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县曲馆与武馆II:北彰化滨海篇

彰化县曲馆与武馆II:北彰化滨海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彰化县
  • 曲馆
  • 武馆
  • 北彰化
  • 滨海
  • 台湾文化
  • 地方史
  • 民俗
  • 传统技艺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完整收录伸港、线西、和美、福兴、秀水等五乡镇,
  曲馆与武馆的历史沿革、师承派别与组织活动,
  以第一手调查记录及历史照片,
  呈现彰化县曲馆与武馆的历史风貌。

  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码;
  今天,人文彰化见证半线风华。

  彰化县是台湾开发甚早的县份,在明清之际,戏曲音乐与武术即跟随先民足迹,跨海而来,分布于整个彰化平原。因此,彰化县曲馆与武馆的数量及规模可谓中部第一,而中部的曲馆多由彰化集乐轩和梨春园系统的老师所传授,影响甚广且深。

  由于曲馆是先民利用农闲学习曲艺的地方,而武馆则是学习传统武术的场所,两者与台湾民间的迎神赛会、婚丧喜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台湾农村社会文化的两大支柱。《彰化曲馆与武馆》分五册探讨彰化县廿六乡镇,共计348个曲馆、406个武馆的历史发展、师承派别、组织活动,借此了解彰化县民俗技艺文化、村落互动关系及族群文化特色。

  《彰化曲馆与武馆Ⅱ【北彰化滨海篇】》,完整收录北彰化滨海五大乡镇:伸港、线西、和美、福兴、秀水等,共计128座曲馆与武馆,分别讨论其历史渊源和师承派别,更访谈现存之耆老,企图构筑发展原貌。

本书特色:

  台湾最完整的曲馆与武馆第一手调查纪录。完整收彰化26乡镇,以採访报导的方式,纪录现存或已消失的曲馆与武馆。是研究曲馆武馆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料。

作者简介

林美容(1952 ~ )

  出生于台湾南投县。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研究所硕士、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社会科学博士。现任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为知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台湾文史与宗教研究的推动者。1989年曾获王育德教授纪念研究奖,亦屡获国科会论文奖助。着有:《妈祖信仰与台湾社会》、《一代武师罗干章—同义堂师祖阿干师及其武术传承》、《学海悠游──刘枝万先生访谈录》、《祭祀圈与地方社会》、《湾的斋堂与巖仔──民间佛教的视角》等。

《潮声里的侠影:南彰化武术世家的兴衰与传承》 第一章 鹿港古镇的武术源流:红砖巷弄里的刀光剑影 鹿港,这座承载着台湾数百年来商业繁荣与文化交融的滨海古镇,其历史的厚重感不仅体现在那些雕梁画栋的古迹中,更深深烙印在代代相传的武术技艺里。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访鹿港地区自清代中叶以来,几个重要的武术家族的起源与发展。不同于北彰化(如秀水、福兴一带)更侧重于渔业或地方治安的武力需求,南彰化,尤其是鹿港,其武术的脉络更与贸易往来和宗族保护紧密相连。 我们将从“林家枪法”的创立者林仲文谈起。林仲文,一位早年来台的福建泉州府安溪县移民,据说他不仅是技艺精湛的铁匠,更将家乡流传的“白鹤拳”与当地渔民防盗所必需的“棍术”相融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鹿港洪拳”前身。书中将细致考证,林家如何在繁华的码头区建立起最初的武馆,其收徒标准、训练方式,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如荷兰人或早期日治时期)所扮演的角色。 本章还会聚焦于鹿港与王船祭典礼相关的武术表演。王船祭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展示宗族力量和凝聚力的重要场合。那些在绕境队伍中使用的狮阵、宋江阵,其背后的套路、器械的运用,都蕴含着深厚的武术底蕴。我们通过访谈现存的老一辈师傅,试图还原当年那些阵头表演的“实战”意味与艺术性的平衡点。特别是关于“水龙阵”中那些看似杂耍实则高难度的平衡与协作技巧,如何从单纯的消防演练演变为一种武术展示。 第二章 田尾公路花园的武术与农业的交织:花卉下的隐秘传承 离开鹿港的喧嚣,我们将目光转向内陆的田尾乡。今天的田尾以其闻名全台的花卉产业著称,但在日治中期以前,这里的武术传承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它与农业生产和地方土地纠纷的解决机制深度绑定。 南彰化地区,特别是地形相对平坦的区域,早期的武术流派往往是基于“保甲制度”下地方自卫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不同于都市武馆的专业化,田尾的武术更像是一种“生活技能”。本书将重点介绍“张家拳”的演变。据推测,“张家拳”源自于一种强调步法灵活、擅长近身缠斗的拳法,可能与早期垦殖过程中应对野兽侵扰或邻庄械斗的经验有关。 本章通过对田尾现存几处老旧宗祠的考察,发掘了许多未被记录的武术口诀和手抄本。这些资料显示,早期的训练内容中,农具如锄头、镰刀、扁担等被广泛纳入实战训练体系,体现了“藏于民间,用之于野”的特点。我们还将分析,在殖民政府推行“武德教育”的背景下,这些民间武术如何进行伪装或调整,以适应新的政治环境,完成了从“民间武术”到“地方技艺”的转型。 第三章 溪湖与埔心:铁路沿线与茶园的武术生态 溪湖,因其重要的铁路枢纽地位,在日治时期成为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汇点,这也深刻影响了当地武术流派的混合与发展。与滨海的鹿港不同,溪湖的武术更具有“过渡性”和“实用性”。 本章将深入探讨在溪湖地区曾盛行一时的“八卦掌”分支。这个分支的特点在于,它吸收了部分来自中部山区的原住民狩猎技巧,使得其步法更加注重在崎岖地形上的稳定性与快速变向。我们通过对几位长期在溪湖糖厂或铁路工作的老武师的口述历史的整理,还原了他们在工作场所利用休息时间进行的秘密训练场景。这些训练往往是低调且不事张扬的,以避免被当局注意。 在相邻的埔心地区,由于部分区域存在茶园和山坡地,这里的武术更侧重于耐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书中将专门开辟一节,讨论“埔心跌打术”的特点。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搏击术,而是一种结合了传统中医跌打损伤处理与基础防御技巧的体系。它强调的不是如何击倒对手,而是如何在跌倒或被擒拿后迅速恢复姿态或脱困,这对于在山地或复杂环境中作业的人们至关重要。 第四章 战后重建与武术的现代化:南彰化的武馆重塑 二战结束后,社会结构发生剧变,传统的宗族武术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年轻一代外出工作、传统器械制造衰退、以及新传入的日韩武道(空手道、柔道)的冲击。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集中分析南彰化地区武术如何在战后进行“身份重塑”。鹿港的林家武馆,在经历了战时的沉寂后,开始转向更具有教育意义和健身价值的教学模式。这涉及到他们如何将原本面向家族或特定群体的“私房技艺”进行公开化和规范化,以便吸引更广泛的社会阶层。 我们对比分析了鹿港、溪湖两地武馆在推广上的差异。鹿港武馆倾向于保留更多传统仪式和器械展示,以维系其历史声望;而溪湖的武馆则更积极地引入竞技元素,以适应体育竞赛的风潮。本书将细致梳理1960至1980年代间,南彰化武术家们如何参与全台性的武术观摩会和比赛,以及他们的表现如何影响了地方武术的声誉和生存空间。 结语:消失的潮音,留下的形意 在最后,本书将对南彰化武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探讨在现代都市化进程中,那些与地方环境、特定职业紧密结合的武术精髓是如何逐渐被淡化或固化。我们不再仅仅关注那些流光溢彩的套路表演,而是力图揭示隐藏在这些技艺背后的社会结构、生存智慧以及族群认同的复杂图景。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梳理,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昔日繁荣的南彰化,如何在潮起潮落间,用武术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坚韧篇章。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丛书序】启动彰化学──共同完成大梦想∕林明德 ......... 002
【凡 例】 ............................................................... 006

第三章 伸港曲馆与武馆 .......................................... 012
3-1 溪底锦丽珠(九甲) .......................................... 015
3-2 蚵寮振兴社(宋江阵) ....................................... 018
3-3 溪口厝鼎蓬园(北管) ....................................... 020
3-4 泉州厝新锦珠(南管、九甲、歌仔戏) .................. 022
3-5 七头家银德堂(金狮阵) .................................... 024
3-6 埤仔墘同乐轩(北管) ....................................... 026
3-7 *泉州厝胜锦珠(九) ....................................... 028
3-8 *泉州厝正新丽园 ............................................. 030
3-9 *新港新和兴友谊团(北管) .............................. 032
3-10 *埤仔墘顺安宫龙阵 ....................................... 034

第四章 线西乡的曲馆与武馆 .................................... 036
4-1 顶庄凤英社(狮阵院) ....................................... 038
4-2 寓埔锦丽华(九甲、牛犁歌阵) ...........................039
4-3 沟内永春社(狮阵) .......................................... 042
4-4 塭仔大鼓吹阵 ................................................... 044
4-5 塭仔村振兴阁(九甲) ....................................... 046
4-6 顶犁凤梨园(北管) .......................................... 048
4-7 顶犁顺武堂(狮阵) .......................................... 049
4-8 下犁安乐成(九甲) ..........................................050

第五章 和美镇的曲馆与武馆 .................................... 052
5-1 湖内里溪底集群轩(狮阵) ................................. 053
5-2 湖仔内竹围仔义乐轩(北管) .............................. 055
5-3 湖仔内集群堂(狮阵) ....................................... 057
5-4 湖仔内义英勤习堂(狮阵) ................................. 060
5-5 涂厝厝四春园(北管) ....................................... 061
5-6 查某潭振兴社(狮阵) ....................................... 062
5-7 小月眉和伸汉乐团(北管、九甲) ........................ 064
5-8 和美街和乐轩(北管) ....................................... 065
5-9 和美街成乐轩(北管) ....................................... 067
5-10 番仔沟逸梨园(北管) .................................... 069
5-11 嘉犁锦梨园(北管) ....................................... 070
5-12 嘉犁武馆(狮阵) .......................................... 072
5-13 十二张犁犁春园(北管) ................................. 073
5-14 十二张犁顺武堂(狮阵) ................................. 075
5-15 中寮隆乐轩(北管) ....................................... 077
5-16 中寮顺武堂(狮阵) ....................................... 079
5-17 新庄仔庆乐轩(北管) ....................................081
5-18 茂盛厝新义轩(北管) .................................... 084

第六章 福兴乡的曲馆与武馆 .................................... 086
6-1 二港前厝曲馆(八音吹) .................................... 087
6-2 二港前厝振兴社(狮阵) .................................... 089
6-3 二港后厝振兴社(车鼓、八音吹) ........................ 092
6-4 二港后厝武德馆(狮阵) .................................... 094
6-5 海丰堀南唱北打 ................................................ 096
6-6 海丰堀龙英社(狮阵) ....................................... 098
6-7 顶粘曲馆(北管、南唱北打、八音吹) .................. 100
6-8 顶粘管溪轩(金狮阵) ....................................... 102
6-9 厦粘曲馆(南唱北打、八音吹) ........................... 104
6-10 厦粘振兴社(狮阵) ....................................... 106
6-11 麦屿厝曲馆(南唱北打、八音吹) ..................... 110
6-12 麦屿厝太祖馆魁轩(狮阵) .............................. 113
6-13 出水沟曲馆(八音吹) .................................... 115
6-14 出水沟永春社(狮阵) .................................... 116
6-15 崁仔脚曲馆(北管) ....................................... 118
6-16 崁仔脚协元堂(狮阵) .................................... 120
6-17 镇平曲馆(八音吹、南唱北打) ........................ 124
6-18 镇平武馆(狮阵) .......................................... 125
6-19 镇平凤英社(狮阵) ....................................... 127
6-20 阿力庄曲馆(八音吹) .................................... 128
6-21 阿力庄武馆(金狮阵) .................................... 129
6-22 福兴庄福乐团歌仔阵、新乐社(九甲) ............... 131
6-23 福兴庄福乐童子狮阵 ....................................... 132
6-24 扫帚厝前厝曲馆(九甲、八音吹) ..................... 135
6-25 扫帚厝后厝秀云轩(北管) .............................. 137
6-26 扫帚厝秀厝宋江阵 .......................................... 139
6-27 顶西势曲馆(九甲、八音) .............................. 140
6-28 中角正乐轩(北管) ....................................... 142
6-29 中角武夜馆(狮阵) ....................................... 145
6-30 尪厝兴乐珠(南唱北打) ................................. 148
6-31 菜园角同乐轩(北管) .................................... 152
6-32 菜园角武夜馆(狮阵) .................................... 155
6-33 桥头村曲馆与武馆 .......................................... 159
6-34 粿店仔振兴社(九甲) .................................... 162
6-35 粿店仔振兴馆狮阵 .......................................... 165
6-36 社尾□□轩(歌仔阵)) ................................. 167
6-37 社尾金龙阵 ................................................... 169
6-38 浮景曲馆(歌仔阵、牛犁歌阵) ........................ 180
6-39 浮景北管、八音吹 .......................................... 182
6-40 浮景同义堂(狮阵) ....................................... 183
6-41 番社北管 ...................................................... 200
6-42 番社狮阵 ...................................................... 205
6-43 番社金龙阵 ................................................... 212
6-44 番社新厝仔狮阵、曲馆) ................................. 218
6-45 半路店八音吹 ................................................ 224
6-46 顶番婆兴乐社(南唱北打) .............................. 228
6-47 番婆顶庄狮阵 ................................................ 235
6-48 下番婆同义堂(狮阵) .................................... 240
6-49 大崙社区长寿俱乐部国乐社(南唱北打) ............ 242
6-50 外埔村八音吹 ................................................ 248
6-51 大竹围内集英堂(狮阵) ................................. 250
6-52 草湳底勤习堂(狮阵) .................................... 252

图书序言

启动彰化学──共同完成大梦想      

  二十多年来,台湾主体意识逐渐抬头,社区营造也蔚为趋势。各县市乡镇纷纷编纂史志,大家来写村史则方兴未艾。而有志之士更是积极投入研究,于是金门学、宜兰学、澎湖学、苗栗学、台中学、屏东学......,相继推出,喧腾一时。

  大致上说来,这些学术现象的形成过程,个人曾直接或间接参与,于其原委当有某种程度的了解,也引起相当深刻的反思。

  一九九六年,我从服务二十五年的辅大退休,获聘于彰化师大国文系。教学、研究之余,仍然继续台湾民俗艺术的田调工作。一九九九年,个人接受彰化县文化局的委託,进行为期一年的饮食文化调查研究,带领四位研究生进出二十六个乡镇市,访问二百三十多个饮食点,最后缴交《彰化县饮食文化》(三十五万字)的成果。

  当时,我曾说过: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码;今天,饮食文化见证半线风华。这是先民的智慧结晶,也是彰化的珍贵资源之一。

  彰化一带,旧称半线,是来自平埔族「半线社」之名。清雍正元年(1723),正式立县;四年(1726)创建孔庙,先贤以「设学立教,以彰雅化」期许,并命名为「彰化县」。在地理上,彰化位于台湾中部,除东部边缘少许山峦外,大部分属于平原,浊水溪流过,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有「台湾第一谷仓」之美誉。三百年来,彰化族群多元,人文荟萃,并且累积许多有形、无形的文化资产,其风华之多采多姿,与府城相比,恐怕毫不逊色。

  二十五座古蹟群,各式各样民居,既传释先民的营造智慧,也呈现了独特的综合艺术;戏曲彰化,多音交响,南管、北管、高甲戏、歌仔戏与布袋戏,传唱斯土斯民的心声与梦想;繁复的民间工艺,精致的传统家俱,在在流露令人欣羡的生活美学;而人杰地灵,文风鼎盛,旧、新文学引领风骚,成果斐然;至于潜藏民间的文学,既生动又多样,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与整理。

  这些元素是彰化的底蕴,它们共同型塑了「人文彰化」的图像。

  十二年,我亲近彰化,探勘宝藏,逐渐发现其人文的丰饶多元。在因缘俱足之下,透过产官学合作的模式,正式推出「启动彰化学」的构想。

  基本上,启动彰化学,是项多元的整合工程,大概包括五个面相:课程设计结合理论与实际,彰化师大国文系、台文所开设的乡土教学专题、田野调查、民间文学、彰化县作家讲座与文化列车等,是扎根也是开拓文化人口的基础课程,此其一;为彰化学国际化作出宣示,2007彰化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聚集国内外学者五十多人,进行八场次二十六篇的论述,为彰化文学研究聚焦,也增加彰化学的国际能见度,此其二;彰化师大文学院立足彰化,于人文扎根、师资培育、在职进修与社会服务扮演相当重要角色,二○○七重点发展计画以「彰化学」为主,包括:地理系〈中部地区地理环境空间分析〉、美术系〈彰化地区艺术与人文展演空间〉与国文系〈建置彰化诗学电子资料库〉三个子题,横向联系、思索交集,以整合彰化人文资源,并获得校方的大力支持,此其三;文学院接受彰化县文化局的委託,承办2007彰化学研讨会,我们将进行人力规划,结合国内学者专家的经验与智慧,全方位多领域的探索彰化内涵,再现人文彰化的风貌,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此其四;为了开拓彰化学,我们成立编委会,拟订宗教、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社会、民俗、民间文学、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传统建筑、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与饮食文化……等系列,敦请学者专家撰写,其终极目标乃在挖掘彰化人文底蕴,累积人文资源,此其五。

  彰化师大扎根半线三十六年,近年来,配合政策积极转型为综合大学,努力参与社区总体营造,实践校园家园化,缔造优质的人文空间,经营境教,以发挥潜移默化的效果,并且开出产官学合作的契机,推出专案,互相奥援,善尽知识分子的责任,回馈社会。在白沙山庄,师生以「立卦山福慧双修大师彰师大,依湖畔学思并重明德化德明。」互相勉励。

  从私立辅大退休,转进国立彰师大,我的教授生涯经常被视为逆向操作,于台湾教育界属于特例;五年后,又将再次退休。个人提出一个大梦想,期望结合众多因缘,启动彰化学,以深耕人文彰化。为了有系统的累积其多元资源,精心设计多种系列,我们力邀学者专家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推出彰化学丛书,预计每年十二册,五年六十册。并将这套丛书献给彰化、台湾与国际社会。

  基本上,丛书的出版是产官学合作的最佳典范,也毋宁是台湾学的崭新里程碑。感谢彰化县文化局、全兴、顶新、帝宝等文教基金会与彰化师大张惠博校长的支持。专业出版社晨星的合作,在编辑、美编上,为丛书塑造风格,能新人耳目;彰化人杜忠诰教授,亲自题写「彰化学」三字,名家出手为丛书增色不少,在此一併感谢。

  回想这套丛书的出版,从起心动念,因缘俱足,到逐步推出,其过程真是不可思议。

  「让我们共同完成一个大梦想吧。」我除了心存感激外,只能如是说。

林明德(国立彰化师范大学教授兼副校长)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段) 这本《彰化县曲馆与武馆II:北彰化滨海篇》简直就是一本穿越时空的宝藏,我捧在手里,就仿佛亲身走进了北彰化那片充满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的海滨之地。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渔夫编织渔网般一丝不苟,将那些古老的曲馆和武馆的故事娓娓道来。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溪湖镇海宫”的描述深深吸引,那不仅仅是一座宫庙,更是一个家族、一个村落的情感寄托,是世代传承的信仰和技艺的载体。书中对宫庙建筑的考究,从屋脊的飞檐翘角到墙壁上的彩绘雕塑,无不透露出历史的厚重感。而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建筑的描写,而是深入挖掘了海边居民在信仰中的生活哲学,他们如何面对海风的侵蚀,如何在风浪中寻求安宁,如何在曲馆的锣鼓声中找到力量。书中穿插的那些老一辈艺人的口述历史,虽然简短,却字字珠玑,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岁月的沉淀。我能想象到,在那些阳光洒落的午后,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品着茶,一边讲述着过去的辉煌,那种温情与传承,跃然纸上。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唤醒记忆,让那些可能被遗忘的文化火种重新燃起,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北彰化滨海地区的其他曲馆和武馆,去感受那份独属于这片土地的文化脉搏。

评分

(五段) 《彰化县曲馆与武馆II:北彰化滨海篇》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关于“王功福海宫”的篇章。作者的文字仿佛带着海风的咸味和阳光的温度,将我带入了那个古老的海滨渔村。我惊叹于作者对福海宫历史渊源的细致考证,以及它如何与当地的曲馆和武馆紧密相连。书中描绘的庙会场景,特别是“蚵农祈福”的仪式,让我感受到了海边居民对大海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我仿佛能听到悠扬的曲调在海边回荡,看到那些充满力量的武术表演,它们共同构成了对神灵的敬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作者对曲馆音乐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旋律上,更深入到音乐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寓意,让我对这些古老的音乐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他对武馆技艺的描述,也并非枯燥的套路展示,而是充满了动感和故事性,展现了技艺背后的精神力量。我一直对滨海地区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有生命力的文化生态,它如何在大海的怀抱中孕育,又如何在世代传承中焕发光彩。

评分

(九段) 《彰化县曲馆与武馆II:北彰化滨海篇》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对于“竹塘宫”的深入挖掘。他不仅仅是在介绍一个地方性的宫庙,而是在描绘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传承的独特模式。我被书中对竹塘宫在当地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所深深打动。那种对妈祖的虔诚信仰,那种对大海的敬畏之心,都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展现在我眼前。我仿佛能听到,在那些曲馆的丝竹管乐声中,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对航海平安的期盼。作者对音乐的描述,不仅仅是音符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抒发,他让读者感受到,在那些婉转的旋律中,流淌着海边人的喜怒哀乐。同时,书中也提及了当地武馆在守护社区、传承技艺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具体细节尚未深入,但已足以勾起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这些古老的文化元素是如何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为当地社区注入独特的活力。

评分

(十段) 读罢《彰化县曲馆与武馆II:北彰化滨海篇》关于“福兴乡五福宫”的章节,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作者的笔触,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历史气息的滨海乡镇,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五福宫在当地社区的凝聚作用。我被书中对五福宫作为信仰中心,以及它如何与曲馆、武馆紧密相连的描写所深深吸引。我仿佛能听到,在庙会庆典上,曲馆的丝竹管弦奏响了喜庆的乐章,激昂的鼓点传递着对神明的敬意。作者对曲馆音乐的描绘,不仅仅是音律的组合,更是情感的表达,他让读者感受到,在那些婉转悠扬的旋律中,流淌着海边居民对生活的期盼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书中也提及了当地武馆在传承技艺、守护家园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具体细节尚未深入,但已足以让我感受到一种刚毅的力量,一种扎根于这片土地的精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些古老的文化符号是如何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为当地社区注入独特的活力。

评分

(二段) 读完《彰化县曲馆与武馆II:北彰化滨海篇》的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度文化探索之旅,尤其是关于“鹿港天后宫”的章节,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于这座古老宫庙的讲解,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的介绍,他深入剖析了天后宫作为妈祖信仰中心,如何与当地的曲馆和武馆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在那些传统的祭祀仪式中,曲馆的鼓乐和武馆的拳脚表演是如何烘托出庄严肅穆的气氛,又是如何与民众的信仰情感融为一体。书中关于“庆赞妈祖诞辰”的场景描写,生动得如同身临其境,我仿佛能听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看到五彩斑斓的旗帜在空中飞扬,感受到人群中那股虔诚而又热闹的氛围。作者对不同曲馆的乐器配置、演奏风格,以及武馆的套路、器械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些细节之处,无不彰显出作者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早期移民如何将妈祖信仰和武术技艺带到这片土地的故事,这为理解北彰化滨海地区的文化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维度。我一直在思考,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这些古老的文化元素是如何被守护和传承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答案。

评分

(六段) 这本《彰化县曲馆与武馆II:北彰化滨海篇》在我手中,就仿佛是一张铺开的古老地图,而“伸港福兴宫”的这一部分,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作者的叙述,让我深刻体会到,一座妈祖庙,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社区的中心,是文化传承的枢纽。我被书中对福兴宫作为伸港地区信仰中心的描绘深深吸引。那种世代相传的虔诚,那种在风浪中寻求庇护的心态,都通过作者的笔触鲜活地展现出来。让我尤为着迷的是,作者如何将曲馆的表演与宫庙的庆典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我仿佛能听到那锣鼓喧天,看到那旗帜招展,感受到那种万人空巷、全民参与的热闹景象。书中对不同曲馆的器乐配置,如鼓、钹、锣的组合,以及它们在不同场合所扮演的角色,都进行了细致的介绍,让我对这些传统音乐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作者也提到了当地武馆在守护社区、传承技艺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具体细节尚未展开,但已足够勾起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些古老的文化符号是如何依然顽强地扎根于这片滨海土地,并继续滋养着当地居民的精神世界。

评分

(七段) 《彰化县曲馆与武馆II:北彰化滨海篇》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在阅读关于“线西海角福海宫”的章节时,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大海赋予这片土地的独特气质,以及当地居民如何在这片土地上,通过曲馆和武馆来寄托情感、凝聚力量。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他描绘了福海宫在海边居民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信仰的中心,更是社区活动的集散地。我被书中关于“渔业丰收祭”的描写所吸引,那不仅是一场庆典,更是对大海恩赐的感激,对未来丰收的期盼。曲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烘托节日气氛,是传递喜悦,更是传递对神灵的敬意。作者对音乐的描述,不仅仅是简单的音符组合,而是充满了情感的张力,我仿佛能感受到那激昂的鼓点,那悠扬的笛声,它们汇聚在一起,成为一股温暖的力量,抚慰着海边人的心灵。同时,书中也提到了武馆在海边社区的传承,虽然具体内容还未深入,但足以让我感受到一种刚毅的力量,一种守护家园的精神。这本书让我看到,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这些传统文化是如何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为当地社区注入独特的活力。

评分

(八段) 在我阅读《彰化县曲馆与武馆II:北彰化滨海篇》的过程中,“大城乡城隍庙”的这部分内容,无疑是最让我感到震撼的。作者以一种史诗般的笔触,展现了城隍庙在乡野之地所承载的意义,以及它如何与当地的曲馆和武馆紧密相连。我被书中对城隍爷信仰的解读深深吸引,那种对公平正义的期盼,对祛除邪恶的渴望,都通过作者的文字展露无遗。我仿佛能看到,在城隍诞辰的庆典上,曲馆的鼓乐如何激荡人心,武馆的技艺如何展现威武。作者对曲馆音乐的描述,不仅仅是简单的节奏和旋律,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力量的传递。他让读者感受到,在那些鼓点和吹奏中,蕴含着对神明的敬畏,对乡土的热爱,以及对秩序的维护。同时,书中也穿插了一些关于当地武馆如何传承技艺,如何成为乡野少年强身健体、磨砺意志的场所的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淳朴的乡土气息,让我对这份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这本书让我看到,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些古老的文化符号是如何依然顽强地扎根于这片土地,并继续滋养着当地居民的精神世界。

评分

(四段) 对于《彰化县曲馆与武馆II:北彰化滨海篇》这本书,我不得不说,作者对于“二林仁和宫”的解读,简直是点石成金。他不仅仅是在介绍一个宫庙,更是在描绘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回响。我特别被书中对仁和宫与当地武馆之间互动关系的描绘所打动。在那些重要的节日庆典中,武馆的弟子们以精湛的武艺为宫庙增添了庄严与威武,而宫庙则为武馆提供了精神寄托和传承的平台。作者对武术套路的描述,虽然我本人并非武术专家,但也能感受到其背后蕴含的精妙和力量。他通过对不同拳种、器械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北彰化滨海地区武术发展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早期庄稼汉子们如何通过习武来强身健体,保护家园的生动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淳朴的年代。我一直在思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古老的技艺和信仰是如何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的。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了这些文化元素如何在滨海社区中顽强地生存和发展,这让我对这份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

(三段) 《彰化县曲馆与武馆II:北彰化滨海篇》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是它对于“芳苑普天宫”的叙述,那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地方信仰的简单记录,而是一次对海滨社区精神内核的深刻挖掘。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普天宫在芳苑当地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仿佛能看到,在渔民出海归来,在风雨季来临之际,普天宫的香火如何成为他们心灵的慰藉和祈求平安的场所。书中对曲馆成员在庙会活动中的角色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他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社区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阵头”表演的描述,那种色彩斑斓的服装,庄重而又富有力量的动作,配合着激昂的鼓乐,简直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作者并没有回避在传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比如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减退,或者技艺失传的风险。他以一种客观而又充满温情的笔调,展现了当地人们为了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所做的努力。这让我对这份文化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意,也更加期待书中接下来对其他曲馆和武馆的介绍,想知道他们又是如何在这片滨海土地上延续着自己的文化生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