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九章,以学术生涯为主轴,以个人编年回忆录方式呈现。述说作者的先世、父母与家庭,求学、工作与教学,在大陆、台湾与美国的生活,到海崃对岸的学术交流与探亲,闲暇时的休闲与旅游。此外亦述说子女的出生、养育与教育。最后一章则记下作者所思所想的吉光片羽,以及反思今生的絮语。
作者的一生,代表在台湾成长的一个世代,即是出生于大陆,求学于台湾,留学于美国,最后又回归台湾服务斯土一代人的一生经历。本书记录作者一生中所经历的,可感可念的人事物,是一本个人的小历史,亦是二十世纪苦难中国这一大时代中的一本小证言。
作者简介
卢秀菊
籍贯江西省,一九四四年出生于重庆市。国立台湾大学文学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硕士、图书馆学硕士。旅美期间,曾任职于多所大学与公共图书馆。一九八二年底返国,任职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兼图书馆採录组主任。自一九八五年秋起,专任国立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迄二○○四年夏退休。着作有《The Imperial Printing of Early Ch'ing China, 1644-1805》、《图书馆规划》、《现代图书馆组织结构理论与实务》等书;历史学、图书馆学主题之中、英文论文一百余篇。
自序
大陆与台湾篇
第一章家庭与童年
一、出生与家庭
二、童年生活
第二章小学与中学
一、小学
二、中学
第三章大学与研究所
一、台大大学部
二、台大研究所
三、台大课外生活
美国篇
第四章美国留学与生活
一、芝加哥大学历史学
二、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
三、芝加哥市生活
第五章美国工作与生活
一、南卡州工作与生活
二、印州南湾市一般工作
三、印州南湾市图书馆工作
四、印州南湾市生活
第六章美国旅游
一、美国本土
二、欧洲大陆
三、回台省亲
台湾篇
第七章台湾教职与生活
一、举家回国定居
二、台湾师范大学教职
三、台湾大学教职
四、教职相关专业服务
五、台湾生活
第八章大陆学术交流与探亲
一、台湾与大陆学术交流
二、大陆探亲
三、大陆旅游
第九章反思今生
一、访旧
二、怀想
三、落幕
后记
附录
附录一、卢秀菊访谈记
附录二、卢秀菊着作目录
附录三、卢秀菊随笔
附录四、卢秀菊台大授课课程
附录五、卢秀菊参加救国团营队
附录六、时代背景史事概述
本书参考书目
自序
大时代的小证言
二十世纪一九四九年,近代中国经历一场政治大变动。执政的国民政府撤守台湾,二百万军民(註1)迁徙来台。我的父母即是在这场大变局的浪潮中,携带稚龄的我和妹妹来到台湾。我五岁自大陆渡海来台,从幼稚园至大学,在台湾接受完整教育;其后到美国留学,结婚成家,投入职场;最后又回归台湾,从事教育工作,服务乡梓,迄于退休。
回顾一生,个人微不足道。但是个人经历,代表在台湾成长的一个世代,即是出生于大陆,求学于台湾,留学于美国,最后又回归台湾服务斯土一代人的一生经历。我是来台的第一代,跨足海崃两岸,及彼岸美国。我们这一代生于抗战时期的大陆,长于艰苦时期的台湾,留学时亦欣逢一九六○年代美国动盪年代(註2)。我个人虽非天生英才,但亦非资质鲁钝,一生中所经历的人、事、物,多有可感可念的,将其写成回忆录,作为二十世纪苦难中国命运中大时代的小证言;如本书能引起同代人共鸣,下代人借镜,则我亦不枉此生了。
註1:1949年前后,大陆渡海来台人数,一般称200万军民。但据林桶法书,到1953年,大陆渡海来台外省人数,约120万军民,1953年台湾人口总数800余万人,外省人佔当时人口七分之一左右,约14.89%。见:《1949大撤退》,林桶法着。初版。台北市:联经,2009。页323。
註2:1960年代,被称作「Swinging Sixties」,有译做「动盪的六○年代」或「狂飙的六○年代」。见Wikipeida, en.wikipedia.org/wiki/1960s
(Accessed 2011.05.13)
我拿到《回首暮云平:卢秀菊回忆录》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这个书名本身就有一种令人心安的力量,它不像那些哗众取宠的书名,而是散发着一种温润如玉的光泽,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夕阳的余晖下,平静地讲述着自己的人生。我一直认为,真正有深度的人生,最终都会归于一种宁静。“暮云平”三个字,恰恰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境界。它暗示着,曾经的波澜壮阔,最终都化作了眼前的云淡风轻。我很好奇,卢秀菊女士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的人生,必然充满了跌宕起伏,有阳光明媚的日子,也一定有风雨交加的时刻。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她能够在回首往事时,感受到那份“平”?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她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如何在高潮时保持谦逊,在低谷时坚韧不拔。这本书,不只是她一个人的回忆,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传承。我渴望从中汲取力量,学习如何更好地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安稳。读一本回忆录,就像是在跟一个鲜活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你能感受到她曾经的喜怒哀乐,她曾经的奋斗与迷茫,她最终的领悟与释然。我期待着,卢秀菊女士的回忆,能够给我带来一次触及心灵的旅程,让我看到生命更多的可能性,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拥有的平静。
评分《回首暮云平:卢秀菊回忆录》这个书名,自带一种淡淡的诗意和悠远的意境,让人一听就觉得与众不同。我第一时间就被“暮云平”三个字吸引了,它所描绘的画面,是夕阳西下时,天边云层舒展、颜色柔和的景象,这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一种心境的写照,象征着一种历经风雨后的宁静与豁达。我迫切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去了解这位卢秀菊女士,她的人生故事,以及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她在回首往事时,能够拥有如此平和的心境。我设想,她的回忆录里,必然充满了生命的厚重感,有她个人的奋斗历程,有她与家人、朋友的情感纠葛,也有她对社会变迁的观察和思考。我期待在书中,能够看到她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如何从困境中汲取力量,如何在岁月的磨砺中,逐渐沉淀出内心的平和与智慧。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梳理,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悟和总结。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启发,学习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回首暮云平:卢秀菊回忆录》这个书名,在书海中显得尤为别致。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抓住眼球的标题,而是需要你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意。“暮云平”三个字,带给我一种豁达、宁静的画面感,仿佛一位走过漫长人生旅途的智者,在夕阳的余晖下,平和地眺望着远方。我一直对回忆录情有独钟,因为它们像一部部活着的历史,记录着个体生命的独特印记,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我非常想知道,卢秀菊女士的人生是怎样的?她是如何从青涩年华走到如今的“暮云平”境界?我猜测,她的回忆里,必然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有她个人的奋斗与坚持,有她与亲人、朋友的情感羁绊,也有她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卢秀菊,看到她如何在生活的磨砺中,逐渐成长,最终找到内心的安宁。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只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与伟大灵魂的对话。我希望从中能够获得启发,学习如何更好地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评分“回首暮云平”——光是这个书名,就已经让我心生涟漪。它没有强烈的吸引力,却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像一股暖流,缓缓地浸润心田。我喜欢这种名字,它不像市面上很多书名那样张扬浮夸,而是透露出一种岁月沉淀后的从容和智慧。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温婉而坚韧的女性形象,她的人生,必然有着丰富的故事,有阳光灿烂的时刻,也有风雨交加的经历,但最终,她将一切都化为了眼前的“暮云平”。我非常好奇,卢秀菊女士是怎样一个人?她的回忆录里,又会描绘出怎样的生命画卷?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她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如何在人生的起伏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如何在情感的纠葛中,坚守自己的原则。一本好的回忆录,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对生命的探索和感悟。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些关于人生智慧的启示,能够学习如何更好地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如何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安宁。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回首暮云平:卢秀菊回忆录》简直就像一首隽永的小诗,让人在读到它的瞬间,就被一股温和而深沉的情感所吸引。我尤其喜欢“暮云平”这三个字,它勾勒出的画面是如此宁静而辽阔,仿佛一切纷扰都已远去,只剩下心底的那份安详。一个名字,就足以勾勒出一位经历过人生百态,最终臻于平和之境的女性形象。我迫切地想知道,是怎样的生活轨迹,让她在回首过往时,眼中映照出的竟是如此舒缓的云卷云舒?我设想,她的回忆录里,一定承载着时代的印记,有她作为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有她作为一个女人在家庭与事业中的担当与付出,更有着她作为一个灵魂,在不断探索与沉淀中,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我希望从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卢秀菊女士,看到她如何将生命中的那些起伏跌宕,最终化为内心的静水流深。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过往的记录,更是一种关于如何“安顿”生命,如何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内心安宁的范本。读这样的回忆录,总能带给我一种平静的力量,它提醒我,无论生活有多少风雨,最终总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晴空。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引领我走进她的人生,感受她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每一次顿悟。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回首暮云平:卢秀菊回忆录》,瞬间就吸引了我。它不像那些充斥着戏剧性冲突或夸张辞藻的书名,而是散发出一种温润、内敛的光芒,仿佛一位饱经风霜却依然心怀温情的老者,在夕阳余晖中,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暮云平”这个意象,它既有落日时分的壮美,又有云层舒展后的宁静,这似乎暗示着,作者的人生也曾有过壮阔的风景,最终却归于了一种平和与豁达。我很好奇,卢秀菊女士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是什么样的故事,让她在回首往事时,能够看到如此安详的景象?我期待在这本回忆录中,能够跟随她的笔触,穿越时光的长河,去感受她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我设想,她的回忆里,一定充满了生活的智慧,有她在时代变迁中的坚韧与适应,有她在人情世故中的洞察与包容,更有她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自述,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我渴望从中汲取养分,学习如何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如何在经历风雨后,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澄澈与平和。
评分“回首暮云平”,仅是书名,就已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平和而辽远的画面。它不是那种直白的叙述,而是带着一种文学性的韵味,暗示着一段沉甸甸却又温暖的人生故事。我喜欢这种名字,它不动声色地传递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从容和智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卢秀菊女士是位怎样的人?她的生命旅程,又是如何从波澜壮阔走向“暮云平”的宁静?我猜想,这其中必然有无数值得细品的章节。或许有少女时代的懵懂与憧憬,有青年时代的奋斗与迷茫,有中年时代的担当与付出,更有晚年时代的释然与安详。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书写自己的传奇。我渴望从中找到共鸣,找到关于成长、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如何在岁月的洪流中保持自我价值的答案。一本好的回忆录,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是对当下的一种启示。它能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获得前行的力量。我期待着,卢秀菊女士的回忆,能够给我带来一次心灵的触动,让我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去拥抱属于自己的“暮云平”。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就带着一种淡淡的诗意,“回首暮云平”,仿佛一位老人坐在窗前,看着夕阳沉沉落下,云霞渐渐舒展,心绪也随之安宁。我一直很喜欢这种名字,它不是那种张扬的、贩卖故事的标题,而是透露着一种岁月沉淀后的宁静和豁达。拿到书的那一刻,我脑海里就浮现出了卢秀菊女士温婉的形象,虽然我素未谋面,但书名已经为我勾勒出了她大概的轮廓:一个经历了风风雨雨,最终找到了内心平静的人。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过往,能让她在回首之时,看到的暮云如此平缓?这中间一定蕴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有欢笑,有泪水,有坚持,也有释然。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跟随她的笔触,穿越时光,去感受她的生命轨迹,去理解她何以能达到“暮云平”的境界。是不是曾经也经历过狂风骤雨,波涛汹涌,才会在平静下来时,如此珍视这片刻的安宁?我猜想,她的回忆里一定有许多关于爱与失去,关于成长与蜕变,关于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安顿自己的生命。这种个人化的叙述,往往比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能打动人心,因为它触及的是最真实的人性,最深刻的情感。我期待着,在这本回忆录里,能够找到一些关于人生困境的答案,关于如何面对生命的起伏,关于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独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与智者的交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回首暮云平:卢秀菊回忆录》,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但并非那种戏剧性的瞬间,而是像古老木屋里的一盏灯,散发出一种温润而悠远的光芒。我喜欢“暮云平”这个意象,它饱含着一种岁月的沉淀,一种历经风雨后的宁静和豁达。它暗示着,这位卢秀菊女士,一定是一位有着丰富人生阅历,并且最终找到了内心安宁的人。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她的生命旅程是怎样的?在她的笔下,又会描绘出怎样一幅壮阔而又平和的人生画卷?我猜想,这本书不会充斥着那些平铺直叙的事件堆砌,而是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百态的细腻描绘。她可能会讲述自己如何在一个个时代的变迁中,坚守初心,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我希望从这本书中,不仅仅是了解一个人的过去,更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人生智慧的启示,学习如何去拥抱生活,如何去面对困境,如何最终达到自己心中的“暮云平”。这是一本让我充满期待的书,它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等待着与我进行一场关于生命的对话。
评分《回首暮云平:卢秀菊回忆录》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和历史的厚重感。它不像一些书名那样直白或噱头十足,而是像一幅缓缓展开的水墨画,邀请读者慢慢品味。“暮云平”三个字,勾勒出一幅夕阳西下、云层舒展的宁静画面,这让我联想到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和与豁达,一种看淡世事后的从容与智慧。我迫切地想知道,卢秀菊女士的人生是怎样的?她是如何从年轻时的激情澎湃,走向晚年的“暮云平”境界?我猜测,她的回忆录里,一定充满了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她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个人经历,有她与家人的情感故事,有她事业上的探索与成就,更有她对生命、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卢秀菊,看到她如何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段独特而精彩的故事。这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我希望能够从她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学习如何在生命的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