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很大,来自大陆的每一个学生都不能代表大陆。
但是在台湾学生眼里,来自大陆的学生一言一行都代表大陆。
因着这个缘故,身为第一届来台的陆生胡俊锋,写下了这本《台湾,你可以更赞》的小书。
俊锋说:「我不来台湾,台湾永远只能是我从国小的教科书中读来的『宝岛』想像;我不来台北,台北永远只能是我从我生活的大都市勾勒出来的城市想像;我不来台大,台大永远只能是我从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得来的数字符号。」
俊锋还说:「每次离开了台北,从空中往下看这个城市,蓦然回首,才突然发觉台北的好与可爱,彷彿中了台北的毒一样,登『陆』的那一刻便开始了水土不服。」
台湾与大陆的距离,看似近在眼前,却是咫尺天涯。一趟航程仅需九十分钟,却蹉跎了五十年的岁月才得以成行。尽管如此,这位可爱的陆生还是来了,勇敢地到彼岸的台湾学习与旅行。那台湾人,你呢?愿意帮他按个「赞」吗?
作者简介
胡俊锋
生于中国广东省梅洲市,客家人。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和人类学系,现以陆生身分来台就读台湾大学心理学研究所。为PAPA STDIO(大陆环保教育组织)创办人。
胡俊锋自述
我是谁?不要问我,因为我一直行走在追问的路上,但我会告诉你我所听到的东西:江湖朋友唿我「小茶壶」,茶壶喜欢听每个茶杯的独特故事,也喜欢把好东西分享给茶杯,所以茶壶被邀请进入南中国最为神秘的青年精英组织──马丁堂学社。
道上朋友叫我「小柴胡」,柴胡正如他所代表的药材那样,喜欢帮别人的世界添点亮丽的色彩,所以柴胡在红十字会打拚过,创立过自己的环保教育组织──PAPA STUDIO。
大学朋友喊我「胡总」,因为胡总当时是某杂志的学校主管,再有一天胡总在自己的家谱中发现与中共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在。
我自嘲自己为「傻呆」,呆呆的人傻傻地过日子,升学落榜,工作全无,仕途不顺,出国不畅,表白被拒,失败的傻呆一直没有放弃,所以在台湾继续梦之旅。
序一 一本令人感动的小书
序二 开放留学就是两岸和平的起点
序三 民间交流助力两岸和平
序四 做一只两岸间的文化蜜蜂
序五 推开围篱,跨越鸿沟
自序 寻梦在台湾
MEMO 1 近在眼前,咫尺天涯
遥远的九十分钟航距
一个海崃,两本证件
一种交通,两种坐法
一辆公车,两种规则
一个字词,两种达意
一个中秋,两种过法
MEMO 2 台湾之趣,丝丝品来
无所不在的便利店
求测天命的执着
艺人的自由与尊严
向青天白日旗致敬
钱币的国家符号
MEMO 3 陆生在台,钢丝之行
「三限六不」的捆绑
吊诡的陆生标签
MEMO 4 两岸互动,相得益彰
国父精神
台湾意识
台湾:自由≠民主
台湾给大陆出的难题
MEMO 5 立足本土,畅游学术
文人自古相轻
唿喊本土文化
追求学术自主
MEMO 6 体悟放下,走向法鼓
放下的力量
出坡禅中体悟生命
出家的庄严与法喜
MEMO 7 另一种视角:他者之音
被禁足的大陆人的台湾想像
不在台北的成都
感恩江湖行
尾声
自序
寻梦在台湾
有许多人不解,我为什么要冒险写这样的一本书?早已有大陆人写的台湾游记,早已有了陆生写关于「三限六不」政策的报刊文章,但是却没有人站在文化多元性和台湾文化主体性的视角写过陆生在台的感情历程。如果我不开个头写这样的一本书,我想再也不会有其他人想到写。
我写这本书,想法很简单,我想跟台湾的青年朋友聊聊天,我想和台湾的青年朋友诉说「我的台湾」,我想与台湾的青年朋友分享你们因为太熟悉而往往被你们所忽略掉的台湾的「好」与「幸福」。我希望通过文化比对和思考,让台湾的青年人更了解大陆的平民生活正在经历的变化。我想告诉台湾的青年人:大陆,不是一个可怕的代名词,也不是一个遥远的他乡之域,更不是单调的专制文化体。作为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应该能够撇开政治的束缚,勇敢地开始到彼岸的旅行,更多地认识、了解和尊重对方。
自从民国一百年第一次开放大陆学生入台学习以后,作为第一批的陆生,不论在文化、政治层面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考验,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是一路走来很珍惜很感恩与台湾的因缘,在种种的挫折与挑战中受益良多。两岸文化上的差异,带给我更多地思考两岸各自的文化主体性;政治上的微妙暧昧,给陆生带来了诸多的歧视和阻碍,也让我经历了一个精神的转折;所有的这些都让我更看清楚了政治的面目,更尊重台湾作为主体的文化实体的存在。
今年是马政府第二届开始之年,马政府主动开始反思陆生政策,社会各界在过去的一年中也对陆生政策做了诸多的论述和论辩,今年是向陆生开放就学机会的第二年,这本书将正面因应当下的舆论,让更多的人看到陆生在台就学的情感历程,更好地思考陆生政策。
很多陆生来台之后,对「三限六不」政策有很多的抱怨和不满,我也不例外,只要有地方听我满腹的牢骚,我都会毫不犹豫地答应前往。去年耶诞节,中华青年交流协会邀请了陆生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官员坐下来一起讨论申请台湾学校和在台生活的问题,我趁机一口气把积攒在心中三个月的怨气发洩出来。
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自己争权争利的对象搞错了!台湾人永远不会为大陆人解决他们的问题,台湾人只会不断地思考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反过来大陆人也一样。我们陆生向台湾政府诉苦,那是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苦苦向台湾政府寻求解决之道,可是台湾政府它需要的是为自己的人们和利益作出考量。我在想,在这之中,大陆政府哪里去了?曾经高赞我们为祖国未来花朵的政府哪里去了?我们为什么没有向自己的政府提出诉求?只有他们才会为了大陆人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之法。
我在这里并不想去指责谁,也不是想去评判策略,只是想跟大家一起分享,在台湾和大陆两地,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它们是两种不同文化主体的存在,是两套不同思维模式的存在。我在书中的正文中,有很大篇幅都在讲述自己在这两种不同文化体中的磨合和适应。
在这两个文化体的间隙处,我发现没有一个可以沟通的良好稳固的平台,很同意舆论中的一种说法:「陆生在台的所有权益完全依託在两岸政治之中」,政治是最靠不住的,却成为了陆生唯一的希望,这是何等可悲!我相信不仅陆生,来往于两岸的所有人都会有感于此。虽然现在台湾有海崃交流基金会,大陆有海崃两岸关系协会,但是这两个并非官方且握有实权的机构所建立起来的平台能够提供的保证和作为非常有限,两岸政府开展合作和交流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个有限作为的平台很难从容地去因应新的变化,两岸合作专案跑太快,相应的硬体设施却很难跟上。我就因为两岸没有良性的沟通平台,碰了很多次壁,遇到了很多的挫折,这些都有在书中一一跟大家分享。我并不抱怨这些挫折和壁垒,正因为这份难得的挫折和壁垒,让我更看清楚了这些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大至两岸政府相应政策的沟通协调和两岸政策的上传下达,小至两岸往来手续的繁复和两岸机构的彼此丑化,都存在着相互间的不解和敌视。
我行走在台北的一些大学校园之间,我认识了非常多有梦想有追求的青年朋友,但是我也认识了一些极其害怕大陆的青年朋友。最让我震惊的是,我问几位台大的朋友为什么不去大陆走走,他们居然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给我同样的一个答案:「大陆有共匪,不自由,专制,地沟油,黄泥水……」还有几位朋友在出发去大陆交换学习之前,专门跑过来问我,「你觉得我这样去大陆好不好?安不安全?」我承认大陆有着诸多不如台湾的地方,台湾比大陆先走三十年,各方面都比大陆好很多,但是你不到大陆走走,你根本不能了解到真正的大陆;你只听政府和媒体舆论之音,你永远不能体会到大陆人的品性、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生活条件等等这些东西,怎么能够束缚住我们青年人开眼看大陆的脚步呢?青年人有的是时间,有的是青春,有的是精力,就应该到辽阔的大陆疆域看看,不仅要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走走,更要到大陆的乡村和西部去看看真正的大陆面貌,或许大陆会给你带来践行梦想的机会,或许大陆会给你带来不同的生活体悟,或许大陆会给你带来生命的精彩……很多很多的或许和可能性,全在于你是否选择跨出这一步!
但是无论如何,我和其他的陆生都已经跨出了这一步。虽然陆生政策存在着诸多的限制和不自由,但是我们都相信台湾经历将会给我们生命文本写下非凡的一笔。此刻的我,只是想用文字把自己的生命历程冻结起来,只是想用文字激起更多的浪花,只是想用词藻来与青年朋友分享寻梦的旅程。
胡俊锋
志于台湾大学心理学研究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