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力圖清楚描述泛權力的曆史現象,同時歸納齣瞭「泛權力公式」:實際權力=法定權力+衍生權力。一個人的實際權力不是法律明文授予的法定權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從法定權利上發展齣來的衍生權力。而衍生權力是由一個人的人際關係網絡和人際交往的手段決定的。
在這本書中,我們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曆史案例,用泛權力公式來分析中國古代社會權力運作的實際情況。書中選取的案例都是一個個曆史案件。案件是社會運轉齣現問題的錶現,是矛盾暴露的結果,這些案件的審理可以充分顯示權力運作的來龍去脈,把颱前幕後的人物和操作都串起來呈現在我們麵前。通過一個個曆史案件,我們會發現,權力並非落在白紙上的黑字那麼簡單,而是錯綜復雜地盤踞在社會的各個領域裏、在其發揮作用的各個時刻中,可謂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也是本書要揭示的「泛權力」的本意。
作者簡介
張程
青年學者,畢業於北京大學,研讀政治學、外交學。著有《泛權力》、《衙門口》、《禪讓:中國曆史上的一 種權力遊戲》、《奪宮:中國曆史上的宮門之變》、《脆弱的繁華:南宋的一百五十年》、《一步之遙:中國皇太子政治》、《大謀略:三國外交智慧書》、《微博 晚清民國史》等,另有譯著、編著若乾。
《實用曆史叢書》齣版緣起
前言
第一篇案裏乾坤:揭開泛權力的麵紗
泛權力公式
衍生權力的分類
權力收益有多少
食利者
一切以衙門為中心
為什麼權力會泛化
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權力大小
聽領導的話
選官製度的變異
製度是活的
第二篇案中操作:泛權力作用案例選
彆迷戀桃花源,那隻是個傳說
定罪是門大學問
亂判鬍同女屍案
「蘇州哭廟案」的不同解釋
一個人的戰鬥:浙江倉庫虧空案
小人物林清的「教主夢」
總督難翻案
聖庫是塊大蛋糕
殺個太監真不容易
冤案是怎樣煉成的
楊乃武洗冤實錄
誰將珍妃推下井去
「被害人」歸來
第三篇拍案驚奇:文藝作品中的奇案
白鼠精的無底洞到底有多深?
蔣門神的權力網絡
梁山泊的排名政治學
特殊的官場報恩法
多收瞭四塊錢
暗度陳倉搶節敬
卸任前亂判糊塗案
欽差查案到浙江
朝中有人好辦事
愣頭青與好官
後記
參考文獻
前言
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段光清奉委齣任浙江海鹽知縣。
海鹽縣政務的一大要點,也是難點,就是「辦漕」。全國漕糧年定額為四百萬石,海鹽一個縣就超過瞭五萬,可謂是一個漕務大縣。段光清自述:「餘昔坐書房時亦聞有漕規之說,不知海鹽漕規之弊乃有如此之甚也!」新縣太爺到瞭任所後,纔真正領教瞭傳說中的「漕規」。那麼,海鹽漕務有什麼弊端呢?
海鹽縣的百姓,分三六九等,有紳戶、衿戶、訟戶等名目。紳戶,就是在任或者卸任的官宦人傢。紳戶繳納漕糧,每石並不交足一石,缺斤少兩,習以為常;衿戶,是有科舉功名在身、但沒有做官的士人傢庭,每石交足一石,依法辦事,不能缺斤少兩。官府也不多收濫取。
訟戶,則是正在縣衙打官司的百姓人傢,都是那些久拖不決的案件的當事人傢庭。或許是迫於當事人反覆上訴、越級上訪等壓力,海鹽縣默許「訟戶交米,或一石加一鬥,或一石加二鬥不等」。也就是要多收他們一兩成的漕糧。而對於一般老百姓,「漕糧非一石收至兩擔以外,不能運到京師」。也就是說,「三戶」以外的布衣平民,法定的一石漕糧的義務,至少要繳納兩擔以上纔能過關。所以,每到臨近收漕的時節,海鹽縣衙就擠滿瞭報案的、上訪的人,大傢都來爭當「訟戶」。
在「三戶」之外,還有更厲害的「包戶」。一些強者,仗勢包攬他人的納糧,收取好處。比如,強者嚮平民每石按照一石五鬥來徵收漕糧,隻繳納官府一石,賺取五鬥好處。而一般小戶,樂於接受包戶的「公道標準」,紛紛投靠他們,請他們代交漕糧,以避免官吏的敲詐,避免更大的損失。
這還僅僅是徵稅對象群體中的漕規,與之相對的收稅群體中的弊端更多。除瞭正常的地方官吏、差役外,段光清發現,「自糧道、幫官、旗丁、委員及各衙門所薦收糧朋友,皆有漕規」。有關部門的官吏,都想從中分一杯羹。清朝有專門的漕運、河道係統,兩大衙門實行「條塊結閤」的管理模式。他們自然要從漕糧徵收中自肥,雁過拔毛。省、道、府等上級官府的長官們又「推薦」瞭不少「朋友」,幫忙海鹽縣徵收、起運漕糧。如此美意,段光清是不敢拂的。
漕糧由專門的船隊沿大運河北運。期間,驗收官吏尺度的寬窄、押運兵丁看管糧食的鬆緊、販運船夫裝運糧食的快慢,甚至是船老大心情的好壞,都能影響海鹽漕務的成敗。自然,他們每個群體都發展齣瞭潛規則,能從中得到實惠。此外,作為「統治民族」的浙江八旗子弟(旗丁),藉口漕糧供應京畿,主要是為瞭滿足京師八旗的生活需要,也自告奮勇,前來幫忙。對這些爺,段光清即便打心底裏覺得就是群紈褲子弟、痞子流氓,錶麵上也不敢得罪。最終,「旗丁又於每年收縣幫費之外,又收民間摺色米三四韆擔。」段光清問前任:「這些人已經收瞭我們海鹽縣的幫費,為什麼還要收摺色米?」前任迴答:「此亦明知而不能解者也。」嚮來如此,誰又有辦法改變呢?
起初,漕糧徵收榖米實物,後來因為運費、勒索等額外開支都強迫縣裏支付,海鹽就開始徵收「摺色」。也就是徵收銀兩。至於漕糧按照什麼標準摺算銀兩?銀子又怎麼個收法?這就又大有文章可做啦。
綜上前述,前任知縣嚮段光清感嘆:「海鹽之漕,所以不可辦也。」這差事,簡直沒法辦!(段光清:《鏡湖自撰年譜》)
沒法辦,也得辦!紳戶、衿戶、訟戶、包戶、漕口、河道、上司的朋友、旗丁、押運兵丁、船夫等等群體層層篩過後,學者估計,清代每運一石漕糧到北京,老百姓實際繳納的糧食在三石以上。這還沒算上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如果按照綜閤成本來算的話,一石漕糧的成本逼近四十兩白銀。(倪玉平:《試論道光初年漕糧海運》;李作棟:《新輯實務匯通》捲六十七)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段光清一年的俸祿是四十五兩白銀。一石漕糧幾乎可抵一個知縣的年俸。北京官民吃的是天價大米!
天價大米,權力作祟。每個群體,隻要有些實權在手,就盯上漕糧漕務,牟取私利。漕口、河道衙門自然不必說瞭,紳戶有官員身分,衿戶有科舉功名,不是親密接觸公權力,就是有權力網絡能間接影響地方政務;訟戶雖然沒有公權力關係,但能利用官司和上訪等行為,對地方官吏造成負麵影響;運輸船隻上的一般兵丁和船夫,看似無權無勢,可人傢也利用經手漕糧的一綫身分,在微觀和實踐層麵上,對漕務施加影響。總之,所有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紙麵之外的實際權力。這些權力給他們帶來瞭巨大的好處,大到一石糧食數十兩白銀的好處,助推天價大米的産生。
海鹽的漕規,是各方麵群體長年纍月博弈之後的結果。大傢都接受瞭現實。比如,老百姓接受瞭「三戶」的存在,默認瞭不平等,忍受盤剝。他們的反抗,最多是爭當「訟戶」。而且,一些百姓還歡迎「包戶」的齣現。這可看作不同群體在權力因素下的現實選擇。又比如,以段光清為首的地方官吏,接受瞭條條塊塊、各級衙門插手分肥。清帝國體製下的相關衙門和人群,都有公權力在手,段光清作為體製內的人,誰都得罪不起,他能做的隻是維護現有漕規的平穩運行:大傢都按「規矩」辦事,該拿多少就拿多少,不能多貪多占。旗丁在幫費之外,可以拿走三四韆擔糧食;海鹽縣的「包戶」包攬漕糧的規模也是有「規定」的,「舉人包米一百六十擔,副榜八十擔」。每個群體發揮權力的空間、獲取利益的規模,都有約定俗成的限製,不能無限製發揮。
層層纍積,海鹽漕務的現實情況和朝廷紙麵上的規定,韆差萬彆。估計,每個新接觸的人都會像段光清那樣,發齣「漕規之弊乃有如此之甚也」的感嘆;離任時,又會像他的前任那樣做齣「明知而不能解者也」的苦嘆。
《泛權力》一書,對準這些中國古代「明知而不能解」的權力現象,認為存在權力泛化,進而提煉齣「泛權力」的概念。它包括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在微觀層麵上,古代權力所有者的實際權力與法定權力不相符,常常存在額外的、不明確的權力。比如,相同崗位上的不同官員,實權有大小,作為有高低。此外,白紙黑字上的權力是固定的、明確的,但很多個體,通過分沾公權力,或者通過關係網絡,獲取瞭事實上的權力。比如,海鹽縣包戶對一般百姓就有包攬漕糧的權力。第二層意思是在宏觀層麵上,政府力量的擴張是中國古代史的一大趨勢。明清時期,官府公權力氾濫,橫行到其他領域,大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的趨勢。這與西歐社會中「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的狀況截然相反。
本書會對泛權力及其衍生概念進行一番論述,並輔以大量案例講解。我的一個基本判斷是,不管有否意識,古人都置身於泛權力網絡的籠罩之下,極難置身其外。即便遁世如陶淵明者,也未能完全超脫於權力網絡之外,隱居生活是相當不如意的。
本書二○一○年初春在大陸齣版,引起瞭一些迴響。一些讀者不認可中國古代權力的泛化。他們認為,很多古人置身於權力籠罩之外。此外,官府公權力也受到瞭諸多製約。宗法製度、儒傢思想、傳統道德等,在精神和現實上都製約公權力。即便公權力有心擴張,落後的技術也限製瞭這種傾嚮。比如,黃仁宇先生認為,中國古代始終沒實現細緻的科學管理,就是受技術因素的製約。同樣,古代中國疆域沒有繼續拓展,也是受政府管理的技術因素製約。這種製約,在公權力拓展上也同樣存在。比如,古代縣衙門要想滲透到商貿領域,必然對全縣的商戶、物流和人員進行登記和管理。這就超過瞭古代政府管理的能力。總之,權力泛化是一個值得商榷的話題。
我們還可以用海鹽縣漕務的例子,來爭論權力泛化話題。個體權力泛化,在海鹽縣客觀存在。泛權力概念,針對微觀權力現象,是有解釋力的。
清朝中期以後,朝野上下都認識到瞭漕務弊端,認識到漕運係統成本畸高。漕糧徵運對相關百姓和地方社會的騷擾,不是幾兩銀子可以計算的,它對涉及地域的整個社會産生瞭消極作用。那麼,為什麼要保留腐敗、低效的漕運係統呢?為什麼不把京畿糧食供應問題委託給市場呢?以吝嗇著稱的道光皇帝,登基之初,在部分官員的支持下改漕糧河運為海運。漕糧海運,時間有保證,運抵天津的糧食成本大為降低──雖然還是很貴。可惜的是,漕糧海運僅此一次,就在強大的反對聲浪中夭摺。為什麼這項利國利民的改革「下不為例」瞭呢?我們似乎也能從泛權力的角度來解析。
「漕鹽兵河四大計」,漕運居於清朝國計民生的四大計之首。先不說漕運、河道、倉場、戶部和地方的諸多衙門和群體,從漕規中分肥,形成瞭既得利益集團,反對改革。更重要的原因,我認為是清朝政府將漕運作為一項影響(甚至是控製)社會的重要手段。漕糧徵運的多少、急緩影響相關地方的社會穩定;漕糧的減免、調撥,是政府調節經濟的一大措施;漕運解決瞭數以十萬計人口的生計問題,安排瞭數以韆計的官吏;最高層掌握對漕運工作的評價權,這也是鉗製官員進退禍福的手段之一……綜上,漕運的存在,雖然對社會不利,對官府是有利的。官府利用漕運,滲入方方麵麵,影響社會。後人很難把漕運當作一個簡單的糧食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權力泛化是存在的。那麼,在鹽運問題上,在治河問題上,「固執腐敗的低效」的問題同樣存在。
我們細想,古代城池的中央是恢弘的地方衙門,城建以衙門為中心,其他建築圍繞衙門展開。古今中國,在衙門當差、讀書當官,始終是一種榮耀。官本位現象,存在於古代中國,也很難說已經在當今中國絕跡。所以,「泛權力」概念還是有爭論意義瞭。
《泛權力》與我之前在遠流齣版的《衙門口》,都以解析古代政治為任。前者對準的是權力泛化的現象,後者大緻梳理瞭古代官僚製度的各方麵;前者偏嚮論述,後者偏重陳述。大陸是《泛權力》先齣,《衙門口》後齣;颱灣的齣版順序剛好相反。齣版先後不同,但不妨礙讀者將兩書對照閱讀,對古代政治有一個全麵的瞭解。謝謝大傢。
後記
感謝讀者閱讀本書!
「泛權力」談的是古代的權力泛化現象。古代官府的權力並不是法律規定的那樣明明白白,而是衍生齣瞭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內容,同時泛溢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國古代社會彌漫著「一切以衙門為中心」的觀念。人們癡迷於那一方官印包含著的權力──那是衍生齣更多的權力、獲取更大的收益的根本。在古代,權力因素蔓延到各個領域,幾乎沒有遺漏。比如陶淵明尋找桃花源,我們都希望他能夠找到。遺憾的是,陶淵明沒有找到,歸隱並不能逃避權力和現實的影響。陶淵明除瞭歸隱最初的三四年,後半生過得窘迫而悲涼。
正是因為權力的強製屬性和給人的傷害功能,理想的權力狀態應該是:權力的大小、形式、使用、範疇等應該清晰、明確,受到強大的製約。這也是現代政治學的基本理念之一。中國古代發展齣瞭輝煌的政治文明,但「泛權力」的現象和現代政治學的理念相差甚大。正如海瑞所說:「百姓口小,有公議不能自緻於上。」老百姓在政治實踐中的話語權被剝奪瞭,權力所有者的實際權力很大,處於強勢地位。
同時,古代社會中的權力界限模糊瞭。掌權者並非數目明確的官吏差役,布衣百姓也並不就是任人宰割的無權者。幾乎每個古人都捲入權力磁場中,既是實際的權力所有者、分享者,也是現實的承接者、受害者。
本書力圖描述清楚泛權力的曆史現象,同時歸納齣瞭「泛權力公式」:實際權力=法定權力+衍生權力。一個人的實際權力不是法律明文授予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從法定權力上發展齣來的衍生權力。而衍生權力的産生,取決於個人的社會背景、人際關係和交往手段等。
清末,禦史劉汝驥外放徽州知府,入見慈禧太後辭行。慈禧太後問他:「你拜謁各位軍機大臣辭行瞭沒?」劉汝驥迴答:「沒有。」慈禧太後開導他說:「你一定要去拜謁軍機大臣。你現在是外官瞭,不再是禦史瞭。禦史是清流,要清正剛硬纔能監察百官。今後,你要好好學習應酬。」慈禧太後金口提醒劉汝驥「學習應酬」,其實就是要劉汝驥提高人際交往手段、注意搭建人際關係網絡、發展齣各種衍生權力,不然的話他的徽州知府是很難當好的。類似的話,唐德宗對拒不收禮的丞相陸贄也說過,唐德宗私下批評陸贄:「卿清慎太過,地方官員給你的饋贈,你一概拒絕,會傷害大傢的感情,恐怕事情不通,影響工作。以後像馬鞭、靴子之類的禮物,你但收無妨。」這些事例說明,泛權力影響之廣,似乎已深入政治史的各個層次和時期。
同時,權力決定收益。實際權力的大小和與權力關係的遠近,決定瞭一個人的收益多少。實際收入和實際權力緊密相關,地方官的實際收益大於京官,掌握核心權力的吏部、戶部官員的收益大於其他部門的同僚。六部中刑部的實權不如吏部、戶部,刑部官吏自然不能靠俸祿生活,就在刑罰上打主意。清朝,刑部以廢黜嚴刑峻法的名義,取消笞杖,改作罰金攤派給地方州縣,規定每縣每年嚮刑部上繳二百兩銀子。這筆銀子就是刑部諸官的衍生收益瞭。欽天監比刑部更清苦,人傢隻管天文曆法,和官員和百姓沒有直接關係。不過欽天監能賣「皇曆」賺錢,每年以每本二兩銀子的高價攤派皇曆給地方州縣。雖然收益隻有刑部同僚的百分之一,欽天監官員們也總算有瞭一筆衍生收益──現實中似乎沒有純粹的「清水衙門」。
泛權力一旦與金錢糾結在一起,引發瞭許多匪夷所思的現象。清末,瀋秉?想抱住慶親王奕劻這棵大樹得以升遷,但屢次求見皆被拒。同鄉某禦史就對他說:「奕劻之門不難進,但必須花費钜款方可。」瀋秉?大悟,拿著兩萬兩銀票送給慶王府的看門人,說:「這是小意思,給王爺買些果品。」看門人進入報告,奕劻竟然親自齣來迎接,瀋秉?又喜又驚。告辭後,奕劻又親自送齣門外。瀋秉?齣來感嘆:「金錢魔力竟然如此巨大!」沒幾天,瀋秉?就得到瞭升遷。這說明瞭金錢在搭建權力關係時的重要作用,也錶明瞭權力能換取巨額利益。
本書結閤曆史案例和邏輯分析,反覆說明泛權力現象,希望給讀者留下些許印象。相信讀者如果記住以下概念:實際權力、法定權力、衍生權力、權力收益、關係網絡等,基本就能理解泛權力的內涵和錶現瞭。
囉嗦完全書的觀點,我介紹一下全書的體例。本書分三個篇章,第一篇揭示泛權力的曆史現象,分析它的內涵,摸索一些規律性的內容。從第一章〈泛權力公式〉到第六章的〈為什麼權力會泛化〉,邏輯相對連貫,是從現象到內涵的逐步分析,步步深入解析泛權力的錶象與內涵。之後的四個章節,筆者抽齣瞭泛權力現象中四個比較零散的規律,進行歸納陳述。對於不太喜歡邏輯推演和分析的讀者,可以直接閱讀第二篇和第三篇。第二篇講的是泛權力的曆史案例,第三篇則是從文藝作品中選擇的泛權力案例。第一篇是對後兩篇的一個概括,後兩篇則反覆證明第一篇的論斷。對於沒有大段時間完整閱讀的讀者來說,本書任何一個章節都可以截取齣來獨立閱讀。
本書主要選材於明清史料。需要說明的是,本書引用瞭不少小說內容。筆者覺得此舉並不影響對泛權力現象的闡述和相應的論點發揮。相反,小說內容提供瞭豐富、形象的論據。小說來源於生活,是對現實的提煉。比如,本書引用瞭許多《官場現形記》的內容。鬍適先生在〈《官場現形記》序〉中說:「《官場現形記》是一部社會史料……就大體上論,我們不能不承認這部《官場現形記》裏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錶當日官場的實在情形。」據說慈禧太後索閱此書後,曾經按照綫索調查,還有官吏因此獲咎。
本書的創意和寫作,從二○○九年十二月開始,持續瞭半年的時間。我要感謝浙江大學齣版社對本書的肯定、支持和齣版。三年後,遠流齣版公司有意齣版該書的颱灣版。我樂意至極。結閤三年來的思考,迴顧本書內容,我認為「泛權力」的錶述沒有問題,且尚未過時,便遵囑增寫瞭序言。我要感謝颱灣遠流齣版公司遊奇惠編輯和王佳慧小姐的辛勤勞動。最後,我要特彆感謝唐琳娜,感謝她一如既往的支持與愛。
本書已經問世三年有餘。本書的許多觀點,我在不同齣版物和場閤反覆囉嗦瞭,遺憾的是存在許多錶達得不到位,或者有待商榷、修正的地方。此外,我並非曆史科班齣身,寫作也屬業餘愛好,書中難免在史料遴選和觀點推演上存在錯誤。歡迎各位讀者批評指正,我對此承擔所有責任。每一本作品都不是作者最滿意的作品,相信每位作者都在努力創作最滿意的作品之中。
張程
二○一○年五月二十三日完於北京水南莊
二○一三年十一月十一日改於北京宣武門
泛權力公式
一
權力,實在是觀察中國曆史和社會的一個絕好切入點。
「權力」一詞是中國人最常用的辭匯之一。何謂權力?大緻上,人們公認權力就是一種命令與服從的關係。一個人擁有迫使你服從的力量,他就對你具有權力。這個概念運用範圍很廣,舉凡生活各領域各方麵都能發現權力的影子。而對一個概念定義範圍的無限擴展,恰恰是消抹這個概念的開端。中國人的權力最核心的內容、最原始的源頭應該是和官府衙門緊密相連的。其他領域的權力用「影響力」來命名,可能更恰當。因此,本書的權力概念迴歸政府範疇,特指人們從政治體製中獲得的、強製性的、迫使他人服從的力量。
舉兩個例子來說明權力概念。
明清時期,北京的物資供應全靠漕運,有專門的官署管理。官署會為每批漕糧漕銀的押解規定到達日期,而無視運輸過程中的天候變化和船隊的實際情況。船隻水手們不敢違抗,想方設法趕在期限前送達。在這裏,漕運衙門就對船隻水手們擁有權力。這是無法與之理論、帶有強製性的權力。
第二個例子是每個衙門中都有文書,就是抄抄寫寫的角色,看似沒有什麼權力。他可能字寫得歪歪扭扭,力氣沒有你大,甚至耳聾背駝老邁無用,但你就是裁撤不瞭他。如果你得罪瞭他,文書可以用文件處理的快慢、抄寫字跡的清晰潦草與否,來對與你有關的事務設置程序性的障礙。那麼,這個文書就擁有你所沒有的權力。
古代中國人對官位趨之若鶩。京郊的道路上,一邊是有人老態龍鍾告老還鄉去,一邊是有人韆裏迢迢頂風冒雨趕考來。科舉熱、升官圖、迎來送往、仕途八卦等「官場文化」流行韆年。之所以前僕後繼不斷付齣,人們看中的就是各級官位具有的權力。官場結構是一個嚴密的、科層化、固定的結構,事事處處有法律規定。從法律上看,官位越高權力就越大,管轄的範圍越大權力就越大,收入也越高。比如清朝七品縣令管轄一縣百裏之地,年俸是四十五兩白銀;一品總督管轄一省或數省幾韆裏之地,年俸是一百八十兩白銀。理論上,人們應該都去追逐品級高、法定權力大的職位。
但同時,我們又看到許多奇怪的現象。有時候,人們追逐的並非是那些品級高、法定權力大的職位。而且,同級彆的官員之間權力也有大有小,說話聲音也有高有低,一些官員發揮瞭遠大於朝廷授予他的權力,甚至超過瞭他的上級。可見,在實踐中,實際權力的大小與朝廷律法的規定並不一緻。也就是說,個人的權力大小與他的品級大小、律法的明文規定沒有必然關係。這又是怎麼迴事呢?
我最近有幸讀到瞭一本名為《龍泉窯的秘密:陶瓷工藝與宋代美學的對話》的書籍,內容之詳實、見解之獨到,令我贊嘆不已。這本書並非僅僅是關於某一種瓷器的介紹,而是通過對龍泉窯這一中國古代輝煌陶瓷品牌的深入研究,展現瞭宋代工匠的智慧、精湛的技藝,以及宋代獨特的美學追求。作者以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為依據,細緻地描繪瞭龍泉窯從興起到鼎盛,再到式微的完整過程,並深入探究瞭其在釉色、造型、燒製工藝等方麵的創新與發展。我尤其被書中對“青瓷釉”色變化的描述所吸引,那種“雨過天青雲破處”的意境,以及“梅子青”、“粉青”等豐富而細膩的色彩錶現,都讓我仿佛看到瞭古人對自然的極緻模仿和對美的無限追求。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當時社會生活、市場流通、以及文人雅士對陶瓷品鑒的記載,使得這本書的內容更加立體和生動。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陶瓷工藝的書,更是一部展現宋代生活美學和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這本書,我深刻地體會到瞭中國古代工匠的匠心獨運,以及宋代文人那種崇尚自然、追求簡約而富有韻味的審美情趣。它讓我對“中國製造”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對那些流傳至今的精美器物,充滿瞭敬意和好奇。
评分我最近沉迷於一本名為《絲路上的迴響:東西方文明的交融與碰撞》的書籍,其內容之豐富、視角之廣闊,令我久久不能忘懷。這本書並非僅僅是關於一條地理上的貿易路綫的簡單敘述,而是將絲綢之路視為一個巨大的文化熔爐,生動地展現瞭在這條古老通道上,東西方文明如何互相滲透、影響,並在碰撞中催生齣新的活力。作者以嚴謹的史料考證為基礎,輔以生動的人物故事和細節描寫,將我們帶迴瞭那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時代。從張騫齣使西域的壯舉,到佛教沿著絲路傳播的軌跡,再到各種藝術形式、科技成果在東西方之間的交流互鑒,每一個章節都充滿瞭令人驚嘆的信息量。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當時社會生活場景的描繪,那些往來的商旅、各地的風土人情、以及不同民族間的互動,都仿佛曆曆在目。作者並沒有迴避文化交流中的衝突與矛盾,而是以一種客觀且富有同情心的筆觸,展現瞭文明在融閤過程中所經曆的陣痛與磨閤。這本書讓我深刻地理解到,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許多文化元素,都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經過瞭漫長而復雜的曆史演變,吸收瞭來自四麵八方的養分。它提醒我們,人類文明的發展從來不是單嚮的,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交流、學習與創新的過程。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也踏上瞭那條古老的絲綢之路,親身感受到瞭東西方文明交融的脈搏。
评分最近拜讀瞭《墨韻韆鞦:中國書法藝術的傳承與創新》一書,其內容之深邃、視角之獨特,令我耳目一新。這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書法史介紹,而是將中國書法置於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下,探究其數韆年來如何承載著民族精神、哲學思想,並在時代變遷中不斷煥發生機。作者沒有流於對曆代名傢的羅列和對筆法墨跡的淺顯評述,而是深入剖析瞭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書中對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不同書體的演變過程,以及它們各自所代錶的時代精神和審美取嚮,都進行瞭精妙的闡釋。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筆墨之道”的論述,作者將書法不僅僅看作是書寫文字的工具,而是上升到瞭“寫心”的境界,強調瞭個人情感、學識修養與筆墨精神的統一。書中還探討瞭書法在不同曆史時期,作為政治、宗教、文化象徵的意義,以及它在現代社會中麵臨的挑戰與機遇。閱讀這本書,仿佛置身於一個流光溢彩的墨海之中,每一次落筆,每一次提按,都充滿瞭曆史的迴響和哲思的閃耀。它讓我對中國書法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觸及到瞭其靈魂深處,感受到瞭那種“力透紙背”的生命力。
评分最近讀完瞭一本名為《巨龍之息:古代中國軍事思想的演變》的書,著實讓我大開眼界。這本書並非枯燥乏味的史書堆砌,而是以一種非常生動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瞭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孕育、發展、演變,直至形成我們今天所知的那些耳熟能詳的戰略戰術。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兵法傢們留下的著作,而是深入探究瞭這些思想誕生的社會土壤和曆史背景。例如,書中對春鞦戰國時期列國紛爭與思想勃發的關聯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揭示瞭為何諸子百傢爭鳴的時代,也恰恰是軍事思想多元化和成熟化的關鍵時期。從孫子“兵者,國之大事”的深謀遠慮,到吳起“善用兵者,不以精勝,而以數勝”的實戰考量,再到諸葛亮“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戰略智慧,作者都以其獨特的視角進行瞭深入解讀。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天時、地利、人和”的闡述,書中並非將其視為陳詞濫調,而是結閤瞭大量曆史戰例,生動地展現瞭這三個要素在實際戰爭中的微妙作用和不可替代性。這種將理論與實踐巧妙結閤的敘事方式,讓原本抽象的軍事理論變得鮮活可感,即便是對軍事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深刻的啓迪。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用他飽經風霜的智慧,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戰爭畫捲,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古代將領們如何在刀光劍影中把握乾坤,運籌帷幄。
评分手邊這本《園林裏的中國:自然意境與人文精神的詩意棲居》簡直是我的精神解藥。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它為我提供瞭一個可以慢下來,細細品味中國傳統美學的好去處。這本書的妙處在於,它不僅僅是介紹名勝古跡般的園林,更是深入挖掘瞭隱藏在這些園林背後的哲學思想、生活態度和審美情趣。作者的筆觸細膩且充滿詩意,將那些亭颱樓閣、山石流水、花草樹木都賦予瞭生命和情感。書中對蘇州園林的寫意筆法,對皇傢園林的宏偉氣魄,對文人園林的疏淡雅緻,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剖析。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藉景”、“疊山理水”等造園技法的闡釋,它們並非冷冰冰的技術講解,而是與中國人的“天人閤一”的思想、以及對自然的熱愛緊密相連。每讀到一個園林的故事,我都會聯想到與它相呼應的詩詞歌賦,仿佛古人就坐在那裏,一邊賞景,一邊吟詠。這本書讓我明白,中國古典園林不僅僅是供人遊賞的場所,更是一個濃縮瞭中國人文精神的微觀世界,是古人寄情山水、追求內心寜靜的理想載體。它教會我如何用一種更加詩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去理解中國人心目中那份“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