管辖权界定。 经济基础的奠定: 阐述了鹿皮贸易作为初期主要经济支柱的运作模式,包括与不同原住民部落建立的贸易协定、价格控制机制以及对捕猎活动的干预程度。同时,也分析了公司试图推行的蔗糖种植业的萌芽阶段所面临的困境与初期布局。 原住民关系的初始塑造: 聚焦于公司与台湾西海岸平埔族群(如西拉雅族群)的首次接触与关系建立。分析了“怀柔”与“武力震慑”并用的策略,以及通过册封、赏赐等仪式性活动确立的宗主权关系。 第二部分:殖民统治的深化与社会工程(1631-1650) 这一时期标志着VOC在台湾殖民统治的成熟与全面推行,公司开始系统性地干预原住民社会结构,并尝试建立一套稳定的税收与劳动力体系。 土地制度与赋税征收: 详细研究了公司推行的土地丈量与“公有地”概念的引入,尽管实际操作中多倾向于服务于公司利益。分析了针对汉人垦殖者(主要来自福建、广东地区)与原住民社群所征收的不同形式的税赋(如人头税、土地税、货物抽成等)及其对地方经济的抑制作用。 宗教与教育的工具性: 重点考察了新教改革宗(Dutch Reformed Church)的传教活动。分析了传教士(如罗德胡伊森、汉斯·普特曼斯)在创制罗马拼音文字(Sinckan System)方面的成就,以及利用文字和教育系统推行教义和巩固公司统治的策略。探讨了宗教皈依率及其在社会阶层流动中的作用。 劳动力与基础设施建设: 剖析了公司对劳动力资源的组织方式,包括招募汉人契约劳工进行基础建设(如修筑道路、加固城池)和协助蔗糖种植。考察了台江内海的水利工程、港口设施的维护,以及这些工程如何服务于公司的商业利益。 对汉人社会的管理: 研究了公司如何通过设立“保甲制”或类似组织来管理日渐增多的汉人聚落。分析了公司对汉人内部械斗的干预原则,以及利用汉人精英作为中间管理阶层的策略。 第三部分:统治的张力与内部矛盾(1651-1661) 随着殖民统治的深入,潜在的矛盾与反抗势力开始显现,公司的统治面临来自不同群体的压力。 原住民的抵抗与“大叛乱”: 详尽叙述了1636年麻豆社事件后,公司采取的严厉镇压措施,以及后续几十年中,地方部落不时爆发的小规模反抗。重点分析了1661年爆发的,由郭怀一领导的汉人反抗事件的起因、发展脉络及其对公司统治信心的打击。 公司内部的腐败与治理困境: 基于档案材料,揭示了公司末期,部分高级官员在贸易、土地分配等方面存在的徇私舞弊现象,以及这如何削弱了殖民政权的合法性和效率。 对外关系的复杂性: 探讨了VOC与明朝残余势力、日本德川幕府,以及其他欧洲殖民竞争者(如西班牙人)在台湾海域的微妙互动与冲突,特别是荷兰人如何成功驱逐西班牙势力,确立其在台湾的霸权。 第四部分:殖民遗产与终结(1661-1662)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郑成功军队的入侵及其对荷兰统治的最终瓦解。 军事防御体系的评估: 分析了热兰遮城和普罗民遮城(Fort Provintia)的防御能力与战略弱点,以及面对专业化郑氏军队时的表现。 投降与政权更迭: 细致描述了围城战的经过,以及最终荷兰总督揆一(Frederick Coyett)的投降条款。探讨了投降后荷兰人员和剩余财产的撤离安排,以及公司在台湾积累的行政文书和物质财富的处理方式。 遗留的影响: 总结了荷兰三十八年统治对台湾社会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包括农业技术、商业习惯、早期地理名称,以及对后续汉人与原住民社会格局的潜在影响。 研究方法与史料基础 本书主要基于荷兰人自己留下的第一手档案,包括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总库(VOC Archives)中的“台湾档案”(The Archives of Formosa),如总督的往来信函、评议会记录、法庭审判记录、商业报告(Verbaal)以及私人日记。同时,辅以西班牙、葡萄牙及早期汉文史料进行交叉印证,力求提供一个多维且立体的十七世纪台湾殖民社会剖面。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档案中隐藏的社会经济细节的挖掘,超越传统的政治史叙述框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1. 国际海权角逐下的台湾
(1)闽南生理人与台湾
(2)贸易纪元时期的台湾社会

2. 远涉波涛:欧洲海外扩张
(1)佛朗机人对外拓建市场
(2)西班牙的海外贸易世界
(3)荷兰争取独立与东印度公司

3. 自我封闭:锁国下的日本
(1)十六世纪的日本
(2)十七世纪的日本

4. 蒙尘明珠:明清统治下的台湾
(1)〈东番记〉的记载
(2)《东印度水路志》的观察
(3)甘迪究士牧师的亲历
(4)士兵兼地图测绘师司马尔卡顿的描绘
(5)亲历郑成功攻台士兵赫伯特的叙述
(6)台湾海崃的武装集团

5. 辟地谋利:荷兰治台
(1)殖民前夕:从澳门到大员
(2)治台目标
(3)《东印度事务报告》与历任驻台长官
(4)不平等的荷、汉合作模式
(5)广辟财源的方式
(6)与原住民的磨合
(7)西、荷共存

6. 前功尽弃:内部冲突与撤台
(1)与麻豆社的冲突
(2)虎尾攻击汉人
(3)郭怀一事件
(4)何斌游走荷、郑两方
(5)国姓爷以台湾为反清基地
(6)荷、郑对峙与揆一撤台

7. 台湾角色的转变
(1)欧洲殖民扩张的技能
(2)荷兰内部意见不合
(3)郑成功入台的意义
(4)荷兰殖民台湾的检讨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序言

  30年前,笔者在大学就读,台湾史的研究尚待更多的专研者投入经营,尤其在荷西时期的研究方面,只有政治、宗教两个角度的探讨,需要深入性、多面性的了解,却又碍于语言、文字的隔阂,无法参阅荷兰文、西班牙文撰写相关史料档案,自然使得此一时期的研究窒碍难行。今天,欣见村上直次郎翻译的《巴达维亚城日志》、郭辉与程大学翻译的《巴达维亚城日记》、江树生译註的《热兰遮城日志》、程绍刚译註的《荷兰人在福尔摩莎》(即译註《东印度事务报告》中有关福尔摩莎史料)、郑维中撰写的《制作福尔摩沙》(介绍台湾史相关西洋古书,如《东印度水路志》、《福尔摩沙简报》、《荷使初访中国记》、《荷兰信使》、《荷使第二及第三次出访(大清)中国记》等二十本)等书相继出版,弥补了台湾本身没有古籍珍本可考的缺憾。这些年来,台湾史籍翻译促使中外学者积极投入,借由这些真实的纪录,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解释,更把台湾史放在全球化的背景来探讨。

  以前,我们只从台湾的角度看台湾史;现今,我们应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台湾史。西元1405年(明成祖永乐三年)至1433年(明宣宗宣德八年),郑和完成七次下西洋,前后历时29年,比西元1498年(明孝宗弘治十一年)佛朗机人 绕道南非好望角经东非蒙巴萨穿越印度洋至印度加利卡特(Calicut)早65年,其航行远至波斯湾、红海及非洲东岸,其后促使闽、粤两省人口大量移民南洋,造成了今天的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菲律宾群岛在西方人东来殖民以前,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的天下。与此同时,欧洲已步入「贸易纪元时期」,在西元1551年(明世宗嘉靖三十年)有葡萄牙船航抵日本九州东北的丰后(Bungo)进行贸易,途经台湾时,以「福尔摩沙」(Formosa)称唿,至此台湾日渐引起了欧洲人的注意。1553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佛朗机人向明朝官员「借住」濠镜(今澳门)。1565年(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西班牙人占领菲律宾,在宿雾(Cebu)建立了其在亚洲的第一个殖民地。1602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此为荷兰从日本到南洋到南非广大商业与殖民王国的统治指挥中心。1604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荷兰两次占据澎湖不成,1624年(明熹宗天启四年)荷兰与明朝官方协商,转至大员(今安平)与中国进行贸易。1626年(明熹宗天启六年),西班牙势力进占鸡笼(今基隆),正式宣告台湾陷于两雄相争之局。

  17世纪的台湾,处于世界列强兵家相争之地。因为明朝实施海禁政策,海洋贸易体系主要透过朝贡与官办的方式进行,对中国海外贸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虽然时张时弛,但贸易发展需有开放的政策与稳定的环境才有未来,于是无形之中助长海盗走私的生意。到了清朝,出于防汉制夷的政治考量,又为了打击摧毁反清复明的势力,配套实施了空前绝后的闭关锁国政策,甚至实行了沿海迁界,扼杀了中国的海洋贸易、国内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中国在18、19世纪严重落后于西方,也促使台湾成为兵家必争的贸易基地。

  本书将台湾史放在世界史的格局里,从15世纪以后大航海时代海外扩张的来临到16世纪以来欧洲强权的变化,外在的刺激逐步把台湾这个蕞尔小岛推到一个重要的转捩点。而在西元1581年(明神宗万历九年)荷兰人反抗西班牙宣布独立,从主权、宗教的束缚里释放出来的荷兰追随葡萄牙、比利时、西班牙等国的海外扩张政策,为了促进其在好望角以东的亚洲贸易及在亚洲继续与西班牙作战,于1602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年)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主导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事务;又于1624年(明熹宗天启四年)登陆了大员(今安平),展开了38年对台湾的统治,其间历经明、清两代,因此将本书名定为《明清时期荷兰人在台湾》,希冀清楚交代其间荷兰人在台湾进行哪些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活动?如何与西班牙争夺地盘?荷兰在台湾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最后又为何丢掉台湾基地?这些错综复杂的过程,与欧洲强权的抗衡、中国内部政局的变化、台湾海崃上活动的商业利益息息相关,其中将会大量运用史料档案,全面还原明清时期荷兰人在台湾经营的真相。

  2011年是中华民国建国100週年,在台湾研究逐渐受到国际学术界重视的同时,本书的完成,一则是以出生台湾的历史工作者对国家百寿的贺礼,二则以本书抛砖引玉,待日后尚未付刊的档案一一翻译付梓,更丰富台湾史国际化的研究,强化台湾的生命力。

  2006年至2009年,笔者主编了一套100册的《再现台湾》系列套书,其中也参与撰写10几册,邀请了专研各领域的学者共襄盛举,也荣获了2007年金鼎奖的最高荣誉。2008年,感谢五南文化集团杨荣川董事长的邀约,再度策画了《台湾志记》书系,在这个书系笔者撰写了这本书,结合个人的专长领域:明史、台湾史,当作个人投入史学界、出版界30年的纪念。最后,感谢台湾书房苏美娇与程于倩小姐、蔡明慧小姐的襄助、美编李文顺先生的设计、文史工作者陈志杰先生的襄助,他们的专业背景提升了这本书的价值。如有未逮之处,尚请读者与各方先进不吝指正,待再版时复以修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听到《明清时期荷兰人在台湾》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想象着,在那些风雨飘摇的年代,一艘艘高桅帆船从遥远的欧洲驶来,带着探险的勇气和逐利的渴望,最终停泊在台湾的海湾。这本书,我猜想,很可能会详尽地描述荷兰人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他们的商业网络,如何通过贸易积累财富,以及他们如何与其他在地力量,如明朝遗臣、清朝官兵以及原住民族群,展开复杂的博弈。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荷兰人在台湾推行的政策,例如土地制度、税收体系,以及他们如何试图改变当地的社会结构。一个重要的方面,我想,应该是书中对荷兰人留下的建筑、文字、宗教信仰等物质和精神遗产的描绘。这些痕迹,或许至今仍散落在台湾的角落,默默诉说着那段被遗忘或被重塑的历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人文风貌,理解荷兰人的到来,对于台湾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如何被吸收、转化,最终融入台湾自身的历史进程的。

评分

这本《明清时期荷兰人在台湾》的书名,光是听着就很有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台湾早期历史,特别是与欧洲的接触阶段很感兴趣。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这本书,但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种种可能性的遐想。我想象着,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来自遥远国度的荷兰人,是如何带着他们的商船、火器和一些陌生的观念,踏上这片宝岛的。他们是如何与岛上的原住民,以及后来迁来的汉族移民打交道的?他们的到来,究竟给台湾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是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贸易,还是也伴随着冲突与殖民的阴影?书中是否会详细描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运作方式?他们是如何在台湾建立据点,发展经济,甚至是施行统治的?我尤其好奇,在与当地文化、宗教、政治体制的碰撞中,荷兰人自身是否也发生了某些转变?历史往往是复杂的,一个简单的名称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数曲折的故事和人物命运。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画卷,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台湾这片土地的过去,以及它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一步步走向今天。

评分

我一直对近代早期欧洲国家在亚洲的贸易和殖民活动很感兴趣,而台湾作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战略节点,其历史自然吸引着我。《明清时期荷兰人在台湾》这个书名,让我立刻产生了阅读的冲动。我脑海中描绘的画面是,在那风云变幻的时代,一群来自欧洲的航海家和商人,带着他们的技术、商业理念和宗教信仰,来到了这片陌生的土地。我设想,这本书很可能会详细阐述荷兰人在台湾建立商业据点,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以及他们如何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比如与当地原住民的关系,与明朝、清朝统治者的互动,甚至可能还有与其他欧洲殖民者的竞争。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荷兰人如何在台湾实施统治的具体细节,包括他们的行政管理、法律制度,以及他们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具体改造。历史的有趣之处在于其复杂性和多面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段历史的丰富层面,展示荷兰人的到来,对台湾这片土地和人民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如何被台湾自身的力量所塑造和吸收的。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关于殖民时期亚洲历史的深入研究,尤其对荷兰在亚洲的扩张史感到好奇。《明清时期荷兰人在台湾》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初步推测,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荷兰人在台湾的时间轴,而是会深入探讨他们在那段特定时期内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影响。我可以想象,书中会分析荷兰人为何选择台湾作为其在东亚的重要据点,他们的贸易路线是如何建立和运作的,以及他们如何与当时统治台湾的势力(无论是郑氏政权还是清朝)进行周旋和对抗。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荷兰人在台湾引入了哪些新的农作物或技术,他们是如何管理当地人口的,以及他们与原住民之间是否存在合作或冲突。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其细节的展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用细腻的笔触编织出那个时代复杂的历史肌理,让我能够从中看到荷兰殖民者、当地居民以及其他亚洲势力之间的互动,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台湾在那段时期所经历的转型与变迁。

评分

我对于殖民历史的研究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在东西方文明碰撞时期留下的印记。《明清时期荷兰人在台湾》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探究的欲望。从书名本身,我推测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对荷兰人在台湾统治时期的简单罗列,而是会更侧重于分析他们在那段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这种角色对台湾社会、经济、文化带来的多维度影响。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可能的内容:书中是否会探讨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如何运作的,他们的商业策略是什么?他们与当地的士绅、原住民以及其他前来经商的群体是如何互动的?荷兰人的到来,是否改变了台湾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荷兰人的统治,是如何与当时的明朝残余势力和清朝的崛起相互交织的。那段时期,台湾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地理区域,荷兰人的存在无疑增加了历史的复杂性。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丰富的史料支撑,细致入微地剖析荷兰人在台湾的活动,揭示其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从而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段复杂而重要的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