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府王爷:台湾素民史之一例

苏府王爷:台湾素民史之一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苏府王爷
  • 素民信仰
  • 民间宗教
  • 历史人类学
  • 宗族社会
  • 清代台湾
  • 地方史
  • 文化史
  • 信仰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四百年台湾宗教大解构!
  一位「敬天爱人」的「王爷信仰者」,他的自省、自觉,吐露人性的芬芳。

  「每逢癸亥年,王爷代天巡狩」这流传民间的俚谚传奇,其背后的意涵为何?台湾神明繁多混淆,神佛不分、神佛杂处如何成为台湾庙寺的特有现象?台湾素民何以在不同外来政权的统治下,始终实践着观音法门无功用行的特质,保有其圆融无争与善良热情?本书以一位王爷信仰者为例,深层解剖台湾传统宗教史。

  「苏府王爷」:苏振辉先生是嘉义县布袋新塭人,1957年10月出生。在那段清贫年代,这个成长于嘉义乡下的子弟是如何突破贫困与父权文化的枷锁,迸发其青云志,终成一杰出企业家;又是如何透过自省与自觉,无悔地投入艺术推广、关怀台湾山林生界,更活跃于环境保护运动的支持之路?这可从人类学的角度说起。

  本书以人类学的访谈法,全貌地将苏振辉先生放进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大脉络中。作者先从人文与历史背景诠释孕育苏先生的奥蕴:借着走访苏先生的故乡与其母亲母土的摇篮,发掘一向被误解扭曲的「迷信」,正是台湾「善根」的内涵;接着直溯台湾人格、精神的总根源,实乃明郑王朝所寄寓的应现妈祖信仰的隐性文化,而这套隐性文化,造就出苏先生等谦卑自牧的台湾素民。之后贯穿民族到个人:描述苏先生的家世与家庭背景,更以苏门八代从海向陆,再由陆向海向全球的世系繁衍,点出山海子民跨越世代的泱泱格局,由是可了解台湾人勇于从传统走向新局的人格趋势。

  「禅门的观音法理所应现万神的造神原则,是台湾民俗信仰的主轴与台湾人格的终极底蕴。」作者表示,他是借书写苏振辉先生这位王爷信徒,尝试挖掘台湾人深沉的内在。他做到了,而这只是台湾素人中的一位。原来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芝兰玉树般的素人们,在生活中随处可遇!

作者简介

陈玉峰

  1953年生,台湾云林北港人。
  曾任大学教授、大学副校长、总统文化奖得主、保育运动草根先锋等等。

  陈玉峰教授历年着作(前卫出版):
  【台湾植被志】卷一《总论及植被带概论》
  【台湾植被志】卷三《亚高山冷杉林带与高地草原》(上)
  【台湾植被志】卷三《亚高山冷杉林带与高地草原》(下)
  【台湾植被志】卷四《桧木雾林带》
  【台湾植被志】卷五《台湾铁杉林带》(上)
  【台湾植被志】卷五《台湾铁杉林带》(下)
  【台湾植被志】卷六《阔叶林(1)南横专册》
  【台湾植被志】卷六《阔叶林(2)》(上)
  【台湾植被志】卷六《阔叶林(3)》(下)
  【台湾植被志】卷八《大甲镇植被》
  【台湾植被志】卷九《物种生态志》
  《阿里山:永远的桧木雾林原乡》(与陈月霞合着)
  《自然学习者的教育观》
  《台湾生态与变态》
  《火龙119:阿里山1976年大火与迁村事件初探》(与陈月霞合着)
  《21世纪台湾主流的土石乱流:台湾山地灾变以及灾后人造孽》
  《告别世纪》
  《自然印象与教育哲思》
  《台湾山林与文化反思》
  《土地伦理与921大震》
  《人文与生态》
  《台湾生态悲歌》
  《台湾生态史话15讲》
  《前进雨林》
  《印土苦旅:印度.佛教史笔记》
  《山.海.千风之歌》
  《玉峰观止:台湾自然、宗教与教育之我见》
  《山灾地变人造孽:21世纪台湾主流的土石乱流》
  《台湾素人:宗教、精神、价值与人格》
  《苏府王爷:台湾素民史之一例》

《梨园春秋:清代台湾戏曲演变考》 本书聚焦于清代台湾地区的戏曲发展脉络,以细腻的笔触和扎实的史料,勾勒出这片土地上梨园艺术从播种到繁荣的艰难历程。 本书并非对单一事件或人物的传记式描摹,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观的文化景观,探究戏曲作为一种社会媒介,如何在移民社会、殖民背景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中,完成自身的形态塑造与意义建构。 第一章 渡海而来的声腔:早期戏班的立足与挣扎 清代台湾社会结构的形成,始于大规模的汉人移民潮。这些“唐山公”们,背井离乡,将故土的文化基因带到了新的土地。戏曲,作为华人社会中最重要的娱乐和信仰仪式载体,自然成为了他们精神慰藉的核心。 本章首先考察了康熙、雍正年间,由福建、广东沿海移民带来的早期戏班形式,如乱弹、正音(昆腔)和皮影戏。这些戏班的构成往往是松散的流动性群体,他们的演出场地多变,从码头边的简易棚架到庙宇前的广场,生存状态充满了不确定性。 重点分析了早期戏班在“化地立俗”过程中的困境:语言障碍(闽南语与客家话的差异、与原住民的隔阂)、资金的匮乏以及官府对民间娱乐的审慎态度。 通过对地方志、海防档案中零星记载的梳理,本书重建了早期戏班的生存图景:他们如何通过“酬神赛会”维持运营,如何在新旧文化冲突中寻找定位。例如,在台南府城,早期昆腔的典雅与乱弹的粗犷之间的拉扯,反映了不同阶层观众的审美取向。 第二章 庙宇与戏台:仪式空间中的艺术重塑 戏曲在清代台湾的传播,核心动力来源于民间信仰活动。本书将庙宇视为清代台湾戏曲最重要的“剧场空间”,并探讨了这种空间属性对戏曲内容和形式的深刻影响。 台湾的庙宇戏台并非单纯的舞台,而是连接人、神、社区的媒介。 演出被赋予了极强的仪式性,例如,重要的神明圣诞、迎神绕境中,戏曲的安排有着严格的等级和规制。本书通过对鹿港龙山寺、艋舺龙山寺等著名庙宇戏台建筑形制的考察,分析了固定戏台(如“八卦藻井”)的设计如何服务于戏曲的声光效果与宗教象征意义。 同时,本章深入剖析了“看戏”如何成为一种社区动员和身份认同的工具。地方士绅通过赞助戏班来彰显其社会地位和对社区的责任感,而戏曲的内容也逐渐被“在地化”。为了迎合本土观众,原本以中原历史故事为主的剧目,开始大量吸收台湾本地的传说、风俗甚至是一些具有反抗意味的民间叙事,使得台湾戏曲逐渐脱离了纯粹的“移植文化”范畴,开始孕育出自身的地域特色。 第三章 南北戏班的角力:文化版图的形成 随着清代台湾的开发深入,南北两地的戏曲生态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化发展。 在南部(如府城、嘉义),闽南文化占据主导,以泉州、漳州腔调的“歌仔戏”(尚未完全定型,多指南管、北管的融合体)发展更为迅速,其特点是强烈的口语化和对地方俚语的运用。 而在北部(如艋舺、大稻埕),由于商业贸易的繁荣和客家人口的聚集,戏曲的融合性更强,北管的乐器配置在仪式和庆典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这一时期的戏班竞争异常激烈,不同流派的戏班为争夺演出资源(如地方豪绅的赞助券或庙宇的档期)而展开的“锣鼓经”对决,成为民间津津乐道的话题。 本书特别关注了清末台湾戏曲界对“国乐”的初步接触,以及在洋行与外商影响下,西方音乐元素如何以一种边缘但不可忽视的方式渗透到传统戏曲的伴奏体系中,预示着未来戏曲改革的可能方向。 第四章 艺人的社会地位与家庭传承 戏曲的繁荣离不开艺人群体的支撑。本书试图还原清代台湾戏曲艺人的真实生存状态,挑战将他们简单视为“倡优”的刻板印象。 戏班的组织结构通常是紧密的家族或师徒制,艺人们往往生活在底层,但同时也掌握着重要的文化资本。本书通过对清代“戏班契约”、“师徒授艺”文书的解读,揭示了艺人等级制度的森严:从班主、领班到配角、武行,每个层级都有明确的义务和报酬。 更重要的是,探讨了女性艺人在台湾戏曲史上的复杂地位。在男多女少的移民社会,女性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她们的表演权力和社会评价往往受到严格的道德约束。本书梳理了在地方志中被提及的几位知名女伶的片段记载,分析了她们如何在表演与礼教的夹缝中寻求生存与艺术的平衡。 结语:一部活着的文化史 《梨园春秋》最终落脚于对清代台湾戏曲“地方性”的肯定。它并非仅仅是音乐史或剧场史的简单陈述,而是通过戏曲这一媒介,折射出清代台湾社会从开垦到初步定型的复杂图景:移民的乡愁、信仰的凝聚力、商业的驱动力以及文化身份的自我构建。 戏台上的锣鼓喧天,是这片土地上早期居民生命力的最直接体现。本书旨在为理解台湾早期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和韧性,提供一个清晰而坚实的文化坐标。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一 另类禅除.另类传记-释传道
序二 默默行善的王爷信仰者-杨惠南
序三 敬天爱人的王爷传奇-杨博名
自序 陈玉峰
苏府王爷:台湾素民史之一例

1吾土吾民
1.1 楔子
1.2 好美里的盐硷土地
1.3 旅途 
1.4 从富安宫到鹏上宫作客
1.5 嘉义自强街「鹏上宫」因缘
1.6 青年陈永轩与鹏上宫
1.7 汪丽云女士的从乩路
1.8 王玉娟的信仰观
1.9 蔡隆德先生与太圣宫
1.10 菲立辛根堡与好美里地区

2  文明的黎明与沧桑
2.1 「东番记」时代暨之前
2.2 郑成功
2.3 史略
2.4 宗教心理与政战
 1. 妈祖信仰的解构
 2. 郑氏王朝覆灭之际的宗教政战举例

3 急水溪的传奇
3.1 永华墓
3.2 神乩蔡荣明先生
3.3 相公庙与万圣公庙
3.4 果毅后堡灵霄宝殿、天后宫
3.5 赤山龙湖巖
3.6 万善之堂
3.7 蚵寮保安宫
3.8 急水溪入海口
3.9 重返旗、鼓、剑、印 果毅后
3.10 西拉雅文化与段洪坤老师
3.11 佛山观音巖与林文彬主委
3.12 神农大帝镇西宫
3.13 再访荣明乩士
3.14 尖山记事

4 陈永华经略台湾与王爷信仰
4.1 陈永华其人或相关
4.2 孤臣无力可回天
4.3 王爷信仰的解构
 1. 现代版王爷庙总本山南鲲鯓代天府的来源
 2. 宗教或历史学界、唯物论者的王爷见解
 3. 王爷信仰的本质或内涵
4.4 李岳勋(1972)解读陈永华开创洪门、王爷信仰的摘要

5新塭嘉应庙与苏宝庆先生伉俪
5.1 新塭苏宝庆先生族谱世系
5.2 新塭「嘉应庙」
5.3 言必称王爷
5.4 鱼博士苏宝庆先生
5.5 缘而葆真,清而容物--蔡时女士
5.6 老茨巡礼
5.7 把玩灵性的贸易家

6苏府王爷
6.1 打骂教育出贤嗣?
6.2 折指之痛,生灭之机
6.3 海洋儿女的温情
6.4 中学青年期的阿辉仔
6.5 底定干坤贤内助--林金叶总经理
6.6 初步创业之路
6.7 创业辛酸与点滴 
6.8 转机
6.9 隔代乖隔与挑战

7素民文化之路与内在世界
7.1 素人历程素描
7.2 苏董的内心世界
 1.另面稜镜的观照
 2.人性试金石
 3.自我教育
7.3 净化时期与台湾灵性的复兴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自序

陈玉峰

  秀琴阿桑凝神专注地,握着一把小剪刀,在为麦片纸盒打洞。纸盒四边,整齐地挖出二十四个透气的小洞。午后的冬阳斜照着她,她坐在魍港(好美里)太圣宫的庙侧门口。这座庙宇供奉的主神之一,魍港妈祖,祂比郑成功更早了数十年来到台湾,祂在先民最艰困的年代,「剜肉治病」,也就是从祂神像的底座,挖剔出薄木片,和着草药提供给村民煎服。祂,将近四百年间未曾被政权收编、□封,而从来默默示现、照顾子民。

  纸盒子是用来装盛唤儿子德隆先生去买来的螃蟹,还不时殷殷交代不能闷死牠等等。我驱车离开好美里之后,电话传来德隆先生的转话:「你塞给我妈的那些钞票,她连同鱼虾放一起,装在箱子内,因为怕你不知道而转送给别人家,故而告知你一声。妈说,够用就好,我们不缺钱!」;2013年1月16日,这对母子再度予我没钱的富豪的温暖,好美的一幅素描。

  德隆先生担任太圣宫庙祝,一生奉献神职,未婚,与母亲秀琴阿桑相依为命,他的月薪恰好是22K。他们活得愉悦、祥和,「只求可以助人,而不思被人助、被神助」!

  台南永康妙心寺的传道法师,搬来一大堆台语文辞典、字典,挑灯为我查验、解说台语用字,兼析佛法。2012年10月3日的夜深了,寺人皆已入眠,我看着年事已高的法师,那种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态度,心中不忍。临行,他还带我到二楼藏书处,示范许成章教授的台语八声举例,且将整套许教授的《台湾汉语辞典》送给我,只希望台湾人可以稍稍了解母语的优美与深邃,但愿天下人不忘本!本书草稿我寄给法师后,他更逐字校勘,密密麻麻註记,他以台湾业已消逝踏实、笃厚的精神呵护我!

  果毅后不知名的蔡先生导引我去採访妈祖的乩身,慈祥可爱的蔡荣明先生,他为我鉅细靡遗地讲解妈祖降驾的指示,从台湾百零八万年的地体变迁,到陈永华如何运用急水溪的奥秘和盘托出,不仅将「不想讲、不能讲」的,都讲给我录音,也把他的手稿让我影印,他一生「做人,只是存个良心……」。邂逅镇西宫主委林文彬先生的当夜,他坚持请我在庙口吃碗点心面,为我谈出意象丰富的,旗(尖)山与鼓(佛)山的神话故事,勾起我属灵的乡愁。他一生刚正不阿、是非分明,他让我想起周金刚自焚一生所重视之《金刚疏钞》。

  吉贝耍年轻的段洪坤老师与我一见如故,恨不得倾尽他钻研的心得告知;朴子万善庙的曾明福主委、嘉义鹏上宫的汪丽云女士、王界生先生、王玉娟女士、陈永轩先生,副濑富安宫的黄相松义工,蚵寮保安宫的王先生,尖山义善堂的张辉煌庙祝,伙同知、不知其名的台湾素人,甚至于古人如陈永华参军、昔时英灵,有形或无形,皆以裸真、赤诚相待,助我一臂之力,他们示现了「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烦恼,所做功德尽以施之」的台湾人格底蕴,他们忘却了善与不善。

  本书的访调殆自2011年底开始,而密集撰写于2012年底至2013年初夏。此间,我所访谈、际遇的人,绝大部分我原本从不认识,或只逢机相谈,他们都以如是坦率、热诚地,待我如同亲人,他们恰好都是我心目中,道道地地的台湾人,我的书写,正是要探索这样的人格底蕴,这样的文化,台湾人的本然。可以说,我在书写本书主角的苏振辉先生,他却应现成为我所际遇的人、事、时、地、物,让我浏览他的前世与今生。借由撰写他的因缘,相当于走过台湾文明史,之如何形塑现今的台湾素人。

  第一章主述苏振辉先生的母亲蔡时女士的故乡好美里,该地区在郑成功之前叫做魍港。魍港这中文地名,首度出现于陈第1603年的「东番记」一文,是他于1602年农12月8日,跟随沈有容自料罗湾出发,追剿海寇,来到台湾的见闻录。当时的魍港位于倒风内海北端的沙汕隘口,也是闽南海民最早来台拓殖的据点之一,蔡时女士正是出生于倒风内海正式沧海转桑田的1934年,八掌溪原本北流的出海口,在该年直冲西流,形成今之入海轨道。

  为了了解孕育苏振辉先生的母亲母土的摇篮,或时空背景,走访太圣宫蔡隆德先生,因而巧遇蔡母颜秀琴女士,他们母子为我开展了环境总认知,此间,奇妙的过程,恰好也让我记述台湾人的人神之间的底蕴,写出了一向被误解、被扭曲的「迷信」,事实上正是台湾善根的内涵。

  第二章直溯台湾人格、精神的总根源,实乃郑氏王朝的民族精神、人伦节操,寄寓于闽南居士禅的应现妈祖信仰,以之传承禅门法脉与社会理想。而郑氏三代一贯想要让台湾独立或半独立的努力与坚持,却遭遇叛徒之觑破郑氏王朝灵魂、信仰总依归的妈祖神髓,继而杀神、杀灵,以武力颠覆、文化怀柔,收编了妈祖信仰,让原本反清的闽南、台湾禅徒,陷入民族、伦理、灵性、精神的大破产。更悲惨的,以建立庞多的妈祖庙,用来监控台湾人的思想管控与情治中心,并且,为打压及消灭郑氏王朝的意识形态,在212年统治期间,焚毁历史、纂改历史,丑化台湾人,无所不用其极地污名化台湾人,另一方面,台湾菁英在陈永华假死、苦心擘划下,放弃妈祖信仰系统,另创地下洪门组织等,借由禅门观音法理的宗教手法,以地下或隐性文化的应变反攻大陆,且迟至18世纪初,始褪尽帮会色彩,直接以民间宗教庙宇的王爷信仰现身(第三章)。

  无论妈祖信仰或王爷信仰,其法脉、法门、法理彻底是本体观音(观音佛祖)、应现观音(妈祖及王爷或其他繁多神明)、三太子等,从里到外的禅门主结构,构成台湾神庙的基调,但因处于专制强权高压、屠杀、取缔的现实之下,遂编杜系列神怪小说、故事,舖陈迷障,掩护主体之传承。这套隐性文化的教化主旨、灵性唿唤或心理疗法即「观音法理」(陈玉峰,2012a,244-344,以及本书英译附录),其实践的理想人格、精神目标或典范乃《维摩诘所说经》〈香积佛品〉的「菩萨成就八大法」:「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与〈菩萨行品〉的「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不坏威仪,而能随俗……」,从而产生台湾的素民文化,而不论外来政权是满清、日本军国或白恐国府,始终实践着无善之善、无德之德、无宗无教的无所求行、无功用行(陈玉峰,2012 a;b)。

  第三章我勘查急水溪流域,特别是从果毅后陈永华衣冠冢到出海口的传奇,追溯台湾文明史上第一位永世的政治家的大智大慧(第四章)。此间,予我如诗、似歌、风谣、性灵的无限美感!

  经由这四章的回溯,我花了大约三分之二的总篇幅,诠释孕育台湾素民或苏振辉先生的奥蕴,但这只是人文、历史大背景的部分。

  第五章交代主角的家世、家庭背景,相当于从台湾文明史到苏门的衔接。由于台湾人集体意识的象征,在于信仰圈中心的庙宇,而家庭总象征的厅堂,事实上,正是庙宇的简缩版,从庙宇到厅堂,贯穿了从民族到个人的文化传承与灵性依据,据此而演义苏振辉先生的传记。

  第六章以苏振辉先生为范围,揭露苏门八代的孳息,从海向陆,由陆向海向全球,终于跨出山海子民的泱泱格局、熠熠人格,而超越世代,不仅无愧于传统禅门无功德的无功用行,更跨出新世纪的新典范,故而全书冠以苏府王爷的位格。道在活人,且精神长存,这就是台湾素人文化。

  由苏振辉先生的不平凡当中的平凡、平凡当中的不平凡,大致可以了解台湾人从传统走向新局的人格趋势,因为,四百年来台湾重大的缺陷之一,在于跟台湾自然生界、土地的隔离,切断了从天文、地文、人文、生文统合为一的关键环节,致令台湾子民一直未能作根本的自觉或觉悟。此面向正是我一生努力的,自然情操与土地伦理的创建。在个人接触或观察台湾历来的政治人物当中,稍微具备此等情操者,仅如前行政院长游钖堃先生、陈定南先生、叶菊兰女士等不出十位数。

  而苏董来自八掌溪海隅的脐带,竟然只在几次登山的经验、感悟中,走上实质生态保育与环境保护的「无功用行」,台湾有文明史以来,寥寥无几。

  由于苏先生右手做的,不让左手知道,右手也忘掉了,他几乎不留什么记录,只以整个生活示现自自然然,因此,在我的「逼迫」下,勉强留下些微的记录做见证,如第七章。

  至于台湾人格、价值、信仰总源头的「观音法理」(陈玉峰,2012a,《台湾素人─宗教、精神、价值与人格》,244-297页),为提供给西方人的理解,特翻译为英文,作为本书的附录。

  借由我与苏振辉先生的因缘,走访一些台湾的庙宇。而每座庙宇都是地区素民的集体记忆、灵魂依归、历史浓缩、教化中心,撇开形制的大同小异,每个地区或境界,自有其独特的史诗、境遇与特征。细细品味,即可品尝台湾人性的芬芳。

  2012年6月12日午后,我在台中市文心路与昌平路交叉口一角落,二分埔的福德祠前小坐。然后,一位年轻妇女前来,她烧香、点烛,虔诚祭拜,且口中唸唸有辞甚久,她的表情专注,向着土地公倾诉,俨然有种毫光笼罩或从她头顶散发,然后她到金炉焚烧金纸离去;接着有位老年男子经过,他到香炉前合手膜拜、闭眼肃穆。之后,将手腕上的挂珠脱下,在香炉上绕了3圈,而后离去;庙侧,樟树下的座椅上,侧睡着一个流浪汉。周遭各式车辆依循红绿灯的节奏,划破偌大空间的匀称,穿梭种种涟漪且交叉震盪。而土地公的小庙自成一幅宁静,直把车水马龙看成一幅静画。

  又有三、五行人,专程或路过,庙前吸取一口安宁而离去。我相信世人不时多几分钟面对自己与神明的那份专注与单纯,世间、社会将更和谐与安详。

  走过一甲子岁月,我曾经以最青壮的年代,投入剧烈的社运抗争,如今一样永不退转。然而,如同我从苏振辉先生学到的,我的方式改变了一些,我将重点摆放在正面的教化,而不再只是恨铁不成钢,恨不得台湾社会一夕而可脱胎换骨;相反的,做该做的、能做的,无得无失。如今,台湾的过去、现在、未来差不多可以看得透彻,我从台湾人的正面出发。

  历来在批判台湾人的缺点时(我自己曾经也是,后来才恍然大悟;陈玉峰,2011,《兴隆净寺(一):1895年之前》,65-67页。),可以说,其内容的极大比例,其实是中了清代官僚、日治军国、国府白恐与高压统治下,污名化台湾人的剧毒或遗毒,特别是在宗教信仰及价值观或人生态度面向。因为,要击败一个人的最佳办法之一,是毁掉他最引以为荣、为傲、价值系赖、灵魂信仰的那一块中枢部位;要统治一个族群、民族、国家的最佳策略之一,是杀掉该族群等的神明、信仰的诸神,以及摧毁该族群等的集体信心、历史荣耀、共同属灵的依据,让个人以迄族群等,陷入一种自卑、自贬、自贱的迷途。

  而台湾人要从三、四百年的大陷阱、大流沙的漩涡中,自拔、自觉、自重、自我肯定,且流露出有节操、有格调的氛围,而几近完全没有沾染此等污名化或污染的人,有史迄今没几个,李前总统登辉先生是其一,至于多如牛毛的有名气、有地位、有钱势、有学问等等的人物,大概用手指头、脚趾头即可算出来,但我在民间草根行列中却是遍地芳草、幽兰,到处可遇!我不是要去贬低一大票或数不清的「有什么」的人,只是我强调、认定的这样子的人,基本上相当于禅门的证悟者、觉者。事实上,我完全尊重、尊敬每一个人;会去贬低别人的人,本身就是沉溺的弱势者。我要写素人,写四千多种绿色自生植物般的二千多万台湾草根的有缘人,就是要彰显我们本来如是!只消「念」一转,任何人如是!而不在于外在的法相、妄相、假相。

  这本书一贯的核心,殆即「若不回头,谁为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诚心敬吾,无拜无妨;行为不正,百拜无用」(註:书中另行加註)!也就是自觉的强调,但自觉是无法定义、界定的灵性特征,我只能由应现出来的人物来侧写、素描,而苏府王爷恰好是一例证,颜秀琴女士、蔡时女士当然也是。他们绝非单独的一个个体,你、我、他都是台湾史上交错影响、脐带相连的活体文化,且随时、随地应现与相互唿应!

  于是,本书所谓的素人,很大一部分的特征,或说最重大的特征在于自觉,而与名相无关。感恩任何我在台湾的际遇!感恩苏振辉先生赋予我书写的机缘!

  而书写本书后期,与学文、丽霞贤伉俪结缘,他们发心要照顾我的部分饮食,不时寄来自制的粮草,让我品味着草根香;又如叶秋源先生长年将他看过、眉批的简报、图书,不时寄来指导,伙同众多2007年以降,关心、照顾我清贫生活的朋友们,都是我起心动念的善根助缘,无以为报,但借寸笔,铭记感恩!!

  感觉上,这是我最发心力观照的一册书,但愿有缘人分享。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苏府王爷:台湾素民史之一例》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充满了叙事张力和历史的趣味性。“苏府”和“王爷”的组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台湾本土的民间信仰、地方派系,或者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这本身就带有一种引人入胜的神秘感。而“台湾素民史”则将这一切拉回了现实,提醒我们,这本书的落脚点在于普通人的生活。我特别喜欢“之一例”这个表述,它意味着这个“苏府王爷”的故事,并非是台湾素民史的全部,而只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缩影。这让我更加好奇,作者将如何通过这个“一例”,去窥探更广阔的台湾民间历史。我期望书中能够深入描绘那个时代的台湾社会图景,从经济基础,如农业、渔业、手工业,到社会关系,如宗族、邻里、劳工群体,再到精神文化,如民间信仰、习俗仪式、节日庆典,等等。而“苏府王爷”在这个图景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是一个推动者,一个观察者,还是一个被观察者?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台湾这片土地上,普通人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是如何面对挑战,又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古朴的字体和素雅的插画,仿佛能穿越时空,直接触碰到那个年代的脉搏。我一直对台湾的历史,尤其是那些不那么为人所熟知的部分,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书名《苏府王爷:台湾素民史之一例》恰好点燃了我心中的好奇。它没有选择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素民”,这让我感觉更有温度,也更能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在翻开书之前,我就已经开始想象,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个“苏府王爷”的身份,在台湾这片土地上,会承载怎样的故事?是波澜壮阔的传奇,还是细水长流的民间智慧?是家族的兴衰,还是个人命运的跌宕?这种未知的可能性,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细腻而又不失力量的笔触,为我展现那个时代下,一群普通人的生活画卷,他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如何面对时代的洪流,如何在历史的缝隙中留下自己的印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王爷”的故事,更是关于一群“素民”的故事,关于台湾这片土地上,曾经真实存在过的生命轨迹。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找到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闪光点,找到那些值得我们去铭记的、平凡而又伟大的灵魂。

评分

《苏府王爷:台湾素民史之一例》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和地域的鲜明性。首先,“苏府”两个字,自带一种历史的家族感,仿佛能勾勒出一个显赫的门第,一个承载着家族荣光的府邸。而“王爷”这个称谓,虽然在台湾的语境下可能有着不同于大陆的含义,但无疑指向了一种权力和影响力,或者至少是一种被尊崇的地位。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台湾素民史”这个概念。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会仅仅聚焦于某个权力中心的人物,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普通民众,去挖掘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个“苏府王爷”的故事,如何能成为“台湾素民史”的一个“例”?这其中蕴含的联系和叙事角度,让我充满好奇。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这个“王爷”的故事,串联起台湾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展现那个时代下,普通台湾民众的日常,他们的辛勤劳作,他们的精神信仰,他们的悲欢离合。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台湾基层社会的窗户,让我们看到那些被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真实生活。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台湾地方史颇有研究的读者,我对于《苏府王爷:台湾素民史之一例》这个书名,确实感到非常新颖和充满启发。“素民史”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它将我们从高高在上的历史殿堂拉回到人间烟火。而“苏府王爷”这个具体的指称,又为这抽象的“素民史”注入了生命力。我猜测,这位“苏府王爷”可能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皇权继承者,而是在台湾某个地区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家族成员,或者是由此衍生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他的故事,很可能成为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台湾在某个特定时期,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社会结构、经济活动以及文化习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这个“苏府王爷”家族的兴衰变迁,以及他们与周边普通民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可能扮演过慈善家、宗族领袖,甚至可能是地方自治的参与者。而那些“素民”,又如何在“王爷”的光环之下,或者是在“王爷”的影响范围之内,形成自己的生活逻辑和生存方式?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填补历史研究中常常被忽视的那些微观层面,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台湾。

评分

当我看到《苏府王爷:台湾素民史之一例》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涌现出许多关于台湾历史的片段和想象。首先,“苏府”两个字,带有一种古朴的东方韵味,让我联想到那些流传下来的家族故事,也许是关于某个大家族的兴衰,又或许是关于某个地方的起源。“王爷”的称谓,则增添了一丝神秘感和权威感,但结合“台湾素民史”这个副标题,又让人觉得这种“王爷”的身份可能并非纯粹的封建皇权,而是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因为某种原因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物。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如何将一个“苏府王爷”的故事,融入到更广阔的台湾民间历史的叙事之中。是这位“王爷”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台湾社会的某种缩影?还是他的家族,与台湾的普通民众有着怎样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试图从一个看似“特殊”的人物切入,去展现“普通人”的历史。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腻地刻画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包括当时台湾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人文风情,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抗争,他们的日常。

评分

我对《苏府王爷:台湾素民史之一例》这个书名,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在地性”和“微观性”。“苏府”二字,自带一种地域感和家族传承感,让人联想到在台湾某个特定区域,一个曾经显赫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家族。“王爷”的身份,在台湾的民间信仰和历史语境中,常常带有一种特殊的意味,可能与地方的守护神、领袖人物,或者因功勋卓著而受人尊崇的个体有关。而“台湾素民史之一例”这个副标题,则更是点睛之笔。它明确地告诉读者,这本书并非要讲述一个帝王将相的故事,而是要通过一个特殊的“王爷”的经历,去折射和展现台湾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社会变迁和文化风貌。“素民”二字,是这本书的核心,它代表着沉默的大多数,那些构成历史肌理的基石。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苏府王爷”的家族史,以及他与当地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动,他如何在这个社会阶层中定位自己,他的行为又对周围的“素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他在维护地方秩序,还是他在参与地方的经济活动?他如何看待和处理与普通民众的关系?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让我们看到,在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台湾社会真实的脉动和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评分

《苏府王爷:台湾素民史之一例》——这个书名,如同一扇古老的木门,轻轻叩响了我对台湾历史的探求欲。我一直对那些“非主流”的历史叙事抱有浓厚的兴趣,那些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去还原历史真实面貌的作品,往往更能触动人心。《苏府王爷》这个名字,就给我这样的感觉。它没有选择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一个相对陌生的“苏府王爷”,并且将他的故事定位为“台湾素民史之一例”。这其中的“之一例”三个字,更是充满了想象的空间,暗示着这只是无数个在台湾土地上,由普通人书写的历史篇章中的一个。我好奇这位“苏府王爷”究竟是谁?他的“王爷”身份又有着怎样的由来?他与台湾的“素民”——那些普通民众,又有着怎样的互动和联系?是他们的命运相互交织,还是他见证了他们的生活变迁?我希望作者能够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为我展现那个时代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情感世界,他们的社会关系,他们的文化习俗,以及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适应。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苏府王爷:台湾素民史之一例》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在某个古老的台湾小镇,一个姓苏的家族,出了一个被尊称为“王爷”的人物,他可能不是皇族,但在当地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这本书的重点并非这位“王爷”本身的传奇,而是通过他,去揭示“台湾素民史”的一角。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展现普通人生活,挖掘被遗忘的历史片段的作品情有独钟。“素民史”这三个字,代表着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底层叙事的关注。我期待作者能够以“苏府王爷”为线索,去勾勒出那个时代台湾民间社会的风貌,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宗族观念,以及他们在这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互动。这位“王爷”是当地的守护者,还是仅仅是一个符号?他的存在,又为“素民”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是他们的生活因此而有所改善,还是他们也在“王爷”的光环之下,默默地书写着自己的历史?

评分

《苏府王爷:台湾素民史之一例》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想要了解“幕后”历史的冲动。“苏府”和“王爷”的组合,似乎指向了一个相对独立且具有一定权力的个体或家族,但紧随其后的“台湾素民史”则巧妙地将其拉回了大众的视野。我猜测,“苏府王爷”可能是一个在台湾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又不属于官方主流记载的人物。他的存在,或许就像是观察台湾民间社会的一扇窗户,通过他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台湾普通民众的生活百态,他们的生存困境,他们的情感寄托,他们的社会网络,以及他们面对时代变迁时的反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们了解到“素民”们是如何在历史的大潮中沉浮,他们如何形成自己的社区,如何维系自己的生活,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本书的意义,可能就在于它能够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厚重感,不仅仅在于那些叱咤风风云的人物,更在于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构成了历史真实的肌体。

评分

我之所以会被《苏府王爷:台湾素民史之一例》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蕴含的“素民史”的概念。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那些被官方记载、被宏大叙事所构建的历史所淹没,而那些普通人的声音,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流淌的个体命运,往往被遗忘。这本书的副标题,恰恰提醒了我们,历史并非只有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有着无数平凡人的辛勤耕耘和默默付出。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从一个“苏府王爷”的视角切入,去展现台湾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这个“王爷”是真正的皇室后裔,还是仅仅是一个在地方上有影响力的人物?他的存在,又会与台湾的普通民众产生怎样的联系?他是否会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支柱,还是会成为压迫他们力量的一部分?我期望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个时代台湾社会的真实肌理,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到宗族关系、社会习俗,去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台湾社会生活图景。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充满人情味的方式来叙述,让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与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