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面八方涌入、无数到北京寻找机会的异乡客,没有北京户籍,没有财力买房,漂泊不定,离家千里,却占据北京半数以上人口──北漂族。
这是一部北漂母子的故事,也是台湾妈妈的惊奇所见。
北京,贵为六朝古都,拥有世上最长、最笔直的城市中轴线,左倚太庙、右端社稷。从万里长城到紫禁城,从前门箭楼到南锣鼓巷,我们承袭了相近的语言与文化,看似沟通无碍实则困难重重。即使不问政治、不讲历史,单单只是「生活」在北京,都能深深体会到一座海崃,两个世界。
深秋时的北京,气温降至零度。双清路的一端是高级名车出入的高科技商业区,另一端是北京最大的垃圾回收中心。想租间小房落脚,得先付十万台币,大门上还镶了里外装反的猫眼;叫计程车得先看司机脸色,上了车还得跟行人抢道。肯德基里的烧饼、油条和豆浆腾腾冒烟,吃完晃一圈回家,客厅已被仲介隔成边间。
北京的希望小学里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挖煤工人除了阴暗危险的地底深处,哪里也没去过。男人们在这里若非拚爹靠爸攀关系,就是死活挣扎求户口;女人们发现自己宁愿坐在BMW里哭,也不愿坐在单车后笑。即使是幽幽燕园里坐拥四季奇景的未名湖、典雅端庄的博雅塔,还是馆藏亚洲大学之首的北大图书馆,都不如校园里那革命发源地的三角墙来得有故事。
也许我们都被台湾宠坏了,也许我们都看不到高薪、高位与高消费力的背后,还有多少不容忽视、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纠结。也许我们必须先看见北京,才终能发现如今的台湾,是从哪一个历史的分叉点上,走到了今天。
各界好评推荐
冯光远 专栏作家
管中祥 中正大学传播学系副教授
赵少康 中广公司董事长
卢郁佳 金石堂商品行销总监
热切推荐!(依姓氏笔画排列)
作者简介
蓝晓鹿
出生于江苏。大学顺应家人要求念了机械工程,21 岁毕业后,依亲来台。在台湾接过翻译、任职出版社编辑,转眼过了 30 年华。
不管外在做什么工作,内在都只为完成一件事──摆脱过去沉重的国文化与家文化对自我的綑绑。因为重视内在的平静甚于外在的成功,因此走上写作之路。
40 多岁时,带着 10 岁的儿子远赴北京大学念翻译硕士。滞留北京 2 年,受到极大的震撼。古老的北京全然不如想像中的大国国都,素净古色的明清建物总冷不防在极端商业化的街道转角出现;北大校园也不如印象中传统,教师节满园的鲜花、情人节大方接吻的情侣……校内校外叫人看得目不暇给。中西文化、古今文化、各式对比与冲突,处处令人惊奇。
一本非小说的文字纪录为写作开了头,期待自己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推荐序
看见不一样的北京/管中祥
从中国看见台湾/卢郁佳
作者序
我看北京
第一部 北京居,大不易
一条马路,两个世界
只为那一方地
人比鬼更恐怖
同为北漂族
城市的脸色
遇见张君雅小妹妹
肯德基如何成为家乡鸡?
皇城根下的寻常人
姐姐,来教我们念书吧!
血暖气
第二部 拆哪!北京!
在中国找门路
七九八艺术中心
那个粮票的年代
老舍茶馆
内联陞的祕密客户本
茫茫塞外,长城之巅
如此亲爱,才好!
女生节
第三部 那些看不懂的事
纯真鸭血与不纯真的年代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院长是谁?嘘,这是祕密
无处不在的枪文化
併桌
就为一个户口
昔日农民今日工
第四部 那些燕园的人与事
离北大最近的距离
好样的!北大少年
我的美国文学教授
新东方与东方教育
一代才女赵萝蕤
征婚,限北大丑男一名
革命,从三角墙开始
附录 大陆常用语非官方辞典
【图样图森破】
【2B和SB】
【拚爹】
【靠谱】
【打酱油】
【给力】
【河蟹】
【坑爹】
【屌丝】
【淘宝体/元芳体/后宫甄嬛体】
后记
爱台湾,那是一定要的啦!
推荐序
看见不一样的北京 管中祥/中正大学传播系副教授
在台湾见到的中国,大概只有两种样貌,一是大国崛起,中国一 级城市遍地黄金,台商不断前仆后继,媒体也不断告诉我们,中国青年有多带劲、多有竞争力,台湾青年再不奋发,台干就会变台佣;第二种形像则是,中国黑心到 不行,SARS叫做中国肺炎,有黑心商品,有黑官贪污,各式各样的「中国因素」想把台湾吞吃入腹。
这些都算是事实,却只是片段的事实。中国那么大,如果我们只从这两种面向认识中国都只是片面印像。
中国的首都北京也是一样,这个从小就出现在我们历史课本里的城市,我们从来都是一知半解,即使是现在透过主流媒体来认识北京,一样是一知半解。
我们当然不可能对任何一座城市全盘了解,因为,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多样且复杂的,只是我们有没有可能、愿不愿意从不同的角度拼凑出多样的面容。
蓝晓鹿是一位很特别的作者,和绝大多数的台湾读者有着很不一样的生活经验。江苏长大、台湾工作,又回到北京读书。她是一位学生,是一位职人,是母亲,也是一位四处闲逛的人类学家。
《拆哪!北京!:台湾妈妈的北漂惊奇》,一语双关,除了让我们看到北京拆掉从一九四九年筑起的高墙后所面临的新冲击,同时也拆除了许多人对中国、北京的既有框架,无论是多么根深蒂固的厌恶,或者是一种莫名奇妙的乐观想像。
这是本有关拆除的书,不是怪手,也不是利刃,而是一篇一篇生活札记,以及日常生活的真实体验,让我们从拆毁的缝细中观看不一样的北京。
推荐序
从中国看见台湾 卢郁佳/金石堂商品行销总监
中国总能带我们看见台湾。
北京运将说他交了高额规费,是举世唯一每天领「负薪水」的行业。
台湾从承包低价团的导游领队,到贿选上台的县长、立委,
民生痛苦不外是这些负薪水行业在合理回本赚钱。
中国总能带我们看见自己离民主还有多远。大家不急,慢慢来。
一条马路,两个世界
託了朋友,把孩子在大陆就读的学校敲定之后,过了而立之年的我,似乎真的要动身去北大念那想了很久的书。订好机票后,我在网路上找了一家以环保整洁出名、离清华很近的便捷酒店,靠近小朋友要上的附小。班机在北京降落之后,已是晚上八点了,叫了车穿过夏夜中的北京市区,到达酒店已经很晚了。酒店里的装潢不算豪华,但确实是干净整洁,且收费果然如网路上所言。忙碌一天后,我和小宝度过了在北京的第一晚。
第二天一早,小宝的大唿小叫惊醒了我。「我的天哪!」小宝,发生什么事了?「我从没见过这么大……」有什么奇怪的,大陆北方嘛,什么都大的。
「不是不是,妳来看。」我揉着眼睛走过去──「我的天哪,我从未见过这么多垃圾!」这回换我惊声尖叫了。
原来这家便捷酒店所在的双清路,是北京最大的垃圾回收中心(这是在网路上查不到的),没有分类的垃圾堆成了山,面对北国逼人的烈日,散发出阵阵恶臭。穿着褴褛的女人和光着上半身的男人在垃圾堆中忙碌着,他们一举手,一抬足,每一个动作都引来蚊蝇一阵飞舞。
我快速梳洗,带着小宝和尚未打开的七箱行李去柜台结帐,叫车赶往他处。
车子沿着双清路走,经过林大北路和清华东路之后,不出十分钟就是清华大学的正门。清华大学位居中国应用科学之冠,是现今大陆商场上叱咤风云的清华帮发源地,清华帮操控着大陆股市百分之五的股本。旁边的成府路是清华高科技园区,很多国外公司都聚集于此,包括微软、P&G等世界五百强企业,也包括本土知名企业如网易、同方、紫光集团等。一栋栋高楼林立,整片玻璃闪着冷艳蓝光,低调隐没在街角的星巴克,恍惚中教人误以为置身国外大都市。
一个现代社会,怎么会让贫富悬殊到这等地步,说来自有其历史原因。因为大陆目前的商业环境并不是经过自然演变形成的,不是由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慢慢调整,进而到达一个成熟商业社会的隆景。在立国之初,国家经济完全由中央统一掌控,连最不起眼的商品买卖都由国家统一完成,这样的后果造成全社会的懈惰与懒散,国力渐弱。
一九七八年后,邓小平逐渐走入权力中心。他意识到生产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开始施行改革开放策略,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问题是,哪一部分可以先富呢?在这个社会由完全公有到部分私有的转变过程中,决策圈里的人得政策之照顾,获得了诸多优惠。三十年改革,可以说,是把部分国有资产进行了一次不平等的重新划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加上“拆哪!北京!”这样充满活力的书名,瞬间就击中了我的好奇心。它不像那些刻板的旅行指南,而是带着一种鲜活的生活气息,仿佛能听到作者在用一种略带口音却充满感情的语言,向我诉说着她的北京故事。我一直认为,最动人的故事往往来自最真实的生活经历,而“台湾妈妈的北漂惊奇”这个副标题,则点明了故事的主角和她所处的背景。我非常想知道,从台湾来到北京,这样的文化和生活习惯的跨越,会让一位母亲产生怎样的“惊奇”?是北京的交通拥堵?还是北京人直爽的性格?抑或是北京特有的美食和历史遗迹?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绘这些细节,让我们这些同样生活在都市,或是对都市生活充满憧憬的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我更关注的是,在这段“北漂”的旅程中,作者是如何处理家庭和孩子教育的?她是否会在教育理念上,将台湾和北京的优势结合起来?她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矛盾,如何在忙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放松方式?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记录一次迁徙,更是一次关于生活哲学的探寻,是关于如何在陌生环境中,用爱和勇气,构建美好生活的实践。我期待从中看到一位母亲的成长,也期待看到北京这座城市,在她眼中闪耀出的独特光芒。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有一种“打破常规”的意味。“拆哪!北京!”——这句看似随意的问句,却像一颗石子投进了我平静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它让我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拆”?是拆除旧的建筑,还是拆解固有的思维?是拆开北京这座城市的神秘面纱,还是拆穿“北漂”背后不为人知的心酸与喜悦?而“台湾妈妈的北漂惊奇”,更是为这个故事添加了温暖的注脚。我总觉得,女性的视角,尤其是一位母亲的视角,更能捕捉到生活中最细腻的情感和最真实的细节。我想象着,这位台湾妈妈,带着她的孩子,在陌生的北京城里,像一个初来乍到的探险家,小心翼翼地探索着。她会遇到哪些有趣的人,发生哪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她是如何克服语言、习俗的差异,在北京找到自己的定位?书中是否会描绘出,北京的包容与多样性,以及这座城市如何在不经意间,给予漂泊者力量和希望?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读到一位母亲如何在“北漂”的征程中,不断学习、成长,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关于勇气、关于爱、关于在一个新家园里重新出发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我,"拆哪!北京!" 这样的口语化表达,带着一种直率和好奇,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让我忍不住想知道,在这座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城市里,一位台湾妈妈究竟会经历怎样的“拆哪”——是拆解、是探寻,还是某种意料之外的“拆”?而“北漂惊奇”四个字,更是预示着书中充满了不寻常的经历和惊喜。我一直对台湾的视角如何看待大陆,尤其是北京这样一座充满历史底蕴又不失现代活力的城市充满好奇。书中会描绘一个怎样的北京?是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还是胡同深处的市井生活?是新潮的艺术区,还是古老的天坛?作为一个对文化差异和地域特色很敏感的读者,我期待书中能展现出两岸在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上的微妙碰撞,以及这些碰撞如何塑造出独特的“惊奇”。或许,作者会用幽默风趣的笔调,讲述她初来乍到时的种种不适应,那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小插曲,以及她如何逐渐融入,甚至爱上这座城市的细节。我更关注的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一个母亲是如何平衡家庭、育儿和个人生活的?她会遇到哪些只有“北漂”才能体会到的困境,又会从中汲取怎样的力量?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记录,更可能是一次关于成长、关于身份认同、关于在大都市中寻找归属感的深度探索。
评分“拆哪!北京!”——这个充满原生力量的书名,第一眼就让我觉得它“不一样”。它没有那种官方的、疏离的客套,而是带着一种街头巷尾的亲切感,仿佛一位北京老炮儿在热情地招呼你,告诉你“拆哪”,别害怕,有我在。而“台湾妈妈的北漂惊奇”,则为这句招呼赋予了更深的意义。我立刻联想到,一位来自宝岛的母亲,带着对这座古老帝都的好奇与憧憬,开始了她的“北漂”之旅。她会如何理解北京的“拆”?是拆掉旧的,重建新的?是拆解文化的脉络,还是拆穿生活的假象?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描绘的“惊奇”是怎样的?是初来乍到的文化冲击,是人情世故的碰撞,还是在日常琐碎中发现的闪光点?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以一个母亲的视角,来观察和体验北京。她会如何为孩子选择学校?如何在异乡找到归属感?如何在拥挤、喧嚣的都市中,为家人营造一个温暖的港湾?这本书,在我看来,可能是一份关于亲情、关于勇气、关于在大时代浪潮中个体奋斗的真挚写照。它会让我看到,即使身处陌生的环境,只要心怀热爱,就能发现生活中的无限可能,就能在“拆”与“建”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评分我最近在书店里偶然翻到这本书,看到“拆哪!北京!”这个标题,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位可能带着几分忐忑,几分期待的母亲,站在北京街头,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又陌生,然后小心翼翼地发出“拆哪?”的疑问,想要理解这一切。书名中的“北漂”二字,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于离乡背井、在大城市打拼的共鸣。无论是谁,一旦踏上“北漂”的征程,都意味着告别熟悉的舒适区,迎接未知和挑战。而“惊奇”这个词,则为这段旅程蒙上了一层色彩,暗示着其中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和令人惊喜的发现。我很好奇,这位台湾妈妈是如何带着家人,尤其是孩子,在北京这个充满活力的超级都市中安顿下来的?书中是否会描绘孩子们在新环境下的成长轨迹,他们如何适应学校、结交朋友,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独特视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描绘出北京的多元与包容,以及这座城市如何接纳并孕育出不同的人生故事。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中读到作者作为母亲的坚韧与智慧,她在面对生活压力时如何保持乐观,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以及她如何在异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乐趣。这本书,或许能为所有正在经历“北漂”或者即将踏上“北漂”之路的人们,提供一份温暖的慰藉和一份宝贵的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