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震(1897-1979),《自由中国》发行人,1960年代,为争取政治民主、言论自由,慨然入狱十年,史称「雷震案」。
作者范泓长年蒐集雷震相关史料,透过雷震的风雨一生,叙述一代知识份子与台湾民主宪政发展的互动关系,并以雷震个人政治生命之沉浮及时代背景,描摹雷震这位「骨鲠之士」从坚守理念到付诸实践的精神风貌,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变局以及自由主义知识份子真实的艰难处境。
本书特色
【扩充十万字.全新增订版】华文世界第一本雷震的完整传记
作者简介
范泓
祖籍广东,1955年生于南京,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居南京或扬州。先后出版《风雨前行──雷震的一生》(2004)、《与李敖打官司》(2005)、《隔代的声音──历史劲流中的知识人》(2007),《党内觉醒者──李昌在中国改革年代》(2008),《在历史的投影中》(2008)、《民主的铜像──雷震先生传》(2008,此书未增订前的旧版)、《重说陶希圣》(2008,与李杨合着)、《参政不知政──大时代中的陶希圣》(2009)、《历史的复盘──百年纷争人与事》(2013)等着作。
序为雷震造一个铜像∕傅国涌
引言
第一部分 少年时代(1897—1916)
第一章:浙江豫籍移民之子
第二章:父亲之死
第三章 《我的母亲》
第四章:「莼菜汤事件」与「反袁运动」
第二部分 求学日本(1916—1926)
第五章:加入中华革命党
第六章:罢学归国
第七章:东京「明寮」一年
第八章:名古屋「八高」三年
第九章:京都帝国大学三年半
第三部分 投身政治(1927—1949)
第十章:进入权力核心
第十一章:与蒋介石结缘
第十二章:「旧政协」秘书长
第十三章:「制宪国大」真相
第十四章:渐进的民主宪政观
第十五章:沪上「三剑客」
第四部分 骨鲠之士(1950—1960)
第十六章:《自由中国》半月刊
第十七章:国策顾问‧香港归来后
第十八章:与威权体制渐行渐远
第十九章:超越「清议」
第五部分 政治构陷(1960—1970)
第二十章:震惊海内外的雷震案
第二十一章:判决之后引起的震撼
第二十二章:在狱中
附:雷震军监服刑日记审查表
第六部分 最后岁月(1970—1979)
第二十三章:出狱后受监视
第二十四章:与王云五的笔墨官司
第二十五章:铜像迟早会出现的
第二十六章:聂华苓:再见雷震
第二十七章:「雷震案」平反运动
第二十八章:不容青史尽成灰
修订后记
雷震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资料
序
为雷震造一个铜像〉∕傅国涌
第一次对雷震这个名字有了印象,大约是在二十多年前,李敖的某一篇杂文中有一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大意是说,中国人本身有很多不自由民主的性格,雷震的气质是革命党式的、单调的、高高在上的,兴趣狭隘的,虽然很雄浑、很过瘾,可惜不是自由民主的气质。从那时起,我就想了解雷震,这位曾经进入过国民党权力中心、最后却因追求民主自由而成了「阶下囚」的历史人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真的像李敖论定的那样缺乏民主自由的气质吗?自那以后,我断断续续读到过不少有关书籍、文章,但真正对雷震一生大起大落的命运,他的理想、追求,他的性格、气质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一直要等到二○○四年五月,《风雨前行——雷震的一生》问世之后。 相隔八年,此书重出修订本,易名为《民主的铜像——雷震传》,范泓兄要以我当年写下的一点感想为序,修改旧作之时,遥想海崃对岸,物是人非,早已换了人间,雷震若在,不知会有如何的感想。面对十年牢狱,他在铁窗之中写给儿女的信中,傲然说出了这番话:「我是缔造中国历史的人,我自信方向对而工作努力,历史当会给我做证明。」是的,历史已给他做了证明。
这是我在目前为止读到的第一部雷震传,也是唯一的一本。以史家笔法而不是文学笔法写的,没有多少轻飘飘的抒情成分,读起来沉甸甸的。范泓兄是新闻记者出身,年轻时当过诗人,却偏好文史,对一九四九年以后海崃对岸的历史曲折和政治变迁尤有特别的兴趣,所以首先选择了这个题目。我从中看到了一个包括我在内的多数大陆读者陌生的雷震,一个从坐而论道到起而行之的雷震,一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丈夫,即便在狱中,他也从来没有低头屈膝,他的嵴樑始终是挺直的,他的骨头向来是硬的。他不仅是海崃对岸迈向民主宪政的风雨历程中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悲剧色彩的象征性人物,一个「光焰万丈」的纪念碑,也是中国人追求民主的百年长路上的一个不能回避的座标。读罢此书,我老是在想,他早年深受蒋介石的赏识,连国民党内炙手可热的CC系、政学系都暗中嫉妒过他,在国民党大厦将倾的一九四九年他还成了「沪上三剑客」,他身上不乏对蒋和国民党政权的忠诚。如果不是一九四九年风云激荡的大变局,他是不是会走上这条不归路,还是一个未知数呢。
但另一方面,青年雷震长期留学日本,曾师从日本负有盛名的宪政学者森口繁治、行政法学者佐佐木等,接受了宪政主义思想。特别是他在国民党权力系统中那段独特经历,从参政会到政协会议,奔走于各党各派之间,与各种政治观点截然不同的人打交道,在一个历来缺乏包容、缺乏多元选择可能性的中国,这一经历对他政治生命的影响,怎么估计都不过分。雷震不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生长出来的,虽然他身上有类似古代士大夫的那种浩然之气,在许多方面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但毫无疑问他是近代的产儿,他的思想、行事作风中包含了更多我们传统中所缺乏的东西。
雷震主持《自由中国》半月刊达到了一生事业的顶峰,历史记住了雷震这个名字,后世的人们缅怀这个名字,不是因为他曾是国民党高官,介入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而是因为他主办的那本《自由中国》杂志。从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到一九六○年九月,在长达十多年的岁月中,《自由中国》在水深浪阔、长夜难明的孤岛举起了一个火炬,照亮了一代青年,后来推动台湾民主化进程的许多重要人物或多或少受到这本杂志的影响。李敖批评雷震的民主自由气质是「革命党式」的,可是如果不是他以雷厉风行的决绝姿态,高举起《自由中国》的大旗,不断地发出道义的声音,殷海光他们的书生论政能坚持十年之久吗?在与蒋介石政权的冲突中,正是雷震不惜被开除党籍、撤销「国策顾问」等头衔,以傲岸的人格力量抵抗一切袭来的横逆。
一九六○年,在岛上存在了十年之久的《自由中国》已陷入风雨飘摇之中,雷震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加快了筹建反对党的步伐,超越了士大夫的清议传统。他的悲剧命运也因此註定,罗网迅速张开,情治机构最初想找马之骕,这位与雷震并无深交、「对政治向无兴趣、也没有写过任何文章」的普通人不肯出卖人格,拒绝和当局合作,而另一个与雷震关系更深、多次受过其恩惠的原《自由中国》杂志社会计刘子英在威逼利诱面前,很快就软了下来,「自白」是邵力子之妻傅学文派到台湾的「匪谍」,而且早就向雷震说明。这让国民党黑暗势力情治部门大喜过望,一场以「知匪不报」罪名将雷震构陷入狱、掩天下人耳目的独角戏就此完成。雷震为此付出了十年牢狱代价。
在这出历史剧中,让我感到吃惊的不是刘子英的出卖,在人权根本没有保障的时代,漂浮在黑暗的孤岛上,刘子英,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强大的几乎无所不能的暴力机器面前,确实连一只蝼蚁都不如,他选择出卖雷震以求自保显得那么正常。在构陷了雷震之后,刘子英照样被判了十二年,当局给他的回报是「养其终生」,即在狱中享有零花钱之类的特殊待遇。
而雷震几乎从一开始就原谅了叛卖他的刘子英,以他阅世之深,岂能不明白,就算没有刘子英扮演这个不光彩的角色,他的牢狱之灾同样无法倖免,刘子英不过是一个工具罢了。他说:「我并不深责刘子英,如果他不肯屈服,警备总部当会另找他人来陷害我的。」特别是后来他了解到,刘子英被捕后关押在台北警备总部保安处的黑屋子里,「四周无窗户,不透空气,不见天日,地上是泥土,其黑暗阴森可怕,被囚于此者无不肉跳心惊,以为个人的末日将至也。」他明白,「关在这里的人,都是为着逼供的,和过去屈打成招则毫无二致……这里的方法,是精神压迫而使囚者精神崩溃」,何况「有时也兼用酷刑」。所以,一九七○年代有人告诉他刘已获释时,他当场就问:「刘子英已经出狱,为什么不来见我?」语气平静。一九八八年八月,雷震的遗孀宋英终于等到了刘子英的忏悔信,其中说:「而您对我的为人罪行也似给以宽容,从未表露责怪之意,因而益使我无地自容。」此时,距离震惊台湾及国际社会的「雷震案」已相隔二十八年,雷震谢世已近十年,这是一份迟到的忏悔。
这一切,在这部传记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雷震的前半生在国民党体制内浮沉,《自由中国》创刊那一年他已年过半百,却是他在风雨中前行、跋涉的开始。此书初版时,我曾以为,从篇幅上说,他前半生的经历可以写得简略一些,《自由中国》十年、狱中十年还可以写得更详细、更丰满一些,因为雷震一生意义最重大的是他的后半生。这已经在修订本中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解决。
这些年来,相关的新史料不断浮现,当年台湾的许多档案都已陆续解密,修订本增加了许多新材料,在这方面还有进一步可拓展的空间,比如雷震日记中留下的大量有价值的线索,都可以好好利用。当时驻美「大使」叶公超的「使美外交文件」中涉及「雷震案」的内容,一九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雷震案判决几个月后,叶公超致电「外交部」并请转陈诚,美国国务院主管政治事务的助理国务卿Merchant当天下午约谈,对雷震案表示「至为遗憾」,美国一般人士指责蒋政府压制自由及阻止组织新党,国务院受到国会方面强大压力,要求发表声明。国务卿亲自约谈一个多小时,就是希望蒋介石能考虑减刑一途。美国国务院中国事务局马丁局长向叶公超透露,有国会议员列举南韩李承晚封闭反对党报纸时,国务院曾发表声明,此次如不採取行动,实有偏颇,为此提出警告。叶公超的电报转到蒋介石那里,蒋不为所动,亲批:「雷案为反共运动政策与共产颠覆阴谋之争。且为维持国法与破坏反共法律之争,乃为国家生死存亡之关键,不能再作其他如减刑等之考虑。否则我政府无法再言反共,即使其存在亦无意义。最后结果台湾只有坐待共匪和平解放而已。」十二月四日,由「总统府」秘书长张群覆电,除了转达此意,并说台湾为西太平洋防卫之要冲,其安危得失,与美国利害有不可分之关系,要叶公超将这个意思相机恳切陈说,获得美国的谅解。(参考周谷编着《胡适、叶公超使美外交文件手稿》,台北联经出版公司二○○一年版,第二六三至二六四页。)
如果要说初版时留下一些什么遗憾的话,我想到的是雷震的心路历程,1949年前后,他目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失败,仓皇撤到孤岛,惊魂未定,雷震和一班受过良好教育、心怀自由理想的知识份子一起开始了重新的思考,穿越《自由中国》和漫长的囚禁生涯,直到出狱后的最后时光,从他的思想转型到最后以如此决绝的姿态,与他大半生栖身的这个政治集团决裂,他的内心轨迹、精神脉络还可以进一步展开;此外,对雷震的个性、精神气质可以做更深入的探索。李敖以为自由民主的气质是自然的、从俗的、快乐的、嘻嘻哈哈的、拍肩膀捏大腿的,雷震不具备这些气质。这不过是一管之见、一家之言,我不相信一个有着如此深厚的专制土壤的民族,依靠嘻嘻哈哈、拍肩膀捏大腿就能走向民主,我不相信只有那样的气质才是自由民主的气质。诚如雷震在《自由中国》时期一再说的,自由是争取来的。嘻嘻哈哈、拍肩膀捏大腿式的自由民主未免也太廉价、来得太容易了,它忽略了在专制向民主过渡的过程中志士仁人们付出的努力、汗水和血泪代价。假如没有雷震,海崃对岸的历史有可能完全不同,在一九六○年胡适就在《自由中国》十周年纪念会上说过,「雷先生为民主自由而奋斗,台湾的人应该给雷震造个铜像。」
我以为,雷震不仅属于那个他埋骨的孤岛,同时也属于生养他的这片广袤的大陆。他在本质上是一个真正大陆型的知识份子,尽管他一生的事业是离开大陆之后才开始的。在雷震告别人间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范泓兄的这本《民主的铜像——雷震传》,可以看作是他用象形文字为雷震建造的第一个铜像。
二○一一年十一月七日于杭州
**《民主的铜像:雷震传【全新增订版】》是一部让我深受触动的作品。雷震先生,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代表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描绘了雷震先生的政治生涯,更深入地刻画了他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我特别被书中对雷震先生在思想上的独立性和前瞻性的描述所吸引,他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为更美好的未来发声。他创办《自由中国》杂志,不仅仅是发行一份刊物,更是播撒思想的火种,启迪民智,为民主的萌芽提供土壤。增订版,对我来说,是一个更加完整的阅读体验的承诺。它可能包含了新的史料,或者对一些事件有了更深入的解读,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雷震先生的贡献以及他所经历的时代。这本书不只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个时代,关于民主的价值,以及那些为之不懈奋斗的人们。**
评分**当我翻开《民主的铜像:雷震传【全新增订版】》的书页,我仿佛走入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历史现场,亲眼见证了雷震先生在那段特殊时期里的风云变幻。作者的文字极具穿透力,他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客观而深刻的视角,展现了雷震先生在追求民主道路上的艰辛与执着。我被书中对雷震先生与政治权力博弈的描写所震撼,他如何在强大的压力下,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用文字和行动为民主发声。他对《自由中国》杂志的投入,不仅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一种信仰的体现。增订版,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它可能包含了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对一些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考证,这将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雷震先生形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份历史的沉思,它让我反思,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个体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又有多么重要。**
评分**“铜像”——一个静态的象征,但雷震先生的精神却是动态的,是永远在前进的。这本《民主的铜像:雷震传【全新增订版】》之所以让我如此着迷,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转化为了一场关于自由与民主的深刻对话。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他能够将复杂的政治斗争,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呈现给读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雷震先生个人魅力和思想深度的挖掘,他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位思想家,一位勇于挑战权威的先行者。他创办《自由中国》杂志,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是为了播撒思想的种子,唤醒更多人的民主意识。增订版,对我来说,是期待已久的更新,它可能带来了更多的史料补充,或者对一些关键事件的更深入的解读,这无疑会让读者对雷震先生的认知更加全面和深刻。阅读此书,让我对“民主”有了更具象的理解,也让我对那些为民主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当我翻开《民主的铜像:雷震传【全新增订版】》,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雷震先生,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重量,是追求自由与民主的坚定象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台湾政治的复杂脉络,以及在历史洪流中个人所能扮演的角色。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他并未回避雷震先生的争议之处,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呈现了一个立体、多维的人物形象。我尤其被书中对雷震先生与蒋介石之间微妙关系的描绘所吸引,那种既有合作又有对抗的张力,以及在权力斗争中个人信念的坚守,都让人深思。书中对《自由中国》杂志创办的历程,以及雷震先生如何在那样的环境下,用文字点燃思想的火花,更是让我感佩不已。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新的视角,仿佛每一次都在与雷震先生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像是一个永恒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与不公时,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这本书的增订版,无疑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珍贵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使得这部传记更加完整和厚重。它不只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让我对台湾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民主”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铜像”,意味着一种不朽的纪念,一种永恒的精神象征。雷震先生,无疑就是这样一位在台湾近现代史上值得被铭记的“铜像”。《民主的铜像:雷震传【全新增订版】》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严谨的考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雷震。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人物的个人命运巧妙地结合,使得整个故事既有史诗般的 grandeur,又不失人性的温度。我被书中对雷震先生在关键历史时刻的抉择与担当的描写所深深打动。他如何在高压下坚持自己的理念,如何用《自由中国》杂志为民主理念呐喊,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勇气。增订版的出现,意味着这本书更加完善,可能包含了更多新的史料,对一些事件有了更深入的分析,这将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雷震先生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堂关于民主、关于勇气、关于历史的深刻课程。**
评分**“铜像”——这个词语,往往与庄严、永恒、不朽相联系。而《民主的铜像:雷震传【全新增订版】》恰恰捕捉到了雷震先生身上那种不屈不挠、坚守理想的精神内核。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他没有选择简单地歌颂,而是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雷震。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雷震先生与当时社会主流思潮的互动描写的细腻之处,他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如何用智慧和勇气为民主的火种添柴。他创办《自由中国》杂志,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观点,更是为了唤醒民众的民主意识,这种前瞻性和使命感,在那个年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增订版,对我而言,意味着一次更加完整的探索。它可能填补了之前一些研究的空白,也可能带来了新的史料解读,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雷震先生的政治哲学和他为之奋斗的理想。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民主,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牺牲,而雷震先生,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星辰之一。**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雷震先生的了解并不深,只知道他是一个在台湾政治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但当我深入阅读《民主的铜像:雷震传【全新增订版】》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他的伟大与不易。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细致地描绘了雷震先生从青年时代到晚年的生活经历,他的政治抱负,他的思想转变,以及他在历史关键时刻所做的选择。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聚焦于雷震先生的政治生涯,也描绘了他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他的家庭,他的朋友,这些细节让人物更加鲜活,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作者对于史料的运用极其考究,很多细节都经得起推敲,这使得这部传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增订版我尤为期待,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信息和更全面的视角,相信它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雷震先生的复杂性格和他在历史舞台上的多重角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人物传记,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时代的进步,都离不开那些敢于发声、敢于坚持的先行者。**
评分**阅读《民主的铜像:雷震传【全新增订版】》,我仿佛置身于一场思想的盛宴。雷震先生,一个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关键角色的巨人,他的故事,就是一部关于勇气、智慧和不屈精神的史诗。作者的笔法相当老辣,他能够精准地抓住历史事件的精髓,并将其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我被书中对雷震先生在政治困境中的挣扎和抉择的描绘所深深吸引。他如何在高压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用理性的声音回应质疑,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政治家应有的风范。书中对《自由中国》杂志创刊前后所面临的巨大阻力,以及雷震先生如何坚持出版的细节,更是让我肃然起敬。增订版的出现,无疑会为这本书增添更多的厚度和深度,可能会包含更多尚未公开的史料,或者对一些事件有更深入的分析,这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以及雷震先生的历史贡献,都具有非凡的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是关于一段历史的深刻反思。**
评分**在我看来,《民主的铜像:雷震传【全新增订版】》所呈现的,绝非一个简单的英雄叙事。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史诗,一个关于理想与现实拉锯战的深刻剖析。雷震先生的故事,是一曲在压抑环境下对自由的渴望与呼唤。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吸引人,他擅长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既有史诗般的磅礴,又不失人性的温度。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雷震先生在思想上的独立与前瞻性的描绘,他敢于挑战当时的禁忌,敢于提出与主流不同的声音,这在那个时代是何其宝贵,又何其艰难。他的《自由中国》不仅仅是一本刊物,更是一座思想的灯塔,照亮了许多迷茫的心灵。增订版的存在,我深信它会带来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内容,可能是对某些历史事件更深入的考证,也可能是对人物关系更精妙的阐释,这对于深入理解雷震先生的复杂性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至关重要。这本书不只是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的思考:在任何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是什么?如何才能在看似无法撼动的体制中,为进步开辟哪怕一丝空间?**
评分**“民主的铜像”——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意义,它预示着一种不朽的精神,一种虽历经风雨却依然挺立的身影。雷震先生的一生,无疑就是这样一座“铜像”,在历史的风雨中铸就,在人民的心中铭刻。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作者以严谨的史实为基础,辅以生动的叙述,将雷震先生在追求民主道路上的艰辛与执着,他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他的成功与挫折,都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被书中对雷震先生的内心世界的挖掘所打动,那种在强大政治压力下,依然坚持自己信念的勇气,那种为了理想而甘愿付出一切的决心,都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民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无数个像雷震先生这样的人,用他们的毕生去争取和守护。增订版的出现,更是为这部巨著添砖加瓦,它不仅补充了新的史料,也可能包含了作者新的思考和解读,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雷震先生和那个时代。阅读此书,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时代的脉搏,也体悟着一个伟大灵魂的坚韧与光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