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史该怎么看、怎么读,
比名嘴开讲更精采有趣的台湾故事
25项【台湾史大事件】+45则【台湾生活故事】+30位【改变台湾的人物】
大历史、小历史一网打尽
认识不同以往却鲜活真实的台湾史!
读通了台湾史,就能捉住这块土地的发展脉络与特色?
《一本就懂台湾史》深入浅出的主题式内容,让您犹如登上时光列车,以全新角度巡视那些被遗落的台湾史!原来台湾史也可以这样生动易懂。
【台湾史大事件】:掌握政权流变与社会脉动
★台湾原住民来自哪里?
☆荷兰人带来好多新玩艺?
★郑成功为何非要攻下台湾不可?
☆清代的罗汉脚民变是怎么闹大的?
★日治时期台湾迎来哪些新气象?
【台湾食衣住行】:掌握台湾生活文化变迁
★肉丸、永和豆浆和牛肉面如何风靡全台?
☆台湾建筑怎样从土角厝盖到一零一?
★布袋戏和歌仔戏的故事从何时开始?
☆棒球为何会成为台湾国球?
★台湾八景在那里?
【不可不知的台湾史人物】:看看是谁改变了台湾?
★郑芝龙:影响台湾深远的大海盗
☆朱一贵:称帝的鸭母王
★后藤新平:奠定日本在台统治的关键人物
☆赖和:台湾新文学之父
★邓雨贤:台湾最美好的声音
☆杨德昌:台湾新电影的舵手
作者简介
王御风
成功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高雄海洋科技大学专案助理教授,曾任媒体记者、出版社主编、屏东屏北社区大学主任,着有《镜头下的城市记忆》、《高雄双城记》;编有《钢板在吟唱》、《油厂记忆》等书。
绘者简介
三娃
曾任饭店美工,从平面到立体作品无数。目前专职插画工作,跨足绘本、书籍杂志插图规划,风格偏向奇幻浪漫,笃信绘画是创意飞翔的天地!
三娃创意商品:www.geelook.com/Yalingkuo
余正隆
兼职插画设计、传统油画,以及多媒体网站、FLASH小游戏美术及程式设计。
作品网站:www.who-design.com.tw
联络信箱:who101472@msn.com
第一篇 台湾史大事件
导论:政权流变与社会脉动
【1】台湾原住民从哪来:南岛民族与平埔族
【2】海盗与台湾:中国海盗为何而来
【3】荷兰人为何来到台湾?:大航海时代的东西方初会
【4】热兰遮城的主人:荷兰征服台湾的过程
【5】小琉球与郭怀一事件:原住民、汉人与荷兰的冲突
【6】荷兰人带来的新玩艺:城堡、宗教与文字
【7】郑成功为什么要攻打台湾?:1662年大砲战
【8】赤崁楼的主人:明郑如何建设台湾
【9】明郑如何丢掉台湾?:施琅攻下台湾的原因
【10】郑成功带来的新事物:屯田、科举与汉人政治制度
【11】府城的主人:清代如何打造台湾
【12】唐山过台湾:移民开垦的台湾
【13】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罗汉脚清代台湾的民变
【14】清代的古城:在地化的台湾城
【15】大变动的时代:清末开港的社会冲击与自强运动
【16】太阳旗的降临:从牡丹社事件到台湾民主国
【17】台湾总督府的主人:日本台湾的统治及社会影响
【18】民主与抗日的双重奏:从武装抗日到文化抗日
【19】新时代的来临:日治时期台湾社会的变化
【20】大战下的台湾:皇民化、工业化、南进化
【21】战后台湾的巨变:二二八事件与中华民国撤退来台
【22】总统府的主人:两蒋时期统治台湾的策略及影响
【23】政党轮替的台湾:新世纪的台湾挑战
【24】民主奇蹟的建立:地方自治到总统直选
【25】战后台湾与世界:美、中、台的三角拉扯
第二篇 食衣住行大跃进:台湾日常社会生活的改变
导论:生活中的历史
【食】
1. 南北大不同的肉丸是怎么来的:台湾小吃的演进
2. 只能政府贩卖的饮酒作乐:专卖制的实施
3. 改变台湾命运的茶:台湾茶的故事
4. 日本传来的咖啡香:台湾咖啡的演进
5. 统治者的饮品:台湾的酒
6. 战后的眷村台湾味:牛肉面与永和豆浆
7. 烤肉的台湾味:蒙古烤肉与中秋烤肉
8. 台湾人发明的科技食品:泡面
【衣】
9. 唐衫、和服到西装:台湾服饰及头发的改变
10. 大红喜袍到纯白婚纱:台湾婚纱的改变
11. 卖成衣卖出来的台湾奇蹟:带动台湾经济发展的纺织业
【住】
12. 从土角厝到一零一:台湾建筑的改变
13. 庙旁的小吃摊:庙前广场与聚落发展
14. 住宅中最大的改变:厕所在台湾
15. 都市中的绿洲:公园在台湾
16. 竹篱笆的春天:眷村的形成与影响
【行】
17. 鹿港为何没落?高雄为何崛起:交通与都市发展
18. 水运时代:正港是什么?
19. 脚踏车来了:台湾脚踏车发展史
20. 公路与汽车:三线路与台一线
21. 铁路的开展:从腾云号到高铁
22. 台湾飞行梦:飞机在台湾的开始
23. 靠左走、靠右走:台湾汽车靠哪走
24. 高速公路的出现:十大建设是哪十大?
25. 货柜与运输的革命:高雄港如何成为世界大港
26. 南北有别的交通工具-捷运在台湾
【教育】
27. 从四书五经到国语数学:台湾教育的演进
28. 新式教育的出现:百年老校的诞生
29. 宝宝上学去:幼儿教育的发展
30. 考试的青春:联考到十二年国教
31. 从战争动员到竞赛:体育在台湾
32. 棒球为何是国球?棒球在台湾的发展
【娱乐】
33. 改变中的休闲生活
34. 庶民娱乐两大台柱(一):歌仔戏
35. 庶民娱乐两大台柱(二):布袋戏
36. 旅行的开始:台湾的观光旅游
37. 台湾八景在那里
38. 歌唱的时代:台湾流行音乐的发展
39. 听音乐、听新闻:广播在台湾
40. 电影在台湾:电影如何在台湾普及
41. 电视在台湾:从三台到百台
42. 从宣教到狗仔:报纸在台湾
43. 瞎拼的开始:台湾的百货公司
44. 运动就是娱乐:游泳
45. 中国小姐还是台湾小姐:选美在台湾
第三篇 不可不知的台湾史人物
导论:从人物看台湾
【人物1】林道干与李旦:传说中的海盗
【人物2】郑芝龙:影响台湾深远的大海盗
【人物3】滨田弥兵卫:荷兰时代的台日贸易
【人物4】郑成功:郑成功为何把台湾当根据地?
【人物5】陈永华:鞠躬尽瘁的天地会总舵主
【人物6】施琅:施琅为何非要攻取台湾?
【人物7】朱一贵:称帝的鸭母王
【人物8】曹谨:曹公圳的开辟者
【人物9】清代雾峰林家:豪强性格的台湾富豪
【人物10】刘铭传:台湾第一任省长
【人物11】马雅各、马偕:带来医疗及教育的西方传教士
【人物12】后藤新平:奠定日本在台统治的关键人物
【人物13】鹿港辜家:不同政权的协力者
【人物14】蒋渭水与林献堂:文化抗日的领导者
【人物15】莫那鲁道:理蕃政策的失败
【人物16】赖和:台湾新文学之父
【人物17】八田与一:荒漠如何变良田
【人物18】邓雨贤:台湾最美好的声音
【人物19】高雄陈家:糖业崛起的南霸天
【人物20】杜聪明:台湾第一位医学博士
【人物21】蒋中正:无法反攻大陆的强人
【人物22】陈诚波:血染的画作
【人物23】钟浩东:心向祖国的牺牲者
【人物24】陈诚:土地改革之父
【人物25】雷震:为民主奋斗的勇士
【人物26】严家淦:无声的中华民国总统
【人物27】尹仲容与李国鼎:经济奇蹟的舵手
【人物28】蒋经国:柔性解严的过渡总统
【人物29】杨德昌:台湾新电影的舵手
【人物30】曾纪恩:棒坛永远的教官
序
台湾的大历史与小历史
历史的书写,随着书中「主角」不同,而有极大分野。传统历史书写,所撰写者多为国家大事、帝王将相,有名的《资治通鑑》就告诉你这本书是要给帝王施政做参考。一直到现在,许多商学院提起历史,总是从「帝王学」着手,看皇帝、大臣如何治理国家,做为公司CEO的参考,至于平民百姓,那就很抱歉,皇帝或CEO们没工夫管这么多了。
于是,庶民当自强。另一种历史书写,则是以民众为出发点,撰写与一般民众息息相关的生活事物,周遭事物点点滴滴的演进,例如电灯如何被发明、如何普及;我们喜爱的小吃、受欢迎的饮料是怎么来的,或是小区域的发展史,大家至此恍然大悟,原来历史就在你身边。
为了分类方便,我们称前者为「大历史」,后者为「小历史」。台湾史的研究,近年来也是两者并重,因为台湾统治者经常轮替,政治对于台湾影响相当大,尤其是各政权带来的不同文化,让庶民生活与文化常常变动,虽因书写上「主角」不同而难以完全兼顾,但近几年小历史的研究越发蓬勃,亦开拓了台湾历史的视野。
本书就是将近些年来「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研究成果融会于一书,希望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让大家在最短时间内,对台湾史形成一整体概念。为兼顾「大历史」与「小历史」,全书分为三个单元:分别是偏重政治的整体台湾史、人物及生活史,如此可避免书写上「主角」转换的困难,也更希望能借此书,引发大家对台湾史的兴趣,在阅读本书后,可循书后的参考书目,进入台湾史的世界,得以对台湾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本书为读者阅读方便,故无註释,相关参考书籍列于书后,特此说明。)
文∕王御风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文学般的优美。作者在运用历史语言时,显得非常游刃有余,既能引用古籍中的原文,又能用现代汉语进行生动有趣的阐释。我特别欣赏书中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描写,仿佛电影画面一般在我脑海中展开。比如,在描述日治时期台湾的城市风貌时,作者细致地描绘了红砖瓦房、街角咖啡馆、以及穿着和服的妇女走在街道上的场景,那种融合了东西方元素的独特气质,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作者也善于运用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来引发读者的思考,比如在讨论政治动荡时期,书中写道:“历史的长河,总是在潮起潮落中,冲刷出新的航道,也洗礼着每一个在其中漂泊的灵魂。”这种富有诗意的表达,让我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灵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于它打破了许多传统的历史叙事框架,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例如,在谈论殖民历史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殖民者定性为纯粹的压迫者,而是深入分析了殖民统治在客观上为台湾带来的某些现代化的制度和基础设施,当然,这绝不意味着作者在为殖民辩护,而是力求呈现历史的复杂性。同样的,在讨论不同时期政治力量的角逐时,作者也避免了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划分,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政治派别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动机和行为逻辑。这种“去脸谱化”的历史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它鼓励我用更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历史,去思考事件背后的多重原因。而且,作者在引用史料方面也显得非常严谨,每当提出一个重要观点时,都会附上相关的史料来源,这让这本书更具学术价值,也让我更加信服其论述。
评分这本书在知识的传达上,确实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我之前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比如一些历史事件的名字,或者一些知名人物的生平。但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精密的拼图,将这些零散的碎片一一拾起,然后有条不紊地拼接在一起,最终勾勒出一幅完整而清晰的台湾历史画卷。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释一些复杂的历史概念时,总是会使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在解释“土地制度的演变”时,作者将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比作不同家族对一块土地的争夺和划分,这种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让我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就掌握了核心的知识点。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相关的图片、地图和年表,这些视觉化的元素,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理解的深度。我感觉,即使是对历史完全没有基础的读者,也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乐趣,并且从中获得扎实的知识。
评分我喜欢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并没有将历史的讲述局限于宏大叙事,而是非常注重微观层面的生活细节。比如,书中会花相当大的篇幅去描写不同时代普通台湾民众的生活场景,他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有什么样的娱乐活动,甚至是如何维系家庭和社区关系的。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历史仿佛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冰冷的概念和事件。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清朝时期福建移民渡海来台垦荒的那一部分,书中描绘了他们如何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如何与原住民发生冲突与融合、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建立起新的家园。那些描述,充满了人性的力量和生命的韧性,让我不禁对这些先辈们肃然起敬。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每一个个体都值得被关注和被书写。
评分刚开始翻阅这本书,我就被它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按时间顺序罗列事件的枯燥模式,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碎片进行整合,仿佛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每一个章节的开头,都仿佛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场景,比如从一个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习俗切入,然后层层剥开,揭示出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演变过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在描写荷兰殖民时期时,书中引用了大量当时的官方文献和私人信件的片段,那些生动的语言,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情,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亲身经历了那些历史的变迁。书中对不同族群文化的描写也非常细腻,原住民的古老传说、汉人移民的艰辛奋斗、日本殖民时期的强制同化,以及国共内战后的政治格局,作者都以一种非常中立且富有同情心的视角去呈现,没有刻意地去褒扬或贬低,而是力求客观地展现历史的多面性。这种处理方式,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会感到强烈的意识形态灌输,而是能够更自由地去思考和感受。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台湾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非常注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作者并没有将台湾的历史简单地视为中华文明的延伸,而是清晰地勾勒出原住民文化、中国大陆移民文化、日本殖民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等多种元素在台湾这片土地上交织、碰撞、并最终形成独特台湾文化的过程。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在地化”的讨论所吸引,作者探讨了许多传统文化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被重新诠释和改造,形成了具有鲜明台湾特色的新形态。例如,书中对台湾的民间信仰、民俗节日,以及在建筑、音乐、饮食等方面的“在地化”表现,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这种对文化融合过程的细致描绘,让我对台湾多元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评分我一直觉得,历史的学习不应该是枯燥的背诵,而应该是一种对过去的体悟和对人性的理解。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在讲述历史事件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其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比如在描写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这段历史时,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军事上的部署和策略,更深入地刻画了郑成功本人在面对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时的挣扎与抉择。这种对历史人物“人”的关注,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也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共鸣。书中还探讨了许多关于台湾身份认同的议题,从早期原住民的部落意识,到汉人移民带来的中华文化烙印,再到日本殖民时期的皇民化运动,以及战后国民政府的“中国化”政策,最后到本土意识的兴起,作者都以一种非常客观的视角,梳理了这段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这种对身份认同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台湾当下的社会现实,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是如何塑造一个民族的独特灵魂。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一些敏感的历史议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勇气。作者并没有回避台湾历史上那些充满争议的事件,比如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时期等等,而是以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去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去呈现不同角度的叙述,并且鼓励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书中引用了许多当事人的回忆录和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力求还原事件的复杂性,避免简单化的定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这些事件时,没有将焦点仅仅放在政治斗争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事件对台湾社会结构、族群关系以及民众心理造成的深远影响。这种对历史真相的探索精神,以及对受难者经历的尊重,让我感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试图弥合历史的创伤,并且为未来的和解提供启示。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彻底改变了我之前对台湾历史的刻板印象,将一个我以为早已熟悉却又陌生的世界,以一种全新的、更加立体和深刻的方式展现在我面前。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叙述,更是对当下的一种深刻解读。作者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巧妙地揭示了许多影响台湾社会发展至今的深层原因,让我对台湾的政治格局、社会思潮,乃至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感觉,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加理解和包容的姿态,去审视和理解台湾。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在于它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了我对历史的思考能力,并且让我学会了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一个复杂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吸引人,整体色调淡雅,搭配上一些具有台湾特色的插画元素,比如古老的庙宇、独特的原住民图腾,还有标志性的日式建筑痕迹,一眼看去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温度。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胶版纸,而是略带纹理的特种纸,翻阅起来有一种特别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品味。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个小小的、用毛笔写就的“一本就懂”的字样,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似乎预示着这本书将以一种亲切、易懂的方式,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认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台湾。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自信,但又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反而像是一位老朋友在跟你娓娓道来,那种感觉很棒。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究竟是如何做到“一本就懂”的,它会从哪个角度切入,用怎样的方式来讲述台湾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台湾过往岁月的窗户,我期待着透过它,看到那些被时间和尘埃掩盖的故事,感受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沉淀下来的情感与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