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县曲馆与武馆Ⅳ:南彰化滨海篇

彰化县曲馆与武馆Ⅳ:南彰化滨海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彰化县
  • 曲馆
  • 武馆
  • 南彰化
  • 滨海
  • 台湾文化
  • 地方史
  • 民俗
  • 传统技艺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完整收录芳苑、大城、二林、竹塘、埤头、溪州、田尾七乡镇,
曲馆与武馆的历史沿革、师承派别与组织活动,
以第一手调查纪录及历史照片,
呈现彰化县曲馆与武馆的历史风貌。

  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码;
  今天,人文彰化见证半线风华。

  彰化县是台湾开发甚早的县份,在明清之际,戏曲音乐与武术即跟随先民足迹,跨海而来,分布于整个彰化平原。因此,彰化县曲馆与武馆的数量及规模可谓中部第一,而中部的曲馆多由彰化集乐轩和梨春园系统的老师所传授,影响甚广且深。

  由于曲馆是先民利用农闲学习曲艺的地方,而武馆则是学习传统武术的场所,两者与台湾民间的迎神赛会、婚丧喜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台湾农村社会文化的两大支柱。《彰化曲馆与武馆》分五册探讨彰化县廿六乡镇,共计348个曲馆、406个武馆的历史发展、师承派别、组织活动,借此了解彰化县民俗技艺文化、村落互动关系及族群文化特色。

  《彰化曲馆与武馆Ⅳ【南彰化滨海篇】》,完整收录南彰化滨海七大乡镇:芳苑、大城、二林、竹塘、埤头、溪州、田尾等,共计191座曲馆与武馆,分别讨论其历史渊源和师承派别,更访谈现存之耆老,企图构筑发展原貌。

本书特色:

  台湾最完整的曲馆与武馆第一手调查纪录。完整收彰化26乡镇,以採访报导的方式,纪录现存或已消失的曲馆与武馆。是研究曲馆武馆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料。

作者简介

林美容(1952~)

  出生于台湾南投县。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研究所硕士、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社会科学博士。现任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为知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台湾文史与宗教研究的推动者。1989年曾获王育德教授纪念研究奖,亦屡获国科会论文奖助。着有:《妈祖信仰与台湾社会》、《一代武师罗干章—同义堂师祖阿干师及其武术传承》、《学海悠游──刘枝万先生访谈录》、《祭祀圈与地方社会》、《台湾的斋堂与巖仔──民间佛教的视角》等。

《府城记忆:台南老屋的时光低语》 内容简介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访台湾府城——台南,那些历经岁月洗礼、兀自矗立的老屋。它们不仅是凝固的历史,更是活着的记忆载体,每一扇斑驳的门、每一块风化的砖瓦,都在诉说着台南这座城市从荷兰殖民、明郑时期、清朝盛世直至日治时代乃至现代的变迁与荣光。 第一章:南国光影的序曲——老屋的诞生与选址 台南,这座被誉为“台湾故乡”的城市,其聚落的形成与老屋的选址密切相关。本章首先考察台南早期城市规划的脉络,从明郑时期的“一府二鹿三艋舺”格局,到清代“府城”的城垣范围。我们将聚焦于那些依水而建、背山而立的传统聚落,探讨风水观念与地理环境如何共同塑造了老屋的初始面貌。 特别关注老屋选址的“内城”与“外廓”差异。内城的老屋,多承载着士绅阶层、官署的庄重与规制,建筑形制严谨,多采用闽南传统大屋或合院结构。而外廓,则多为早期移民、手工业者的住所,其结构相对灵活,也更早地吸收了地方特有的材料与建造技术。我们会细致剖析,在气候多雨、地震频发的南国环境中,建筑师(或匠师)如何巧妙运用红砖、咾咾砖、石材和木构件,构建出既能抵御风雨,又能保持室内凉爽的宜居空间。 第二章:砖石与木构的对话——结构艺术的深度解析 老屋的精髓在于其结构艺术,这是传统匠师智慧的结晶。本章将深入解析台南老屋中最常见的几种结构体系: A. 土埆墙与红砖的韧性: 详细阐述清代中后期至日治初期盛行的“红砖墙”技术。不同于现代钢筋混凝土,彼时的红砖需要严格的烧制工艺,决定了墙体的承重能力与耐久性。我们将对比传统“土埆墙”的保温隔热特性与红砖墙的坚固性。特别剖析红砖砌筑中的“丁顺”、“顺丁”等砌法,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灰泥(如糯米灰或石灰)配比,增强墙体的抗震性。 B. 木构架的榫卯哲学: 即使是砖墙为主的建筑,其屋顶结构依然依赖精密的木构架。本章将聚焦于“穿斗式”与“抬梁式”在台南老屋中的应用差异。穿斗式(多见于纵深狭长的街屋)如何利用连续的柱梁结构支撑多进院落;抬梁式(多见于较正式的厅堂)如何通过斗拱的巧妙衔接,实现大跨度的空间覆盖。对关键节点如“榫头”、“卯眼”的描摹,展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对材料的敬畏与精确计算。 C. 门窗与采光的智慧: 台南炎热潮湿的气候,使得门窗设计成为老屋美学与功能性的结合点。我们将细致研究“阿里山红木”门板的厚重感,以及如何通过不同朝向的“格窗”、“竹篾窗”和“巴洛克式”的镂空装饰,实现通风、采光与私密性的微妙平衡。 第三章:生活的气味——屋内的空间序列与使用痕迹 老屋的价值,在于它承载了数代人的生活痕迹。本章不再关注结构,而是聚焦于空间的功能划分与日常生活的场景复原。 A. 街屋的纵深叙事: 深入剖析台南典型的“一进、二进、三进”乃至“五进”的街屋布局。从面向街道、最先接触外界的“店面/门厅”,到用于祭祀与会客的“正厅/公厅”,再到服务日常起居的“天井”与“后院”。天井的设计,是老屋的“肺”,它如何实现自然采光、通风排湿,并成为家庭成员交流的核心场所,这一点值得详述。 B. 厅堂的仪式感与装饰语汇: 正厅是家族精神的象征。本章将聚焦于厅堂的陈设,如清代遗留下来的“神龛”的形制、祖宗牌位的设置,以及墙壁上悬挂的书法条幅、楹联。这些装饰并非单纯的审美,而是社会地位、道德期望的投射。我们将辨识不同时期的木雕、剪黏艺术,探究其背后的民间信仰与历史典故。 C. 日式影响的杂糅: 随着日治时期的到来,一些老屋开始出现“和洋折衷”的痕迹。例如,部分房间出现榻榻米(和室)的设置,或在浴厕空间引入西式瓷砖。这种文化上的碰撞与融合,为老屋增添了独特的历史层次感。 第四章:风貌的变迁——巴洛克与装饰语汇的盛宴 二十世纪初,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和西方思潮的涌入,台南老屋的立面装饰进入了一个高光时期。 A. 西方元素的本土化: 重点分析被称为“巴洛克式”的立面装饰。这些装饰往往不是纯粹的欧洲复兴风格,而是匠师在理解西方图案(如卷草纹、花草、人物浮雕)后,用本土材料和技术进行再创作的结果。我们将细致描绘屋顶的山花、山墙上精致的涡卷、女儿墙的造型,以及门楣上方的浮雕,探讨其象征意义。 B. 牌楼与护龙的实用美学: 考察老屋的“牌楼”(临街立面)如何通过装饰凸显家族的财富与地位。同时,对比“护龙”(两侧的附属建筑)的相对朴素,体现出建筑功能与社会角色的差异。 第五章:守护与再生——当代老屋的文脉延续 步入现代,许多老屋面临拆除的命运。然而,近年来,一股“老屋新生”的力量在台南崛起。 本章探讨了在保存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如何对老屋进行现代化的功能植入。从传统的诊所、布行、酱油作坊,到转型为特色咖啡馆、文创空间或民宿。我们分析成功的案例,它们如何在不破坏主体结构和历史肌理的前提下,引入现代水电系统、消防安全标准,并重新激活老屋的商业与文化价值。这不仅是建筑的修复,更是城市生活记忆的重塑与延续。 《府城记忆:台南老屋的时光低语》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本细致入微、充满人文关怀的建筑文化读物,让每一位翻阅者都能感受到台南老屋中沉淀的厚重时光与不朽的生命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丛书序】启动彰化学──共同完成大梦想∕林明德 002
【凡 例】 006

第一章 芳苑乡的曲馆与武馆
崙脚勤习堂(狮阵)
崙脚振兴馆(狮阵)
王功曲馆(太平歌)
王功振兴国术馆(狮阵)
王功勤习堂(金狮阵)
永兴曲馆(八音)
永兴曲馆(车鼓阵、牛犁阵)
永兴学习堂(狮阵)
永兴勤习堂(狮阵)
芳苑成乐轩(北管)
芳苑聚雅社(南管)
芳苑聚雅社(九甲)
芳苑义芳社(南管、九甲)
芳苑村曲馆(大鼓阵)
芳苑村英义堂(狮阵)
信义村勤习堂(金狮阵)
仁爱村振兴馆(狮阵)
顶□仔和兴牛犁阵、车鼓阵
后寮曲馆(歌仔阵)
新街武馆(狮阵)
路上厝景乐轩(北管、八音)
路上厝振兴社铁武团(宋江阵)
*芳苑乡草湖国中狮阵

第二章 大城乡的曲馆与武馆
五间寮顺武堂
菜寮顺兴大鼓阵
菜寮顺武堂(狮阵)
顶庄兴农社(歌仔阵、大鼓阵)
大城成乐轩(北管、大鼓阵)
西城振兴社(狮阵)
下牛稠曲馆(八音团、大鼓阵)
安东寮修豪馆(狮阵)
尤厝顺武堂(狮阵)
管仕厝振兴社(狮阵)
潭墘振兴社(狮阵)
下山脚万安宫安乐团(歌仔阵)
*下山脚大鼓阵
*下山脚锦明社(歌仔阵)

第三章 二林镇的曲馆与武馆
西保保兴社(南管、大鼓阵)
万兴锦乐社(九甲南)
万兴车鼓阵
万兴勤习堂(狮阵)
西庄南管大鼓阵
西庄勤习堂(金狮阵)
挖仔勤习堂(狮阵)
崙仔脚歌仔阵
崙仔脚勤习堂(狮阵)
港尾歌仔阵
港尾车鼓阵
港尾同义堂(狮阵)
代马车鼓阵
代马歌仔阵(车鼓阵、歌仔阵、八音团)
代马勤习堂(狮阵)
土仔崙顺武堂(狮阵)
万合歌仔阵
万合大鼓阵
万合勤习堂(狮阵)
丈八斗勤习堂(狮阵)
北势里顺武堂(狮阵)
二林顺武堂
二林义英堂(狮阵)
西平里顺武堂(狮阵)
二林新义芳社(南管)
二林仁和轩(北管)
东和里布店组南管团(南管)
番仔田振兴社(狮阵)
外竹顺武堂(狮阵)
中西里歌仔阵
中西里顺武堂(狮阵)
广东厝振兴社(狮阵)
广东厝顺武堂(拳头馆)
沟头车鼓阵
*挖仔中兴国小金狮阵

第四章 竹塘乡的曲馆与武馆
面前厝新乐轩(北管)
五庄仔合兴社(歌仔戏)
戴厝庄白鹤金狮阵(狮阵)
草埔仔白鹤拳武馆(拳头馆)
鹿寮和义堂(狮阵)
竹围仔和义堂(狮阵)
崙仔振兴馆(狮阵)
竹塘街正乐轩(京剧)
大湖厝喜乐兴(歌仔戏)
顶崙仔明乐团(歌仔阵)
顶崙仔振兴馆
土库仔曲馆(歌仔阵)
土库仔和义堂(拳头馆)
过景仔和义堂
新吉庄(新庄仔)和义堂(狮阵)
九块厝曲馆(北管)
九块厝曲馆(歌仔戏)
九块厝振兴社(狮阵)
九块厝和义堂
内新厝曲馆(歌仔阵)
顶溪墘御林春(狮阵)
鼓仔庄雅乐社(歌仔戏、北管、九甲)
鼓仔庄和义堂
三块厝和义堂
田头仔和义堂(狮阵)
崁头厝□乐轩(北管)、□□社(歌仔阵)

第五章 埤头乡的曲馆与武馆
十一号仔勤习堂
十三甲庆乐轩(北管)
十三甲学习堂(狮阵)
菁埔和丰社(歌仔阵)
菁埔勤习堂(狮阵)
厝仔成乐轩(北管)
厝仔学习堂(狮阵)
崙仔合乐社(歌仔阵)
崙仔学习堂(狮阵)
周厝崙仔同乐轩(北管)
小埔心民乐轩(北管)
小埔心学习堂(宋江阵)
庄仔□□轩(北管)
埤头同合兴(南管、北管、子弟歌仔、牛犁阵)
埤头庄内馆魁轩(狮阵)
埤头山寮馆魁轩(狮阵)
埔尾龙英堂(狮阵)
连交厝曲馆(北管)
连交厝馆魁轩(狮阵)
崙仔脚馆魁轩(狮阵)
公馆仔新乐轩(北管)
公馆仔振兴馆(狮阵)
大湖厝振兴馆(狮阵)
牛稠仔振兴馆(狮阵)
番仔埔馆魁轩(狮阵)
新庄仔馆魁轩(狮阵)
斗六甲紧兴社(北管、歌仔戏)
斗六甲振兴馆(狮阵)
路口厝曲馆(北管、子弟歌仔)
路口厝竹围仔爱乐兴
路口厝竹围仔振兴馆(狮阵)
路口厝庄内振兴馆(狮阵)
*庄仔振兴馆(狮阵)
*番仔埔天圣花式大鼓阵

第六章 溪州乡的曲馆与武馆
溪墘厝曲馆(北管、南管)
溪墘厝振兴馆、馆魁轩(狮阵)
瓦厝仔馆魁轩(狮阵)
溪州□乐轩(北管、布袋戏)
溪州振兴社(狮阵)
尾厝振兴社(狮阵)
东州振兴社(狮阵)
旧眉振兴社(狮阵)
水尾仔乐兴馆(北管、南管、牛头阵、布马阵、车鼓阵)
水尾仔信一大鼓阵
水尾仔演礼斗牛阵
水尾仔演礼(馆魁轩)布马阵
水尾仔车鼓阵
水尾仔馆魁轩(狮阵)
三条圳顶庄太祖馆魁轩(狮阵)
三条圳下庄振兴馆(狮阵)
圳寮新乐轩(北管)
圳寮振兴社(狮阵)
张厝□乐轩(北管)
张厝振兴社(狮阵)
西畔仔曲馆(九甲、北管)
西畔仔振兴社(拳头馆)
石塔仔奏乐轩(北管)
石塔仔同义堂(狮阵)
土角厝龙英堂(狮阵)
柑仔园受天宫大鼓阵
柑仔园振兴社(狮阵)
下坝随乐轩(北管)
下坝振兴馆、同义堂(狮阵)
顶寮同义堂(狮阵)
大庄□乐轩(北管)
大庄同义堂(狮阵)
*溪州义消金龙队(龙阵)
*东州武元宫龙阵(龙阵)
*成功国小狮阵
*溪阳国中狮阵

第七章 田尾乡的曲馆与武馆
海丰崙福兴轩(北管)
海丰崙振兴馆、同义堂(狮阵)
三十张犁集英社(歌仔阵)
三十张犁龙英堂(狮阵)
溪仔顶新厝曲馆(北管)
溪仔顶新厝龙英堂(狮阵)
溪仔顶曲馆(歌仔阵)
溪仔顶同义堂、振兴馆(社)(狮阵)
柳树湳凉乐轩(北管)
柳树湳龙英堂(狮阵)
田尾金龙阵
饶平厝振乐园(四平)
饶平厝顺武堂(狮阵)
南曾村新乐兴(南管、北管、歌仔)
南曾村振兴馆(狮阵)
镇平厝仔曲馆(北管)
镇平厝仔振兴馆
睦宜和义堂(狮阵)
镇平同乐(玉磬)轩(北管)
镇平同义堂(狮阵)
新厝仔曲馆(九甲)
小红毛社集和轩(北管)
小红毛社振兴馆(狮阵)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一个挖掘族群人文的范例

  我与林美容教授相识将近三十年,这个机缘非常特别。她出身南投,是知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长期推动台湾文史与宗教研究;我来自高雄,专长中文学门,长期投入民俗艺术的研究与维护。我们交会的场合,或研讨会或宗教经典的校释……,最近一次,则是化理念为行动,挺身抢救濒临拆庙─土城.斋教先天派「普安堂」的系列活动。

  过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一九九七年《彰化县曲馆与武馆》上下两册的出版,在心中泛起肃穆又振奋的回响了。她主编的这套书共二十八章约一百万字,书型菊八开,由彰化县立文化中心出版,既是出版界一大盛事,又是学术界的焦点,更为区域研究提供路向。
其实,有关台湾区域研究,基金会创办人许常惠教授曾开风气之先,在彰化推动一系列工作,例如:鹿港「国际南管音乐会议」(1981)、「彰化县民俗曲艺田野调查」(1984)、「南管音乐曲谱蒐集与整理」(1984~1987)、「彰化南北管音乐戏曲馆硬体之规划」(1986)、「彰化县古蹟简介之编辑」(1987)、「彰化县音乐发展史的调查研究」(1994)……,多年下来,累积相当厚实的资源。但较之于美容主持的区域专题调查与缴交的成绩,我认为她的表现是亮丽的,而且提供一个范例。

  曲馆是村庄居民业余学习传统曲艺(如:南管、北管、九甲、歌仔、布袋戏)的场所;武馆则指学习传统武术(如:太祖拳、白鹤拳)的地方。两者均属村庄的子弟组织,成员以男性为主,在民间的迎神赛会与婚丧喜庆都可看到它们的身影,彰化县的曲馆与武馆在中部四县市首屈一指,很多地区的曲馆都由彰化集乐轩与梨春园系统的戏曲先生传授。美容曾指出它们在社会史上的意义是:一、可做为探讨村庄史的基石;二、透过师承与派别、组织与活动,可以了解村际关系与互动模式;三、借着民俗曲艺活动,可以探讨族群文化特色以及族群关系的历史。

  这项调查计画工程浩大,自一九九○年四月至一九九六年九月,期程超过六年之久,调查人员三十八,组织规模相当庞大,至于物力也颇为可观。计画分两阶段,前半段是运用中研院民族所支援的个人研究经费,与「王育德教授纪念研究奖」的补助,参与调查人员不计酬劳,个个热心投入,后半段由彰化县立文化中心支持,才有一定经费支付计画的开销。

  值得一提的是,该计画所有调查人员必须参加讲习会与半天的田野实习,这是美容的一贯作风:严谨、实际,遵循学术原则。团队总共调查了一八六个曲馆、一九一个武馆。参与这项文化工程彷彿经历一次学术洗礼,因此诞生了多位专家学者,例如:陈龙廷、谢宗荣、李秀娥……等。

  美容主其事,但她视之为团队的调查研究成果,也是学术团队与彰化人共同书写的地方社会之文化史纪录。其学术胸襟于此可见。

  二○○七年,我们启动彰化学,擘划彰化学丛书,康原与我拜会在地企业家,寻求奥援,由于因缘俱足,预计五年六十册。并揭示:「往昔,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码;今天,人文彰化见证半线风华」,作为努力的目标。我们成立编辑委员会,依彰化人文底蕴,规划几个面向,同时展开邀稿。我本能想到美容主编的这套书。自出版以来一直成为图书馆的典藏本,但坊间未见流通,相当可惜。与她多次电话联络、当面说明后,她虽然同意,但琐事缠身,无法积极参与。「没关系,我会投入心神,帮忙处理。」我回应说,无非让她安心,于是邀请博士生李建德来帮忙,他是位授符录的道士,深谙台语以及曲馆、武馆的语汇,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精校,以保存文献资料的原始风貌。

  原书分上下两大册,这次为了配合丛书书型,改为菊十六开五册,成为丛书中的「套书」,包括:一、彰化与鹿港篇;二、北彰化滨海篇(伸港、线西、和美、福兴、秀水);三、北彰化临山篇(花坛、大村、芬园、埔盐、溪湖);四、南彰化滨海篇(芳苑、大城、二林、竹塘、埤头、溪州、田尾);五、南彰化临山篇(田中、北斗、员林、埔心、永靖、社头、二水)。原书附录图像一二六张,新版增加二百多张,随文配图,更能彰显实录的内涵。

  日治时代,日本专家学者投入台湾族群、文化、民俗、语言与宗教的踏查与田调工作,成果斐然,例如:伊能嘉矩、国分直一、片冈巖、铃木清一郎……等,他们的成绩影响相当深远。而美容另辟蹊径,开出区域专题普查研究,挖掘族群人文底蕴,见证彰化的文化风华,为文献平添几分光彩,毋宁也立下田野调查的范例。

林明德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它不像那些大众化的畅销书那样试图用耸人听闻的词汇来博取眼球,而是用一种朴实而坚定的语气,揭示了它所要探索的主题。《彰化县曲馆与武馆Ⅳ:南彰化滨海篇》——仅仅是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台湾地方文化的浓厚兴趣。我一直认为,真正能够代表一个地方独特性的,往往是那些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曲馆和武馆,这两个词语的组合,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和想象空间。它们是关于身体的技艺,也是关于精神的传承。而“南彰化滨海篇”的限定,更是让这份好奇心有了具体的落点。想象一下,在海边习武,海风作为天然的教练,海浪作为无声的擂台,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曲馆又会与海边的生活有什么样的交织?是歌颂渔民生活的辛劳与喜悦,还是祈求风调雨顺的虔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这些隐藏在滨海地区的文化宝藏,感受那份与海洋共生共息的独特韵味。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低调却不失质感的封面设计。没有过于花哨的装饰,却用一种沉静的色彩和精巧的排版,传递出一种厚重感。书名《彰化县曲馆与武馆Ⅳ:南彰化滨海篇》几个字,就如同一个古老的坐标,指引着读者前往一个鲜为人知但充满故事的地域。我一直觉得,地方性的曲馆和武馆,就像是地域文化最后的守护者,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传承着世代的智慧。而“南彰化滨海篇”,这个特定的地域指向,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滨海地区,通常意味着与海洋的紧密联系,那里的风土人情、生活节奏,甚至人们的性格,都可能与内陆地区有所不同。这种地域特色,会如何在武馆的技艺和曲馆的表演中得以体现?是海风吹拂的自由洒脱,还是海浪拍岸的刚猛有力?抑或是渔民特有的坚韧和智慧?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这些细微之处,并将它们融入到文字中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武术或音乐的记录,更是一次对地方文化的深入探索,一次对生命力的致敬。

评分

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那是一种古朴而又充满力量的美感,仿佛能从泛黄的纸张中嗅到历史的味道。我特别喜欢封面上的那个武馆的徽记,它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老家看到的那些老物件,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这本书的名字《彰化县曲馆与武馆Ⅳ:南彰化滨海篇》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光是“滨海篇”这三个字,就能让人联想到海风吹拂、波涛拍岸的壮阔景象,以及那些世代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习武的宗师们。我一直对台湾的地方文化和传统技艺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隐藏在民间、不为大众所熟知的角落。曲馆和武馆,这两个词语组合在一起,本身就充满了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让人充满了好奇,想要一探究竟。我尤其好奇“南彰化滨海”这一具体的地理区域,它会孕育出怎样独特的曲馆与武馆文化呢?是海边的壮阔与豪情,还是内陆的静谧与深沉?书名给了我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感受那份来自海滨的武道精神。

评分

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封面的色彩搭配,特别是那深邃的蓝色和古铜色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沉静而庄重的氛围,让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准备好迎接一场文化的洗礼。我一直认为,对于一个地方的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其地理风貌或经济发展上,更需要深入其文化肌理,而曲馆与武馆无疑是其中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书名《彰化县曲馆与武馆Ⅳ:南彰化滨海篇》暗示着这是一个系列的延续,而“Ⅳ”更是表明了作者的持续投入和深入挖掘。这让我对前三部作品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滨海篇这个定位,更是给我一种独特的想象。海边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性格特点,是否会在他们的武术和艺术中留下鲜明的印记?是更注重身体的爆发力和抗击打能力,还是更偏向于灵活的身法和巧妙的技巧?曲馆又与武馆有什么样的渊源和联系?是互相影响,还是各自独立发展?这些问题在脑海中盘旋,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更希望能从中感受到南彰化滨海地区独特的人文气息和艺术魅力。

评分

光看书名《彰化县曲馆与武馆Ⅳ:南彰化滨海篇》,就让人感觉这是一本沉甸甸、有分量的书。封面设计上的那种复古感和地域特色,总能唤起人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我特别喜欢这类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书籍,它们往往能让我们看到一个地方最真实、最动人的灵魂。《彰化县曲馆与武馆Ⅳ》这个系列的标题,表明了作者在这一领域深耕多年的决心和成就,而“南彰化滨海篇”这个副标题,则精准地定位了本书的研究对象。我一直对台湾的滨海文化充满好奇,那里的人民如何在大海的怀抱中生活,又如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面貌?曲馆和武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必然会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关于南彰化滨海地区武术流派的独特招式,听到那些传承悠扬的曲馆乐曲,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热情和文化韧性。这本书无疑是一扇窗,让我们能够窥见台湾本土文化中那不为人知的精彩片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