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原出版于1944(昭和19)年2月,正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面临一败涂地,美军的跳岛战中,日军不断地「玉碎」的时候。台湾「志愿军」持续地扩大,或前往南洋,或前进中国大陆战场。
1943年当时末代台湾总督长谷川清表示:「由于可以说台湾的存在是大东亚共荣圈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仅极为重要,对今日的日本而言,是经营南方为首的经验地,从各方面的意义来说,都必须重视……大东亚战争爆发后,台湾全体协助南方作战经营是不可不知的事实,然对台湾大有的认识却意外地少。」因此,本书在选择日本发行,也是要让日本知道台湾在日本南进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
导读者简介
阚正宗
台湾嘉义人,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博士。万行杂志总编辑、菩提长青杂志社发行人,法鼓佛教学院、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兼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集中在殖民时代以降至近现代台湾佛教史、日台佛教交涉等方面,着有《台湾佛教一百年》、《重读台湾佛教》、《台湾佛寺的信仰与文化》、《台湾佛教史论》、《台湾日治时期佛教发展与皇民化运动:「皇国佛教」的历史进程(1895-1945) 》等书。
一本好的历史影像书,不仅仅是图片和文字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能否激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皇民化时期台湾写真照片(1944年)(精装)》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1944年的台湾,正处于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时期,既有殖民统治下的“现代化”建设,也有战争带来的动荡与不安。这本书中的照片,就如同一扇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我特别着迷于那些描绘基层民众生活的场景,比如市场交易、家庭聚会,甚至是简单的日常劳动。这些画面,没有宏大的政治口号,只有最朴实的人间烟火。我总觉得,每一个被摄入镜头的人物,都有他们自己的故事,他们的眼神,他们的表情,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沧桑。这本书的精装本,让这些珍贵的影像得以更好地保存,也让翻阅的过程成为一种享受。我经常会在书中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然后开始了自己的历史猜想,这种过程,充满了乐趣。
评分这本《皇民化时期台湾写真照片(1944年)(精装)》对于我这样一位长期关注台湾现代史的业余研究者而言,无疑是一份宝贵的馈赠。1944年,一个战争年代的尾声,一个日据统治即将进入尾声的节点,这样的时间点本身就充满了张力。照片所呈现的社会景象,既有被殖民者强加的“皇民化”印记,也有台湾本土文化顽强生存的痕迹。我特别留意那些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建筑和街景,它们是历史的载体,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繁华与变迁。照片中的人物,虽然表情各异,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那个历史时段最有力的证明。我试图去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是如何被塑造,又如何进行自我调适的。这本书的精装设计,也提升了阅读体验,厚实的纸张和清晰的印刷,使得每一张照片的细节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我常常在灯下,仔细比对着照片中的元素,比如商店的招牌,交通工具的样式,甚至晾晒在屋外的衣物,这些都为我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生活习惯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评分读到这本《皇民化时期台湾写真照片(1944年)(精装)》,我的内心涌起了难以言喻的情绪。1944年,这个数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历史重量,而当翻开这本厚重的精装书,眼前铺展开的是一帧帧泛黄却依旧鲜活的照片,仿佛穿越时空,将我带回了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一直对日据时期的台湾历史颇感兴趣,尤其关注那些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因为我相信,历史的真实往往隐藏在最寻常的角落。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那个时期的好奇和探求。照片的选材非常用心,从街头巷尾的人力车夫,到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再到穿着改良服饰的女性,以及学校里稚气未脱的学生,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故事感。它们并非宏大叙事的政治宣传,而是截然不同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我反复端详着那些人物的面孔,试图从中读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希望与无奈。照片的细节处理也令人赞叹,即使在模糊的成像中,也能窥见人物的衣着、发型、甚至是眼神中的微小变化,这些细微之处,恰恰是构建历史真实感的基石。
评分《皇民化时期台湾写真照片(1944年)(精装)》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1944年,这个年份,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而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珍贵印记。我被照片中人物的表情和姿态所吸引,他们的存在,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我特别着迷于那些描绘社会生活场景的照片,比如街头巷尾的景象,学校的课堂,甚至是家庭的合影。这些画面,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却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本书的精装本,让翻阅的体验更加愉悦,纸张的厚实和印刷的清晰,使得每一张照片都栩栩如生。我常常会在书中发现一些令人惊喜的细节,然后开始了自己的历史解读,这种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意义。
评分我一直认为,写真照片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最直观、也最富情感的桥梁。当我收到《皇民化时期台湾写真照片(1944年)(精装)》这本书时,那种沉甸甸的触感,就已经预示着它不同于一般的影像资料。1944年,这个年份,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历史书上的一个符号,但在这本书里,它被具象化了。照片里的人物,有的目光炯炯,有的略显疲惫,他们的衣着、他们的姿态,都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印记。我并非历史学家,但作为一个对生活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更喜欢从这些生活化的细节中去感受历史的温度。我反复观看那些街景照片,试图辨认出熟悉的地点,或者想象着照片背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大量的原始影像,让我们得以绕过文字的解读和转述,直接面对那个时代的“真相”。精装本的质量也非常好,每一页都像是精心装裱的艺术品,让人不忍快速翻阅,而是愿意驻足、凝视、品味。
评分《皇民化时期台湾写真照片(1944年)(精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写真集,更是一扇窥探历史的窗口。1944年,这个数字在我的脑海中,总是与战争、与变革联系在一起。而书中的照片,却用一种更加细腻、更加生活化的方式,展现了那个时代台湾普通民众的生活。我特别着迷于那些描绘城市街景和乡村风貌的照片,它们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亲身感受着当时的社会氛围。我还在照片中看到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比如人物的穿着打扮,建筑的风格,甚至是街头巷尾的标语,这些都为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这本书的精装本,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纸张的厚实和印刷的清晰,使得每一张照片都栩栩如生。我常常会在书中找到一些令我惊喜的发现,然后开始自己的历史想象。
评分当我收到《皇民化时期台湾写真照片(1944年)(精装)》这本书时,一种莫名的激动便油然而生。1944年,这个数字承载着太多历史的重量,而这本书,则将那个时代的台湾,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的眼前。我被照片中人物的眼神所吸引,他们的眼神里,有经历风雨的沧桑,也有对未来的憧憬。我特别喜欢那些描绘基层民众生活的照片,比如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妇女在市场交易的画面,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轨迹。这本书的精装本,更是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非常出色,使得每一张照片的细节都得到了完美的展现。我常常会在书中找到一些触动我内心深处的画面,然后开始了自己的历史沉思。
评分这本书,《皇民化时期台湾写真照片(1944年)(精装)》,就像一本沉睡的时光胶囊,一旦打开,便释放出满载历史信息的回忆。1944年,一个充满挑战的年份,却在这本书中,以一种平和而真实的方式展现出来。我反复端详着那些照片,试图从人物的眼神和姿态中,读懂他们的故事。我特别关注那些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照片,比如家庭的聚会,学校的课堂,甚至是街头的市集。这些画面,没有戏剧性的冲突,却充满了生活的温度和人性的关怀。我还在照片中看到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元素,比如当时的交通工具,商店的招牌,甚至是人们的服饰,这些都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本书的精装本,让翻阅的过程成为一种享受,每一张照片都清晰可见,细节丰富,引人深思。
评分读完《皇民化时期台湾写真照片(1944年)(精装)》,我感到自己仿佛进行了一次身临其境的历史之旅。1944年,这个年份,充满了压抑与希望并存的复杂情感。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是那个年代留下的珍贵印记,它们以最直接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台湾社会的面貌。我被照片中人物的眼神深深吸引,他们的眼神里,有对生活的坚韧,有对未来的迷茫,也有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我特别留意那些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照片,比如家庭成员的合影,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情景,或者是节日庆典的场面。这些平凡的瞬间,却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展现出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这本书的精装版,让翻阅的体验更加愉悦,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极佳,使得每一张照片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我常常会花很长时间去解读一张照片中的细节,试图从中挖掘出更多的历史信息。
评分拿到《皇民化时期台湾写真照片(1944年)(精装)》这本书,我便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设计所吸引。1944年,一个充斥着战争阴影的年代,但照片中所展现的台湾社会,却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那些描绘街头景象的照片,它们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元面貌。无论是人力车夫的辛勤身影,还是商店门前熙熙攘攘的人群,都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图景。我还在照片中看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比如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家庭成员之间的温馨互动,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在时代变迁中,人性的光辉依然存在。这本书的精装本,让每一张照片的细节都得以清晰呈现,仿佛触手可及。我常常会把书放在手边,随时翻阅,每次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东西,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