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有人像李仙得那样,如此深刻直接地介入1860、70年代南台湾原住民、闽客移民、清朝官方与外国势力间的互动过程。
透过这本精彩的踏查手记,您将了解李氏为何被评价为「西方涉台事务史上,最多采多姿、最具争议性的人物」!
本书颠覆传统中国史籍的描述视角,重现土着在中国政府与西方势力的外交冲突中的重要脚色。台湾原住民不再只是舞台上的小道具,反而跃升为众人瞩目的主角。
19世纪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Charles W. LeGendre, 1830-1899),被评价为「可能是西方涉台事务史上,最多采多姿、最具争议性的人物」。李仙得在1866年底来到中国厦门担任领事。隔年(1867年)3月,美国三桅帆船罗发号(Rover)在恆春半岛南端海域触礁失事,船长夫妇和船员被土着杀害,引发李仙得来台,处理船难善后事宜。他在1867年4月首次来台,之后五年间,又陆续来台至少七次;每次除了和台湾官员讨论土着治理问题之外,也趁机利用他在地理钻勘的专长,前往淡水、基隆、苗栗、六龟和恆春半岛等地,进行地质调查,拍摄土着聚落景观,并绘制近代以来最有科学性的台湾地形图像。1872年,李仙得因频繁介入台湾土着事务,引起清朝不满,也导致美国驻北京公使的批评,乃被美国政府调往阿根廷任职。在旅程中,原本只是过境日本,却在美国驻日公使的运作下,认识日本外交官员,旋被日本政府聘任为「牡丹社事件」重要顾问。李仙得提供在台湾活动多年所累积的情报资讯,包括全台湾岛图、恆春半岛汉人和土着聚落分布、港口地图,以及地层结构等图片。1874年,李仙得匿名发表一篇影响台湾命运最为重要的论述:「台湾土着是否属于中国领域管辖?」稍后,将他个人处理船难事件过程所累积的台湾印象,集结成一份草稿,名为「台湾纪行」。此份书稿马上被官方译成日文,做为派军征服恆春半岛土着的最重要参考资料。
「台湾纪行」分成四卷;大部分篇章描述台湾北部和西部的地形和土质结构。这些章节颇为平淡,若以游记文学的标准来看,显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相对之下,李仙得在记录南台湾时就展现出丰富的地理内涵与民族志细节,这些文字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充满魅力,足以匹配他在南台湾所曾经历的非凡事蹟。本书所收录的就是这些重要章节,即李仙得「台湾纪行」书稿第三卷的第15章至25章。原编者是专门研究日本殖民主义和「牡丹社事件」关系的美国学者Robert Eskildsen教授。2005年,他利用美国国会图书馆珍藏的稿本,摘录有关南台湾土着事务的篇章,集结成书。
本书描述19世纪帝国主义脉络下,台湾南部原住民与中外势力(清廷、西方政商人士)相遇、冲突与交战的精彩过程。这些过程乃是围绕着李仙得与瑯峤十八番社总头目卓杞笃之间的盟约而渐次开展的。首先是美国船舶在卓杞笃的领域内遇难;接着是李仙得凭借外交手段,逼迫台湾府文武官员(驻扎今台南)派遣清军南下征伐涉案土着;在清军压境瑯峤地区之际,当地族群(福佬、客家、「混生」)害怕腐败的官军趁火打劫,联手请求卓杞笃出面和官员谈判,制止军队镇压;同时,李仙得(而非台湾总兵)毅然进入番地,与卓杞笃举行会谈,双方订下「南岬之盟」,保证维护西方船难者的人身安全。这项盟约直接证明土着才是恆春半岛的领主,也间接显示清廷确实将此地土着当作「化外」之民,不愿承担船难善后事务。1871年琉球岛民遭遇船难,被高士佛和牡丹社人杀害。1874年日本准备出兵,征剿土着。此时,日本政府最需要的,便是李仙得过去处理土着事务的知识和经验;不久,立即重金礼聘,俨然成为日本军事活动的最高顾问。
本书是李仙得最为精华的论述,一方面直接挑战南台湾土着的领域是否为中国属地,另一方面则刺激清廷将全台湾纳入实质统治的决心。此后,不管是所谓「开山抚番」措施,或是台湾脱离福建,变成独立行省,都可看作是清廷对于李仙得论述的回应。若是有人想了解台湾建省前后,南台湾汉人聚落和土着生活景象,本书无疑提供最直接的观察和记录图像。
作者简介
李仙得(Charles W. LeGendre)
1830年出生于法国Oullins贵族家族,接受过军事教育,毕业于巴黎大学。后因娶美国妇人为妻,归化美籍,并参与美国南北内战。战争期间屡次建立军功,得以结识未来美国总统葛兰特,唯左眼、鼻樑、下颚、嵴椎等部位,也受过重伤,1864年退役。1866年被葛兰特总统征召担任美国驻中国厦门领事,管辖五个港口城市:厦门、鸡笼(基隆)、台湾府(台南)、淡水和打狗(高雄)。1867年3月,美国商船罗发号(Rover)在南湾触礁失事,李仙得开始密切介入台湾事务,前后来台至少八次。1872年,李仙得得罪美国驻华公使,转任阿根廷使馆。从厦门前往美国途中,过境日本横滨;在美国驻日公使介绍下,与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会面,遂被延揽担任日本远征台湾计划的最高顾问。1872年12月,他以正式外交官员身分(「准二等出仕」,职位仅次于外务卿),陪伴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率领的外交使节团前往北京会谈。李仙得旋即准备借调军事船舶,并聘请美国海军少校代为整军。不过,此时美国政府宣布中立,不愿介入军事活动。美国驻华总领事乃以李仙得擅离职守理由,将他关禁上海,逼使他无法随队远征台湾。尽管如此,日本政府仍然感谢他在「牡丹社事件」所提供的重要资讯,乃于事后颁授「勋二等旭日重光章」。同年退休,不过一直住在日本;1890年期间,曾以私人身份协助日本进步党党魁大隈重信。1890年3月,朝鲜政府拟借重李仙得处理中国外务经验,重金礼聘担任内政部和国王宫内省顾问。1899年在汉城中风去世。
译者简介
汉译者∕黄怡
祖籍福建厦门,1956年生于台北市,毕业于文化大学法律系。多年来主业为期刊编辑工作,曾担任《台湾新文化》、《日本文摘》、《大陆现场》、《牛顿科学》、《人本教育札记》等月刊及《重现台湾史分册百科》总编辑,《自由时报》、《时报週刊》撰述委员,《台湾立报》副总编辑,《新台湾》週刊编辑顾问。着有《脱轨的老大》、《终生的反对者》、《她们独自起舞》、《人类沙文主义者》、《男人女人懂不懂:后性别时代的情欲观察》等书,译有《汉娜鄂兰传》、《南台湾踏查手记》。
校註者简介
陈秋坤
1947年生,屏东县潮州镇人。台湾大学历史系(1969),美国史丹福大学博士(1987)。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目前兼任国立屏东教育大学教授。出版专书《清代台湾土着地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初版1994,修订版1997,增订版2010),论文「帝国边区的客家聚落」、「清代万丹地域的地主」等论着。曾经编辑「潮州镇志」、「里港乡志」和「屏东县志」等地方志书。
全书简介
编者总介绍
李仙得传记
第一章 罗发号事件
●从枋寮到南湾的地形
●罗发号船员被杀事件
●英美远征军与南台湾原住民族的对抗
第二章 清军南下
●我採取行动,会同中国当局,准备绥靖南台湾
第三章 必麒麟找寻遗体
●必麒麟与宏恩两先生在南台湾冒险,寻找亨特船长及其夫人的遗体
第四章 必麒麟与宏恩抵达枋寮后的作为
第五章 进军车城
●刘总兵率领军队,以及我自己,穿越山区前往车城
●抵达车城后发生的事情
第六章 南岬之盟
●与卓杞笃议和
●清军撤退
第七章 再访卓杞笃
●1868、1869年两度走访南台湾原住民
●1869年批准在1867年10月所缔结的协议
●中国对台湾番地管辖权的理论
第八章 南岬之盟的成效
●1869年9月在南湾发生船难的巴士岛民
●1869年年底在岛屿东南端发生船难的宏恩一行
导言
1860、70年代前往南台湾的外国冒险家,碰上的是一块野蛮人居住的未驯服土地,大致上处于清廷的统治力之外。即使南台湾不是完全原始,也跟十九世纪西方人所预期的那样,非常接近自然状态。前来南台湾的访客,不是为了找乐子或满足无聊的好奇心,或至少不是全然如此,而是为了处理几桩被住在那里的原住民杀害的外国船难事件。从更宽广的角度来看,外国人走访南台湾,发生在西方帝国主义扩散的脉络之下;很多他们公开承认的目标,现在都跟帝国主义联想在一起,譬如必须要散播他们的文明,或是确保他们来往国际船只的安全。本书发表的文章,许多是第一次面世的;它们诉说着19世纪帝国主义脉络下,原住民与外国人(包括西方人及日本人)相遇、冲突与交战的有趣故事。
统合本书各章节的前后故事,开始于1867年遭到船难的美国人受到攻击,触发罗发号(Rover)事件;结束于1875年战事完了,日本政府裁撤当年为监督侵略、佔领南台湾(即所谓「台湾出兵」),特别设立的台湾蕃地事务局(Taiwan aboriginal ministry)。在1875这一年,清廷对于日本的侵略有了决定性的回应,果决地绥靖南台湾,且正式将之併入清帝国行政管辖。清廷在1875年的行动,或更精确地说,由沈葆桢启始推动的「开山抚番」计画,可视为由罗发号事件所触动一连串政治与外交措施的因应结局,但也可视为南台湾另一个新历史阶段的起始。从此,该地区开始失去自主性。本书的资料不包括1874以后的事件;若读者想了解南台湾下一阶段所发生的事情,可参考最近出版的《1880年代南台湾的原住民族》一书。
然而,发表于本书的资料,并不仅仅是讲述西方人对南台湾的印象;这些资料使我们得以窥见──虽然是不全面的──中国政府绥靖南台湾之前的原住民社会。诚然,这些资料中所呈现的南台湾,受到一大堆西方人先入为主的观念及偏见所形塑,并被无知及透过通译所造成的沟通不良所影响,乃至呈现种种限制,不过,它们还是传达了南台湾生活的生动影像;在中国政府与日本及西方的外交冲突的较大剧码中,原住民并不是舞台上的小道具,而是众人瞩目的主角。这些资料提供了有力、迫切需要的证据,足以修正出现在大部分日本出兵台湾的历史中的原住民形象。在多数的叙述里,尤其是从日本人观点所做的描述,原住民经常被描绘为两种刻板的面向:他们野蛮、未开化,残酷不仁,活该接受惩罚。
这些资料的作者们,有很多位是策画、执行日本进犯台湾的主要人物,相当自信他们的行动是妥当的。他们就是要驯服这些「野蛮人」,一点歉意都没有。然而,当他们描述南台湾的土地及人民时,他们通常会暂时摆下政治策略,呈现好奇心,努力详实记录,生动逼真地描述他们个人与原住民之间的交往情况。因此,尽管他们对原住民明显带有偏颇、成见,但比起研究远征的历史学家,这些作者更把台湾的原住民当作一回事。讲得更明确些,他们很多时候也不得不这样做;历史学家从事研究工作,很少遇到风险,但这些侵入南台湾原住民社会的冒险家,却是冒着生命危险。不过,对冒险家而言,这也是其中的乐趣所在。
在编辑这些文本时,我通常尽量忠实原来的版本,但其中几个明显出错的拼音,我都改过来了;在作者明显漏字部分,我也都加以插补。
李仙得的文稿中有许多错误、遗漏与矛盾之处,尤其是他的註脚需要编辑处理。很多註脚是不完整的,或是提到没有收在本书的文稿段落。本书删除这些部分,但保留其余的註脚。唯有几则较长的註脚,因影响到行文的流畅,就移到附录里。李仙得的原註,皆加上「原註」字眼。
编辑文稿中的专有名词,是相当令人畏惧的工作。这些外国作者对于原住民名字及村庄名称经常搞混,无法正确拼音,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熟悉排湾语,而且当时也不存在标准的记法,其结果就是同时出现不同的拼音(附录六的表列,就是几位曾经走访南台湾的访客对于各村落的不同拼法)。如今简直无法核对文本中某些名称的拼音是否正确,因为它们所指的村庄已经消失,且大多数村庄头人的名字,也从未出现在汉文文献中,因此,无法为这些名词提供一种标准的拼法。对于这些外国作者而言,汉人的名字比较不是问题,但因中文拼写的惯例尚未成形,所以也出现众多不同的拼法。因此,本书各章节对于专有名词的拼写并不一致,存在很多差异。为了忠于文本,本书保留这些不一致的拼写方式。书后附上的索引及人名地名对照表,应该可以帮助读者解决大多数不同拼音所带来的困惑。
Robert Eskildsen
这本《南台湾踏查手记:李仙得台湾纪行》的书名就带着一股探险和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台湾的历史,特别是早期与西方接触的那段时期很感兴趣,而李仙得这个名字,虽然不陌生,但总觉得隔了一层模糊的面纱。翻开这本书,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地图上的足迹,更是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个时代的气息。从书名“踏查手记”来看,这应该是一次深入的、亲身的观察和记录,而非泛泛而谈。我好奇李仙得是如何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年代,深入到南台湾的土地上,去记录他所见所闻的。他的观察角度会是什么样的?是侧重于地理地貌的描绘,还是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记录?亦或是他对政治、经济格局的分析?“纪行”二字又暗示了这是一段有时间线索的旅程,或许能从中看到南台湾在不同时期的变迁。我特别希望能从中读出一些,现在已经消失的,或者被历史洪流冲刷得面目全非的景物、习俗,甚至是人们的生活状态。我想象着,在李仙得的笔下,那些古老的聚落、原住民的村落、以及早期汉人移民的生活场景,都会以一种生动而鲜活的方式呈现在我眼前。这种穿越时空的阅读体验,本身就极具魅力。
评分初拿到《南台湾踏查手记:李仙得台湾纪行》时,我便被这个书名所吸引。它不像是一本枯燥的历史教科书,反而带有一种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探索的意味。我猜想,这或许是作者在重走李仙得当年足迹的过程中,所留下的思考和感悟。李仙得作为一位历史人物,他的“台湾纪行”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而“南台湾踏查手记”则将焦点进一步聚焦,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早期历史有了更具体的期待。我好奇书中是否会包含李仙得当年绘制的地图,或者他亲手拍摄的照片,那将是无比珍贵的史料。即便没有,我也希望能通过文字,感受他当年行走在南台湾大地上的所见所感。那些山川河流、村落城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的是怎样的风貌?书中会不会提及一些当年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是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我尤其期待,作者在“踏查”的过程中,是否有发现一些新的史料,或者对一些已有的历史观点提出新的解读。这种挖掘和探究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惊喜。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南台湾早期历史的窗户,让我能更深入地认识这片土地的过去。
评分读到《南台湾踏查手记:李仙得台湾纪行》这个书名,我的思绪立刻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我一直对台湾的历史,尤其是19世纪后期,那个充满变动与交织的时期,有着特别的着迷。李仙得的名字,让我联想到的是一位在历史洪流中留下印记的人物,而“南台湾踏查手记”则让这本书的吸引力倍增。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一位现代的“踏查者”,沿着李仙得当年的足迹,亲身去探访、去感受,用现代的视角去解读历史。我好奇书中是否会穿插李仙得当年的某些重要观察,或是他对当地某个问题的看法,而作者又如何将之与如今的南台湾进行对比和映照?“纪行”二字,也暗示着这是一段充满故事的旅程,或许有惊险,有感悟,有发现。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南台湾当时的地貌、物产、以及不同族群的生活图景。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领略到,李仙得当年眼中那个不为人知的南台湾,以及作者通过“踏查”所获得的独特见解。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本身就充满了魅力,让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
评分《南台湾踏查手记:李仙得台湾纪行》这个书名,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台湾早期历史,尤其是李仙得当年在南台湾活动的浓厚兴趣。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宏大的叙事,更在于那些细节中蕴含的故事。所以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非常具体、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踏查手记”这四个字,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会充满实地的考察和个人的感悟。我猜想,作者可能是以某种方式,重走了李仙得当年在南台湾的路线,去观察、去记录,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历史文献相结合。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当时南台湾的一些重要港口、贸易路线,或者是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点。对于当时的原住民文化,以及早期汉人移民的生活状况,书中是否会有详细的描述?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李仙得当年所关注的某个具体问题,比如某个植物的引入,或是某个地方的开发,而作者又是如何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补充的。这种将历史人物的“纪行”与现代“踏查”相结合的模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非常有深度和启发性。
评分《南台湾踏查手记:李仙得台湾纪行》这个名字,让我感觉这是一本充满了时代感和地方色彩的书。我一直对台湾这片土地的历史,特别是清末时期,有着浓厚的兴趣。李仙得这个名字,总让人联想到那个时代的海权争夺和文化碰撞。所以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深入了解他当年在南台湾的考察经历。这本书的“踏查手记”部分,让我联想到了一些早期探险家的笔记,字里行间可能充满了第一手的观察和细腻的记录。我好奇李仙得当年是如何深入到南台湾的各个角落的?他的足迹是否会经过现在一些著名的景点,而当年又是何种模样?书中会不会提及一些关于原住民的社会结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与外界的互动?对于早期汉人移民的生活状态,书中是否也有所描绘?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或许是关于某个被遗忘的小镇,某个古老的家族,或者一段被历史尘封的往事。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窥见南台湾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革和发展,以及人与土地之间复杂而深刻的联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