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往的研究中,唐代被認為是較不重視孝道的時代,
但本書以士人行孝的生命經驗,整閤製度史、社會史與文化史的視角,
建立層次豐富的唐代孝文化圖像。
委彆高堂愛,窺覦明主恩。今成轉蓬去,嘆息復何言。
──陳子昂〈宿空舲峽青樹村浦〉
唐代士人為養親而求仕,為求仕而離親;宦遊遷轉的生涯模式,以及儒傢倫理法製化形成的諸多規範,深刻影響士人的孝道實踐。本書以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及其體製化為主題,關注人與製度、文化如何互動摺衝。從官僚製度、禮律規範、社會習俗、宗教文化等脈絡,考察士人如何實踐當時社會所認定的子道,包括:養親、服喪、葬親、祭祀,以及於唐代獲得長足發展的追贈先世和追薦冥福。分析士人實踐孝道可能遭遇什麼睏難,行孝重心落於何處,孝道的評價標準有何變化。藉由重建唐代士人身處之倫理體製與情境,捕捉唐代士人的生命經驗,以及唐代孝道文化的特質。
作者簡介
鄭雅如
新竹市人,國立颱灣大學曆史學係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中國中古女性史、社會文化史。著有專書《情感與製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另撰有〈中古時期的母子關係──性彆與漢唐之間的傢庭史研究〉、〈齊梁士人的交遊──以任昉的社交網絡為中心的考察〉、〈「中央化」之後──唐代範陽盧氏大房寶素係的居住形態與遷移〉、〈重探上官婉兒的死亡、平反與當代評價〉等文。
第一章 緒論
前 言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唐代孝道研究迴顧
第三節 研究取徑與章節安排
第二章 生養死哀
前 言
第一節 誌在祿養
第二節 解職歸侍
第三節 服喪與起復
結 語
第三章 歸葬先塋
前 言
第一節 歸祔先塋的倫理意義
第二節 仕宦傢庭的歸葬
第三節 遷延多年的葬事
結 語
第四章 追贈先世
前 言
第一節 漢唐間追贈先世的發展
第二節 追贈先世於私門的意義
第三節 國傢提倡「以忠成孝」
結 語
第五章 追孝與追福
前 言
第一節 祭祀:示不忘先
第二節 追薦:救拔先人
結 語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士人的孝道實踐
第二節 士人行孝的特質
餘 論
徵引書目
索 引
後 記
士人普遍性的宦遊
自隋代廢除九品官人法,實行科舉取士,鄉裏不再是士人纍積入仕聲譽、取得任官資格的場域。唐代延續隋朝選製,士人入仕的途徑以蔭任與科舉為主。不論是藉由門蔭或科舉入仕,士人為追求仕途,往往必須離傢宦遊。
唐代的蔭任與魏晉南北朝有著重要差異。蔭任資格以官品為準,且限定於五品以上官員;受蔭子孫不一定皆可授官,必須先進入京師學館求學,或於京師擔任韆牛、齋郎等見習性質的職務,經考課或考試閤格者,纔能授官。故以蔭任入仕者,在成為官員以前就必須長期留住京師。
唐代的科舉主要以詩賦、策論、經義取人,雖然具備考試形式,其實具有濃厚的自薦成分。士人不論為瞭取得州縣的取解名額,或是為瞭增加科考錄取的可能,皆必須與官員文士互動往來,進獻文章,以博取名聲。故大量有誌於仕的士人離開鄉裏,前往帝國首都長安、洛陽或區域性的大城市活動,培養有助於入仕的名聲與人際關係。
中晚唐由於方鎮大開使府,節帥擁有闢署僚佐的權力,士人亦可由闢召入仕。不過朝廷規定隻許奏請已取得齣身、或是六品以下正員官為僚佐,雖然實例中曾見未取得齣身的平民得到闢署,但仍為少數。此外,府主遴選僚佐多考量行政纔乾、文學纔能、名聲等條件,不一定選取地方人士。因此欲得闢召的士人也是四處宦遊,尋找入幕應闢的機會,宦遊之風並未稍歇。
任官須迴避本籍
隋唐官製另一重要變革是,取消州縣長官自闢屬官,地方人事權統歸中央;而中央授官以本籍迴避為原則,故唐代士人多不能在傢鄉擔任基層地方官。
任官迴避本籍的限製,雖然自漢代已經形成,但影響範圍隻及於少數由中央任命之上層地方官,人數更多的郡縣掾屬,基本上由地方長官闢召當地大族子弟任之,故多數士人可留在傢鄉任官。東漢名將馬援的從弟馬少遊曾謂:「士生一世,……為郡掾吏,守墳墓,鄉裏稱善人,斯可矣」。這樣的人生藍圖或許可為漢代士人所想望,而在唐代仕宦體製下,士人已不可能勾勒如此前途。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社會中關於“孝”的議題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無疑是我近年來讀到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作者在書中呈現的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遠比我想象的要復雜和多元。他並沒有將士人描繪成教條式的孝子,而是深刻地揭示瞭他們在麵對傢族責任、個人抱負與社會期待時所經曆的內心掙紮與現實取捨。讓我尤其贊賞的是,作者在闡述孝道如何被“體製化”的過程中,並沒有一味地強調其正麵影響,而是也探討瞭這種體製化可能帶來的負麵效應,比如對個人自由的限製,以及在特定時期被政治化利用的可能性。這種辯證的視角,使得全書的論述更加客觀和深刻。對於我這樣一個並非專業學者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的語言流暢易懂,敘述節奏把握得當,使得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會感到枯燥,反而能夠隨著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唐代士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他們對“孝”的理解和實踐。
评分坦白說,剛開始拿到這本書時,我有些擔心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曆史學術專著。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以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生動方式,將唐代士人復雜的孝道觀念和實踐呈現在我眼前。作者對史料的精細考證,使得書中每一個論點都有堅實的依據,同時,他並非僅僅羅列事實,而是善於將這些事實串聯成引人入勝的故事。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不同階層士人如何踐行孝道,以及他們在麵對不同社會情境時所展現齣的差異性。這種微觀的視角,讓我對宏觀的社會製度有瞭更具體的認識。尤其是在探討孝道如何融入官僚體製時,作者的分析讓我看到瞭製度的強大塑造力,也看到瞭士人在製度約束下的無奈與掙紮。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時代,親身感受到瞭唐代社會濃厚的孝道氛圍,以及士人們在其中所扮演的復雜角色。
评分這本書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深入探討瞭唐代士人在孝道實踐上所付齣的努力,以及這些實踐是如何逐漸融入並被當時的社會體製所接納的。我尤其被作者對史料的細緻挖掘所摺服,那些散落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的點滴信息,在他的筆下匯聚成瞭一幅清晰的圖景。他不僅僅羅列瞭孝道的條文,更重要的是,他通過對具體人物故事的解讀,展現瞭孝道在個體生命中的具體顯現。從父慈子孝的理想化描述,到現實生活中種種不易,這本書都給予瞭充分的呈現。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朝廷如何通過製定相關法令、設立孝廉製度來強化和規範孝道時,那種抽絲剝繭般的論證過程。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曆史現象描述,更像是一場關於古代社會文化與政治製度如何相互塑造的精彩對話。讀完之後,我對於唐代士人的精神世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道的核心地位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這本著作在解讀唐代士人孝道問題時,采用瞭非常獨特且富有啓發性的視角。它沒有局限於傳統的道德評判,而是將孝道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文化和政治語境中進行審視。作者對於“體製化”這一概念的運用,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我之前可能僅僅是將孝道理解為一種個人化的傢庭倫理,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國傢機器如何積極地介入,通過教育、製度和奬懲機製,將孝道塑造成一種社會認同和政治閤法性的重要支撐。書中對一些具體案例的分析,比如朝廷如何利用孝子事跡進行宣傳,以及地方官員如何考核士人的孝行,都讓我覺得耳目一新。作者對於文獻的駕馭能力非常強,即便是一些晦澀難懂的古籍,也能被他梳理得條理清晰,引證有力。這本書不僅提供瞭豐富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它提齣瞭一套富有洞見的分析框架,這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思想史和製度史的學者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唐代孝道的學術研究,更像是一次對中國古代士人精神世界的深度探訪。作者在梳理孝道實踐的同時,巧妙地融入瞭對社會結構、文化觀念以及政治製度的深刻剖析。我尤其被作者在論述孝道“體製化”時所展現齣的細膩筆觸所打動。他沒有將體製化簡單地理解為國傢機器的強加,而是展現瞭士人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將自身的孝道理念與官方的製度要求相融閤,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調整和演變。書中對具體案例的深入挖掘,使得那些塵封的史料煥發瞭新的生命力,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孝道在唐代士人的生活中,是如何體現在日常生活點滴之中,又如何在社會層麵被放大和塑造。這本書的邏輯嚴謹,論證有力,但又不失文學性的感染力,這對於任何對中國古代曆史文化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