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的过客:一群大陆学生后青春的台湾游学记忆

岛屿的过客:一群大陆学生后青春的台湾游学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游学
  • 台湾
  • 大陆学生
  • 青春
  • 成长
  • 记忆
  • 文化交流
  • 岛屿
  • 旅行
  • 过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本结合大陆各大重点大学的学生来台游学及留学对台湾的印像及记忆,学生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大陆名校透过交换学生的计画来到台湾的一流大学政大、台大、清大、交大等校学习,虽然是短暂的半年, 但对台湾这片土地已经深深的喜欢上了,当电视不断报导陆客对台湾印像的负面消息,政府及新闻不断的说大陆目前多好,但透过相互了解,让大陆下一代的菁英来台湾学习了解台湾,不管统一或独立,他们半年的台湾生活日记,已经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那就是台湾的人民及土地都是可爱的,都是友善的,透过这本书已经表达了尊重与民主,言论自由等价值观在台湾是普世价值。

  偶尔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错,一辈子也无妨。淡水河终究不是新安江,指南山也终究不是紫金山。在异乡的人何必总想故乡,在故乡的人何必向往远足。奇怪的是,我们总不是纯粹的自己,我们跟台湾人说,我们是大陆人,可是不是每个大陆人都是我。我的故乡佔据了我生命中的一段时间,或许她也顺便佔据了我的部分人格。

  认识台北的时候,我还在玩大富翁,这个游戏让我记住了很多台北的地名——公馆、士林、松山车站,当这些地名真切地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童年的快乐和温馨。可惜大富翁没有告诉我台北的书店在哪里,所以当我在台大附近一家家探访的时候,我感觉童年在这里走到了尽头。我能在台北找到儿时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又算不算是“文化认同”。淡水河的河水缓缓流,就像时间不停地走,在河边骑脚踏车的人不会迷路,因为夕阳始终指明着前进的方向。“58牛肉面”的老板用带着吴语[1]色彩的台腔热情地招待着我们,每当太阳落下的时候,店旁边的景美溪就变成了淡水河,河水一直流到了黄浦江。上海的楼房比台北高,上海的马路比台北宽,老板用在上海成长起来的生命,换得了在台北的幸福生活。时间一直走,上海和台北会不会越走越近?

  我喜欢收集别人的记忆,于是,有了这本书。为了这本书,我也认识了一些人。秋高气爽的一个下午,我们去淡江大学拜访了杨景尧教授。杨教授把一辈子奉献给了研究中国大陆教育的事业,在台湾,他十分孤独,他的研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杨教授坚守着这个冷门的议题,一做就是几十年。我在公馆的胡思旧书店中遇到了李毅清先生,民国三十八年,李先生从广州到台北,一漂泊,就是六十三年。李先生跟我问好的时候,声音微微颤抖,握手时,我却还能感到属于军人的力量。我遇到了成功的企业家Sherry姐,她是单身贵族,我知道她用心的照顾我们,把我们当成自己的亲人,其实是在给这个世界播散善良的种子。我第一次在异乡感受到这样的关爱和温暖,我想在Sherry姐去青海玉树服务的那一年,我也一定要到戈壁边上的山里去探望她。编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和我一样的这样一群人的台湾生活,能在台湾遇到这些在大陆几乎遇不到的朋友真的很幸运。

  世界到底是什么样?每次问这样的问题,得到的都是近似的答案——每个人眼里的世界都不一样。台北的冬天也许在黄融的眼里和思念发酵出浓浓的隽永,台北的雨在齐晓燕学姐的眼里充满了故乡的亲切和温暖。我很敬佩李源学长,在他的文章中我看到了为万世开太平的气魄胸襟和他实践理想的勇气与抱负。不知道大家是否像我一样,一直在追问这个世界的模样到底是怎样,幸运的是,编这本书的过程让我看到了不同人眼中的世界。感谢台湾的生活给我这样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了这么多独特而美好的生命。

作者简介

鄯毅∕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科学系。
  
  南京大学与台湾政治大学交换学生,与其余四位同学号召所有同一期一起来台的同学们一起编着,期间由四位编辑,过泸了30余篇文章,最后整理出精华并由在台留学博士班同学转化成台湾人习惯用语,见证了2012年暑假与其余16位大陆学生一起来台游学的青春日记。
 
丁依宁

  四川大学新闻系

王珂月

  北京大学中文系

恽佳俐

  南京大学新闻系

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一份图书简介,聚焦于“岛屿的过客:一群大陆学生后青春的台湾游学记忆”这本书的风格与主题,但内容上完全是原创且不包含原书任何具体情节或元素的: --- 北纬三十度的微光:异乡的季节与成长的弧线 献给那些在地图边缘寻找自我坐标的年轻灵魂 书籍类型: 文学随笔 / 成长纪实 / 旅居体验 目标读者: 经历过青春转折期的年轻一代,对跨文化体验、个人成长哲学,以及在陌生环境中重建身份认同感兴趣的读者。 --- 辑一:登船前的踌躇与远方的呼唤 故事的序幕,并非以喧嚣的辞行为开端,而是沉淀在每一次面对未来选择时的内心独白中。 我们的主角们,一群正处于“后青春”——介于青涩与成熟之间的微妙阶段的年轻学子,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生活图景的模糊设想,踏上了一段远赴异地的旅程。他们并非为了一次简单的观光,而是为了追逐一个更具实感、更具挑战性的“他者空间”。 这片新的土地,地理上或许与故土相邻,文化上却存在着微妙而深刻的断层。它象征着一个检验自我独立性与适应能力的试验场。在启程前夕,他们与故乡的熟悉节奏进行着最后的告别——告别了熟悉的街道纹理,告别了父母唠叨的晚餐时刻,以及告别了那些已经变得过于舒适、甚至有些令人窒息的社交脚本。 本书细腻地捕捉了这种“临界状态”:背包里装满了期待与焦虑,目光穿过机窗,望向那片即将改变他们视角的未知海域。这种初期的感受,是兴奋与恐惧的混合体,是对既有认知体系即将被挑战的隐秘期待。 辑二:石板路的低语与时间的回响 抵达后的生活,立刻以一种缓慢而坚定的节奏展开。这里没有预设的导航,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摸索。 本书的重点并非描绘名胜古迹,而是专注于“日常生活哲学”的建立。主角们被抛入了一个全新的语言环境、社会结构与思维模式之中。他们必须学习新的“潜规则”——如何在公共交通上交流,如何在深夜的自习室找到归属感,以及如何用一种更细腻、更克制的方式表达强烈的观点。 场景的切换,带来了感官的重塑: 光影的质地: 记录了当地特有的日照角度如何改变了熟悉的物体轮廓,让日常的咖啡馆、狭窄的巷弄,都笼罩上一层陌生的诗意。 声音的层次: 捕捉了当地特有的方言韵律、清晨市场叫卖的节奏,以及午后图书馆里那种集体沉思的寂静。这些声音,共同构筑了一个与故乡截然不同的“听觉景观”。 味道的记忆: 那些初尝的街边小吃,那些在寒冷天气里温暖手心的热饮,它们超越了简单的味觉刺激,成为了锚定异乡记忆的嗅觉图腾。 在求学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本地人”——有热心指路的年长者,有同样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的同龄人,也有对世界持有截然不同看法的师长。每一次真诚的对话,都像是一次思想的交锋,迫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一直以来坚信不疑的观念。 辑三:镜中人与身份的重构 “后青春”的标志性特征,在于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反复追问。当脱离了熟悉的支持系统(家庭、中学时的朋友圈),个体的真实面貌便开始显现。 游学生活是一面残酷的镜子。它强迫这些年轻人直面自己的不成熟、固执与局限。 本书深入探讨了几个核心冲突: 1.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那些在书本中构建的宏大理论,在实际的社会运作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他们如何在挫败感中提炼出“可用”的经验? 2. 群体与个体的张力: 在异地,友谊显得尤为珍贵,但过度依赖也可能阻碍个人成长。主角们学会在保持亲密连接的同时,划出清晰的“自我边界”。 3. 文化差异下的自我定位: 他们不再仅仅是“大陆学生”的标签,他们开始拥有了新的身份标签——是某个领域的研究者,是某个小组的贡献者,是某个陌生街区的暂时居民。这种身份的流动性,让他们体会到“人”本身的复杂性。 “过客”的视角,是一种既疏离又深度的观察。 他们是局外人,得以清晰地看见事物的全貌;同时,他们又是参与者,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这份双重身份,催生了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成长并非线性上升,而是在不断的碰撞、反思和重塑中螺旋前进。 辑四:归程的重量与未完待续的篇章 当离别的日子临近,故事的情感基调开始转向内敛与沉思。 回程的机票如同一个倒计时,催促着他们对过去数月的经历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算”。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学位证明或纪念品,更是那些在深夜讨论中被锤炼出的观点,那些在共同患难中建立起来的羁绊,以及那种在孤独中磨砺出的韧性。 最终,本书描绘的并非一个“圆满结束”的句点,而是一个“开放式”的开端。这些游学者带着新的“内部地图”回到了熟悉的环境,但他们已不再是出发时的自己。他们学会了如何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安顿灵魂,因此,在任何新的环境中,他们都能找到安身立命的力量。 《北纬三十度的微光》是一部关于“在路上”与“在心中”的札记,它记录了年轻人如何将一段旅程,转化为塑造未来人生的底色。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吴 序 吴思华(国立政治大学校长) iii
钟 序 钟蔚文(国立政治大学传播学院院长) ix
张 序 张志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系主任) xi
克莱儿序 吴澄瑛(克莱儿∕老克) xiii
自序 xvii

1心中装上一个人,然后上路--有个人,她在南京 四
A deep sleep with no dreams 一○

2不知道未来在哪,但我在路上 十七
我的练习曲 二○
城市从甲地到乙地 二一
当下——最新鲜的在地体验 二二
加油——爱与鼓励的练习曲 二六
一页台中 三○
丈量台中 三○
月下彩虹 三四
露宿「逢甲」 三八
公馆书店的考察 四一

3偶尔停在那里,一辈子也无妨 五五
政大‧小时光 五八
在故宫上课的日子 六六
乐琴书以消忧 七五
牛肉面的味道 八二
政大日记 八八

4路过时光,风景在心里酿成诗 九七
淡水河与新安江 一○○
淡水河与我 一○一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一○二
我要到哪里去 一○七
一剎那间长大 一○九
大约在冬季 一一六
台北的雨 一二一
说说台湾的性格 一二五

5世界为什么这个样 一三三
我们在岛屿,眺望青春以后 一三六
光点亮的地方 一四八
孔夫子曰 一四八
拈花微笑 一五三
来自海洋的风 一五五
宗族在民间 一五九
蓦然回首 一六五
陈百龄教授採访手记 一六五
关于台湾文化的二三事 一七二
一页台湾:丰富资源与成功营销 一七五
宝岛又一村:两岸文化观察新视点 一七八
大时代,小日子:试论小清新之未来走向? 一八一
新旧夹缝里的台北 一八七
光阴的故事 一八八
街道的「变脸」 一九○
城市的新陈代谢 一九二
杨景尧:做历史的见证者,听历史的心跳声 一九七
记录历史是一种使命 一九八
做研究是一种缘分 二○二
最后 时间一直走,越来越沉重 二○九
时间一直走,越来越沉重 二一二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国立政治大学校长 吴思华

  在政大校园中,虽然大陆学生的人数不多,但却非常有存在感。无论是路上充满精神的问候声、环岛远游寄来的一纸明信片、抑或是学术上的产出,往往令人印象深刻,这群孩子正用自己的春春,努力体验、思辨与实践。

  政治大学自2008年起展开与中国大陆学校的交换生业务,每学期都有很多大陆姊妹校的同学到政大来学习、生活。这本书是101学年度第一学期的大陆交换同学主动提出构想、征文而后付梓的作品。书中除了邀请政大本地学生分享赴大陆交流的经验外,更重要的是大陆交换学生这五个月在台湾生活、学习的记录,也是对台湾社会风土人情的观察和感悟。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他们在政大愉快的学习体验,看到了他们行走在台湾各处的精彩游记,也看到了发生在台湾人和这些交换学生之间的美好的故事,这些都是交换学生眼中最真实的印象。读了这本书,我相信这半年的台湾生活时间虽不长,却已在他们的人生故事中留下或深或浅的记录。看到这些同学们能在短短一个学期之内,把自己的体验用文字留在政大、留在台湾,我为他们高兴!

  身处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对于台湾社会而言,我们更需要倾听外部不同的声音,尤其需要了解来自中国大陆的想法。近年来,两岸之间的文教交流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年轻人来到台湾生活、学习。在这本书里,不仅有青年学子对于生活点滴细微的观察与体悟,也看到了他们对于“家国大事”的思考和追问。“民族认同”、“城市景观”、“文化生态”、“民间信仰”都是他们有所涉及的议题,很感谢他们毫无保留地分享对这些问题的想法,或可成为日后两岸交流的参考。

  同样地,我也希望同学们回去后,能将这些动人的故事说给中国大陆的朋友听,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交换学生在台湾的生活、了解到他们在台湾所做的努力和思考。两岸之间的交流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化,而教育界、学术界在此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值此时刻看来,这本书份外有意义。

  作为师长,非常高兴这本书─《过客─大陆学生在台游学共同记忆》顺利出版,也希望同学们在政大留下的回忆,让他们不再是过客,而是永远的台湾人。

序言

  这五个月的生活是一种机缘,认识来自中国大陆大江南北的交换生朋友和学位生朋友是缘分,能够和身边这些可爱聪明的台湾同学一起过一个学期的学校生活更是缘分……对于我而言,这本书能够最终成形便是这段生活最美的果实。

  上路、观景、暂留、再上路、反思,是我们这五个月生活的步调,也是这本书想为读者勾勒出我们这五个月的生活轮廓。在我们上路之前,广州的《新週刊》出了一期的封面故事是“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的杂志。要离开台湾的时候,这句话也成为台湾在我心中留下的最美好的印象。只是我想,我们毕竟在这里生活过,是不是也能为这美好的风景贡献一点色彩?五个多月的时间究竟还是太短,我们来不及和更多的台湾人结识,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样貌,听到我们的故事。我想,何不把我们这群在政治大学学习的大陆学生每一个人的“个人记忆”整理起来,做成一本书来承载我们的共同记忆,让纸和墨把我们的故事固化下来,使它在这个世界有迹可寻。或许,更久的以后,有人再翻开我们这本书会发现,2010年代,台湾还发出了我们这独特的声音。这或许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政大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或许是全新的体验,在整理这些发生在学校的故事时,我发现这些文字中浸淫着浓浓的“新鲜感”,其中很多故事在大陆都不会发生,这都给我们生活添上了美丽的色彩,不管是在故宫博物院上课,抑或是拜师学艺,还是一天天在政大的普通生活,这些经历都是我们未来回忆的种子。当然,我们中有很多人还踏上“流浪”的旅程,把自己放逐在环岛的高速公路,或是城市中的大街小巷。随性而发的旅行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奇遇”,更多的“不足为外人道”的感受。

  冬天的一个下午,我坐在台大附近一间书店里喝茶,身旁忽然响起了一位老人家的声音,这声音讲述的正是1949年的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在政大后山□光桥下的一间卖牛肉面的店里,我听到了老板和老板娘跨越海崃的爱情故事。在淡江大学校园里,我拜访到了把自己一生奉献给中国大陆教育研究和两岸高校交流事业,拖着病体忘我工作的杨景尧教授。我还遇到了正准备去青海玉树服务一年的企业家Sherry姐……美丽的风景真是让人目不暇接,他们是我们故事中不可能缺少的重要部份。

  我们每天生活在自然、城市和人组成的美丽景色之中,除了欣赏,更要学习,虽然课业压力因人而异,但生活的教材是不论谁也永远读不完的大部头。学习中,难免要反思,难免要抛开杂念审视当下。也许是站在淡水河畔回想家乡的新安江,也许是在香火鼎盛的道场中思考宗教的兴衰变化,也许是在夜市的摊位前思索不同的城市生活。

  这是一本属于2012秋天和冬天在政大学习生活的大陆学生的共同记忆,从大学部到博士班,我们来自天南海北,只是在这个台北的多雨的冬天,相聚在指南山麓。这本书中的每个作者都是她的主人,他们都贡献出了一份属于自己的记忆和想像。这不仅仅是“集体智慧”,更是一种类似于血缘的,超出物质层面的共同生命体验。日子终于还是有尽头,总会有一架架飞机把我们再带回到原来的地方。很感谢南京大学张志强教授从中联系帮忙此书的出版,也要感谢台湾的黄荣华先生的倾力相助。感谢政大给我们这不可复制的台湾经历,感谢我们遇到的每一位可爱的台湾同学,载我们上山下山的公车司机,接受我们访问、陪我们聊天的每一位前辈、先进……让我们的记忆能够成为这本书,并留在这片可爱美丽的岛屿上。

图书试读

这本书是属于大家的。蒋与弘是2012年上半年在南京大学交换的政大新闻系男生,厉害的是,他在南大结下了一段跨海情缘,女生是在南京大学读书的一个扬州女孩子,他写了《有个人,她在南京》。黄融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女生,她在课堂上的走神成就了《a deep sleep with no dreams》,写这篇编后记的时候,我还没有见过她本人,但是这个女生的细腻让我有一晚失眠到深夜。

刘全友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男生,这个来自河南的男孩有着让人敬佩的勇气,没有准备就踏上了单车环岛的旅程,《我的练习曲》是他环岛的动人故事。芮玺捷是南京大学广告学系的女生,她用惊人的勇气把自己放逐在台中的大街小巷,《一页台中》的故事是游记更是探险记。熊婷君是来自清华美院的女生,《在故宫上课的日子》告诉了我们她在台湾独特的学习经验,她是个认真的女孩,我经常看到她仔细地临摹古代中国画家的篆刻名章。

刘雨潇是来自南开大学的女生,素雅明媚的一个女孩,《乐琴书以消忧》是她在台湾的独特经历也是她追逐自己梦想的身体力行的体验,读来让人感动后肃然起敬。我没有见过田慧芩,她的《政大小日子》是简单的生活记录,也许以后的哪一天我翻开这篇文章,这半年的生活又会跃然眼前。有一天午饭时间,我们发现了独特的“牛肉面的味道”,这个故事的男女主人公跨越了海崃的爱恋见证了历史,也见证了人生的无奈与幸福。来自北京清华大学的由健在政大住在我的对门,他贡献出了他的日记,给我们留下了最真切的怀念的素材。

浙江大学的潘晨是我的高中同学,我对她再熟悉不过,《一刹那间长大》让我看到了另一个她,在台湾,也在太原。刘昊是我在政大的室友,来自复旦大学的杭州人,《淡水河与新安江》是对身份认同的拷问,也是对这个世界的追问,我们每天晚上的聊天让我一次次感受到了他的广博和睿智。

上海交通大学的李珺写了《大约在冬季》,冬天的台北散发着浓郁的咖啡香气,缱绻而隽永,这种优雅的气氛被李珺写到了极致,看了让人温暖。齐晓燕是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博士,她的学识让我们感叹,她的文笔也让人不得不佩服,一次次聊天中她让我感受到了智慧的力量,她写了《台北的雨》,我觉着她的才华不仅仅限于这篇文章的风格。宋广易是来自北京大学的女生,开朗、热情,她从旅行的经历中提炼着台湾的性格,她写了《说说台湾的性格》。

李源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政大的侯泰宇称他是“经学大师”,《光点亮的地方》是他的作品,他用这篇文章素描了台湾的“三教合流”的现状,十分了得。张怡微学姐已经是知名的作家,这本书有她的加盟让我感到十分兴奋又十分荣幸,她为我们写了《我们在岛屿,眺望青春以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王柯月和四川大学新闻系的丁依宁,在编辑本书的同时也写了两篇精彩的观察文章,王柯月观察了台北的艺文生态,丁依宁观察了台北的城市风景。政治大学陈百龄教授、淡江大学杨景尧教授、李毅清先生接受了我们的访问。

当然,很多同学都为我们提供了文章,只是可惜篇幅和风格所限,这本书很难囊括所有的来稿。所有的记忆都同样精彩,所有的人生旅途都值得留念,这本书不是一幅全景画,只是某些章节的剪辑。

这是一场旅行,行程就要结束的时候,台北愈加湿冷,离别愈加不舍。

用户评价

评分

“岛屿的过客:一群大陆学生后青春的台湾游学记忆”——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股淡淡的忧伤和对成长的期盼。 “岛屿”象征着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而“过客”则暗示了这种停留的短暂,却又可能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 “后青春”更是精准地抓住了这群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既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也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和内心的迷茫。 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一群年轻的大陆学生,怀揣着不同的梦想和目的,踏上了这片充满魅力的台湾土地。 他们或许会在台南的巷弄里,寻找那些隐藏的老味道;或许会在阿里山上看日出,感受自然的壮丽;又或许会在某个咖啡馆,与当地的学生交流,分享彼此的成长烦恼。 我非常好奇,在这段游学经历中,他们会遇到哪些有趣的人,发生哪些难忘的故事?这本书,是否会像一部青春的流水账,记录下他们在这片岛屿上的点点滴滴,又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怎样的涟漪?

评分

这本《岛屿的过客:一群大陆学生后青春的台湾游学记忆》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 “岛屿的过客”,这个词组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淡淡的疏离感。它暗示着一种暂时的停留,一群来自大陆的学生,在青春的尾巴上,以一种“过客”的身份,踏上了这片被海洋环绕的土地——台湾。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画面:年轻的面孔,带着几分稚气,也带着几分探索未知的好奇,踏上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他们的游学,注定不是走马观花的观光,而是一种深入的体验,一种在成长过程中留下的深刻印记。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看到他们如何在台湾的街头巷尾穿梭,如何在历史的痕迹中驻足,如何在与当地人的互动中感受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种“后青春”的阶段,本身就带着一种迷茫与憧憬交织的情绪,与台湾这个充满活力与温情的岛屿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过客”们,究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怎样的足迹,又带走了怎样的回忆。

评分

《岛屿的过客:一群大陆学生后青春的台湾游学记忆》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画面感,以及一种淡淡的忧伤。 “岛屿”本身就带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美感,而“过客”则暗示了他们的停留是短暂的,不确定的。 “后青春”的阶段,又是人生中一个充满变数的时期,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过往的留恋。 这本书,仿佛就是一本记录了这段特殊时期、在特定地点留下的青春剪影。 我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带着各自的心事,跨越海峡,来到台湾。 他们或许在垦丁的海边,看着日落,思考着人生的方向;或许在九份的山城里,感受着旧时电影的氛围,想象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又或许在大学的课堂上,与台湾的同学激辩着社会议题,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我很想知道,在这段游学经历中,他们是否经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挑战?他们是否因此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本书,会不会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青春末期,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于自我成长的渴望?

评分

《岛屿的过客:一群大陆学生后青春的台湾游学记忆》这个书名,立刻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于青春、旅行和成长的共鸣。“岛屿”的意象,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美感和神秘感,而“过客”则暗示了一种暂时的停留,一种匆匆的相遇,却有可能因此留下深刻的印记。“后青春”这个词,更是精准地捕捉到了学生们所处的年龄段——他们已经告别了青涩的少年时代,却尚未完全成熟,内心充满了对世界的渴望和对未来的迷茫。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群大陆学生,是如何在这片美丽的台湾土地上,展开他们的游学之旅的。 他们会在台北的街头,感受到都市的繁华与人情味吗?他们会在台南的古迹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吗?他们又会在与当地人的互动中,发现哪些不同寻常的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部青春电影,为我展现那些充满活力、好奇和探索精神的年轻面孔,以及他们在台湾留下的那些独一无二的青春记忆。

评分

“岛屿的过客:一群大陆学生后青春的台湾游学记忆”——光是书名,就让我眼前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以及一种淡淡的、属于青春特有的气息。“岛屿”,总带着一种神秘的吸引力,让人想要去探索,去发现;而“过客”,则赋予了这段经历一种时间性和短暂性,仿佛是一场注定要告别的相遇。“后青春”更是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群学生所处的生命阶段——他们已经告别了校园的象牙塔,却尚未完全融入社会的洪流,内心充满了对世界的渴望和对未来的迷茫。 我可以想象,这群来自大陆的学生,带着各自的梦想和期望,踏上了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台湾土地。 他们会在台北的街头,感受着都市的活力与人情味吗?他们会在台南的古迹中,触摸到历史的厚重感吗?又或者,他们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发现了什么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本书,是否会像一本打开的青春相册,记录下那些闪闪发光的瞬间,以及他们在这次台湾之行中,如何认识自我,又如何在成长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评分

《岛屿的过客:一群大陆学生后青春的台湾游学记忆》——这个书名,让我瞬间联想到那种青春期的悸动,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岛屿”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立的、自成一格的魅力,而“过客”则暗示了他们的停留是短暂的,但这段经历却可能如过眼云烟,却又在心底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后青春”这个词,更是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这群学生的年龄段,他们正处于一个告别少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期,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也夹杂着一丝迷茫。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群大陆学生,是如何在这片充满人文气息的台湾土地上,展开他们的游学之旅的。他们会在台北的街头,感受到独特的都市节奏吗?他们会在台南的古迹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吗?他们在与台湾同胞的交流中,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本书,是不是会像一本青春的日记,记录下他们在这片岛屿上,那些或喜或忧,或惊或叹的瞬间,以及在这段旅程中,他们是如何认识自己,又如何拥抱未来的。

评分

《岛屿的过客:一群大陆学生后青春的台湾游学记忆》这个书名,让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青春的漂泊感,以及对未知的好奇。 “岛屿”的意象,总是让人联想到一种独立、自成一格的空间,而“过客”则带有一种匆匆而过的意味,暗示着这段经历的短暂,却又可能留下深刻的印记。 “后青春”更是准确地捕捉到了一个人生阶段——他们既不再是纯粹的学生,也未完全步入社会,处于一个既有憧憬又有迷茫的过渡期。 我可以想象,这群大陆学生,带着各自的背景和期望,踏上了台湾这片土地。 他们或许会在台北的街头,感受着浓厚的文艺气息,又或许会在古老的庙宇前,感受着历史的沉淀。 在他们的游学过程中,一定会有许多生动有趣的瞬间,有与当地人的交流,有对台湾美食的品尝,有对台湾文化的体验。 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展现,这些年轻的“过客”,如何在短时间内,对这座岛屿产生深刻的连接,又如何在这次经历中,找到自己成长的方向。

评分

“岛屿的过客:一群大陆学生后青春的台湾游学记忆”——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和故事性。 “岛屿”的意象,总会让人联想到独特的风光和文化,“过客”则暗示了一种短暂而深刻的经历。 “后青春”这个词,更是精准地勾勒出了这群学生所处的生命阶段,他们既有年轻人的冲劲和好奇,也开始思考人生的方向。 我可以想象,这群来自大陆的学生,带着各自不同的期待和背景,踏上了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台湾土地。 他们或许会在某个古老的街巷里,寻找那些被遗忘的历史;或许会在热闹的夜市中,品尝地道的台湾美食;又或许会在大学的课堂上,与台湾的同学探讨着彼此的观点。 我很好奇,在这段游学旅途中,他们会遇到哪些有趣的人,经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这本书,是否会像一本青春的手札,记录下那些闪闪发光的瞬间,以及他们在这次旅程中,对自我认知的改变?

评分

“岛屿的过客:一群大陆学生后青春的台湾游学记忆”——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于青春、旅行和成长的种种回忆。 “岛屿”,总是带着一种神秘的吸引力,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索,去发现。 而“过客”,则赋予了这种探索一种时间性和短暂性,仿佛是一场短暂却刻骨铭心的邂逅。 “后青春”,更是精准地描绘了这群学生所处的生命阶段——他们已经告别了懵懂的少年时代,但尚未完全成熟,内心充满了对世界的渴望与迷茫。 我猜想,这本书里讲述的,一定是那些在台湾街头巷尾留下的足迹,在与当地人真诚交流中获得的感悟,以及在面对未知挑战时所爆发出的勇气。 我非常期待看到,这些来自大陆的学生,如何用他们的眼睛去观察台湾的风土人情,如何用心去感受那里的文化底蕴。 是不是会在某个宁静的夜晚,他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的旅行心得,讨论着对台湾的初印象?是不是会在某个历史悠久的景点,他们被深深吸引,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与未来?

评分

读到《岛屿的过客:一群大陆学生后青春的台湾游学记忆》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的是一种青春的悸动和成长的阵痛。 “后青春”这个词,恰恰捕捉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年纪:告别了校园的象牙塔,却尚未完全融入社会的洪流,依旧保有少年人的冲动和理想,但也开始感受到现实的压力和未来的不确定。而台湾,这个充满人文气息和独特历史印记的宝岛,无疑是这样一个年纪的年轻人,一次绝佳的“走出去”的目的地。我好奇的是,当这群大陆学生踏上这片土地时,他们会以怎样的视角去审视台湾?是带着审视的眼光,还是带着憧憬的目光?他们的游学,是纯粹的学术交流,还是包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书中是否会描绘他们如何在台北的夜市里品尝地道的蚵仔煎,如何在台中的老街巷里寻找那些被遗忘的时光,又如何在高雄的海港边感受海风的吹拂?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与台湾的学生、当地的居民产生交集,他们的交流中是否会流露出两岸青年共同的烦恼与快乐,又是否会因为地域的差异而产生一些有趣的误解和碰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