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是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但因殖民主义的同化政策影响,使得一些弱势族群的文化与语言正在消失中,而原住民文化最为严重。对于原住民文化的特色,大部分的人都以为只有歌唱、跳舞,但这是一种偏狭的概念;原住民文化是以祖灵信仰为中心而发展出其独特的风貌,强调谐和自然而可以深刻启发人类开启永续经营地球的新途径。本书是从建立一个理论来全面性的认识原住民文化,并以原住民散文中的文化演现为掀揭焦点。因原住民文化在台湾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所以仅能概括性地从六个面向加以探索,包括:(一)祖灵信仰;(二)巫术;(三)饮酒礼仪;(四)狩猎;(五)艺术表现;(六)礼俗规范。
作者简介
程丽华
现为国小教师,在台东大学进修研究所课程时,因接触原住民文学,而有了阅读原住民散文来认识其文化的教学想法,所以建立一套理论架构,全面性的来了解原住民文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范围及其限制
第四节 名词释义
第二章 文献探讨
第一节 原住民散文
第二节 原住民散文中的文化课题
第三章 原住民散文中的祖灵信仰
第一节 祖灵信仰的源头
第二节 祖灵信仰作为「祈求庇佑」的凭借
第三节 祖灵信仰一併转为「驱逐恶灵」的力量
第四章 原住民散文中的巫术
第一节 巫术的起源与传承
第二节 巫术中的巫师角色的扮演
第三节 巫术行使的形态及其功能
第四节 巫术所面临的时代考验
第五章 原住民散文中的饮酒礼仪
第一节 饮酒与祭仪及巫术的关系
第二节 饮酒在社交宴乐中的特殊作用
第三节 饮酒的集体与个别的禁忌
第四节 饮酒遭遇外来文化冲击后的质变
第六章 原住民散文中的狩猎
第一节 猎人的条件与养成
第二节 狩猎的规矩及其禁忌
第三节 猎人学校的期待
第七章 原住民散文中蕴涵的艺术表现
第一节 建筑与雕刻
第二节 编织与文面及图腾饰物
第三节 乐器制作与歌曲创作
第四节 其他生活器具
第八章 原住民散文中的礼俗规范
第一节 出生与成长的礼俗规范
第二节 死亡的礼俗规范
第三节 祭典与其他的仪式
第九章 相关研究成果的运用途径
第一节 促成多元文化教育的落实
第二节 提供统整教学的参镜
第三节 深化本土语言教学的内涵
第十章 结论
第一节 要点回顾
第二节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序
台湾是个拥有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但因殖民主义的同化政策影响而使得一些弱势族群的文化与语言正在消失中,而原住民文化最为严重。大家知道,在现代国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中,「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原是不可或缺的,但在九年一贯的教材里对原住民文化的介绍却相对匮乏,再加上其发生演变地处偏远,更减少一般人与其接触的机会。此外,原住民文化的特色,大部分的人都以为只有歌唱、跳舞,但这是一种偏狭的概念;原住民文化是以祖灵信仰为中心而发展出其独特的风貌,强调谐和自然而可以深刻启发人类开启永续经营地球的新途径。因此,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理论来全面性的认识原住民文化,并以原住民散文中的文化演现为掀揭焦点。但因原住民文化已在台湾发展几百年的历史,规模可说不小,基于论述方便考虑,所以仅能就概括性的面向来加以探索,包括:(一)祖灵信仰;(二)巫术;(三)饮酒礼仪;(四)狩猎;(五)艺术表现;(六)礼俗规范。最后,整体研究成果希望可以运用在促成多元文化的落实、提供统整教学的参镜和深化本土语言教学的内涵上。
论文从起头到雏形的建立,进而到建构一个认识原住民文化的架构,再从这个架构下用一个概念性的方式去了解原住民文化,并将这个概念运用在社会课程上有关原住民文化的备课上,让我能更有系统及效率的去蒐罗及整理资料,这一切都要感谢周庆华老师一年来辛劳的指导及不厌倦的一再叮咛着论文的进度,今天才能产出这本有关原住民散文文化演现的着作。
我最近接触到一本非常特别的书,它的主题和视角都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书中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讲述原住民的故事,而是仿佛置身于其中,用第一人称的视角,细腻地描绘了原住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我被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深深打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在作者的笔下,却散发着动人的光芒,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倾听”的描写,不仅仅是倾听他人的声音,更是倾听自然的声音,倾听内心的声音。这种静默的力量,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我从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最本真的敬畏,以及对那些被现代文明所忽视的价值的深情呼唤。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进步”的定义,也让我开始思考,在追求物质繁荣的同时,我们是否也正在失去一些更重要的东西。
评分我最近读到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它不同于我以往阅读的任何书籍。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精巧,由一系列看似独立却又彼此呼应的篇章构成,每一篇都像一块拼图,最终组合成一幅壮丽的原住民文化画卷。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时而如娓娓道来的智者,分享着祖辈的智慧;时而又像一个充满好奇的孩童,用纯真的视角观察世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身份认同的探讨,那是一种在现代社会中日益稀缺的,与土地、与传统、与社群深层连接的身份。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的挑战,而是以一种坚韧而充满希望的态度,展现了原住民文化在变迁中的韧性和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书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想象力,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精神世界。它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情感的共鸣,引导读者去感受、去理解、去体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神秘和力量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上,抽象的原住民图腾若隐若现,仿佛在低语着古老的故事。我第一次翻开它,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原生气息所吸引。书页散发着淡淡的纸张香,触感温润,仿佛捧着的是一块被时光打磨过的石头。虽然我对原住民文化了解不多,但作者用词的质朴和真诚,却能轻易地跨越文化和语言的界限,直抵人心。我尤其喜欢其中对自然万物的描绘,文字就像画家手中的画笔,将森林的葱郁、河流的奔腾、星空的浩瀚,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的脑海中。那种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感受,让人暂时忘却都市的喧嚣和烦恼,回归到最纯粹的生命状态。我仿佛能听到风吹过草地的低语,看到动物在林间穿梭的身影,甚至能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和雨露的清新。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作者的观察力和表达力赞叹不已。即便只是阅读其中的只言片语,也足以让人心灵得到洗涤和升华。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它让我得以窥见一个与我所熟知的世界截然不同的维度。作者的文笔犀利而富有力量,像一把尖锐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现代社会对原住民文化的侵蚀和影响,但又没有落入控诉的窠臼,而是更多地强调了原住民内在的力量和不屈的精神。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集体记忆和口述传统的描写,那些跨越时空的叙事,承载着无数代人的情感和经验,它们如同活着的河流,滋养着当代原住民的身份认同。我尤其对作者对于“失落”与“寻找”的辩证思考感到着迷,这种在看似失去中发现新的可能性的智慧,是我在很多其他书籍中都未曾见过的。文字的节奏感非常强,时而舒缓如溪流,时而激昂如山洪,将读者带入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之中。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意义,它就像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让我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是一次心灵的远足,它将我带离了日常的琐碎,沉浸在一个更加宏大和深刻的叙事之中。作者的文字充满了诗意,但又不像纯粹的诗歌那样晦涩难懂,而是将深刻的哲思巧妙地融入到对生活细节的描绘之中。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生命循环和万物互联的论述,这些观念对于习惯了线性思维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全新的启示。我仿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以一种充满敬畏和感激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生命,去理解每一个存在。书中的故事,有欢笑,有泪水,有传承,也有挑战,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原住民世界。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耐心、关于包容、关于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每一次合上书本,都会觉得自己的内心更加宁静,对生命的理解也更加透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