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正面临大转型的时代。不是经济上所得的增加,不是政治上民主的发展,而是生活、文化及社会的质变。台湾从被压迫的束缚里解脱,社会虽充满生机,但价值观却十分混淆,未来的台湾,所依所系,究竟是什么?
台湾文化重建运动,正是台湾必须追求的方向。这项文化重建,源自台湾丰饶的精神养分,为台湾人民所共同信仰,是国家政策展望的重要支撑。本书内容即依此编辑,共分六大单元,分述文化、社会、教育、经济、法政、国防外交等议题,实为当前大规模的论述文集。
本书由各个领域学者、专家和政界人士执笔,针对每个领域深入探讨和分析,完全有别于官方立场,而是从文化深度论述,因此能更精准抓住这个时代的脉动与方向。
代序-文化:台湾社会的新动能∕张灿鍙
一、文化
文化内涵∕纪舜杰
台湾人的「我」到底哪里去了?∕叶海烟
台湾运动发展的课题∕黄东治
台湾媒体文化的马其维利拉扯∕陈慧蓉
台湾宗教的后殖民困境与超越之道∕蔡源林
抢救台湾语言文化,尽速成立「国家族群语言事务委员会」∕李勤岸
二、社会
从侍从主义到公民社会:国家能扮演什么角色?∕何明修
简述当前台湾人口的议题:人口结构失衡∕李俊豪
台湾性别图像检讨与展望∕吴芸娴
台湾社会福利与社会安全∕许主峰
族群认同与投票取向∕谢国斌
从移民观点重新思考台湾认同与立国精神∕杨聪荣
三、教育
当前台湾教育问题的民主转化∕陈延辉
台湾教育的问题∕王丽云
台湾教育问题分析∕赖振昌
高等教育:人人读得起的优质多元高等教育∕周志宏
台湾基层教育的问题探讨∕李嘉庆
「多元」文化教育救台湾∕黄纯敏
台湾校园的「人权法治观」与「人权法治教育」∕林佳范
四、经济
关于台湾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彭百显
全球化下台湾经济的可能思考∕许君毅
政党轮替的国家永续经营∕杨泽泉
由台湾当前的财政状况看租税不公及贫富差距恶化的问题∕吕世通
后金融海啸东亚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及台湾参与∕邓玉英
中国金融问题初探:金融压抑、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债务∕洪财隆
经济倚赖与国家安全:自由贸易的初步考察∕施正锋、吴珮瑛
迈向「台湾自由岛」∕黄文吉
五、法政
正名制宪与国家定位∕陈耀祥
台湾新宪草的回顾与前瞻∕罗承宗
中央政府体制与行政组织再造的课题∕陈朝建
台湾国会需要什么改革?∕李明峻
台湾司法改革的建议∕林雍昇
调整财政划分,平衡城乡发展∕陈锦稷
六、国防外交
台湾国防安全的思考方向∕张国城
台湾安全方程式∕苏紫云
近未来台湾面临的军事挑战∕陈宗逸
文人统制为何不易落实:法规范面上的观察∕陈文政
台湾外交检讨与展望∕吴志中
2011是中国逼统年∕张国城
「和平协议」真的能带来和平吗?∕张国城
附录:从结构主义探讨华人文化之特色∕张正修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讨论。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敏感且重要的问题,而是以一种审慎而深刻的态度,探讨了国家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弱势群体权益,并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他分析了当前的社会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这些内容让我感受到了国家政策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和谐稳定的不懈追求。阅读这些篇章时,我常常会反思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许多我之前模模糊糊的概念,在这本书的引导下,变得清晰起来。例如,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书中通过对历史经济周期的分析,以及对当下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剖析,让我深刻理解了这项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其背后的逻辑。作者将复杂的问题层层剥开,引导读者一步步接近真相,这种循循善诱的写作方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对宏观经济的认知水平。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国家形象。它不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政策条文,更是承载着国家发展愿景、人民生活期盼以及应对挑战的智慧。作者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既肯定了国家在过去取得的成就,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同时也认识到,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艰辛,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这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解读,让我对国家政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我对于书中关于科技发展趋势的预测部分尤其感兴趣。作者对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前沿科技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国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的战略布局和前瞻性思考。他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技术介绍,而是着重探讨了这些技术可能对经济结构、产业形态乃至社会伦理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以及国家为应对这些变化所做的政策准备。这种对未来科技演进方向的洞察,让我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关注那些正在孕育着无限可能的领域。阅读这些内容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未知与机遇的未来图景之中,内心充满了探索的冲动。
评分在翻阅这本书的初期,我就被其严谨的论证方式和丰富的史料引用所折服。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海量的政策文件、经济数据、社会调查报告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将这些信息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宏大而精细的叙事框架。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历史进程对当下政策影响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历史事件的根源,以及这些历史教训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今天的国家发展理念和政策取向。这种跨越时空的视角,让我对国家政策的演变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历史的土壤之中。读到这些部分,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思考,试图从中捕捉到那些不易察觉的规律和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眼球,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配以简洁却有力的标题字体,立刻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富有前瞻性的氛围。我拿到它的时候,手感也很不错,纸张的质感厚实且略带哑光,翻阅时不会产生刺眼的反光,这一点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绝对是一个加分项。我一直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国家发展战略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大部分的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要么过于浅显,流于表面,缺乏深度。所以,当我看到《国家政策展望》这个书名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希望它能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既专业又不失可读性的方式,深入剖析当前国家在经济、科技、社会、环境等各个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给出清晰的指引。我希望它能带领我穿越纷繁复杂的数据和信息,理解政策制定的逻辑,洞察未来趋势的走向。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逻辑清晰,循序渐进。从宏观的经济形势分析,到具体的产业政策解读,再到民生和社会保障的关注,每一个部分都紧密联系,相互支撑。作者并没有把每个议题都孤立开来,而是展现了国家政策作为一个整体的运作逻辑和内在关联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不同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和高度的系统性思维。比如,在讨论环境政策如何影响产业升级时,作者就清晰地指出了政策之间的联动效应,以及如何通过协同施策来达到最优化的发展目标。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让我对国家政策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引人入胜,它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乏味的官方报告式写作,而是充满了作者独特的思考和见解。在阐述一些复杂的经济理论时,作者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在解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作者以一个充满活力的创业团队为例,生动地描绘了从一个想法萌芽到最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这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项战略的核心要义。此外,作者在行文中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时引用一些古典诗词或哲理名言,为严肃的政策探讨增添了一抹亮色,使得阅读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评分总而言之,《国家政策展望》这本书是一部极具深度、广度和前瞻性的著作。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关于国家政策的丰富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对国家发展进程的关注热情,并激发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关心国家未来发展的朋友,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大家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一个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引领我走向更广阔的认知天地。
评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一直对国家政策的制定过程感到好奇。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启发。作者通过对政策制定流程的介绍,以及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其中扮演角色的分析,让我对“政府”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由一群有血有肉的人,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博弈和权衡下,做出的艰难决策。书中对某些政策出台背景的深入挖掘,以及对背后原因的分析,让我对一些曾经不理解的政策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揭示幕后故事的写作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