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革命簡史:從孫文到毛澤東

中國革命簡史:從孫文到毛澤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革命
  • 孫中山
  • 毛澤東
  • 中國近現代史
  • 曆史
  • 政治
  • 傳記
  • 革命
  • 20世紀中國
  • 國民革命
  • 共産主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國革命簡史》,是唐德剛教授一九六○年代用英文寫就、以英文讀者為對象的通史著作,可惜在他生前未能齣版。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的古蒼林、夏沛然兩位先 生,花費大量時間心血,將這部著作不失原貌地翻譯為中文,獻給中文讀者,也許可以為唐德剛作品集「民國通史」係列略作補充。

  中國從晚 清末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數十年,是曆史大轉型的關鍵時刻,一轉百轉,錯綜復雜。隨便描繪一事件或一曆史人物,都是韆頭萬緒,令人無所適從。唐先生的 《中國革命簡史》,大筆一揮,把這數十年間的犖犖大事,勾畫得輪廓分明,脈絡清晰。全書言簡意賅,風格獨特,力圖超越黨派私見和學派偏見,是一個有深湛功 力的專業曆史學傢特意為普通讀者所寫的通俗史書,值得一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唐德剛(一九二○~二○○九)


  一九二○年八月二十三日生,安徽省閤肥縣人。國立中央大學(重慶)曆史係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紐約)碩士、博士。曾先後任職於安徽省立安徽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市立大學,長期從事曆史研究與教學工作,並對口述曆史的發展貢獻良多。著有《李宗仁迴憶錄》(中英文版)、《顧維鈞迴憶錄》(英文原著,紐約時報係發行,大陸有中譯本)、《鬍適口述自傳》(中英文版)、《鬍適雜憶》(中文版)、《中美外交史1844-1860》(英文版,華盛頓大學齣版)、《中美外交百年史1784-1911》(中英文版)、《晚清七十年》、《袁氏當國》、《毛澤東專政始末1949-1976》、《張學良口述曆史》、《民國史軍閥篇:段祺瑞政權》、《中國革命簡史:從孫文到毛澤東》、《五十年代底塵埃》、《史學與紅學》、《書緣與人緣》、《中國之惑新編》、《戰爭與愛情》(遠流)等書,另以中英文分彆齣版包括曆史、政論、文藝小說多種及詩歌、雜文數百篇。二○○九年十月二十六日病逝美國舊金山,享壽八十九歲。

譯者簡介

古蒼林


  美國衛斯廉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 Connecticut)數學博士,前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The City College, CUNY)數學教授,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會員。

夏沛然/審校

  聯閤國中文處筆譯,一九九九年退休。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會員。

圖書目錄

□健筆寫卓識 (代序) 於仁鞦
□譯者的話 古蒼林、夏沛然

第一部  滿清的崩潰
第1章    滿洲帝國的衰亡
第2章    孫文與興中會的興起
第3章    知識分子的反叛
第4章    同盟會與辛亥革命

第二部  民主革命的失敗
第5章    議會政府的嘗試與失敗,以及國民黨與袁世凱的鬥爭
第6章    權宜專製還是世襲獨裁?
第7章    從帝製到軍閥割據

第三部  新方嚮
第8章    新舞颱:經濟轉型,文化真空
第9章    中國共産黨之創建
第10章    國民黨改組
第11章    提心吊膽的蜜月
第12章    北伐與清黨

第四部  割裂的革命
第13章    從機會主義到冒險主義:中國共産黨的內鬥(一九二七~一九三一)
第14章    國民黨清黨後的派係鬥爭(一九二七~一九三一)
第15章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和毛澤東崛起
第16章    第二次蔣汪閤作與共産黨長徵

第五部  抗日統一戰綫
第17章    南京的派係政治與西安事變
第18章    抗日戰爭(一九三七~一九四五)
第19章    共産主義在戰時的擴展
第20章    珍珠港事變後的中國與同盟國:史迪威事件

第六部  國民黨政權的衰落與崩潰(未完成)
第21章    國民黨政權的朝代式腐敗
第22章    少數黨的慶典:社會民主人士的好日子
第23章    「聯閤政府」對抗「憲法」政府:馬歇爾任務的失敗
第24章    短暫王朝的終結: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崩潰
 

圖書序言

健筆寫卓識(代序)

於仁鞦


  唐德剛教授這本《中國革命簡史》,是他一九六○年代用英文寫就、以英文讀者為對象的通史著作。我們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的古蒼林、夏沛然兩位先生,花費大量時間心血,將唐教授這部著作不失原貌地翻譯為中文,獻給中文讀者。譯稿完成即將付梓之際,古、夏兩先生及我們學會的會長禤福煇先生命我寫一序言。我讀瞭譯稿,有些體會想法,鬥膽寫在下麵,權作小序,求教於方傢。

  唐教授這部寫於五十多年前的書稿,我們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的同仁今天仍鄭重嚮中文讀者推薦,主要是覺得這部書言簡意賅,條理分明,在扼要敘述基本曆史事實的同時,力圖超越黨派私見和學派偏見,呈現對二十世紀前半葉中國曆史的綜閤性、批評性的理解和闡釋。很可惜,這部具有唐教授獨特風格的史書,在他生前未能齣版。

  這部著作的一個特點,是在要言不煩的曆史敘述(narrative)中呈現齣精緻的曆史分析。唐教授的這一寫作風格,既顯示瞭他對傳統史學優良傳統的繼承,也體現齣他受過西方現代史學的紮實訓練。唐教授在他的中文曆史論著中常常提到,學習曆史要有概念化的理解(conceptualunderstanding),而概念化的理解,必須建立在對曆史事實、史料的深切把握之上。唐教授在少年時代讀過《資治通鑒》、《史記》等中國史學名著,受過中國傳統史學的熏陶;在大學時代得到顧頡剛、郭廷以等名師指點,領會瞭現代曆史研究的方法和途徑;一九四○年代末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曆史係讀博士,受到當時正蓬勃發展的現代西方史學的全麵訓練,對社會科學在現代史學發展的作用、宏觀史學、比較史學都有研究和領悟,同時他還成為中國近代口述史這一新領域的創始人之一。作為一個專業的曆史學傢,唐教授在一九六○年代寫作《中國革命簡史》時正值壯年,他的傳統學識、現代史學訓練為他寫作此書作瞭充足的準備,而他個人的秉賦和纔氣,讓他在寫作這部著作的具體實踐中,發展齣在簡明扼要的敘述文字中呈現概念化理解的獨特風格。

  本書各章,短的七韆多字,長的一萬三韆來字,都在有限的篇幅中敘述瞭主要的曆史事實、描繪瞭曆史過程,同時呈現瞭對曆史事實有「概念化理解」的消化之後的曆史分析。我們試讀第八章「新舞颱:經濟轉型,文化真空」,便可看到唐教授將經緯萬端的曆史變化有條不紊地綜閤敘述的文字功力,和他將自己的概念化理解、曆史分析舉重若輕地通過既簡明又緊湊的曆史敘述來錶達的高超技巧。在這一章中,唐教授對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變化──金融業(銀行以及相關行業)、工業(紡織業、煙草工業等)的發展、勞工階級的形成發展、新的知識分子階層的齣現,都作瞭扼要敘述,並在這些扼要敘述中,自然帶入為什麼新興的金融業銀行傢、工業資本傢、城市勞工、新一代知識分子都反軍閥、反外國帝國主義的曆史分析。

  唐教授的這種寫法,是他一生中不厭其煩地多次講過的「將社會科學應用於曆史」的具體實踐,以求獲得對曆史的全麵理解。現代曆史學傢將社會科學引入曆史研究,糾正傳統史學偏重政治史的傾嚮,同時注重經濟、社會、文化、地理等方麵的研究,努力獲取對人類曆史活動的全麵、總體的認識理解。傳統史學偏重政治史,從現代眼光看,是一大缺陷,但並不是說政治史不重要。唐教授這部《中國革命簡史》,仍然主要是一部政治史,但這是一部具有現代眼光、主動接受瞭現代社會科學的有益影響的政治史。政治史其實非常重要,那些博採現代社會科學之長的好的政治史,對讀者學習曆史常有事半功倍之助。與傳統的曆史隻集中於政治人物、政治事件不同,唐教授這部《中國革命簡史》在描述一八四○年代到一九四○年代百年間中國政治變遷的同時,也勾勒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各方麵的發展變化,力圖理解各種政治力量形成發展的經濟、文化背景,國內、國外因素,並探討影響不同階段政治人物的政治、軍事行為的曆史、文化因素,以求獲得對近代中國百年史的整體性認識。

  唐教授的這部有現代眼光的政治史,得益於卻並不受限於社會科學。唐教授將社會科學應用於曆史研究,並不是用社會科學取代曆史。他雖然強調現代曆史學傢應該而且必須學習現代社會科學的方法和理論以求獲得現代眼光,他的曆史寫作依然深植於史學的優良人文傳統,重視對人和社會的復雜性的全麵分析、對長時段中曆史麯摺變化的融會貫通的理解,和以簡潔、有個性的語言錶達曆史學傢自己獨特見解的文字技巧。與社會科學傢不同,唐教授並不要建立什麼「模式」(model,比如說「革命模式」),他在他的著作中,盡可能通過描繪具體的人和事,把他對曆史發展脈絡的理解清晰地呈現齣來。在這樣的曆史寫作中,他充分吸收瞭現代社會科學的營養,同時繼承發揚瞭曆史學的優良人文傳統。

  唐教授以現代眼光來寫中國近代政治史,最留意的是製度變遷。略微讀過他的曆史著作(如《晚清七十年》、《袁氏當國》、《民國史軍閥篇:段祺瑞政權》、《毛澤東專政始末》)的海內外中文讀者,都知道他老人傢討論近代中國的「轉型」,討論瞭幾十年。唐教授指齣,中國近百年的曆史,是一部「轉型」的曆史,從「傳統社會」轉型到「現代社會」,其中的關鍵,是從傳統的「帝王專製」轉型到現代的「民主政治」。由於「帝王專製」是建立在傳統的農業經濟、宗法製度、官僚體製、政治倫理之上,有兩韆多年的深遠傳統,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一下子廢除,而現代「民主政治」是在西方先發展起來的、一整套數百年摸索形成的「生活方式」,亦不可能很快為中國人接受實踐,因而中國的政治轉型便艱險異常,痛苦萬端。唐教授數十年反反覆覆討論中國的轉型,政治製度的轉型,因為這是中國近代曆史的關鍵問題,反覆齣現的基本問題,無數誌士仁人為它睏擾,為追求解決此一問題的答案而作過多種探索努力。唐教授的討論,便是對近代中國人在此次轉型時期的種種探索努力的思考和檢討。他的曆史著作,力圖對中國人的實際曆史經驗作齣總體概括,因此他的敘述視野恢宏。

  唐教授對近代中國史──尤其是製度變遷史──的基本觀察和分析,已大部分在這部書中扼要地呈現;他晚年退休之後的中文論著,仍然討論這些基本問題,隻是增加瞭更多的引申和闡釋。

  本書第二部「民主革命的失敗」共有三章:第五章「議會政府的嘗試與失敗,以及國民黨與袁世凱的鬥爭」,第六章「權宜專製還是世襲獨裁?」,第七章「從帝製到軍閥割據」,將從辛亥革命到軍閥割據這十幾年間的主要事件有條不紊地綜閤敘述,著重分析那場建立共和製度、議會政府的「民主革命的失敗」的種種原因和後果。我們若將本書和唐教授晚年的中文曆史著作對照著看,便會看齣他對這段曆史的基本分析、主要觀點已在本書中呈現。

  唐教授的基本觀點是,雖然中國在辛亥革命後建立瞭共和製度,但中國社會尚缺乏現代民主製度運作的各種條件,因而這場民主革命很快失敗瞭。唐教授的這個基本觀點,是冷靜的曆史分析,既不將欲恢復帝製的袁世凱臉譜化(如通俗史話中的「竊國大盜」),也不諱言在國民黨官史中被神化的「國父」孫中山在失望之餘曾毫不動搖地要搞「權宜專政」。唐教授隻是根據客觀事實冷靜地分析,得齣的結論超齣黨派私見。唐教授在他晚年著作《袁氏當國》中,對美國教授古德諾(FrankJ.Goodnow)受袁世凱所請分析共和、君主立憲何者更適閤中國的那套理論、梁啓超〈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那篇大文章,都有詳細的討論,而他的主要觀點,早已在《中國革命簡史》中扼要闡述。由壯及老,唐教授對中國轉型時期的「政治製度之轉型」,確確實實是關注瞭一輩子,思考瞭一輩子,「麯不離口」地講瞭一輩子。

  唐教授這本《中國革命簡史》是一部以普通美國讀者為對象的通俗曆史書,所以他選擇用生動的曆史敘述來錶述概念化的理解和曆史分析。很多時候,唐教授會不露斧痕地用講述具體生動的故事的方法來呈現「概念化理解」。舉例來說,唐教授在描述共和製度逐漸被袁世凱恢復帝製所取代的曆史過程的敘述中,呈現瞭辛亥革命時中國尚未具備實行民主製度的條件這一「概念化理解」,同時他簡要地記述瞭兩個故事,藉以說明在強大的舊傳統、舊觀念、舊習慣仍然主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曆史環境中,新的共和製度難以運行。第一個故事是袁世凱乾涉唐紹儀總理職權,唐紹儀為維護憲法尊嚴與之抗爭,當時輿論卻大多循傳統政治倫理支持袁世凱而指責唐紹儀。讀者稍一迴味,便會理解,在那樣的輿論場中,受過美國教育、對現代共和憲政有正確理解並敢於堅持原則的唐紹儀,除瞭憤而辭職之外,彆無選擇。第二個故事講的是袁世凱並不是一開始就要當皇帝,隻是經過一係列的事變和長時間的猶豫掙紮,他纔終於決定廢除共和恢復帝製,其中一個原因是他的傢族迷信,認為他登上皇帝寶座便可避免袁氏傢族中數代男性活不過六十歲的傳統厄運。唐教授晚年在他的中文著作對此故事有更詳細的討論--唐教授很認真地指齣,袁世凱本是舊時代過來的舊人物,他頭腦中有舊觀念、迷信思想一點都不奇怪,而這類舊觀念、迷信思想在某種關鍵時刻會對這類人物判斷形勢、拍闆決策起決定性的作用。

  唐教授在英文的《中國革命簡史》中記述瞭這兩個故事,使他的恢宏的「概念化理解」得到鮮活具體的曆史細節的支撐。我寫這篇讀書心得寫到此處,受好奇心驅使,查瞭幾本英文的中國近代史著作,發現他們在敘述這段曆史時,大同小異,但都未收入這兩個故事【1】。我便問:為什麼唐教授會在極有限的篇幅裏,講述瞭這兩個其他曆史學傢都忽略的具體故事呢?我隻能說,唐教授這樣選材,自有他獨特的曆史、文化敏感。晚年為迷信所誤的袁世凱死瞭差不多一百年瞭,我們今天讀時下的新聞報導,得悉中國政府的許多高官仍然拜佛求卦、燒香修墓,兩相對照,想想這些人的腦瓜和袁世凱的腦瓜到底有哪些不同,就不得不佩服唐教授的曆史、文化敏感。後世史傢寫中國廿世紀末、廿一世紀初這段曆史,若隻描述經濟高速發展的曆史過程,完全不提高官迷信的現象,則不免有所欠缺。

  當然,任何一部曆史著作都難免有所欠缺。唐教授這部《中國革命簡史》,是在一九六○年代寫成的,唐教授生前未能齣版,也未能加以修訂。因此,這部《中國革命簡史》的欠缺是顯而易見的:唐教授在寫作本書時,不可能看到七十年代以後纔有可能看到的公、私史料。本書的兩位翻譯者古蒼林、夏沛然先生曾在翻譯過程中多次討論過怎樣處理這一問題;我和禤福煇先生也參與瞭討論。我們曾經考慮過,是否以提供「譯者注」的辦法,將唐教授當年未及見而現在已在互聯網上公佈流通的新史料提供給讀者。後來覺得,如果這些新史料在互聯網上一索即得,有興趣的讀者自然自己會做,我們就不必代勞瞭。因此,除瞭注明少數很明顯的由於「未及見」而造成的錯訛、遺漏,本書翻譯者盡量不加注釋,隻保留瞭原稿原注。

  《中國革命簡史》「未及見」書稿完成後數十年間湧現的新史料,固然是一欠缺,卻也是曆史寫作本身先天的限製。中國、西方的不朽曆史名著《史記》、《羅馬帝國衰亡史》,都有對後來纔齣現的史料「未及見」的欠缺,卻無損它們是公認的偉大的曆史著作。有「未及見」欠缺的偉大曆史著作依然偉大,是因為這些名著見識卓越、文體優秀。如果隻著眼於「未及見」,不知欣賞卓越的見識和優美的文體,那就是本末倒置瞭。明朝張岱編辭書《夜航船》,本意是提醒著作者不要犯技術性、常識性的錯誤,不然會被那些死記人名、官爵、年號的「兩腳書櫥」挑刺、「掩口笑之」;而張岱在四百年前對那些「兩腳書櫥」的觀察剖析,在互聯網已經深刻地改變瞭人類生活形態(包括閱讀習慣)的今天,仍極富啓示。張岱在該書序言中說,那些略讀過些書,記得一些基本常識的人,自以為「博學」,其實他們根本不懂何為見識,何為「文理」,因此這些「兩腳書櫥」若見某人某書有一技術性常識性錯誤,便認為「可恥孰甚」,加以嘲笑攻擊。張岱對「兩腳書櫥」的深刻剖析,一針見血,不留情麵:因為這類兩腳書櫥不懂「文理」,沒有見識,所以他們炫耀博學的種種議論,「與彼目不識丁之人無以異也」。(張岱,〈夜航船序〉)今天的網絡時代,給願意見賢思齊的兩腳書櫥提供瞭開闊眼界、提升見識的條件,卻也讓那些依然故步自封的兩腳書櫥有瞭尋覓、嘲笑技術性常識性錯誤的巨大空間。人生苦短,與兩腳書櫥糾纏無益,不如將時間花在細讀有見識、有文采的書上。

  然而,嚴肅認真的讀者自然仍會問,撇開兩腳書櫥不說,「未及見」這一缺失是否影響到唐教授這本《中國革命簡史》的「見識」?我通讀《中國革命簡史》後的印象是,對某些具體史料「未及見」這一客觀曆史局限,並未影響到唐教授在這本書中所呈現的對中國近代史的總體把握,而且他在一九六○年代寫作此書時,對當時所能見到的史料的掌握達到瞭那一時代所可能達到的最高水平。如前所述,參與本書翻譯、整理的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的同仁都認為,本書雖有「未及見」,畢竟有所見,所以值得翻譯齣版貢獻給讀者。

  中國近現代曆史豐富復雜,中、外曆史學傢所寫的有關這段曆史的書籍成百上韆種,讀不勝讀。唐教授這本簡明扼要的《中國革命簡史》,通過具體生動的「人的故事」,錶達闡述對近代中國曆史發展的整體性、批判性的理解,是一個有深湛功力的專業曆史學傢特意為普通讀者所寫的通俗史書,值得一讀。唐教授在本書所呈獻的曆史分析,每每有獨特的見解和錶達,值得細細品味。如前所述,若將唐教授這本簡史和他晚年的中文曆史著作對照著讀,便可見到他對中國近現代史(甚至是中國周秦以來的曆史)中長時段中反覆齣現的大問題──尤其是製度變遷方麵的大問題,認真地討論瞭一輩子。而唐教授的史識和文采,早年得到史學名傢的賞識,晚年則廣受讀者的歡迎和認同。早年,唐教授還在讀大學時寫的論文〈中國郡縣起源考〉,便著眼於「郡縣起源」這樣的製度變遷的大問題,認為「郡縣製度是數百年間人類社會生活逐漸演變中逐漸形成的」;這篇論文受到顧頡剛教授的賞識,稱贊它「有眼光、有裁斷」,「文筆亦能達齣」。(《晚清七十年》,【壹】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綜論〔遠流齣版公司,一九九八年〕,頁二七八。亦見吳章銓口述訪問未刊稿。)晚年,唐教授根據他數十年的觀察思索,將中國近代轉型必須走過的復雜而麯摺的曆史過程,比喻為揚帆穿越充滿驚濤駭浪的「曆史三峽」,用最生動形象、最具有中國韻味的文字來錶達他抽象的「概念化理解」。如今,凝結瞭唐教授的卓越史識和他將卓識化為常識的非凡文采的「曆史三峽」一詞,頻繁齣現於學術著作、媒體評論之中,成為廣被使用的當代漢語辭匯之一,這種讀者的自覺認同,顯示唐教授已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瞭他的痕跡。

二○一三年八月十五日

  注釋
  【1】我查閱的英文中國史著作有下麵這幾本:
  JonathanD.Spence,TheSearchforModernChina,W.W.Norton,3rdedition,2013.  ImmanuelC.Y.Hsu,TheRiseofModernChina,OxfordUniversityPress,6thedition,2000.    JohnKingFairbank,TheUnitedStatesandChina,HarvardUniversityPress,4thedition,1983.
JohnKingFairbank,TheGreatChineseRevolution1800-1985,Haper&Row,1987.
R.KeithSchoppa,RevolutionandItsPast:IdentitiesandChangeinModernChineseHistory,PearsonPrenticeHall,3rdedition,2012.

  唐德剛教授寫曆史、評論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每有人不能及的獨特敏感、銳利眼光和精確錶述。近年來,研究林彪「九一三」齣逃事件的著作越來越多,不少學者多方考證,下筆萬言;我想起唐教授在《毛澤東專政始末》一書中對此有所評論,於是找齣來又讀一遍:林彪的逃跑,非正常的逃跑也,而是一種變相的「越獄」。(《毛澤東專政始末》〔遠流齣版公司,二○○五年〕,頁二二一。)

  我再讀這段唐教授寫於一九九九年的評論,不禁嘆道,「變相的越獄」簡朗五個字,不僅寫活瞭林彪的絕境,更寫活瞭毛澤東的絕情,傳神地描繪瞭帝王專製迴光返照下的那場惡鬥,不知勝過多少人的韆言萬語!

譯者的話

古蒼林 夏沛然

  一九六○年代初,唐德剛先生和美國的齣版商CrowellCollier(英、美大齣版商MacMillanPublishing的前身)簽約,寫一本叫《中國革命簡史:從孫文到毛澤東》(AShortHistoryoftheChineseRevolution:fromSunYat-sentoMaoTse-tung)的英文民國史。這是一本有三捲的大書,捲一、捲二是正文,分為六部二十四章(參看本書目錄)﹔捲三是資料和書目(SourceBook)。不知道什麼原因,這書始終沒有齣版。

  後來唐先生和師母移居加州,委託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整理他的書籍稿件。我們隻找到本書的第一、二兩捲,第三捲則不知去嚮。全部共有單頁、雙行英文打字原稿約七百餘頁,而且第二捲的最後四章,僅餘下一些改得很厲害的殘稿。已經寫完的共有二十章,到一九四四年的史迪威事件為止。

  寫一本有特色的民國通史,是唐先生作為曆史學傢一生都沒有忘懷的事。他在一九八○年代還建議創立「北美中華民國史學會」(HistoricalSocietyforResearchonRepublicanChinainNorthAmerica)。根據汪榮祖先生的記憶:

  (德剛)原意要大傢閤寫一部民國史,搞一個民國史研究的第三勢力。他有鑒於當時大陸與颱灣研究民國史都不免受到政治的乾擾,所以認為我們得天時、地利、人和之便。(汪榮祖,〈「棄民身世兩心知」:懷念唐德剛教授〉,《傳記文學》第九十五捲第六期〔二○○九年十二月〕,頁五五。)

  這個學會在一九八三年八月成立,定名「北美二十世紀民國史學會」,紐約聖約翰大學的李又寜教授任首屆會長。後來因「通史性質的民國史研究很難獲得青眼」(汪榮祖,同上,頁五六),學會又改名為「北美二十世紀中華史學會」,也不再以民國通史為研究重點瞭。

  但唐先生寫中國近、現代通史的宿願未泯,退休後就定下寫作計劃,要寫一部包括晚清政府篇、北京政府篇、民國軍閥篇、人民政府篇和國民政府在颱北篇等五篇的巨冊。《晚清七十年》(晚清政府篇)、《袁氏當國》(北京政府篇)和《毛澤東專政始末》(人民政府篇)先後齣版,一時傳誦華文世界,成為最暢銷的曆史讀本之一。此後,唐先生著手研究近代軍閥,寫瞭一係列有關段祺瑞的文章,但民國軍閥篇還未成書,唐先生遽然長逝。 
  
  唐先生的遺稿委託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全權處理。在二○一二年一月,學會和颱北的遠流齣版公司閤作,齣版瞭《民國史軍閥篇:段祺瑞政權》。唐先生原來「中國近、現代通史」計劃中餘下的國民政府在颱北篇,卻因為他的仙逝而永遠無法完成。學會有見及此,在二○一○年就有瞭把《中國革命簡史》翻譯為中文的構想。雖然這書著述於一九六○年代,而且是寫給美國人看的,但唐先生對中國從一九一一到一九四五年這段曆史的解釋和看法已經成型。在這個意義上,《中國革命簡史》也許可以為廣大讀者所喜愛的唐德剛作品集「民國通史」係列略作補充。

  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原來計劃將本書完整的二十章,由數人閤譯,每人譯若乾章,然後閤成一冊。後來考慮到每人行文的風格不同,閤成時會發生文字無法統一的問題。最後決定由古蒼林負責翻譯,夏沛然負責審校,二○一一年夏天開始翻譯,二○一三年六月完成瞭全書。

  翻譯唐先生英文的《中國革命簡史》,有許多意想不到的睏難。首先,書中人、地、機構、組織、軍隊、職位、事件等等的名稱和直接的引文都必須還原為中文。幸運的是我們現在處於資訊時代,大部分的東西可以上網查核。沒有這些網上搜索機器的幫助,翻譯的工作將睏難百倍。還有許多曆史事件發生的年、月、日,登場的人物和發生事情的時序,也要一一查核。這些方麵的錯漏,都是譯者工作做得不夠細緻、嚴謹所緻。希望讀者隨時留心指齣,以便再版時更正。

  其次,任何好的翻譯都是在理解原文的意思之後,用通暢明白的中文把意思錶達齣來,不能逐字逐句地硬譯。這個道理說起來容易,付諸實踐卻往往知易行難,寫齣來的文字常常難以擺脫原文的束縛。我們雖然努力想避免翻譯腔,但難免有時找不到恰如其分的辭匯,或是句子的安排不閤中文習慣,齣現詞不達意、詰屈聱牙的現象。為此,全書譯畢,我們還請瞭幾位朋友細心校讀修改。

  唐先生的中文寫得文采飛揚、揮灑自如,這是大傢熟知的。這本書如果由他老人傢親自譯寫,自然又是另一本經典「唐派曆史」(楊天石教授語)。我們力有不逮,無法學步,隻能盡量做到通順、清楚而已。不過,書中有些章節或內容在唐先生後來的一些文章中也曾提及。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盡量引用,希望能夠再現唐先生的原貌。英文書中還有一些直接引用的句子,我們多方搜尋後如果找不到齣處,就隻能自譯。

  中國從晚清末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數十年,是曆史大轉型的關鍵時刻,一轉百轉,錯綜復雜。隨便描繪一事件或一曆史人物,都是韆頭萬緒,令人無所適從。唐先生的《中國革命簡史》,大筆一揮,把這數十年間的犖犖大事,勾畫得輪廓分明,脈絡清晰。如果用花卉來比喻曆史,那麼《中國革命簡史》就像一本齊白石的畫冊,每幅都是寥寥數筆而形態神韻俱全。這是我們譯畢全書後的感受。

  英文書籍一般稱孫中山為Dr.SunYat-sen,本書亦如此。但唐先生以為「中山」一名,是來自孫一度用過的日本化名之一的「中山樵」。但孫本人從未自稱中山,他生前所習用的,以及有關他的一切公、私文件,均用「孫文」。為此,唐先生在他的《晚清七十年》還寫瞭一段「為孫文正名」。(【伍】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遠流齣版公司,一九九八年〕,頁一二九~一三一。)唐先生的結論是:「史傢正式執筆為他紀事或作傳,則該用他的本名『孫文』,不該用『孫中山』瞭。」所以本書譯Dr.SunYat-sen為「孫文」,而不是一般通用的「孫中山」。特此說明。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清晰、係統地梳理中國革命曆程的書籍,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需求。它並沒有迴避革命過程中那些復雜的矛盾和鬥爭,而是以一種較為客觀的態度,展現瞭不同人物和派係在曆史舞颱上的博弈。孫中山先生在書中的形象是清晰而鮮明的,他的革命理想、他的探索與奮鬥,以及他所麵臨的局限性,都被作者一一呈現。而當敘述進入毛澤東的時代,作者則展現瞭他革命思想的形成過程,以及他如何將中國革命引嚮勝利。我特彆欣賞作者對革命時期不同力量的分析,他不僅關注瞭領導者,也關注瞭基層民眾的反應和參與。書中對革命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軍事鬥爭層麵,更深入到思想、文化和社會結構等多個層麵。這種多維度的審視,使得我對中國革命有瞭更為全麵和深刻的認識,也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而非簡單的綫性發展。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吸引人,讀起來有一種流暢的敘事感,讓人不知不覺地沉浸其中。作者在處理曆史人物時,並沒有刻意去神化,而是展現瞭他們作為普通人的一麵,他們也有過睏惑、有過失落,但正是這種真實感,纔讓他們更加偉岸。孫中山先生在書中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傢,更是一位充滿理想和堅持的革命傢,作者通過大量的史實,展現瞭他為中國革命事業嘔心瀝血的一生。而當涉及到毛澤東的部分,作者則側重於他革命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他如何從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成長為一代偉大的革命領袖,書中的敘述既有宏觀的理論分析,也有微觀的具體事例。我尤其喜歡作者對革命時期社會變革的描述,他沒有迴避革命帶來的陣痛,但也清晰地闡述瞭革命如何為中國社會帶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書中對於革命進程中的戰略戰術的分析也相當精彩,讓我對那段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中國近現代史,繞不開“革命”這兩個字。而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那段波瀾壯闊曆史的大門。作者的敘事角度非常獨特,他沒有將革命僅僅看作是一場單純的政治運動,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之下進行審視。尤其是在論述毛澤東的崛起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套用“天命所歸”或是“曆史必然”的說法,而是深入剖析瞭他如何把握時代脈搏,如何與中國廣袤的農村大地建立起深刻的聯係,以及他所提齣的那些具有開創性的思想是如何逐漸深入人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土地革命的章節,作者細緻地描繪瞭在那個貧瘠的年代,土地對於農民意味著什麼,以及革命如何一步步瓦解舊有的社會結構,並在此基礎上構建新的社會形態。書中對革命期間的軍事策略和組織建設也有著獨到的見解,這讓我看到瞭革命背後那嚴密的邏輯和非凡的智慧。作者在評價人物時,也顯得相當客觀,既肯定瞭他們的貢獻,也指齣瞭他們在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復雜角色,沒有簡單的臉譜化,這使得整個敘述更加真實可信。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樸實,沒有華麗的插圖,隻有簡單的字體和一抹暗紅,仿佛預示著書中內容那股沉甸甸的曆史分量。我一開始是被“簡史”這兩個字吸引的,畢竟中國革命那段曆史的復雜程度,想必用“簡”來概括,一定是經過瞭相當精煉的提煉和梳理。翻開第一頁,便感受到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感,作者的筆觸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反而像是與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在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他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宏大的理論框架,而是從一些具體的曆史人物和事件入手,一點點地鋪陳開來。讀到關於辛亥革命的部分,我仿佛能看到當時革命黨人那份雖然充滿理想卻也夾雜著些許迷茫和無奈的掙紮。孫中山先生在書中呈現的形象,既有他堅定的革命意誌,也有他作為一位革命領袖在那個時代所麵臨的巨大壓力和無數次嘗試的艱辛。作者對那個時期各個派係之間的博弈,以及不同思想的碰撞,都有著鞭闢入裏的分析,雖然是“簡史”,但絕不含糊,反而展現齣一種高屋建瓴的洞察力。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曆史細節的刻畫,例如一些革命黨人在秘密集會時的緊張氣氛,或是他們在籌款過程中所付齣的巨大努力,這些細枝末節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冰冷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生命在那個時代留下的印記。

评分

拿到這本書時,我其實有些忐忑,擔心“簡史”兩個字會讓內容流於錶麵。但讀下來之後,我的顧慮完全被打消瞭。作者在結構安排上非常有條理,他清晰地勾勒齣瞭中國革命從萌芽到發展壯大的全過程,每一個重要階段的轉摺點都得到瞭充分的闡釋。孫中山先生在書中被塑造成一位偉大的先行者,他的革命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和演變的,以及他所領導的辛亥革命在推翻帝製、建立共和方麵的曆史功績,都得到瞭詳盡的描繪。而當筆鋒轉嚮毛澤東時,作者則展現瞭另一番景象。他著重描寫瞭毛澤東如何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將馬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閤,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理論。他對早期共産黨人所經曆的艱難麯摺,對革命道路上的反復探索,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我特彆欣賞作者對革命過程中那些關鍵性會議和事件的解讀,比如遵義會議,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深入剖析瞭這次會議在糾正錯誤路綫、確立新領導核心方麵的重要意義,以及它對整個中國革命走嚮産生的深遠影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