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隆那国际儿童书插画展入选
★新闻局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推介
卓别林是当代戏剧史上难得的天才,
他能编能导,又会演,从戏剧跨足电影,
也走过无声和有声电影的关键时期。
在电影发展的卓越成就与深刻影响力,
使他获颁奥斯卡金像奖的首座终身成就奖,
更获得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册封爵士爵位。
本书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叉叙事,
带你看见卓别林最真实、最动人的生命故事,
学习卓别林不畏穷苦、勤奋努力的坚持。
在最深的夜里,才能看见最亮的星,在无声的宇宙,才能听见最铿锵的感动。
人称喜剧之王的卓别林,自小父母离异,母亲又深受精神疾病所苦,家境相当困难。
使得卓别林年纪轻轻,就已经做过许多工作,对他而言,街头就是学校,让他看尽世间百态;生活就是戏剧,让他尝遍人情冷暖。
看卓别林如何走过苦涩的童年岁月,在戏剧中找到生命,在好莱坞成就自我,最终得到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肯定,被公认为能演、能导、能编的戏剧天才。
对卓别林而言,生命的开始或许像是悲剧,但最后,他借着努力,将结局演成了喜剧。
※有注音
本书特色
★ 详实记录喜剧泰斗卓别林的奋斗故事,阅读伟人传记的最佳选择!
★ 来自波隆那插画展常胜军的精致炭笔画作,打开书等于欣赏动人的默剧演出!
★ 加註注音大字版,好看、好读、不伤眼!
★ 全书最后的阅读与讨论,加深阅读印象,凡读过必留下痕迹!
作者、绘者简介
伊莎贝拉 (Isabella Labate)
毕业于热那亚工艺设计学院。她的画风细密简洁,轻快流畅,画风具有地中海晴空下特有的韵味。不仅人物造形刻画生动,她对于各种技法所能达到的效果,有着惊人的掌控力。对于插画创作,伊莎贝拉如此诠释自己的画风:「艺术是个人经验的表现,快乐的人画快乐的画。孩子尤其能直接感受到这种能量,因此当我为他们创作的时候,总是带着愉快的心情和一股感动去创作。」
得奖纪录:
★入选「义大利波隆那国际儿童书插画展」
★入选「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
★《宝贝罈子》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童书
译者简介
刘嘉路
服膺「童话是世界上最快乐的语言」的刘嘉路,在编辑童书之余,也朝翻译文学一路前进。近年创作、译写的童书作品有《全垒打王──贝比鲁斯》、《嘻哈单字1000》、《123,游台湾》、《十二生肖谁第一?》、《斗年兽》、《勇者之光》和《橡树上的黄丝带》。翻译作品多以青少年文学为主,近期作品有《冏侦探提米费悟──落漆事件簿》、《脏宝贝》、《阿力的青春记事》和《大师密码》系列。
导读
黑白默剧后的彩色人生
说到「喜剧之王」卓别林,脑海里就出现那个头戴黑色绅士帽、嘴上留着小胡子,萤幕上做出各式逗趣动作的人物。其实,卓别林除了不只会演戏,在电影的不同领域,像是导演、配乐和制片,都有很好的成绩。
卓别林从剧团崛起,在电影发光发热,他的作品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例如流浪汉夏尔洛,是所有小人物的写照,虽然穷,但一定穷得有尊严。在《淘金热》、《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电影中,都能看出卓别林敏锐的社会观察。卓别林在电影史上的成就以及深远的影响力,不仅使他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更使他成为永恆的文化偶像。
本书採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叉叙事,除了呈现一般世人印象中的卓别林,更从卓别林的角度出发,带领我们见证他一生的奋斗历程。
画家伊莎贝拉运用简洁的黑白色调,也为卓别林的戏剧人生做了最强而有力的诠释。
这本书啊,读起来有点像在听一位老电影评论家娓娓道来。作者的叙述方式很轻松,但信息量却很大,从卓别林的童年经历讲起,一路追溯到他晚年的生活,把这位喜剧大师的人生轨迹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对于卓别林早期在英国音乐厅表演的描述,那时候的他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演员,为了生存,不得不忍受各种委屈和嘲笑。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书里还提到,卓别林非常注重电影的配乐,他常常亲自参与配乐的创作,力求音乐能够与画面完美融合,从而更好地表达电影的主题。这一点在《城市之光》里体现得尤为明显,那首经典的配乐,至今仍然萦绕在我的耳边。这本书让我对卓别林的艺术生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以前总觉得喜剧片没什么深度,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喜剧也可以是艺术,也可以是思想。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关注卓别林作为喜剧大师的一面,更深入地探讨了他作为“导演”的才华。作者详细分析了卓别林电影的拍摄手法、剪辑技巧、以及场景设计,让我对电影制作过程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我之前一直以为卓别林只是个演员,看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他是一位全才,他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又是编剧,还是配乐师。他几乎参与了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瑕。书里提到,卓别林非常注重电影的视觉效果,他常常利用光影、色彩、以及构图来营造特定的氛围,从而更好地表达电影的主题。比如,在《摩登时代》里,他运用了大量的黑白对比,来表现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这本书让我对卓别林电影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电影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打算以后多看一些卓别林的电影,并尝试学习一些电影制作的知识。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一种怀旧的心情。小时候,爷爷常常带我看卓别林的电影,那时候的我,对电影里的情节并不完全理解,只是觉得他很滑稽,很好笑。长大后,随着阅历的增加,我逐渐体会到卓别林电影里蕴含的深刻内涵。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让我重新回到了童年的时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卓别林的生平事迹,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他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比如,他分析了卓别林电影里“小人物”形象的意义,指出这些小人物代表着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他们渴望被尊重,渴望被理解,渴望被爱。作者还探讨了卓别林电影里的“机器”意象,认为它象征着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压抑和异化。这些分析,让我对卓别林电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卓别林的传记,更是一本关于人性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失去了一个老朋友。作者的文笔很温暖,就像一位长者在跟你讲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他没有刻意地拔高卓别林,而是把他还原成一个普通人,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书里提到,卓别林晚年生活比较孤独,他经历过多次婚姻失败,也遭受过各种非议和质疑。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一直坚持创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让人感动不已。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卓别林个人情感生活的描写,他没有回避那些敏感的话题,而是坦诚地展现了卓别林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这本书让我对卓别林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以前总觉得成功的人都很幸运,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成功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数的艰辛和付出。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卓别林的书,感觉就像在老电影院里坐了一场特别长的放映会,但不是看电影本身,而是看电影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作者的笔触细腻,却不流于感伤,他没有一味地赞颂卓别林的天赋,而是深入挖掘他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一战后欧洲社会氛围的描绘,那种普遍的失落感、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在苦难中寻求慰藉的渴望,都深深地影响了卓别林的喜剧风格。他不是简单地逗人发笑,而是用滑稽的外表包裹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用肢体语言表达着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书里提到,卓别林常常在片场反复修改剧本,力求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能传达出他想要表达的情感,这种对艺术的极致追求,让人肃然起敬。我之前对卓别林的了解仅限于《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看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他的作品远比我想象的更加复杂和深刻,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每一个角色都承载着无数人的命运。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喜剧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希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