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流动着,台湾人的精神与价值也同时鲜明地存在着,并影响着台湾人的现在及未来。
长年来,媒体不断地报导如陈树菊、拾荒者、清寒人等等,赞誉着那些「台湾素人」。新近如中国作家来台,乃至杂志专题报导,也对台湾关于「善」的一面印象深刻,不得不赞叹台湾最美的风景就是「人」。
从小到大,身为台湾人,总是隐约或明显感受到一股对比或者对峙的文化拉扯,明与暗、强与弱、中心与边缘、表象与内在、统治与被统治等等,敌对中有和善、善意中有恶图。
自2011年起,作者陈玉?期待任何台湾人与草根基层,大家一齐来合撰「台湾人志」,在此先行访谈了四位素人,他们分别为自在自得的郭自得先生、阳光开朗的文化企业家杨博名先生、讲究医疗美学的黄文龙医师以及泛观音信仰的许淑莲女士。从个案当中,陈玉?不仅试图逐次勾勒出台湾人内秀于心的精神与人格,找回经由「草根善行」所启发的台湾人文特征。借由访谈,同时也梳理自身过往的历史。
除了人物撰写之外,对于形塑台湾「无功用行」的文化原理,及台湾的宗教信仰、价值系统,台湾精神人格及其文化底蕴,本书皆有精辟的探讨。
作者简介
陈玉峰
1953年生,台湾云林北港人。现任玄奘大学宗教学系客座教授。
曾任大学教授、大学副校长、总统文化奖得主、保育运动草根先锋等等。
陈玉峰教授历年着作(前卫出版):
【台湾植被志】卷一《总论及植被带概论》
【台湾植被志】卷三《亚高山冷杉林带与高地草原》(上)
【台湾植被志】卷三《亚高山冷杉林带与高地草原》(下)
【台湾植被志】卷四《桧木雾林带》
【台湾植被志】卷五《台湾铁杉林带》(上)
【台湾植被志】卷五《台湾铁杉林带》(下)
【台湾植被志】卷六《阔叶林(1)南横专册》
【台湾植被志】卷六《阔叶林(2)》(上)
【台湾植被志】卷六《阔叶林(3)》(下)
【台湾植被志】卷八《大甲镇植被》
【台湾植被志】卷九《物种生态志》
《阿里山:永远的桧木雾林原乡》(与陈月霞合着)
《自然学习者的教育观》
《台湾生态与变态》
《火龙119:阿里山1976年大火与迁村事件初探》(与陈月霞合着)
《21世纪台湾主流的土石乱流:台湾山地灾变以及灾后人造孽》
《告别世纪》
《自然印象与教育哲思》
《台湾山林与文化反思》
《土地伦理与921大震》
《人文与生态》
《台湾生态悲歌》
《台湾生态史话15讲》
《前进雨林》
《印土苦旅:印度.佛教史笔记》
《山.海.千风之歌》
《玉峰观止:台湾自然、宗教与教育之我见》
《山灾地变人造孽:21世纪台湾主流的土石乱流》
《台湾素人:台湾宗教、精神、价值与人格》
自序与题献
代序一/杨博名先生素描
代序二/医者黄文龙
代序三/台湾美丽宝岛
辑一台湾的素人
01 郭自得先生─自在自得的无禅禅师
02 杨博名先生─侧写阳光、净土的文化企业家
03 黄文龙医师─医疗美学剪影
04 许淑莲女士─泛观音信仰的莲花化身
辑二台湾精神价值的底蕴
05 观音佛祖─侧说台湾宗教信仰
06 台湾的宗教信仰、台湾精神或人格及其文化底蕴─图片解说辑
07 1930年代日本人对台湾宗教惯习的见解简介─读李岳勋前辈《禅在台湾》的
提註
08 从《吠陀》到佛教的旁註
09 佛传与佛陀
10 十二有支与无支
11 跑江湖
附录
01 台湾生态暨环教学院筹设(山林书院)─陈玉峰教授声明
02 「山林书院」及台湾自然生态暨环境教育计画规划草案
自序与题献
许多台湾人好得「他妈的好」、「好到爆」、「好到不行」。4~5年来笔者再度勘旅全球之后,还是觉得有些台湾人实在是「夭寿好」,也就是好到不可理喻、不可思议、荒谬、荒唐!这样的台湾人通常只有一个问题:不知道自己有多好!绝大部分的人更不了解、不理解台湾人为什么这么好,遑论其根源从何而来?
感受到此等台湾氛围的外国人、台湾人常常莫名所以,挤得出的形容词常只是「热情、纯真、善良……」,事实上却是找不到合适的字词之所致,而无法道破其底蕴。新近如中国作家来台,乃至杂志专题报导等,都对台湾「特别是善的一面」感受「冲击很大」,不得不赞叹「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风清气正」而「怀念那种文化气质」。长年来,传媒也不断报导着像陈树菊、拾荒者、清寒人等等,包括捧着16万元去国库捐输的老农,赞誉台湾多如牛毛的「纯粹利他主义者」,然而,如是赞美仍然不明所以,仍然不了解陈树菊只是「倒霉」被报导出来的案例!
另一方面,笔者由小至大,隐约或明显感受台湾人受到两股明暗、强弱、中心与边缘、表象与内在、统治与被统治等等对比或对峙的文化拉扯或推挤,敌对中有和善、善意中有恶图,时分时合、时竞时和,故以生物学对偶基因比喻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
后来,经由对台湾宗教文化、价值系统的探讨之后,笔者认为台湾不仅是150多万年来,地球4次冰河、间冰期生物的诺亚方舟,台湾也是约1,052年(北宋迄今)以降,中国两次遭受外来政权统治,国难与民族意识、教难(大乘佛教)与蜕变(万教归一)之最佳避难地,而且,得力于「有唐山公,无唐山妈」的混血,台湾原住民纯朴的天性,赋予禅宗文化在台湾实践了「无功用行」的最佳新生地,将闽南即将式微的禅神髓,以水牯牛之姿,应现出台湾人迄今最最精彩的「饶益众生不望报;代众生受诸苦恼;所做功德尽以施之」的精神与人格,也就是非生物性,状似无性繁殖的无善之善、无德之德,没有宗教形式的宗教,经由草根善行不断感染、启发的台湾人文特征。
凡此无善之善、无功用行的「利他主义」却因在属灵面向未能提昇,主体性尚未充分觉悟,且未能汇聚成为台湾民族的象征,更致命的是,以外来政权排山倒海的阻绝、分化、扭曲,台湾精神未能衔接上台湾土地与自然山林生态系,好让天文、地文、人文、生文贯串,故而李前总统只能慨叹「奴隶当久了,建不了国!」(註:有可能李前辈自己也不明所以),许多台湾人也从来含恨而终。
近来笔者发奋、发愿,要以余生微薄心力,为台湾千秋万世打造地基,故而筹划「山林书院」,且于2012年7月25日开办第一梯次高雄营队(合计8天;尔后将再度不断进行体制内、外教育);而为阐述台湾文化的底蕴,打破4百年来的隐性文化宿疾,自2011年起,期待任何台湾人、草根基层,大家齐来合撰《台湾人志》,笔者在此先抛出访谈郭自得先生(非直接)、杨博名先生、黄文龙医师、许淑莲女士等4篇人物侧传,试图由个案,逐次勾勒台湾精神、人格的底蕴,找回本然与自觉,并试图为世代衔接失落的环节。
除了人物撰写之外,对于形塑台湾无功用行的文化原理,先总说以〈观音佛祖─侧谈台湾的宗教信仰〉一文,辅助以〈台湾的宗教信仰、台湾精神或人格及其文化底蕴图片解说辑〉(註:相关叙述请参阅拙着陈玉峰,2012,玉峰观止─台湾自然、宗教与教育之我见,前卫出版社);至于〈1930年代日本人对台湾宗教惯习的见解简介〉,乃《玉峰观止》一书的延续;〈从《吠陀》到佛教的旁註〉、〈佛传与佛陀〉、〈十二有支与无支〉等文,则是从另一角度学习佛法或反思;短註〈跑江湖〉只是台湾诸多禅语的一例。
如是,集结为本书。感恩台湾天文、地文、人文、生文;感恩郭自得先生(往生;贤嗣郭长生教授)、杨博名先生、黄文龙医师(黄玉珠女士)与许淑莲女士的垂教,没有他(她)们的典范撑起本书骨肉,则笔者只是空谈。
最后,笔者要向苏振辉董事长致意!谨以本书,题献苏振辉 董事长
陈玉峰合十
2012.8.8于大肚台地
**评价十** 《台湾素人:台湾宗教、精神、价值与人格》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充满智慧和温度的声音,向我讲述着台湾这片土地上,那些平凡而又不凡的生命故事。作者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理论,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将台湾民间宗教的复杂面貌,以及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描绘得栩栩如生。我读这本书,没有感到任何的距离感,反而充满了亲切和感动。 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素人”这一群体的细致描绘。他并没有将他们视为被动的信仰者,而是将他们看作是主动的实践者和创造者。这些“素人”,他们的信仰是鲜活的、动态的,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它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他们面对人生起伏时的精神支柱,是他们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的基石,也是他们追求幸福的动力。作者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为我们展现了这些“素人”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神灵的互动、与社群的交流,来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来理解人生、寻求意义。 让我尤其感动的,是书中关于价值观念和人格形成的阐述。作者认为,台湾的民间价值观,如勤劳、善良、互助、感恩等,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是相互滋养、相互促进的。这些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素人”的言行举止,塑造了他们独特的人格特质。我看到了那些因为信仰而变得更加坚韧、更加乐观的人,看到了那些因为践行某种价值而赢得尊重和信任的人,也看到了那些在社群互动中逐渐形成独特人格魅力的个体。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人格”,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宗教信仰和社会关系之中。它让我看到了,在最平凡的生命中,也蕴藏着最深刻的智慧和最动人的力量,这些力量,构成了台湾社会最坚实也最美好的底色。
评分**评价四** 我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台湾素人:台湾宗教、精神、价值与人格》的书,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我以前读过的那些宗教或者社会学书籍,总是板着脸讲大道理,这本书写得特别有温度,特别接地气。作者像是把我带进了台湾的乡村,让我亲眼看到那些淳朴的村民,听他们讲那些关于神明、关于生活的故事。 书里提到的“素人”,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恰当的词。它不是说这些人没有文化,而是说他们的信仰和价值观,都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里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比如,书里讲到一个信奉妈祖的渔民,他拜妈祖,不仅仅是求个平安,更是把妈祖当成自己的母亲一样,觉得她会理解自己的辛苦,会保佑自己出海平安归来。这种情感,是很真实的,也很动人。作者把这些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写得很细致,让我觉得好像他们就在我身边一样。 这本书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信仰和价值的问题。我们现代人,很多时候追求的是效率和物质,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在最普通的人群中,还有着那样一种质朴的信仰,那种对生活的热爱,那种对亲情的重视,那种对邻里的关怀。这些东西,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是支撑一个人活下去的力量,也是一个社会能够和谐发展的基础。作者在书中,把这些“素人”的价值观念,跟他们的人格特质联系起来,写得非常有说服力。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台湾的,更是关于人性的,关于我们在纷繁的世界里,如何找到内心的安宁和生活的意义。
评分**评价六** 读《台湾素人:台湾宗教、精神、价值与人格》这本书,仿佛踏上了一趟心灵的旅程,穿越了台湾岛上那些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信仰土壤。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创作的温度。他没有用枯燥的理论来束缚读者,而是用生动的故事、鲜活的细节,将那些抽象的宗教概念、精神内涵,化为一幅幅有血有肉的画面,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素人”精神世界的探索。作者没有将他们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实践者和创造者。这些“素人”,他们的信仰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是他们应对挑战、寻求慰藉、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方式。书中的很多案例,都让我看到了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强大力量,它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一种行动的指南,一种面对困境的勇气。作者在分析这些“素人”的价值观念时,也展现了其深刻的洞察力。这些价值,很多都是朴素而务实的,比如重视家庭、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构成了台湾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宗教、精神、价值与“人格”这几个概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展示了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在书中,我看到了那些因信仰而变得更加坚韧的人,看到了那些因遵循某种价值而赢得尊重的人,也看到了那些在社群互动中逐渐成熟、圆融的人。这本书让我对“人”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其物质层面,而是更加关注其精神的成长和品格的塑造。它让我看到了,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这样一群“素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生命的篇章,也构成了社会最坚实的力量。
评分**评价二** 《台湾素人:台湾宗教、精神、价值与人格》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台湾老街,每一步都踩实着土地的温度,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浓郁的香火味。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学术分析,而是用一种极其亲切、仿佛邻家大叔在跟你拉家常的方式,娓娓道来。我读的时候,常常会不自觉地想象书中的那些场景:黄昏时分,人们在庙口聚集,虔诚地祈祷;午后,信徒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信仰带来的慰藉和力量;甚至是家庭中,长辈们向晚辈讲述着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和价值观。 书中对于“素人”精神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遥不可及的哲学思考,而是那种植根于生活最细微之处的朴素智慧。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做人”的道理,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道理,并非来自书本,而是来自他们长年累月在现实生活中的摸爬滚打,来自他们与神灵的互动,来自他们对生命无常的感悟。这些“素人”的价值观,往往是务实的,是关乎当下生活的,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情感连接的。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展现了这些价值观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台湾人的行为方式,如何构建了台湾社会独特的社群文化。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地方性节日和习俗的描述,那些看似平凡的点点滴滴,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意义,折射出台湾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盼,以及对祖先的敬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深刻的信仰和价值,往往就蕴藏在最普通的人群之中,它们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复杂的理论,它们只需要一颗真诚的心和一份对生活的热情。
评分**评价五** 《台湾素人:台湾宗教、精神、价值与人格》这本书,如同一杯醇厚的台湾高山茶,初品微苦,细品回甘,越品越有滋味。作者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却又极其深刻的方式,带领我深入了台湾民间信仰的腹地,也走进了一颗颗普通台湾人心灵深处。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宗教仪式或神话传说的科普读物,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它所触及的,远比我最初设想的要广泛和深刻得多。 书中对于“素人”群体的关注,是我觉得最为宝贵之处。作者没有去宏大叙事,而是聚焦在那些最普通、最接地气的个体身上。这些“素人”,他们的信仰不是被动接受的教条,而是主动在生活中摸索、在经验中沉淀的智慧。他们与神灵的互动,更像是与一位慈祥的长者、一位知心的朋友在交流。他们对价值的理解,也并非来自书本上的定义,而是源于与家人、邻里、社会相处的点点滴滴,源于对生活悲欢离合的切身体验。作者通过对这些个体案例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信仰如何成为他们在面对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时的精神支柱;看到了这些朴素的价值观如何塑造了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如何构成了台湾社会独特的人际关系网络。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人格”形成的论述所打动。作者没有将人格视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宗教和价值体系之中,去展现它如何被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那些虔诚的祈祷、那些互助的社群活动、那些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素人”的性格,让他们在勤劳、善良、坚韧、乐观中,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台湾“人”格魅力。这本书让我明白,最深刻的文化,往往就蕴藏在最普通的人群之中,最动人的生命故事,也往往发生在我们身边。
评分**评价九** 读完《台湾素人:台湾宗教、精神、价值与人格》这本书,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也像是在台湾这片土地上进行了一次深度而温暖的漫游。作者的文字,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他以一种旁观者清,又兼具参与者的热忱,将台湾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一点一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它对“素人”的关注。这里的“素人”,并非简单的普通人,而是那些在各自的生活领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理解世界、构建信仰和追求价值的人。他们可能是辛勤的农民,可能是勤劳的渔民,也可能是普通的家庭主妇。他们的信仰,不是从书本上习得的,而是从生活的风雨中感悟出来的,是从与家人的情感联结中体会出来的。作者通过对这些“素人”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绘,让我看到了信仰在他们生命中扮演的极其重要且复杂多样的角色。它既是他们应对苦难的港湾,也是他们追求幸福的动力,更是他们与他人、与社会建立联系的纽带。 书中对价值观念和人格养成的探讨,也让我颇有启发。作者认为,台湾的民间价值观,如勤劳、善良、互助、孝道等,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素人”的言行举止,塑造了他们的人格特质。我看到了那些因为信仰而变得更加宽厚的人,看到了那些因为遵循某种价值而赢得尊重的人,也看到了那些在社群互动中逐渐形成独特魅力的个体。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人格”,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宗教信仰和社会关系之中。它让我看到了,在最平凡的生命中,也蕴藏着最深刻的智慧和最动人的力量。
评分**评价三** 《台湾素人:台湾宗教、精神、价值与人格》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台湾灵魂的散文集。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绣娘,用最质朴的丝线,绣出了台湾人民最动人的内心世界。我读的时候,常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捕捉到了我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和思考。 书中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素人”的独特视角。这里的“素人”并非是缺乏知识或技能的代名词,而是指那些以自身生活经验和感悟来构建信仰和价值体系的普通民众。他们是台湾这片土地上最真实的存在,他们的信仰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应对苦难、追求幸福的重要支撑。作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深入访谈,将这些“素人”的精神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了他们面对人生起伏时的坚韧,他们在迷茫时的求索,以及他们在平凡生活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力量。书中对于一些民间信仰的解读,也跳出了简单的符号学或历史学分析,而是更加注重探讨这些信仰在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台湾人的情感联结和社区认同。例如,书中关于土地公信仰的论述,不仅仅是描述其作为地方守护神的形象,更是深入挖掘其作为“邻居”、“朋友”的角色,以及这种关系如何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这种由“小”见“大”的写法,让我对台湾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评价一** 读完《台湾素人:台湾宗教、精神、价值与人格》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人情味的视角,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关于台湾民间信仰和普通人精神世界的宏大画卷。本书并非仅仅罗列一堆神祇的名字或描述一些仪式,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素人”的心灵深处,去探寻他们信仰的根源,理解他们精神的寄托,以及这些信仰如何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人格特质。作者在叙述中,没有居高临下的评判,也没有刻板的学术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生动的故事讲述,以及那些充满智慧的民间谚语和生活细节,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台湾的庙宇、家庭、市集之中,亲耳听到那些来自土地的声音,亲眼看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闪耀着朴素光芒的灵魂。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素人”这一概念的界定和阐释。它不是指那些缺乏专业知识的人,而是指那些生活在社会基层的、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来理解世界和信仰的人。这些“素人”的信仰,是鲜活的、动态的,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他们拜神,不仅仅是为了祈求庇佑,更是为了在困境中获得力量,在迷茫时找到方向。他们遵守某些价值观念,并非因为教条的约束,而是这些观念已经内化为他们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准则。作者通过对这些“素人”的观察和记录,让我们看到了信仰是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如何影响着每一个台湾人的喜怒哀乐,如何塑造了他们独特的台湾“人”味。书中对于一些具体的神祇、祭祀习俗的解读,也跳出了传统的宗教史研究范畴,而是更多地关注这些信仰形式背后所承载的民间智慧和生命哲学。例如,书中关于妈祖信仰的论述,不仅仅是对其神格的介绍,更是对其作为“海上守护神”在台湾人民心中所扮演的母亲般的角色的深度挖掘,以及这种角色如何影响了台湾沿海居民的海洋文化和社区意识。这种深入骨髓的解读,让我对台湾的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评价八** 《台湾素人:台湾宗教、精神、价值与人格》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和深刻的共鸣。作者以一种极其朴实却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而复杂的台湾民间信仰图景,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这些信仰是如何塑造了普通台湾人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乃至人格特质。我曾以为宗教研究总是严肃且遥远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信仰在日常生活中鲜活的生命力。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素人”群体细致入微的观察。作者并没有将他们视为被动的信仰符号,而是把他们当作拥有独立思考和情感体验的个体来呈现。这些“素人”的信仰,并非是刻板的教条,而是与他们的生活经历、社会关系、情感需求融为一体的。他们拜神,是为了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寻求指引、获得安慰,抑或是表达感恩。这种互动,是一种双向的、充满生命力的对话。书中关于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祭祀仪式、家庭中的宗教传承,以及社群成员间的互助行为的描述,都让我感受到一种浓厚的人情味和土地的温度。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宗教、精神、价值与“人格”的形成紧密地联系起来。他通过大量的个案分析,展示了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一个人的品格。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和气生财”、“勤俭持家”等民间价值观,是如何在宗教信仰的浸润下,成为塑造个体品德的重要因素;又比如,社群中的宗教活动,是如何培养了人们的集体意识、责任感和同情心。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一个人的“人格”,并非天生,而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文化互动中,一点一滴地被雕琢而成。它让我看到了,在最平凡的生命中,也蕴藏着最深刻的智慧和最动人的力量。
评分**评价七** 《台湾素人:台湾宗教、精神、价值与人格》这本书,给我一种置身于台湾小镇的感受,空气中弥漫着香火的味道,耳边回响着人们的欢声笑语,还有那些古老而又淳朴的信仰在默默地流淌。作者的笔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地吸引,被深深地打动。 书中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对“素人”这一群体的独特关注。他没有去追逐那些名声显赫的宗教领袖或思想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广大的普通民众。这些“素人”,他们的信仰源于生活,扎根于大地,与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访谈,将他们的精神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是如何依靠信仰获得力量,如何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来寻求慰藉。 书中关于价值和人格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将这些抽象的概念,置于具体的宗教和生活情境之中,去展现它们是如何被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我看到了那些因信仰而变得更加善良、更加坚韧的人,看到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着朴素价值观而赢得尊敬的人,也看到了那些在社群互动中逐渐形成独特人格魅力的人。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深刻的文化,往往就蕴藏在最普通的人群之中,最动人的生命故事,也往往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它提醒我,在追逐现代化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支撑着我们民族精神的,最根本、最质朴的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