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文伯頓:教育戲劇精選文集

蓋文伯頓:教育戲劇精選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衛.戴維斯
图书标签:
  • 教育戏剧
  • 戏剧教学
  • 儿童文学
  • 青少年文学
  • 文学选集
  • 盖文伯顿
  • 戏剧教育
  • 表演艺术
  • 阅读理解
  • 文学欣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超過四十年,蓋文.伯頓一直是教育戲劇界的翹楚,他的著作涵蓋各種以兒童為對象的戲劇教育,而這部精選文集輯錄了伯頓在其理論與實踐的主要範疇內的真知灼見,包括:

  ● 投入戲劇的模式
  ● 戲劇作為藝術形式
  ● 情緒的角色
  ● 教師的角色
  ● 教學設計和評估
  ● 建構戲劇課
  ● 戲劇在課程裡的位置
  ● 戲劇教育在過去一個世紀中的歷史,及其在現今兒童教育界的重要性

  今天的戲劇教師、準教師、講師以至任何對年輕人教育事業認真的人,皆對伯頓的工作感到莫大的興趣。他實在是戲劇教育界內享譽國際的大師級人物。現今的教師們無不需要更具創意的思維,這文集正是教育革新中的絶佳參考。

世界各地戲劇教育名師一致推介

  十幾年前我曾到戴維斯教授在伯明罕中央英格蘭大學的教育戲劇研究班學習,有幸與黄婉萍等許多港台、歐美同學一起聆聽哈思可特和蓋文.伯頓的親臨授課。若干年過去了,當年的同學大都成為各自國家地區戲劇教育界的骨幹力量,做出了許多貢獻。多年來我們都是在哈思可特的學說和方法的指導下踐行、普及教育戲劇/劇場的,而哈思可特的方法幾乎都離不開與蓋文伯頓的共同研究和整理。戴維斯與伯頓多年交往,熟知他的理論精髓,這本《蓋文伯頓:教育戲劇精選文集》選編了十多篇伯頓的經典論文,我相信首次的中譯本是我們華人戲劇教育從業者急需的精神食糧,對指導我們的研究、教學和實踐一定大有裨益。――李嬰寧,中國上海劇作家、陶冶教育劇場藝術總監

  本書精選了伯頓的十四篇主要文章,其中六篇乃選自他現已絕版的前作,而當中不少學刋文章更是不易獲取。因此,本文集的編者與出版社確實為新一代的讀者、教師、大學講師及研究者提供了甚具意義的服務。本書必然成為各從事戲劇教育師訓者極珍貴的教學資源。――弗萊明(Mike Fleming),英國德倫大學教育學院榮休教授

  超過半個世紀以來,蓋文.伯頓一直是戲劇教育界最重要的先驅及世界性領袖之一。他是位卓越的教師及教育家,我認為他更是行內最優秀、最鮮明和最有能力的作家;於我而言,《蓋文伯頓:教育戲劇精選文集》是他著作中的精華。打從1985年戴維斯(David Davis)和羅倫士(Chris Lawrence)所編的第一版起,此書總離我案頭不遠;而戴維斯這出色的新版本更突顯它仍是一如以往地深具突破性和重要性,尤其對於一些開始發展戲劇教育的國家(例如中國)的教師及藝術工作者更是。伯頓對於戲劇過程中情感的理解絶對堪稱專家,他能帶領我們探討並發展各戲劇和結構的元素,以達致有效的教學。――奧圖(John O’Toole),澳洲墨爾本大學名譽教授院士、格理菲斯大學榮休教授

  《蓋文伯頓:教育戲劇精選文集》應該成為全世界所有戲劇教育/應用劇場課程的必讀書。這本不可錯過的文集,乃當今戲劇教育界其中一位最傑出和慷慨的領袖所著。為戴維斯編輯這本如此卓越的作品獻上無限的感激。――泰萊(Philip Taylor),美國紐約大學斯坦哈特學院博士學科總監

  二十五年前,當蓋文.伯頓提倡以戲劇作為學校課程的中心時,他已確認了身體化敍事的力量。他往後的著作都獲得國際性的認同,而這中譯本將繼續影響著人們如何理解戲劇、劇場與教育的實踐及研究。他的幽默感、謙遜以及對「值得探討的事情」的睿智見解,皆令他成為真正的國家級瑰寶。――桑斯頓(Juliana Saxton),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榮休教授
舞台上的思想交锋:当代戏剧理论与实践前沿探索 一、引言:剧场作为社会镜鉴与思想熔炉 本书汇集了当代戏剧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思辨与前沿实践探索,旨在超越传统剧作分析的范畴,深入探讨戏剧在当代社会结构、文化语境和人类精神探索中的多重角色与潜力。我们聚焦于那些挑战既有美学规范、介入社会议题、并积极探索人与技术、人与空间之间复杂关系的剧场创作。本书的基石在于一个信念:剧场不仅是艺术的再现场所,更是我们理解和重塑现实的动态实验室。 二、主体章节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去中心化的剧场:空间、身体与观众的重构 本部分重点剖析了后戏剧剧场(Postdramatic Theatre)语境下,剧场空间与身体语法的革命性转变。 1. 沉浸式与介入式剧场:消解舞台边界 探讨了自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的极简主义探索以来,剧场如何逐渐瓦解“第四堵墙”。我们详细分析了如“环境剧场”(Environmental Theatre)和“沉浸式体验剧场”(Immersive Performance)的运作机制。书中特别关注了如何利用非传统空间(如废弃工厂、城市街区)来重塑观众的感知经验,并研究了观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共同创作者”的过程。理论上,本章参考了尼古拉斯·伯曼(Nicholas Bermans)的空间哲学,探讨了剧场对“异化空间”的抵抗与重塑。 2. 身体作为文本:动作研究与感知政治 这一章节深入考察了“身体剧场”(Physical Theatre)的发展脉络,特别是欧洲“剧场人类学”(Theatre Anthropology)的贡献。我们分析了后现代编舞家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提升为具有强烈政治指向性的符号系统。案例研究包括对无声表演传统(如默剧的当代转化)以及基于呼吸、节奏和耐力训练的身体实践对情感传达效率的影响。更深层次的讨论集中在“身体政治学”:在日益数字化的时代,真实的、在场的身体体验如何成为一种对抗性姿态。 3. 观众的在场与缺席:互动性与技术介入 研究了互动剧场和延展现实(XR)技术在戏剧中的应用。我们区分了表面化的技术炫技与真正实现“关系构建”的互动。书中特别探讨了延展现实如何模糊了虚拟身份与真实身份的界限,以及这种模糊性对戏剧伦理和叙事结构产生的冲击。通过对特定数字剧场的案例分析,我们试图回答:当技术介入,我们所谈论的“剧场经验”的核心定义是否已被改变? 第二部分:叙事危机与非线性结构:当代剧作的文本转向 本部分集中于当代剧作法如何应对传统线性叙事的功能性衰退,探索碎片化、多声部和非人类视角的叙事策略。 1. 碎片化与蒙太奇:非因果性叙事 分析了后二战时期以来,剧作家如何运用碎片化的时间线、并置的场景和非逻辑性的连接来反映现代社会的信息过载和意义分散状态。本章深入研究了“时间折叠”的技术在舞台上的呈现效果,以及它如何挑战观众对因果关系的固有期待。讨论涵盖了从表现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文本如何从“讲述故事”转向“呈现经验”。 2. 多声部对话与对话的消解 探讨了当代戏剧如何处理多重、甚至相互冲突的“声音”。这包括对“合唱剧”(Verbatim Theatre)中真实访谈材料的艺术提炼,以及对人物对话中断、重复或完全沉默的运用。我们认为,在当代语境中,对话的价值有时不在于信息传递,而在于揭示语言的局限性和权力结构。 3. 非人类主体叙事:环境与物体的视角 这是一个前瞻性的章节,探讨了剧场如何开始“倾听”非人类主体——自然环境、人工智能、数据流,甚至是无生命的物体。通过对涉及生态危机和后人类主义主题的剧作分析,我们探讨了剧作家如何运用拟人化、物化或抽象化的手法,拓宽戏剧的道德和认知视野,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叙事。 第三部分:社会介入与批判剧场:美学与伦理的张力 本部分聚焦于那些直接面向社会结构性问题,并将剧场作为政治行动场域的实践。 1. 纪实剧场与社会责任 详细分析了“发条剧场”(Verbatim Theatre,或称目击剧场)的创作方法论,即如何准确、忠实地转录和舞台化真实证词。本章着重讨论了将社会创伤搬上舞台时,创作者必须面对的伦理困境:如何平衡艺术的必要性与对受访者隐私和尊严的保护? 2. 后殖民语境下的剧场反思 研究了在全球化和身份政治背景下,戏剧如何被用作反思殖民历史、权力不对等和文化霸权的工具。重点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剧作家如何“回收”(reclaim)或“颠覆”(subvert)西方戏剧传统中的经典文本,以构建具有本土性、抵抗性的新叙事。 3. 剧场作为集体行动:从观众到公民 本章探讨了那些致力于社区参与和直接社会变革的剧场项目(如“法律剧场”或“监狱剧场”)。我们关注的不是最终的艺术成果,而是剧场过程本身如何促进参与者的自我赋权、群体对话和基层组织的发展。 四、结语:未完成的剧场 本书的总结部分强调,当代剧场的魅力恰恰在于其“未完成性”——它拒绝固化为一个封闭的体系,而始终处于对新媒介、新社会关系和新哲学命题的持续回应之中。剧场作为一种动态的、不断自我更新的实践,仍然是我们理解和想象未来的关键场所。本书期望激发读者对剧场潜能的更深层思考,促使他们参与到这场持续进行中的思想与美学的对话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衛.戴維斯(David Davis)


  現為伯明罕城市大學教育戲劇系教授,他出版眾多,包括《愛德華.邦德與戲劇性兒童》(Edward Bond and the Dramatic Child)。其新作《想像真實:邁向新的教育戲劇理論》(Imagining the Real: Towards a New Theory of Drama in Education)將於2014年面世。

譯者簡介

黃婉萍


  現為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高級講師及戲劇碩士課程統籌,並為該院設計、任教及發展「戲劇藝術碩士(戲劇教育)」課程。

  先後畢業於羅富國教育學院、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表演)及中央英格蘭大學(教育戲劇),並曾於1997至2006年,先後任職於兩所職業劇團(新域劇團及中英劇團),一直致力本地戲劇教育發展。

  2002年為香港演藝學院首辦「戲劇教育導師證書」課程,2002至2004年獲邀擔任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教育學士課程兼任講師,2004至2008年擔任香港藝術學院與澳洲葛理菲斯大學合辦之戲劇教育碩士課程講師,並於2007年獲邀擔任香港演藝學院「戲劇藝術碩士(戲劇教育)課程」院外顧問,2008年起全職加入該院。

  2007年於香港舉辦之國際戲劇/劇場教育會議(IDEA)中,擔任學術委員會成員,並於2009年出任世界華人戲劇教育會議之學術委員會主席及聯合會議總監。

  除劇場導演及演員工作外,文字方面包括2002至2005年於《公教報》及網上撰寫戲劇教育專欄,2005年編譯戲劇教育參考書《戲劇實驗室》(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2007年聯合編輯《香港戲劇教育的危.機》(國際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於2010年合著《劇場的用家》(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同年,成立「黃婉萍戲劇教育獎學金」,以鼓勵在應用劇場或戲劇教育方面表現優異的演藝學院學生。

舒志義

  獲英國華威大學戲劇教育碩士及哲學博士、香港浸會大學翻譯學哲學碩士,現於香港演藝學院修讀藝術碩士(主修導演)。

  曾任香港教育統籌局戲劇教學藝術家(專責推行「戲劇教學法」及「初中戲劇教育」種籽計畫)、匯知中學戲劇科及通識科教師,現任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助理教授,發展及統籌「戲劇與學校課程」碩士學科,亦於學士課程中任教戲劇。

  出版書刊包括《建構戲劇—戲劇教學策略70式》、《IDEA 2007戲劇性對話:認識自己,放眼世界》、《亞洲戲劇教育學刊》、《香港學校戲劇教育:成果的研究與評鑑》、《應該用戲劇:戲劇的理論與教育實踐》等。

图书目录

關於教室戲劇本質的重要文章
輯錄自《教室戲劇中的演戲》  
重新演繹哈思可特的「體驗當下」戲劇
邁向教室演戲行為的概念框架
輯錄自《教室戲劇的新觀點》  
宗旨與目標
評估
限制
輯錄自《戲劇作為教育》
保護
輯錄自《蓋文伯頓文選》
戲劇與意義
教育戲劇的重省
捍衛教育戲劇
教育戲劇:學習媒介抑或藝術過程?
教育與戲劇藝術:我的個人評論
在他臉上撒尿
用點心吧!
縱使 
總而言之
全都是劇場
後記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915890
  • 叢書系列:戲劇教育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7 x 23 x 1.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譯者序一

  在本書的引言部分,編者戴維斯教授這樣形容其亦師亦友的伯頓:「我想要讀者留意伯頓一生抱持的核心素質:極其謙遜……我們所見的,大部分的人都是在某個範疇為自己添了名聲後,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和自我宣傳之上,伯頓卻反其道而行。」當我翻譯這句話時,腦海中除了浮現起伯頓教授親切和藹的笑容和嚴謹的教學態度之外,更同時出現我此生其中一位最尊敬的良師—戴維斯教授的面容。事實上,戴維斯對伯頓的描述,在他學生們的眼中,正正亦是他本人最貼切的寫照!

  上世紀90年代末,戴維斯教授在英國伯明罕開設的教育戲劇碩士課程,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有志人士修讀,而那些深受其啟蒙的國際研究生,回國後無不傾盡全力把戴維斯及其良師伯頓與哈思可特(Dorothy Heathcote)的理念和實踐傳承下去,並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不過,戴維斯教授卻一直甚為低調,從不宣揚自己的「功績」—他總是懷著真摯謙遜的心,永遠把自己置於他尊崇的伯頓和哈思可特的背後,默默地為他心目中理想的教育和未來奮戰。

  能夠為這兩位真正活出高尚情操的良師翻譯這本精選文集,是這微小的我畢生的榮幸。

  在此,讓我和另一譯者舒志義再次感謝蓋文.伯頓和大衛.戴維斯兩位前輩的授權、指導、祝福,林玫君老師百忙中抽空幫忙校閱,心理出版社各位同事(林敬堯先生、林汝穎小姐)的投入參與,使本書能順利出版,惠及往後無數有志尋找戲劇教育真義的同路人。
黃婉萍 謹識

譯者序二

  譯這本書,令我想起十多年前幫香港教育署實行種籽計畫(即教育改革實驗計畫,想達到播種的目的)時的翻譯問題。當時有個「發展戲劇教學法種籽計畫」,由英文「Developing Drama-in-Education Seed Project」譯過來。我後來知道那個計畫的原來譯名是「發展教育劇場……種籽計畫」,我好奇為什麼有兩個譯名,一問之下,原來主事人覺得計畫的核心範疇既是探索如何把戲劇應用到課室和正規課程裡,譯為劇場總是格格不入,甚至有誤導之嫌。至於為何第一個翻譯版本是教育劇場(現在一般在香港是Theatre-in-Education的譯法,臺灣多譯教習劇場),我就不得而知了。

  政府實行試驗計畫,當然想有所成效,是否出師有名甚為重要。既然所要推廣的戲劇是用在教室,譯為劇場,當然是麻煩多多,甚至擔心走回頭路,讓人以為新派的教室戲劇活動與策略,重點在於製作以舞臺製成品為主的劇場表演,那就真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不是因為劇場裡的舞臺表演不吸引,而是要老師學編劇、導演、排戲,又要照顧燈光、布景、道具、服裝,壓力很大,學校要是聽到「劇場」兩個字,想當然地以為該種籽計畫需要這麼多資源才能實行,會參加才怪。我覺得當年的戲劇組主事人方錦源先生很有心思,勇於改正。

  這些考慮,其實不單牽涉語言轉換的翻譯問題,更重要是牽涉什麼是戲劇、劇場等概念問題,以致影響實施、推廣的成效。什麼樣的戲劇可以推廣發展,是不是稱作戲劇好,抑或只稱角色扮演?將之看作是純粹工具性的教學方法,抑或一套整全的學習模式?這類討論,相信在香港也不多不少地發生過。

  蓋文.伯頓為了讓教師和業界好好思考戲劇中的劇場性和藝術性、學習者的心理變化、學習過程中產生意義的關鍵、推廣時所受的阻力、戲劇學習的地位等等問題,花了畢生精力,實踐、研究、論述、倡議、口誅筆伐,以至建立豐富的理論系統;這本書擷取了數篇精華,值得一讀。

  最後我想回到語言轉換的層面多談兩句。十四年前我在上海戲劇學院刊物《戲劇藝術》中發表過一篇文章,曾經把Drama-in-Education譯成教育戲劇,把Drama Education譯為戲劇教育,當時因為覺得能把兩者的概念清晰分開而感到沾沾自喜,後來多讀了幾本書(其中不乏伯頓的著作),發覺這樣涇渭分明地理解和為戲劇學習分類,把形式兩極化,很是膚淺,而且「教育戲劇」這個詞組在廣州話中又語感差勁,於是決定一律把這類學習形式歸類為戲劇教育。今天翻譯這本書,書中談到仔細之處,覺得又有需要把教育戲劇一詞從我的垃圾筒中翻出來。所謂教育戲劇,即是一種含有教育性的戲劇,頗有Drama-in-Education這個詞的況味,即當年哈思可特所提倡的一種以教育為前提的戲劇形式。

  以下略談談本書的翻譯問題。

  書中花了大量篇幅討論戲劇是什麼、有什麼特質和功能、教師運用時尤其是在概念上有什麼要注意等等。把drama譯為戲劇、theatre譯為劇場則似乎已成普遍翻譯習慣(但也有其他個人翻譯傾向),但我們知道在語言轉換的過程中,文字的局限性是很大的。例如,dramatic可以譯為戲劇性,但要是把theatrical譯為劇場性,卻可能很彆扭(當然語意可能更清晰)1,尤其是當伯頓要強調drama的theatricality的時候。

  文字與背後的文化涵義是令翻譯者最頭痛的事。正如伯頓指出,theatre一詞來自希臘文theotron,即去觀看的地方(本書第46頁),但現今用這個字的洋人大都不知道其希臘字源,他們用theatre一詞時,腦子中未必立即浮現一個觀看場所的圖像;相反,當華人運用「劇場」一詞時,腦中很快就浮現戲劇的場所(如劇院)的圖像。換言之,英語中洋人比華人較容易接受theatre跟drama的共通點,亦即伯頓努力在討論的一點。在翻譯時,「戲劇」和「劇場」兩個名詞之間卻沒有這樣的共通點。當你讀到〈全都是劇場〉一章時,就要留心了。

  有趣和弔詭的是,伯頓要同時提倡drama和theatre的個別特質和綜合特質,既要看到兩者的分別又要避免一面倒的兩極化。伯頓正在打一場文字硬仗,透過文字的論述和複雜化,企圖令概念更清晰;而我們則在這場硬仗的背後打另一場文字轉換的硬仗,透過文字轉換,企圖保留作者的博大精思,但無可避免地,這些意思必有遺失,也會帶來添加的意思。

  一言以蔽之,在一般情況之下(不單指drama和theatre二字),我們都不硬性把某些辭彙機械化地用某些中文譯法取代,得綜合考慮上下文的意思、原文與譯文語言背後的文化異同、譯文(即中文)的語感(慘了,港澳、臺灣、大陸、海外又有所不同)、原作和翻譯的目的等,才決定最好的譯法;不過,有時看到伯頓刻意要討論某些辭彙的用法,翻譯時又難免會出現稍稍機械化和對號入座式的轉換取代。以上既是翻譯者的態度方法和永恆兩難,亦特別是我們翻譯這本書時的深切體會,希望讀者體諒和指出錯誤。
舒志義 謹識
2013年仲夏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教育戲劇精選文集》聽說收錄了不少重量級的理論與實務探討,光是書名就讓人對教育現場的可能性充滿想像。對於我們這些長期在體制內摸索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每一次看到有系統地整理出關於戲劇如何轉化教學的論述,都像找到了一盞明燈。我個人最期待的是,書中對於台灣本土脈絡下的戲劇教育應用案例能有多深入的剖析。畢竟,將國外的教學法生硬地搬到我們的教室裡,常常會水土不服,學生的反應、家長的接受度,甚至是現有課程架構的限制,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考驗。我希望這本選集不僅僅是學理上的探討,更能提供一些「接地氣」的實戰技巧,像是如何在高壓的考試氛圍下,仍然能為學生的創造力開闢一條小徑,或是如何運用戲劇元素來處理班級衝突、促進情感交流。畢竟,教育的本質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人的養成,而戲劇,恰恰是最能觸及人心、激發同理心的媒介之一。如果這本書能在這方面給予紮實的指導,那它絕對值得我們反覆咀嚼、細細品味,成為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评分

這本集子如果真的涵蓋了不同面向的精選文章,那對我這種非戲劇本科出身、但對「動起來的學習」充滿熱情的老師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常常在想,當我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討論歷史事件或文學文本時,如果能加入身體的記憶和空間的感知,那些抽象的知識點會變得多麼立體。我比較關注的是,書中對於「跨領域整合」的探討有多具體?舉例來說,在教理科概念,比如力學或化學反應時,如何設計出符合科學邏輯,但又充滿戲劇張力的活動?或者,在教授台灣本土的歷史記憶時,如何運用集體即興(Ensemble work)來重現那些被主流敘事遺漏的聲音?如果這本選集能提供跨越學科界線的實例,證明教育戲劇並非只是語文或藝術科的專利,而是可以滲透到所有學科的教學核心,那麼它對提升整體教學品質的貢獻將是無可限量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強而有力的論證,讓所有老師都能大膽地在課堂上「玩」起來,並且理直氣壯地告訴所有人,這就是最有效的學習。

评分

最近跟一些剛畢業的年輕老師聊過,他們對於傳統的教學模式感到迷惘,渴望找到更具互動性、更能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教學方法。這本文集的出版,或許能成為他們轉型的有力武器。我比較好奇的是,在這麼多「精選」的文章中,有沒有提到如何評估教育戲劇的成效?這對我們申請經費、跟行政體系溝通時,非常關鍵。如果我們只會說「孩子玩得很開心」,那永遠無法說服那些注重量化數據的決策者。我想看的是,有沒有深入探討到如何設計出觀察表、反思日誌,甚至是運用影像記錄等方式,來捕捉那些難以量化的學習成果——比如同理心的增長、角色扮演後對議題看法的轉變。畢竟,教育改革常常卡在「看不見的學習如何被看見」這個環節上。如果這本集子能在評量與回饋機制上提供獨到的見解,那它的價值就不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能實質地改變教學現場的運作模式。

评分

說實話,現在的教育趨勢越來越強調素養導向,STEAM 教育、PBL(專題式學習)這些名詞聽得耳朵都快長繭了,但真正能將「藝術」這個變數有效融入其中的,還是需要一套扎實的理論基礎來支撐。這本《蓋文伯頓:教育戲劇精選文集》聽起來就很有重量,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只講皮毛、教你幾招小遊戲的工具書,而是深入探討了「為何要用戲劇」的核心哲學。我比較關心的是,書中對於「非表演性質」的戲劇活動,也就是更著重於過程參與而非結果呈現的那部分,是否有足夠的著墨。因為在許多學校現場,老師們最大的顧慮就是怕孩子「放不開」,擔心教學過程會變成一場失控的「兒戲」。如果這本書能有效地闡釋,如何設計出既能讓學生安全地探索自我,又不至於偏離核心學習目標的戲劇結構,那對我們這些想在課堂中實踐深度學習的老師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鼓舞。我們需要的是能證明教育戲劇在提升學生批判性思考、溝通協作能力上的實證,而不僅僅是情感上的滿足。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蓋文伯頓:教育戲劇精選文集》似乎帶有很強的理論傳承色彩,這對我們這些習慣了「快速上手」的台灣教育環境來說,可能是一場耐心的考驗。不過,我也樂見這種深入挖掘根源的書籍出現。台灣的教育體系近幾十年來不斷地引進各種國外的教育思潮,從蒙特梭利到華德福,但往往在執行層面就散掉了。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太急於「做」戲劇,而忘了「理解」戲劇的底蘊。我個人特別期待,書中對於「教育」與「戲劇」這兩個詞彙之間的辯證關係,能否給出清晰的界定。教育戲劇究竟是為了服務現有教育目標,還是它本身就應該是一種獨立的、解放性的教育實踐?如果書中能引進一些對立的觀點,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自我審視,而非單向接受,那這本選集才真正具備了啟發性的力量。面對日益僵化的校園文化,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工具,而是能讓我們跳脫框架、重新思考教育本質的思辨場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