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新一代设计奖」金奖
●2013年「台南创意新人奖」首奖
◎新出版形式:以一年52週的週报形式,介绍52个传统工艺职人
◎新视觉表现:以精细工笔描绘职人工作场景、工法步骤、制作工具及作品等,视觉出色、丰富多元,迎合读图世代的需求。
◎新阅读乐趣:主文报导、工法工具专栏提供知识内容;职人撇步(报乎恁知)、作品橱窗、地图提供实用资讯;模拟广告、启事、气象、彩券等发挥新世代无厘头幽默感。
用一份小报,让职人的精神被看到
职人,是指传承守护着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并透过双手制造出良品的生产者。这群人热情的从事创作,以拥有严谨、专业、用心、负责的态度感到自豪,这就是经过时间淬炼而形成的职人态度。两个学设计的21岁女孩,以近一年的时间搜集资料、深入探访了52位遍佈台湾各地的传统工艺职人,并以一週一报的方式,一手包办文字、摄影、插图和排版设计,最后设计出一年份的《职人志》,希望能让新世代的年轻人看到台湾的传统文化内涵,也让年长的一辈再次感受手感时代的美好。令人惊叹的是,年轻作者巧手描绘了所有职人制作的场景、作品与工具,她们运用图绘的力量将生活造型之美表露无遗,不仅得以借此向顶真的职人们致敬,更展现了新世代的职人精神。2013年参加台湾优良设计协会及台湾创意设计中心主办的「新一代设计奖」和台南市政府文化局主办的「台南创意新人奖」,皆获得首奖肯定。评审一致青睐表示,「职人志」对细节的讲究几乎无可挑剔,突显出创意者充满耐心与勇气的认真踏实精神。
艺术学者 设计名家 同声推荐
李明道 (Akibo Works负责人)
林承纬 (北艺大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副教授)
官政能 (实践大学副校长)
陈永基 (陈永基设计有限公司创意总监)
陈俊良 (自由落体设计公司负责人)
名人推荐
好作品,不该只在新一代计奖得金奖,这个用古早味设计语法介绍台湾职人的作品,要透过出版让更多人认识、收藏。-李明道(知名设计师、Akibo Works负责人)
在文创大张旗鼓的年代里,《职人志》忠实地记录下为台湾传统造型之美传承而努力的职人之心、巧匠之艺,更显此书价值。-林承纬(北艺大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副教授)
作者用田野考掘和设计的方式,重新呈现了传统匠师的敬事态度与情意;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首诗,说得真挚、动人且内敛着充实的美。-官政能(实践大学副校长)
他们两个是设计憨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对设计的执着、耐心及热血。-陈永基(知名设计师、陈永基设计有限公司创意总监)
透过这本《职人志》的出版,让现在及未来被看见的职人,留下一份给下一轮孩子的备忘录;也希望借由这本书,让台湾人记得什么是台湾精神──职人精神!-陈俊良(知名设计师、自由落体设计公司负责人)
作者简介
黄靖懿
一九九一年出生于花莲,在新竹成长,毕业于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系视觉传达组。在新竹女中就读时发现自己对设计的喜爱,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磨练,对设计的热情更加执着坚定。二○一三年初踏入设计职场,希望能够接触更多不同领域,多看多听多思考充实自己,未来有机会希望能够继续出国进修,回到曾经让我流连的伦敦,接触更多元的文化,学习不同国家对设计的视野。
严芷婕
一九九一年生,台北人,毕业于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系视觉传达设计组。喜欢设计,热爱插画,认为插画是对外输出内心小宇宙的一条绝佳途径。未来抱负为:一步步往风格确立的平面设计师、插画工作者之领域迈进;过着以旅行当作充电的生活;努力让身边的人都幸福快乐。
推荐序一 职人文化的展现 林承纬
推荐序二 坚强的坚持 陈俊良
壹、北部职人,顶真报乎恁知
1剪纸职人李焕章
2毛笔职人陈耀文
3珊瑚雕刻职人黄忠山
4制鼓职人王钖坤
5树皮编刻职人李永谟
6制刀职人谢锦钟
7莺歌陶瓷职人许朝宗
8煳纸职人林我福
9手工灯笼职人张美美
10麦头(字样铁板)职人林柏占
11门神彩绘职人刘家正
12打铁职人谢次郎
13风筝职人谢金鑑
14铜锣职人林烈旗
15竹具制作职人简添盛
16刺绣职人李文河
17春仔花职人陈惠美
18木屐制作职人林文树
19玻璃职人黄安福
贰、中部职人,执着报乎恁知
20蛇窑职人林瑞华
21竹编职人张宪平
22蔺草编职人庐来春
23木鱼职人李隆彰
24木鸭雕刻职人汤日耀
25漆艺职人赖作明
26手工纸职人黄焕彰
27蛋雕职人简长顺
28狮头职人施竣雄
29手工扇职人陈朝宗
30古董家俱修缮职人徐坤洁
31土黏香布袋戏偶职人徐智雄
32立体绣职人许陈春
33香包职人周月容
34钖器职人陈万能
35神像雕刻职人吴祥宇
36木器花窗职人陈辉煌陈正忠
37螺溪石砚职人董坐
38布袋戏戏偶雕刻职人徐俊文
39纸制神像职人蔡尔容
参、南部职人,坚持报乎恁知
40绣花鞋职人李东志
41旗袍职人郑道莹
42帆布职人许胜凯
43银帽工艺职人林启丰林盟修
44画佛职人像赖俊荣
45砖雕职人王郭挺芳
46榻榻米职人李宗勋
47竹雕职人李先明
48蒸笼木桶职人王开弘王炳文
49玉雕职人黄福寿
50剪黏职人叶明吉
51寺庙雕刻职人蔡德太
52石雕壶职人卢志松
后记
后记一
回想过去这一年来的时间,虽然过得非常辛苦,但是同时又让人有点怀念,毕竟,能够全台每个县市跑透透,实地去採访每位职人,一辈子大概只有这次的机会,让我能亲身体验到台湾的职人精神!
虽然当初决定要做这个题目时感到惶恐紧张,深怕只有两个人一组的我们无法负荷这么庞大的量体,但是幸运的是,我们一开始题目的方向就非常明确,风格也很快就定调,加上事前的资料蒐集丰富,因此很快便踏上採访之旅。负责採访的我,因为一开始对于传统工艺不甚了解,所以在访谈过程中总是需要不断地提出问题,看着职人们坚定的眼神,神采飞扬地讲解制作步骤,介绍自己的得意作品,甚至不吝于分享他们人生的经验体悟。让我每次全神贯注地採访完,虽然感到精神耗尽,心里总是感到充实的;有时候採访完也会加入芷婕拍照的行列,两台相机喀擦喀擦的记录下每位职人专注于创作的美丽神情,着实让人动容!
採访过程也许辛苦,但是回到学校后,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由于每位职人都有上百张照片要一张张挑选及修图,还要把访谈的录音一一打字记录下来,才能开始撰写文章,以及要将芷婕画好的插图线稿上色,最后才是週报的排版。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将人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天都被时间追着跑,后期几乎以一天一份週报的进度在进行,早上醒来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完了,我们做不完了,怎么办?」,每到晚上更是让人紧张,觉得「一天就要结束了,今天的进度怎么还在这?」几乎每晚都是边哭边赶,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个时候实在非常神经质又脆弱。好在有芷婕这个战友,每天互相加油打气,互盯进度,还要谢谢她一直忍受我不时的焦虑。另外,还要感谢我最亲爱的爸妈,每天的鼓励是我一路上的精神支柱,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果;还有许多要感谢的视传组同学及学妹们,环岛路上让我们借宿的朋友们,因为有你们这些温暖,成就了《职人志》!
我想这会是一个非常难忘的回忆,从最初的惶恐紧张,到下定决心且抱着期待的心情开始我们的採访之旅,中间当然有许多的挫折,也曾经想过「我们何苦呢」,痛苦到很想要放弃,直到现在还不敢相信我们真的完成了!甚至在毕业之后,还能够继续把《职人志》以书籍的方式延续下去。此外,非常幸运的是,我还能从头参与这本书的制作直到完成,虽然重新以书籍的编排方式呈现,也让我费了不少功夫去尝试改编,但是对于能再次参与内页编辑,这一切都让我觉得太不可思议,真的是人生中一次难忘的旅程!最后再次对这五十二位职人们以及陈俊良和刘江霖两位指导老师表达深深的谢意,没有他们的帮助,绝对不会有今天的《职人志》。
黄靖懿
后记二
《职人志》对我来说是一趟非常特别的旅程。直到现在还是会觉得把《职人志》完成是一件不真实的事情,但是回想起制作《职人志》的那些日子,画面依然鲜明、历历在目。职人叙述自己职业时充满自信的神情,炯炯有神满溢着热情的眼睛,显现着他们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他们坚持的做,并且毫不吝啬的一一展现给我们看;每一次的寻访都是一个美妙的经验,都是一个我脑海中珍贵的回忆。
我在《职人志》这本书中负责的是插画构图绘制、分类广告制作及摄影的工作。由于本书是以职人工作场域的环景插画来作表现,所以在採访之余,还必须鉅细靡遗的用相机记录下每一个角落,回家之后再看着照片整理出职人工作环境的浓缩画面,绘制时要仔细的观察照片中的每一个小细节,有时画到最后,我都觉得我可能要比职人更了解他们家中、工作室中的摆设了!画完五十二张图后,我发觉自己在面对一件事情或是一个景象时,能够更仔细并且以更周全的角度去做观察,而察觉到自己在画图当中所得到的收获和成长。
在《职人志》这趟旅程当中,只有我和靖懿两个人是不可能走完全程的,首先要感谢我的爸妈,总是全心全力的支持我,分担我的烦恼,还要承受我压力之下的坏脾气,他们是我最坚强的后盾,让我可以无所畏惧的向前迈进。感谢身边一直给我信心和鼓励的人,爷爷、淑敏、所有家人和我的好朋友们玫如、虔柔、佳怡、亦斐、陈歆,以及我的组员靖懿和一起併肩作战的视传组战友们。感谢探访职人的路途中给予我们帮助的人们,旻淳、刘芙、心珮三家人热情的招待。感谢陈俊良老师和刘江霖老师的指导以及协助,能够成为两位老师的学生真的是我的福气。最后要感谢每一位接受我们採访的职人,感谢你们展现出让人钦佩、能够让人当作榜样来学习的──职人精神。
严芷婕
推荐序一
职人文化的展现
近年来,「职人」一词从过去令人感到陌生的语汇,一转成为人人琅琅上口的语言,举凡职人精神、职人严选、○○职人,或是这本《职人志》,职人屡屡依附于传媒广告、商品用词,出现于你我生活周遭,一时之间,成为目前最夯的流行用语。究竟甚么是职人?记得日前某本职场情报刊物,便以职人精神为题,引领读者摆脱22K的魔咒,找寻成功的职场生存之道,报导中更以「职人态度,会让人努力超越限制,即便工作苦,也苦得有目的,成就自然跟着来」诠释职人文化。
「职人(しょくにん)」的用词与概念来自日本,专指传承守护着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并透过双手制造出良品的生产者。职人对于制作有很高的坚持,对自我的职业怀抱着崇高的热情,日夜不懈地投注心力磨练手艺,为生产出满足使用者需求的作品而努力,亦可称为「匠(たくみ)」。如此的概念等同于中文的巧匠、工艺家,也就是英文的Craftsman。职人一词的出现,至少可上溯到千年以上的平安时期,为所有特殊技术者的统称,当时所谓的职人,除了今日理解的手工艺生产者之外,还含括海女、商人、赌徒、医师等业种。到了江户时期前后,职人成为了手工艺生产者专有的代名词,日本各地在政局安定与产业振兴的目标下,纷纷运用各地风土孕育的良材结合在地技术,制作出各式各样的传统工艺品。譬如京都着名的西阵织、清水烧,金泽的九谷烧,或是南部的铁器、有田的伊万里烧等,这些今日依旧名声响亮的日本传统工艺,皆出自民艺之父柳宗悦终生向往的这段民艺盛期。
日本的职人传统,在江户时期营造的工艺沃土下蓬勃发展,纵使在二十一世纪进入高科技资讯传播发达的年代里,一群固守传统并兼顾当代生活需求的职人们,仍努力不懈为造物生产而努力。这样的巧匠、职人,不仅存在于日本列岛,在现今台湾各地,也可见台湾职人巧匠的踪迹。《职人志》一书,透过週报的编辑形式,依序介绍五十二位国内代表性的传统工艺职人。特别是这本着作在以文字说明之余,两位年轻新锐的作者,更利用巧手生动描绘出职人制作的场景、作品及工具,运用图绘的力量将生活造型之美表露无疑。如此执着于专业的表现,不何尝也是一种职人精神的展现?值得一提的是,工具可谓职人五感的延伸,职人文化的超导体,本书对于工具有相当细致的描绘,让读者除了欣赏作品之余,更可透过工具的形与象,细览职人制作的世界。
长年的田野调查,有不少机会与身怀绝技的职人们往来请益,虽然从事的研究、教学,常被质疑不事生产,也因此,期许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另类的职人。在崎岖颠簸的学问修业道上,所幸有这本汇集全台职人巧匠的《职人志》,让人随手一读,其精美丰富的图文篇幅,清晰地体现职人们毕生实践的职人精神。在文创大张旗鼓的年代里,《职人志》忠实地纪录下为台湾传统造型之美传承而努力的职人之心、巧匠之艺,更显此书价值。
林承纬
(本文作者为民艺.民俗学者、日本国立大坂大学博士、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副教授)
推荐序二
坚强的坚持
要坚持一件事,是多么的不容易!
二○一三年新一代设计展入围公佈,由于这一届入围成绩不错,本想缓和毕业制作带来的沈闷与竞逐的压力,也顺势鼓舞大伙的士气──毕竟这是我们并肩作战最荣耀的时刻,身为毕制专题指导老师的我,约好请同学们去吃大餐。毕联会主席也是这一班的小班长告诉我,靖懿无法参与这次小聚,因此心里一直惦念着要打电话给她,除了打气、顺便关心不克参加的原因。当与靖懿通话,她告诉我她已经回新竹老家画图,我正纳闷:「都快要展览了,这时回去不是与组员不合,就是在生老师的气。是否因为我多年带毕制专题课程,对四年级的同学太兇悍了?」没想到她的答覆,让我的心情一下子掉入深渊。电话那头,她告诉我她的毕制作品做不完,留在台北她连去买便当的时间都没有,所以选择回新竹故乡,有妈妈做饭她可以省下买三餐的时间,也可以再多画一些插图以及将文字整理得更完整。其实在靖懿说话的同时,我想我正擦拭着眼角的泪水,原来这个二十岁出头的孩子,血液中正传承着一种台湾人身上的职人精神。挂上电话,我静默了一整夜!
其实一开始,靖懿与芷婕告诉我要做类「失落的百工」系列时,我是反对的!因为在这几年新一代设计展各校的选题里,这一个题材实在是太轰轰烈烈了,而我也还记忆犹新那四个孩子二部摩托车骑全台湾,抢救记录快要消失的台湾工艺师的辛酸。而这一次她们的组合只有二个人,一方面怕她们把学长姊辛苦立下的汗马功劳给弄砸了,另一方面内心其实是不忍她们再去吃一次苦的!但这两个勇敢的孩子态度是如此坚定,甚至带着些许央求的口吻,于是我选择支持她们放手一搏去执行,还说只有辅大人可以传承辅大的坚毅精神!我万万没想到她们两个人眼中竟然是满心欢喜的,那一刻的表情实在令人为之动容!
整整半年,我们反覆推敲着载体与表现型式,从访视到摄影、插图到文章撰写以及风格定调都一再地推翻再建构,总共记录了全台五十二个传统工艺领域的翘楚,人选虽然大部分还是分佈在台湾的西岸,但每一个职人的故事,都足以独立成一部励志的传记电影,当然最后被定调成週报的型式,是希望表现传统工艺在街坊屹立不摇的精神;一方面也可以透过週报,让一週一个职人的独立精神被看见。
靖懿与芷婕总共画了超过二千张的插图,以及超过二十万字的採访稿,更有无可数计的影像,以及留在她们心中不可数的故事。从国宝大师李焕章解乡愁的剪纸;赋予毛笔新生命的职人陈耀文;制鼓职人王钖坤绷出完美鼓声的?仁和;二水螺溪石砚职人董坐;创新手工灯笼职人的张美美;一丝一线缠绕出美丽春仔花的陈惠美;以及叶明吉、陈万能、施竣雄、陈朝宗、卢来春等,他们或她们一个个不容许再等下去的传艺精神,透过这本《职人志》的出版,让现在及未来被看见的职人,留下一份给下一轮孩子的备忘录;也希望借由这本书,让台湾人记得什么是台湾精神──职人精神!
坚持当然是不易的,走下去还必须要有一颗坚强的心!
陈俊良
(本文作者现任自由落体设计公司总经理、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形设计学系讲师、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系毕业制作专题指导老师之一)
制鼓职人:王钖坤
一拆一卸 绷出完美鼓皮
凭着不服输的个性
从零开始学习
已将近九十年历史的响仁和,是由王钖坤的父亲王桂枝(阿涂师)在一九二四年创立,因为父亲觉得这个行业太辛苦,赚不了什么钱,不希望自己的小孩步他后尘,所以王钖坤小时候并没有真正学做制鼓。
一直到父亲往生后,一位老师傅认为他没有体力及技巧不适合从事这个行业,让他觉得很不服气,凭着一股「我可以做得好,而且会做得比你好」的不服输个性,王钖坤接下了响仁和薪传的重责大任。
凡是来跟响仁和买鼓的客户,王钖坤第一个会问「鼓的用途」,是寺庙要用的?还是打击乐团所用的神鼓?因为不同用途将关系到选择哪一块鼓皮来绷、制鼓时要如何去调整它的声音;再来就是使用的地点,不同环境的温度及湿度也会影响到鼓身及鼓皮。所以这一些在制鼓之前都要先了解清楚,再加上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制作出一颗好的鼓。
制作一张鼓皮
从烫皮开始学起
鼓的制作流程分为三部分:鼓皮、鼓身以及绷鼓。「皮」就是请专业的人拿宰杀好的牛皮来,然后依照制作需求、量好尺寸,在皮上画圆圈作记号,裁剪好了,便进行烫皮。王钖坤说现在大部分使用的是水牛皮,颜色是灰色的,去掉毛和表皮之后,就变成一般看到的米白色鼓皮。而要把表皮去掉,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药水;另一种就是烫皮,由于化学药水会侵蚀牛皮的品质,所以响仁和都是採用最自然的烫皮方式。
王钖坤说他刚开始学习制鼓就是学烫皮,起初以为把皮放下去煮就行了,结果反而把皮烫熟了,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才知道摄氏八十五度是最适当的温度,刚好可以把皮和毛分离。将皮烫好、去毛、反过来削去脂肪层之后,就要将整个皮削到零点二五至零点五公分的厚薄,但是皮的边缘要留厚一点,因为绷鼓时要拉扯的地方就是皮的周围,如果削一样厚度的话就会破裂掉。
削好皮之后就要晒太阳,好天气的话大概日晒一个礼拜;天气不好就需要二十天。这些步骤都做好了,一张鼓皮也就算完成了。
这本书的书名《职人志:52个顶真职人,认真打拼的故事报乎恁知》一出现,就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实在”感。我总觉得,在这个充满各种“概念”和“速成”的时代,我们太需要一些真正扎根于实践、用时间和汗水堆积起来的故事了。“职人”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专业和敬业的光环,而“顶真”更是将这种精神拔高了一个层次,意味着一种近乎严苛的认真和专注。我非常好奇,这52位被誉为“顶真职人”的人,他们到底是如何在各自的领域里做到“顶真”的?他们的“顶真”体现在哪里?是那种精益求精的手艺?是对每一个微小细节的反复打磨?还是在面对困难时,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性?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这些职人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故事,而不是冰冷的采访记录。我希望能够读到他们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起来的,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挑战,付出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努力,又从中收获了怎样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书名中的“报乎恁知”,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口吻,让我感觉很亲切,好像作者和书中的职人,就在我们身边,用最真诚的方式,分享他们的故事和智慧。我相信,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不仅能了解到不同行业的独特魅力,更能从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鼓舞,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顶真”的坚持和热爱。
评分《职人志:52个顶真职人,认真打拼的故事报乎恁知》这个书名,就像一股清流,瞬间就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朴实而强大的力量。我一直觉得,这个社会最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学习的,就是那些在自己岗位上默默耕耘、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人。这本书的名字,“职人”、“顶真”、“认真打拼”,每一个词都精准地描绘了这些人的特质,让人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特别想知道,这52位职人,他们各自的“顶真”之道是什么?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工艺大师,还是在某个新兴领域里,有着独特创新和坚持的年轻一代?他们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保持住那份热情和专注的?在书中,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技艺的展示,更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剖析。我期待能够读到他们是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在质疑和不被理解中坚持下来的。我希望这些故事,能够有温度、有细节,能够让我感受到职人们身上那种脚踏实地的努力和对事业的深厚情感。书名中的“报乎恁知”,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让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本老朋友在跟你分享人生经验,没有距离感,充满了真诚。我相信,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精神力量,重新认识“认真”的价值,并从中找到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职人志:52个顶真职人,认真打拼的故事报乎恁知》,自带一种厚重感和人情味。我一直相信,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那些真正能够沉下心来,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细作、追求卓越的人,才是最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书名中的“职人”二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专业和专注;而“顶真”则进一步升华了这种精神,暗示着一种近乎执拗的认真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我非常好奇,这52位职人,他们各自的“顶真”体现在哪里?是他们对技艺的精益求精,还是对产品质量的严苛要求?亦或是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永不言弃的坚韧?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那些真实、鲜活、有温度的故事,看到职人们在工作中付出的汗水、智慧和热情。我希望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展示他们的成就,更能触及他们内心的世界,了解他们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又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独特的印记。书名中“报乎恁知”这几个字,非常有意思,它用一种非常朴实、亲切的口吻,传递出一种分享和交流的愿望,仿佛是在邀请读者一起走进这些职人的世界,去感受他们的生活,去学习他们的智慧。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给我带来深刻的启发,让我重新思考“认真”的意义,并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
评分拿到《职人志:52个顶真职人,认真打拼的故事报乎恁知》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名字太有亲和力了,特别是“报乎恁知”这几个字,瞬间把我拉近了距离,感觉就像是老朋友在跟你分享秘密一样。我一直都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很多时候大家都在追求效率和结果,反而忽略了过程中的那种专注和投入。而这本书,光从名字上就能感受到一股踏实的力量,让人觉得,里面讲的肯定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东西,而是真正沉甸甸的、用时间和汗水浇灌出来的故事。我特别期待了解这52位“顶真职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那种我们常说的“匠人”,还是在某个领域有着极致追求的普通人?他们是如何做到“顶真”的?是在面对重复枯燥的工作时,依然能保持激情?还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不轻易放弃,而是去钻研、去克服?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的人充满敬意,因为我知道,做到极致需要的是超乎常人的耐心、毅力和对细节的苛求。这本书如果能展现出职人们的这份精神,那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激励。而且,书名里强调的是“故事”,我希望这些故事不是冷冰冰的采访记录,而是有温度、有情节、有情感的叙述。我期待在这些故事里,看到职人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他们为了梦想付出的努力,看到他们在这个行业中找到的价值和意义。我觉得,了解这些真实的故事,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认真”这两个字的含义,也能让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顶真”之路。我迫不及待想要沉浸在这些故事里,去感受那些平凡劳动中的伟大光辉。
评分哇,拿到这本《职人志:52个顶真职人,认真打拚的故事报乎恁知》的时候,我真的迫不及待想翻开它。封面设计就很有质感,一种沉静中带着力量的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这种关于“匠人精神”或者“行业故事”的书,因为我觉得,在我们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能够坚守初心,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职人,是这个社会最宝贵的财富。这本书的名字就很有意思,“报乎恁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口吻,仿佛作者就坐在我们身边,娓娓道来那些隐藏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故事。我特别好奇,这52位顶真职人,他们分别来自哪些行业?是那些我们熟悉的、光鲜亮丽的大舞台,还是那些默默无闻、支撑着社会运转的幕后英雄?是传承了百年的老手艺,还是新兴的、充满创新精神的领域?书名中的“顶真”二字,我理解就是要那种极其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这正是很多现代人所欠缺的。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启迪,让我看到,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肯投入真心,付出努力,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且,“故事”这个词也很吸引人,我知道,好的故事往往能触动人心,引起共鸣,甚至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我期待在这些故事中,能看到职人们的坚持、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成长,以及他们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敬畏。我相信,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不仅能了解不同的行业,更能从中汲取力量,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找到自己“顶真”的那个点,让生活多一些厚度,少一些浮躁。我太期待这本书带来的惊喜了,真的,迫不及待想把这52个故事都深深地刻进心里。
评分收到《职人志:52个顶真职人,认真打拼的故事报乎恁知》这本书,就如同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这书名本身就有一种独特的魅力,特别是“报乎恁知”这四个字,瞬间拉近了我和作者、以及书中人物的距离,感觉像是在听一场充满人情味的分享会。我一直对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做到极致的人充满了好奇和敬佩。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快速的时代,能够坚持“顶真”两个字,并为之“认真打拼”,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精神。我非常想知道,这52位职人,他们各自的“顶真”之道是什么?是对手艺的极致追求?是对每一个微小细节的苛求?还是在面对挑战时,永不放弃的毅力?这本书能否展现出,他们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我期待的是,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展示职人们的技艺,更能触及他们内心的世界,看到他们为了热爱而付出的努力,看到他们在追求卓越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困惑、以及最终的突破。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充电”,让我看到,无论身处何种行业,只要拥有“顶真”的态度,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都能创造出不凡的价值。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这本书,去感受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温度,去学习那些关于坚持、关于热爱、关于“认真”的宝贵经验。这绝对是一本能够引发思考、给予力量的好书。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职人志:52个顶真职人,认真打拼的故事报乎恁知》,在我看来,简直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解药”。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有点过于急躁,大家都追求快速的成功,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多时候,就会忽略了那些真正需要时间去沉淀、去打磨的东西。而“职人”这两个字,本身就蕴含着对专业、对技艺的敬畏,再加上“顶真”,就更加凸显出一种不妥协、不马虎的精神。我特别好奇,这52位职人,他们是怎么做到“顶真”的?是面对枯燥重复的工作,依然能保持初心?还是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意义?他们是否会因为外界的诱惑而动摇,还是能够坚定地守住自己的阵地?我期待在书中看到,这些职人不仅仅是技艺高超,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品质,一种对职业的深厚感情,一种把工作当作生命一样去经营的态度。书名中的“报乎恁知”,特别有意思,它不是那种冰冷的理论,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榜样,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就像是一位长辈或者朋友,把自己的经验和感悟,用一种非常朴实的方式,告诉你。我希望这本书里的故事,能够有血有肉,能够让我看到职人们的努力、他们的汗水、他们的智慧,甚至他们可能经历过的失败和挫折。因为正是这些真实的情感和经历,才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让我们从中学到东西,找到自己的方向。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滋养,让我重新思考“认真”的意义,以及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顶真”的价值。
评分《职人志:52个顶真职人,认真打拼的故事报乎恁知》这个书名,就让我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真诚和力量。在这个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年代,能有一本书聚焦于“顶真”的职人,讲述他们“认真打拼”的故事,我觉得意义非凡。我一直对那些把自己的工作当作艺术来对待的人充满敬意,他们不是在简单地完成任务,而是在创造价值,在打磨精品。我非常好奇,这52位职人,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领域里,坚持“顶真”的态度?他们的“顶真”是否体现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他们对品质的毫不妥协?还是他们面对困难时,那种不屈不挠的毅力?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读到那些有血有肉、充满细节的故事。我希望能够看到职人们在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挑战,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决策、如何克服的。我希望这些故事能够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脚踏实地的能量,让我感受到,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肯用心,肯钻研,都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书名中的“报乎恁知”这几个字,非常接地气,让我感觉像是老朋友在分享人生经验,没有距离感,充满了亲切感。我相信,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不仅能了解到不同行业的独特魅力,更能从中汲取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够做到“顶真”,做到“认真打拼”,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评分《职人志:52个顶真职人,认真打拼的故事报乎恁知》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心窝。在当下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和“速成”概念的时代,能看到一本如此强调“顶真”和“认真打拼”的书,简直是一股清流。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追求表面的光鲜,却忽略了事物背后沉甸甸的付出和积累。而“职人”这两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对专业、对技艺的尊重,再加上“顶真”,就更能体现出一种近乎虔诚的投入。我非常好奇,这52位职人,他们是来自哪些领域?是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者,还是在科技前沿探索的创新者?是默默奉献的基层工作者,还是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的专家?我期待在书中看到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职人们,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一种近乎执拗的认真态度,去打磨技艺,去解决问题,去创造价值。书名中的“报乎恁知”,非常有意思,它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宣讲,而是一种平等的分享,仿佛作者和书中的职人,都在用一种质朴的方式,把他们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我们。我希望这些故事能够真实、鲜活,能够让我看到职人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他们的思考过程、他们的成功喜悦,甚至是他们的迷茫和挣扎。因为正是这些真实的情感和经历,才能让我们感同身受,才能从中汲取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肯用心,肯钻研,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对人生态度和职业精神的致敬。
评分《职人志:52个顶真职人,认真打拼的故事报乎恁知》,这个书名就充满了故事感和生活气息。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个社会最可爱的人,就是那些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生的事业来经营的职人。他们不是为了短暂的关注,也不是为了所谓的“风口”,而是真心实意地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且愿意为之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顶真”这两个字,在我看来,就是一种近乎偏执的认真,一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一种绝不敷衍了事的态度。我非常好奇,这52位职人,他们是怎么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保持住这份“顶真”的?他们的故事里,是否会有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挑战和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在书的字里行间,我希望能看到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细节,看到职人们在工作中是如何思考、如何实践、如何突破的。而且,书名中的“报乎恁知”,让我感觉非常亲切,仿佛作者和书中的职人们,就像邻里一样,在拉家常,分享他们的人生智慧。我希望这些故事,能够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讲述出来,不带任何矫揉造作,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努力、他们的热情,以及他们从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能了解到不同的行业,更能从中汲取一份脚踏实地的力量,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顶真”之路,让生活多一份从容和厚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