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測器原理與應用實習 - 最新版(第四版) - 附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影音

感測器原理與應用實習 - 最新版(第四版) - 附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影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盧明智
图书标签:
  • 传感器原理
  • 传感器应用
  • 实操
  • 实验
  • 第四版
  • MOSME
  • 行动学习
  • 影音
  • 电子工程
  • 工程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基本元件強迫複習:為本課程建立好的基礎,重拾學生對所學更有信心,讓應用實習得以順暢進行。
  2.實驗模板製作應用:從一定能成功的小作品下手,它是進入商品化產品製作的入門,用以支援所有的感測實習。
传感技术的前沿探索与实践指南:超越基础的深度解析 本书旨在为对传感器技术怀有浓厚兴趣,并期望在理论深度与实际应用能力上实现跨越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的参考资料。它专注于构建一个全面且深入的知识体系,覆盖从最基础的物理量转换原理到复杂系统集成与智能数据处理的整个链条。我们摒弃了对通用概念的泛泛而谈,转而深入探讨特定类型传感器的核心机制、设计考量以及在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前沿应用。 第一部分:传感器的物理基础与信号调理的精微 本部分着重于奠定坚实的物理学和电学基础,这是理解任何传感器工作机制的基石。我们不仅仅停留在介绍霍尔效应或压电效应的表面,而是深入探究这些效应在不同材料体系(如半导体、陶瓷、聚合物)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并探讨环境因素(如温度漂移、机械应力)如何影响其本征特性。 1. 物理场量到电信号的精确转换: 深入剖析温度、压力、光、电磁场等关键物理量如何通过材料科学层面的机制转化为可测量的电信号。重点讨论了高精度热敏电阻(Thermistor)的非线性校正模型,基于微机械系统(MEMS)的压力传感器(如压阻式和电容式)的结构应力分析与等效电路建模。对于磁传感器,我们将详述不同磁阻效应(如巨磁阻GMR、隧道磁阻TMR)在磁场梯度检测中的优势与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堆栈结构来提高灵敏度和信噪比。 2. 信号采集链的优化与噪声抑制: 一个优秀的传感器系统,其性能往往取决于后续的信号调理电路。本章将详细阐述如何设计低噪声、高共模抑制比(CMRR)的仪表放大器(Instrumentation Amplifier)电路,以应对微弱信号的捕获挑战。我们探讨了采样理论在传感器数据采集中的应用,包括抗混叠滤波器的设计参数确定,以及如何在系统级层面实现有效的电磁兼容性(EMC)设计,以确保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依然能输出可靠的数据。对于时间敏感的应用,如脉冲检测,我们将引入同步采样技术和时间-数字转换器(TDC)的工作原理。 3. 数据预处理与特征提取的初步: 在数据传输之前,对原始信号进行初步处理至关重要。本部分会介绍数字滤波技术在传感器数据流中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IIR和FIR滤波器的设计,重点分析了如何根据特定传感器的噪声特性(如白噪声、粉红噪声)选择最优的滤波器结构。此外,我们还将引入时频分析的基本概念,例如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用以揭示信号中潜在的周期性或瞬态信息,为后续更复杂的模式识别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先进传感器的原理与系统集成 这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当前工业界和科研领域的热点方向,专注于那些需要跨学科知识才能充分理解和应用的先进传感器技术。 4. 图像传感与机器视觉的基础架构: 超越基础的CMOS/CCD结构介绍,本章深入探讨了全局快门与卷帘快门在高速运动场景下的成像差异与误差分析。重点解析了有源像素传感器(APS)的设计优化,以及在低光照条件下,如何通过片上噪声抑制技术(如相关双采样CDS)提升图像质量。在应用层面,我们着重讨论了结构光、ToF(飞行时间)传感器在三维重建中的数学模型,包括深度图的生成、点云数据的配准与滤波处理。 5. 生物与化学传感器的机理与定制化: 化学传感器的核心在于识别与特异性。我们将详细分析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的无标记检测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纳米材料(如石墨烯、量子点)修饰电极表面来增强电化学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对于生物传感器,讨论集中于酶促反应动力学、抗原抗体结合的生物物理过程,以及如何将这些过程集成到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中实现高通量、便携式的分析。 6. 惯性测量单元(IMU)的高级融合算法: 现代导航、姿态和运动跟踪严重依赖IMU(包含加速度计、陀螺仪和磁力计)。本章的核心在于阐述如何克服单个传感器漂移、尺度因子误差和正交性偏差。我们详细介绍了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 KF)及其扩展形式(EKF, UKF)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中的精确应用,包括状态向量的定义、系统噪声和测量噪声协方差矩阵的估计与调整,目标是实现对物体姿态和运动轨迹的实时、高鲁棒性估计。 第三部分:从数据到智能:传感系统的效能提升 本部分关注如何利用现代计算和数据科学方法,充分挖掘传感器获取的海量数据中所蕴含的价值,实现系统的智能化与自适应。 7. 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IoT)的通信协议栈: 传感器数据的价值往往通过网络得以实现。本章不只是介绍Wi-Fi或蓝牙,而是深入分析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如LoRaWAN和NB-IoT在传感器部署中的适用性、功耗模型和覆盖范围限制。我们探讨了数据一致性、网络拓扑选择(星型、网状)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以及时间同步在分布式传感网络中的关键作用。 8. 机器学习在传感器数据分析中的实践: 在本章中,我们将传感器数据视为时间序列或高维特征向量,探讨如何应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异常检测和状态预测。具体讨论了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处理振动信号频谱特征上的优势,以及循环神经网络(RNN/LSTM/GRU)在建模传感器数据长期依赖关系方面的能力。重点在于特征工程——如何设计最优的输入特征集,以及模型训练过程中的过拟合问题和迁移学习策略在传感器系统升级中的应用。 9. 系统级校准、寿命预测与自适应优化: 一个长期稳定运行的传感系统必须具备自我诊断和校准的能力。本部分详细论述了基于数据的漂移补偿模型,例如如何利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方法实时监控传感器输出的均值和方差,并在超出控制限时触发自动再校准流程。此外,我们将探讨基于传感器历史运行数据的威布尔分布(Weibull Distribution)模型,用于预测传感器组件的剩余使用寿命(RUL),从而实现预测性维护,最大化系统的运行效率。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引导读者逐步深入,从理解物理本质到掌握先进算法,最终能够独立设计、集成并优化复杂、高可靠性的传感与数据采集系统。它为渴望突破传统实验范畴,投身于前沿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条清晰且深入的学习路径。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感測課程前置作業(一)基本知識複習 
1-1感測應用系統的可能架構 
1-2建立信心、強迫複習 
1-3使用技巧強迫複習……電阻器 
1-4使用技巧強迫複習……電容器 
1-5使用技巧強迫複習……二極體 
1-6使用技巧強迫複習……電晶體 
1-7使用技巧強迫複習……OP 之電壓比較 
1-8使用技巧強迫複習……OP Amp 之電壓放大 
 
第二章感測課程前置作業(二)實習模板製作 
2-1參考電壓產生器 GS-01 
2-2參考電流產生器 GS-02 
2-3通用型放大電路 GS-03~GS-06 
2-4上、下電壓比較器 GS-07 
2-5±12V 電源供應 GS-08 
2-6成品展示 
 
第三章感測開關與應用實習 
3-1磁簧感測開關 
3-2電磁鐵式繼電器基本量測與實習 
3-3溫度開關基本實習和應用分析 
3-4實用感測開關介紹 
3-5感測開關接點種類 
 
第四章光感測器與應用實習 
4-1光電二極體和光電晶體 
4-2光感測基本實習 
4-3光控元件基本實習……光遮斷器 
4-4光遮斷器應用實習……馬達轉速偵測 
4-5光遮斷器之慼用實例介紹 
4-6光學式近接開關……光反射器的應用實習 
4-7光控元件應用實習……光敏電阻 
4-8人體感知器應用實習……焦電型紅外線感測器 
 
第五章溫度感測與溫控應用 
5-1熱敏電阻之溫控應用實習 
5-2熱敏電阻之非線性修正實習……紙上實習 
5-3白金感溫電阻之溫度量測實習 
5-4電流變化型溫度怠測 IC……AD590 控實習 
5-5溫度量測與控制……AD590 分流法 
5-6溫度量測與控制……電壓變化型 LM35,LM335 
 
第六章磁性感測元件與應用實習 
6-1霍爾元件的介紹 
6-2霍爾元件基本實習:磁通密度量測 
6-3霍爾元件應用實習:磁極判斷(紙上實習) 
6-4霍爾元件之非接觸式電流量測實習 
6-5霍爾元件之旋轉偵測應用實習 
 
第七章音波與振動感測器之應用實習 
7-1音波接收器的介紹 
7-2各式音波發射器的介紹 
7-3麥克風與喇叭之應用實習……擴音器 
7-4超音波感測器之應用及使用 
7-5怎樣驅動超音波發射器 
7-6超音波接收器之信號處理電路 
7-7超音波感測應用實習:超音波開關設計 
 
第八章氣體濃度(瓦斯)與(酒精)感測應用實習 
8-1常見氣體濃度感測器 
8-2瓦斯濃度偵測基本實驗 
8-3瓦斯警報器線路分析與專題製作 
8-4酒精濃度偵測實習 
 
第九章旋轉怠測方法與應用實習 
9-1各種旋轉偵測原理說明 
9-2各種旋轉角度之量測 
9-3馬達轉速計應用專題實習 
9-4旋轉角度量測……±180°旋轉角度偵測實習 
9-5磁阻角度量測
9-6  旋轉編碼器之正反轉判斷電路實習 
 
第十章距離(位移)感測器與應用實習 
10-1常用的距離設定方法……開關定位法 
10-2電阻尺之距離(位移)量測實習 
10-3旋轉量對直線位移的轉換 
10-4自製輪式直線距離量測器專題實習 
10-5光學尺之距離量測 
 
第十一章重量與壓力感測器應用實習 
11-1電子秤所用的感測原理…應變計 
11-2應變計之轉換電路分析 
11-3應變計實習…簡易電子秤 
11-4應變計的應用…氣液壓量測 
11-5氣體壓力量測專題製作 
 
第十二章液面高度感測與應用實習 
12-1最基本的液面高度控制……浮球止水閥 
12-2電阻式液面高度偵測 
12-3超音波反射式液面高度量測 
12-4壓力式液位量測 
12-5電極式水位偵測 
12-6簡易式水位控制電路實習 
12-7各種液位偵測介紹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35109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9 x 26 x 1.6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四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感測器原理與應用實習》的內容深度跟廣度,對於電機、電子科系的學生來說,簡直是一本及時雨啊!我記得以前學這些基礎理論的時候,課本都寫得非常抽象,光是要把公式跟實際的元件對起來就花了一大把功夫。但是這第四版,聽說在實作的層面著墨很多,這一點真的非常重要。畢竟,搞電子就是要動手做,光是紙上談兵,永遠無法體會到雜訊干擾、阻抗匹配這些實際遇到的難題。我特別期待它在光學感測器那一塊的介紹,現在很多智慧裝置都離不開光感測,如果能有詳盡的實驗步驟,搭配最新的元件規格,那對於我們準備業界實習或是之後的工作,絕對是事半功倍。老師上課雖然也強調實作,但畢竟課堂時間有限,能有一本結構清晰、步驟詳盡的實習手冊當作參考,那種安心感是無可取代的。希望這次的「行動學習一點通」真的能補足傳統教材在影音輔助上的不足,讓複雜的電路連接或儀器操作,透過視覺化的方式更容易理解。

评分

坦白講,現在市面上教科書的更新速度真的跟不上技術爆炸的腳步,特別是感測器技術,從MEMS到各種新興的生物感測器,迭代速度快到讓人眼花撩亂。如果這本號稱「最新版」,那它在涵蓋的內容上,必須要能緊跟產業脈動。我比較關注的是,它在數位化與物聯網(IoT)應用上的整合度如何?畢竟未來的感測器數據傳輸、邊緣運算,都需要強大的軟硬體結合能力。如果它只是停留在介紹傳統的電阻式、電容式感測器原理,而沒有深入探討如何將感測器訊號數位化、如何進行初步的訊號處理和校準,那它的實用價值就會大打折扣。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基於微控制器(像是Arduino或樹莓派)的整合案例,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應用」的層面,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的探討。一本好的實習用書,應該要能成為學生從教室走向實驗室,再從實驗室走向產線的橋樑,期待它在這方面能有突破性的表現。

评分

不過,針對這種實習性質的書籍,最大的挑戰往往在於實驗材料的取得與實驗環境的通用性。如果書中設計的實驗嚴重依賴昂貴、不易取得,或是特定廠牌的感測器模組,那對於資源相對有限的學校實驗室來說,實施起來就會非常困難,最終可能變成「只能看,不能做」的裝飾品。我期望第四版在設計實驗時,能夠盡可能地採用市面上容易取得、成本效益高的通用型元件,並且在設計上具備一定的擴展性。例如,對於某個基礎原理的介紹,它應該提供一個核心實驗,同時也建議幾種可以替換的替代感測器方案,讓指導老師和學生可以根據手邊的資源進行調整。這樣才能確保教材內容的生命力與普及性,讓更多的學習者能夠真正親手操作,而不只是在腦海中想像實驗的過程。

评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教材的編排邏輯對學習者的吸收效率有決定性的影響。很多技術書籍的通病就是,前面花了大量的篇幅在推導艱澀的數學模型,等到真正要實作時,學生已經被那些複雜的微分方程嚇跑了。對於實習導向的書籍,我認為應該採取「先做、後解」的策略。也就是說,先呈現一個清晰的實驗目標和架構,讓讀者先建立起對整個系統的宏觀認識,然後在實作過程中,逐步帶入必要的理論解釋和參數調整的訣竅。如果這本第四版能夠在章節安排上更貼近專題導向,例如以「環境監測專題」或「健康照護感測模組」為核心,將相關的原理和實作步驟串聯起來,而不是零散地羅列各種感測器類型,那學習起來的連貫性和趣味性就會大大提升。畢竟,只有當學生看到自己動手做的東西能「動起來」並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習熱情才會被真正點燃。

评分

關於「附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影音」這個加值服務,我認為是現代學習趨勢下非常必要的輔助工具。光是看圖示去判斷排線的正負極,或是理解示波器上複雜的波形,往往需要反覆嘗試好幾次才能掌握要領。文字描述在傳達三維空間的組裝概念,或是儀器操作的細微手感上,總是有其侷限性。因此,如果這個影音資源能夠提供清晰、無雜音、聚焦在關鍵操作點的教學影片,那就太棒了。例如,在講解如何使用電橋電路測量應變規(Strain Gauge)時,影片中能清楚地展示如何正確地黏貼感測片,以及如何避免應力集中,這些都是教科書難以言傳的「眉角」。如果影音內容的製作水準高,甚至可以加入一些常見錯誤排除(Troubleshooting)的片段,那將會讓這本書的實用價值更上一層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方位學習資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