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22》的专辑是「走过八十年代」。
1970年代的台湾,在政治上开始「回归现实」,在文化上「回归乡土」。当时挑战既有体制的主力,是在战后成长而涵盖本、外省籍的年轻知识分子。他们深受1970年代初台湾外交挫败的刺激而觉醒转化,扬弃流亡漂泊的心态,形成所谓的「回归现实世代」。他们基本上仍然是在中国民族主义的视野或参考架构下发现乡土、看到台湾,也倾向于体制内的革新与民主。本专辑收录了萧阿勤、李元贞、吴介民、黄崇宪、陈瑞桦、陈素香、王智章、杨渡、徐璐等人的文章。另外还有朱嘉明先生访谈录、日本钓鱼台「国有化」骚动的深层、陈之藩:思想散步等精选文章。
燃烧的身体与身体政治学:关于部分藏人持续自焚的思考╱姚新勇
大众文化的百年迷思╱唐小兵
■思想访谈
中国改革的歧路:朱嘉明先生访谈录╱陈宜中
■走过八十年代
(一)个人、运动与时代
追求国族:1980年代台湾民族主义的文化政治╱萧阿勤
播种与茁壮:回顾1980年代台湾妇运╱李元贞
世代,理想,冲撞——1980年代:林世煜先生访谈录╱萧阿勤
革命在他方?此刻记忆1980年代╱吴介民
梦想共和国的反挫:1980年代的个人备忘录╱黄崇宪
(二)文艺与政治:纪念吴耀忠
以文艺进行社会实践╱陈瑞桦
八○九○二千以及之前和之后╱陈素香
绿色小组的社会实践:为怀念吴耀忠而作╱王智章
雾中的浮光:吴耀忠╱杨 渡
乡土的养分╱徐 璐
■思想评论
日本钓鱼台「国有化」骚动的深层╱刘 柠
智利的群众、市场和民主╱叶 攀
你为何不热衷自由主义?╱曾瑞明
■思想人生
陈之藩:思想散步╱李怀宇
致读者
六十余年来,海崃两岸的纪年时间彼此相通,可是双方的历史时间却很难相提并论。两岸同龄人见面往往语塞:说来是生活在同一个年代,所经历的历史情境却截然不同。在台湾,八十年代是党外民主运动与各种社会力陆续觉醒的年代。受益于七十年代的思想酝酿与经济发展,八十年代的台湾在频繁的镇压与反抗后,终于成立反对党,解除了戒严,扫除了党禁、报禁等等威权的残余,为日后的民主化积累了充沛的社会能量,并且触发了体制本土化的先声。
在大陆,八十年代则是文革之后痛定思痛、着手于改革与开放的年代。前三十年社会主义的激情实验已经不堪收拾,从生产与分配方式、党国体制、人们的生活形态、到个体的精神面貌与社会的价值观,都在寻觅、尝试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场前后十几年的摸索与追寻,到1989年陡然中止;不过这个时期另寻出路的思考与向往也积累成丰富的资源,至今仍然供中国知识分子汲取。
同一个八十年代历史阶段,在两岸的结局有巨大差异,已经提醒我们不要在其间太作比附。然而,抛开差异不论,两岸在这前后十余年间发生的事情仍带有一些奇特的契合之处,那便是都具有摆脱过去、开启未来的效应,深刻地改变了两个社会的体质与走向。
本期《思想》「走过八十年代」专辑邀集到的台湾作者,多数亲历过当年的反叛、兴奋、冲撞的历史;他们的经历无需一一介绍。那段历史影响了台湾社会,也塑造了这些人的个人生命轨迹。这几篇文章,当然不足以涵盖整个八十年代;但是这些文章的「个人」特质,多少传达了当年的社会氛围与年轻一代的挣扎、追寻。
本期专辑原本仅以台湾为着眼点,并无意图议论彼岸的同一时代。幸运的是,陈宜中先生对朱嘉明先生的专访适时成篇,在本期发表。读者或许知道,朱先生正是1980年代大陆改革开放过程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列名「改革四君子」;他也因为1989年的悲剧而流亡海外多年,面对昔日的成败种种而不断苦思读写。他的命运具体而微地反映着大陆八十年代的来路、过程与结束;他的视野灰黯,却坚持着不怠不熄的希望,也正说明了环境与时间对一整代人的沖刷考验,如何淬炼着强者败而不溃的精神。
八十年代已经在二十余年前结束,它的历史位置有待史家分析与确认,但是它对于今天、今人意味着什么,已经显得暧昧模煳。在访谈中,朱嘉明重申八十年代的「共识」可以成为今天中国再出发的张本;但是当年的共识,连1989年的矛盾之撕裂都经受不起,遑论面对今天分化严重的中国?极端的权力垄断与财富差距,岂能容得下当年在一穷二白之中求出路时所形成的「共识」?但无论如何,朱先生以及他的同辈人,不改其志地指出八十年代对今天中国改革的具体意义,多少说明了他们仍然承担着未竟之业。这些人念兹在兹的是,让中国不要坠入硬化或者溃散这两条死路。
对比之下,读着台湾作者们的回忆、感慨、以及反思,我们似乎察觉出文字之间摇曳着某种垂眉低头的身影,宁可多谈自己与友人的「私」经历,而不想再把过去联系到今天,再高论时代任务的转移与承接,再思考历史变化中的进步与退步。台湾的八十年代记忆,为什么竟像是停格的胶片,在无声消逝的时光中逐渐泛黄呢?
《走过八十年代(思想22)》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让我爱不释手。它没有流于表面的事件描述,而是深入到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我能感受到作者对那个时代深厚的情感,以及对那个时代思想探索的尊重。书中对知识分子群体在八十年代的命运的描绘,尤其引人深思。他们的困惑、迷茫、坚持和反思,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这本书让我理解了,思想的解放不仅仅是口号,它需要勇气,需要担当,更需要持续的探索和实践。我从书中看到了八十年代的复杂性,既有改革的阵痛,也有希望的曙光。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那个年代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我们当下的时代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它提醒我,在追求物质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精神层面的成长和思想的深度。
评分《走过八十年代(思想22)》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心灵洗礼。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将八十年代那些宏大的时代叙事,转化为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细节。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年代的人们,如何在改革的浪潮中,既有迷茫,又有憧憬,如何在思想的碰撞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书中对于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描绘,更是让我深感触动。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先行者,也是承受者,他们的思考与困惑,他们的坚持与妥协,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这本书让我理解了,为什么那个年代会涌现出那么多深刻的思想和伟大的作品,那是因为人们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渴望,渴望理解世界,渴望改变世界。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对那个年代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几个标签,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们,在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命运。
评分当我合上《走过八十年代(思想22)》这本书时,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回顾历史的感慨,更有一股被唤醒的思考。作者以一种极其沉浸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变革与激情的年代。我被书中对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描绘所深深吸引。那些在时代巨变中,努力寻找自我价值,坚持独立思考的人物,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能触动人心。书中对于思想解放的描绘,更是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真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以及敢于挑战旧有观念的勇气。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八十年代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知,也让我重新审视了当下。它提醒我们,在享受时代发展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更不能忘记对思想的深度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评分《走过八十年代(思想22)》这本书,如同一壶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八十年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呈现在我眼前。我尤其被书中对思想启蒙的描绘所吸引。那种渴望突破,渴望进步的精神,是那个时代最闪耀的光芒。我仿佛能听到知识分子们在思想碰撞中激发的火花,看到他们在探索真理道路上的艰难与坚持。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思想的解放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它不仅能唤醒沉睡的灵魂,更能引领社会走向光明。读完这本书,我对那个年代的人们充满了敬意,也对我们当下的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它是一部历史的缩影,更是一次关于思想的深刻探讨。
评分《走过八十年代(思想22)》这本书,让我对那个年代的理解,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变得清晰而深刻。作者以一种非凡的洞察力,捕捉到了那个时代最核心的脉搏。我喜欢书中对思想解放的描绘,那种打破束缚、拥抱新知的渴望,贯穿始终。书中对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活力。它让我反思,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是否反而失去了那种对深度思考的渴望?八十年代虽然物质条件相对艰苦,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异常丰盈。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过去,它更像是一堂关于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生动课程。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启发,让我对那个年代的人们充满了敬意,也对我们当下的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当我翻开《走过八十年代(思想22)》,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这本书不是枯燥的历史教科书,它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年代。作者对那个时代社会氛围的营造,是非常成功的。从街头巷尾的谈话,到文化沙龙的激辩,再到人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可感。我尤其对书中对那个时代年轻人思想觉醒的描绘印象深刻。他们开始质疑,开始思考,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世界。这种对思想的尊重和追求,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在经历重大变革时期,思想的解放是多么重要。它不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更是个体精神成长的源泉。读这本书,我感到自己的思想也被点燃了,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当下的时代,思考我们正在经历的变革,以及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未来。
评分初读《走过八十年代(思想22)》,我被它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它没有平铺直叙地讲述历史事件,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展现了八十年代的时代风貌。那些故事里,有年轻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反思与批判,有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成长。作者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将这些散落的故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时代画卷。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思想解放的描写,那种渴望冲破束缚、拥抱新知的精神,在那个年代尤为可贵。书中那些对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探讨,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活力。它让我反思,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是否反而失去了那种对深度思考的渴望?八十年代虽然物质条件相对艰苦,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异常丰盈。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过去,它更像是一堂关于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生动课程。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启发,让我对那个年代的人们充满了敬意,也对我们当下的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读完《走过八十年代(思想22)》,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旅行。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八十年代那个充满变革与激情的时代。我被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所吸引,他们或迷茫,或坚定,在时代的大潮中起伏跌宕,却始终未曾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碰撞的描绘。他们用笔、用思考、用行动,试图理解并塑造那个时代。这种对思想的尊重和对真理的探求,是那个年代最宝贵的财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社会在转型时期,思想的解放是多么重要,它不仅能推动社会进步,更能点燃个体的生命力。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八十年代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我们当下的时代有了更多的思考。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历史的印记,也指引着未来的方向。
评分这本《走过八十年代(思想22)》,让我仿佛瞬间穿越回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年代。八十年代,一个承载着无数梦想、变革与激情的时代,这本书以一种别样的视角,将那个时代的碎片一一拾起,拼凑出一幅生动而立体的画卷。我并非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但透过作者细腻的笔触,我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时代气息,那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的希望,是思想解放的火花碰撞出的激情,是社会转型期阵痛与喜悦交织的复杂情感。这本书不是简单的历史记录,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思考方式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细节的捕捉尤为令人称道,那些曾经的街景、人物的对话、流行的歌曲、甚至是空气中飘荡的气味,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让读者身临其境。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思考,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又是建立在怎样坚实的基础之上?八十年代的探索与牺牲,究竟留下了怎样的精神遗产?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段不平凡的岁月,并从中汲取力量与启迪。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历史的深度回望。
评分在我看来,《走过八十年代(思想22)》是一本充满力量的书。它不仅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力量。我被书中那些在变革中坚持自己思想的人物所打动。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也是思想的探索者。书中对思想解放的深刻剖析,让我认识到,思想的火花如何点燃了一个民族的希望,又如何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我从书中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复杂与多元,既有对旧有观念的挑战,也有对新思想的拥抱。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我们当下的社会有了更多的思考。它提醒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思想的尊重,永远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