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的天体物理学家 中国民主的先行者
一位承担太多责任的知识份子
亲笔自传尘封二十年 遗稿全球首度面世
方励之以他一贯坦然、简洁、深入又诙谐的笔调,解剖自己所思、所想、所做。读来如同和他谈话,时而尖锐直逼主题,时而开怀大笑似乎听得见他那特有的、极富感染力的朗朗笑声。
每一个人都有一条生命的巨流河。方励之,中国人权与民主改革的先驱、社会主义中国第一位发表天体物理论文的学者,邓小平一生中最头痛的人物。亲笔写下既经典又独特,且富戏剧性的人生经历。
方励之的经历与中国近代史纠缠在一起,他热爱他的祖国,奉献一生,然而六四之后却终生不得返国,客死异乡,所幸留下的遗稿《方励之自传》,将他生命的巨流,又重新流回世界。
他的自传汇聚了这个时代的共同记忆,在人类历史中刻下科学与自由的「普适」精神,滋润世世代代华人的心。
「我希望,我的自传能说清楚,科学和民主到底是如何引导我(以及我的认同者)走上这条『被通缉』的不归路。」~~方励之
选书缘起
方励之一生在封闭的世界中找寻科学的光芒,而这光芒同时照亮了中国的民主。
一九八七年,方励之在台出版《我们正在写历史》,为世人揭示共产中国追寻现代化的矛盾与冲击。该书出版后,形成一股方励之旋风,从中国大陆吹向海外。然而,六四天安门悲剧之后,民主的声浪突息,方励之夫妇突然成了头号通缉要犯,经过384天又10.5小时,终于安全走出美国使馆官邸,落脚自由之邦美国。
尽管「民主斗士」光芒掩过他的科学本行,离开中国后的方励之,全心投入天体物理的科学研究,终身累积三百六十篇学术论文,数目几可追平他的偶像爱因斯坦。
2012年方励之猝然离世,这份尘封了二十年的手稿终于问世。此中不仅有他的思想、文字,还有他生命的步步足印,在这鲜活的历史中,有他的音容笑貌,也有他的社会回声。
《方励之自传》全书分为二卷,全书文字与图片皆由李淑娴提供、校订。
全书照片共七十四帧,并首度公开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十二日方励之的日记、一九八九年六月二十一日〈避难时陈述〉手稿,披露方励之在六四天安门事件发生前后的心境与想法。另于李淑娴执笔的〈写作全书之前──尘封二十多年的遗稿〉,也首度公开二○一○年方励之夫妇欲申请返回中国拜祭父母冥诞的文件,皆为首度公开的资料。
作者简介
方励之 Fang Lizhi(1936/2/12~2012/4/6)
方励之于1956年从北大物理系毕业后,旋即加入中国核反应堆研究项目。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被开除中共党籍,下放至河北省赞皇县劳动。1958年调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助教,讲师(1961)。文革十年间多次被下放劳动。
1978年,方励之任科大教授,1984年任该校副校长。由于1986年底的学生运动,方励之被撤销科大副校长职务,并第二次被开除中共党籍。1989年天安门事件后,方被中共当局指为反革命罪犯,在全国张榜通缉。方励之随即进入美国驻北京大使馆避难。在美使馆逗留一年后,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准方一家离境。
1990年,以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在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工作半年。1991年,至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及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任客座教授。1992年,方正式受聘亚历桑纳大学物理系教授,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至2012逝。
研究领域跨及核子物理、镭射物理、理论天体物理及宇宙学等。方励之已发表360余篇研究论文,他是24本书籍的着者、编者或共同作者。方励之的研究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世界科学实验室、国际相对论天体物理中心等组织的支援。写有许多科普文章。与李淑娴合着的《宇宙的创生》一书被译为英、法、义、日、韩等文。
除积极参与国际科学组织,方励之也曾服务多个人权组织:美国物理学会国际科学家自由委员会主席;关切科学家委员会理事;中国人权共同主席。
方励之是美国物理学会院士;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AAAS)会士;纽约科学院终身荣誉会员;亚历桑纳艺术、科学和技术学院奠基人之一。荣获引力研究基金会1985年论文首奖;1989年甘迺迪人权奖;美国物理学会1996 Nicholson 奖章。罗马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多所欧洲及北美大学的荣誉学位。
出版者的话 追念一位伟大的知识份子:方励之 高希均
序 自由知识份子的先行者 许良英
我的父亲中国∕美国的记忆方克
写在出版之前 尘封二十多年的遗稿李淑娴
编者说明
第一卷:自传(1936~1990)
前言:对一张通缉令的注释
引子
第一部 时代巨轮
1.我的列祖列宗
2.北京的家
3.沦陷区的小学
4.第一推动年代
5.在北大校园里
第二部 北大出事了
6.第一次走向谷底
7.田野上的生活
8.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9.帝制下的岁月
10.八公山下的再教育
11.来到合肥
12.转向天体物理学
13.七十年代末的现代化
第三部 走出中国
14.走出中国
15.改革的潮流中
16.治理科技大学
17.资产阶级自由化
18.持不同政见者
19.一九八九年春和夏
20.十三个月
21.我经历的一九八九至一九九○中美互动
第二卷:自传之后(1991~2012)
第四部 科学人生
22.我的第一次「全盘西化」
23.天线的故事
24.牛顿的水桶
25.挤开国门的时代
26.「天为什么是蓝色的」一百年
27.「孔子观小儿辩斗」及续篇
28.自福岛事件论核反应
29.全球暖化中的物理和非物理
第五部 人在美国
30.台湾乙未「第一共和」和先外祖逸事考
31.民主何时能实现?
32.圣心寺和「暴民恐惧」
33.颐和园治镜阁消暑的日子
34.中国的德先生赛先生──许良英
35.关于许良英刘宾雁和我连署的那封信
36.怀念严济慈先生∕十二年后才打开的祭文
37.真实的邓小平
38.从诺贝尔物理学奖看天体物理学
39.奥斯陆四日四记
40.刘晓波,诺贝尔和平奖的挑战
41.亲历亚历桑纳山谷热
42.亚历桑纳一百年
后记:
一、方励之:中国宇宙学先驱 陈丕燊
二、仙人柱生长的地方 晨剑
附录:
一、方励之生平大事记
导读
追念一位伟大的知识份子:方励之
这篇文章是用来纪念五四运动以后,北大出现了一位国际着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及一位民主启蒙的导师方励之教授(1936-2012)。科学与民主正是驱动那个时代的力量。
这本书《方励之自传》则更有跨世纪的传承,如方励之夫人李淑娴教授所指出:「这是一份遗稿,一篇与中国近代史血脉相连、却被尘封的文字,由方励之亲笔写成,忠实地记录下他和我亲历的一段历史,大部分写成于二十多年前,未曾出版。」
「我们的经历既有典型性,又有其独一无二的戏剧性,所以,在本书问世前,有关我们,已有种种或真、或讹、或有意歪曲的『传奇』流传。要知事实真相,应以本书为本。方励之以他一贯坦然、简洁、深入又诙谐的笔调,解剖自己所思、所想、所做。」
这本自传对当前提出「中国梦」的北京新领导人,或许也可增加他们思考的新方向。
(一)十六岁进北大
我们三位(王力行与张作锦)于一九八六年创办《远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台湾读者,透过《远见》的报导、分析,能客观地了解转变中的中国大陆。就在那个改革开放萌芽,中国的科学与民主正需要大量养分的时候,出现了一位星光灿烂的年轻科学家,以及业余性倡导民主改革的方励之。
他有天才般的经历:十六岁进北大物理系,被认为空前的优秀学生。毕业后分派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也是日后中国科学院当选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从大学毕业到一九八四年底,方励之一共发表一百三十多篇学术论文。随着他在天体物理领域的成就,逐渐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注目,又担任过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副校长。自一九八○年代初起,他也开始陆续在浙大、北大、科大等地做些「业余」演讲,提出政治改革、教育改革、马克斯思想过时等的言论,校园为之轰动,当局为之苦恼。
先从天下文化出版他第一本书谈起。
(二)出版方励之第一本书
一九八七年六月下旬在台北接到一位不相识的外国人的电话。他说:「我有一本非常重要的文稿,也许你会有兴趣出版。」半小时后,一位斯文而又热心的中年人带了方励之的珍贵文稿出现在眼前,几乎难以置信;就这样展开了我与方教授二十五年的交往。
在出版前,我与方教授事先约定,都要以自己的亲笔字迹有一个简短书面的「高问」与「方答」:
(1)问:你为什么想到现在要出版这本书?
答:因为有现实的需要,反映一段有价值的历史。
(2)问:这本书的一贯思想是什么?这些思想愈来愈重要吗?
答:科学与民主是核心,这对一个社会的进步是极重要的。
(3)问:如果美国大学请你去做研究或演讲,你会接受吗?
答:我已经接受过美国同行邀请去研究及演讲,并仍将接受他们的邀请,讲题大多是本行专业的。
(4)问:你对中国人的前途乐观吗?
答:从长远来看,是乐观的。
(5)问: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在世界上应当扮演什么角色?
答:整个世界中的平等的一员。
(6)问:你对中国大陆以外的中国人,如香港、新加坡、台湾的政治、经济、学术等方面情形关心吗?
答:很关心,但所知情况不多,特别新加坡、台湾所知更少。
(7)问:你认为中国大陆青年大都有理想,还是很现实?
答:整体上来看是有理想的,这两年的事态证明了这一点。
(8)问:你将来如何安排你的时间?参与更多的民主运动,还是从事学术研究?
答:我首先是物理学家,当然像一切知识分子一样,我应尽自己可以尽的社会职责。
同年一九八七九月,《我们正在写历史—方励之自选集》在台北闻世,立刻受到海内外读者的重视。
(三)在北京见面
次年(一九八八)六月二日终于在北京他的家中相晤。握手的剎那,我们像是认识了多年的朋友。
他犀利严谨的文章我熟悉;他铿锵有力的声音透过录音带我熟悉;他戴了黑框眼镜的开朗面貌我熟悉;只是还没见过面。
他第一句话是:「听说你来北大演讲?」我说:「除了演讲,就是要来看你。」
我带了一本自己写的《对有权人说实话》送他。其中有一篇写他的文章—〈美丽的中国心:方励之〉。他欢喜这个书名。
离开北京前他夫人(李淑娴)漏夜赶出来的一篇重要文章〈风雨中的励之和我〉,她说:「励之始终处在危机之中。」、「励之胸襟坦荡、光明磊落,对一切忠实地、认真严肃地编辑、出版他的演讲及有关文稿的人们,都认为是做了一件有益的事……。」
「趁高希均教授来北大、清华演讲,顺便到我家作客之际,写下这点真实的过程,避免一些误传,以谢所有相识和不相识的朋友。」这段话使各方朋友更体会到我们出版这本文选的用心。
一年后发生了天安门事件,方氏夫妇避难于北京美国大使馆达十三个月。
(四)在剑桥谈办大学的抱负
第二次见面时,是一九九○年的夏天,竟是在英国的剑桥。没有邓小平点头,方励之夫妇不可能离开大陆。在邓小平内心的深处,是否也需要这种尖锐的鞭策,来减少他改革的阻力?邓小平如果要在中国历史上扳回一局,他需要借重而不是放逐知识分子。
八月下旬的剑桥,游客如过江之鲫。我到凯因斯思潮的发源地,却是探访天体物理学家方励之。傍晚时刻在他研究室中相聚。次晨他与夫人骑着自行车,来到我的旅舍一起用早餐。面对着垂柳、花丛与原野,旅客怎会知道这对共奋斗、同患难、聚少离多的夫妇,背负着多少人的期许。他们谈中国前途、大使馆一年的经历、台湾的角色,与他们今后的计画。
突然,话锋一转,两位不约而同地说:「我们的梦想是有一天能办一所独立、自由的大学。」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们这样的抱负。从来没有离开过大学教职的我,对他这样的一个「梦想」,自然是充满惊喜。如果方励之能到台湾来办这么一所大学,其对大陆的影响是否更超过王永庆的海沧投资案?王永庆可以其经营方式来证明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方励之则可以其办大学的抱负,来证明自由与独立的优越性。
事实上,方励之办大学的经验更多于讨论人权。方励之说:「在科大,我的办学宗旨是:科学、民主、独立、创造。」他曾在一九八四年四月~一九八七年一月担任过中国科技大学第一副校长。
方氏夫妇很清楚:要办一所国际性的大学,不仅要有抱负,也要有钱、有人,在大陆的多种限制下,更要被批准。
他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他一口气说出了一个轮廓:
●大学不在乎大,但要注重素质与精致,要尊重独立思考,要注重学术研究。
●这所大学应当是国际性的,也是开放式的。欢迎各国学者、学生来进修,也允许大学中讲授各种思想、学说。
●这所大学也可吸引一些在海外深造的大陆优秀留学生去到台湾,也可以为大陆培养部分人才。假使大陆允许,还可以去那边设分校。这所大学的宗旨应当是科学、民主、文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活泼的民主思想,与深邃的文化素养。
他举出在剑桥读过法律的李光耀总理,最懂得为新加坡吸引人才。我举出在剑桥读过物理的李国鼎先生,远在二十多年前,台湾面临严重的人才外流时,就设法做出各种人才回流的努力。
方励之激昂地说:「为中国培养人才,就是在为中国增加希望。」方励之婉拒出任民运领袖的巨大压力,完全合乎他的思维。用李淑娴的话:「方励之是终生以科学为立命之本。」
(五)「传记」是李淑娴最真挚的贡献
方励之与李淑娴二位从北大同班同学相识相爱而结成夫妇已逾五十年。很少有一对夫妇是如此紧密地相互依靠—即使有过长达十八年分在二地工作。他们共有过年轻时炽热的革命理想、中年后的在学术研究及鼓吹民主的压力下,渡过不平静的一九八○年代。一九八九年的六四事件及进入美使馆更是人生中最大的磨难,这本自传是方教授避难在美国大使馆十三个月中(一九八九年六月六日—一九九○年六月二十五日)所写成的记录。
一九九○年六月北京同意方氏夫妇离境,他们先赴英国剑桥大学做短期访问,最后选择了在美国任教,展开了人生一个全新的教学生涯。定居于亚利桑纳大学后有二十年时间,方教授得以在国际物理学界更上层楼。二○一一年十一月大病初癒后的方励之感动地告诉他的妻子:「这二十年的生命是值得的。」
李淑娴教授自身就是一位优秀的北大物理系教授,为了夫婿的事业与安危,及二个男孩的教养,她付出了一生的青春。在危机及转机中,她清晰的思维与果断的决定,一再表现出的是,在二十世纪多难的中国,一位「女性勇者的画像」。
当方氏夫妇于二十二年前的六月走出北京美国大使馆,飞向大西洋时,迎接他们的是无穷的苍穹,却再也没有能踩到祖国的土地,这应当是方励之终生之痛。
当有一天我去他安息的East Lawn Palms墓园表达追思时,我会告诉方教授:「你已经承担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太多的责任,做出了太多的贡献。你又有一位坚毅而聪慧的妻子终身相随,人生已接近无憾。」
高希均 下文化创办人
(作者为「天下文化」创办人)
二○一三年三月十九日
序言
自由知识份子的先行者--方励之
方励之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年代自由知识份子的先驱。他才华出众,多才多艺,精力充沛,兴趣广泛,视野宽广。他在天体物理学领域的成就,长期处于国际一流。他孜孜不倦探索科学真理,更是热切地关心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他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他深受物理学前辈钱临照先生赏识,八○年代初出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率先实行教学民主改革和教授治校,《人民日报》连续五天予以报导。一九八五年他在浙江大学演讲,总结改革的经验,这个讲话广为流传。
他善于从基本问题入手,透彻明晰,他追问「谁养活谁?」,是纳税人养活党政干部,还是党政干部养活人民?他唿吁民主只能自下而上争取,不可企求自上而下的恩赐。为了推动中国的民主进程,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他与许良英、刘宾雁联合发起召开「反右运动(一九五七年)历史学术讨论会」。这个会议因钱伟长恶意告密而流产,方励之、刘宾雁和无辜的王若望(当局把我误为王若望!)受批判并开除党籍。同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因「反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力,被自封为「第二代核心」的邓小平罢黜。
一九八九年四月胡耀邦含冤去世,爆发了学生运动,邓小平即调几十万军队包围北京,并造谣方励之、李淑娴夫妇是策动运动的幕后「黑手」。「六四」大屠杀的第二天,美中文化交流委员会美方负责人林培瑞(Perry Link)陪同方励之夫妇进美国大使馆避难,官方即下令「通缉」。他俩在美大使馆耽了一年多,以后通过外交谈判才转到英国剑桥大学,然后转到美国,最后落脚于美国西南部图森(Tucson)的亚利桑那大学。当地无边的沙漠和无污染的天空,造就了的亚利桑那大学在天体物理方面的国际顶级水准。方励之的来到正如鱼得水。
方励之离开祖国后,仍关心祖国的命运,关心祖国的民主、人权状况,曾担任过中国人权理事会主席。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未免力不从心。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开始年代的自由知识份子的先行者,方励之影响深远。他的强劲的声音依然回荡在人们的耳鼓里;深深的脚印仍为千万个后继者追寻。
许良英
(本文作者为中国知名科学史家,大陆翻译《爱因斯坦文集》
第一人。二○一三年元月二十八日病逝北京,享寿93岁。)
二○一二年十月七日
《方励之自传:天体物理的开拓者,民主的启蒙者》——仅仅是书名,就足以让人心头一震,并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位具有双重身份的、非凡人物的形象。一方面,“天体物理的开拓者”让我联想到那个浩瀚无垠、充满未知与奥秘的宇宙,那些关于星辰大海的壮丽景象,以及科学家们为揭示宇宙真相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我脑海中浮现出他可能在实验室里,面对着复杂的仪器和数据,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或者是在寒冷的夜晚,独自仰望星空,思考着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这是一种对科学真理的纯粹追求,一种对知识边界的不断拓展。另一方面,“民主的启蒙者”则将他的目光从遥远的星空拉回到了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拉回到了关于自由、平等、人权等至关重要的社会议题。这让我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疑问:一个沉浸在宇宙奥秘中的科学家,是如何转身成为一位关注社会、启迪民智的先行者?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深刻的联系?是否他对宇宙规律的深刻理解,让他对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也产生了独到的见解?或者,是对真理的无限追求,促使他无法容忍社会中的不公与压抑?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他如何将科学精神中的理性、怀疑、批判和求证,融入到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中,如何用他的智慧和勇气,去唤醒那些被压抑的思想,去点亮追求自由的火炬。这本书,在我看来,将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传记,更是一次关于科学精神如何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关于知识分子如何担当起时代使命的深刻探讨。我迫切地想去了解,这位勇于探索宇宙深处的先驱者,是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成为了点亮人类思想的启蒙者。
评分“方励之自传:天体物理的开拓者,民主的启蒙者”——这个书名,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一座连接着星辰大海与人间烟火的桥梁。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仰望星空的人,是否也更能理解脚下大地的沉重?“天体物理的开拓者”这几个字,勾勒出一位充满智慧、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家形象。我想象着他如何在实验室里,与那些抽象的公式和数据搏斗,如何用他的眼睛和头脑去丈量宇宙的尺度,去揭示那些隐藏在星云深处的秘密。这是一种对纯粹知识的追求,一种对宇宙真理的无限向往。而“民主的启蒙者”,则将他的身影从遥远的宇宙拉回到了我们所处的社会。这让我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好奇:一位沉浸在科学研究中的学者,是如何在某个时刻,将他的目光投向了人类社会的困境,并决心去成为一名“启蒙者”?这其中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是否他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让他对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也产生了特殊的理解?或者,是对真理的永恒追求,让他无法容忍社会中的不公与压抑?我无比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他如何将科学的理性精神,比如怀疑、求证、独立思考,运用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道路的探索中,如何用他的知识和影响力,去唤醒那些被禁锢的思想,去为人类争取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关于一个人如何在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都留下深刻印记的壮丽篇章。我迫切地想去感受,那位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家,是如何将他的智慧与勇气,也延伸到了点亮人类思想的道路上。
评分《方励之自传:天体物理的开拓者,民主的启蒙者》——单单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人心生向往,甚至带有一丝敬畏。我立刻联想到,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人类的渺小与伟大;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个体所能发挥的力量。方励之先生,一位“天体物理的开拓者”,这几个字让我看到了他对宇宙未知领域的探索,那种永不满足的好奇心,那种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我能想象到,他在实验室里,在天文台,面对着那些令人费解的数据和理论,是如何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毅力,一步步地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而“民主的启蒙者”这一身份,则将他从遥远的星空拉回到了我们生活的土地。这让我思考,一个在研究宇宙运行规律的学者,是如何将其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转化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洞察和指引?是否他对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规律的探寻,让他对社会中的不平等、不公正现象产生了更深刻的批判?亦或是,他对自由与真理的追求,是贯穿于他人生始终的底色?我特别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他如何将科学的精神,比如理性、怀疑、实证,运用到对社会现实的分析和批判中,如何用他的知识和思想,去启迪那些被蒙蔽的头脑,去点亮追求自由的道路。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更是一次关于知识分子如何担当起时代责任,如何在探索真理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的生动写照。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寻,这位集科学家与思想家于一身的先驱者,他的人生轨迹,他所经历的思考与抉择,以及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方励之自传:天体物理的开拓者,民主的启蒙者》,光是听到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就涌现出无数的画面和想象。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名,更像是一个浓缩了时代精神和个人奋斗的符号。提到“天体物理的开拓者”,我立刻联想到那些仰望星空,试图揭开宇宙奥秘的科学家们,他们是如何凭借着智慧、毅力和对未知的渴望,一点点地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我甚至能想象到方励之先生在实验室里,对着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数据,眼神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或者是在天文台,在寒夜里,独自一人,凝望着遥远的星系,思考着它们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演变的。这样的探索,本身就是一种无比壮丽的征程,它超越了日常的琐碎,触及了宇宙最根本的规律。而“民主的启蒙者”这几个字,则将他的形象拉回到了人间,拉回到了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这意味着他的探索,他的思考,并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科学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对人类社会形态、对个体自由、对公平正义的关切。一个将目光投向宇宙深处的人,又为何会如此关注脚下的大地?这其中的联系,让我充满好奇。这是否意味着,对宇宙规律的深刻理解,会带来对社会运行法则的独特洞察?或者,是对知识和真理的不懈追求,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对社会真相的探求?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是如何在天体物理的严谨与民主启蒙的激荡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最终成为连接这两者的桥梁。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记录一个人的生平,更是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知识革新与思想觉醒的双重印记,它承诺着一场关于智慧与勇气的盛宴,让我迫切地想翻开扉页,去感受那份属于开拓者的孤独与执着,以及启蒙者的深邃与担当。
评分《方励之自传:天体物理的开拓者,民主的启蒙者》——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它所蕴含的两种身份,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却又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首先,“天体物理的开拓者”勾勒出一幅画面:那是浩瀚的宇宙,是深邃的星空,是科学家们在寂静的夜晚,用智慧和仪器去探索未知的边疆。我能想象到,他一定是一位对科学有着极其深厚热爱的人,他可能在实验室里,与冰冷的仪器为伴,在复杂的公式中寻找宇宙的规律,去揭示那些我们肉眼无法看见的奥秘。这是一种纯粹的、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是对人类认知边界的不断拓展。然而,“民主的启蒙者”这个称谓,又将我的思绪从遥远的星空拉回到了现实。这让我不禁思考,一位在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家,为何会成为一位致力于启蒙社会思想的人?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是否他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让他对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也产生了独特的洞察?亦或是,他对真理的追求,让他无法容忍社会中的不公与压抑,从而投身于启蒙事业?我迫切地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他如何将科学的严谨精神,例如理性、怀疑、实证,运用到对社会现实的分析和批判中,如何用他的知识和影响力,去点亮那些被黑暗笼罩的思想,去引导人们走向更自由、更平等的未来。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更是一次关于科学精神如何转化为社会力量,关于知识分子如何担当起时代责任的深刻反思。我急切地想去了解,那位仰望星空的人,是如何也看到了脚下的大地,并决心为这片土地带来光明。
评分《方励之自传:天体物理的开拓者,民主的启蒙者》这个书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却又在一个人身上奇妙地融合。一边是浩瀚的宇宙,是深邃的星空,是那些令人敬畏的科学难题,这代表着一种极致的理性与求知欲,一种对客观真理的执着追求。我很难想象,在日复一日面对着望远镜、显微镜和复杂的数据时,一个人还能有余力去关注人类社会那些错综复杂的问题。而另一边,是“民主的启蒙者”,这四个字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现实世界,拉回到了人声鼎沸的街头巷尾,拉回到了关于自由、平等、权利的讨论。这意味着,方励之先生不仅仅是一位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学者,更是一位敢于发声、敢于行动的思想者。这种双重身份的结合,让我不禁思考,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是否他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让他对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也产生了独到的见解?又或者,是对真理不懈的追求,让他无法容忍社会中的不公与压抑?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他如何在科学研究的严谨与社会变革的理想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将科学精神中的理性、怀疑、求证的精神,运用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道路的探索中。这本书,在我看来,将不仅仅是记录一位科学家的成长历程,更是一次关于知识分子如何担当起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我渴望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勇气、智慧与良知的答案,去理解一位先驱者是如何在星辰大海的探索中,找到了指引人类前行的方向。
评分“方励之自传:天体物理的开拓者,民主的启蒙者”——这个书名,简直就是一副浓墨重彩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一边是深邃的宇宙,是那些我们只能仰望和想象的星系、黑洞、宇宙大爆炸;另一边,是人类社会,是那些关于自由、平等、权利的复杂思潮与现实斗争。如何将这两者联系起来?这是我最大的疑问,也是最大的好奇。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他们的研究对象往往是客观存在的、遵循着精确物理定律的宇宙,这需要极强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而“民主的启蒙者”则意味着,他必须对人类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人性有着敏锐的洞察,并且敢于挑战现状,去引导和唤醒他人。这两种气质,在我看来,似乎是截然不同的。我迫切想知道,在他漫长的科研生涯中,是否萌生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是否他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探索,让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产生了某种思考?又或者,是对真理的纯粹追求,让他无法容忍社会中的虚伪和压迫?这本书,在我心目中,将是一次关于个体如何跨越学科界限,如何将抽象的科学理性精神,转化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关怀与积极行动的动人故事。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位科学家如何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同时,也探索人类心灵的自由之路;如何用他的智慧和勇气,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更美好未来的窗户。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过去,更是一种关于知识、责任与勇气的永恒追问。
评分《方励之自传:天体物理的开拓者,民主的启蒙者》——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感和历史厚重感。它仿佛是一扇门,通往一个充满智慧、勇气与探索的时代。首先,“天体物理的开拓者”这几个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一位科学家,站在寂静的夜空下,用他的智慧和眼睛去丈量宇宙的尺度,去探究恒星的生灭、星系的演化,去揭示那些藏匿在深邃宇宙中的终极奥秘。我能想象到,他一定是那种对知识充满无限渴求,对未知充满无畏探索精神的人,他可能经历了无数个孤独而专注的夜晚,在实验室里,在天文台,与那些复杂的公式和仪器为伍,一步步地拓展着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疆界。这是一种对科学真理的纯粹追求,一种将人类智慧推向极致的努力。而“民主的启蒙者”,则将他的形象从遥远的星空拉回到了我们所处的社会,拉回到了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这让我心中充满了疑问和好奇:一位在宇宙深处探索的科学家,是如何又成为一位在思想领域点燃火炬的启蒙者?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是否他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让他对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也产生了独特的理解?或者,是对真理的永恒追求,让他无法容忍社会中的不公与压抑,从而决心去启迪民智,去为人类的自由和尊严而奋斗?我无比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他如何将科学精神的精髓——理性、怀疑、独立思考——运用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道路的探索中,如何用他的知识和影响力,去唤醒那些被禁锢的思想,去引导人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这本书,在我看来,将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传记,更是一次关于知识分子如何担当起时代责任,如何将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的关怀相结合的深刻而动人的叙事。我急切地想去探寻,这位横跨科学与思想两个领域的先驱者,他的人生轨迹,他的思考,以及他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评分读到《方励之自传:天体物理的开拓者,民主的启蒙者》这个名字,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必然不是一本轻松读物,而是一部沉甸甸的、需要细细品味的作品。它所涵盖的两个身份——“天体物理的开拓者”和“民主的启蒙者”——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与对比。在我个人的认知里,天体物理学家往往被视为沉浸在象牙塔中的学者,他们的世界是纯粹的、理性的,与尘世的纷扰有着天然的距离。他们研究的是恒星的诞生与死亡,星系的演化,黑洞的奥秘,这些宏大的叙事,似乎与我们日常的政治、社会议题相去甚远。然而,方励之先生的名字,恰恰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他同时被冠以“启蒙者”的称号,这便引出了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一位身处宇宙深处的探索者,转而投身于社会思想的启蒙?他的天体物理研究,是否为他理解社会规律、探寻民主真理提供了某种独特的视角或理论基础?我猜想,在那些冰冷而精确的科学公式背后,一定隐藏着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或许是对自由意志的无限向往,又或者是对真理追求的普适性理解,让他看到了科学精神在社会领域的价值。这本书,如果真的如其名所言,那么它不仅仅是关于天体物理学的知识普及,更是一次关于科学精神如何影响和塑造一个人的思想,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社会变革力量的深刻剖析。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个科学家如何用他的智慧和勇气,跨越学科的界限,点亮思想的火炬,引导人们走向更理智、更自由的未来。这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传记的期待,更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复杂内心世界的探求,是一次关于科学、思想与社会责任的深度对话。
评分乍一看到《方励之自传:天体物理的开拓者,民主的启蒙者》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闪过一个画面:在寒冷的夜晚,一个人站在寂静的旷野,仰望着璀璨的星河,眼神中充满了对宇宙奥秘的探求;转瞬间,他又置身于人群之中,目光炯炯,慷慨激昂地阐述着关于自由与公平的理念。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在同一个人身上,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我很好奇,这位“天体物理的开拓者”是如何将他对星空的理解,与他对人类社会的关怀相结合的?是否他对宇宙规律的严谨求证,让他也对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产生了强烈的批判意识?亦或是,他对真理的无限向往,促使他将这种精神延伸到了对社会公正的追求?我猜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的科普,更是一次关于科学精神如何转化为社会行动的深刻反思。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他如何在科学的殿堂里,寻找宇宙最根本的答案;又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为人类的自由和进步,点燃一盏盏明灯。这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次跨越星空与大地的思想对话,一次关于理性与良知的壮丽叙事。我迫切地想知道,他是如何用他的智慧和勇气,去开拓未知的领域,去启迪蒙昧的心灵,去追寻那属于人类最宝贵的自由与尊严。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部关于一个人如何同时在两个维度上进行探索与贡献的史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