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政权粉墨登场 撼政局一世春秋
民国第一美男子,何以成为大汉奸?
他是太贪恋权位,还是另有苦衷?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曾经豪气干云的党国中坚,为何中途变节、甘做日人傀儡?
高阳妙笔精彩阐述汪政权内幕!
文胆、汉奸?哪一个才是他的真面目?
悲剧、闹剧?哪一个才是幕后的真相?
他禀持的,是对国对家的使命;
他选择的,是一条政治不归路。
汪政权的成立,无异对民初政局投下一颗强力震撼弹。
从国民党的第一文胆,到人人喊骂的汉奸,
是什么原因让汪精卫背叛党国,投向日人怀抱?
是权力场中的角逐?还是有心人的抹黑?
他真的甘愿做日本傀儡,受日人摆佈?
他的决定,又对日后中国历史造成什么影响?
且看汪政权如何粉墨登场,又如何做完这场春秋大梦。
死得最像样的是陈公博。那天是端午,上午八点多钟。
法警等他走了几步,突然一枪,子弹贯胸而过,人向前扑,气绝身亡。
不死的是周佛海,由死刑特赦为无期徒刑,这已是三十六年三月间的事了。他被监禁在南京老虎桥监狱,同囚的有他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一个是罗君强;一个是他内弟杨惺华,交大土木系毕业生。当周佛海「组府」时,他只二十六岁,在内地做一个道路工程的测绘员,跟着他叫做「哥哥」的姊夫到了南京,先被派为财政部总务司长,又兼「中央信託公司总经理」,是上海声色场中有名的阔客。
这两个由周佛海一手提拔,平时亦视周佛海为恩人的人,这时却不约而同地向周佛海横眉叱斥:「都是你害的!」到底是谁害的?粉墨模煳,全不分明。
从国民党的第一文胆,到人人喊骂的汉奸,是什么原因让汪精卫背叛党国,投向日人怀抱?是权力场中的角逐?还是有心人的抹黑?
书中详细描述汪精卫如何粉墨登场,以至悽凉身世的整个过程。人物包罗万象,背景纵横万里,书中更有首次公诸于世的珍秘内幕。全稿曾经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先生细心校阅,其价值可想而知。
【下册目录】
黑狱探秘/御倭妙着/大限将至/其言也哀/春申三老/燕京锄奸/东京末日/祸溯从头/长沙浩劫/进退维谷/落花落叶/卿本佳人/全面求和/众叛亲离/曲终人散
周佛海从南京回来,气色非常之坏;而且步履蹒跚,声息微弱,一坐下来,便抓住自己散乱的头发,痛苦地说:「我心里难过极了!跟公博几十年的交情,到今天会酿成这样的误会。」
金雄白懂他的话,误会是由一个叫做周镐的人惹出来的──此人在南京搞得天翻地覆,是件不可思议的事;便倒了一杯白兰地给他,安慰着说:「请沉着!慢慢儿谈。」
周佛海喝口酒,静静地休息了一会,叹口气说:「也不能怪公博,都怪我。事先没有联络是确实,不知此人是何方神圣?稍一瞻顾,事态几乎不可收拾。日本已经投降了,还要请他们来平乱,真是把脸都丢尽了!这周镐真恨不得寝其妻,食其肉。」接着,周佛海便从他到南京,出席汪政权的结束会议谈起。
此会在八月十六日下午,召开于南京颐和路新「主席官邸」,汪政权在京「部长」以上人员,全体出席。
陈公博报告,日本政府已宣佈接受波玆坦宣言,无条件投降,日本在华陆军原打算继续作战,但终于化险为夷,谷正之「大使」及「派遣军」两参谋副长,陆军的今井少将,海军的少川少将已正式通知,奉行日本政府的命令。和平愿望既已实现,「政府」自应解散,各机关应该照常办公,负责结束,静候接收。接着宣读了「解散宣言」,主要的是告诫各地的「和平军」以统一为重,不得拥兵反抗。在辞句上作了若干修正,很快地通过了。
但汪政权虽已结束,真正的中央政府尚未还都;在这青黄不接之际,需要有一个临时的过渡组织,因此,第二个议案是,设立「南京临时政务委员会」,将原来的「军事委员会」改为「治安委员会」,任务只有两个,一是维持治安,二是办理结束。出席人员相顾无言,自然就是无异议通过了。
正当曲终人散之际,新街口的「中央储备银行」忽然来了一批人,地痞不像地痞,流氓不像流氓,大多带着短枪,枪柄上还飘着红丝穗,彷彿唯恐他人不知道身怀武器似地。为头的一个中年汉子,穿一套黑哔叽的中山装,腰间鼓起,想来也佩着手枪。一进门先问经理在哪里?
等经理一出来,那人先递一张特大号的名片,正中大号正楷印着他的名字,姓周名镐;上端一行衔头:「京沪行动总队总指挥。」
「喔,周总指挥!」那经理毕恭毕敬一鞠躬,「有何指教,请到里面谈。请,请!」
「我是奉命来接收的,指定你们这里做总指挥部。」周镐回身看了一下,又说:「你先派人把标语在大门上挂起来。」
标语是一片红布,另外带着六张对开的道林纸,每张纸上一个浓墨大字,联缀成文便是:「蒋委员长万岁。」
初读“汪政权的粉墨春秋(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人物描绘的细致入微。与其说是在读历史,不如说是在看一出精心编排的舞台剧,每一个人物都仿佛拥有了鲜活的生命。那些曾经只存在于史书冰冷文字中的名字,在这里被赋予了血肉、情感和灵魂。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一些次要人物的刻画,他们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功勋,却在时代的缝隙中努力地生存着,他们的挣扎、无奈、甚至是微小的喜悦,都让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真实。这种“众人皆有情”的处理方式,让我看到了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性光辉与暗淡。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想象他们当时的表情,他们的内心独白,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喧嚣的时代,成为一个沉默的旁观者。这种代入感,是我在很多历史题材作品中都未曾体验过的。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能够用精准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迷茫,反而会被深深吸引,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汪政权的粉墨春秋(下)”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时间线叙述那样线性推进,而是运用了一种更加跳跃、更加富有象征意义的方式。我注意到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常常会穿插一些诗歌、笔记、甚至是一些历史轶闻,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看似无关紧要,实则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它们就像是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珍珠,串联起来,就勾勒出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我喜欢这种“蒙太奇”式的叙事,它打破了阅读的线性思维,让我在不同的信息节点之间进行跳转和思考。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个突然出现的引文而停下来,反复琢磨其含义;有时候,我会因为一段生动的描写而心潮澎湃。这种阅读的“挑战性”和“惊喜感”,让我欲罢不能。作者似乎在引导读者主动去构建自己的理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写作手法,也让“粉墨春秋”成为了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汪政权的粉墨春秋(下)”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与以往读到的很多历史类书籍不同,它没有那种刻板的说教感,也没有过于学术化的冗长论述。相反,作者以一种非常散文的笔触,将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入到叙事之中,读起来既有知识性,又不失趣味性。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或争议性话题时的游刃有余。他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呈现出多方面的观点和解读,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这种“留白”的处理,反而比直接下结论更能引发深刻的共鸣。我喜欢这种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它不像快餐文化那样让你一目了然,而是需要你慢慢品味,细细咀嚼。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产生很多新的想法,甚至会去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这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是在进行一场与历史的对话。这种主动学习的乐趣,是“粉墨春秋”给予我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像很多历史著作那样,只关注宏大的叙事和关键人物的命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时代的“背景板”——那些普通人的生活。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衣食住行,甚至是一些街头巷尾的琐事。我能够清晰地想象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维系家庭,如何面对生离死别。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构成了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我常常被这些平凡人的故事所打动,他们的坚韧、他们的乐观、他们的渺小与伟大,都深深地触动了我。这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只是少数精英的游戏,而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共同谱写。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作者的这种“向下挖掘”的精神,让“粉墨春秋”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读物,成为了一部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
评分“汪政权的粉墨春秋(下)”,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戏剧的张力。我是在书友群里偶然看到有人推荐,加上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拿到书的那一刻,它的装帧就很有质感,沉甸甸的,翻开第一页,一股油墨香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序言部分并没有直接切入故事,而是作者对于史料考证、个人情感和写作初衷的娓娓道来,这让我感受到一种严谨的态度和真挚的情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虽然我不是专业研究者,但能从中窥见历史的真相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无数的细节和旁证去拼凑。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让我对即将展开的“粉墨春秋”充满了期待。我不求书中能有多少惊世骇俗的揭秘,只希望通过作者的笔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以及身处其中的个体是如何被时代洪流裹挟、抗争或顺应的。毕竟,历史的厚度,往往体现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之处,而一个好的故事,则能让这些细微之处活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