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位来自国内外着名大学、研究机构的学者,针对台湾的历史文化脉络、政经发展、家庭价值、艺术、音乐与文学,海崃两岸之对照,乃至台大精神、选举行为、知识分子、科技规模及其竞争力问题,就本土经验参证全球观点,提出鞭辟入里的分析。每篇论文均显现其跨科际跨地区研究之特色;本书是台湾研究的新里程碑,让台湾与世界有内容更充实、视野具足分量的对话。
作者简介
朱敬一
美国密西根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行政院国科会主任委员。研究专长为人口经济、法律经济、财政学。1989~1996年连得四届国科会杰出研究奖,1998年获选中央研究院院士,2003年获颁总统科学奖,为国内人文社会领域首位获此殊荣者。2010年当选TWAS院士,获此荣誉之台湾人文社会学者迄今仅二人。通俗着作有《给青年知识追求者的信》、《经济学的新视野》、《朱敬一讲社会科学》、《经济学》、《飙哈雷救经济》等。
于若蓉
生于高雄,长于台北。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调查研究专题中心,担任研究员兼执行长。研究领域主要为家庭经济、劳动经济与调查研究,相关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Sociology of Education、Social Science Research、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等学术期刊。
Joseph Wong
威士康幸大学博士,曾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首尔大学、台北国策研究院担任客座教授,现任多伦多大学政治学教授,并为加拿大研究主席、亚洲研究所所长。着有许多专文及专书,如Healthy Democracies: Welfare Politics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Political Transitions in Dominant Party Systems: Learning to Lose、Betting on Biotech: Innovation and the Limits of Asia's Developmental State。
黄纪
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教于德州农工大学、肯塔基大学、国立中正大学。现任国立政治大学讲座暨政治系教授、选举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员、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筹备处合聘研究员。自2000年迄今担任国科会跨校合作计画「台湾选举与民主化调查」(TEDS)之召集人。专长:政治学方法论、比较政治、民意调查、选举与投票等。
孙康宜(Kang-i Sun Chang)
生在北京,长在台湾,1968年移民美国。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现任耶鲁大学Malcom G. Chace ’56东亚语言文学讲座教授。着有英文学术着作多种,其中包括与苏源熙(Haun Saussy)合编的《中国传统女作家选集》,以及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共同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已出版的中文着作有《文学的声音》、《我看美国精神》、《走出白色恐怖》等。
康正果
西安人。曾在西安交通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任教多年,现已退休。着有《风骚与艳情》、《女权主义与文学》、《重审风月鉴》、《肉像与纸韵》、《出中国记》、《百年中国的谱系叙述》、《平庸的恶》等书。亦为网路作家,个人部落格见「博讯网」《康正果文集》(blog.boxun.com/hero/kangzg)。
王晓(王玉)
北京大学德语文学学士、硕士,哈佛大学日尔曼语言文学系博士班,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比较文学与社会中心博士,现任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助理教授,同时兼聘日尔曼语言文学系、电影研究及亚美研究中心。现正修改英文书稿Modernity with a Cold War Face: Reimagining the Na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across the 1949 Divide。合译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理解大众文化》、《大分裂之后》等。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
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着有《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后遗民写作》、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Fin-de-siecle Splendor、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等。
范铭如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文学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现任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研究专长为现当代小说、台湾女性文学、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着有《文学地理──台湾小说的空间阅读》、《众里寻她──台湾女性小说纵论》等。编有《二十世纪文学名家大赏》、《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评论卷》等。
钟玲
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威斯康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研究为东西文学关系、美国诗学、女性作家、台湾文学。着有《现代中国缪司:台湾女诗人作品析论》、《美国诗与中国梦》、《史耐德与中国文化》,与美国诗人Kenneth Rexroth 合作翻译Woman Poets of China、Li Ch'ing-chao: Complete Poems等。
颜娟英
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史博士。曾任加州洛杉矶大学访问助教授,中央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分为中国与台湾两区域,中国重点在中古时期佛教艺术研究;台湾美术史则以日治时期至战后初期为重心。2002年获行政院新闻局图书着作金鼎奖、国科会杰出研究奖。着有《台湾近代美术大事年表》、《风景心境──台湾近代美术文献导读》等。
马嘉兰(Fran Martin)
墨尔本大学博士。现任墨尔本大学文化研究学系副教授。着有Backward Glances: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s and the Female Homoerotic Imaginary、Situating Sexualities: Queer Representation in Taiwanese Fiction, Film and Public Culture;与Peter Jackson、Mark McLelland、Audrey Yue合编Asia Pacifi Queer: Rethinking Genders and Sexualities,与Larissa Heinrich 合编Embodied Modernities: Corporeality, Representation and Chinese Cultures,另编译Angelwings: Contemporary Queer Fiction from Taiwan。
柯庆明
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新百家学堂执行长。曾任台湾大学出版中心主任、台文所所长、文学院副院长,美国哈佛大学燕京社研究员,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招聘教授。着有《文学美综论》、《现代中国文学批评述论》、《中国文学的美感》、《台湾现代文学的视野》等;并出版有诗集一种、散文集四种及日记一种。
廖炳惠(Ping-hui Liao)
台湾云林人,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讲座教授。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历任国科会人文处处长、普林斯顿大学及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等。着作有《解构批评论集》、《形式与意识型态》、《里柯》、《回顾现代》、《另类现代情》、《关键词200》、《吃的后现代》、《台湾与世界文学的汇流》等。
导读
作者简介
第一篇 政治经济
变迁中的台湾家庭:自经济研究的观点剖析∕朱敬一、于若蓉……3
在发展型国家里的台湾,还有什么依然「在发展」?∕Joseph Wong……35
台湾选举与民主化调查:为台湾的民主历程做见证∕黄纪……61
第二篇 历史见证
「二二八事件」之后的吕赫若∕孙康宜……77
1945年以来台湾的文化谱系──一个大陆人的海外观∕康正果……91
道德媚惑、殖民身分与现代性焦虑:1949年中国大分裂前后∕王晓(王玉)……141
第三篇 文学艺术
寻找「中国」的新声:江文也的音乐∕王德威……161
后乡土小说初探∕范铭如……221
女性主义与古典传统:二十世纪后期台湾女诗人的自我形象∕钟玲……255
彰化南瑶宫的变容──日治时期妈祖庙建筑的新旧冲突∕颜娟英……281
第四篇 社会脉动
台湾文学中的性越界∕马嘉兰(Fran Martin)……323
台大精神与其经历∕柯庆明……349
台湾公共知识分子的式微∕廖炳惠……399
导读
《台湾及其脉络》邀请了研究台湾各个领域的国内外重要学者,针对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各种思想认同和艺术建筑等层次来做各种深入浅出的分析。希望能为1987年以降,台湾这二十年来所经历的各种巨大社会变迁,提供一个较全盘的鸟瞰。本书一方面具有历史的描述性意义,一方面以哲学诠释的角度,切入台湾近二十年来的动盪。台湾在1987年解严民主化、本土化后,本身长期累积下来的政治修辞及道德意识的魅惑力量,从金融到两岸关系,乃至于台商大量出走,从政党政治的许多变化之中,逐渐觉醒了所谓的基本教义派;而台湾在外交上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尤其是两岸关系的调整,无论是从南进到西进,或是李登辉和陈水扁时代强调以台湾本体作为主导的思考,到马英九执政之后以松绑重建的角度来化解两岸的关系,这二十年来可以说是空前的巨变。在早期汉人移民之前的原住民,或是荷兰、西班牙,或者是明郑、清领时期乃至后来的日治时代、国民党政府来台的这些阶段,都没有像这二十年来如此迅速;一夜之间就可以有剧烈的变化,甚至能把以前的作为全部推翻,在论述策略上造成了相当难以爬梳的困境。本书所蒐集的文章便是针对这些现象,希望能够做一些理路釐清,在政策以及社会影响上做某些理解、分析或建议。
台湾在这二十年来,除了本土的意义上有巨大的变化之外,实际上对整个亚洲地区,甚至对全世界可以作一个相当精彩的见证。在1950年代冷战之后,随着1987年解严、东欧及苏联民主化、1989年的天安门事变,台湾的「自由中国」地位再度变成非常重要,加上法轮功及西藏遭迫害的种种状况,让全世界对台湾产生了不一样的观感。民进党陈水扁两次的总统选举,由全民民主的投票过程中找出大家的选择,这在东亚的民主过程里,可以说是相当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特别是台商在全球化的经营模式中发挥台湾的软实力,于中国大陆具举足轻重的地位,二十年来已投入了将近3,000亿美金,对中国大陆的经济、政治发展有相当的影响力;而对南亚的越南、菲律宾到印尼的投资,还有对许多中南美洲的外交国家的互动,台湾在全球可以说是小而美的模范。在这样的情况下,台湾与全球的关系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就全球化的地位而言,因美日的市场继续延续,台湾在亚太有相当重要的经经济地位,在国际和平方面则处于相当微妙的国防地位;美国、日本一直在牵制中国大陆,日本将台湾纳入防御体系之中,美国不断把重要武器卖给台湾,甚至逐渐杯葛及拢络中国大陆。在这样敏感的状况里,台湾本土所发生的选举政治以及资源的分配,例如党派里的斗争、政党间的角力,逐渐因为媒体高涨,充满了许多由外面的媒体(如香港媒体,尤其是《苹果日报》进驻到台湾之后)所发布出的小道消息,甚至是透过针孔、特侦等具有破坏性的绯闻或八卦,无论总统家人或是政治人物、企业小开都成为对象,可以说台湾的媒体在民主的过程中,产生了扭曲又极端具有爆炸力的社会效应。随着政治急速的变化,公共知识分子、学者,乃至公共人士逐渐在公共领域里面,成为政党政治或某些媒体的操纵目标。也随着政党政治的火爆,在不同电视台里播报的新闻(尤其是新闻评论),以及晚间从八点到十点的黄金时段不断播出的政治评论,产生左右民心、挑拨离间的作用,让人民之间的互信变得薄弱,甚至变成无可化解的痛恨和怨恨。耸动的消息透过媒体逐渐深入民心,成为牢不可破的政治潜意识;有一些消息被传开之后,马上演变成抗争和冲突,从新闻的工作坊、立法院前,到各个公共广场的自焚、抗议,乃至于集体的暴力事件,可以说前所未有。
在这样混乱的方式里,台湾可以说相当地热闹,而且在热闹中还表现出某种民间的智慧;这种以中小企业为规模的民间社会,事实上在每次选举中都表现出某种的理性选择,及长期相当冷静的抉择。在这样的状况下,台湾表面上看起来相当火爆,像是接近东欧、南欧的种族主义或民族主义,但是始终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局面,反而在监督政府上,民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政治非常动乱、媒体非常嗜血的状况下,慈济、法鼓山、佛光山等宗教团体愈来愈加茁壮,对台湾的慈善事业及小市民的研究,于社会具有安抚人心作用。以2006年感动了全台湾的「一碗面的故事」为例,可以说一夕之间,就让非常贫穷的下层阶级,得到社会应有的注意。
在二十年内,我们看到不少有关台湾民间回肠荡气、令人感动的一面,因此在土石流、环境破坏、大企业债留台湾到中国发展、令人无法忍受的食物安全或政经骗局、动盪时局的事件、媒体透过小道的方式让明星或政治人物的家人受到隐私的侵害、……在这样一个令人不安焦虑的状态下,台湾发挥出向心力和令人和谐的力量,让许多沦于家破人亡的家庭,一夜间得到道义上、社会上的种种关注;因此台湾可以说是非常特殊的案例,在混乱热闹之中,表现出某种人情冷暖、令人始终不会失落的往上提升的力量。虽然像李远哲等人,对台湾有某种期许和焦虑的显现,把希望放在政治人物上,但民间社会互相提携的力量始终存在,而且以愈来愈有运作能力的方式组织起来。例如九二一地震,发生不到两小时之内,慈济功德会和民间的组织便发挥了救援的力量,让同胞马上发挥人饥己饥的心理,台湾产生了生命力、社会力,在几个小时之内就重新整顿,变得空前的蓬勃。但在几个短暂的转变之下,从立法院到暨南大学,一些问题被揭露之后,这股向心力又变得更多元化,被种种力道重新检视、监督,产生摩擦,在这样的状况底下也见证了台湾民主的另一个阶段。这些程序性正义的问题,不再是透过某些人物的号召,而是民间透过多元层次彼此的斡旋、理解或是真相的釐清,逐渐产生变化。
所以二十年来,台湾有许多变化虽然相当混乱而又不按牌理出牌、没有条理,然而民间跟许多政治的发展,以及经济的活动,一直要到2008年年底金融海啸爆发出来,从希望转为失望再转为绝望,在这样的状况底下,台湾新的政府上来又重新做一些调整。这二十年来可以说是波涛汹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经历了前面几个世纪未曾有的变化,因此我们把这段时间重要的文件及事件做一些整理,不仅是研究台湾的关键所在,更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
廖炳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