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川省一个反革命大案,发生在重庆市和平路。作者齐家贞戴着手铐被六个警察押上警车,正在上演一出「和平路上无和平」的好戏,上百人围观。
四川省第二监狱里鼎鼎有名的父女囚徒,女儿齐家贞,脑子洗得很干净,是全监接受改造的楷模、犯人学习的榜样;而父亲齐尊周拒不认罪,「要带着花岗岩脑袋去见上帝」。
十年后,女儿出狱;十三年后,父亲接着出狱。和当初被判刑入罪时相似,父女再次并排站立,被宣判无罪。而在父女十多年的冤狱过程中,母亲和四个弟弟虽为无罪之身,却与「有罪」的两人,在监狱黑墙的里外,同样地被扭曲被歧视被伤害,一家七口都成了给专制祭坛的献祭品...
本书特色
满腔热血欲投入建设「新中国」的父亲、一心向往成为中国「居礼夫人」的女儿,因反革命大案涉嫌通敌叛国,被陷害入了冤狱,十多年的「黑墙」里外岁月,一家七口从此成了献给专制祭坛的牺牲……
作者简介
齐家贞
上个世纪四○年代初来到这个世界,二十岁就因涉嫌通敌叛国被共产党罗织莫须有罪名入狱,三十岁成为「回到人民怀抱」的劳改释放犯;
以四十七岁高龄到澳大利亚留学,读英文初级班,先后在饼干厂、餐馆、热水器附件厂当工人,九一年澳洲政府批准她定居;
六十岁时,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她的第一本书,《自由神的眼泪──父女两代囚徒的真实故事》,二○一四年,该书易名为《黑墙里的倖存者》,由台湾秀威出版公司再版;
齐家贞在父亲齐尊周逝世十週年时,用他的遗产建立了齐氏文化基金会,每年颁发「推动中国进步奖」,到二○一三年截止已举办六届。
第十六章 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活法
第十七章 彩色照片
第十八章 孩子死于爱滋──劳改
第十九章 女犯中队
第二十章 忏悔之心永无宁日
第二十一章 一个长两只「翅膀」的男犯
第二十二章 把杀头先说成割掉一只耳朵
第二十三章 被一个女犯热烈爱上
第二十四章 磨骨头养肠子的女囚们
第二十五章 熊强,牟光珍找你!
第二十六章 一本日记就够资格枪毙
第二十七章 重庆女犯贪生怕死不要脸
第二十八章 蜜糖里搅拌着熊兴珍的鲜血
第二十九章 阴阳两界,团聚梦碎
第三十章 毛泽东死了,许多人活了
第三十一章 这女人是公安局派来的
第三十二章 一张纸举起的问号
第三十三章 自由泪
人物、事件时间一览
作者再版前言
本书原名为《自由神的眼泪──父女两代囚徒的真实故事》,香港明报出版社二○○○年五月出版;今年台湾再版,书名改为《黑墙里的倖存者》。特此说明。
由于诸多顾虑,初版时书里的有些人我没写出真名实姓。在新版里,无论地位高低、人性善恶,除非记忆不清,多数姓名均已复真。比如审讯员王文德,当时惧怕他在公安局当局长掌握实权的儿子报复,我把他的姓改成了黄。
每个人书写自己的历史,好歹都得面对;每个人都是历史的碎片,早迟都得较真。杜绝造假,人人有责。
这里,我要特别讲一下本书第三十一章「这女人是公安局派来的特务」中,一位「陌生人」为了说服我悬崖勒马避免「二进宫」,他和盘托出蒋忠梅的真实身份。三十八年过去,我不再年轻,必须在有生之年说出这位「陌生人」究竟是谁──「蒋忠泉」。蒋忠梅的亲弟弟,一位难得的忠勇之士,彰显着中国人不死的仁义道德精神。
香港初版十三年后,在台湾再版之前,我详尽认真反覆阅读、修正全书,发现时间的淡化效应,帮助我在阅读过程中与书里的齐家贞拉开了距离,成为一个普通的读者,从远处一步一步走进了这个家庭:一股敬佩、赞美齐尊周之情油然而生。
这位不可多得的优秀的中国人,他正直无私的品格,满腔热血报国报民的理想,被残酷的极权制度践踏成泥成浆,他无辜的妻子和五个儿女,承受了一波又一波的人生苦难。我悲从中来,为齐姓一家放声痛哭,难以自持—添了年岁,个人情感竟至如此急剧地脆弱下去。
噩梦回来了。
看守所、劳改队里那些亲爱的囚徒们,一个个生动活泼地朝我走来,包括疯子及残疾人,包括我曾经与之作斗争的「反改造」,她们以自己特有的说话腔调,老少各异的走路姿态,带着笑声带着泪光,坐在我的身旁拉着我的手:「嗳,168……」,「哎,齐家贞……」,叨念着我们逝去的度日如年的时光……。她们是我血肉相连不可割舍的亲密伙伴,是我蹲十年监狱最有价值的记忆。无情的岁月带走故人狱友,她们之中的大多数已经离世永远沉默,赖着不肯走的齐家贞,有责任把她们的故事记录在案,立此存照。
我是如此欣喜,再次遇见了我曲折凄苦的人生旅程中,那些理解我可怜我援救我喜欢我临死前想到我,包括把我当男人爱上,包括当时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姓周的中文祕书,所有的朋友们。你们是我的救星,我的恩人,你们搭救了我的灵魂。在无边苦海的风浪中沉浮挣扎,在无尽屈辱的泥泞路上翻爬滚打,我之所以没有随波逐流沉沦堕落,最终保持住了内在的傻气、干净与善心,全靠你们的良知真诚正义感和怜悯心,全靠你们的器重支撑和托举。我无与伦比的幸运,我无时无刻无穷无尽地感激!
嘿,久违了的齐家贞,你也出场了。
你好,齐家贞!
你干的好事!
在劳改队里,你也参与检举她人!还「翻译」了欧文芳的几篇文字──几乎可以肯定,这成为她不被释放的主要根据。「检举」,这个人类感情中最卑鄙最低劣最黑暗最见不得人的角落,当面是人背后是鬼比畜生不如,我也参与了卑劣!我痛恨齐家贞,我一点不想原谅你。以至于在重读这些内容时,我老有一种刨根究底挑找自己恶行毛病的冲动,没找到,算你运气,一旦给我逮住,我就有狠命抽打齐家贞的强烈愿望。加倍惩罚,毫不手软。
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希望将功赎罪,从不可挽回的做人过失中挽回。
一八六二年一月一日,雨果在他《悲惨世界》的序言里说:「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
雨果此话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他提及的所有灾祸,在中国大陆随处可见持续了六十多年。强权者们禁止提及、回避面对、编造篡改这些历史。那么,「和本书──《黑墙里的倖存者》──同一性质的作品」,对再现历史的真实「都不会是无用的」。
齐家贞
二○一三年二月十五日
第十六章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活法
日子照旧过下去,犯人们带着热闹的喧嚣涌来,又留下无望与凄冷退去。十二月二十一日打击进来的犯人,陆陆续续处理走了,留下我和1081像「唐家沱的死尸旋不出去」。两个人住这么一个大而空荡的房间,夏天也感到凉意,最大的不幸还是时间多得成灾,既没有书读报看,也不能躺倒睡下,更没有很多新鲜的话语可以倾谈。
我俩继续过去的光荣传统,在「讨论」报纸时举行精神会餐︰红苕、包谷、牛皮菜,「粗粮细作」、「蔬菜代粮」等,我们复习老犯们留下的形形色色的「菜谱」,回忆一些精彩绝伦的释放回家后大吃一顿的计划,特别是一个犯人介绍的「糖猪油豆」,她说「天垮下来我不管,老子回到屋头,铺盖卷一甩,马上到自由市场割两斤板油,切成拇指大的颗颗,倒进和好的灰面(面粉)酱里头一拌,再在油锅里炸,炸到看起来像水晶玻璃透明了,泸出来,裹起白糖趁热吃,热漉漉的化猪油化白糖,热嘴热心,那才叫过瘾哟」。这道「糖猪油豆」,不要说吃,就是听,已经够我们四体舒畅,心向往之了,我俩决定回去卖裤子也要试一顿。除此外,我同1081已无多话可说,像干了源头的小溪,再也淌不出水滴。
夏树屏坐在那里,常常把两只拳头叠放在膝盖上,头搁在拳头上,弯曲的短短的「马尾巴」像一朵美丽的磨菇在后脑勺上开放,警卫问她在做啥,我说她头痛。我知道她在思念她的四个小儿女和回忆与丈夫共处的好时光,还有她的孤独可怜的老母亲。她古典瓷器美人似的脸时而仰起来深深地叹气,然后再埋下头去。
读完《黑墙里的倖存者:父女囚徒镇反文革记事(下)》的封面,我脑海中瞬间涌现出无数画面,即便我还没有翻开这本书。封面设计相当有力量,那“黑墙”二字,仿佛一道无形的牢笼,瞬间将人拉入那个沉重的历史年代。而“倖存者”和“父女囚徒”的组合,更是触动了内心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我能想象,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政治运动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在极端环境下如何挣扎、如何维系亲情的史诗。 “镇反文革记事”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巨大的信息量和历史的厚重感,让人联想到那个风起云涌、波诡云谲的时代。而“父女囚徒”的身份,又为这段宏大的历史叙事注入了微观的、血脉相连的情感维度。这本书的下部,我预期会更加深入地探讨在经历了那段艰难岁月后,父女二人如何面对生活,如何修复创伤,以及他们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极具故事性,它承诺着一段关于勇气、牺牲、爱与坚韧的非凡旅程。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在那样的“黑墙”中寻找希望,又是如何用爱与亲情筑起一道抵御绝望的屏障。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黑墙里的倖存者:父女囚徒镇反文革记事(下)》本身就充满了悬念和故事感。仅仅是“黑墙”二字,就足以让人联想到禁锢、压抑和难以逾越的阻碍。而“倖存者”则暗示了经历过磨难后的劫后余生,生命的可贵与顽强。“父女囚徒”的组合,更是直接点燃了情感的张力,我能感受到一种血浓于水的羁绊,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父女二人共同面对困境,互相扶持的画面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镇反文革记事”几个字,则为整本书奠定了厚重的历史基调。这不仅仅是一段个人的经历,更是那个宏大时代的一个缩影。这本书的“下”部,我猜想会更加深入地探讨那些在困境中萌生的情感,以及他们在经历劫难后,如何理解和接纳过去,如何继续生活下去。这本书的名字,就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门扉,引人好奇,渴望一探究竟。它似乎在低语着一个关于生存、关于爱、关于历史印记的动人故事,让人不禁想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份沉淀在岁月里的深刻情感。
评分《黑墙里的倖存者:父女囚徒镇反文革记事(下)》这个书名,光是读起来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力量感和故事性。封面传递出的信息,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个动荡的年代,以及身处其中的个体命运。 “黑墙”两个字,无疑是极其具象化的象征,它暗示着一种被剥夺自由、被隔绝于正常生活之外的境遇,让人不寒而栗。而“倖存者”这个词,则赋予了故事一种积极的、顽强的底色,即便身处绝境,生命依然努力地寻找出口。 “父女囚徒”的组合,更是直接将故事聚焦在最核心的情感纽带上。我能想象,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亲情是多么宝贵,又是多么坚韧的力量。这本书的“下”部,想必会更加细腻地描绘父女二人在重重压力下,如何依靠彼此,如何共同度过那些艰难的时光,以及他们对这段经历的独特体悟。 “镇反文革记事”这几个字,也为全书赋予了历史的厚重感,它承诺着一段真实而深刻的叙述,让人期待书中那些关于勇气、亲情和人性光辉的篇章。
评分《黑墙里的倖存者:父女囚徒镇反文革记事(下)》的书名,本身就构成了一幅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唤起了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无限遐想。 “黑墙”的意象,直接传达出一种被囚禁、被隔绝的沉重感,让人不由得联想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压抑氛围。“倖存者”则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一层关于生命顽强挣扎与不屈的力量。 “父女囚徒”的组合,更是将叙事的核心聚焦在最纯粹、最动人的亲情羁绊上,让人期待他们如何在绝境中互相支撑,彼此慰藉。 “镇反文革记事”这几个字,为整本书赋予了明确的历史坐标和时代背景。它暗示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段严肃的历史记录。而“下”部的标签,则让我预感到,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一定铺垫了足够多的信息和情感,下部的内容会更加深入,或许会探讨经历过磨难后的心灵成长,对历史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新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个书名,就如同一扇古老的门,门后隐藏着一段充满挑战、关于爱与勇气、以及历史印记的真实故事,令人渴望推开它,去聆听那段不曾被遗忘的记忆。
评分当我看到《黑墙里的倖存者:父女囚徒镇反文革记事(下)》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沉郁而又充满力量的画面。 “黑墙”二字,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将人隔绝在希望之外,那种压抑感扑面而来。然而,“倖存者”这个词,又如同一缕阳光,照亮了黑暗,预示着生命的不屈与顽强。 “父女囚徒”的设定,更是直接抓住了人心的情感内核,亲情在极端环境下的坚守与付出,往往是催人泪下的。 “镇反文革记事”这几个字,则为整本书注入了历史的重量和岁月的痕迹。它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更是那个宏大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缩影。这本书的“下”部,我推测会更加深入地挖掘父女二人在经历了巨大的创伤后,如何重建生活,如何处理内心的复杂情感,以及他们对历史和人生的独特反思。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承诺着一个关于爱、关于坚韧、关于在绝境中寻找生存意义的动人故事,让人充满好奇,想要立刻翻开一探究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