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以下各层次的析论组成:(1)整理在东亚区域中被现代政治与传统文化左右的汉字在台湾引发的「混成语现象」;(2)分析这种混成的汉字汉文带给台湾人的想像;(3)探讨这种文体想像的崩坏与重构,以及对这种想像的见解问题;(4)究明众多文体的分界与生成过程;(5)探究在日本帝国扩张下,新的汉文解释共同体重组的实际状况。以上五个主题依序为本书前5章,第6章则为本书的考察与总结;以此篇幅试图探讨日治时期台语文成立的历史过程,为现代台湾人的精神文化史进行点描。
本书最关心的课题,是以世界殖民史与东亚区域文化史的视角,考察出现在台湾的汉字汉文诸相各具什么意涵;这将在第5章及结论探讨。
本书特色
本书将向来被视为既定分析概念的「汉文」当成主要分析对象,考察台湾语言文体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混成语现象」,以自创的概念「殖民地汉文」当成贯穿整体论述的概念,分析、考证台湾的各种文体及其背后隐含的政治、文化、社会、阶级、思想与历史意义,试图探讨日治时期台语文成立的历史过程,为现代台湾人的精神文化史进行点描。
「殖民地汉文」存在于台湾,与其说是历史的偶然,不如说是文化发展的必然。
如今,台湾社会上的汉文书写具有高度恣意性和创作性,是种由民间主导、「约定俗成」的文体表记规范,而这种「台湾国语」的创出及默契规范,将逐渐成为台湾人内涵的一部分。因此,尊重多元、保持融合,反映台湾文化的自主性和特色,策略性地利用混杂以达成「同中求异」的理想,应该是台语文发展最自然且可行的一条路。
作者简介
陈培丰
台湾台北市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语日本文化硕士、日本东京大学总合文化研究博士。曾任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副教授、现任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专攻台湾语言思想史、文化思想史、文学史以及日治时期国语同化政策。着有《「同化」の同床异梦》、(日本.东京:三元社及台北:麦田出版社)。《日本统治□植民地汉文——台湾□□□□汉文の境界□想像》(日本.东京:三元社)。
序章-汉文「混成语」化的想像和界限
一、日本在台湾殖民统治的特殊性
二、「同文」下的异民族支配
三、汉字的「混成语现象」
四、折射台湾人精神与文化面貌的文体
五、以「汉文」为分析概念的局限
六、汉文的混成现象与历史定位
七、本书构成
第1章-东亚汉文的「大熔炉」
一、前言
二、日本的汉文脉络与「帝国汉文」
三、《台教会》杂志诞生
四、《台教会》杂志的影响
五、「殖民地汉文」的诞生与意义
六、小结
第2章-从明治体到「中国白话文」
一、前言
二、异于西方混成语结构的「殖民地汉文」
三、殊途同归:殊事同指,异路同归
四、从「中国白话文」出发的台湾现代文学
五、文体想像与社会现实的落差
六、小结
第3章-「听歌识字」的乡土文学∕台湾话文运动
一、前言
二、开启文体问题的潘朵拉之盒
三、普罗阶级教化主导权的争夺
四、「听歌识字」的语言运动
五、浮上台面的阶级、现代化矛盾
第4章-「中国白话文」与台湾话文的界限
一、前言
二、「一篇多语」的分工式文体与效应
三、翻译中凸显的台湾话文问题
四、难与现代翻译接轨的台湾话文
五、「中国白话文」与台湾话文的异同与论争意义
六、小结
第5章-受缚的「殖民地汉文」
一、前言
二、「殖民地汉文」诠释共同体的成熟化
三、台湾人专属文体的诞生
四、汉文与日文分际的移动
五、成为国策宣传工具的中国白话文
六、小结
结论-战前战后的「殖民地汉文」与台语文
一、前言
二、东亚地区的现代化与汉文的重组
三、从「殖民地汉文」看台湾语文的发展轨迹
四、台湾汉文的想像与界限
五、多语社会下台语文的自助重生之道
六、同样陷入「同文」泥淖的日本帝国
七、战后的「殖民地汉文」与台语流行歌曲
八、解严后的台语文发展
九、低俗小众到摩登大众的现代版「殖民地汉文」
后记
参考书目
索引
《想像和界限:台湾语言文体的混生》这本书的书名,以其独特性和前瞻性,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认为,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身份构建和思想表达的载体。台湾,作为一个经历了复杂历史变迁、多元文化碰撞的社会,其语言文体的演变无疑是一个充满研究价值的课题。书名中的“混生”,准确地概括了台湾语言生态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它暗示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台湾的语言经历了多方面的交融与演化,形成了独特的“混生”特征。而“想像”与“界限”这两个词的并置,更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我好奇,“想像”在这里是否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在创造新语言形式、表达新思想时的能动性?他们是如何在既有的语言框架下,突破“界限”,进行语言上的“想像”?而“界限”又是指什么?是语言使用上的规范、是文化认同的边界、还是历史遗留的印记?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解答,看到作者如何通过对台湾语言文体“混生”现象的细致分析,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评分《想像和界限:台湾语言文体的混生》这本书,在我初次接触到它的信息时,就立刻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它所探讨的“台湾语言文体”这个主题,本身就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台湾作为一个地理上孤悬海外,但又在历史和文化上与大陆紧密相连的特殊区域,其语言的发展演变路径,无疑是独一无二的。而“混生”二字,更是点出了其语言生态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我一直在思考,当不同语言、不同文体在同一片土地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时,会产生怎样的奇妙化学反应?是简单的叠加,还是全新的创造?“想像”一词,则进一步拓展了我的思路。它可能指代的是语言使用者在面对多元语言环境时,所进行的创造性实践,也可能是在文化认同和身份构建过程中,对语言的使用所进行的“重新想像”。而“界限”,则暗示了这种混生并非无序,而是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历史、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新的规范或边界。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透过语言的视角,去理解台湾的文化变迁、社会发展以及在地认同的形成过程。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系统地梳理和分析台湾语言文体的“混生”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如何回应和塑造着台湾社会。
评分拿起《想像和界限:台湾语言文体的混生》这本书,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台湾这片土地上丰富多彩的语言图景。从早期的原住民语言,到闽南语、客家语的广泛使用,再到日本殖民时期、国民政府迁台以及如今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台湾的语言经历了无数次的碰撞、融合与演变。而“混生”这个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种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它不仅仅是指词汇的借用或语法的简单迁移,更可能是一种深层次的语言基因的重组和创新。作者用“想像”和“界限”来概括这种混生,也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好奇,“想像”在这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否是推动语言创新的源泉,是在模糊旧有界限、开辟新语言空间的驱动力?而“界限”又是什么?它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无形或有形存在的限制,还是在不断被打破和重塑中的动态概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台湾的语言现实,去探究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密码,理解语言的“混生”是如何反映了台湾社会多元、开放、又充满挑战的身份认同。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语言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历史和身份的深刻叙事。
评分拿到这本书《想像和界限:台湾语言文体的混生》的瞬间,我便被它沉甸甸的厚度和充满哲学意味的书名所吸引。作为一名长期以来对语言学和文学交叉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深知探讨语言与文化、身份认同之间复杂关系的著作往往能带来深刻的洞察。台湾,这个充满活力且历史悠久的土地,其语言文体的演变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叙事张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台湾独特的语言生态,揭示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变迁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台湾的语言如何展现出其“混生”的特质。究竟是哪些“想像”,促使了新的语言形式的诞生?又是什么样的“界限”,在限制与塑造着这些语言的边界?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从语言文体的层面,去理解台湾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以及个体在这种混生状态下,其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的流动与建构。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颇具匠心,抽象的线条和色彩似乎在暗示着语言的交织与碰撞,也预示着内容探讨的深度和广度。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台湾语言文体混生现象的系统性阐释,以及作者独到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案例分析。
评分这本书《想像和界限:台湾语言文体的混生》的书名,极具前瞻性和学术深度,令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台湾的语言,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它承载着这片土地上丰富的历史记忆,也折射出社会变迁的深刻印记。而“混生”这个词,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台湾语言文体演变的精髓。它并非简单的语言汇集,而是一种在多元文化、历史背景交织下,不断孕育、变形、创新的复杂过程。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将“想像”和“界限”这两个概念,融入到对台湾语言文体混生现象的分析之中。“想像”或许代表了语言使用者在面对语言边界时的创造力和能动性,是对旧有语言形式的突破和新语汇、新表达方式的生成。而“界限”则可能暗示了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某种社会、文化、甚至政治的规范或限制。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细致地梳理台湾语言文体混生的具体表现,例如特定词汇的产生、语法结构的演变、文体风格的融合等,并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动因。
评分《想像和界限:台湾语言文体的混生》这本书的标题,以一种极富启发性的方式,点出了研究台湾语言文体演变的独特视角。长久以来,我对语言的演变一直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当它发生在像台湾这样,历史文化复杂、族群多元的社会时。书中“混生”这个词,精准地概括了台湾语言文体所呈现出的丰富性和动态性。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在各种历史因素,例如殖民统治、移民潮、两岸交流等的作用下,台湾的语言是如何在不同的源流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并最终形成其独特的“混生”面貌。更让我着迷的是“想像”与“界限”这两个关键词。我好奇,“想像”在这里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在创新性使用语言时所展现出的创造力,还是对语言自身可能性边界的探索?而“界限”又是什么?它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本土与外来之间、官方与民间之间的界限,还是在语言功能和使用语境中的界限?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具体的语言现象分析,为我展现台湾语言文体“混生”的生动图景,并提供一个理解台湾社会文化变迁的全新视角。
评分初拿到《想像和界限:台湾语言文体的混生》这本书,我便对其充满期待。书名中的“台湾语言文体”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领域。台湾作为一个在地文化与外来文化交织融合的独特空间,其语言的演变必然呈现出复杂而精彩的面貌。“混生”二字,更是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语言生态的动态特质,它暗示着语言并非简单的融合,而是在碰撞、对话、甚至冲突中,不断生长、变形、创造的过程。我尤其对“想像”和“界限”这两个概念的组合感到好奇。我设想,“想像”可能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在面对多元语言环境时,所展现出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动性,他们如何“想像”出新的词汇、新的表达方式,甚至新的语体。而“界限”则可能指向了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种种限制,例如历史的印记、社会的规范、文化的隔阂,以及这些界限如何被挑战、被模糊,又或者如何被重新定义。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运用精到的语言学理论和丰富的个案研究,来剖析台湾语言文体“混生”的现象,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动因,为理解台湾的语言与文化提供深刻的见解。
评分《想像和界限:台湾语言文体的混生》这本书的书名,以其简洁却极具深度的表述,成功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为一名对语言文化领域的研究者,我深知语言的演变并非孤立的现象,而是与社会、历史、政治以及文化认同紧密相连。台湾,作为一个拥有独特历史背景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其语言文体的“混生”现象,无疑是研究语言变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我尤其对“想像”这个词感到好奇。它是否指向了语言使用者在面对外来语言或文化影响时,所展现出的创造性活力?又或者,它暗示了在构建和表达自身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语言所扮演的“想像”角色?而“界限”,则引发了我对语言规范、语言边界以及身份认同边界的思考。在台湾的语境下,这些“界限”是如何形成、又如何被模糊或重塑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台湾语言文体“混生”的内在逻辑和外在驱动力,提供一套富有洞见的分析框架,并辅以丰富的案例,来阐释语言如何在“想像”与“界限”的互动中,展现出台湾独特的语言文化面貌。
评分这本书《想像和界限:台湾语言文体的混生》的书名,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点出了台湾语言文体研究的核心议题。我一直认为,语言是承载文化、塑造思维、维系身份的最重要载体之一。台湾独特的历史进程,使得其语言环境异常丰富和复杂。这里既有闽南语、客家语等本土语言的深厚根基,也有在不同时期引入的日语、普通话的影响,更有在地文化孕育出的独特词汇和表达方式。而“混生”这个词,更是精准地捕捉到了台湾语言的动态特质。它并非简单的语言融合,而是一种在碰撞、交流、甚至冲突中,不断生长、变形、创新的过程。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这种“混生”,它是否意味着语言形态上的变化,也包括语言在社会功能、文化意义上的重塑?“想像”和“界限”这两个词的组合,更是为我的阅读增添了更多的期待。它暗示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创造性的突破和边界的模糊,也可能存在着某种内在的逻辑或社会力量在划定新的范围。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深入了解台湾语言文体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张力,以及这些语言的“混生”如何反映并塑造着台湾社会的身份认同。
评分《想像和界限:台湾语言文体的混生》这本书,在我翻阅目录的那一刻,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书名中的“想像”二字,激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它不仅仅指代的是语言使用者在创造和运用语言时所展现出的创造力,更可能触及到对语言自身特性、对文化边界、对身份认同的全新认知和定义。而“界限”,则是一个更为复杂且充满张力的概念。在台湾这样一个经历过殖民统治、社会转型、两岸互动等多种历史文化交织的语境下,语言的界限无疑是多重且模糊的。它可能体现在官方语言与民间语言之间,也可能体现在不同族群语言的使用习惯差异,甚至可能渗透到文学创作中对传统文体和新兴文体的界定。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个看似对立却又紧密相连的概念,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起对台湾语言文体混生现象的理解框架。这本书所探讨的,不仅仅是语言学本身的知识,更是一种对台湾社会文化肌理的深刻描绘,是对在地性与全球性、传统与现代之间复杂互动的解读。我期待在书中能看到对具体语言现象的细致梳理,以及对这些现象背后深层社会文化动因的分析,从而获得一种更宏观、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来理解台湾的语言与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