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日治时代的租佃制度

台湾日治时代的租佃制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日治时期
  • 租佃制度
  • 土地制度
  • 社会经济史
  • 农业史
  • 殖民地研究
  • 台湾研究
  • 历史学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过去研究台湾租佃制度的学者,绝大多数都主张日治时代租佃制度有口头租约、租期不定、租期太短等诸多不良惯行,致使佃农缺乏投资意愿;且地租过高,降低佃农的投资能力,造成佃农的生产效率不如自耕农,最终导致佃农所得的低落。

  然而,本书的研究却发现,日治时代佃耕农场的经营效率并未低于自耕农场,而地租也未高于合理水准;此外,1920年代底,当经济、社会环境产生一些变化,业佃会的适时成立,推动租佃制度若干转变:最主要者为租约转而以书面订立,且租期延长。最后,本书也发现战后实施的三七五减租,并未使佃农的技术效率提高得比自耕农多,因此前人主张土地改革提升了佃农的耕作意愿,这个说法可能有待商榷。

  本书应用经济理论建构分析方法,然后透过统计方法处理实际资料,并对所整理的资料进行严谨的分析。过去少有人如此研究台湾日治时代的租佃制度,作者因此得到不同于前人的结论:从效率的原则来看,日治时代租佃制度运行良好。

作者简介

叶淑贞

  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毕业
  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研究所硕士
  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博士
  现任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专攻台湾经济史、农业经济学及经济发展史

  着有论文二、三十篇,分别发表于经济论文丛刊、台湾史研究、台湾银行季刊期刊,并与吴聪敏、刘莺钏在1995年合着《日本时代台湾经济统计文献目录》一书;随后又于2004年与吴聪敏、古慧雯共同修订,重新出版。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台湾日治时代的租佃制度》以外的图书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力求内容详实且自然流畅: --- 书名:《南洋风云: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南亚的殖民扩张与治理实践(1895-1945)》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1895年至1945年间,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南亚地区(主要涵盖台湾以外的殖民地、势力范围及受影响区域)的扩张脉络、治理策略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旨在通过详实的史料梳理和多维度的分析,构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南洋”图景,揭示日本帝国如何从一个区域性强国蜕变为一个跨越东亚和东南亚的殖民帝国,并探讨其在不同地理环境与族群结构下的殖民治理模式的异同与演变。 第一部分:扩张的序曲与地缘政治的考量(1895-1910年代) 本书的第一部分追溯了日本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对外扩张动机。在获取台湾之后,日本的目光迅速投向了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的南洋地区。这一阶段的叙事重点在于日本对“南进论”的初步构想与实践。 我们首先考察了甲午战争后,日本对琉球、朝鲜半岛的布局,以及其对欧洲列强在东南亚的势力范围划分所抱持的警惕与野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这一时期如何利用国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英、法、荷等传统殖民强国在欧洲事务中的牵制,来推进其在南洋的经济渗透。 此部分详细分析了日本商社和早期移民在南洋的活动。不同于传统的武力占领,早期的渗透多以贸易、捕鱼业和劳工输出为主。我们深入探讨了早期日本人如何通过建立中介机构,逐步控制当地的初级产品(如橡胶、锡矿)的流通渠道。通过分析这一阶段的官方档案与民间记录,我们发现,早期日本的“南进”更多是自发的经济行为,但很快受到了政府的关注与引导。 第二部分:战时经济的催化与治理模型的初步建立(1910年代-1930年代初)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全球贸易格局发生巨变,为日本在南洋的扩张提供了绝佳机遇。本书的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日本如何利用战时欧洲对殖民地的疏于管理,加速了其在东南亚的经济布局。 在这一时期,日本在南洋的经济活动从单一的贸易扩展到大规模的投资和产业控制。我们详细考察了日本对南洋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模式,尤其是棕榈油、橡胶和稻米等战略物资的种植园经营。不同于后来的全面军事占领,这一阶段的治理实践更侧重于“经济殖民”:通过建立金融体系、投资基础设施(如港口和铁路),以确保资源的稳定输入。 此外,本书也对日本在这一时期对南洋各地原住民的社会控制策略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包括对当地精英的收买与合作、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利用,以及对特定族群(如华人移民)的区分对待政策。通过对比日本在南洋与在台湾的初期治理经验,我们揭示了日本治理者在面对不同文化和政治环境时所展现出的灵活性与实用主义。 第三部分:大东亚共荣圈的构建与全面军事占领(1930年代中后期-1945)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它探讨了1930年代末期,随着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的开启,日本在南洋的战略目标如何从经济渗透转向军事征服和政治整合。 “大东亚共荣圈”的意识形态构建被视为这一阶段殖民治理的理论基础。本书审视了日本如何宣传“解放亚洲”的口号,以对抗西方殖民主义,并以此来动员占领地民众。然而,我们通过大量一手资料分析发现,共荣圈的实践与理论存在巨大的张力。 在军事占领阶段,日本的治理模式发生了剧烈转变。本书详细分析了日本在菲律宾、荷属东印度(今印尼)、马来亚等地的军事行政体系的建立。我们着重探讨了“以物易物”的战时经济体制如何导致资源严重短缺和通货膨胀,极大地恶化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此外,本书对日本在战争期间推行的“皇民化”或类似文化同化政策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在不同地区,日本如何利用或压制当地的民族主义情绪,以确保战争资源的持续供应。例如,对当地知识分子、宗教领袖的拉拢与镇压,以及对当地语言和教育体系的干预,都体现了日本试图建立一个从上至下忠诚于“共荣圈”的统治结构。 第四部分:遗产与反思 全书的最后部分,是对日本在南洋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活动及其历史遗产进行总结和评价。这部分不仅关注殖民统治的结束——即1945年日本的战败,还深入探究了战后这些地区在政治独立进程中所继承的挑战。 我们探讨了日本殖民时期留下的经济结构(如单一作物经济)、社会阶层划分(例如对不同族群的差异化对待政策),以及留下的基础设施和法律框架如何影响了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建构。本书认为,日本的南洋经验不仅是帝国主义扩张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也是理解现代东南亚复杂地缘政治格局的关键一环。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综合运用了日本外务省、陆军省的官方文件、殖民地调查报告、战时企业档案,以及来自各国(包括荷兰、英国的殖民地档案)的对比材料。同时,本书也吸收了大量战后当地学者的口述历史和回忆录,力求在宏观的历史叙事中,穿插微观的个体经验,展现殖民地人民在帝国权力机器下的生存挣扎与抗争。本书的特色在于,它超越了传统的“台湾视角”,将日本的殖民活动置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地缘政治棋局中进行审视。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台湾史与海洋史】系列丛书缘起 003
【序】向经济学者学经济史 ◎吴密察 005
自序 ◎叶淑贞 008

第一章 绪论 019
第一节 租佃制度的演变 022
第二节 文献回顾 029
第三节 资料介绍 046
第四节 本书的架构 056

第二章 佃权的安排 061
第一节 租约所面临的环境 063
第二节 租约样式的选择 098
第三节 租期长短的决定 127
第四节 小结 152

第三章 地租的高低及其决定因素 155
第一节 自、佃耕农家所得之比较 158
第二节 与地租有关的租佃习惯 165
第三节 地租的水准 177
第四节 地租是否过高 191
第五节 地租的决定因素 209
第六节 小结 230

第四章 租佃制度对农场经营效率之影响 233
第一节 效率的定义 236
第二节 日治时代自、佃耕农场的经营效率 240
第三节 1925-27 年及1950-51 年自、佃耕农场之经营效率 256
第四节 三七五减租对农场经营效率之影响 275
第五节 小结 291

第五章 结论 295

附录 302
参考文献 324

图书序言

向经济学者学经济史∕吴密察(台大历史系兼任教授)

  殖民地经济,一向都是殖民地历史研究重要的一环。但是以我来看,对于1895-1945 年的50 年间日本殖民地台湾的经济史之研究,却相对贫乏。我本人虽研究日本殖民地时代的台湾史,但主要研究主题是政治史,即使后来在讲坛上讲授该当50 年的通史,但是在经济史的方面也只能综合殖民地时期台北帝大的一些专家,例如奥田彧(农业经济学)、根岸勉治(农业经济学)、北山富久二郎(财政学)、楠井隆三(经济政策学)等人的文章,再配合矢内原忠雄(东京大学,殖民政策学)、川野重任(东京大学,农业经济学)、高桥龟吉(经济评论家)的文章与书籍,做些「二房东式」的讲解。这些日本殖民地时代的文章,主要是在讲述、分析日本的殖民经济政策,但是对于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台湾的经济发展和台湾人民的经济生活,却较少着墨。因此,我的讲课也就偏重于殖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但是我也一直期待有朝一日可以真正出现台湾经济史的研究。

  大学时代我也旁听过类似「中国经济史」这样的课,但是文学院历史系的经济史却大多是古代文献上一些「经世济民」言论之解释、正史〈食货志〉的註解,或者赋役制度的说明,难得可以用上一些量化的数据来说明经济发展与经济现象。一直到我于1980 年代中期出国留学,才真正体会到经济史学者是多么辛苦地透过对量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来从事经济史研究。我的指导教授滨下武志先生是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专家,在他的课堂上我们被要求从海关资料找出经济史研究所需要的数据资料,甚至有一些同学还必须从类似《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刊登的船班资料、货物进出资料中收集数据加以运算。日本近代史的同学也逐日地翻检报纸上的物价资料,来进行经济史研究。对于研究经济史的人来说,收集、计算、分析、解读数据,成为极为重要的研究手续。留学期间,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经验,深深地冲击了我,逼使我真正理解如何才可以称得上是经济史研究。一位硕士班同学报告自己的研究之后,一位「先辈」(高年级同学)开口问了一句话:「你提示的三个统计表,是你自己算出来的吗?」报告的同学回答:「不是。那是从某研究者的书里引用的。」结果,那个报告的同学被「先辈」大骂了一番,甚至直接了当地说:「这不是研究!」

  滨下教授曾经在一桥大学任教过短时期,所以他曾向我介绍了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的一项长期持续性工作:收集日本近代以来的统计资料进行调整、计算,以便对日本近代的长期经济发展与经济现象进行理解。这项基础而且庞大的工作成果,就是大川一司、条原三代平、梅村又次编集的《长期经济统计:推计与分析》(全14 卷)。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除了推计日本国内(1945 年以前称为「内地」)的经济数据之外,也积极收集「外地」的统计资料(其成果是:高桥益代《日本帝国领有期台湾关系统计资料目录》﹝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1985 ﹞),并做出了台湾、朝鲜、满州等「外地」的经济数据推估计算(沟口敏行、梅村又次编《旧日本殖民地经济统计:推计与分析》﹝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88 ﹞)。

  相较于日本以一个国立研究所之人力,投注大量的研究经费,花费数十年的时间进行长期经济统计数据的计算,台湾自从日本殖民地时代以来号称拥有丰富的统计资料,但却鲜少有人体系性地利用这些统计资料,进行台湾的近代经济史研究。一直到1995 年台大经济系的专家才做出了日本殖民地时代经济统计文献的总体目录(吴聪敏、叶淑贞、刘莺钏《日本时代台湾经济统计文献目录》。 2004 年第二版:吴聪敏、叶淑贞、古慧雯《日本时代台湾经济统计文献目录》)。

  当我看到这本文献目录的出版,我对我自己也对我的学生说:「台湾近代经济史研究开始了。」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在此之前台湾没有人从事经济史研究(其实,张汉裕、李登辉、张宗汉、林钟雄等人对于日本时代台湾经济史也已经有所论及),但是这本统计文献目录的出版,无疑为往后的台湾近代经济史研究筑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地平线。的确,以后台大经济系的几位专家就在掌握庞大的经济统计文献之后,不断地推出台湾经济史的各种研究。叶淑贞教授就是台大经济系这个台湾经济史研究群里的一位重要人物。

  叶教授本书的题旨及其论证方法,完全不是我一个传统文学院训练的保守历史学者得以置喙的。但是我期待普遍缺乏社会科学训练的台湾之历史研究者,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问问题、如何明确地定义词汇、如何使用有效的资料、如何进行论证推理。

  承蒙叶教授的好意要我在她的大作出版时写几句话,我就用以上的短文应命。是为序。

出版缘起

【台湾史与海洋史】系列丛书缘起∕财团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会

  财团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会成立于1999 年7 月,其宗旨主要在与相关学术机关或文教单位合作,提倡并促进台湾史与海洋史相关之学术研究,并且将研究成果推广、普及。因此,有关台湾史或海洋史之学术着作、国外优秀着作的译述及史料编纂等相关书籍的出版,皆是本基金会的重要业务。

  曹永和文教基金会成立以来,本于前述宗旨,多次补助出版与台湾史或海洋史相关的学术着作、史料的编纂或外文学术着作的翻译。诸如《东台湾丛刊》、《台湾重层近代化论文集》与其续集《跨界的台湾史研究--与东亚史的交错》、《曹永和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荷兰莱登大学与中国厦门大学合作编辑之海外华人档案资料《公案簿》第一辑、第二辑与第四辑、荷兰莱登大学包乐史教授(Leonard Blusse)主编之《Around and about Formosa》、韩家宝先生(Pol Heyns)与郑维中先生之《荷兰时代台湾相关史料--告令集、婚姻与洗礼登录簿》。接受补助出版或由基金会出版的书籍,有不少作品已广为学术界引用。本会也赞助相关的学会活动、邀请外国着名学者作系列演讲,提供研究者交流的场域。诸如,1999 年11 月与中央研究院合办「东亚海洋史与台湾岛史座谈会」,2000 年3 月于台湾大学举办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滨下武志教授演讲「谈论从海洋与陆地看亚洲」,2000 年10 月与中央研究院及行政院文建会合办「近代早期东亚史与台湾岛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此外,为了培养台湾史及海洋史研究的人才,本会与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合办「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研读班」之推广活动。

  为了使相关学术论述能更为普及,以便与更多读者分享台湾史和海洋史的研究成果,本基金会决定借重远流出版公司专业的编辑、发行能力,双方共同合作,出版【台湾史与海洋史】系列书籍。每年度暂订出版符合基金会宗旨之着作二至三册,除了国内的学术研究成果之外,也支持翻译出版外文学术着作或相关史料。本系列书籍于2005年以许佩贤副教授之《殖民地台湾的近代学校》,与陈国栋教授之《台湾的山海经验》、《东亚海域一千年》为首; 2007 年翻译出版欧阳泰教授(Tonio Andrade)所着的《福尔摩沙如何变成台湾府?》。同年又出版林玉茹研究员所着《殖民地的边区:东台湾的政治经济发展》。2008 年出版陈翠莲教授《台湾人的抵抗与认同:1920-1950》及林正慧博士《六堆客家与清代屏东平原》。2010 年出版黄绍恆教授《台湾经济史中的台湾总督府》。2011 年出版洪绍洋博士《近代台湾造船业的技术转移与学习》及曹永和院士手稿重编复刻本《近世台湾鹿皮贸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学术启航》。2012 年翻译出版《利邦上尉东印度航海历险记--一位佣兵的日志(1617-1627)》及出版叶淑贞教授《台湾日治时代的租佃制度》,出版成果可谓丰硕。

  冀盼【台湾史与海洋史】系列书籍之出版,得以促使台湾史与海洋史的研究更加蓬勃发展,并能借重远流出版公司将此类研究成果推广普及,丰富大众的历史认识。

自序

  本书是根据我近二十年来研究台湾日治时代租佃制度的成果改写而成的。我开始关心日治时代的租佃制度,是在二十多年前当我在美国匹兹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撰写博士论文之际。当时,我发现日治时代的佃耕农场与自耕农场的技术效率并无显着的差异,我的指导教授Dr. Thomas G. Rawski 看到这个结论时,就说了:「这样的话,一般人认为战后初期的土地改革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这个看法可能有问题」这样一句话。听到这句话之后,当下我就立志要继续研究此一问题。因此,在1991 年当我拿到博士学位回国之后,就开始研读学者的相关研究,并收集日治时代租佃制度的相关资料,进行继续研究这个问题的准备。我发现战后初期一般学者对于台湾租佃制度的结论,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以下的论述:

  第一、王益滔提到,日治时代耕地的租约多以口头约定,且约定租期过短,或根本不约定租期,以致于租期不定,地主可以随时任意撤佃,造成佃权的不安定;而地租又过高,以致于佃农无能力进行再投资。

  第二、陈诚则提到,战后初期除高额地租剥削佃农权益之外,加之以租期不定,口头契约等陋俗,地主可任意加以撤佃,为所欲为,遂使佃农生活不唯异常痛苦,而且毫无保障。

  我把上述讨论台湾租佃制度的观点,归纳为以下三点:
  (1)租约形式以口头租约为主:容易引发纠纷。
  (2)地租过高:降低了佃农投资的能力。
  (3)租期太短:使佃农无法安心耕作,且不愿意进行适当的投资。

  此外,我发现台大社科院图书馆就收藏有相当丰富之日治时代租佃制度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足以对当时的租佃制度进行相当完整的分析。准备工作到一定阶段之后,我开始于1992 年陆续申请了以下几个国科会的研究计画:

  (1)〈台湾日据时代农场经济效率之分析--租佃制度与其他因素交互作用之分析〉,编号为NSC81-0301-H-002-514。

  (2)〈日治时代台湾佃租决定因素之分析〉,编号为NSC-82-0301-H-002-082 及NSC-83-0301-H-002-082。

  (3)〈收获量、地目及区域因素与台湾日治时代佃耕地地租之高低〉,编号为NSC 97-2410-H-002-011。

  (4)〈战后初期台湾土地改革的重新评估〉,编号为NSC 98-2410-H-002-046。

  利用第一个计画的研究成果,完成了〈日治时代租佃制度的运行〉(1995)、〈日治时代台湾租佃契约的选择行为〉(1996)、〈日治时代台湾的租佃制度与农场的经营效率:战后初期土地改革的省思之一〉(1997)及〈日治时代台湾佃耕地租期长短之订定〉(2007)等四文。

  接着,利用第二个研究计画,完成了〈日治时代台湾的地租水准〉(2001)一文; 之后,则利用第三个研究计画完成了〈日治时代地租高低的决定因素〉(2011)一文;最后,又利用第四个计画完成了〈三七五减租对农场经营效率的影响〉(2012)一文。

  因此,本书之所以能够完成,首先要感谢我博士论文的指导教授Dr. Thomas G. Rawski;更要感谢他的太太,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Dr. Evelyn Rawski。若不是Evelyn Rawski 教授的鼓励,我不会走入台湾经济史,尤其是日治时代的研究,也就不太可能接触到这么多的史料,更不会有此书的出现。在1985 年出国读博士学位之前,我在台大经济系是教授中国经济史这门课,当时几乎无人研究台湾经济史,而台大经济系当时虽然有开「中国经济史」及「西洋经济史」这两门课,却没有「台湾经济史」这门课。因此,出国之初,我一直想要研究中国经济史。而在开始写博士论文时,我仍然朝着这个既定的目标前进着。直到有一天Evelyn Rawski 教授说:「您有这么多日治时代台湾经济史的资料,可以用来进行深入分析(comprehensive analysis),为什么不改变研究方向呢?」我才勐然觉醒,决定要研究台湾经济史, 因此博士论文的题目就是〈Economic Growth and the Farm
Economy in Colonial Taiwan,1895-1945〉。可见,本书的完成确实要归功于这两位老师的教诲。

  其次,要感谢国科会给予我的几个补助,若不是这些补助,我不太可能完成本书所源自的那些研究计画。而这些研究计画之所以能够完成,也要感谢我所有的研究助理,特别是近几年来,一直担任我研究助理的林晓美小姐,她细心负责地帮我收集并整理资料,认真仔细的态度真让我获益不少,在她贴心的照料及帮忙之下,我才能顺利完成本书。

  此外,也要感谢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林玉茹老师的鼓励及给予我再次努力从事研究工作的力量。我在2000 年生了一场病,在台大医院住了七十多天,出院之后,接着在家休养了一学期,才回到学校继续教书,但是一直无法像以前一样那么努力并专心致力于研究工作。

  直到2007 年,因为主持系上「经济史专题讨论」的课程,邀请林玉茹老师来系里演讲,她演讲的题目是〈军需产业与边区移民政策的转向:战时台湾拓殖株式会社在东台湾的移民事业〉。在演讲中,她提到台湾东部地区的地租低于全台各地,而我对照自己的计算之后,却发现1937 年以后,台南州的地租降到低于东部地区的水准,这给了我想要了解台湾各地区地租高低变动情形的动机。因此,之后我才又像以前一样,年年申请国科会计画,继续专心地努力于研究工作。真的很感谢林玉茹老师的鼓励与她的研究给我的灵感,并启开我再度努力不懈,进行研究工作的契机。

  本书承蒙曹永和文教基金会的协助,由远流出版公司出版,方才得以顺利面世,因此要向曹永和文教基金会及远流出版公司致上我的谢意。也要感谢台大经济系退休教授陈正顺及张素梅两位老师,他们两位都是我大学时代的老师,他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长年以来不断地鼓励我。更要感谢两位匿名评审提出宝贵的意见,使得本书生色不少。最后,要感谢我先生林钦辉,他对我生活起居的照顾,使我得以专心一致地进行研究工作,这也是本书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叶淑贞
2012 年3 月10 日
于台大社科院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绪论

在土地分配不平均的经济社会,租佃制度经常被普遍採用,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在施行私有财产制度的经济社会,一般家庭的资源秉赋型态会有相当的差异。土地多者田连阡陌,但劳动力却相对缺乏;土地少者,连立锥之地皆无,但却有丰富的劳动力。个人若以差异如此大的资源秉赋型态来经营农业,必造成经营之无效率。为了要缓解资源秉赋型态的这种差异,以较合理的因素组合来经营农业,提高经营效率,一般经济社会可以使用租佃制度、雇佣制度及土地买卖制度,调解资源秉赋之差距所带来的经营无效率(见附录1-1的讨论)。

不过,雇佣制度之监督成本较租佃制度高,尤其是栽培技术比较精细之农作物,例如稻米的耕种,雇佣制度所需花费的监督成本更加昂贵。另外,也有学者指出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之下,雇佣制度将显得不利。至于,以土地买卖调节人地不均的问题,更因为土地买卖牵涉的资金相当庞大,若要仰赖金融机构的借贷,需要有抵押品,而一般农家可能缺乏足以作为抵押的物品,因而困难重重。因此,在劳动力过剩或是稻作较普及的地区,租佃制度乃普遍被採行。

台湾在历史时期,耕地分配一直相当不平均。台湾总督府在1921年对耕地分配状况进行调查,发现该年拥有土地的户数有405,181户,全部耕地有721,250甲,然而其中却有近43%的家户拥有的耕地不及0.5甲。这些为数众多的家户所有的耕地,只占全部耕地之5.68%。反之,拥有百甲地以上之家庭户数,虽只占0.05%,但所拥有的耕地,却占了13.04%(表1-1)。可见,当时耕地分配不平均的程度相当严重,而且大多数的家户都只是零细土地之所有者。

上述的土地分配型态固然是人多地少的亚洲地区所共有的现象,但是台湾的情况特别严重。试与中国比较,中国在1930年代发生严重的农业问题,生产力衰退,而且有许多农民破产。有一派学者将此归因于所得分配不平均所致,而所得分配不平均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地分配不平均。中国土地委员会在1930年代曾进行过土地所有状况调查,在130万户有地的农家中,拥有耕地5亩以下者占35.62%,而其所拥有之地却只占6.33%;反之有地300亩以上者只占0.13%,但所有之地却占了4.93%。该次接受调查的农户共有1,745,344户,其中无地农户占了25.81%。由于台湾的调查并不含无地农户,为比较上具有相同的基础,此处乃将中国无地农户剔除。除去无地农户后,中国耕地分配状况如表1-1所示。

从表1-1可以看到,中国大陆土地分配型态虽与台湾相似,但不平均程度没有台湾严重。两地耕地分配的吉尼系数,中国为0.5815,台湾则高达0.6902。虽然吉尼系数值的大小受到分组方式所影响,不过两地数值差距之大,告诉我们台湾土地分配不平均的程度较之中国,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台湾耕地分配严重不平均造成租佃制度的盛行。从农家的身分来看,纯粹佃农占全部农户的比率长期在36%以上,佃农与半自耕农的比率更在67%以上。若从耕地的性质来看,佃耕地占总耕地的比率在1920-21、1932及1939年分别是58.16%、53.5%及56.33%。也就是说,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依赖租佃土地维生,而一半以上的耕地涉及租佃关系,由此可见台湾租佃制度之盛行及租佃制度的重要性。

本书旨在探讨日治时代台湾租佃制度的运行,重点在于讨论当时的租佃制度是否符合效率原则。本章以下要介绍日治时代以来台湾租佃制度的演变、过去对于台湾租佃制度的讨论、研究租佃制度可以运用的资料、本书如何及为何如此安排要讨论的章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研究的味道:《台湾日治时代的租佃制度》。我一直在想,在一段被殖民的历史背景下,最基础的生产资料——土地,是如何被重新分配和管理的。租佃制度,无疑是其中最核心也是最能体现殖民者经济政策的一环。 我脑海里勾勒出的画面是,书本会首先交代清楚,日本殖民者是如何接管台湾后,着手进行土地的“清查”和“整理”的。这背后肯定涉及很多具体的法律条文、政策颁布,以及对原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我好奇的是,他们是如何界定“所有权”的?是将土地划归为公有,还是大力推行私有制?而一旦私有制确立,土地的集中和分配,又会产生怎样的新的社会经济格局? 接着,我设想书中会深入到最具体的层面,去剖析地主和佃农之间的关系。这绝非只是简单的“租”和“种”的关系,而是充斥着权力、经济利益和生存博弈。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各种不同的租约形式,例如定期租、永佃权等,以及这些租约中的具体条款,比如租率的高低、租金的支付方式,以及佃农的权利和义务。我尤其想知道,在面对强大的地主和殖民政府时,佃农的议价能力有多少,他们的生存是否时刻受到威胁? 同时,我也认为,任何制度的运行,都会催生出相应的社会群体和矛盾。这本书是否会描绘出,在租佃制度下,地主阶层是如何形成的?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佃农,他们的社会分层又呈现出怎样的特征?是否会涉及到一些佃农的反抗运动,或者土地纠纷的案例?这些微观层面的细节,往往能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复杂性。 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扎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呈现出日治时期台湾租佃制度的全貌。它不仅是一部关于经济史的著作,更可能是一部关于社会结构变迁、阶级斗争和底层人民生存状态的生动写照。读完之后,我希望能对那段复杂的历史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书名是《台湾日治时代的租佃制度》,这个书名本身就勾勒出了一幅充满历史感的画面。我猜这本书一定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会深入到当时台湾土地最基本、最核心的经济肌理之中。殖民时期,土地往往是殖民者攫取资源、控制社会的重要手段,而租佃制度,就是这种控制最直接的体现。 我想象中,这本书的开篇可能会对日治初期,日本殖民者是如何着手整理台湾的土地进行铺垫。是否会对当时台湾原有的土地分配状况进行一番梳理?然后,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和行政措施,建立起一套新的土地所有权体系?这里面肯定涉及到很多具体的操作,比如土地测量、地籍图的绘制、地权登记的规范化等等。我想了解,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它们又是如何一步步改变了台湾土地的格局。 接着,我推测书中会重点分析地主与佃农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租金支付,更是一种权力和经济上的不对等。地主是如何通过掌握土地,对佃农的生产和生活施加影响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各种不同形式的租约,比如定额租、分成租,以及这些租约的具体条款?租率的高低又是如何确定的?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地租上涨、佃农负担加重的案例研究? 我对这本书里关于社会阶层动态的描绘非常感兴趣。租佃制度的运作,肯定会塑造出明显的社会分层。一方面是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阶层,他们在经济上是否获得了巨大的优势?另一方面是数量庞大的佃农,他们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书中会不会探讨,在这种制度下,社会流动性如何?佃农有没有可能通过努力,最终变成自耕农?或者,他们大多只能世世代代沦为佃农? 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部细致的社会经济史的切片,展现出日治时期台湾社会最根本的运作逻辑。通过对租佃制度的深入剖析,我相信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台湾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脉络。这不仅仅是历史研究,更是对理解一个社会如何发展,以及权力如何在经济层面运作的宝贵视角。

评分

我最近看到一本叫做《台湾日治时代的租佃制度》的书,光是书名就让我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历史的细节很着迷,尤其是一些看似不起眼,但却深刻影响社会结构的部分。租佃制度,这听起来就像是连接土地、劳动和财富的关键节点,尤其是在一个殖民时期,这种关系的变化肯定会牵扯出很多故事。 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关于土地所有权如何被重新分配,以及这背后有哪些法律、政策上的变动。想象一下,在日本统治下,台湾的原有土地制度会经历怎样的重塑?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那些改变土地归属的法规,比如土地丈量、登记,以及如何划分私有地和公有地的过程?我特别想知道,在这期间,原住民的土地权益是如何被对待的,他们的传统土地利用方式又是否受到了冲击。 同时,我也在思考,租佃制度的建立,必然会催生出一批新的地主阶层。这些地主,他们是怎样形成的?是殖民者自己,还是跟当地的士绅合作?书中会不会描绘出他们是如何通过占有土地,来掌握经济命脉的?我特别想了解,他们和佃农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是温和的合作,还是严酷的剥削?佃农的租金负担重不重?他们有没有固定的佃期,还是随时可能被驱逐? 另外,我总觉得,任何制度的背后,都会有人的挣扎和选择。这本书会不会讲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佃农家庭,他们是如何在租佃制度下努力生存,或者试图改善自己的生活?他们有没有组织起来,反抗不合理的租约?或者,有没有一些地主,他们的经营方式与众不同?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往往比冰冷的史实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让我们理解历史的温度。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出,日治时期的租佃制度,是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扎根,又如何在不同阶层之间,留下深深的烙印。它不仅仅是关于农业生产的经济范畴,更可能触及到社会公平、阶级固化,甚至长远的影响着台湾的社会结构。读完之后,我相信自己会更清晰地看到,那段历史留下的复杂遗产。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台湾日治时代的租佃制度》,光是听这个名字,就觉得它是一本内容会非常扎实、学术性很强的著作。我一直对台湾近代史,特别是经济和社会结构变迁的部分很感兴趣,而租佃制度无疑是其中一个核心的议题。我预期这本书会深入剖析日治时期,也就是大约1895年到1945年这五十年间,台湾土地所有权、耕作者与地主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如何被重塑、运作并最终影响了台湾社会面貌的。 我猜想,作者可能会从宏观层面,考察日本殖民政府在台湾推行的土地政策,例如土地调查、地籍整理等,以及这些政策如何为建立新的租佃体系奠定基础。它或许会分析地权集中、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大地主阶级,他们如何通过掌握土地资源,对台湾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施加影响。更进一步,书中应该会详细阐述不同形式的租佃契约,例如定期租、永佃权等,以及租率的变动、地租的征收方式,这些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如何影响佃农的生计和地位的。 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涉及租佃制度下的社会阶层流动与冲突。租佃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社会动力。这本书或许会描绘地主与佃农之间的权力不对等,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经济剥削、社会矛盾甚至激烈的抗争。我会想知道,在日治时期,是否存在过佃农联合起来反抗地主、争取自身权益的案例?这种抗争又是如何被殖民政府和当地地主阶层所应对和压制的?这些微观的个体故事,往往能更生动地展现历史的肌理。 此外,鉴于台湾在日治时期是重要的农业输出地,本书很可能也会探讨租佃制度与台湾整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租佃制度的效率如何?它是否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或是阻碍了资本的积累?书中或许会分析,地主阶级通过地租获得的大量财富,最终流向了何方?是被用于再投资于农业,还是被用于其他非生产性领域?这些经济层面的分析,对于理解台湾近代经济的形成和发展逻辑至关重要。 最后,我设想这本书在结尾部分,可能会对日治时期的租佃制度进行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并探讨其对台湾后续历史发展的影响。例如,这个制度是否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战后台湾的土地改革,或者对至今仍存在的城乡经济差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够对台湾日治时期那段复杂的土地和经济关系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并理解它是如何铺陈了台湾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

评分

《台湾日治时代的租佃制度》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挖掘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土地的归属和使用权,无疑是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我很好奇,日本殖民者是如何在这个原本的土地制度上,刻下他们自己的印记的。 我猜想,书中大概会从宏观政策入手,分析殖民政府在台湾推行的土地改革,例如土地调查、地权确立的法制化过程,以及这些政策是如何为租佃制度的形成铺平道路的。可能还会探讨,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如何改变了传统的土地观念,并为新的经济关系奠定基础。我特别想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土地所有权和分配方式,经历了怎样的改变,又有哪些群体从中受益,又有哪些群体受到了冲击。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地主与佃农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契约关系,更是一种权力结构。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地主阶层是如何在这种制度下形成的,他们的构成是怎样的,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掌握土地资源,来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运作?同时,佃农作为最基层的生产者,他们的生活状态又是如何的?租金的负担,佃农的权益保障,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这些细节的呈现,一定能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另外,我对租佃制度与当时台湾的经济发展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也充满了兴趣。这个制度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又在多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书中会不会分析,通过租佃关系所聚集的财富,最终流向了哪里?是用于投资再生产,还是被用于其他非生产性的消费?这些经济层面的考察,对于理解台湾近代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模式至关重要。 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解剖师,为我们揭示出日治时期台湾社会经济结构最根本的运作机制。通过对租佃制度的深入解析,我们不仅能看到历史的变迁,更能理解那些塑造了台湾社会至今仍有影响力的深层原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