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音樂探觸靈魂,聽見人類文明中最復雜、最美好的聲音……
為什麼巴哈的作品留傳瞭兩百多年仍然經典雋永?
為什麼小提琴名傢約夏‧貝爾在紐約地鐵站拉琴,卻少有人駐足聆聽?
為什麼幾乎所有知名鋼琴傢,都可說自己是「李斯特的弟子」?
楊照從曆史來看古典音樂,講述巴哈、莫劄特、貝多芬、李斯特……等音樂傢的故事,還原古典音樂風貌,探觸作麯傢創作的靈魂,更用宏觀角度看待古典音樂數百年來的發展。他更教我們如何打開耳朵,訓練聽覺,反覆聆聽思索,重新認識古典音樂的精巧與美妙。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一九六三年生,颱灣大學曆史係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齣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颱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News98電颱「一點照新聞」、BRAVO FM91.3電颱「閱讀音樂」、公共電視「人間相對論」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及「天下文化人文空間」開設長期課程。
自序 楊照
輯一 音樂的道理
聽見噪音,纔能聽見音樂
垃圾車音樂是哪一首?
操弄時間的魔法
化冗長為神奇
音樂怪傑顧爾德
讀譜的音樂與現場的音樂
颱上唯一無聲的音樂傢
古典音樂急不來
戰爭沉船都擊不倒音樂
中國大陸製造,音樂重鎮轉移?
不靠歌詞聽音樂
錶演的本質
有誰不是李斯特的弟子?
李斯特的學生無一相似
練琴不等於重復演奏
民主的藝術與對位
彆隻聽「快樂頌」
在音樂中加入文字與繪畫
看見節奏,聽齣美感
在書法中體會時間流動
閤宜的音樂
輯二 音樂的源流
巴哈和他的兒子們
當音樂遠離上帝
從「費加洛婚禮」感受法國大革命
誰贏瞭莫劄特?
新語匯造就新時代
貝多芬寫瞭幾首歌劇?
不霸氣就不是貝多芬
耳聾帶來想像與願景
經典之後
輸的不是音樂,是人
當作麯者不等於演奏者
從麯式解放吧
獻給剋拉拉
最珍貴的禮物
自由且孤獨
緻友誼
舊形式透齣來的新光采
無法登颱演唱的茶花女
附錄一 人名對照錶
附錄二 麯目對照錶
自序
一、
看一下車子的裏程數,十九萬五韆多公裏。很容易的算術:有市區裏程、有高速公路裏程,總平均時速應該不會超過每小時五十公裏,再扣掉極少數不是我開車、我不在車上的裏程,這意味著從二○○七年年底換開這輛車以來,我在駕駛座上耗去瞭至少三韆五百個小時;同時也就意味著,六年來我也就在車上聽瞭三韆五百個小時的古典音樂。
我總是在車上聽音樂。基本上隻要引擎發動,CD播放機也就同時開著,也就一定有音樂。沒有比開車更好的聽音樂場閤瞭,對我來說,我已經纍積瞭超過二十五年的開車經驗,操握方嚮盤已經成瞭可以完全不用大腦的直覺動作;不隻如此,還是個不用大腦比用大腦更好、更適切些的活動。
聽音樂幫助我可以不要那麼認真開車。做彆的事或許認真都比不認真來得好,唯獨開車這件事,尤其是對一個開瞭二十多年車的人,倒瞭過來,不認真比較好。光靠直覺、彆想那麼多,就不會那麼在意路上其他駕駛人怎麼開車,就不會在意被前麵的慢車擋住瞭,就不會計較為什麼今天從這裏到那裏要比平常多花兩分鍾時間,也就不會握著方嚮盤老想摁喇叭、心中口中老有不滿抱怨。
不誇張地說,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讓我成為一個相對比較有耐心、也比較安全的駕駛人。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讓我適切地分心,把大腦挪來思考駕駛、路況以外的事,讓我對於塞車、紅燈、彆人無理超車或插隊,增添瞭許多耐心。
我可以聽音樂,並且思考音樂,而古典音樂,不隻值得反覆聆聽,還多麼值得反覆思考。
二、
古典音樂比其他音樂值得思索,其中一個原因是:古典音樂比所有其他音樂都要來得復雜。那麼復雜的和聲、結構、麯式、配器、變化,一直逗引著我們精煉自己的耳朵去聽得更多更仔細。到瞭一個階段,聽音樂的人會恍然領悟,這樣的音樂,不能光是隻靠耳朵來聽,一定要動用大腦思考上的協助。
古典音樂比其他音樂值得思索,另一個原因是:幾百年來,西方建立瞭以思索角度看待這些音樂作品的習慣與傳統,留下瞭極其豐富的紀錄。這些紀錄不是外於音樂的東西,而是在時間中早已和音樂纏捲混同瞭。這些紀錄一方麵提醒我們在音樂中聽甚麼、聽到甚麼;另一方麵又將音樂從單純的聽覺擴張齣去,和生活、文化的其他麵嚮進行有趣、豐富的連結。
很長一段時間,從黑膠唱片到卡帶到CD,古典音樂的錄音産品必然附隨這個傳統所産生的文字紀錄。唱片封套背麵、卡帶封麵背後,到CD夾附的小冊子,一定會有關於這些樂麯的文字說明,而且說明的寫法有韆韆百百種,充分反映瞭這個思考傳統的多元麵貌。
我少年時期便固定邊看解說邊聽音樂,英文程度還不夠好時,這些唱片、卡帶附隨的說明,是讓我認真查字典背單字的強烈動機。查瞭、記瞭、瞭解瞭,突然之間,同樣的那份錄音,就對我展現瞭不同的聲音風情,比原先更立體、更感人。我確切知道為什麼要用思考的方式聽音樂,確切接收到瞭思考帶來的美好效果。
開車聽音樂,等紅燈時,我就拿起CD小冊讀上麵的說明,如此一來,紅燈變得容易忍受瞭,音樂又立即增添我過去或許不知道、感受不到的層次。多好!
三、
這幾年,很多開車的時間,是花在接送女兒上下學。女兒在車上,更好。聽著音樂我總會忍不住把我對那音樂纍積知道的事,選擇女兒可能聽得懂、可能有興趣的部分,一邊說給她聽。她是個很好的聽眾,對我所說的會有極其直接且明白的反應,甚麼她聽得進、甚麼她聽不懂、甚麼她不以為然,都會立即從車後座傳到前麵來。而且通常用自己的話說這些音樂思索的過程中,我自己也會更深刻檢驗:我到底相信甚麼?又到底用怎樣的方式在接收這些音樂?
有一段時間,大約是女兒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間吧,我每天晚上陪她練琴。一個作用是讓她不至於因為獨自身處琴房感到害怕;另一個作用是必要時在她不耐煩的時候給她一點靜下心來的建議。其實大部分時間我隻是坐在琴房的窗颱上,聽著她練琴,甚麼事都沒有。於是我就將多年來收藏的一些關於音樂的書,搬到琴房堆在窗颱上,她練琴時我就信手翻讀這些書。沒有甚麼彆的目的,單純隻是覺得那樣的環境、那樣的時刻,最適閤讀音樂書。
就是在那樣一邊陪練琴、一邊讀書的某一天,有瞭把腦中紛陳的音樂想法寫下來的衝動。女兒一個音一個音彈著莫劄特的鋼琴奏鳴麯,我很想告訴她莫劄特為什麼讓這個樂章呈示部裏的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都用主調來寫,沒有依照當時的慣例讓第二主題轉到屬調上去,這樣製造瞭如何的音樂效果。但我沒有說,沒有辦法說,因為纔七歲的她一定聽不懂。但等到她聽得懂的時候,我還會記得自己當下對這段音樂的思考嗎?
除非我把這些想法寫下來,留在不會變動的文字裏,等她長大。
四、
這本書列為《想樂》係列的第三輯,然而書中大部分文章寫作的時間,早於前兩輯的《想樂》內容,相較於前兩輯,這一輯的思考、記錄方式比較寬廣、也比較隨性,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形式或主題,將這些文章聯係在一起。這也就是我之前一直遲遲沒有動手編輯成書的主要原因。
還是女兒提供瞭我動能,覺得編齣這樣一本書,或許還是有必要、有意義的。不久前,我帶女兒在誠品信義店看董陽孜老師的書法作品展覽,想起瞭她小時候在國傢音樂廳跟我的一段對話,聽瞭我的迴憶,女兒很意外,因為她完全不記得這件事瞭,甚至有點懷疑我記憶的真確性。還好,我早就寫下來瞭。迴傢後,把那篇文章(〈看見節奏,聽齣美感〉)拿給她看,她看完之後,除瞭承認應該有那段對話之外,還覺得文章內容有助於她整理自己對董老師書法作品的感受。
還有許多我們在車裏、在餐桌上的談話中,提到音樂、提到樂麯,她經常給我的反應是:「可是學校裏都沒有這樣教。」是的,她在颱灣一路念瞭八年的音樂班,但很少從音樂的道理(不是那種狹義的「樂理」)或音樂的源流(不是那種考試用的「音樂常識」)角度形成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
於是我想:也許,從思索角度形成的音樂意見,對颱灣部分學音樂的人,部分熱中聽音樂的人,還能有點刺激作用,刺激他們跟古典音樂發生更具體、更深刻的關係。也許,從思索角度形成的音樂意見,有機會可以引領一些過去找不齣理由聽古典音樂的人,因而産生好奇與興趣。
並不是因為我的思索意見特彆好,而是因為這塊領域在颱灣處於人煙稀少的荒蕪狀態,應該還能容納一個思索者在這裏動手動腳試著挖墾齣些花草樹苗來。
五、
感謝「天下文化」堅持繼續再齣一本關於古典音樂的書,一同耕耘這片相對荒蕪的齣版土壤。感謝微真體諒、忍耐我這陣子的忙碌,仍然不懈怠地用心提供這本書所需的專業編輯協助。
這本書還是該獻給最常在車上跟我一起聽音樂,陪我一起思索古典的人─彭秀貞與李其叡。
楊照
聽見噪音,纔能聽見音樂
曾經來颱訪問的當紅小提琴傢約夏.貝爾(Joshua Bell),二○一一年一月,在媒體安排下化身街頭藝人,選瞭華盛頓的地鐵車站一站站瞭四十五分鍾,演奏巴哈無伴奏組麯。那段時間中,一韆一百人從他身邊經過,但祇有不到十人停下來聆聽他的琴音,而且總共祇有一個人驚訝地認齣:「這不是約夏.貝爾嗎?他怎麼會在這裏!」
四十五分鍾(差不多一般音樂會半場時間)演奏結束,貝爾打開的琴盒裏收到三十二美元的「打賞」。沒錯,差不多一韆塊颱幣,甚至不到颱北觀眾為瞭去聽他的獨奏會付齣的一張門票錢!
真是件有趣的事。但這樣的實驗說明瞭什麼?說明:如果剝除名聲光環,拿掉宣傳,也沒有昂貴造價音樂廳的條件配閤,「市場」自主決定,其實約夏.貝爾的小提琴音樂祇值那麼點錢,所以觀眾應該再考慮考慮,真的要花那麼多錢去買票?
當然不是。古典音樂絕對是個「分眾市場」,任何分眾市場的産品,丟到大眾市場上,都不會有什麼好結果。不過,這樣的實驗,倒是有助於讓我們看齣來,這個「分眾」市場的規模與性質。
簡單說,頂尖一流,最美最好的古典音樂,祇能夠吸引華盛頓上班人潮的百分之一注意。所以,彆再說:美好的音樂,「自然」會讓人感動,這樣通俗的音樂宣傳,無助於讓人認識音樂、接近音樂。
喜愛音樂,不是件「自然」的事,而是努力的結果,沒有其他條件配閤,能夠「自然」被美好音樂吸引的人,不到百分之一。
你聽到噪音瞭嗎?
古典音樂的配閤條件之一,是一顆想要與外麵嘈雜環境隔絕開來的心。也就是說,先要認知我們一般活在嘈嘩惡劣聲音環境裏,先懂得討厭缺乏音樂性的混亂聲音,纔有辦法開始接近音樂。
音樂教育應該從教小孩認識生活的聲音環境開始。分解、放大每天充斥在我們周圍的聲音,請他們聽,這樣的聲音對嗎?這樣的聲音好嗎?要讓小孩把耳朵打開,不是聽到音樂,而是聽到噪音。因為習慣於活在噪音中的人,必定發展齣的對應能力,就是關掉自己的耳朵,讓大部分外在聲音變得無意義無所謂,聽瞭卻沒有聽見,甚至能夠完全充耳不聞。
經過約夏.貝爾身邊沒停下腳步的一韆多人,幾個人聽到他的琴聲?幾個人是開著耳朵去趕上班通勤地鐵的?不會太多吧,平日上班過程中種種噪音到處亂飛,如果什麼聲音都聽進去,豈不要發瘋瞭?可是聽不見噪音的人,也就聽不到音樂。我們的音樂教育,祇想到要將音樂灌輸給小孩,卻忘瞭倒退一步想:那要如何將音樂與其他聲音分彆開來?
我嚮來不太喜歡那種過於枯燥的理論書籍,即使是對我喜歡的領域,也希望能以一種更生動、更引人入勝的方式去學習。《古典的思索:想樂第三輯》的書名,讓我對它産生瞭極大的好感。“想樂”二字,仿佛是在說,聽音樂,不僅僅是用耳朵,更是用心靈去體驗,用頭腦去思考。我過去常常在聽一些古典音樂時,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隔閡,明明知道它們是偉大的作品,卻無法真正地進入其中。我總是在想,是我的理解能力不夠,還是缺乏一種正確的打開方式?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希望。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耐心而博學的嚮導,帶領我走進古典音樂的世界,去揭示那些隱藏在音符背後的故事、情感和思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告訴我,為什麼有些音樂能夠穿越時空,觸動我們最深處的情感;為什麼偉大的作麯傢們會創作齣那些動人心魄的鏇律;以及,我們作為聽眾,如何纔能更深入地去理解和欣賞這些音樂的魅力。我想,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夠將“聽”與“想”巧妙地結閤起來,讓我們不僅僅是作為旁觀者,而是成為音樂的參與者和思考者。
评分這本書的包裝和整體風格,讓我想起許多年前在一傢獨立書店偶然發現的一套精裝本西方藝術史。那種紙張的觸感,油墨的質感,以及排版上不落俗套的考究,都讓人感受到一種對閱讀本身的尊重,以及對內容品質的嚴格把控。我一直認為,一本書的載體,也承載著它的靈魂。而《古典的思索:想樂第三輯》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在用心打磨這份“靈魂”。我個人並非音樂專業的科班齣身,對於樂理的理解也僅限於基礎認知,所以,在接觸古典音樂時,我總是希望能夠有一些引導者,幫助我跨越那些專業術語和復雜理論的障礙。《想樂》這個名字,在我看來,就帶有一種親切感和探索欲,它並非高高在上地講授,而是邀請讀者一同去“想”,去“樂”。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古典音樂的學術性與大眾的可讀性之間的平衡?是通過故事性的敘述,還是以一種啓發式的提問?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用一種優雅而不失深刻的方式,為我打開通往古典音樂內心世界的大門,讓我能夠不僅僅是被動地聆聽,更能主動地去思考,去感受,去與那些偉大的作麯傢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评分剛拿到這本《古典的思索:想樂第三輯》,還沒來得及翻開細讀,光是封麵設計就讓我眼前一亮。那種沉靜而富有質感的配色,搭配上精心挑選的字體,無不透露著一股濃濃的文化氣息,仿佛一下子將人拉迴到那個遙遠的、充滿智慧的時代。我平時就對古典音樂情有獨鍾,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藉由那些悠揚的鏇律來舒緩心情,尋找片刻的寜靜。但說實話,對於古典音樂的理解,我更多的是停留在感性的層麵,即便是聽瞭再多的貝多芬、莫紮特,也總覺得隔靴搔癢,無法深入其精髓。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機會,去嘗試更深層次地探索古典音樂的世界。從書名“想樂”二字,我能感受到一種將思考與音樂巧妙融閤的意圖,這讓我十分好奇,作者究竟會以怎樣的方式,引導我們去“想”音樂,“樂”音樂。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齣純粹的聽覺享受,進入一個更廣闊的、充滿智慧的音樂殿堂,去理解那些流傳韆古的樂章背後,隱藏著的思想、情感與時代印記。也許,通過這本書,我能夠重新認識那些熟悉的鏇律,發現它們更深沉的內涵,也或許,能夠激發齣我對古典音樂更持久的熱情和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在我的書架上,我總是偏愛那些能夠引發我深度思考的書籍,無論是曆史、哲學,還是藝術。當我在書店看到《古典的思索:想樂第三輯》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又是一本能夠與我産生共鳴的書。我一直認為,古典音樂是人類文明的瑰寶,但很多時候,我們接觸到的古典音樂,僅僅停留在錶麵的鏇律和技巧層麵,而缺乏對其深層內涵的挖掘。這本書的“思索”二字,點明瞭它不走尋常路的風格,它不是簡單地介紹樂麯的背景,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音樂背後的意義,去探索那些流傳下來的樂章所承載的時代精神和人類情感。而“想樂”則是一種更具創造性的學習方式,它鼓勵我們將聽覺的享受與理性的思考相結閤,從而獲得更豐富、更深刻的音樂體驗。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種全新的解讀古典音樂的視角,讓我能夠超越簡單的欣賞,去理解音樂是如何反映人類思想的演變,是如何與哲學、文學等其他藝術形式相互影響的。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真正的“樂”並不僅僅在於鏇律的優美,更在於它所能激發的思考與感悟。
评分在我瀏覽書店的時候,這本書的標題《古典的思索:想樂第三輯》瞬間吸引瞭我。我是一個對曆史和哲學有濃厚興趣的人,尤其喜歡將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行關聯和碰撞,從中發現新的視角和智慧。《古典的思索》這個前綴,讓我聯想到那些穿越曆史長河的思想傢們,他們的智慧如何體現在藝術作品中,又如何通過藝術得到升華。而“想樂”二字,則點明瞭本書的獨特主題,它暗示著音樂並非僅僅是聲音的組閤,更是思想的載體,是情感的錶達,是人類精神世界的縮影。我一直覺得,真正偉大的藝術作品,都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古典音樂自然也不例外。但如何去“想”音樂?如何去“樂”音樂?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套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具思辨性的方式去理解古典音樂,去感受其中蘊含的哲學意蘊,去發現那些隱藏在鏇律背後的思想火花。這本書或許能讓我明白,為何某些樂麯能夠曆經數百年依然打動人心,那其中必然有著超越時代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恰恰源於作者所強調的“思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