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至17世紀中期的貿易紀元時期,其高峰期集中在西元1570年至1630年,為全球交易環境誕生的時段,但是經濟軸心不在歐洲全在中國。從16世紀以來,白銀的産生和貿易加速的增加,絕大部分流嚮到中國這個市場,使得中國成為歐洲與亞洲白銀的聚集地。而提供白銀給中國的日本,則因為颱灣位於南中國與日本之間絲綢貿易的海路上,故成為中日商人在中國政府禁止下,違法秘密買賣之地。一旦荷蘭人想要參與中日的白銀貿易,也會為相同的理由看上瞭颱灣。
17世紀對颱灣而言,是一個重要轉摺的世紀,在這個世紀中國曆經明、清兩個帝國的統治,而颱灣則是麵臨大明帝國、荷蘭、西班牙、大清帝國、明鄭五個政權的競逐,100年的時間以荷蘭統治38年為最長。以殖民統治結構來說,荷蘭人在颱灣設立瞭行政、司法、貿易體係,進行商業與傳教活動,直到1662年纔被鄭成功結束殖民經營。
從全球的意義上來說,16、17世紀歐洲人到亞洲,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波全球化的開始,一則將颱灣推入瞭世界舞颱,二則打開瞭歐洲人與中國人的直接貿易,三則直接衝擊瞭東亞的政治格局。而這一波的全球化,颱灣的貿易地位實踐瞭荷蘭人殖民的夢想,從南洋到日本的中間站角色吸引瞭歐洲人和日本人的注目。接續的鄭氏王朝和滿清政權把颱灣轉入中國人的社會,使得荷蘭人在颱灣的統治痕跡,逐漸地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淡化,也暫時阻斷瞭歐洲人、日本人企圖占據颱灣成為他們殖民地的美夢。
本書特色
運用史料檔案,全麵還原明清時期荷蘭人在颱灣經營的真相。
作者簡介
戴月芳
國立政治大學曆史研究所博士,專研明史、颱灣史、文化創意産學。
投入齣版界與學術界已有30年,代錶作品有:
《五韆年人類大史蹟》、《中國名著選譯叢書》、《中國建築》雜誌企畫、《再現颱灣》套書(榮獲金鼎奬)、《20世紀全紀錄》、《中國全紀錄》、《颱灣全紀錄》、《20世紀中國全紀錄》、《放眼世界》、《中國名畫之旅》、《空中巴士》、《我如何弄垮霸淩銀行》、《颱灣三國誌》、《明華園》、《中共軍頭點將錄》、《荷蘭人在颱灣》、《西班牙人在颱灣》、《闆橋林傢與霧峰林傢》、《颱灣錢淹腳目──颱灣的行郊》、《颱灣文化協會》、《霧社事件》、《蔣渭水》、《國語彩色辭典》(榮獲課外優良讀物)、《世界古文明之旅》、《小小理財傢》、《世界曆史》、《英漢日小辭霸基礎型彩色圖解綜閤字典簡體版》、〈明太祖太常寺官員陞遷之研究〉、〈明太祖太常寺官員陞遷之研究〉、〈明代皇傢機構天文科技管理之研究〉等。
自序
1. 國際海權角逐下的颱灣
(1)閩南生理人與颱灣
(2)貿易紀元時期的颱灣社會
2. 遠涉波濤:歐洲海外擴張
(1)佛朗機人對外拓建市場
(2)西班牙的海外貿易世界
(3)荷蘭爭取獨立與東印度公司
3. 自我封閉:鎖國下的日本
(1)十六世紀的日本
(2)十七世紀的日本
4. 濛塵明珠:明清統治下的颱灣
(1)〈東番記〉的記載
(2)《東印度水路誌》的觀察
(3)甘迪究士牧師的親曆
(4)士兵兼地圖測繪師司馬爾卡頓的描繪
(5)親曆鄭成功攻颱士兵赫伯特的敘述
(6)颱灣海峽的武裝集團
5. 闢地謀利:荷蘭治颱
(1)殖民前夕:從澳門到大員
(2)治颱目標
(3)《東印度事務報告》與曆任駐颱長官
(4)不平等的荷、漢閤作模式
(5)廣闢財源的方式
(6)與原住民的磨閤
(7)西、荷共存
6. 前功盡棄:內部衝突與撤颱
(1)與麻豆社的衝突
(2)虎尾攻擊漢人
(3)郭懷一事件
(4)何斌遊走荷、鄭兩方
(5)國姓爺以颱灣為反清基地
(6)荷、鄭對峙與揆一撤颱
7. 颱灣角色的轉變
(1)歐洲殖民擴張的技能
(2)荷蘭內部意見不閤
(3)鄭成功入颱的意義
(4)荷蘭殖民颱灣的檢討
參考書目
序言
30年前,筆者在大學就讀,颱灣史的研究尚待更多的專研者投入經營,尤其在荷西時期的研究方麵,隻有政治、宗教兩個角度的探討,需要深入性、多麵性的瞭解,卻又礙於語言、文字的隔閡,無法參閱荷蘭文、西班牙文撰寫相關史料檔案,自然使得此一時期的研究窒礙難行。今天,欣見村上直次郎翻譯的《巴達維亞城日誌》、郭輝與程大學翻譯的《巴達維亞城日記》、江樹生譯註的《熱蘭遮城日誌》、程紹剛譯註的《荷蘭人在福爾摩莎》(即譯註《東印度事務報告》中有關福爾摩莎史料)、鄭維中撰寫的《製作福爾摩沙》(介紹颱灣史相關西洋古書,如《東印度水路誌》、《福爾摩沙簡報》、《荷使初訪中國記》、《荷蘭信使》、《荷使第二及第三次齣訪(大清)中國記》等二十本)等書相繼齣版,彌補瞭颱灣本身沒有古籍珍本可考的缺憾。這些年來,颱灣史籍翻譯促使中外學者積極投入,藉由這些真實的紀錄,豐富瞭我們對曆史的解釋,更把颱灣史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來探討。
以前,我們隻從颱灣的角度看颱灣史;現今,我們應從世界的角度來看颱灣史。西元1405年(明成祖永樂三年)至1433年(明宣宗宣德八年),鄭和完成七次下西洋,前後曆時29年,比西元1498年(明孝宗弘治十一年)佛朗機人 繞道南非好望角經東非濛巴薩穿越印度洋至印度加利卡特(Calicut)早65年,其航行遠至波斯灣、紅海及非洲東岸,其後促使閩、粵兩省人口大量移民南洋,造成瞭今天的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群島、菲律賓群島在西方人東來殖民以前,已經成為中國人的的天下。與此同時,歐洲已步入「貿易紀元時期」,在西元1551年(明世宗嘉靖三十年)有葡萄牙船航抵日本九州東北的豐後(Bungo)進行貿易,途經颱灣時,以「福爾摩沙」(Formosa)稱呼,至此颱灣日漸引起瞭歐洲人的注意。1553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佛朗機人嚮明朝官員「藉住」濠鏡(今澳門)。1565年(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西班牙人占領菲律賓,在宿霧(Cebu)建立瞭其在亞洲的第一個殖民地。1602年(明神宗萬曆三十年),荷蘭聯閤東印度公司成立,此為荷蘭從日本到南洋到南非廣大商業與殖民王國的統治指揮中心。1604年(明神宗萬曆三十二年)、1622年(明熹宗天啓二年),荷蘭兩次占據澎湖不成,1624年(明熹宗天啓四年)荷蘭與明朝官方協商,轉至大員(今安平)與中國進行貿易。1626年(明熹宗天啓六年),西班牙勢力進占雞籠(今基隆),正式宣告颱灣陷於兩雄相爭之局。
17世紀的颱灣,處於世界列強兵傢相爭之地。因為明朝實施海禁政策,海洋貿易體係主要透過朝貢與官辦的方式進行,對中國海外貿易有一定的抑製作用,雖然時張時弛,但貿易發展需有開放的政策與穩定的環境纔有未來,於是無形之中助長海盜走私的生意。到瞭清朝,齣於防漢製夷的政治考量,又為瞭打擊摧毀反清復明的勢力,配套實施瞭空前絕後的閉關鎖國政策,甚至實行瞭沿海遷界,扼殺瞭中國的海洋貿易、國內工商業的發展,造成中國在18、19世紀嚴重落後於西方,也促使颱灣成為兵傢必爭的貿易基地。
本書將颱灣史放在世界史的格局裏,從15世紀以後大航海時代海外擴張的來臨到16世紀以來歐洲強權的變化,外在的刺激逐步把颱灣這個蕞爾小島推到一個重要的轉捩點。而在西元1581年(明神宗萬曆九年)荷蘭人反抗西班牙宣布獨立,從主權、宗教的束縛裏釋放齣來的荷蘭追隨葡萄牙、比利時、西班牙等國的海外擴張政策,為瞭促進其在好望角以東的亞洲貿易及在亞洲繼續與西班牙作戰,於1602年(明神宗萬曆三十年)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主導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事務;又於1624年(明熹宗天啓四年)登陸瞭大員(今安平),展開瞭38年對颱灣的統治,其間曆經明、清兩代,因此將本書名定為《明清時期荷蘭人在颱灣》,希冀清楚交代其間荷蘭人在颱灣進行哪些政治、經濟、社會、宗教等活動?如何與西班牙爭奪地盤?荷蘭在颱灣是否達到預定的目標?最後又為何丟掉颱灣基地?這些錯綜復雜的過程,與歐洲強權的抗衡、中國內部政局的變化、颱灣海峽上活動的商業利益息息相關,其中將會大量運用史料檔案,全麵還原明清時期荷蘭人在颱灣經營的真相。
2011年是中華民國建國100週年,在颱灣研究逐漸受到國際學術界重視的同時,本書的完成,一則是以齣生颱灣的曆史工作者對國傢百壽的賀禮,二則以本書拋磚引玉,待日後尚未付刊的檔案一一翻譯付梓,更豐富颱灣史國際化的研究,強化颱灣的生命力。
2006年至2009年,筆者主編瞭一套100冊的《再現颱灣》係列套書,其中也參與撰寫10幾冊,邀請瞭專研各領域的學者共襄盛舉,也榮獲瞭2007年金鼎奬的最高榮譽。2008年,感謝五南文化集團楊榮川董事長的邀約,再度策畫瞭《颱灣誌記》書係,在這個書係筆者撰寫瞭這本書,結閤個人的專長領域:明史、颱灣史,當作個人投入史學界、齣版界30年的紀念。最後,感謝颱灣書房蘇美嬌與程於倩小姐、蔡明慧小姐的襄助、美編李文順先生的設計、文史工作者陳誌傑先生的襄助,他們的專業背景提升瞭這本書的價值。如有未逮之處,尚請讀者與各方先進不吝指正,待再版時復以修正。
我最近在尋找關於殖民時期亞洲曆史的深入研究,尤其對荷蘭在亞洲的擴張史感到好奇。《明清時期荷蘭人在颱灣》這個書名,立刻吸引瞭我的注意。我初步推測,這本書很可能不僅僅是簡單地記錄荷蘭人在颱灣的時間軸,而是會深入探討他們在那段特定時期內的社會、經濟、政治以及文化影響。我可以想象,書中會分析荷蘭人為何選擇颱灣作為其在東亞的重要據點,他們的貿易路綫是如何建立和運作的,以及他們如何與當時統治颱灣的勢力(無論是鄭氏政權還是清朝)進行周鏇和對抗。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荷蘭人在颱灣引入瞭哪些新的農作物或技術,他們是如何管理當地人口的,以及他們與原住民之間是否存在閤作或衝突。曆史研究的魅力在於其細節的展現,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工,用細膩的筆觸編織齣那個時代復雜的曆史肌理,讓我能夠從中看到荷蘭殖民者、當地居民以及其他亞洲勢力之間的互動,從而更全麵地理解颱灣在那段時期所經曆的轉型與變遷。
评分我對於殖民曆史的研究始終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在東西方文明碰撞時期留下的印記。《明清時期荷蘭人在颱灣》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探究的欲望。從書名本身,我推測這本書很可能不僅僅是對荷蘭人在颱灣統治時期的簡單羅列,而是會更側重於分析他們在那段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這種角色對颱灣社會、經濟、文化帶來的多維度影響。我腦海中浮現齣一些可能的內容:書中是否會探討荷蘭東印度公司是如何運作的,他們的商業策略是什麼?他們與當地的士紳、原住民以及其他前來經商的群體是如何互動的?荷蘭人的到來,是否改變瞭颱灣原有的社會結構和經濟模式?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荷蘭人的統治,是如何與當時的明朝殘餘勢力和清朝的崛起相互交織的。那段時期,颱灣本身就是一個充滿變數的地理區域,荷蘭人的存在無疑增加瞭曆史的復雜性。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豐富的史料支撐,細緻入微地剖析荷蘭人在颱灣的活動,揭示其帶來的正麵和負麵影響,從而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這段復雜而重要的曆史。
评分這本《明清時期荷蘭人在颱灣》的書名,光是聽著就很有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對颱灣早期曆史,特彆是與歐洲的接觸階段很感興趣。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翻開這本書,但光是書名就勾起瞭我對那個時代種種可能性的遐想。我想象著,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來自遙遠國度的荷蘭人,是如何帶著他們的商船、火器和一些陌生的觀念,踏上這片寶島的。他們是如何與島上的原住民,以及後來遷來的漢族移民打交道的?他們的到來,究竟給颱灣帶來瞭怎樣的改變?是帶來瞭先進的技術和貿易,還是也伴隨著衝突與殖民的陰影?書中是否會詳細描繪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運作方式?他們是如何在颱灣建立據點,發展經濟,甚至是施行統治的?我尤其好奇,在與當地文化、宗教、政治體製的碰撞中,荷蘭人自身是否也發生瞭某些轉變?曆史往往是復雜的,一個簡單的名稱背後,往往隱藏著無數麯摺的故事和人物命運。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那段塵封已久的曆史畫捲,讓我能更深入地理解颱灣這片土地的過去,以及它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一步步走嚮今天。
评分聽到《明清時期荷蘭人在颱灣》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我想象著,在那些風雨飄搖的年代,一艘艘高桅帆船從遙遠的歐洲駛來,帶著探險的勇氣和逐利的渴望,最終停泊在颱灣的海灣。這本書,我猜想,很可能會詳盡地描述荷蘭人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他們的商業網絡,如何通過貿易積纍財富,以及他們如何與其他在地力量,如明朝遺臣、清朝官兵以及原住民族群,展開復雜的博弈。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荷蘭人在颱灣推行的政策,例如土地製度、稅收體係,以及他們如何試圖改變當地的社會結構。一個重要的方麵,我想,應該是書中對荷蘭人留下的建築、文字、宗教信仰等物質和精神遺産的描繪。這些痕跡,或許至今仍散落在颱灣的角落,默默訴說著那段被遺忘或被重塑的曆史。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人文風貌,理解荷蘭人的到來,對於颱灣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以及這種影響是如何被吸收、轉化,最終融入颱灣自身的曆史進程的。
评分我一直對近代早期歐洲國傢在亞洲的貿易和殖民活動很感興趣,而颱灣作為這一時期重要的戰略節點,其曆史自然吸引著我。《明清時期荷蘭人在颱灣》這個書名,讓我立刻産生瞭閱讀的衝動。我腦海中描繪的畫麵是,在那風雲變幻的時代,一群來自歐洲的航海傢和商人,帶著他們的技術、商業理念和宗教信仰,來到瞭這片陌生的土地。我設想,這本書很可能會詳細闡述荷蘭人在颱灣建立商業據點,發展對外貿易的過程,以及他們如何應對來自各個方麵的挑戰,比如與當地原住民的關係,與明朝、清朝統治者的互動,甚至可能還有與其他歐洲殖民者的競爭。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荷蘭人如何在颱灣實施統治的具體細節,包括他們的行政管理、法律製度,以及他們對當地經濟和社會的具體改造。曆史的有趣之處在於其復雜性和多麵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那段曆史的豐富層麵,展示荷蘭人的到來,對颱灣這片土地和人民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以及這種影響是如何被颱灣自身的力量所塑造和吸收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