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心里充满了黑暗,罪恶便从那里滋生,所以,有罪的不是犯罪的人,而是制造黑暗的人。──法国文豪 雨果
谨以本书,献给为中国的民主正义奋斗的囚徒,愿中国人终能在自由神下乐业安居。
中国四川省一个反革命大案,发生在重庆市和平路。作者齐家贞戴着手铐被六个警察押上警车,正在上演一出「和平路上无和平」的好戏,上百人围观。
四川省第二监狱里鼎鼎有名的父女囚徒,女儿齐家贞,脑子洗得很干净,是全监接受改造的楷模、犯人学习的榜样;而父亲齐尊周拒不认罪,「要带着花岗岩脑袋去见上帝」。
十年后,女儿出狱;十三年后,父亲接着出狱。和当初被判刑入罪时相似,父女再次并排站立,被宣判无罪。而在父女十多年的冤狱过程中,母亲和四个弟弟虽为无罪之身,却与「有罪」的两人,在监狱黑墙的里外,同样地被扭曲被歧视被伤害,一家七口都成了给专制祭坛的献祭品...
本书特色
满腔热血欲投入建设「新中国」的父亲、一心向往成为中国「居礼夫人」的女儿,因反革命大案涉嫌通敌叛国,被陷害入了冤狱,十多年的「黑墙」里外岁月,一家七口从此成了献给专制祭坛的牺牲...
作者简介
齐家贞
上个世纪四○年代初来到这个世界,二十岁就因涉嫌通敌叛国被共产党罗织莫须有罪名入狱,三十岁成为「回到人民怀抱」的劳改释放犯;
以四十七岁高龄到澳大利亚留学,读英文初级班,先后在饼干厂、餐馆、热水器附件厂当工人,九一年澳洲政府批准她定居;
六十岁时,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她的第一本书,《自由神的眼泪──父女两代囚徒的真实故事》,二○一四年,该书易名为《黑墙里的倖存者》,由台湾秀威出版公司再版;
齐家贞在父亲齐尊周逝世十週年时,用他的遗产建立了齐氏文化基金会,每年颁发「推动中国进步奖」,到二○一三年截止已举办六届。
推荐序 狂风掀破船、苍天噬嚎啕/老乐
推荐序 一颗悲怆的灵魂/王一梁
作者再版 前言
序幕
第一章 「居礼夫人」被捕
第二章 阳光不再照耀
第三章 铁路梦牵红线
第四章 与数字「1」有关的命运
第五章 十年磨一剑
第六章 迷人的圈套
第七章 我在队旗下当犯人
第八章 「明天」终于来临
第九章 猴子变成了人
第十章 一扇门关了另一扇门也关了
第十一章 「犯罪」事实:广州就是外国 .
第十二章 「犯罪」背景:过渡时期──饿肚时期
第十三章 「叫花子」和她的「集团」
第十四章 审讯三日灵肉俱毁;构陷加害百嘴难辨
第十五章 看守所帮公安局保管东西
人物、事件时间一览
作者再版前言
本书原名为《自由神的眼泪──父女两代囚徒的真实故事》,香港明报出版社二○○○年五月出版;今年台湾再版,书名改为《黑墙里的倖存者》。特此说明。
由于诸多顾虑,初版时书里的有些人我没写出真名实姓。在新版里,无论地位高低、人性善恶,除非记忆不清,多数姓名均已复真。比如审讯员王文德,当时惧怕他在公安局当局长掌握实权的儿子报复,我把他的姓改成了黄。
每个人书写自己的历史,好歹都得面对;每个人都是历史的碎片,早迟都得较真。杜绝造假,人人有责。
这里,我要特别讲一下本书第三十一章「这女人是公安局派来的特务」中,一位「陌生人」为了说服我悬崖勒马避免「二进宫」,他和盘托出蒋忠梅的真实身份。三十八年过去,我不再年轻,必须在有生之年说出这位「陌生人」究竟是谁──「蒋忠泉」。蒋忠梅的亲弟弟,一位难得的忠勇之士,彰显着中国人不死的仁义道德精神。
香港初版十三年后,在台湾再版之前,我详尽认真反覆阅读、修正全书,发现时间的淡化效应,帮助我在阅读过程中与书里的齐家贞拉开了距离,成为一个普通的读者,从远处一步一步走进了这个家庭:一股敬佩、赞美齐尊周之情油然而生。
这位不可多得的优秀的中国人,他正直无私的品格,满腔热血报国报民的理想,被残酷的极权制度践踏成泥成浆,他无辜的妻子和五个儿女,承受了一波又一波的人生苦难。我悲从中来,为齐姓一家放声痛哭,难以自持—添了年岁,个人情感竟至如此急剧地脆弱下去。
噩梦回来了。
看守所、劳改队里那些亲爱的囚徒们,一个个生动活泼地朝我走来,包括疯子及残疾人,包括我曾经与之作斗争的「反改造」,她们以自己特有的说话腔调,老少各异的走路姿态,带着笑声带着泪光,坐在我的身旁拉着我的手:「嗳,168……」,「哎,齐家贞……」,叨念着我们逝去的度日如年的时光……。她们是我血肉相连不可割舍的亲密伙伴,是我蹲十年监狱最有价值的记忆。无情的岁月带走故人狱友,她们之中的大多数已经离世永远沉默,赖着不肯走的齐家贞,有责任把她们的故事记录在案,立此存照。
我是如此欣喜,再次遇见了我曲折凄苦的人生旅程中,那些理解我可怜我援救我喜欢我临死前想到我,包括把我当男人爱上,包括当时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姓周的中文祕书,所有的朋友们。你们是我的救星,我的恩人,你们搭救了我的灵魂。在无边苦海的风浪中沉浮挣扎,在无尽屈辱的泥泞路上翻爬滚打,我之所以没有随波逐流沉沦堕落,最终保持住了内在的傻气、干净与善心,全靠你们的良知真诚正义感和怜悯心,全靠你们的器重支撑和托举。我无与伦比的幸运,我无时无刻无穷无尽地感激!
嘿,久违了的齐家贞,你也出场了。
你好,齐家贞!
你干的好事!
在劳改队里,你也参与检举她人!还「翻译」了欧文芳的几篇文字──几乎可以肯定,这成为她不被释放的主要根据。「检举」,这个人类感情中最卑鄙最低劣最黑暗最见不得人的角落,当面是人背后是鬼比畜生不如,我也参与了卑劣!我痛恨齐家贞,我一点不想原谅你。以至于在重读这些内容时,我老有一种刨根究底挑找自己恶行毛病的冲动,没找到,算你运气,一旦给我逮住,我就有狠命抽打齐家贞的强烈愿望。加倍惩罚,毫不手软。
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希望将功赎罪,从不可挽回的做人过失中挽回。
一八六二年一月一日,雨果在他《悲惨世界》的序言里说:「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
雨果此话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他提及的所有灾祸,在中国大陆随处可见持续了六十多年。强权者们禁止提及、回避面对、编造篡改这些历史。那么,「和本书──《黑墙里的倖存者》──同一性质的作品」,对再现历史的真实「都不会是无用的」。
齐家贞
二○一三年二月十五日
序幕
时间︰一九七○年六月上旬,一个春夏交接凉爽的清晨。
地点︰重庆,四川省第二监狱,女犯三中队。
不等女看管队长重重的开门声和「起来了」的吼叫声传进监房,女犯们早已悄悄起来,不吭声不出气地忙着什么了。
要是平时,我会生气地喊︰「政府都宽大我们多睡一阵,你几个闹啥仔?」可是今天,没人在这个时候真正睡得着了。
刘伯祥的床位和我头顶头,中间只隔了一尺多宽的过道。平日她疯疯傻傻好像五分钱都数不清,今天也凑热闹,正在窸窸窣窣翻她的枕头。对她而言,枕头套就是她的私人保险柜︰几封用布卷了又卷包了又包数年前丈夫的家信,一块绿叶牌香皂,巴掌大的新布块和说不出名堂的「油渣」,都是她的财富,都在收藏之列。
监牢里每年国庆和春节前两次彻底的大搜查,犯人的财产:瓶瓶罐罐、箱子、被盖、针钱盒、臭袜子、衣裤口袋,全部兜底翻了个转。刘伯祥总是抖抖颤颤一次再次地把她那推垃圾宝贝耐心地一件不漏地收捡好。现在,她正把一块旧布撕成条,用以加固她的「保险箱」。
瓮声瓮气的撕布声像有人在我头边打闷屁,尘埃灰粒纷纷扬扬往我脸上掉,弄得我痒嗖嗖的。我生气地蹦起来,顺手把破布条抓过来扔在地上。
「刘伯祥,你缺德,撕破布撕到我这半边来了。」
「你没想,」刘伯祥说,「你没想」三个字是她讲话的老八股,开场白,「你才缺德,」她用她的关节粗大并有点弯曲的指头狠狠地指着我鼻子回答:「你人都是政府的,哪半边地方是你的?把我的东西捡起来,你这个打短命的!」
我们几个青年犯人最喜欢和刘伯祥吵架,与其说是吵架,不如说是逗她好耍乘机开怀大笑,因为她常常可以说出连世界文豪也未必能创造得出来的警言妙语。
对于犯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是昨天的翻版,明天和今天一个样。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每天都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实心砖头,毫无新意。于是,争吵便成为犯人生活中的亮点、高潮和色彩。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扇斑驳的“黑墙”仿佛一道无形的屏障,透着历史的沉重与压抑,而“倖存者”这个词则瞬间点燃了内心深处的希望与韧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看似绝望的境地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父女二字又赋予了故事一层更浓厚的人情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亲情的力量会如何交织、碰撞,成为支撑他们走过艰难岁月的明灯?“囚徒”二字则直接揭示了故事的核心冲突,他们身处的困境必然非比寻常。而“镇反文革记事”更是直接将我拉回到那个波澜壮阔又充满动荡的历史时期。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书本上的记载往往冰冷而宏观,缺乏个体的温度和鲜活的体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从一个普通家庭的视角,细腻地展现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人性的挣扎以及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上卷的标识预示着这是一个更为宏大的叙事,让我对后续的故事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非常好奇,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保持自己的“倖存”,又是如何记录下这一切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可能是一曲关于爱、关于勇气、关于记忆的悲壮挽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像一扇紧闭的门,让我充满了探索的冲动。“黑墙”二字,自带一种坚固、沉重、甚至有些绝望的意象,让人立即联想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压抑与束缚。然而,“倖存者”一词,又在黑暗中投下了一缕希望的光,暗示着生命在极端环境下依然拥有顽强的生命力。最为触动人心的是“父女”二字,它将宏大的历史背景拉近到个体层面,赋予了故事浓厚的情感色彩。我想象着,在那个艰难的年代,父亲如何成为女儿的依靠,女儿又如何给予父亲前行的动力。他们的“囚徒”身份,无疑为故事增添了戏剧性的冲突和紧张感,我很好奇他们是如何在失去自由的情况下,保护彼此,维系情感,并最终“倖存”下来的。“镇反文革记事”则清晰地指明了故事的时间与历史事件,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渴望了解在那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一个普通家庭的真实经历和内心世界。上卷的标识,更让我觉得这仅仅是一个宏大而深刻故事的开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们如何在这座“黑墙”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一种强烈的对比与张力。“黑墙”象征着时代的压抑与禁锢,仿佛一道无法逾越的物理与心理屏障,将人们与自由、希望隔绝开来。而“倖存者”这个词,则瞬间打破了这种绝望感,它暗示着生命力在极端困境中的不屈与顽强,以及在黑暗中寻找一线生机的可能。紧随其后的“父女”两个字,更是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人情味和情感深度。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亲情的力量往往是支撑个体面对苦难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父亲的担当、女儿的依赖,他们之间的互动和情感纽带,无疑是这段记事中最动人的部分。“囚徒”一词,则直接点明了故事的核心困境,他们是如何在失去自由的情况下,保持尊严和自我,这其中的挑战与智慧令人遐想。“镇反文革记事”则将故事的背景精准地定位在那个影响深远的时代,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政治氛围、社会变革以及普通人的生活轨迹有了更深的期待。上卷的标识,意味着这只是一个宏大故事的开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他们是如何在这座“黑墙”中挣扎求生,又将如何记录下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历史气息所包裹。书名中的“黑墙”立刻勾勒出一种压抑、封闭的意象,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个特定年代的社会氛围。紧接着的“倖存者”则像一束光,穿透了黑暗,预示着生命在绝境中的顽强。最打动我的是“父女”二字,这瞬间将冰冷的时代背景赋予了温情的笔触。在一个充满政治动荡的时期,亲情是如何成为维系生命的纽带?父亲的保护与引导,女儿的成长与觉醒,这其中的情感张力该是多么地触动人心。而“囚徒”的身份,更是直接挑明了故事所处的特殊境遇,他们并非旁观者,而是身处漩涡中心的亲历者。书名明确指出这是“镇反文革记事”,这一下子把我带入那个轰轰烈烈又充满复杂性的历史场景。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个人命运充满好奇,渴望了解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个体故事。这本书,我相信能带我深入那个年代的肌理,感受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上卷的字样,更是预示着这是一个漫长而深刻的叙事旅程,我期待着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探索那段不为人知的过往,去理解那些在历史尘埃中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瞬间。
评分刚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就立刻被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人性的光辉所吸引。“黑墙”这个词,营造出一种封闭、压抑的氛围,仿佛指向了一个充满困难与挑战的时代背景。而“倖存者”则像一束光,点燃了我对生命坚韧不拔的精神的想象。父女二字,更是瞬间将故事的情感维度拉满,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父女之间的亲情是如何成为他们互相扶持、走出困境的强大力量。他们作为“囚徒”的身份,无疑揭示了故事所面临的严峻考验,我好奇他们是如何在失去自由的境况下,保持内心的自由与独立。而“镇反文革记事”则精准地定位了故事的时间与历史背景,让我对那个复杂而动荡的时期有了更具体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一个家庭的视角,展现那个时代下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情感经历以及精神世界,弥补历史教科书中可能存在的空白。上卷的标识,更是让我预感到这将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叙事,我迫切地想跟随父女二人的脚步,去探索那段尘封的历史,去感受那份在逆境中生长的生命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