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客观的历史高度,深入剖析台湾百年来的政治发展。从日本殖民台湾51年的统治下,曾引发的抗争,以及皇民化效应;台湾光复初期的228事件与土地改革等措施,对台独运动与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1949年的大迁徙,如何带来台湾巨大的冲击与融合,并促使中华民国重建与再生。历任总统的领导风格与时代意义,如蒋介石、蒋经国的「温和威权主义」;李登辉代表的本土政权;陈水扁象征的政党轮替与民主化意义;马英九力挽对立的两岸关系与撕裂的族群意识,都在本书中精辟剖析,是了解台湾史、台湾在地意识的最新研究着作。
作者简介
李功勤
祖籍热河省平泉县,满族。国立中正大学历史学博士、辅仁大学西洋史硕士、东吴大学历史系、世界新专编採科。
曾担任国家考试命题委员,现任教世新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并获得世新大学杰出研究奖、教学特优奖。
近期主要作品有《艰困与荣光——台湾政治发展史论》、《西洋史大事长编》、《百年大业──中华民国发展史》等优良大学研究基础入门专书。
自序
第一章日本殖台(1895~1945年)
第一节新帝国主义下东亚秩序的重整
第二节统治权的确立
第三节抗争与收编
第四节皇民化运动
第五节日人殖民台湾的影响
第二章分裂与认同
第一节228事件
第二节危机处理
第三节 文献观点
第四节 土地改革
第五节大迁徙
第三章韩战与台湾
第一节韩战爆发
第二节韩战对国、共两党的影响
第三节韩战后美国对华政策
第四节结论
第四章开明专制
第一节自由中国事件
第二节台独运动挑战
第三节退出联合国
第四节美丽岛事件
第五节蒋氏父子建设台湾
第五章本土政权
第一节李登辉政权
第二节陈水扁政权
第三节 马英九政权
第四节 两岸新局
第五节富强之道
附录一台湾早期文化与原住民
附录二台湾地名的旧称与由来
附录三台湾人社会运动
附录四台湾近代史重要人物与事件
附录五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大事年表(1895~1945)
附录六中国近代(含台湾史)大事年表
自序
台湾是「南岛语族」发源地之一,可以概要分类为「高山族」与生活在平地的「平埔族」。而自南宋以来,已有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陆续迁居台湾,例如今日居住在彰化一带的粘姓,在学者考证之下就是女真族的后裔;而居住在云林县台西乡一带的丁姓,根据丁姓族谱记载,台西乡丁氏是阿拉伯人后裔。祖先丁苏在两百多年前自福建省渡海到台湾,由于不断汉化通婚后,目前子孙已没有伊斯兰教习俗。彰化秀水乡也有一个陕西村,村内供奉一「乌面大将军」石碑。有日本学者研究台湾平埔族,认为与中国大陆西南一带少数民族有关联。在汉人早期移民中,其祖籍分布以来自福建及粤东(即客家)一带人士最多,他们带来原乡的风俗习惯;在郑氏家族与清朝治台期间,中国的科举考试、典章制度等都直接在台实施,使台湾社会的汉文化与中国大陆衔接及传承,形成「中国化」(或称内地化)集体意识。由于台湾是移民社会,人民迁台后,历经时间转移,在祖籍的认同、祭祀圈的统一(妈祖、保生大帝、开漳圣王、三山国王、开台祖),与原住民通婚(主要是平埔族)等方面,也产生「台湾化」(又称本土化)现象。他们在台湾繁衍家族,认同现居地等,与文化典章制度上的中国化(内地化)现象,在政治力尚未介入前,两者并行而无直接的冲突。
台湾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不但衔接东南亚与东北亚航运要道并扼守大陆近海省份之咽喉,因此在地理大发现之后曾被欧洲的西班牙与荷兰统治,其中尤以日本长达51年(1895~1945年)殖民统治影响最为深远。日本在台湾的基础化设施和若干制度文明规范,例如守时、守法、卫生观念推广以及传染病的医疗防治等措施都提升台湾现代化程度;但皇民化运动则影响若干菁英阶级对「祖国」认同的混淆,1947年台湾光复后的「228事件」,终于埋下与日后省籍与统独意识冲突之导火线。
1949年国府迁台,在冷战体系及国共对峙的岁月中,台湾在大批美援和政治菁英以及技术专家的领导下,政治稳定并跻身「亚洲四小龙」,社会上没有对岸「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而保存完整的中华传统,而眷村文化也丰富台湾在地的多元文化。近年来,由于政治民主化和宗教团体发挥社教功能,使台湾逐渐形成「富而好礼」的社会;并摆脱在民主化过程中因群众运动所造成的社会动盪。
在台湾近代发展史上,传统与在地文化的相融、公民社会素质提升,都使台湾成为华人社会的一座灯塔及典范;尤其近年在马政府「亲美、友日、和中」的外交及两岸策略下,已经达成近130余国的免签证,持中华民国护照即可昂首走入世界;成功破除长久困扰社会发展的所谓「台湾悲情」。百国免签证,几乎包括美国、欧盟及日本在内所有世界大国,象征国民整体实力与素质符合普世标准的认可;但近年来由于台湾在政治、社会以及新闻媒体等领域过分「民粹化」操弄所带来的虚耗及空转下,已经形成另一种社会普世价值的堕落和人心的焦虑,也使政府施政效率大幅降低,这就是享受民主成果后所要面对的沉重代价。
台湾人民必须要在民主化社会中重建道德标准,并且认真思考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社会,就像2006年的「红衫军运动」所树立的反贪腐和廉能政府标准;而不应该将上一世代打拚的民主化成果,成为后世子孙无穷的负债,这正是当前全民所应当努力的目标。
李功勤
2013年7月
我一直对“民主化”这个概念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语境下的实践充满好奇。《台湾政治发展史{1895年迄今}》这个书名,恰好触及了我关注的焦点。从威权统治到多党竞争,台湾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被誉为亚洲民主的典范之一,但这背后必然充满了曲折和斗争。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台湾是如何一步步实现民主转型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力量推动了民主化?又是哪些政治因素阻碍了这一进程?在民主化的过程中,不同政党、不同社会群体是如何博弈和妥协的?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出,民主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艰辛的努力和持续的探索。我特别想了解,在威权时期,那些反对派和异议人士是如何坚持斗争的,他们的努力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在民主化之后,台湾的民主政治又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例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的影响,以及如何维护民主的韧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过程性”的视角,让我理解民主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终点。
评分在阅读任何一本历史著作时,我最看重的是作者能否在史料的考证和观点的阐释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台湾政治发展史{1895年迄今}》这个题目,其时间跨度之长,事件之密集,足以让人望而却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大量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为读者提供扎实可靠的历史依据。但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避免陷入纯粹的史料堆砌,而是能够以一种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对这些史料进行解读和分析,从而构建出有说服力的历史叙事。我特别希望能够理解,在面对历史事件时,不同的史学流派和观点是如何看待台湾政治发展的。例如,对于日治时期的评价,是侧重于其现代化建设的贡献,还是更强调其殖民压迫的残酷性?对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解读,又有哪些不同的声音和争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多元的视角,让读者能够接触到不同学者的观点,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鼓励读者去思考,历史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它能否帮助我们理解当下,并为未来提供启示?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地方的政治,就如同理解一个人的性格,需要从他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以及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去解读。1895年至今,台湾经历了日本殖民统治、国民党政府迁台、再到如今的民主化时代,这期间的每一次身份的转变,每一次权力的更迭,都深深地烙印在了这片土地上。《台湾政治发展史{1895年迄今}》对我而言,便是一次深入解读台湾“性格”的绝佳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不同历史时期,台湾在国际格局中的定位,以及这种外部环境如何影响了其内部的政治发展。例如,二战后的冷战格局,对台湾的政治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美台关系又在历史的哪些关键节点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我更关注的是,在这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普通台湾民众的命运是如何随着政治的风云变幻而起伏的。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职业选择、他们的思想观念,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渴望看到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种“自下而上”的历史视角,去捕捉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个体经验,去理解政治决策背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集体记忆是如何被构建和传承的。
评分我一直认为,政治发展并非一个孤立的概念,它与社会经济的转型、文化思潮的演变、以及民众的集体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台湾政治发展史{1895年迄今}》这个题目,在我看来,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去探索这些交织在一起的动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政治事件罗列,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台湾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影响其政治格局的。例如,战后土地改革对台湾社会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工业化的推进,又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政治诉求?同时,我也对台湾的文化思潮和身份认同的演变深感兴趣。从日本殖民时期的“皇民化”思潮,到国民党迁台后的“中华文化”论述,再到后来本土意识的兴起,这些思想的变迁,又如何在政治上得到体现?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政治发展不仅仅是权力结构的调整,更是社会各层面力量博弈和文化认同重塑的过程。我希望能够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政治概念,是如何与普通人的生活经验、情感诉求紧密相连的。
评分作为一名对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台湾在东亚区域的独特地位。《台湾政治发展史{1895年迄今}》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似乎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这一地区复杂政治动态的窗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聚焦于台湾岛内的政治进程,更能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国际背景下进行考察。1895年,甲午战争的结局,开启了台湾被纳入日本殖民体系的历史,这对台湾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国民党政府的迁台,更是将台湾的命运与中国大陆的政治斗争以及冷战格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在不同历史时期,台湾如何在中日、中美、以及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寻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例如,在国共内战的背景下,台湾的政治制度是如何被确立和巩固的?在冷战时期,美国对台湾的支持,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台湾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而到了近年,随着区域力量格局的变动,台湾的政治发展又面临着哪些新的外部挑战和机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理解台湾政治发展的国际维度,以及它如何在全球和区域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一个既独特又重要的角色。
评分我是一个对政治理论和思辨性探讨有一定偏好的人。因此,当我看到《台湾政治发展史{1895年迄今}》这个书名时,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发生了什么,更能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发生了什么之后又有什么影响”。对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政治发展,其中必然涉及到各种政治思潮的碰撞、不同政治制度的尝试与演变、以及权力结构的变迁。我希望能从书中读到关于主权、族群、认同、民主、威权等核心政治议题在台湾的特殊语境下的发展脉络。例如,在白色恐怖时期,政治压迫是如何维系,又有哪些力量在暗中抗衡?在民主化转型过程中,又有哪些关键的博弈和妥协,使得台湾能够相对平稳地走向多党竞争和公民参与?更进一步,这本书能否引发我对于比较政治学中一些理论的思考?例如,台湾的政治发展是否能为其他面临类似挑战的地区提供借鉴?又或者,台湾的经验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纳入更广阔的亚洲政治发展研究之中?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批判性视角,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度解读,而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
评分对于像我这样,对近现代中国史和东亚历史有一定关注的读者来说,《台湾政治发展史{1895年迄今}》无疑是一本必读之作。我一直觉得,台湾的政治发展,是理解整个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一个关键视角。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的命运被割让,这标志着清帝国由盛转衰的开端。而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更是将海峡两岸的历史叙事切割开来,但同时又将台湾的政治命运与中国大陆的政治演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台湾是如何在中国大陆政治动荡的大背景下,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例如,国民党在台湾建立的政治体制,与大陆的国民党政权在内涵上有何异同?而随着中国大陆政治力量的变迁,台湾的政治发展又如何回应和调整?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种“比较”的视角,让我能够将台湾的政治发展,放在更宏大的中国历史框架下进行审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评分在翻开《台湾政治发展史{1895年迄今}》之前,我脑海中关于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零散的片段多于清晰的脉络。历史课本的讲解、新闻报道中的片言只语,以及一些泛泛的纪录片,都未能将那段漫长而复杂的政治演变过程,在我心中筑成一座坚固的理解之城。我常常感到,即便是在讨论当代台湾的政治格局时,如果不深入理解其历史根源,那些表面的争论和现象都显得有些缥缈,缺乏坚实的土壤。因此,我带着一种近乎渴望的心情,去探寻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试图从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时间线,理解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是如何塑造了今日台湾的面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迷雾,辨认那些被时间掩盖的足迹,理解不同时期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闪耀或沉寂的政治人物。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对殖民时期、国民党迁台初期、民主化进程以及 recent 的政治演变,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能够理解每一个阶段的挑战与应对,每一场改革的动因与影响。
评分当我决定要深入了解台湾的政治历史时,我最先想到的是,这段历史一定充满了故事。1895年至今,一百多年,跨越了几个朝代,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见证了冷战的兴衰,也经历了东亚区域格局的剧变。《台湾政治发展史{1895年迄今}》这个书名,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库,里面一定隐藏着无数精彩的政治故事,以及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关键人物。《台湾政治发展史{1895年迄今}》不仅仅是政治事件的记录,它更是一部关于权力、关于理想、关于斗争、关于妥协的人性史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鲜活地呈现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那些政治人物是如何做出选择,他们的决策又是如何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例如,在日治时期,有哪些台湾精英在殖民者的统治下,试图为台湾争取更多的自治空间?在国民党迁台初期,有哪些政治家在维护台湾安全和发展经济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在民主化浪潮中,又有哪些勇者挺身而出,挑战旧的政治秩序?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生动的人物刻画和事件描写,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理解那些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个体,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行动、他们的遗产。
评分作为一名对台湾社会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台湾政治发展史{1895年迄今}》的期待,更多地在于它能否勾勒出一幅生动而富有层次的历史画卷,而不仅仅是枯燥的史实堆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政治事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甚至文化背景之下进行审视,让我理解那些政治决策是如何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民众的生活。例如,我一直对日治时期台湾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认同的复杂性感到好奇。这本书能否深入剖析在不同政权统治下,台湾民众的集体意识是如何被塑造和演变的?殖民者的统治策略,国民党接收初期的政策,以及后来民主化浪潮的冲击,这些因素是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交织,催生出独特的政治文化?我希望书中能够捕捉到这些细微之处,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而不是仅仅阅读一份冰冷的时间表。我也期待书中能探讨不同社会群体在政治进程中的角色,例如知识分子、农民、工人、以及不同族群的声音,他们是如何参与、反抗或适应政治变迁的,他们的诉求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