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台湾民俗》【热闹逗阵版】
  台湾在地生活第一手   近距离写照
  台湾民俗专家卯足了劲,力图让台湾住民利用最迅捷图解方式,
  追寻古昔今日生活轨迹,传递台湾风土最温暖的人情味。
一、二、三~一气呵成,拥抱台湾民俗!
第一步
  季节采风→让您快速走过一回四季流转,掌握台湾在地生活季节感!
  结合闽客移民、原住民,从过年围炉走春到农历三月疯妈祖、四月底桐花祭、八月阿美族丰年祭,热热闹闹接连不断的民俗节庆,目不暇给!
第二步
  人生仪礼→台湾住民的重大传统礼俗,礼尚往来必知!
  成长:胎神信仰∕洗三∕拜床母∕剃头∕做满月∕做四月日∕做度晬∕脱絭、做十六岁∕原住民成年礼
结婚:问名、相亲∕订婚∕挽面∕上头∕拜天公∕结婚仪式∕归宁∕祝寿
哀悼:搬铺、属纩∕初奠∕乞水沐浴、死装束∕饭含∕遮神、竖灵∕入殓∕拜饭、做旬∕头七∕丧礼的忌讳∕做风水∕葬法
第三步
  日常生活→报给您知台湾生活小眉角,让您事事顺利、运气亨通!
  
  ◇趋吉避凶:动土仪式∕上樑仪式∕安太岁∕收惊∕求签∕改运∕开市∕忌讳的数字和语汇
  ◇食在有福:办桌∕杂菜∕烤乌鱼子∕鱼丸汤∕筷子使用的忌讳
  ◇住有学问:正厅∕神龛∕兽牌∕石敢当
  【各种图解方式让您一看就明白】
  详解各项台湾习俗活动程式、
  交代民俗物品来历、
  让节日必备、亲自动手的小娱乐再度重现!
  就怕您失去传承台湾民俗的机会!
专家:
  台湾民俗专家|台中教育大学副教授 林茂贤
  知名台湾史作家 王御风
  洪雅书房房主|洪雅文化协会理事长 余国信
作者简介
李文环
高雄市大寮区人,高雄师范大学台湾历史文化及语言研究所副教授,文学博士。专长台湾历史与文化研究,致力地方文化资产之调查、研究与保存,近三年代表作品《空间与历史:旗山文化资产之历史论述》。
林怡君
屏东县东港镇人,目前就读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博士班,任教于屏东县东新国中,喜爱创作、拍照、民俗活动,着有硕士论文〈东港迎王与家将阵头研究——以丙戌正科为例〉。
绘者简介
三娃
  曾任饭店美工,从平面到立体作品无数。目前专职插画工作,跨足绘本、书籍杂志插图规划,风格偏向奇幻浪漫,笃信绘画是创意飞翔的天地!
三娃创意商品:www.geelook.com/Yalingkuo
余正隆
  兼职插画设计、传统油画,以及多媒体网站、FLASH小游戏美术及程式设计。
  作品网站:www.who-design.com.tw
  联络信箱:who101472@msn.com
序 章 台湾生活必知习俗典故
第一章  季节采风篇
一月 【端月】
除夕祭祀、围炉吃年夜饭∕初一开正走春,拜人神∕初二出嫁女儿做客,人拜人∕初四接神、初五隔开∕初九天公生∕元宵祭,月半大如年∕元月十七,佳□金唐殿王醮∕元月二十,开印迎春补天穿
二月 【花月】
二月初二春祈祭,做头牙来吃福∕文昌祭,长智慧∕二月十九观音佛祖祭∕达悟族飞鱼祭
三月 【桐月】
三月节,最早的扫墓节∕寒食节,古老的过年∕清明节,培墓祭祖∕三月三日玄天上帝圣诞∕台南学甲上白醮∕大龙峒保生大帝祭∕淡水三芝八庄大道公轮祀∕三月疯妈祖∕布农族打耳祭
四月 【梅月】
四月初八浴佛节∕西港庆安宫刈香遶境∕南鲲鯓王爷祭∕立夏「补夏」食俗∕客家桐花祭
五月 【蒲月】
新庄大拜拜∕五月初五端午节∕淡水迎祖师爷∕大稻埕霞海城隍祭∕犁头店木屐赛
六月 【伏月】
六月初六天贶节∕云林口湖牵水状∕花莲吉安阿美族海祭∕台东南王部落海祭
七月 【荔月】
七夕乞巧会和魁星祭∕中元普渡、放水灯∕新埔义民祭∕七月底关鬼门、钟馗押孤
八月 【桂月】
灶神是谁?∕八月十五中秋节∕阿美族祭祖丰年祭∕东港迎王平安祭
九月 【菊月】
台南吉贝耍嚎海祭∕九月九重阳节∕高雄冈山篮筐会∕小琉球迎王平安祭典
十月 【阳月】
水仙尊王祭∕南州迎王平安祭典∕头社平埔族夜祭∕下元节∕万华青山王祭∕曹公祠例祭
十一月 【葭月】
宜兰二结王公过火∕古老的过年──冬至
十二月 【腊月】
腊月忙年∕做尾牙∕尾期∕东山迎佛祖∕送神、祭灶∕天神下降日∕除夕∕过年的故事:灯猴神与沉地
第二章 人生仪礼篇
一.成长
胎神信仰∕洗三∕拜床母∕剃头∕做满月∕做四月日∕做度晬∕脱絭、做十六岁∕原住民成年礼
二.结婚
问名、相亲∕订婚∕挽面∕上头∕拜天公∕结婚仪式∕归宁
三.祝寿
四.哀悼
搬铺、属纩∕复∕初奠∕乞水沐浴、死装束∕饭含∕遮神、竖灵∕入殓∕拜饭、做旬∕头七∕丧礼的忌讳∕做风水∕葬法
第三章 日常生活篇
一.趋吉避凶
动土仪式∕上樑仪式∕安太岁∕收惊∕求签∕改运∕开市∕忌讳的数字和语汇
二.食在有福
办桌∕杂菜∕烤乌鱼子∕鱼丸汤∕筷子使用的忌讳
三.住有学问
正厅∕神龛∕兽牌∕石敢当
序文
民俗,相信一般人对它感到熟悉,却又难以具体说出一番道理。这是因为,它是从生活中展演出来的知识和智慧,通常以口头、风俗结合当地特有物质或精神,以约定俗成的默契,从而形成动态多样化的文化行动或现象。光是动态多样化,就足以令人难以捉摸了,正因如此,民俗深具活力与魅力。
有关台湾民俗的书籍,汗牛充栋。学术研究、采风文篇或报导手札,通论、专书、专题或文学书写,不一而足。笔者何以不揣孤陋,撰写这样一本满满「俗」气却诚意十足的图文书,知性轻阅读、结构新感知,以轻松笔调提供台湾民俗的认知架构和索引,这是笔者的心意与企盼。
人同自然、人对生命、人与社会,这是人类生存亘古的课题。台湾民俗大体也可以从这三面向来结构对它的认知,从而将丰富却繁杂的内容归纳为岁时节俗、生命礼俗和生活习俗等三大类。
岁时节俗是以农业社会宇宙观为基础所形成的生活哲学。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互动密切,先人感知自然律动、体认宇宙奥祕,从而理出一套解释自然运行的知识,历法是这套知识的指南,进而结构出人们的作息与文化。十二月令也好,岁时节俗也罢,都是体现人同自然互动的知性与感性。就台湾而言,近四百年汉人移民构成文化主体,明显传承中国汉人既有岁俗体系,但也注入新天地的文化活力。例如:当全球华人同过元宵节,却只有台湾人以拜新丁、吃丁酒的方式,谢神保佑,分享得嗣喜悦。更以放蜂炮、炸寒单、夜弄土地公等近似疯狂的活动,辉映远古人们在月光下手舞足蹈的放纵。五月节,台湾人以肉粽祭祖,相异于中国北方的红豆、红枣粽,同样是粽子却包裹着不同的饮食认同。七月中元普渡可谓是台湾人的创发,人们以最诚挚的心意,表达对孤魂野鬼的敬畏。若宗教是体现人们的社会记忆与认知,中元普渡应该最能註解当年先民前仆后继渡海来台,客死他乡终不悔的集体记忆。笔走至此,敏锐的读者应该会发现,台湾节庆除了岁时习俗外,更有浓浓的信仰成分。
  人对生命的看法可以书写成思想、演绎为哲学,但也可以是淡淡喜悦、尽情欢乐、诚挚祝福和痛苦悲悽,以一种行为态度来展示,这就是生命礼俗。相对于哲学思想的文字元号,生命礼俗是以行为和情绪反映人对生命的态度。从出生到死亡,生命礼俗借由行为、行动形塑某一种社会角色情境,让当事者感知自己的人生阶段性的生命价值与责任。初生之礼,是祝福新生命、感知新父母;成年之礼,是感悟年少、开悟转大人;婚礼是人生四大乐事之一,也是二人、两家族连结的社会「事件」;丧礼主要是抚慰死者家属,将悲恸和恐惧转化敬畏与思念。可见,生命礼俗展示了人对生命阶段性应有的态度和认知。
  
  细心精鍊岁俗和礼俗的文化意涵,人与社会的关系无疑地都是共同关心的焦点。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高度开放性,祸福难料,充满不确定性。然而,人们总希望趋吉避凶。某种程度上,趋吉避凶是人们将正面思考的预期能量付诸社会行为的总结,从而化为诸多习俗散落在生活中的食衣住行。动土仪式求平安、改运仪式求顺利……这些因生活需求而形成的习俗,时至今日仍普遍而强烈的存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才疏学浅,深怕多所谬误,尚未能言及衣和行的习俗。期待未来,本书若有机会再版时,增补之。
既是索引,全书所引介的民俗讯息只能言简意赅。笔者尽力疏理历史脉络、沉淀文化意义,期能兼具轻阅读、浓知性。
李文环2012/7/28
翻阅《图解台湾民俗【热闹逗阵版】》这本书,就像是参加了一场盛大的文化嘉年华。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祭祀”的描写感到震撼。不仅仅是神鬼的崇拜,而是其中蕴含的对祖先的敬意,对自然的感恩,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书中将那些复杂的祭祀流程,通过清晰的图示和简洁的文字,变得易于理解,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例如,在介绍“普渡”时,书中的插图细致地描绘了祭品的多样性,以及人们祈求平安的场景,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同时,这本书也展现了台湾民俗的“在地化”特色,很多习俗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息息相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我从中了解到,台湾的民俗并非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本土文化。这本书的“热闹”不仅仅体现在节庆的欢腾,更体现在人民生活中对传统的积极参与和传承,那种“逗阵”的力量,是推动这些习俗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台湾人民的信仰和情感,也让我对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生動展現台灣民俗風貌的書籍。《圖解台灣民俗【熱鬧逗陣版】》的出現,可謂是恰逢其時,而且超出了我的預期。首先,它的“圖解”形式非常直觀,大量的插圖清晰地描繪了各種民俗活動的場景、道具和人物,讓我這個對象形文字不太敏感的人也能輕鬆理解。例如,在介紹各種祭祀儀式時,書中的插圖會清晰地標示出祭品、祭器、神像的擺放位置,以及參與者的動作流程,讓人一目了然。其次,書中的文字敘述極具感染力,不同於一些學術性的論文,它採用了一種更加貼近生活的語言,時常穿插著一些生動的 anekdot 和鮮活的民間俗語,仿佛能聽到老一輩的長者在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神明出巡”的描寫,書中將那種盛大的陣仗、鑼鼓喧天的聲響,以及信徒們熱情的參與,都刻畫得淋漓盡致,讀來讓人心潮澎湃。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是一種情感的連接,它讓我感受到了台灣人民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和傳承。它讓我明白,民俗並非是陳舊的歷史,而是活生生的、充滿生命力的文化符號。
评分刚拿到这本《图解台湾民俗【热闹逗阵版】》,迫不及待翻开,就被那鲜活的插画和生动的文字吸引住了。我一直对台湾的民俗文化充满好奇,但总觉得文献资料过于枯燥,难以 the "feeling" of it all.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解决了我的大问题。书中的插画不仅精美,而且非常贴合民俗场景的描述,仿佛能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庙会的热闹、祭典的庄重,甚至是年节的喜庆。文字部分也没有落俗,用一种非常亲切、甚至带点幽默的笔调,将那些复杂的仪式、传说和习俗娓娓道来。读到关于迎神赛会的部分,我仿佛能听到锣鼓喧天,看到信徒们虔诚的神情;读到关于传统节庆的介绍,那种阖家团圆、分享美食的温馨画面也跃然纸上。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让原本有些遥远的民俗变得触手可及,而且还带着一种让人想要参与进去的冲动。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热情好客的台湾朋友,带着你逛遍大街小巷,体验最地道的民俗风情。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阵头”的介绍,那些充满力量和艺术感的表演,通过图文的结合,我仿佛能感受到表演者身上的汗水和信仰。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台湾的民俗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期待能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番。
评分老实说,我买这本书之前,对台湾民俗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星的片段,比如春节放鞭炮、中秋节吃月饼之类的,感觉跟大陆的传统习俗差别不大。但《图解台湾民俗【热闹逗阵版】》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展现了台湾民俗的独特性,更突出了其“热闹逗阵”的精神内核。书中关于“阵头”的讲解,我才了解到原来台湾的庙会文化有如此丰富的表现形式,那些精美的服装、道具,以及表演者高超的技艺,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信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地方性节庆的介绍,比如妈祖遶境、王爷祭等,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宗教仪式,更是凝聚地方认同、促进社区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书中详细的图解和生动的描述,我能感受到参与者那种“大家一起来”的热情和凝聚力。这种“逗阵”的精神,贯穿于台湾民俗的方方面面,从祭祀祈福到婚丧嫁娶,都充满了人情味和参与感。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色彩斑斓的台湾民俗世界。我甚至开始尝试模仿书中提到的一些简单习俗,虽然只是小小的尝试,却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魅力。这本书确实让我对台湾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我想要去台湾实地考察一番的冲动。
评分这本书的“热闹逗阵版”这个副标题,简直点睛之笔!我一直觉得很多关于民俗的书籍,读起来总是少了点“人味儿”,过于干巴巴的理论堆砌。但《图解台湾民俗》完全不是这样。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台湾那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表现得活灵活现。我翻到介绍春节习俗的部分,书里不仅讲了年夜饭、拜年这些,还特别强调了“围炉”的氛围,以及长辈给晚辈发红包时的那种温馨场面,配上插画,我仿佛闻到了年菜的香气,听到了孩子们的笑声。还有关于婚嫁习俗的部分,那些繁复但充满仪式感的环节,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让我看到了传统婚姻中的美好寓意和家庭的重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没有刻意去“美化”或“神化”这些习俗,而是真实地展现了它们在普通人生活中的样子,有欢乐,有忙碌,也有虔诚。这种“逗阵”的感觉,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让我觉得,民俗是属于大家的,是大家一起参与、一起创造出来的。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民俗文化离我们这么近,是可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