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台湾化工界耆老的口述专访,编辑团队专程拜访多位化工界大老,记录他们的创业历程与心得经验。
作者简介
高淑媛
作者于2000年获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学位,曾赴东京大学研究二年,现任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专长及研究领域为台湾史、台湾近代经济史及产业史。相关专书有「经济政策与产业发展—以日治时期台湾凤梨罐头业为例」。去年又完成「成功的基础:成大的台南高等工业学校时期」及「头冷胸宽脚敏:成大早期毕业生与台湾工业化」二本专书。
一、自主技术导入跨足石化产业
(一) 长春集团创办人林书鸿先生
(二) 长春集团创办人郑信义先生
(三) 大连化工陈显彰总经理
(四) 奇美集团创办人许文龙先生
(五) 台湾塑胶李志村董事长
二、石化工业
(一) 信昌化工陈福隆总经理
(二) 联成化学苗丰强董事长
(三) 台湾聚合吴亦圭董事长
(四) 台湾石化吴澄清董事长
(五) 和桐集团创办人陈武雄先生
三、树脂关系产业
(一) 南宝树脂黄庆源董事长
(二) 李长荣化工李昆枝董事长
(三) 大东树脂廖光亮董事长
(四) 长兴集团高英士董事长
(五) 长兴公司前副总经理黄梧桐先生
(六) 德亚树脂林知海董事长
四、多元化工产业
(一) 永丰余集团何寿川董事长
(二) 三福化工傅阿喜先生
(三) 兴农集团杨文彬董事长
(四) 柏林油漆陈文源董事长
(五) 华立集团张瑞钦总裁
《台湾化工史 第六篇:化工界耆老口述访问记录》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历史人物的深度理解,和对产业发展脉络的清晰认知。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不同企业之间合作与竞争的故事。一位在石油化工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耆老,他回顾了当年台湾石油化工产业起步时,多家企业之间既有合作,也存在激烈的竞争。他详细讲述了在引进某些关键技术时,各家企业是如何协商合作,共同承担风险。他也提到了,在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方面,大家也都有自己的策略和目标,这种良性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行业的进步。他甚至还分享了一些当时行业内部的“小故事”,比如如何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又如何保护自己的核心技术。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书中对当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简要介绍,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台湾化工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评分翻阅《台湾化工史 第六篇:化工界耆老口述访问记录》,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历史的回响,一种匠心独运的传承。书中关于不同领域化工巨匠的口述,让我看到了他们是如何从最初的萌芽,成长为行业的翘楚。有一位在精密化工领域有着卓越贡献的耆老,他详细回忆了自己当年是如何被化工的魅力所吸引,又是如何一步步深入研究,掌握核心技术。他讲述了在那个技术相对封闭的年代,获取前沿信息是多么困难,但他从未放弃,而是通过各种渠道,孜孜不倦地学习和钻研。他描述了自己是如何在实验室里度过无数个日夜,是如何一次次地失败,又一次次地重新站起来。他对于自己所研发的某项核心技术的骄傲,以及他对于如何将这项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思考,都让我深受启发。书中穿插的对于当时台湾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的介绍,也为理解这些化工先驱们的奋斗历程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评分《台湾化工史 第六篇:化工界耆老口述访问记录》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感动的作品,它让我看到了台湾化工产业发展背后,那些鲜活的人物和他们的奋斗故事。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融入化工行业的叙述。一位在环保化工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耆老,他回忆了早期化工生产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后来社会对环保意识的觉醒,以及企业如何逐步开始重视环保问题。他详细讲述了他们是如何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如何改进生产工艺,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他提到,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持续的投入和不断地探索。他还分享了一些关于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思考,以及他对未来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展望。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台湾化工界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责任感和远见。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扇古老的木门,缓缓开启,将我引入一个充满尘埃却又弥足珍贵的世界。我并非化工领域的专家,甚至连基本的化学原理也知之甚少,然而,《台湾化工史 第六篇:化工界耆老口述访问记录》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魔力抓住了我的目光。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时间编织而成的网格中,每一位耆老的叙述都是一根闪亮的丝线,串联起台湾化工产业从无到有、从简陋到精深的漫长轨迹。我尤其着迷于那些关于早期创业艰辛的片段,那些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化工先驱们如何凭借一腔热血、不懈的钻研和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将外国技术本土化,甚至开创出属于台湾自己的化工之路。其中一位老先生的回忆,细致地描绘了当年从国外引进第一台关键设备时的激动人心,从机械的轰鸣声到空气中弥漫的独特气味,仿佛都跃然纸上,让我这个局外人也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感和创业者的激情。他对那些曾经被视作“秘密武器”的技术细节的描述,虽然对我来说略显专业,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技术的敬畏和对创新的执着,却深深打动了我。他讲述了如何通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一点点摸索出适合台湾本地原材料的工艺流程,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智慧,在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化工技术的发展,更是一部关于台湾这片土地上,一群普通人如何用双手和智慧,创造奇迹的史诗。
评分读完《台湾化工史 第六篇:化工界耆老口述访问记录》,我脑海中回荡着无数动人的故事,也对台湾化工产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被书中那些关于创新和转型的片段所深深打动。有一位在传统化工领域深耕多年的耆老,他回顾了在时代变迁中,传统化工企业如何面临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转型,实现浴火重生。他详细讲述了当时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不断地研发新产品,拓展新的应用领域。他甚至还提到了一些当时公司内部关于技术研发的讨论,以及如何激励员工进行创新。他对于技术创新的执着和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力,都让我印象深刻。书中对台湾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宏观描述,也为理解这些化工企业的转型提供了背景。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时光旅行,我不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审视一段历史,而是被书中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深深吸引,仿佛化身其中,亲历着台湾化工产业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书中对不同年代、不同细分领域的化工企业及其代表人物的介绍,都极为详尽,却又不失可读性。我注意到,作者在采访过程中,非常注重细节的挖掘,不仅仅是采访者本身的回忆,还包含了当时的市场环境、政策导向,甚至是一些微小的社会变迁,这些都为理解化工产业的兴衰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有一位耆老回忆起当年国内市场对某种关键化工产品的巨大需求,以及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企业如何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投入生产。他描述了工厂里机器的巨大轰鸣声,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以及空气中弥漫的化工原料特有的味道。他甚至还提到,在那个年代,能拥有一份化工行业的工作,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因为它代表着技术、进步,也代表着稳定的生活。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奋斗精神。通过这些口述记录,我看到了许多如今在书本上只能看到冰冷数据和抽象概念的化工产品,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地走进台湾的千家万户,又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评分作为一名对科学技术并不十分了解的普通读者,我曾以为《台湾化工史 第六篇:化工界耆老口述访问记录》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本书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台湾化工产业的辉煌历程呈现在我面前。我尤其被那些关于化工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建设的片段所吸引。一位在教育界和工业界都有深厚造诣的耆老,他详细讲述了当年台湾化工人才培养的困境,以及如何通过与国际接轨,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他回忆了当时为了培养出合格的化工人才,自己和同事们是如何辛苦地编写教材,如何设计课程,以及如何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他甚至还提到了一些当时非常著名的化工教授,以及他们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一个产业的繁荣,离不开强大的人才支撑,也离不开教育的不断进步。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次接触《台湾化工史 第六篇:化工界耆老口述访问记录》时,我曾对是否能理解其中的专业内容感到些许犹豫。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化解了我所有的顾虑,并将我引向了一个更加宏大的叙事。它并非仅仅罗列技术参数和发展数据,而是将每一个化工领域的开拓者,都塑造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物。我沉醉于那些关于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如何运用智慧解决技术难题的片段。例如,一位在早期塑料工业领域做出贡献的耆老,详细讲述了他们如何从国外进口的昂贵模具中,学习并改进生产工艺,以适应当时台湾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水平。他描述了每一次的试模,每一次的调整,以及最终成功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时的那种喜悦,这种喜悦并非来自巨额的利润,而是来自对技术难题的攻克,来自对自身能力的肯定。他提到的当时市场上的塑料制品,如何从最初的简陋模仿,到后来逐渐拥有自己独特的设计和品质,这一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行业竞争、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论述,这些都使得对台湾化工史的描绘更加立体和饱满。我从中看到了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台湾整个社会在经济发展浪潮中的努力与蜕变。
评分我从未想过,一本关于“化工史”的书籍,能够如此直击人心,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台湾化工史 第六篇:化工界耆老口述访问记录》并非是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部由无数个鲜活个体串联起来的时代画卷。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上,化工界人士所扮演角色的细致刻画。当读到一位老先生讲述,在特定时期,国家对某个化工产品有迫切需求,而当时台湾的技术力量还不足以满足时,他们是如何肩负起重担,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攻关,最终实现突破的。他详细描述了当时团队内部的讨论,遇到的技术瓶颈,以及为了克服这些瓶颈而采取的各种策略。他提到,当时并没有多少激励机制,纯粹是出于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叙述方式,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工程师的朴素情怀,以及他们为国家发展所做的默默奉献。书中穿插的一些关于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的描述,也为理解这些化工人的奋斗提供了宝贵的背景信息,让我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们所处的时代特征。
评分从一个完全非专业读者的角度来看,《台湾化工史 第六篇:化工界耆老口述访问记录》所呈现的内容,远超乎了我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关于化工技术的堆砌,更是关于人的故事,关于精神的传承。我被书中几位耆老,在回忆往昔时那种饱含深情的语气所打动。有一位老先生,谈到当年创业初期,资金非常紧张,他们甚至需要亲自去向银行争取贷款,去和供应商讨价还价。他详细描述了当时他对每一笔开销都斤斤计较,生怕因为一次失误而毁掉整个事业。他还提到,在最困难的时候,是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支持,让他们坚持了下来。他分享了他们是如何克服原材料短缺的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找到替代方案,并将其完善。书中对这些细节的真实记录,让我看到了创业的艰难,也看到了台湾化工界早期是如何在筚路蓝缕中,一点点积累起自己的实力。他甚至还回顾了一些当时行业内的趣闻轶事,为严肃的历史增添了几分轻松的色彩,也让我更加喜爱这部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