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麵八方湧入、無數到北京尋找機會的異鄉客,沒有北京戶籍,沒有財力買房,漂泊不定,離傢韆裏,卻占據北京半數以上人口──北漂族。
這是一部北漂母子的故事,也是颱灣媽媽的驚奇所見。
北京,貴為六朝古都,擁有世上最長、最筆直的城市中軸綫,左倚太廟、右端社稷。從萬裏長城到紫禁城,從前門箭樓到南鑼鼓巷,我們承襲瞭相近的語言與文化,看似溝通無礙實則睏難重重。即使不問政治、不講曆史,單單隻是「生活」在北京,都能深深體會到一座海峽,兩個世界。
深鞦時的北京,氣溫降至零度。雙清路的一端是高級名車齣入的高科技商業區,另一端是北京最大的垃圾迴收中心。想租間小房落腳,得先付十萬颱幣,大門上還鑲瞭裏外裝反的貓眼;叫計程車得先看司機臉色,上瞭車還得跟行人搶道。肯德基裏的燒餅、油條和豆漿騰騰冒煙,吃完晃一圈迴傢,客廳已被仲介隔成邊間。
北京的希望小學裏除瞭希望,什麼也沒有;挖煤工人除瞭陰暗危險的地底深處,哪裏也沒去過。男人們在這裏若非拚爹靠爸攀關係,就是死活掙紮求戶口;女人們發現自己寜願坐在BMW裏哭,也不願坐在單車後笑。即使是幽幽燕園裏坐擁四季奇景的未名湖、典雅端莊的博雅塔,還是館藏亞洲大學之首的北大圖書館,都不如校園裏那革命發源地的三角牆來得有故事。
也許我們都被颱灣寵壞瞭,也許我們都看不到高薪、高位與高消費力的背後,還有多少不容忽視、剪不斷理還亂的曆史糾結。也許我們必須先看見北京,纔終能發現如今的颱灣,是從哪一個曆史的分叉點上,走到瞭今天。
各界好評推薦
馮光遠 專欄作傢
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學係副教授
趙少康 中廣公司董事長
盧鬱佳 金石堂商品行銷總監
熱切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簡介
藍曉鹿
齣生於江蘇。大學順應傢人要求念瞭機械工程,21 歲畢業後,依親來颱。在颱灣接過翻譯、任職齣版社編輯,轉眼過瞭 30 年華。
不管外在做什麼工作,內在都隻為完成一件事──擺脫過去沉重的國文化與傢文化對自我的綑綁。因為重視內在的平靜甚於外在的成功,因此走上寫作之路。
40 多歲時,帶著 10 歲的兒子遠赴北京大學念翻譯碩士。滯留北京 2 年,受到極大的震撼。古老的北京全然不如想像中的大國國都,素淨古色的明清建物總冷不防在極端商業化的街道轉角齣現;北大校園也不如印象中傳統,教師節滿園的鮮花、情人節大方接吻的情侶……校內校外叫人看得目不暇給。中西文化、古今文化、各式對比與衝突,處處令人驚奇。
一本非小說的文字紀錄為寫作開瞭頭,期待自己寫齣更多更好的作品。
推薦序
看見不一樣的北京/管中祥
從中國看見颱灣/盧鬱佳
作者序
我看北京
第一部 北京居,大不易
一條馬路,兩個世界
隻為那一方地
人比鬼更恐怖
同為北漂族
城市的臉色
遇見張君雅小妹妹
肯德基如何成為傢鄉雞?
皇城根下的尋常人
姐姐,來教我們念書吧!
血暖氣
第二部 拆哪!北京!
在中國找門路
七九八藝術中心
那個糧票的年代
老捨茶館
內聯陞的祕密客戶本
茫茫塞外,長城之巔
如此親愛,纔好!
女生節
第三部 那些看不懂的事
純真鴨血與不純真的年代
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
院長是誰?噓,這是祕密
無處不在的槍文化
併桌
就為一個戶口
昔日農民今日工
第四部 那些燕園的人與事
離北大最近的距離
好樣的!北大少年
我的美國文學教授
新東方與東方教育
一代纔女趙蘿蕤
徵婚,限北大醜男一名
革命,從三角牆開始
附錄 大陸常用語非官方辭典
【圖樣圖森破】
【2B和SB】
【拚爹】
【靠譜】
【打醬油】
【給力】
【河蟹】
【坑爹】
【屌絲】
【淘寶體/元芳體/後宮甄嬛體】
後記
愛颱灣,那是一定要的啦!
推薦序
看見不一樣的北京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係副教授
在颱灣見到的中國,大概隻有兩種樣貌,一是大國崛起,中國一 級城市遍地黃金,颱商不斷前僕後繼,媒體也不斷告訴我們,中國青年有多帶勁、多有競爭力,颱灣青年再不奮發,颱乾就會變颱傭;第二種形像則是,中國黑心到 不行,SARS叫做中國肺炎,有黑心商品,有黑官貪汙,各式各樣的「中國因素」想把颱灣吞吃入腹。
這些都算是事實,卻隻是片段的事實。中國那麼大,如果我們隻從這兩種麵嚮認識中國都隻是片麵印像。
中國的首都北京也是一樣,這個從小就齣現在我們曆史課本裏的城市,我們從來都是一知半解,即使是現在透過主流媒體來認識北京,一樣是一知半解。
我們當然不可能對任何一座城市全盤瞭解,因為,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多樣且復雜的,隻是我們有沒有可能、願不願意從不同的角度拼湊齣多樣的麵容。
藍曉鹿是一位很特彆的作者,和絕大多數的颱灣讀者有著很不一樣的生活經驗。江蘇長大、颱灣工作,又迴到北京讀書。她是一位學生,是一位職人,是母親,也是一位四處閑逛的人類學傢。
《拆哪!北京!:颱灣媽媽的北漂驚奇》,一語雙關,除瞭讓我們看到北京拆掉從一九四九年築起的高牆後所麵臨的新衝擊,同時也拆除瞭許多人對中國、北京的既有框架,無論是多麼根深蒂固的厭惡,或者是一種莫名奇妙的樂觀想像。
這是本有關拆除的書,不是怪手,也不是利刃,而是一篇一篇生活劄記,以及日常生活的真實體驗,讓我們從拆毀的縫細中觀看不一樣的北京。
推薦序
從中國看見颱灣 盧鬱佳/金石堂商品行銷總監
中國總能帶我們看見颱灣。
北京運將說他交瞭高額規費,是舉世唯一每天領「負薪水」的行業。
颱灣從承包低價團的導遊領隊,到賄選上颱的縣長、立委,
民生痛苦不外是這些負薪水行業在閤理迴本賺錢。
中國總能帶我們看見自己離民主還有多遠。大傢不急,慢慢來。
一條馬路,兩個世界
託瞭朋友,把孩子在大陸就讀的學校敲定之後,過瞭而立之年的我,似乎真的要動身去北大念那想瞭很久的書。訂好機票後,我在網路上找瞭一傢以環保整潔齣名、離清華很近的便捷酒店,靠近小朋友要上的附小。班機在北京降落之後,已是晚上八點瞭,叫瞭車穿過夏夜中的北京市區,到達酒店已經很晚瞭。酒店裏的裝潢不算豪華,但確實是乾淨整潔,且收費果然如網路上所言。忙碌一天後,我和小寶度過瞭在北京的第一晚。
第二天一早,小寶的大呼小叫驚醒瞭我。「我的天哪!」小寶,發生什麼事瞭?「我從沒見過這麼大……」有什麼奇怪的,大陸北方嘛,什麼都大的。
「不是不是,妳來看。」我揉著眼睛走過去──「我的天哪,我從未見過這麼多垃圾!」這迴換我驚聲尖叫瞭。
原來這傢便捷酒店所在的雙清路,是北京最大的垃圾迴收中心(這是在網路上查不到的),沒有分類的垃圾堆成瞭山,麵對北國逼人的烈日,散發齣陣陣惡臭。穿著襤褸的女人和光著上半身的男人在垃圾堆中忙碌著,他們一舉手,一抬足,每一個動作都引來蚊蠅一陣飛舞。
我快速梳洗,帶著小寶和尚未打開的七箱行李去櫃颱結帳,叫車趕往他處。
車子沿著雙清路走,經過林大北路和清華東路之後,不齣十分鍾就是清華大學的正門。清華大學位居中國應用科學之冠,是現今大陸商場上叱吒風雲的清華幫發源地,清華幫操控著大陸股市百分之五的股本。旁邊的成府路是清華高科技園區,很多國外公司都聚集於此,包括微軟、P&G等世界五百強企業,也包括本土知名企業如網易、同方、紫光集團等。一棟棟高樓林立,整片玻璃閃著冷艷藍光,低調隱沒在街角的星巴剋,恍惚中教人誤以為置身國外大都市。
一個現代社會,怎麼會讓貧富懸殊到這等地步,說來自有其曆史原因。因為大陸目前的商業環境並不是經過自然演變形成的,不是由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慢慢調整,進而到達一個成熟商業社會的隆景。在立國之初,國傢經濟完全由中央統一掌控,連最不起眼的商品買賣都由國傢統一完成,這樣的後果造成全社會的懈惰與懶散,國力漸弱。
一九七八年後,鄧小平逐漸走入權力中心。他意識到生産力是國傢發展的重要動力,開始施行改革開放策略,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問題是,哪一部分可以先富呢?在這個社會由完全公有到部分私有的轉變過程中,決策圈裏的人得政策之照顧,獲得瞭諸多優惠。三十年改革,可以說,是把部分國有資産進行瞭一次不平等的重新劃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加上“拆哪!北京!”這樣充滿活力的書名,瞬間就擊中瞭我的好奇心。它不像那些刻闆的旅行指南,而是帶著一種鮮活的生活氣息,仿佛能聽到作者在用一種略帶口音卻充滿感情的語言,嚮我訴說著她的北京故事。我一直認為,最動人的故事往往來自最真實的生活經曆,而“颱灣媽媽的北漂驚奇”這個副標題,則點明瞭故事的主角和她所處的背景。我非常想知道,從颱灣來到北京,這樣的文化和生活習慣的跨越,會讓一位母親産生怎樣的“驚奇”?是北京的交通擁堵?還是北京人直爽的性格?抑或是北京特有的美食和曆史遺跡?書中是否會細緻地描繪這些細節,讓我們這些同樣生活在都市,或是對都市生活充滿憧憬的讀者,能夠感同身受?我更關注的是,在這段“北漂”的旅程中,作者是如何處理傢庭和孩子教育的?她是否會在教育理念上,將颱灣和北京的優勢結閤起來?她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的矛盾,如何在忙碌中尋找屬於自己的放鬆方式?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記錄一次遷徙,更是一次關於生活哲學的探尋,是關於如何在陌生環境中,用愛和勇氣,構建美好生活的實踐。我期待從中看到一位母親的成長,也期待看到北京這座城市,在她眼中閃耀齣的獨特光芒。
评分“拆哪!北京!”——這個充滿原生力量的書名,第一眼就讓我覺得它“不一樣”。它沒有那種官方的、疏離的客套,而是帶著一種街頭巷尾的親切感,仿佛一位北京老炮兒在熱情地招呼你,告訴你“拆哪”,彆害怕,有我在。而“颱灣媽媽的北漂驚奇”,則為這句招呼賦予瞭更深的意義。我立刻聯想到,一位來自寶島的母親,帶著對這座古老帝都的好奇與憧憬,開始瞭她的“北漂”之旅。她會如何理解北京的“拆”?是拆掉舊的,重建新的?是拆解文化的脈絡,還是拆穿生活的假象?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描繪的“驚奇”是怎樣的?是初來乍到的文化衝擊,是人情世故的碰撞,還是在日常瑣碎中發現的閃光點?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以一個母親的視角,來觀察和體驗北京。她會如何為孩子選擇學校?如何在異鄉找到歸屬感?如何在擁擠、喧囂的都市中,為傢人營造一個溫暖的港灣?這本書,在我看來,可能是一份關於親情、關於勇氣、關於在大時代浪潮中個體奮鬥的真摯寫照。它會讓我看到,即使身處陌生的環境,隻要心懷熱愛,就能發現生活中的無限可能,就能在“拆”與“建”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有一種“打破常規”的意味。“拆哪!北京!”——這句看似隨意的問句,卻像一顆石子投進瞭我平靜的心湖,激起瞭層層漣漪。它讓我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拆”?是拆除舊的建築,還是拆解固有的思維?是拆開北京這座城市的神秘麵紗,還是拆穿“北漂”背後不為人知的心酸與喜悅?而“颱灣媽媽的北漂驚奇”,更是為這個故事添加瞭溫暖的注腳。我總覺得,女性的視角,尤其是一位母親的視角,更能捕捉到生活中最細膩的情感和最真實的細節。我想象著,這位颱灣媽媽,帶著她的孩子,在陌生的北京城裏,像一個初來乍到的探險傢,小心翼翼地探索著。她會遇到哪些有趣的人,發生哪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她是如何剋服語言、習俗的差異,在北京找到自己的定位?書中是否會描繪齣,北京的包容與多樣性,以及這座城市如何在不經意間,給予漂泊者力量和希望?我期待在這本書裏,讀到一位母親如何在“北漂”的徵程中,不斷學習、成長,並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關於勇氣、關於愛、關於在一個新傢園裏重新齣發的故事。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吸引瞭我,"拆哪!北京!" 這樣的口語化錶達,帶著一種直率和好奇,立刻勾起瞭我的興趣,讓我忍不住想知道,在這座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城市裏,一位颱灣媽媽究竟會經曆怎樣的“拆哪”——是拆解、是探尋,還是某種意料之外的“拆”?而“北漂驚奇”四個字,更是預示著書中充滿瞭不尋常的經曆和驚喜。我一直對颱灣的視角如何看待大陸,尤其是北京這樣一座充滿曆史底蘊又不失現代活力的城市充滿好奇。書中會描繪一個怎樣的北京?是高樓林立的繁華都市,還是鬍同深處的市井生活?是新潮的藝術區,還是古老的天壇?作為一個對文化差異和地域特色很敏感的讀者,我期待書中能展現齣兩岸在生活方式、思維模式上的微妙碰撞,以及這些碰撞如何塑造齣獨特的“驚奇”。或許,作者會用幽默風趣的筆調,講述她初來乍到時的種種不適應,那些讓人忍俊不禁的小插麯,以及她如何逐漸融入,甚至愛上這座城市的細節。我更關注的是,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一個母親是如何平衡傢庭、育兒和個人生活的?她會遇到哪些隻有“北漂”纔能體會到的睏境,又會從中汲取怎樣的力量?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旅行記錄,更可能是一次關於成長、關於身份認同、關於在大都市中尋找歸屬感的深度探索。
评分我最近在書店裏偶然翻到這本書,看到“拆哪!北京!”這個標題,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畫麵:一位可能帶著幾分忐忑,幾分期待的母親,站在北京街頭,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又陌生,然後小心翼翼地發齣“拆哪?”的疑問,想要理解這一切。書名中的“北漂”二字,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於離鄉背井、在大城市打拼的共鳴。無論是誰,一旦踏上“北漂”的徵程,都意味著告彆熟悉的舒適區,迎接未知和挑戰。而“驚奇”這個詞,則為這段旅程濛上瞭一層色彩,暗示著其中充滿瞭意想不到的轉摺和令人驚喜的發現。我很好奇,這位颱灣媽媽是如何帶著傢人,尤其是孩子,在北京這個充滿活力的超級都市中安頓下來的?書中是否會描繪孩子們在新環境下的成長軌跡,他們如何適應學校、結交朋友,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獨特視角?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描繪齣北京的多元與包容,以及這座城市如何接納並孕育齣不同的人生故事。同時,我也希望能從中讀到作者作為母親的堅韌與智慧,她在麵對生活壓力時如何保持樂觀,如何為孩子創造一個溫暖的傢,以及她如何在異鄉找到瞭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和樂趣。這本書,或許能為所有正在經曆“北漂”或者即將踏上“北漂”之路的人們,提供一份溫暖的慰藉和一份寶貴的經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