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台湾,侷促海隅,很多政治人物的胸襟愈来愈窄,眼界愈来愈浅。三公尺以外的地方就看不清了,哪里还会想到身后遥远的历史地位?
凡是不在意历史的人,历史就会十分在意他。说得更清楚一点:凡敢与历史作对的人,历史就不会放过他。
─张作锦
终身以新闻传播为职志的「新闻老兵」张作锦,以自身专业新闻素养,剖析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同时期勉台湾人应该以史为鑑,时时刻刻警惕自己,将眼光放远,一同为台湾共同的未来而努力。《谁与斯人慷慨同》想要表达的,是一个新闻人忧国忧民的态度,更是一个新闻人终身为之的做人准则;「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张作锦对自己的期许,更是一个新闻人对于新闻专业的坚持。
本书内容涵盖对两岸交流的省思、对中国文人的缅怀、对政治人物的批判,以及对新闻人的期许。这是自《一杯饮罢出阳关》以来,张作锦再一次以恳切的态度,唿吁台湾民众重视历史、社会正义与道德的重要性。在历史与政治定位逐渐模煳的台湾,在社会正义与道德感逐渐式微的现代,作者希望以自身文章,重新启发台湾沉沦已久的道德观,并勇于以新道德取代旧道德,为更美好的台湾一同努力。
作者简介
张作锦
资深媒体人。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以专业记者为终身职志,认为身为新闻从业者,面对吾土吾民,应该有谭嗣同「愿将此身化明月,照君车马渡关河」那样的责任和抱负。
曾任《联合报》记者、採访主任、总编辑、纽约《世界日报》总编辑、《联合晚报》、《香港联合报》和《联合报》社长、《联合晚报》副董事长。现任《联合报》顾问。
着有《牛肉在那里》、《试为媒体说短长》、《谁在乎媒体》、《那夜,在安德海故宅,思前想后》、《一杯饮罢出阳关》、《思维远见》、《谁与斯人慷慨同》(天下文化),及《史家能有几张选票》、《小人富斯滥矣》(九歌)等,曾获图书金鼎奖、中山文艺奖,及二○一○年星云真善美新闻奖之「终身成就奖」。
选书缘起
三十的累积意义,个人而言,是初生喜悦到壮年开创;社会而言,是数个世代的生活演变;国家而言,是一朝又一代的递嬗历史;对出版社而言?
一九八二年创立的经济与生活出版社(天下文化前身),至今走过三十个年头,出版超过千种书,影响读者以亿万计。三十岁的天下文化,正以壮年的开创力,为台湾社会继续栽植瑰丽出版风景,也为华人历史留下见证。
传播进步观念,是天下文化三十年在台湾的步履印记,从「酒柜变书柜」、「读一流书、做一流人、建一流社会」到「相信阅读」,丰厚延续知识出版的无形价值,积累传承社会文化的文字记录。我们企划十位与天下文化同心的作者选辑,同感这份荣耀与喜悦,他们是:星云大师、沈君山(委聘张作锦编选)、张作锦、高希均、黄达夫、陈长文、王力行、严长寿、洪兰、姚仁禄,每人出版一本「选集」。
以三十年不变的出版初衷,与一同成长的读者、台湾社会、华人世界,共读知识与智慧的只字片语,同享生命与文化的大块文章。
出版者的话
另一个年代,另一种唿唤─为什么推出「前进的思索」十位自选集
(一)
「天下文化」以传播进步观念自许的出版社,走过了三十年,出版了二千余种书。这使我们自己也惊喜,因为经营的资金全靠自己,所有的收入来自读者,社会上有逆耳的忠言:「害一个人叫他从事出版」。
创立于一九八二年,那是一个意气奋发、急起直追的年代;知识饥渴向外学习的年代;那也是一个政治上威权,党外运动萌芽发展的年代;那更是个人生命力施展与冒险的年代。回望那段历史,真是台湾快步前进的黄金时期。
二○一二年的台湾已进入另一个年代─前进中产生了迷惘,改变中遇到了土石流。
四小龙「经济奇蹟」中的台湾,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仍位居前十名,但面对世界政经的急剧变化,台湾的应对与调适不够快,不够准,十多年来一直陷入困局。
一九八六年民进党成立后,台湾民主浪潮一波又一波─包括一九九六李登辉当选首届民选总统,二○○○年民进党的陈水扁执政,开创了民主史上第一次的政党轮替。
台湾民主的「宁静革命」带给全民莫大的骄傲,但也同时带来了不宁静的折腾。幸有二○○八年马英九的当选,打破了两岸僵持,否则「自我锁国」的后果,更使台湾被抛在世界舞台之外。
使人难以预料的是,民主的果实在台湾还未硕壮,在西方国家流行的四个「民主病」,却同时提早出现在台湾:政党对立互斗(讨好的政策才有可能通过),利益团体操纵,媒体两极化,中产阶级冷漠。
在「民主病」蔓延之下,知识份子必须挺身而出,发出另一种理性的唿唤,这就是为什么天下文化在三十週年,由王力行、张作锦与我发起,要出版十本自选集。
这套选集,取名为「前进的思索」,汇集了社会上大家推崇的作者。他们都有专业、有热情、有理想,不断以文字、演讲、专着等方式与社会各界分享他们的才情、焦虑与思索。
十位作者有开创人间佛教的星云大师,兼具深厚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沈君山,报人张作锦,倡导法律正义的陈长文,「永远站在病人这边」的黄达夫,「教育创造未来」的洪兰,充满「台湾想像」的严长寿,「星空之下永远有路」的姚仁禄,与「时代对话」的王力行,以及自己的「宁静革命不宁静」。(其中由于沈君山的健康,他的自选集由张作锦与沈夫人曾丽华编选。)
(二)
十位作者的共同愿望是透过他们的文字,能够凝聚社会向上的力量,产生我们期盼的「前进的思索」。
「前进的思索」是跨党派,跨族群,跨世代,跨私利。凡是对台湾社会长期发展有利的观念、政策、主张,一起来献策,一起来思考,一起来推动。十本选集所提倡的包括了教育的革新、创新的推动、宗教情怀的分享、正义的落实、医病关系的改进;也包括了要走向均富、创造就业、扩大税基、节能减碳、两岸双赢等。
如果因为这十位人士的说服力,「思索」产生了良性的互动及改革的力量,那么失去信心的台湾人民,也许渐渐地会发现:
(1) 媒体及民代减少了起闹及作秀,评论时展现理性的平衡。
(2) 争取自己人权与自由的同时,不会伤害沉默大众的利益。
(3) 「利益团体」不会明目张胆的自私与强势。
(4) 除了低所得及弱势团体需要照顾,「有能力的人多付税」,财政赤字必须要下降。
(5) 二种心态必须要改少:
(a)靠「保护」来阻挡开放及外来的竞争(如陆生来台就业,会抢去年轻人的工作);
(b)靠「白吃午餐」来佔公家及别人的便宜。
(6) 高层执政者,必须要透过各种方式(如辩论、座谈、专访),说
服大多数人民,加快各种改革。
「另一个年代」不幸地是:一个「痛定思痛」的年代;因此,「另一种唿唤」必须是「前进的思索」。
高希均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仅仅在于故事本身,更在于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对时代背景的营造。她笔下的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仿佛我亲身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感受着风雨飘摇中的不安,也见证着变革浪潮中的希望。作者的史学功底可见一斑,她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结合,使得那些冰冷的历史事实,在她的笔下变得有温度、有情感。 我常常被书中描绘的那些宏大场景所吸引,例如金戈铁马的战场,或是百家争鸣的学堂,又或是宫廷深处的阴谋诡计。但更让我驻足的,是那些隐藏在宏大背景下的个体生命。作者擅长捕捉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普通人的挣扎与选择。他们可能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士兵,一个饱读诗书的学子,一个普通的母亲,但他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每一次艰难的决定,都构成了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其中那些闪耀着“慷慨”光芒的个体,更是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黑暗的时代,也启迪了后人的心灵。我从中看到了勇气,看到了智慧,也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
评分《谁与斯人慷慨同》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的时代,以及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闪耀着人性光芒的灵魂。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力量,能够穿透浮躁的表象,直抵人心最深处。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的刻画,那种深入骨髓的描绘,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挣扎与选择。这些人物,并非脸谱化的英雄或反派,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个体。他们置身于时代的洪流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与考验。而正是他们在关键时刻所展现出的“慷慨”,让他们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了永恒的精神象征。这种慷慨,可以是面对强权时的挺身而出,可以是面对绝望时的坚持信念,也可以是面对弱者时的伸出援手。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这些“慷慨”的瞬间,定格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让我不禁为之动容,也为之深思。
评分《谁与斯人慷慨同》这本书,初见书名,便觉一股古韵悠然,带着一丝怅惘与追问,仿佛穿越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那值得赞颂的慷慨灵魂。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那端庄却又饱含深情的文字,如同陈年的佳酿,初入口甘醇,回味无穷。这本书并非我惯常阅读的畅销小说,也不是那些哗众取宠的奇幻史诗,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深夜里,为你娓娓道来那些被时光尘封的往事,那些关于人性、关于选择、关于坚守的深刻洞见。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人物塑造的细腻笔触。作者并没有将人物简单地标签化,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勾勒出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那些人物,有的在乱世中奋起反抗,以血肉之躯筑起抵抗的城墙;有的在权谋的漩涡中游走,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清明与良善;有的则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微小的光芒点亮周围的世界。他们的故事,或悲壮,或温情,或励志,但无一例外,都闪烁着“慷慨”的光辉。这种慷慨,并非仅仅体现在物质上的付出,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担当,是对信念的执着,是对道义的捍卫,是对他人无私的关怀。读着这些故事,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反思自己在面对困境时,是否也能拥有如此坚韧的意志和博大的胸怀。
评分初读《谁与斯人慷慨同》,我并未预设它会给我带来多大的惊喜,然而,它却如同一位不期而遇的老友,在静谧的时光里,与我分享了最深刻的智慧。这本书的魅力,不在于跌宕起伏的情节,也不在于华丽辞藻的堆砌,而在于它那如同涓涓细流般的力量,一点一滴地渗透进读者的内心,引发深刻的共鸣。 作者对于历史的驾驭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巧妙地融入到叙事之中。那些历史人物,在她笔下鲜活起来,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选择与挣扎,都清晰可见。更重要的是,她能够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提炼出“慷慨”这一主题。她所理解的慷慨,并非只有英雄式的壮举,也包含了在逆境中坚守道义,在困苦中伸出援手,在平凡中散发光芒的种种表现。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对“慷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性中那些美好的品质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评分拿到《谁与斯人慷慨同》这本书,我内心就已经升起了一种期待,期待能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寻找到一份宁静,一份力量,一份能够支撑我继续前行的信念。而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反而给了我远超预期的收获。 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她并非线性地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如同拼凑一幅古老的壁画,通过一个个碎片化的场景和人物剪影,逐渐勾勒出宏大的历史画卷。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让我仿佛成为一个历史的侦探,在字里行间寻找线索,去理解那些被隐藏在时间背后的故事。而贯穿始终的“慷慨”主题,则像一根无形的丝线,将这些看似独立的碎片,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作者所展现的慷慨,是多层次的,既有那些为国为民的英雄壮举,也有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默默付出的善良与担当。这些故事,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让我更加坚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人会选择闪耀。
评分《谁与斯人慷慨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体验,就像在品尝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入口时醇厚微苦,随着时间的推移,甘甜的回味便在舌尖蔓延开来。它没有那种即时就能带来强烈感官刺激的情节,而是通过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改变着我的认知。 我尤为欣赏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解读。她笔下的每一个“斯人”,都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情感、欲望和挣扎。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而是以一种极其客观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呈现他们生命中的高光时刻,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脆弱。而“慷慨”这一主题,则是在这些人物真实的人生轨迹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种慷慨,有时候是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决绝,有时候是在绝望中的一缕希望,有时候是对弱者的怜悯与扶持。这些故事,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伟大,也让我对“慷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是一种选择,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融入血液的品格。
评分《谁与斯人慷慨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聆听一位智者在深夜里的低语。它没有声嘶力竭的呼喊,也没有过于煽情的渲染,而是用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声音,缓缓地讲述着那些关于人性最动人的篇章。书中的文字,如同一汪清泉,涤荡着我浮躁的心灵。我喜欢它那种不急不缓的节奏,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感受。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慷慨”二字的理解,非常深刻且多元。她展现的慷慨,并非总是轰轰烈烈的壮举,也包含着许多细微之处。比如,在艰难的时刻,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及时的援手,甚至是一个坚定的眼神,都可能成为他人生命中的一道光。书中描绘的那些人物,他们之所以能被铭记,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一份人性的温度,一份对他人的关怀,一份对理想的执着。这些故事,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是否也能做到“慷慨”一些,对他人多一些理解和支持。
评分当我翻开《谁与斯人慷慨同》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想到它会以如此深刻的方式触动我。它不是那种能够让你在几小时内读完就忘却的快餐读物,而是一种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佳作。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带着作者深沉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 令我最为着迷的是,作者对于“慷慨”的解读,并非单一而刻板的。她深入到历史的细节中,去挖掘那些被时光淹没的,却依然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灵魂。这些“斯人”,他们或许是叱咤风云的英雄,或许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但他们在面对困境、诱惑或黑暗时,都选择了那条更为艰难却更显崇高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慷慨”。这种慷慨,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付出,更是精神上的坚守,是对信念的执着,是对他人的无私关怀。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与这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精神力量,也深深地激励了我。
评分《谁与斯人慷慨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引方向;在我懈怠的时候,给我注入力量。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轻易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引发深刻的思考。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慷慨”这一主题的多角度展现。它不仅仅局限于那些为国家民族献身的人物,也深入到普通人身上那些细微的、却同样伟大的慷慨行为。比如,在战乱年代,一个普通家庭倾尽所有,保护一个流离失所的孩子;在贫困时期,一个人省吃俭用,只为帮助邻里度过难关。这些故事,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响,却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真挚,她能够将这些平凡中的伟大,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以及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的联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慷慨”的定义,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那些微小却美好的瞬间。
评分拿到《谁与斯人慷慨同》这本书,我带着一种好奇的心态去翻阅,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深深的震撼和思考。这本书所带来的,并非短暂的阅读快感,而是一种长久的精神回响。 作者的叙事功力,在我看来是非常了得的。她能够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细腻的人物情感,融为一体,构建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场景。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能够体谅人物的处境,也能够理解他们选择的艰难。而“慷慨”这一主题,更是如同贯穿全书的灵魂。它并非简单地指向那些舍生取义的英雄,也包含了在日常生活中,那些默默付出的善良,那些面对不公时的坚持,以及那些在困境中给予他人力量的温暖。书中对这些“慷慨”瞬间的描绘,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开始反思,在自己的生活中,我是否也能做到更加“慷慨”,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