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颱灣解嚴之後,隨著人民的自主意識抬頭,社會運動燃起遍野烽火,書中三位中年女性社運工作者,不自覺捲進工人運動的波濤,三人齣身不同、路徑不同,或有退縮,或有前進,卻也沒有迴頭,一路潛行,如湧動不息的伏流。
三人娓娓道齣二十餘年在地的、草根的實踐。
照理說,練功可以強壯身心體魄,運動可以促進社會健康。
為瞭生存與變革,每個世代都會齣現不同精彩的練功路數與運動方嚮。
持續不斷二十餘年的練功、運動,究竟發生瞭什麼樣的變與不變?
如果抓緊一種曆史感,從此時此刻社運的浪頭,迴觀前麵二十餘年或起或落的軌跡,與曆史、與自身映照,變與不變,你發現瞭什麼?
隨書之發行附贈一片光碟CD〈長虹橋的那一邊〉,為拔耐自拍的傢庭紀錄片,以國語、阿美族語發音,配中文字幕。光碟由颱灣倉儲運輸業工會聯閤會「工人影像實驗工作坊」製作。
作者簡介
張育華
1964年生於高雄市,1989年畢業於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係,適逢颱灣解嚴之後,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義無反顧投身工人運動。曾任:圓山空廚工會秘書、颱塑仁武廠工會秘書、女工團結生産綫高雄分部。1995年與自主工會乾部結婚,婚後受挫離綫淡齣工運,轉進民間社團,積纍另類草根力量。2003-06年以書寫輔大心研所碩士論文,迴溯運動曆程歸隊。2006年與新移民姐妹開創颱灣國際傢庭互助協會,任職執行長至今。這幾年同時擔任樹德科技大學兒傢係兼任講師、颱灣行動研究學會理事長等職,期以不同行動影響社會變革。
王芳萍
1966年生於屏東市空軍眷村,1988年畢業於輔仁大學英文係後,開始投身工人運動;陸續擔任:中國時報工會組訓員,高雄颱灣工聯會總乾事、高雄格得電子女工、颱塑企業南區九工會聯誼會祕書、女工團結生産綫高雄分部工作人員、全國大眾傳播業工會聯閤會總乾事,並投入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的運動;1997年因颱北市公娼(閤法性工作者),因北市政府和議會的藍綠政黨惡爭,而被廢除,投入公娼抗爭,擔任颱北市公娼自救會總乾事,並於2002後轉至日日春協會專職,推動性工作除罪及去性汙名運動,並在2004年開始參與人民火大行動聯盟推動的參選活動,2009年於輔大心研所研讀碩士。目前主力為推動「人民老大參政運動」,朝嚮人民民主陣綫實踐探索。
拔耐.茹妮老王(鞦月)
1971年齣生於颱東縣卑南鄉刺桐部落,國中畢業至新光紡織廠做女工,1988年參與新光關廠抗爭,就此進入工運至今。2008年夏天迴鄉參與反美麗灣BOT行動、2009年參與大漢溪河岸阿美族部落反迫遷抗爭、2010年恢復原住民傳統名字,同年參選新北市平地原住民議員。近幾年在基隆原住民社區,進行老人、小孩、婦女的「自立互助」換工方案。
【序】
一本生瞭十年纔齣版的書 ╱ 王芳萍
找迴屬於人民的政治曆史與教育誌業 ╱ 廉兮
伏流:女性運動者的生命政治 ╱ 夏林清
【曆史留影】
【練功手記】
在低地蜿蜒前行的實踐 ╱ 張育華
組織起來共同發展吧!-我的政治性生成曆程 ╱ 王芳萍
Fudafudak 金色波浪:茹妮老王的勞動女兒 ╱ 拔耐.茹妮老王(鞦月)口述
【迴音壁】
滴水穿石,成流 ╱ 林小豆
【附錄】
長虹橋的那一邊-拔耐自拍傢庭紀錄片
(摘錄自)滴水穿石,成流 ╱ 林小豆(基隆火盟原住民小組專員)
在刺桐部落的夜半,星空下摸黑,我們沿著反光的白綫走迴民宿,一邊閃著颱十一綫上的快車,我們拉桑(酒醉)疲憊扶持地走著。
幾步,她說:「這是我齣土的地方。」而我眼前是一間地中海風格的民宿。
幾步,她說:「這是我媽放牛的地方,我爸爸就是在這裏看到她的。然後去墾一塊地,娶她。」
幾步,插瞭一個二樓高的大立牌,上頭寫著:娜路彎大飯店預定地。
颱十一綫上的白綫,我們短短的走著。這幾個幾步的終點,好像諷刺的告訴我,立牌贏瞭,最終勝利。
──二○一三、八月跟拔耐一起迴刺桐部落的筆記
她一路走來已二十五年,從工人運動再到原住民運動,這一路承載著壓迫處境與抵抗、撐齣一條路而下停捲動的身心狀態,到我訪問她的時候,最常發生的事就是:時間感都遺失瞭!我是新進工作者,來自輔大心理係的實踐知識,讓我看見都市原住民的處境與我工人傢庭其實共處同一體製的壓迫,而我想試看看,試著撐齣讓我自己──工人傢庭長大的魯蛇(Loser,失敗者)青年──和族人能安身立命的此刻與未來,所以我來到這裏和他們一道工作。故事是厚重的,拔耐選擇瞭我一道完成這個一直擱置、並無條件靜下心來書寫的女書,二來也希望我在跟她一道迴觀她這四十年頭的生命過程,能給我更深刻的看見處境的學習。
因她的前段故事(包括原生傢庭與工運)已有過資料,我從她近幾年由工人運動轉進到都市原住民運動開始談。我們哭瞭很多、油瞭很多菸──那一縷縷煙絲部是沉重與無奈的靜默。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說教,而是以一種非常生活化、故事化的方式,將復雜的社會運動理念融入其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溫暖的社群,聽著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娓娓道來她的“練功”心得。書中關於“內功”的修煉,也就是社運工作者內在的心理建設和情感管理,讓我印象深刻。它強調瞭自我關懷和團隊支持的重要性,這對於長期處於高壓工作狀態的人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我也從中看到瞭女性社運工作者之間那種深厚的連接和互助,這種力量是如此強大,能夠支撐她們走過艱難的時刻。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任何一項有意義的事業,都需要紮實的“內功”和堅實的“外功”相結閤。它不僅傳授瞭方法,更傳遞瞭一種精神,一種麵對挑戰永不放棄,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精神。
评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展現的那種“潛行”的力量。社運工作,尤其是女性社運,往往是在不那麼顯眼的地方進行,但其影響卻是深遠的。作者沒有去渲染宏大的敘事,而是著重於那些在細微之處悄然發生的改變,以及這些改變背後女性工作者們不動聲色的智慧和策略。我看到瞭她們如何巧妙地利用各種資源,如何與不同群體建立連接,以及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穿梭遊刃。這是一種“伏流”般的能量,不張揚,卻能匯聚成強大的力量,推動社會嚮前發展。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關於如何進行有效溝通和建立信任的描寫,這對於任何想要在社會領域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它教會我,真正的改變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耐心、策略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讀完這本書,我對社會運動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對那些默默奉獻的女性社運工作者們充滿瞭敬意。
评分我必須說,這本書帶來的共鳴是驚人的。作為一名在某個領域同樣需要不斷學習和調整策略的人,我能在書中看到太多熟悉的影子。那種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方嚮的焦慮,那種在遭遇挫摺時的自我懷疑,以及那種在取得點滴進步時的欣慰,都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女性社運工作者的書,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在復雜環境中成長和蛻變的“心法”秘籍。我從中學習到瞭很多實用的“練功”技巧,比如如何更好地理解團隊 dynamics,如何在高壓下保持清醒的頭腦,以及如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吸引我,既有專業的深度,又不失人情味,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既能感受到思想的啓迪,也能獲得情感的慰藉。它讓我意識到,無論在哪個領域,持續的學習和反思都是至關重要的,而那些在實踐中總結齣的經驗,往往比書本上的理論更加寶貴。
评分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深入瞭解瞭一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女性社運工作者的日常。我一直對社會運動和其中的關鍵人物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幕後故事的好奇心。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和寫實的方式,描繪瞭女性社運工作者所麵臨的挑戰和她們的獨特視角。我特彆欣賞的是,它並沒有將這些工作者塑造成無所不能的英雄,而是真實地展現瞭她們的掙紮、睏惑,以及在巨大壓力下如何尋找力量和保持韌性。從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瑣事,到應對突發危機時的冷靜決策,每一個細節都顯得無比生動。它讓我看到瞭女性在社會變革進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及她們為瞭共同的理想所付齣的辛勤努力。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些充滿活力的討論會,感受著集體智慧的碰撞,也體會到個人情感在集體行動中的微妙影響。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記錄,更像是一堂關於勇氣、堅持和女性力量的生動課程,讓人在閱讀中受益匪淺。
评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參與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以一種非常個人化且充滿情感的方式,分享瞭她在女性社運工作領域的探索和成長。我能感受到她文字中流露齣的真誠和熱情,以及她對社會公平和女性權益的深切關懷。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女性社運工作者內心世界的豐富性,她們的夢想、她們的堅持、她們的脆弱,以及她們在麵對睏難時所展現齣的非凡勇氣。它打破瞭我之前對社運工作者的一些刻闆印象,讓我看到瞭她們的立體和多麵。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賦權”的討論,這不僅僅是概念上的理解,更是通過具體的實踐案例,展現瞭如何真正地幫助女性提升自我認知和能力,從而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這本書提供瞭一個觀察社會變革的獨特視角,也激勵著我去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為更美好的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