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色彩工程學(第三版) 

顯示色彩工程學(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國瑞、孫沛立、徐道義、陳鴻興、黃日鋒、詹文鑫、羅梅君 
图书标签:
  • 色彩工程
  • 色彩管理
  • 显示技术
  • 图像处理
  • 色彩科学
  • 印刷
  • 色彩测量
  • 第三版
  • 工程学
  • 专业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色彩工程為開發高畫質顯示器之核心技術。本書探討的內容包含顯示器的發展趨勢、色彩心理學、色彩體系、成像媒體顯色原理、色度學原理、色彩量測、顯示器色彩描述、色彩空間變換、行動裝置之色彩修正、色彩管理系統、影像工業之標準色彩空間、色外貌模式、影像品質評估等單元。
 
  本書為國內第一本以介紹顯示器色彩工程原理的書籍,集合國內第一線色彩工程專家與學者,耗時二年共同撰寫完成,為有心進入顯示器產業發展年輕學子必備之入門書籍。 
 
本書特色
 
  1. 國內第1本介紹顯示器色彩工程原理的書籍
  2. 集合國內第1線色彩工程專家與學者寶貴開發與研究之智慧結晶
  3. 包含第1手最新研究文獻與研發成果
  4. 榮獲教育部影像顯示科技人才培育計畫優良教材 
电影制作的视觉语言:从概念到银幕的色彩构建 图书名称:电影色彩的艺术与科学:从胶片时代到数字影像 作者: [请在此处填写作者姓名,例如:李明] 出版社: [请在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例如:光影视界出版社] 出版年份: [请在此处填写出版年份,例如:2023]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电影制作中色彩的复杂性、美学意义及其技术实现路径。它不仅是一本关于色彩理论的学术论述,更是一本面向电影制作人、摄影指导(DOP)、调色师以及电影艺术爱好者的实用指南。我们探讨色彩如何在叙事中充当隐形的叙述者,引导观众的情绪,并构建特定时代、环境与人物的心理图景。 第一部分:色彩的哲学基础与电影美学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色彩在人类文明和艺术史中的地位,重点聚焦于其在视觉艺术中的象征意义。随后,我们进入电影领域,探讨导演与摄影指导如何将色彩作为一种超越对白和剧情的非语言沟通工具。 1. 色彩的心理学效应: 详细分析了不同色相(如冷色调与暖色调、高饱和度与低饱和度)对观众潜意识产生的影响。例如,探讨了红色在权力、激情与危险中的多重象征,以及蓝色在疏离感、宁静与忧郁中的细微差别。我们考察了如何通过色彩的“重量感”和“温度感”来塑造场景的内在张力。 2. 风格化叙事中的色彩语汇: 分析了不同电影流派对色彩的独特偏好。从黑色电影中极端的黑白对比与光影运用,到法国新浪潮对自然光和纪实美学的探索,再到当代好莱坞大片中饱和度极高的数字视觉效果。书中通过对经典电影片段的深入解构,揭示了色彩是如何服务于主题的。例如,探讨了韦斯·安德森电影中对高对比度、特定色板的执着,以及大卫·芬奇作品中标志性的冷峻、去饱和的都市色调是如何烘托角色的异化状态。 3. 从概念到剧本的色彩规划: 强调色彩设计必须在前期制作中完成规划,而非仅仅是后期调色阶段的修饰。本章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剧本的核心冲突、人物弧光和场景转换,建立一套完整的“色彩剧本”。这包括为主要角色、对立势力甚至关键道具设定专属的色彩签名,确保视觉元素的一致性和目的性。 第二部分:技术演进与色彩流程管理 本部分侧重于电影制作技术链条中色彩的物理和数字处理,从原始影像的捕获到最终银幕的呈现,每一步都需要精准的色彩控制。 4. 胶片时代的光学魔力: 追溯了传统感光材料的特性,如柯达与富士胶片的颗粒感、曝光宽容度以及其天然的色彩漂移(Color Shift)。详细阐述了冲印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如何影响最终的色调,以及不同底片类型(如负片与反转片)在美学上的根本差异。我们还讨论了早期电影配光师(Color Timer)在决定最终影片外观中的关键作用。 5. 数字时代的色彩空间与色彩科学: 深入讲解了现代数字摄影机(如ARRI、RED、Sony等)的色彩科学。重点剖析了色彩空间的概念,包括从Rec.709到DCI-P3,再到ACES(Academy Color Encoding System)的工作流程。书中清晰解释了为何色彩空间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了后期调色时的“可操作范围”和最终画面的动态范围。我们还探讨了RAW文件和Log格式在保留原始信息方面的重要性。 6. 现场照明与色彩捕捉的统一: 强调了现场照明(Lighting)是色彩生成的第一步。本章详细讨论了不同光源类型(钨丝灯、荧光灯、LED、HMI)的色温与显色指数(CRI),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传感器对色彩的感知。摄影指导需要理解如何利用滤光片(gels)和混合光源来故意制造色彩冲突或和谐,并确保现场色彩的“可译性”——即后期调色师能够准确地重现导演的意图。 第三部分:后期制作的色彩重塑与终极呈现 后期调色是色彩叙事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本部分聚焦于调色工作室中的艺术与技术融合。 7. 调色理论与软件实践: 系统介绍了专业调色台(如DaVinci Resolve、Baselight)的核心功能。我们不仅教授如何使用色轮、曲线和Lift/Gamma/Gain工具进行基础调整,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二级调色(Secondary Correction)和遮罩技术,对画面中的特定元素进行精确的色彩隔离和强调。重点剖析了如何通过“查找表”(LUTs)来快速建立基础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细的人工雕琢。 8. 跨平台色彩管理: 鉴于电影现在需要在影院、流媒体平台、移动设备等多种媒介上播放,色彩一致性成为巨大的挑战。本章探讨了不同显示设备(监视器、投影仪)的亮度、对比度和色彩覆盖范围的差异。我们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标准的色彩管理流程(如参考监视器的校准和交付规范的遵守)来确保“你所看到的,就是观众所看到的”。 9. 3D立体声中的色彩深度: 探讨了在三维电影制作中,色彩如何被用来增强深度感知和空间定位。这涉及到对前景、中景和背景的色彩分层处理,以利用人眼对景深的自然色彩反应,为观众带来更具沉浸感的视觉体验。 总结: 《电影色彩的艺术与科学》是一部全面的指南,它超越了简单的技术手册,深入探讨了色彩在电影中作为灵魂和情感载体的角色。通过结合历史、美学分析和前沿技术知识,本书旨在赋予电影创作者驾驭视觉语言的全部能力,使色彩不再是偶然的装饰,而是叙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顯示器發展趨勢
1.1 開論:Display Never Die
1.2 三維體積型顯示器的霸主:陰極射線管
1.3 二維平面型的顯示器之爭:液晶顯示器V.S.電漿顯示器
1.4 一維捲軸型的軟性顯示器發展
1.5 零維立體型顯示器初探
1.6 結論:終極顯示器: 虛擬的世界,真實的呈現

第二章 視覺與色彩心理
2.1 眼睛的構造
2.2 視覺感知器:視柱細胞(rod)與視錐細胞(cone) 
2.3 人眼光譜感測敏感度
2.4 人眼亮度反應與調適
2.5 人眼解析度 
2.6 色彩視覺機能
2.7 彩色視覺的空間與時間特性(Spatial and Temporal Properties of Color Vision)
2.8 亮度調適(Achromatic Adaptation)
2.9 色彩調適(Chromatic Adaptation)
2.10 視覺能見度(Visibility)

第三章 色彩體系
3.1 前言
3.2 孟賽爾色彩體系
3.3 NCS色彩體系
3.4 PCCS色彩體系

第四章 成像媒體顯色原理
4.1 混色原理(Principle of Color Mixing)
4.2 數位相機的色彩特性
4.3 噴墨式印表機
4.4 影像顯示器

第五章 色度學原理
5.1 前言
5.2 色度形成原理
5.3 RGB色度系統 
5.4 XYZ色度系統的變換
5.5 三刺激值和色度座標
5.6 主波長和色純度
5.7 色溫和相關色溫
5.8 照明光和光源
5.9 條件等色 
5.10 均等色度圖
5.11 均等色彩空間
5.12 色差和色彩心理相關量

第六章 色彩量測
6.1 色彩量測原理
6.2 光源與照明(Light Sources and Illuminants)
6.3 標準光源(Standard Light Source)
6.4 色彩量測儀器(Instrument)

第七章 顯示器色彩描述與色彩空間變換
7.1 顯示器色光混色原理
7.2 階調與色域
7.3 顯示器色彩變換與計算 
7.4 顯示設備色域視覺化

第八章 行動裝置之色彩修正
8.1 前言
8.2 相關文獻
8.3 CCD色彩修正參數
8.4 光源預估方法
8.5 結果

第九章 色彩管理系統
9.1 前言
9.2 色彩管理系統的發展背景
9.3 ICC色彩管理系統的架構
9.4 ICC描述檔的資料結構
9.5 ICC描述檔的來源與應用
9.6 ICC色彩管理系統的問題
9.7 Windows Vista中的色彩管理系統
9.8 結論

第十章 影像工業的標準色彩空間
10.1 前言
10.2 RGB色空間的定義方式
10-3 重要的RGB色空間標準
10-4 視訊色彩標準
10-5 與sRGB相容的廣色域色彩標準
10-6 印刷媒體的色彩標準
10-7 結論

第十一章 色外貌模式
11.1 適應現象
11.2 色外貌現象
11.3 觀測環境
11.4 視覺適應理論
11.5 色適應轉換
11.6 人眼對比感應函數CSF
11.7 色外貌模式

第十二章 影像品質評估
12.1 影響影像品質的因素
12.2 影像品質鏈
12.3 影像品質評估的要項
12.4 視覺感知:敏銳度
12.5 視覺感知:(雜訊)粗糙度
12.6 視覺感知:色調重現
12.7 視覺感知:色彩重現
12.8 閾限:物理刺激與心理物理反應的聯結
12.9 影像品質評估實驗之規劃
12.10 視覺模式與視覺感知模擬

中英對照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82193
  • 叢書系列:大專電子
  • 規格:線裝 / 312頁 / 15.9 x 17.8 x 1.8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绝对不能用“轻松愉快”来形容,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我记得我第一次通读的时候,遇到关于光度学和色度学基础概念的部分,着实卡了一下。它对光通量、光强度、亮度这些基本物理量的定义非常严谨,一丝不苟。尤其在讲解如何用数学模型描述人类对颜色的感知差异时,那种严密性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底。它不是那种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稀释”难度的教材,它坚持的是科学的严谨性。这也造成了一个现象:很多刚踏入显示技术领域的新人可能会觉得它有点晦涩难懂,因为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数理基础。但是,如果你能坚持下来,你就会发现,这本书为你构建的知识体系是多么的稳固。它让你从底层逻辑去理解为什么某一块面板在某些环境下会偏色,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参数对比上。对于一个追求技术深度的人来说,这种扎实的训练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在的,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我就觉得它很有“理工科”的味道,那种冷峻、务实的感觉扑面而来。我手上这本《顯示色彩工程學》第三版,厚度就很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内容肯定不含糊。记得我当初在准备考研复试的时候,就是抱着“啃硬骨头”的心态去翻阅的,它不像市面上有些教材那样,试图用太多花俏的图表来稀释内容,而是非常直接地切入主题。比如,它对色彩空间(像XYZ、L*a*b*那些)的数学模型描述,讲解得非常透彻,每一个公式的推导过程都让你理解得明明白白,而不是简单地抛出一个结论让你死记硬背。特别是关于人眼视觉特性的那几章,作者似乎非常了解我们这些做应用工程的工程师需要知道的是什么,没有过多地纠结于纯粹的生理学理论,而是直接对接到了色彩测量和校准的实际操作层面。如果你是那种追求“知其所以然”的工程师,而不是只想知道“怎么做”的技术员,这本书绝对是你的菜。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让你在面对各种新型显示技术不断涌现时,依然能抓住色彩科学的核心原理不放。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旧书的时候,又翻到了这本第三版,忽然注意到它在处理新兴技术上的更新速度。虽然核心的色彩理论是不变的,但书中对于LED背光技术、OLED发光原理对色彩表现的影响,以及更先进的量测设备的应用介绍,都有及时的补充和迭代。这说明作者团队在紧跟产业前沿,而不是抱着旧知识不放。例如,它对量测设备中滤光片的设计和误差来源的讨论,非常细致入微,这对于需要进行高精度色彩实验室建设的团队来说,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很多标准化的测试方法,我们部门内部都是直接参照这本书里的规范来执行的。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测”,更深入地解释了“为什么这样测”。这种对测试方法论的深入探讨,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面向资深工程师的“工具箱与方法论指南”。

评分

从一个经常需要和供应链上下游打交道的应用工程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另一个隐藏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共同的“语言”。当我在和面板厂的工程师讨论关于白点色温漂移问题时,如果双方都理解书中对色度坐标系和色温(Correlated Color Temperature, CCT)之间关系的定义,沟通效率就会大大提高,避免了因为术语理解偏差导致的扯皮。这本书里对各种色温指标(如$dv$值)的阐述,非常精准,直接对标了行业标准。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浪费时间去重新定义基础概念,而是可以直接用书中的框架去讨论实际产品的问题。它建立了一个非常专业的交流平台,让技术人员的讨论能迅速聚焦于问题的核心。对于培养新人,这本书也是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能确保他们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正确的、符合国际标准的色彩认知框架,避免走弯路。

评分

我记得有一次在公司内部做一个关于HDR色彩管理的培训,我随手翻了翻手边的这本《顯示色彩工程學》,发现里面有一段关于色彩管理系统(CMS)中ICC Profile生成原理的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很多厂商给的白皮书,讲起来总是绕弯子,但这本书里,它用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把色彩从设备相关空间到设备无关空间再到目标设备空间的转换过程,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了。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需要处理跨平台色彩一致性问题的工程师来说,这简直是救命稻草。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色域映射”那部分时的态度——不回避复杂性,而是坦然地将各种映射算法(如感知保持、亮度保持等)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一一列举。这让我明白了,所谓的“完美色彩转换”根本不存在,每一种方法都是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做出的工程妥协。这本书没有给你一个“银弹”,但它给了你一套强大的分析工具箱,让你自己去判断和选择最适合当前项目的解决方案。读完之后,我再看那些厂商的校色报告,总能一眼看出他们是不是在偷工减料或者玩文字游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