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台湾人在联合国
台湾进不了的联合国,他进去了。
他以经济专业,周游世界,为各国提供建言。
一个国际级的台湾人,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挥洒美好人生。
一个出身台湾的人,千里独行,在国际级的世界闯荡;
罗福全不是提皮箱到世界做生意的商人,
也不是政府派出的外交官,
他就是他自己。
在那个台湾退出联合国、国际孤立、政治封闭的年代,罗福全,因为政治因素,四十年无法回到故乡。但却拿着联合国护照,以世界公民的身分,走遍天下。
怎样的机运,让一位出生嘉义荣町的少年,离乡背井四十年,有家归不得,但却在国际的舞台大放异彩?
出生于日本时代的嘉义荣町,年仅六岁就到东京当小留学生。战后返台,大学毕业后再度留学日本,后于宾州大学取得区域科学博士学位。
六○年代,罗福全就读于宾州大学博士班时,就因参加台独游行而被列入黑名单,从此无法回台,成为没有国籍的人;七○年代,因他在区域经济领域的杰出表现,而被联合国延揽至日本名古屋担任「联合国地域开发中心」工作,协助开发中国家发展经济,并曾受邀至印度、伊朗、马来西亚……等国担任经济顾问。此后二十七年间,他成为空中飞人,手拿联合国护照,走遍天下,为了全世界的经世大业而奔走。
当他正准备享受退休生活,却逢台湾政党轮替,新政府希望借用他在日本的人脉与政经长才,请他出任台湾驻日代表,人生转了个弯,六十五岁步入政坛。他于驻日代表任内促成前总统李登辉访问日本,完成外交重大突破。
他就像全才的「文艺复兴人」,除了经济本业外,能诗、能书、能画、能歌,甚至能煮!透过他的双眼与故事,我们得以一窥,过去半世纪,世界都在做什么?
作(口述)者简介
罗福全
1935年生于嘉义市荣町。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硕士,美国宾州大学区域科学博士。
罗福全在经济方面的研究成绩十分耀眼,受聘服务于「联合国区域开发中心」,及联合国大学,他的着作为世界4709所图书馆所收藏。
由于任职国际组织,他成了绕着地球转的空中飞人,周游各国,参与国际会议、解决世界经济议题。工作之余尝遍世界美食,蒐罗古董书画,甚至登上世界第一高峰(坐直升机),人生阅历多采丰富。
他能诗、能画、能歌、能煮,若不是走上经济专家的路,他或许也能成为画家、诗人,或歌唱家。
作(执笔)者简介
陈柔缙
专栏作家,专事历史写作。
着有《总统的亲戚》、《台湾西方文明初体验》、《宫前町九十番地》、《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台湾幸福百事》与《旧日时光》等书。
推荐序 精采人生,动人故事 李敏勇
推荐序 梦想如烟,现实似海 陈芳明
推荐序 用开拓历史来见证历史的国际人--
宽阔雄厚又让人喜爱的罗福全 刘黎儿
自序
1.三岁主婚人
2.婶婶变妈妈,妈妈变伯母
3.妈妈当过一百年前的电话接线小姐
4.爸爸自己造桥经营载客巴士
5.嘉义闻人的狗害我额头撞墙
6.吃王永庆送来的米
7.我家有一个湖
8.六岁的留日学生
9.高唱「蒋介石宋美龄逃到山里」
10.集体离家到温泉旅馆上课
11.「已经不是日本人了!不要再跪」
12.在日本学ㄅㄆㄇㄈ
13.嘉义人心里的二二八伤痕
14..初中就被押到宪兵队睡乒乓球桌
15.台南一中同学好多名人
16.席德进是我的美术老师
17.现在大学录取十万人,以前两千人
18.毕业办舞会,班代被记过
19.跟女生抢英国女明星照片
20.学会拿刀叉才能出国留学
21.二十五岁买地想办学校
22.四十三人在旅馆祕密结拜兄弟
23.恐怖气氛下订婚
24.不可思议的东京大学经济系
25.美国警察开车载我去抗议
26.英国首相的儿子在美国拖地板
27.对着罗伯甘迺迪大喊
28.年轻李家同的来信
29.博士与水手在威廉波特的对阵
30.带香蕉去留美的时代
31.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学生
32.能处理43K就觉得伟大的电脑
33.博士自己都看不懂的博士证书
34.与生田浩二的人间情谊
35.美国FBI来查我的底细
36.通行全球的悠游卡「联合国护照」
37.周游各国当经济顾问
38.闻到催泪瓦斯味,就知道大学到了
39.铁幕中国的半桌新婚酒席
40.敲响寒山寺的「午后」钟声
41.到美国国会作证
42.北京会议见到赵紫阳与朱镕基
43.千里迢迢扛回一只金华火腿
44.伊朗餐桌上的羊眼睛
45.在世界吃「鳖」
46.轻松飞上圣母峰
47.给七大工业国高峰会提供经济数字
48.参与京都议定书的起草
49.以「台湾」籍委员结识各国首相
50.蒋介石找熊彼特当经济顾问
51.未婚妻变心,他把房子拆了
52.我那信奉伊斯兰的马来兄弟
53.日本名人高兴来台不怕被暗杀
54.我的人事案激化总统与阁揆的矛盾
55.日本王妃小时候不能看电视
56.出任东京都唯一的外籍顾问
57.带联合国副祕书长密访台湾
58.山中贞则的银柺杖
59.我被「藏」进美国驻日大使馆
60.把钢琴和李石樵推进代表处
61.驻日代表美式作风
62.李登辉访日,谁的功劳?
63.一位跨时代的帅哥
64.辜振甫说「台湾不会再出这样的人物」
65.当吴季刚哥哥的证婚人
66.二哥的了解
后记
推荐序1
精采人生,动人故事
《荣町少年走天下—罗福全回忆录》有幸先读。我在书样上先写下「福全的故事+柔缙的笔」。看完之后,又留下「罗福全人生传奇+陈柔缙传记书写」几个字在纸页。
这确是一本好看的传记书,是陈柔缙书写文体的又一次展现,加上罗福全这位大家似乎认识,又未必那么认识的传主,精采连连经历的呈现,有料而且摆盘又好。难怪一翻阅开来,读罢才释手。
罗福全这个名字,在自己的国度:台湾,应该是他出任驻日代表(二○○○年)后,才真正见到天日。这牵涉到他这一代人在战后台湾特殊政治环境的际遇。一个嘉义荣町少年走天下,但却因黑名单曾长期被拒入故乡、国门。
是什么?又为什么?像罗福全这样的秀异者,必须经历无法回到自己属地的流亡命运?一九三○年代出生的他,可说是世家子弟。少小之时,跨越战前的日本时代和战后的国民党中国时代。大学毕业以后,离开台湾,形成穿插于台湾、日本、美国的人生。他的流亡命运勾勒了一个人的台湾史构图。
罗福全就像许多有精采故事但在自己国度不被认识的台台湾人一样。他的流亡经历,交织在台湾独立运动、联合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与联合国大学。如同许多台湾秀异分子,罗福全在美国留学时,开始参与台台湾独立运动(一九六三年)。从此,他和台台大低两届的历史系学妹—毛清芬不只是夫妻,也是同志,互相携手,谱现了多采多姿的人生。
学经济的他,从台大经济系、日本早稻田大学政经研究所与东京大学经济系,到美国宾州大学。受教于经济学大擘克莱恩(一九八○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并在指导教授Ronald Miller 门下取得「区域科学博士」学位。因缘际会,进入联合国的机构任职(一九七三年)。区域发展的专才是罗福全在联合国三个机构,二十多年的形影。一个「中华民国」护照失效,而或为无国籍的台湾人,在进入联合国工作之前,办理了美国公民身分,又取得联合国专有护照,为一个阶段写下句点,并为一个新阶段写下序章。
罗福全是一个台湾人,但特殊的历史构造,让他曾为日本国民,美国公民。因为在联合国任职的经历,他也是一个世界人,台湾与世界,巧妙地在的人生连结。一个小小的美丽之岛,一个广大的发展中的世界。罗福全以一个荣町少年走天下,是一个台湾人的故事,也是一个经济学者、知识分子的故事。
以驻日代表作为他事业生涯的句点,其实是罗福全不曾预料、也没有计划的人生篇章。有名士派头的罗福全,从台独分子,黑名单到代表禁止他回返国度的「台湾驻日经济与文化代表处」代表,当然是民主进步当执政才有的事。
这可以说是峰回路转的一页,让一个被政治割离自己母土的人对台湾有更深的连结,也可以说是历史自有历史的奇妙逻辑。
是一个经济学家,是一个优雅的文化人,是一个真正关心自己国度的知识分子,讲究生活情趣的罗福全内在的一面是舞文弄墨的才情。他的名士派头,出自家世,也出于文化教养。在这本书里,娓娓道来,几乎近于罗曼史,点缀了人生际遇的困厄,也让人见识到战后被政治压抑的台湾人形貌。
多谢柔缙的妙笔,《荣町少年走天下》这本罗福全回忆录,会是继张超英传记《宫前町九十番地》之后,又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的一本传记书。这本书既描绘了一个人,也描述了一段历史;既是三稜镜,也是万花筒。缤纷多彩,十分动人,值得你我阅读。
诗人 李敏勇
推荐序2
梦想如烟,现实似海
历史的轨迹,从来不是依照个人意愿而开展。罗福全投入的时间旅行与空间旅行,简直就是台湾历史的缩影。他们那个世代,既接受日本统治下的国语教育,也接受战后国民政府的国语教育。同样都称为国语教育,但战前是日语,战后是中文。他自己生长在嘉义市,从未预料有一天会跨过大洋,到达日本,又到达美洲。在求学过程中,卷入海外台湾独立运动;返台后,又进入陈水扁政府。如此丰富而驳杂的旅程,绝非一般人的想像可以企及。然而,他所经过的各种起伏转折,恰好拉出了台湾现代史的弯曲道路。
遇见相貌堂堂的罗福全,是一九八○年代我在海外的流亡时期。同样都是关心台湾的民主政治,但他属于台湾独立联盟,而我全然不隶属于任何组织。当时我正担任《美丽岛週报》的主编,站在一个比较疏离的角度,观察海外知识分子的思考与向往。与罗福全的交往,应属相敬如宾,反而比较熟悉他的夫人毛清芬女士,因她常常在团体聚会中推销《台湾公论报》,那是属于台独联盟的机关报。毛清芬谈吐极为优雅,并且非常可亲。她的姊姊毛灿英嫁给日本的知名教授,专门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我到仙台参加鲁迅纪念会时,便是受到毛灿英的招待。但是,这样的过从,并没有使我更了解罗福全。
捧读他的回忆录时,我更加能够理解台湾人的心情。战前他们受到大和民族主义的薰陶,战后却又接受中华民族主义的召唤。但是两个家国,距离那个世代的心灵世界特别遥远。在时代洪流的浮沉中,凡是知识分子,都努力往上爬;到达一定高度时,必然会遇到障碍。那种关卡,不仅是属于制度性的,同时也带有一种强烈的身分歧视。在他求学过程中,相当幸运能够遇到杰出的教授,因此他拥有丰富多元的经济学知识。但是整个政治环境,似乎不能借由他的知识来解决。经历过太平洋战争、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戒严的威权体制,简直就是一个世代的精神试炼。
出国深造,无疑是当时唯一的心灵出口。东京大学无法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慾。六○年代末期,他毅然到达美国东岸,进入宾州大学。如果有所谓自由的滋味,在美国的土地上,他确实是尝到了。这样的旅程,正好引领他衔接上一九七○年代的钓鱼台运动。历史清楚地显示,那场政治运动使海外台湾知识分子划分成三派:一是左倾的统派,一是右翼的独派,另一个是不统不独的革新保台派。台湾土生土长的罗福全,终于加入独派阵营,确实无需感到讶异。他整个成长的经验里,中国是非常模煳而遥远的图腾。如果国民党代表中国的话,那是一种压迫、控制、支配的象征。至于中共政权,更是与他的生命毫不相涉。
他心路历程的演变中,接触过古典的汉文化,而这种文化认知却与共产党或国民党连结不起来。因此,他的终极关怀,必然就是养他育他的台湾社会。在政治口号上,高举台湾独立;但他真正的理想,则希望在小小海岛上实现公平开放的民主政治。遭到污名化的台独运动,可以借由这部回忆录而获得釐清。那毕竟是一个世代知识分子的梦想,他们与任何政权都没有仇恨;只因为怀抱着一个巨大的梦,却不断受到曲解与打压。
在海外漂泊的台湾人,无论政治主张有多激烈,他们最后都选择回到自己的海岛故乡。一九九○年代,出现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浪潮。在那关键时刻,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在历史现场缺席。二○○○年政党轮替发生时,罗福全正好从联合国的工作退休,他受到陈水扁的邀请,出任派驻日本的代表。他与陈水扁没有任何交情,但由于日本留学背景与联合国工作经验,获得新当选总统的注意。盱衡当时民进党的政治人才,罗福全允为恰当人选。早年的国民党有所谓知日派,例如张群与何应钦,但他们不必然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罗福全长期在日本留学,并且在东京的联合国大学任教,与同时代的日本经济学家往来甚为密切。他所认识的日本知识分子,都与内阁有相当深入的牵扯。不仅如此,他与皇室关系也非常熟悉。平心而论,总统直选以来,历任驻日代表中,资历最完整,外交最成熟,当推罗福全。
今年七十八岁的他,穿越许多无法想像的历史阶段。由于早年失怙,使他比朋辈更早熟。他的气度与果敢,有助于他在陌生的知识水域探索。他专攻经济,所以也能够清楚辨识台湾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升降。他相当熟悉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个国家的兴衰,绝非依赖财富而已,必须有思想文化与民主政治来支撑,才有可能使现代化运动趋于完备。他观察日本、美国、台湾、中国的发展,显然都是用同样的思维方式切入。整本回忆录,纵然只是集中在个人的记忆,但在叙述过程中,我们却能够看到台湾在亚洲,在全世界的命运。
生命是那样枝节而琐碎,他尝尽各种挫败、折磨的苦痛滋味,但是他从未流露失望与悲观的情绪。恰恰相反,他通过那么多的考验,总是以开朗、乐观的态度去迎接。从殖民时期到戒严时代,家国并没有带给他任何许诺,但是他毕竟毅然站起,毫无任何退却的神色。当他被邀请担任驻日代表时,似乎暗示着过去所有的试探与锤鍊,所有的追求与向往,都累积成一个特殊的高度,恰巧与那个职位衔接起来。他的生命史,无疑就是台湾社会从战前到战后的精神史。
年少时期曾经有很多梦想,无论那称为革命的梦,或台独的梦,最后都汇入了台湾的民主运动。一个大时代出现时,自然会出现磅礡的文化气象,容纳各种分歧的政治理念与意识型态。罗福全从体制外走向体制内,正好提供一个恰当典范。真正的运动者,绝对不是活在自己构筑的象牙塔,也绝对不是一厢情愿耽溺于意识型态的囚牢。他的知识学问,他的政治主张,最后都受到台湾现实的召唤,使他的智慧与理想终于得到实践。梦想如烟,现实似海;使梦成真,都需要在社会巨滔里航行。罗福全回忆录的精采文字,正好为我们形塑一股难以磨灭的意志。
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 陈芳明
2013.08.15政大台文所
推荐序3
用开拓历史来见证历史的国际人--宽阔雄厚又让人喜爱的罗福全
我第一次见到罗福全时,他跟我说:「出使东京是一大意外,我行李都运回台北,打算从此好好画画!」或许台湾因此少了位席德进第二,但那似乎不是严重问题,若台日关系史甚至台湾史上,少了罗福全及其后许世楷的「台日黄金八年」就损失惨重,台日双方人民感情也不会登上现在的美好巅峰时代。
我最先对罗福全有印象,是他在东京的联合国大学任职时不断在朝日新闻发表言论,我才知道原来也有台湾人在联合国出任高等职务的。后来得知他是台独联盟大将,在他确定出任瞬间就从东京越洋电话独家採访他,他坦承自己特殊的立场,但表示不会以个人的立场为立场,而会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以执行国家外交政策为自己的立场,因为长年联合国经验,也曾拟定中国大陆持续发展可能性之经济计画等,让各界安心,其后不论是驻日时代或出任亚东关系协会会长任上,各种做法都一再验证了罗福全宽阔的视野与卓越平衡感,他採多管道、多层面的外交方向与手腕,很自然地超越蓝绿甚至两岸对立框架的人,他的出使是阿扁人事里最好的一着棋吧!
回忆录里,罗福全自述了使日期间种种成果与人际因缘,从现在来看虽然是个丰收的时代,例如就任不到一年突破封锁而促成李登辉访日、美台关系从日本获得加强等,但原本那是一个艰困的时代,因为日本老旧亲台势力不肯承认台湾政权轮替,不仅罗福全听到,山中贞则也曾亲口对我说:「阿扁是谁?我儿子都比他大!」但最后罗福全以他柔软的耐性与贴心克服了一切,让逆境转;而且他有基本人性关怀,关键部分不会媚日,他总主张日本应积极化解历史恩怨。
罗福全除了见识阅历博大、人文艺术涵养深厚外,更是善解人意,常能设身处地,虽出身富家名门,他跟清芬夫人不会用从上下望的观点看人,让跟他接触过的人无法不喜欢他,因此驻日代表虽是意外,却是天职。
我自己学历史,不相信官方历史片面说法,许多人物最好埋在历史尘埃里才不见其丑陋;另一方面,像罗福全这样开拓一个台日关系史新时代的人物,应该要好好珍惜,他一生的累积或许正好在使日期间总动员,也留下了一个让我觉得值得见证的时代。
我不羡慕有辉煌家世的人,但很羡慕有很多故事可以说的人,罗福全在这方面令我欣羡;也很感谢柔缙能将罗福全的人生镶嵌在台湾以及世界历史拼图里,精准地细细描述,罗福全是他自己走过的广大时空的主角,透过罗福全能一睹时代全貌,这是因为他的人生够雄伟。柔缙是台湾写口述历史及人物书写第一人,透过她的笔,理解了罗福全的人生,也恍悟到这才是历史!
旅日作家 刘黎儿
自序
我是道地的台湾人,大学毕业后出国,没想到在海外滞留了四十五年才回到台北定居。
早年出国,对我而言是要离开威权时代、非常苦闷的台湾。六○年代来到美国费城就读宾州大学,下决心要做一个自由人,因此放弃中华民国护照,踏上不归之路。
宾州大学创办人佛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就是签署美国独立宣言的自由人,他们与英国同文同种,但仍旧要建立独立自由的美国,这是天赋的权利。美国独立可以说是开启近代史上追求国民国家(Nation State)的肇始,这一份美国开国的独立宣言,当时是我与清芬的精神寄託,也是我的人生的另一个开始。
七○年代,我在世界地理学会年会发表一篇论文,一位联合国官员来找我,问我是否有意加入在日本刚成立的联合国区域开发中心(UNCRD),这是我人生的另一个转捩点。后来一九九○年到二○○○年间,我又有十年时间在东京的联合国大学服务,连同战前的五年与在日本念硕士的三年,我与日本的渊源不浅,人生有二十五年的岁月都在日本,历经战前战后不同的时代。于二○○○年出任驻日代表的四年中,有机会从事促进台日关系的工作,也是人生一个很有意义的机遇。
七○年代我开始在联合国工作的时候,东亚国家先后进入经济高成长的时代。起初是日本领先,接着东亚四小龙的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九○年代中国崛起,东南亚国家也加入行列,印度在过去十年也开始起飞。这一段历史,被世界银行称为是「东亚的经济奇蹟」(East Asia Miracle),我躬逢其盛, 在这些国家当经济开发顾问,从事研究的工作。
这不只是一个经济变动,也是每一个国家走上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大变迁,有机会身历其境是我的幸运。八○年代初韩国朴正熙遇害,接着发生光州事件;菲律宾马可士政权崩毁的平民革命;印尼由亲共的苏卡诺到亲美的苏哈托,以至民主化的现在的政权。再看,一九七八年伊朗王朝结束前的纷乱,巴基斯坦的政变;以及一九八○年十一月第一次到北京,看到中国审判四人帮,到一九九○年六月四日天安门事件一週年,我刚好在北大讲课,有机会与学生交谈,当时北大正门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又到冷战结束后的几个东欧国家,我目睹那个时候的每一个国家社会大变动,体会到当事国的友人、学生、一般大众如何面对,这些都是我人生很宝贵的经验。
在东京联合国大学的十年间(一九九○—二○○○),刚好联合国于一九九二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地球峰会(Earth Summit),宣称地球的永续发展是人类的新挑战,这是我在联合国大学研究活动的一个中心课题;另一项研究活动是世界大都市的问题,由于第三世界人口爆发,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巨大城(Mega City),另一方面因为国际经济发达而形成许多所谓的世界城市(World City),主宰了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上述这两项研究,在工作上我与各国学者、机构协调共同研究,我的活动范围遍及第三世界与先进国家,绕着地球到处跑。
有一段时间,与留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清芬与孩子,相隔几千里不能一起生活是我最感内疚的事。泽行与泽言在高中到大学是最善感的年龄,最需要父亲的在旁帮助,给他们家庭的温暖。一九八四年底我决定重返亚洲时,宾大区域科学系曾要我留下来担任专职教授,但是我的心已在我熟识的开发中国家,因此独自启程赴任。每週末的长途电话,或在巴黎、在阿根廷的明信片都无法弥补「父亲不在家」而失去温暖的年轻人。清芬是坚强的女性,担负「家后」重任,我是何等幸运。
所幸孩子们顺利完成学业,他们在美国公司找到工作,两个人先后派到东京,我在联合国大学期间,加上二○○○年六月又被派到东京担任四年的驻日代表,一家人终于在东京相聚。在这一段时间中,他们先后结婚,我们一家人增加为六个人的大家庭,大团聚,可以说是我们人生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十年后,第三代孙子们也用多种语言跟我们交谈,离乡四十多年,我们的家庭成了国际人。
二○○四年夏天终于在台北定居下来。从十楼大窗眺望大屯山、阳明山,绵延的青山,白云晚霞令人心怡。街上蓝绿各派争议,波折不断,社会上仍然存在着旧时代不公平的结构,但是台湾民主步步向前,威权时代过去,新的公民社会胎动,台湾跟许多亚洲国家一样逐步具备现代化民主国家的条件。
对岸的中国,近二十年来经济发达是件可喜的事,回想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的两个口号:赛先生(Science)与德先生(Democracy)可以救中国,现在只有一半,另一半的民主化恐怕还要一段时间。比起来台湾实属幸运。阔别四十多年我回来了,一个新的台湾。
清芬很喜爱马丁路德. 金恩的一句话:「我有一个梦」(I have a dream)。
梦,也是一个理想,一个坚持,一个路标。这本书是我们走过的路,也是我们平实的人生路程的记述。
我非常感谢陈柔缙以她的专业,以她的心力来完成这本书。天下文化出版社许耀云、周思芸、卢宜穗,用心编辑这本书,一併致谢。
罗福全
二○一三年七月一日
后记
陈柔缙
电话上,诗人李敏勇前辈说,「这个人很特别,他要写回忆录,我想妳应该有兴趣,他现在就在我办公室……」。我当时在书展会场,急忙过去,心里抱着对李先生的敬意,但未带着可能性。已经有六年,我没有再为人挂名执笔写回忆录,其间偶来的个案,常因直觉「缘份不对」而敬谢婉拒了。
我很依靠直觉,常常随兴行事。
那天,我第一次见到前驻日代表罗福全先生,他来自嘉义,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年轻时是他的邻居,引起我第一道兴趣。最近二十年,台籍人士回忆录不少,绝大多数传主却集中来自台北和台南。更具吸引力的是,罗代表曾经长期在联合国组织工作,这太稀奇了;台湾进不了联合国,他却进去了。
罗太太在我之后,也匆匆赶到。她轻轻微笑点头,即拉椅子坐在门口边上,唯恐大家的谈话因她而中断似的。她不选择坐到罗代表旁边,大约是避免横过我的面前,我心里对罗太太的细腻礼貌暗自赞叹。
最后,我们一起下楼。天冷,高大的罗代表穿上土黄色风衣,娇小的罗太太帮他拉了衣领。一直到我目送他们上计程车为止,他们的每一个笑容与动作,都是那么朴素高雅,寒冬的台北竟有如此人间风景,我心底跳出一个高亢坚实的声音,「我要帮他们写回忆录」。
代笔书写回忆录,不是一件有闻必录的抄工,依我想,比较近似庭园造景。
人生几十春秋,遇过无数的人和事,在每个人记忆的园子里错落杂生,要挤在八万、十万字里,述说成书,必须挖掘、摘採、修剪,也必须迁移、舍弃,甚至添加,而这些动作又要依庭园本来的质性与园主自己期待呈现的面貌来择定。但是,不知道园里有什么材料,无法了解质性,又不能率尔事前预设主题。所以,我会先不断访谈,弄清楚园子里有什么花草木石,也要抬头看看时间的天空是康熙还是昭和,还要探探外头是否有河或有兽,诸如此类等等,极尽可能蒐集清楚之后,再来决定庭园的主题,才会开始动手。
几天后,我正式到罗代表家里拜访,把自己对回忆录的观念与做法,讲了一大顿,都觉得自己很啰嗦了,但罗代表听了以后,挺胸往前,举高双臂,笑容满面,只说了一句英文, Go ahead,他要我放手去做。他的信任与尊重,没有附带任何「提醒」或「期许」,反让我稍有不安,忧虑他对我有过高期待,我赶快「打疫苗」,说自己写文章,选字简单,不太调味,就跟「沙西米」一样。结果,罗代表还是满脸笑容,给我那句英文, Go ahead。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罗代表的人格特质,很有自信,心很沉稳,不会像树梢的叶子、花间的蝴蝶,老在颤动、不安。
等正式进入访谈,罗代表抛给我一个又一个惊奇的故事,我开始有点手忙脚乱、承接不住。罗代表的人生,不只是一座庭园,我走进了一座山。
山很高,我必须奋力攀爬。
罗代表以一位经济学家任职于国际组织任职,他面对的问题,围绕在人口、贫穷、粮食、资源、污染,都是国家级和世界级的议题。最后他还参与知名的「京都会议」,那是一个台湾政府无缘列席的全球环境会议。
议题层次高,罗代表接触的人物也国际性。才讲到认识印度现任总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罗代表拿着和他的合照,解释他是钖克教徒,不是印度教徒,所以包着头巾。我马上看见新一期时代杂志TIME以曼莫汉.辛格为封面人物。日本刚登出南韩前总理南悳祐过世的消息,罗代表就拿报纸告诉我,南悳祐是南韩战后经济起飞的大功臣,曾在夏威夷大学与他隔壁研究室。同一个月,菲律宾海巡公务船射杀屏东船员,台菲关系紧张,罗代表又聊起,当现任菲国总统艾奎诺三世的父亲被关狱中,他曾以日本国际特赦组织理事身分,暗地带出他父亲的手书,向外求援。
还有,各国前元首为会员的OB高峰会,罗代表有一年担任十三位指定委员之一,主委是澳洲前总理,同席委员何理良是中国前外交部长、副总理黄华的太太,也是共产党史上的名女人,年轻时曾在延安和毛泽东跳过舞。
罗代表的故事太多了。等到他告诉我,八○年代,台湾还未与中国有任何通联,他已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筹开经济会议,请来总理赵紫阳致词,而前总理朱镕基当时是合作的对口,正担任国家经委副主任,会前一天,他还请罗代表一起吃了东来顺涮羊肉。我终于深刻意识到,罗福全已经不是台湾历史框架可以了解的人。如果拿历来熟用的台湾显微镜来观察罗福全,我们应该会发现,他有截然不同的特征,难以归类。
一个出身台湾的人,千里独行,凭着经济学博士的专业,在国际级的世界闯荡;罗福全不是提皮箱到海外做生意的商人,也不是政府派出的外交官,他就是他自己。
对我来说,罗代表这座山也是广阔的。他的常识与知识,他的理性与感性,他的生活情调与生命情调,如连绵的高原,丰富又多姿。
他会写古诗。
去年,罗代表七十七岁生日那天,正是日本人习称的「喜寿」,也正好农历十五,窗外一轮圆月,三岁小孙女又从东京打越洋电话来说Happy Birthday。罗代表笑瞇瞇,为自己写了一首诗──
半世归乡一书生
民主台湾日日新
喜寿明月来相照
稚孙万里传笑声
他爱吃懂吃。
有一天中午,他和台大经济系同学聚餐,因和我约午后在家里访谈录音,他必须提早离席。主人劝留,「你最喜欢的甜点芝麻球还没上啊!」罗代表心有不舍,回说,「我的一颗心,已经留在那颗芝麻球了。」
他总是在唱歌。
聊天中途,我跑到厨房去看罗太太的日式煮南瓜。锅子里,一块块橘黄的瓜肉,带着厚厚的绿皮,但锐利的切边切角都削平了,罗太太教我,日文称这种料理切法「面取□」。这时,外头,罗代表的歌声响起,罗太太笑说,「他『又』在唱歌了」。
他喜欢研究历史。
罗代表会给自己找研究主题,像是「李香兰」,为此买了许多历史书来读,对这位战前的歌演巨星的绚烂一生如数家珍。驻日期间,还请年过八十的李香兰吃饭。关于那次见面,罗代表最爱讲述一幕。临别,陪同的台湾记者朋友举起相机要拍照,李香兰马上要大家稍候。此时,只见她撇低头在桌边下补妆。
罗代表边讲故事,边学做补妆的动作。我觉得他有一双人文的眼睛,善于捕捉表面与表面之间的缝隙,直窥一个人的内在。
他还会画政治漫画、油画,也擅长书法。罗代表说,喜欢书道,不是要去和别人竞赛,也不是拿来示人,所以,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他也雅好古董,从纽约买到吉隆坡,书画砚瓷表不说,还买古董地毯。地毯有古董,我还是从罗代表那里知道的。
与罗代表一年半频繁的访谈中,每次见面,不论讲起经济发展、国际现况,或是历史文化、生活趣味,不同开头的话题,最终都会导向一个结论,罗代表总是很满足地说, I enjoy.要不就再多两个字, I enjoy my life.意思一样,满足感更加到百分百。我想,在认识罗代表之前,在认识罗代表之后,我不曾、也不会再遇到把人生过得这么愉快的人了。
罗代表回忆他大学的哲学概论课,第一学期,他明明常跷课,不怎认真,考试却拿九十三分。受到高分鼓舞后,对老师有点不好意思,第二学期一改以往,非常认真上课,反而考了七十几分。罗代表觉得人生不是科学公式,不是自己想要如何就能如何,无需强求,没有了强求,也就没有失望。即使失败回来,天地依然悠悠,凡事何不顺其自然。这大概是他把人生过得畅快又愉快的祕诀了。
我完全赞同前台泥公司董事长辜振甫对罗代表的评语,「台湾不会再出这样的人物」。我向来不崇拜偶像,不追逐偶像,但罗代表已经快要打破我这点顽固个性,成为史上我最喜欢听聊天、听讲故事的人。当然,享受罗太太的点心招待,旁观她与罗代表的优雅互动,也是其中原因。
《荣町少年走天下:罗福全回忆录》——仅从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探究的欲望。它似乎在讲述一个关于地域、关于青春、关于远行的故事。荣町,一个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地名,让人不禁联想到那里的风土人情,以及一个少年在其中萌芽、生长的故事。而“少年走天下”,则是一种充满力量和梦想的写照,它暗示着主人公不甘于现状,勇敢地走向广阔世界的决心和行动。我一直对那些年代的中国社会变迁及其对个体命运的影响深感兴趣,而回忆录正是捕捉这种宏观与微观交织的绝佳载体。我迫切地想知道,罗福全的“走天下”之路是如何展开的?他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怀揣着怎样的心情踏上旅程?在旅途中,他又会经历怎样的跌宕起伏,遇见怎样的人物,又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历史的真实肌理,感受一段生命的力量。
评分翻开《荣町少年走天下:罗福全回忆录》这本厚重的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即涌现出无数的画面与疑问。荣町,一个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名字,一个可能隐藏着无数故事的地域。而“少年走天下”,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姿态,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探索。我一直对那些年代的中国,尤其是那些在时代变迁中成长起来的个体,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回忆录,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细微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呈现出最真实、最动人的历史画卷。我期待着,通过罗福全的笔触,能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感受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青年一代在那个特殊时期所经历的成长阵痛与蜕变。他的“走天下”,会是怎样的艰难与精彩?他眼中的荣町,又会是怎样的独特与难忘?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远行,一次对历史的深度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叙事感和历史厚重感。《荣町少年走天下:罗福全回忆录》——仅仅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荣町,或许是书写者心中一个魂牵梦绕的故乡,一个承载着青春记忆的起点。而“少年走天下”,这四个字则充满了动感与冒险的气息,预示着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旅程。我尤其对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充满好奇。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往往显得渺小,但正是这些个体的经历,串联起了整个时代的变迁。《荣町少年走天下:罗福全回忆录》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得以窥探一个普通人在那个特殊年代的成长、奋斗与思考。我期待着,能够跟随罗福全的笔触,穿越时光,去感受他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的人生选择,去领略他眼中那个时代的风貌。这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更可能是一扇窗,让我看到历史的真实肌理,感受人性的光辉与韧性。
评分《荣町少年走天下:罗福全回忆录》——这个书名自带一种文学气息和历史厚度,让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我一直喜欢那些能够带领我深入历史长河,去感受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沉浮的作品。荣町,这个充满地方色彩的名字,预示着故事的发生地,一个可能承载着童年回忆和青春梦想的起点。而“少年走天下”,则是一个充满动感和探索精神的意象,它勾勒出了一个年轻人勇敢地走出故乡,去拥抱世界的画面。我非常好奇,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罗福全的“走天下”之路是怎样的?他经历了哪些挑战,收获了哪些感悟?他的视角,无疑会为我们展现一个不同于官方史料的,更加鲜活、更加人性化的历史侧面。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真实的世界,去感受历史的温度,去理解人生的意义。
评分《荣町少年走天下:罗福全回忆录》——这个题目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和故事性,立刻抓住了我的目光。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回忆录,尤其是那种带有地域和人生旅途色彩的回忆录,是了解历史和社会最生动、最真实的方式之一。荣町,一个地名,一个可能充满着回忆和故事的起点,它暗示着一个地方的独特风貌和人文情怀。“少年走天下”,则是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体现,它预示着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旅程。我期待着,通过罗福全的叙述,能够走进那个年代的中国,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氛围,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一个年轻人在时代的浪潮中如何成长、如何蜕变。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邀请,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评分阅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条蜿蜒的河流,而罗福全的文字就是那潺潺的流水,缓缓地流淌,却蕴含着不容忽视的力量。我一直对那些年代的社会变革及其对个体命运的影响深感兴趣,而回忆录恰恰是捕捉这种宏观与微观交织的最佳载体。《荣町少年走天下:罗福全回忆录》这个书名,便直接勾起了我对那个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下个人成长的强烈好奇。我非常想知道,在“荣町”这个充满地方色彩的名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人文风情和生活细节?而“少年走天下”的意象,更是让我联想到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又是如何凭借着勇气和智慧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的。罗福全的视角,无疑是珍贵的,因为他是一位亲历者,他的回忆,必然承载着那个时代独有的印记,那些我们无法从历史书本上直接获得的鲜活感受。我期待着,通过他的叙述,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人情冷暖,以及青年一代在其中的成长历程。这不仅仅是对一位老人的生命故事的了解,更是对一段历史的温情回望。
评分初见《荣町少年走天下:罗福全回忆录》这个书名,便被它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故事性所吸引。我一直对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特定历史时期个体生活的作品情有独钟。这本书的书名,就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成长、关于探索、关于时代的宏大叙事。荣町,这个地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朴实而温暖的质感,它暗示着故事的起点,一个充满回忆和情感的源头。而“少年走天下”,则勾勒出一幅充满青春活力、敢于闯荡世界的画面。我渴望了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年轻人是如何从荣町出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的?他的旅途中,会遇到怎样的人,经历怎样的事,又会形成怎样的世界观?罗福全这个名字,虽然对我来说尚属陌生,但他的回忆录,无疑是打开那个时代的一把钥匙,让我有机会去感受历史的温度,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鲜活的历史现场,去感受一个生命的轨迹,去思考历史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一个我从未设想过的世界。荣町,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而“少年走天下”则预示着一段充满未知与冒险的旅程。我一直对那些年代的中国充满好奇,尤其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年轻人的足迹如何丈量广阔的土地,他们的眼神又承载着怎样的梦想与困惑。罗福全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既陌生又充满神秘感,他的回忆录,仿佛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邀请我去窥探那个时代的一角,去感受一个鲜活生命的成长轨迹。我期待着,通过他的文字,能够触碰到历史的温度,理解那个年代的社会脉络,以及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蜕变。我相信,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经历,更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宝贵印记,是理解我们民族复杂过往的一把钥匙。他笔下的荣町,会是怎样的景象?那些少年们,是否和我们一样,有着对未来的憧憬,对世界的探索欲?那些“走天下”的路途,又会遇到怎样的风景,经历怎样的挑战?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萦绕,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倾听,去感受,去思考。
评分初次看到《荣町少年走天下:罗福全回忆录》这个书名,便有一种被拉入时光隧道的奇妙感觉。荣町,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温馨而古朴的味道,仿佛是故事的源头,是少年梦想的摇篮。而“少年走天下”,更是激起了我对冒险、对探索、对成长的无限想象。我一直对那些关于个人在历史洪流中成长的故事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回忆录,它能让我们以最贴近的方式,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心声。罗福全的笔触,是否能将我带回那个特殊的年代,让我亲眼目睹他所经历的荣町,感受到他“走天下”的艰辛与乐趣?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呈现一个鲜活的历史画面,让我从中汲取力量,理解人生的厚重。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像一幅展开的画卷,引人入胜。《荣町少年走天下:罗福全回忆录》——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是一个故事的序章,一段历史的索引。我总是对那些能够唤起时代记忆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这本书,从“荣町”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名,到“少年走天下”这个象征着探索与成长的意象,都让我充满了期待。我渴望了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年轻人的足迹是如何遍布祖国大地,他的视野又是如何被时代所塑造和拓展的?罗福全的经历,一定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那些我们或许只能在历史书本上读到的事件,在他笔下,会化为鲜活的生命体验。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真实的历史现场,去感受那个年代的社会氛围,去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以及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