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菜餚背后的故事,构成一部绝无仅有的上世纪台湾生活史。
一个出生于府城望族的女儿
远渡重洋到日本
在异国土地上,以文字书写纪录
在菜餚饭香中串起台南家族的一段记忆
通过作者辛永清隽永知性的笔触,一窥战前战后的台南风光、生活风貌,和辛家大家族餐桌上充满「爱的记忆」的料理。
本书每一则回忆,每一篇文章,满怀情感、真挚动人,读来历历在目。
我长大的地方,是一座绿意盎然的美丽庄园,名为安闲园。
安闲园里的每一天都新鲜,时光刻画下种种事物,静静流逝……
辛永清在《府城的美味时光:台南安闲园的饭桌》开篇写道:在南台湾台南市晴朗的蓝天下,响起阵阵悠闲的叫卖声,整座城市充满了南国特有的开朗气氛,不为小事而发愁。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家里的餐桌到菜市场里的小饭馆,乃至于街角的甜品,无不尽情享用,乐在其中。
拉开美食记忆的丝线,你会想起谁?
姜味烤鸡.什锦全家福大面.猪脚汤.蒸猪脑.糖醋猪脑.童子尿泡蛋.安福大龙虾.猪血菜丝汤.春饼.人参鳗鱼汤.脆肠料理.脑髓汤.猪耳朵.猪头皮.牛舌.猪肺.心脏.猪心.猪肚.猪小肠.烤乳猪.红烧牛肉.祝年清汤.过年好梦甜点.卤肉.炒淡竹笋.什锦卤蛋.凤梨猪皮.炒菜瓜.虾米苦瓜.排骨苦瓜.千层腐皮
只要放慢脚步、细细品味,
任何人可以用心留下生命中的小确幸和那记忆中的家传味道。
本书作者辛永清是府城绅士辛西淮的女儿,也是日本知名的中华料理家。在《府城的美味时光:台南安闲园的饭桌》一书中,她写下了十二篇在台南辛家绿意盎然的庄园「安闲园」里,度过多愁善感的青春时光家庭回忆,并端出蕴含岁月深度的十二道美味菜餚。辛永清隽永知性的笔触,让人一窥战前战后的台南风光、生活风貌,和辛家大家族餐桌上充满「爱的记忆」的料理。一则则回忆,有如精雕细琢的宝石般逐渐绽放出美丽的光芒。一篇篇散文,满怀情感、真挚动人,读来历历在目。有时读来好生热闹、幽默,有时也流露遗憾、乡愁。
如同《红楼梦》般的辛家台湾近代版。辛永清娓娓道来那些她总是专注、守护着的生活小事:
〈珠宝婆〉总选在适当时机,风尘仆仆远道出现在安闲园的珠宝婆,如何与辛家女人慢条斯理却有互不相让的高手过招?珠宝婆的嘴,除了到府贩卖珠宝之外,也帮万中选一的公子、千金牵红线。
〈父亲的生日〉见识到辛家亲友为敬爱的大家长祝寿的一天,有在红艳艳火光下佛堂的肃静,也有不断在厨房、筵席间川流不息的热闹,当然还有各色精美食物和甜点的描述。
〈家人之绊〉描写生活于异乡女子的内心挣扎,以及辛永清如何在料理界发迹,并闯出名号。
〈两位医生〉描述辛永清从体弱多病的孩提时代开始,备受中医大夫和远亲西医医生的照顾。还有跟青梅竹马的青年没有结果的初恋酸涩故事。
〈惠姑〉辛永清从祖父结拜兄弟的儿媳惠姑身上了解到,「该忍的,毫无怨言地忍;该出力的,使劲出力;而该享受的时候,尽情地享受。」
台湾版本的《府城的美味时光:台南安闲园的饭桌》比日文版增添了希罕、怀旧的作者家庭老照片,也绘制出栩栩如生「安闲园」的一角。在内容丰富、设计精致的别册中,再现了十二道辛家细腻典雅的家传料理,并详细整理了书中出现的传家、私房食谱,让你一同品尝好日子、好年头的辛家味。
随书附赠:「安闲园私房家传菜谱:台南辛家的十二道菜餚食谱」别册
香格里拉台南远东国际大饭店醉月楼优待卷、香兰社优待卷
作者简介
辛永清
1933年生于台湾台南市,为府城士绅辛西淮的五女。长荣女中毕业后赴日,就读日本武藏野音乐大学别科。其后,在自宅中开设烹饪教室,以料理研究家的身分活跃于NHK《本日料理》等烹饪节目与杂志,并经常演讲,成为中华料理在日本的代言人。辛永清从小把厨房当成探险地,耳濡目染于访客络绎不绝的辛家厨房。辛家味并不特别追求珍奇,总是发挥当令食材的微妙滋味,高雅细腻。对辛永清来说,料理的源头和意义都来自于「爱」,并且是首创「中餐西吃」的第一人。卒于2002年。
译者简介
刘姿君
台大农经系毕业,辅仁大学翻译学研究所硕士课程修毕。曾任职于日商及出版社,现为专职译者。译有《树屋》等书。
中文版序 辛正仁
府城的人.情.味 林载爵
前言
1 珠宝婆──姜味烤鸡
2 父亲的生日──什锦全家福大面
3 家人之绊──安福大龙虾
4 血液料理知多少?──猪血菜丝汤
5 佛堂的供品──春饼
6 两位医生──人参鳗鱼汤
7 浅谈内脏料理──脆肠料理
8 南国的婚礼──烤乳猪
9 年菜──红烧牛肉
10 惠姑──卤肉
11 大家庭的厨房──什锦卤蛋
12 红桃姑的素斋──千层腐皮
后记
母亲的回忆 辛正仁
跋之一 辛永秀
跋之二 亚朱华
推荐
那个年代的人文天际线 王浩一
时代女性的生活风格 李丝丝
菜餚透析出台湾本土特色与历史 谢国兴
中文版序
辛正仁(作者辛永清之子)
今年九月,为与协助制作书中食谱的饭店开会,我和联经出版社编辑部的林载爵先生、林亚萱小姐同赴台南。依照预定计画,会后我便立即带两位前往安闲园旧址。然而,我平日住在日本,少有机会到台南郊外为祖先扫墓,因此便厚颜提出要求,趁机去扫墓。尽管初次见面,两位编辑不仅爽快陪同前往,甚至帮忙打扫,待我如同家人。我向母亲的骨灰罈合十报告:「因为这几位的帮忙,《府城的美味时光:台南安闲园的饭桌》中文版就要在台湾出版了。」不知为何,我这才感到也许这样总算让母亲的灵魂回到了她所深爱的故乡台湾。
安闲园,是辛家一族曾经居住的一处占地广大的宅院。1955年,母亲以二十二岁的芳龄结婚移居日本。在此之前多愁善感的少女时代,便是在这个安闲园中度过的。母亲在平平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拾起了一个又一个宝贵的回忆。
来到日本不久,母亲便选择了独立生活,不知不觉中,开始借由将幼时熟见的故国家庭料理传授给日本的餐桌作为生计。日后,母亲更活跃于电视、杂志,在日本也成为知名料理研究家之一,但其实在无亲无故的异国,一个母亲带着一个孩子过日子绝非易事。此时,支撑着母亲的,是安闲园中的宝贵回忆。而且,母亲也经常在年幼的我的枕畔,将安闲园回忆说给我听。
安闲园是一座多么广大的宅院,庭园的绿意、果园、菜园的收获是多么丰硕,佣人们多么魅力十足,出入的商贩多么有趣,祖父是多么心胸宽大又了不起,祖母是多么高雅、严格又温柔。
后来,母亲也开始在演讲中与听众分享安闲园的回忆,一则则的插曲有如精雕细琢的宝石般逐渐绽放出美丽的光芒。于是,1986年,在听过母亲演讲的作家本间千枝子女士强烈推荐下,《府城的美味时光》由文艺春秋出版。初版当时,《府城的美味时光》获得许多日本知识分子的好评。然而,不知为何,很遗憾地,才一刷便绝版了。
如今回想起来,1986年日本正处于泡沫经济的最盛期。或许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人梦想着一夜致富,没有人会珍惜书中所描述的那些日常生活的心头点滴吧。母亲极希望本书能够再版、推出文库版,但终究未能在生前实现这个愿望,于2002年骤逝。我从未料到母亲竟这么快便撒手人寰,怀着未能尽孝的赎罪之念,等候着本书推出文库版的时机。
到了2010年,这回是经由初版当时便成为本书热情读者的作家林真理子女士强力推荐,由集英社推出了文库版。二十五年后在日本的再版口碑相传,出版仅半年便再刷。六十多年前生活于台湾南部大户人家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举止,在历经多年后,于日本读者心中点起了一盏小小的灯火。
此刻,日本面临看不到出口的经济低迷,更遭到前所未有的灾害打击,每个人都在黑暗中烦恼、挣扎、痛苦着。于是开始深思:「对人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我想,正是人们心中的这些变化,让本书在此时重新问世的吧。
本书原本是为了日本读者以日文书写的散文。而且初版当时,母亲并未考虑在台湾出版。我想,1986年当时的台湾,的确无法暸解本书的真意。那么,对如今的台湾读者而言,本书将会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出版在即,我心中既有不安,也有期待。想必天国的母亲也怀着同样的心情。
历经了漫长的旅程,《府城的美味时光》终于回到了故事的出生地台湾。在此,我要对曾经惠予协助的多方人士致上最深的感谢。前文曾提到的,最初看出母亲回忆的价值的本间千枝子女士,大力推动此书出版文库本的林真理子女士,让台湾出版得以实现的林载爵先生、林亚萱小姐,于报章杂志中撰写书评的记者与书评家,在网路部落格上发表感想的众多读者,以及,拿起《府城的美味时光》中文版的您,我代替天国的母亲,由衷地谢谢各位。
前言
三月下旬,我因为烹饪讲习工作的关系,展开了一趟小旅行。这次烹饪讲习的对象是大学教授和烹饪学校的老师。那天,我结束在四国的工作,前往下一个讲习地点,飞机因濑户内海起雾而停飞。我听说渡轮没有停驶,连忙赶往港口。
天空白茫茫的,海也白茫茫的,从甲板向下望,唯有正下方的海面卷起深灰色的海浪。船在雾蒙蒙的海上,响着汽笛缓缓前进,我置身于船的震动中,不由得想起近五十年前幼时的乘船之旅。也由于我近来一直撰写孩提时代在台湾的种种,那次航海格外鲜明地在我心中复甦。
父亲因商务之故,不知在日本与台湾之间往返了多少次,每次都会带一两个姊姊或嫂嫂作伴,我年纪虽小但听话不需特别照顾,因此小学一年级的暑假,也让我跟着姊姊们同行。当时跑日本航线的船,不是高千穗丸就是高砂丸,大船上都有着金碧辉煌的大厅和甲板泳池,非常豪华。每当父亲要搭乘的船入港,我都会上船,趁船还没出港前到处玩耍,因此我心中也向往着,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搭船到日本。
我并不确定是在下关还是神户靠港的,但我们是搭火车到东京的。父亲去工作,我们则是游日光、京都等地。即将回国前的某一天,我们到百货公司买礼物。我想应该是日本桥的三越。我们在一个宽敞、摆设雅致的会客室之类的地方,父亲一一下单,好几名店员进进出出,把东西备齐。当时父亲为我买的白色凉鞋,其实穿起来有点磨脚会痛,但我非常喜爱,一直穿了两年,直到皮带断了坏掉为止。大型的礼物大概是在横滨装船的吧,一回到台湾,同时也从船上卸货,堆在我家的客厅里。日后再度来到日本的我,与百货公司的会客室完全无缘,都是买了一点东西就离开,但我也曾仰望着大楼的窗户,心想孩提时代曾一度目睹的那个房间不知还在不在?又位于这座巨大建筑物的哪里呢?
那次的乘船之旅,是海天一色碧青、晴空万里的夏日,但在春天浓雾包围的濑户内海上,不辨东西南北,任由船只载着我前行,竟几乎有种自己又重回童年,随着父亲和姊姊们初次前往日本的错觉。
那次的初航,或许就此注定了我前来日本生活的命运。相信命运的我是这么思考的。三十多年前,以新嫁娘的身分来到日本的我,生了一个孩子、离婚,靠着教授钢琴和烹饪,就这么在东京定居至今。
直到几年前,我都还以为等孩子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等各方面都不再需要我之后,我迟早会回台湾。但到了年过半百、年老已经不远的现在,我开始认为就这样在这里老去又何妨?
三十年前的日本和现在大不相同。路上的行人,在我眼里看来,和我们明显不同,让我深深感到自己来到了异乡。姑且不论横滨、神户的中华街这些地方,当时虽然处处都有拉面店,但能提供道地中华料理的餐厅十分有限。
现在又是如何呢?各地不但有中华料理,连各式各样的异国料理餐厅都找得到。近几十年来,应该没有哪个国家的饮食生活像日本变化这么大。就连一般家庭的餐桌上,也会出现法国菜、义大利菜、俄国菜、西班牙菜等等,不但会做印度咖哩,也会做回教的烤羊肉串。现今的日本家庭料理发展出的饮食文化面向之广,恐怕已居世界之冠。
不知是否受饮食生活改变的直接影响,最近日本年轻人的长相不同了。我觉得近似欧美人的大眼睛、高鼻樑面孔似乎越来越多。反过来,细看故乡台湾的年轻人,尽管不如日本明显,但一直以来的纯东方长相似乎也慢慢转变为西方脸孔。或许这不单单是饮食,而是生活全面西化的现象(如今这几乎已经与现代化成为同义词,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使得东洋人越来越接近西洋,日本人和台湾人都同样因此而逐渐失去各自的特色。而改变的不止是长相,恐怕感性与精神也都渐渐有所不同了吧。来自于台湾却生活在日本的我,比身在台湾的台湾人、身在日本的日本人,更能仔细地看出彼此间的这种变化。
看来二十岁离开台湾后,在日本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我,似乎仍是三十多年前的台湾人。因为喜爱日本,认为日本和祖国一样,不,日本恐怕比祖国更应是自己的归属,所以才一直留东京,但在这样的感情之外,身为一个生活在异乡的外国人,为了不失去自我,毕竟会强烈意识到自己诞生之地的风俗习惯与自己所背负的文化。对我而言,那便是我生长了二十年岁的故乡:台湾台南这个南方之城的蔚蓝青空、翠绿田园。
不知不觉,在日本的日子已远远超过在台湾度过的岁月。近来不时想起台湾的种种,是因为东京和当时的台湾实在太过不同吗?或者是我已经到了动不动就话当年的岁数了?我不敢有成为双方文化桥梁的雄心壮志,但我之所以想将个人对于台湾的风俗、饮食生活的经验记录下来,是因为我知道,就连在台湾这些也渐渐消失了。
没有人能够离开自己生长的文化。我个人的经验远在其次,我只希望能借此让更多日本人知道,在浩瀚的中国文化中,曾有过这样形式的东西。一名台湾女子以台湾人的身分生活在日本街头,令我深知看似同样的外表下也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让日本的读者暸解这一点,绝对不是坏事。
说起来,书中介绍的点点滴滴都是我微不足道的个人经验。把随时随地浮上心头的事情记下来,就成了这些文章。我向来不以记忆力见长,但一则则回忆太过鲜明,甚至连我也感到惊讶。我曾向年龄相近的妹妹问起,其中有几件事妹妹当时应该也在场,但她却说完全没印象。反而一脸不可思议地对我说:「妳竟然连这些都记得。」
假如这本书还有一点价值,那么我想价值就在于此。我比妹妹记得更清楚,恐怕是因为当时我看得更专注。我有个习惯,就是会一直专注地看着、守着一件事物,再小也不放过。简单地说,就连我现在赖以维生的烹饪教学,也不是正式到学校去学的,而是在家中厨房专注地看着母亲和佣人们做菜而习得的。
「安闲园」位于台南市郊的宅邸,我在那里度过了大部分的童年时光。与日本京都相比,台南市另有一番风味,但同样是充满浓浓历史色彩的古都。这里的街道沉静而美丽,郑成功在中国大陆败于清军后、来台避居的古城,也安然留存。
我的青春期、青春时代等所谓最多愁善感的时期,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在南国,时光悠悠。也许是因为当时年纪小才这么觉得,但安闲园里的日日都新鲜,时光刻画下种种事物,静静流逝。
食物是如此,连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令我感慨万千,与现在什么都要求速成的日本是多么地不同啊!「所以日本(人)应该……」我完全没有这样的意思。如前所述,台湾尽管不同于日本,但也在不断发生剧烈的变化。举个现成的例子来说,广阔的辛家墓地如今大部分已经化为住宅区了。尽管这样的说法平凡无奇,但终究无人能够抵抗时代的潮流。
即使如此,我仍动念想将这些写下来,是因为安闲园的生活(不单是料理)委实给了我太多。因为我相信,坚守各自岗位、日日奔忙的现代人,其实也深知放慢脚步让时光悠然流过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中无论多么微小的人、事、物,都有宝贵之处。而无论什么时代,只要用心寻找,必定能找到这份宝物。在本书收尾的此刻,我认为这正是我想透过本书告诉大家的。
后记
不知从何时起,我心中开始产生一个模煳的念头:将来我自己应该会写一本书吧,我想写。也许是因为曾经有人说过,无论是谁,都能够写出一本书。然而,那应该是在六十岁以后,自觉步入自己人生的黄昏阶段时才会实现吧。
如今却这么早就成真,要归功于我的朋友:本间千枝子女士。去年,她来听了我谈台南生活的小小演讲。不知她喜欢演讲的哪一点,竟劝我写成书。不仅如此,还为我介绍文艺春秋的白川浩司先生,使得身为命运论者的我相信,这一定是上天注定的缘分,这才付诸行动。
这本书得以完成,其他还受到福士节子女士、堀企画文化事业部的金森美弥子女士等众人的帮助。在此虽然无法一一记名,但若非有大家温暖的鼓励,这本书恐怕难以问世,为此我由衷感谢大家。
写作时,或许是因为在台南的日子记忆意外鲜明,后来完成的形式与当初的构想的有所不同,没有余力提及日本的生活。但回头重读,我也觉得这样也未尝不好。迟缓鲁钝却重视人生细节是我所希冀的生活方式,而这次的写作,让我再次深切感受到,这正是安闲园的日子深植于我心中的。就此而言,我希望将本书献给如今已不在人世的父亲:辛西淮。
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注意到这本书的,当时朋友只说了几个字:“台南,安闲园,饭桌。”这几个关键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要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它的食物和人们围坐在饭桌上的故事。台南,这座充满历史底蕴和人文魅力的城市,它独特的风味和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一直让我向往。而“安闲园”,光听名字就觉得是一个能让人心安的地方,充满了温馨和宁静。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有考究,那种复古的插画风格,色彩柔和,给人一种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仿佛能闻到饭菜的香气,听到家人的笑声。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序言,就能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那份情感。我想象着,这本书里会记录下多少关于台南的美味,多少在安闲园饭桌上发生的感人故事,多少被时光珍藏的记忆。它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一次味蕾的探索,一次对生活最真挚的感悟。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走进台南的巷弄,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美味,去感受当地人朴实而幸福的生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充满了人情味,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是一本能够让人慢下来,去品味生活,去感受温暖的书。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府城的美味时光”,我就被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包裹了。府城,这不就是台南吗?安闲园,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饭桌”,这一个词更是勾起了我心中无数关于家的、关于食物的、关于亲情的画面。我一直对台南这个城市充满了好奇,它不像台北那样繁华喧嚣,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一种深厚的人文底蕴。而“安闲园”,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仿佛是一个可以让人卸下所有疲惫,回归本真的地方。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精致,封面上的图案和字体都透露着一种复古的格调,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想要一探究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我已经能从书名和封面联想到很多故事。我想象着,在安闲园的饭桌上,一定充满了欢声笑语,一定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台南特色美食,一定承载着一家人温馨的回忆。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有机会窥探到台南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感受到那种最真挚、最朴实的幸福。我期待着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了解台南,了解那里的生活,了解那份属于“安闲园”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艺术风格简直太让我惊艳了!那种手绘的质感,柔和的色彩搭配,瞬间就把我拉入了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我通常对那些封面设计平淡的书提不起太大的兴趣,但《府城的美味时光:台南安闲园的饭桌》完全不同,它仿佛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要收藏。我一直对台南这个地方情有独钟,总觉得它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不像其他大城市那样喧嚣,反而有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那种慢下来的感觉,正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而“安闲园”这个名字,更是让我浮想联翩,它一定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能够让人彻底放松的地方。更何况,书的主题是“饭桌”和“美味时光”,这直接戳中了我的心底。美食,从来就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东西,它更是情感的载体,是记忆的线索,是家的味道。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台南府城独特的风味,去了解安闲园里那些关于食物、关于人、关于时光的故事。我想象着,书里会描绘出怎样的场景?是炉火旁忙碌的身影,是饭桌上温馨的对话,还是那些在舌尖跳跃的、充满地域特色的美味?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它不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而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能够触动人心的。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在这份“美味时光”里,去品味台南的独特韵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复古的插画风格,色调温润,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怀旧感。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然后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虽然我还没有开始深入阅读,但仅仅是扫过目录和序言,就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台南,这个充满故事的城市,安闲园,听起来就像一个能让人彻底放松下来的地方。我一直对台湾南部的风土人情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隐藏在巷弄里的美食和故事。这本书似乎正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没有那种大刀阔斧的历史叙事,也没有那种浮光掠影的旅游攻略,而是选择了一种更细腻、更个人化的视角,去探索一个地方的味道和记忆。我预感到,这本书会带领我走进安闲园的厨房,闻到饭菜的香气,听到家人的笑语,感受到那些被时光沉淀下来的温暖。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安闲园的饭桌上,发生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又承载了多少岁月的痕迹。这本书的纸质也很舒服,拿在手里很有分量,仿佛握住了沉甸甸的岁月。书页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这种熟悉的味道,总能勾起我对阅读最纯粹的喜爱。我喜欢这种能让人慢下来的阅读体验,它不像现在很多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就忘,而是像一位老朋友,静静地陪伴着你,慢慢地在你心里扎根。我期待着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场心灵的盛宴,一场味蕾的旅行。
评分光是看到书名,我就知道我会被这本书深深吸引。《府城的美味时光:台南安闲园的饭桌》,这仿佛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去探寻台南这座城市的味蕾记忆,去感受一个名为“安闲园”的温情空间。我一直对台湾南部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特别好奇,觉得那里保留了更多传统的东西,生活节奏也更令人向往。而“安闲园”这个名字,更是充满了诗意,让人联想到一个舒适、宁静、充满人情味的地方。“饭桌”,这个词汇更是直接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家、对亲情的渴望。我预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美食的介绍,它更是一次关于情感的探索,一次关于记忆的追溯。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沉浸其中,慢慢品味的阅读体验,而这本书的标题,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阅读体验的期待。封面设计也很有品味,复古的插画风格,温暖的色调,都让我觉得这本书充满了故事感。我迫不及待地想打开它,去感受那份属于台南府城的“美味时光”,去了解“安闲园”里发生的故事,去体会那份最朴实、最动人的“饭桌”温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幅画,充满了复古的韵味和浓浓的人情味。我一眼就爱上了那种手绘的质感,色彩搭配也恰到好处,给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感觉。我一直对台南这个城市有着特别的情感,它不像台北那样快节奏,而是有一种属于自己的节奏,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态度,让人倍感舒适。“安闲园”,这个名字就更不用说了,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可以让你彻底放松、回归自我的地方,充满了安宁和闲适。“饭桌”,又是如此的日常,又是如此的充满生活气息,它不仅仅是食物的集合,更是情感的交流,是记忆的载体。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了解在“安闲园”的饭桌上,发生了多少关于“台南”的“美味时光”。我期待着,它能带我走进台南的街头巷尾,去品尝那些地道的风味,去感受当地人的生活,去体会那种融入在日常饮食中的,最真挚的幸福。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温度,是一本能够触动人心的好书。我非常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次心灵和味蕾的双重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府城的美味时光”,立刻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气息和美食诱惑的画面,而“台南安闲园的饭桌”,则进一步聚焦,勾勒出一个具体而温暖的场景。我一直对台湾南部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别着迷,台南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保留了许多传统的美好,同时又有着一股独特的生命力。而“安闲园”这个名字,则自带一种悠然自得、舒适宁静的气息,让人一听就心生向往。“饭桌”,这个最日常、最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词汇,却往往承载着最深刻的情感和最动人的故事。我预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的介绍,更是一次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记忆的深入探索。我喜欢那种能让我沉浸其中的阅读体验,不被快节奏的生活所打扰,而是能慢慢地去品味文字中的情感,去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那份温度。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有品味,复古的插画风格,色彩搭配也很舒服,让人一看就觉得很有质感。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了解安闲园里发生的故事,去品味台南的美味,去感受那份属于“安闲园饭桌”的独特魅力。我相信,这本书会给我带来一次充满惊喜和感动的阅读体验。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就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要拥有它。《府城的美味时光:台南安闲园的饭桌》,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就自带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和生活温度。我一直对台南这个城市充满了向往,觉得它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韵味。而“安闲园”,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是一个可以让人彻底放松,享受慢生活的地方。“饭桌”,这个最日常的场景,却承载了最丰富的意义,它不仅仅是食物的聚集地,更是情感交流的中心,是家庭温馨的象征。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相当有吸引力,复古的插画风格,色彩柔和,给人一种亲切而有质感的感觉,仿佛翻开书页就能闻到食物的香气,听到家人的欢声笑语。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阅读,去感受台南府城的独特风味,去了解安闲园里那些关于食物、关于人、关于时光的故事。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次充满惊喜的阅读体验,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台南,了解那里的生活,了解那份藏匿在“饭桌”上的,最纯粹的幸福。
评分这本书的命名极具匠心,“府城的美味时光”瞬间就勾勒出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味蕾的享受,仿佛能穿越回那个充满故事的年代,去体验台南这座古城的独特风情。而“台南安闲园的饭桌”,则进一步将这份美好聚焦,将读者带入一个更加私密、更加温馨的场景——一个名为“安闲园”的地方,以及在那里发生的,关于“饭桌”的故事。我一直对台南这个城市情有独钟,它的悠闲自在、它的古朴韵味,以及它那闻名遐迩的美食,都让我心生向往。当我看到“安闲园”这个名字时,更是被它所散发出的那种宁静、安逸的气息所吸引,想象着那是一个可以让人彻底放松身心,回归生活本真的地方。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相当出彩,复古的插画风格,色彩柔和而富有层次感,给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仿佛隐藏着无数等待被发掘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探索安闲园里那些关于食物、关于人、关于时光的动人篇章。我期待着,它能带我领略台南府城的独特饮食文化,感受安闲园里那份质朴而真挚的情感,品味那些在饭桌上流淌的,属于生活最原始的美味。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当下,我就被它的名字深深吸引住了。“府城的美味时光”,光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一幅画面:台南古老的街巷,夕阳的余晖,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一切都那么宁静而美好。“台南安闲园的饭桌”,更是将这种感觉具象化,仿佛能看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sharing delicious food and heartwarming stories. 我一直对台南这个城市充满好感,它的慢节奏生活,它的丰富历史文化,还有那些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都让我心生向往。而“安闲园”,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与世无争、安逸自在的氛围,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相当出色,复古的插画风格,色彩温暖柔和,给人一种亲切感,仿佛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我还没有开始深入阅读,但仅仅是触碰这本书,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就能预感到它里面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我期待着,在这本书里,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台南府城的独特魅力,去品味那些藏匿在安闲园饭桌上的美味,去体会那些被时光沉淀下来的温暖故事。我相信,这本书会是一次充满惊喜和感动的阅读旅程,让我更加了解台南,了解那里的生活,了解那份属于“安闲园”的独特温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