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九章,以学术生涯为主轴,以个人编年回忆录方式呈现。述说作者的先世、父母与家庭,求学、工作与教学,在大陆、台湾与美国的生活,到海崃对岸的学术交流与探亲,闲暇时的休闲与旅游。此外亦述说子女的出生、养育与教育。最后一章则记下作者所思所想的吉光片羽,以及反思今生的絮语。
作者的一生,代表在台湾成长的一个世代,即是出生于大陆,求学于台湾,留学于美国,最后又回归台湾服务斯土一代人的一生经历。本书记录作者一生中所经历的,可感可念的人事物,是一本个人的小历史,亦是二十世纪苦难中国这一大时代中的一本小证言。
作者简介
卢秀菊
籍贯江西省,一九四四年出生于重庆市。国立台湾大学文学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硕士、图书馆学硕士。旅美期间,曾任职于多所大学与公共图书馆。一九八二年底返国,任职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兼图书馆採录组主任。自一九八五年秋起,专任国立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迄二○○四年夏退休。着作有《The Imperial Printing of Early Ch'ing China, 1644-1805》、《图书馆规划》、《现代图书馆组织结构理论与实务》等书;历史学、图书馆学主题之中、英文论文一百余篇。
自序
大陆与台湾篇
第一章家庭与童年
一、出生与家庭
二、童年生活
第二章小学与中学
一、小学
二、中学
第三章大学与研究所
一、台大大学部
二、台大研究所
三、台大课外生活
美国篇
第四章美国留学与生活
一、芝加哥大学历史学
二、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
三、芝加哥市生活
第五章美国工作与生活
一、南卡州工作与生活
二、印州南湾市一般工作
三、印州南湾市图书馆工作
四、印州南湾市生活
第六章美国旅游
一、美国本土
二、欧洲大陆
三、回台省亲
台湾篇
第七章台湾教职与生活
一、举家回国定居
二、台湾师范大学教职
三、台湾大学教职
四、教职相关专业服务
五、台湾生活
第八章大陆学术交流与探亲
一、台湾与大陆学术交流
二、大陆探亲
三、大陆旅游
第九章反思今生
一、访旧
二、怀想
三、落幕
后记
附录
附录一、卢秀菊访谈记
附录二、卢秀菊着作目录
附录三、卢秀菊随笔
附录四、卢秀菊台大授课课程
附录五、卢秀菊参加救国团营队
附录六、时代背景史事概述
本书参考书目
自序
大时代的小证言
二十世纪一九四九年,近代中国经历一场政治大变动。执政的国民政府撤守台湾,二百万军民(註1)迁徙来台。我的父母即是在这场大变局的浪潮中,携带稚龄的我和妹妹来到台湾。我五岁自大陆渡海来台,从幼稚园至大学,在台湾接受完整教育;其后到美国留学,结婚成家,投入职场;最后又回归台湾,从事教育工作,服务乡梓,迄于退休。
回顾一生,个人微不足道。但是个人经历,代表在台湾成长的一个世代,即是出生于大陆,求学于台湾,留学于美国,最后又回归台湾服务斯土一代人的一生经历。我是来台的第一代,跨足海崃两岸,及彼岸美国。我们这一代生于抗战时期的大陆,长于艰苦时期的台湾,留学时亦欣逢一九六○年代美国动盪年代(註2)。我个人虽非天生英才,但亦非资质鲁钝,一生中所经历的人、事、物,多有可感可念的,将其写成回忆录,作为二十世纪苦难中国命运中大时代的小证言;如本书能引起同代人共鸣,下代人借镜,则我亦不枉此生了。
註1:1949年前后,大陆渡海来台人数,一般称200万军民。但据林桶法书,到1953年,大陆渡海来台外省人数,约120万军民,1953年台湾人口总数800余万人,外省人佔当时人口七分之一左右,约14.89%。见:《1949大撤退》,林桶法着。初版。台北市:联经,2009。页323。
註2:1960年代,被称作「Swinging Sixties」,有译做「动盪的六○年代」或「狂飙的六○年代」。见Wikipeida, en.wikipedia.org/wiki/1960s
(Accessed 2011.05.13)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