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學(基礎概念) 

電子學(基礎概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奎至
图书标签:
  • 电子学
  • 电路基础
  • 基础电子学
  • 模拟电路
  • 数字电路
  • 电子元件
  • 电路分析
  • 电工学
  • 物理学
  • 工程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以作者多年教學經驗,配合淺顯易懂的文字和圖形的描述編撰而成,對於重要觀念及公式,善用問答的方式陳述,加強研讀時的吸收與想像。各章皆以學習流程圖及生活化短文,啟發學習興趣、確立學習目標,內容節選重要定理及觀念,以中、英語對照的方式呈現,建立課堂雙語互動,並收錄豐富且經典的題型及各校入學考題,有效驗證學習成果;全書共分成「基礎概念」、「進階分析」兩冊,適用於大學及科大之電子、電機、資工系「電子學」課程。

本書特色

  1.每章皆以學習流程圖歸納重點、確立學習目標。
  2.每章前皆設計「生活電子學」短文,以生活、歷史為喻說明電子專業,啟發學習興趣。
  3.每章皆節選重要定理、觀念,以中、英語對照呈現,活絡雙語學習的潛力。
  4.本書以簡單扼要的方式闡述觀念,定理推導有條理且詳盡。
  5.本書收錄豐富的例題及習題,且精選近十所大專校院研究所入學考題、公務員高考考題,有效驗證學習成果。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電子學(基礎概念)》的书籍,但内容上完全不涉及该主题的图书简介: --- 《星际航行:跃迁引擎与时空构造》 作者: 艾莉亚·凡斯克 (Aria Vansk) 译者: [留空] 出版社: 黎明之光科学出版社 装帧: 精装/布面,附赠全彩星图索引 字数: 约 75 万字 开本: 16 开 内容简介 《星际航行:跃迁引擎与时空构造》并非一本关于日常电子设备或电路基础的教科书。它是一部跨越了标准物理学范畴,深入探索超光速旅行(FTL)理论基石的恢宏巨著。本书集结了过去三十年间,围绕“曲速场动力学”和“卡西米尔效应在时空结构中的应用”所进行的尖端研究成果,旨在为下一代深空探索者提供一个详尽且可操作的理论框架。 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逻辑清晰,但叙事角度却充满了对未知宇宙的浪漫敬畏。它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高等数学基础和对广义相对论有深刻的理解,因为它直接挑战并试图绕过爱因斯坦场方程的固有局限性,以实现人类文明的真正星际化。 第一部分:超维几何与场态力学基础 (The Foundations of Hyper-Geometry and Field Dynamics) 本书的第一部分首先奠定了理解“跃迁”所需的几何学基础。传统的欧几里得空间观在这里被彻底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基于黎曼几何和非交换几何的全新时空模型。 第一章:黎曼流形与惯性系的重构。 详细阐述了在极端能量密度下,传统惯性系如何瓦解,并介绍了如何使用张量分析来描述一个“可塑性”时空。重点解析了“科里奥利-沃伦修正项”在高速曲率驱动下的表现。 第二章:卡西米尔效应的宏观化尝试。 本章深入探讨了真空能量的提取与控制。它不仅回顾了对两个平行导体板间微小斥力的测量,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如何通过“超导谐振腔阵列”来维持一个稳定的负能量密度区域——这是制造曲率泡的先决条件。书中详细展示了如何通过对量子场论中的“零点能”进行精确调谐,来产生必要的负质量效应。 第三章:拓扑缺陷与虫洞的稳定性。 探讨了理论上构建“稳定虫洞”的可能性,但重点放在了如何避免虫洞在物质穿梭过程中因引力坍缩而形成的“奇点陷阱”。书中引入了“艾肯-布莱斯拓扑稳定子”的概念,这是一种利用高维弦理论残余力场来锚定时空通道的技术。 第二部分:跃迁驱动引擎:理论模型与工程挑战 (The FTL Drive: Theoretical Models and Engineering Hurdles) 这是全书的核心部分,聚焦于将理论转化为可行技术的具体路径。作者巧妙地平衡了理论的深度与工程实现的可能性。 第四章:阿库别瑞度量与阿尔库贝雷-申克的修正。 在回顾经典阿库别瑞曲率引擎模型的基础上,本书详细分析了原模型中对“奇点后方能量奇点”的生成问题。申克(Schenck)的修正方案——即使用一种“梯度加速场”来平滑时空边界——被置于核心地位,并配有详细的偏微分方程组求解示例。 第五章:相位同步与外壳限制。 驱动引擎需要一个“包围场”来包裹飞船,使其与外界扭曲时空隔离。本章深入研究了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承受数万兆帕斯卡压力、并在光速数倍的相对速度下保持结构完整性的“场约束外壳”。材料学上,作者提出了基于“重元素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新型合金结构,以抵抗时空应力。 第六章:导航与惯性补偿系统。 跃迁过程中,如何精确计算起始点与目标点的相对时空坐标,是生存的关键。本章介绍了“四维惯性陀螺仪”的构造原理,以及如何实时修正由星系团引力透镜效应导致的坐标漂移。对于远距离航行,如何避免“时空褶皱漂移”造成的随机出现于恒星内部的风险,提供了详尽的风险评估模型。 第三部分:时空工程学的高级议题 (Advanced Topics in Spacetime Engineering) 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更具前瞻性和争议性的领域,这些内容被认为是未来数百年内人类航行能力提升的关键。 第七章:时间流逝的相对性与同步化问题。 讨论了在长时间、高曲率航行中,飞船内部时间与外部宇宙时间之间的差异累积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个复杂的“时空锚定协议”,旨在通过微调飞船周围的曲率梯度,将时间差异维持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例如,每十年不超过一周的偏差)。 第八章:零点能的采集与反馈循环。 跃迁引擎的能耗是巨大的。本章分析了如何利用引擎在“折叠”和“展开”时产生的巨大能量差,建立一个自我维持的能量反馈回路。这涉及对能量守恒定律在非惯性系中的重新解读,以及如何安全地将反作用力导向宇宙背景辐射。 第九章:人因工程与环境适应。 最终,本书并未忽略宇航员本身。它探讨了在经历数次曲率加速后,人体对细胞结构和神经连接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生物场稳定化”的防护措施,以确保船员不会在跃迁过程中遭受不可逆的认知损伤。 --- 目标读者: 理论物理学家、高级航天工程师、宇宙拓扑学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对超光速旅行的科学基础抱有强烈兴趣的读者。 本书的价值: 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集,更像是一份“星际飞行的蓝图”。它清晰地指出了当前技术的瓶颈,并为如何通过尖端科学突破来克服这些瓶颈提供了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学支撑。对于任何严肃看待人类在银河系中立足的远景规划者而言,本书都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Chapter1 微電子簡介
1.1 電子與微電子
1.2 微電子系統
1.2.1 行動電話
1.2.2 數位相機
1.3 類比與數位
1.4 基本定理回顧
1.4.1 歐姆定理
1.4.2 克希荷夫電流定律
1.4.3 克希荷夫電壓定律
1.4.4 戴維寧定理
1.4.5 諾頓定理
重點回顧

Chapter2 半導體的基本特性
2.1 半導體物質與其特性
2.1.1 載子濃度的修正
2.1.2 載子的傳輸
2.2 pn接面
2.2.1 平衡下的pn接面
2.2.2 逆偏下的pn接面
2.2.3 順偏下的pn接面
2.2.4 I / V特性
2.3 逆向崩潰
2.3.1 齊納崩潰
2.3.2 累增崩潰
2.4 實例挑戰
重點回顧

Chapter3 二極體模型與其電路的介紹
3.1 理想模型
3.2 二極體的其他模型
3.3 大訊號和小訊號的操作
3.4 二極體的應用電路
3.4.1 半波和全波整流器
3.4.2 限制電路
3.4.3 二極體當成位準移位器
3.5 實例挑戰
重點回顧

Chapter4 雙極性接面電晶體的基本特性
4.1 BJT的結構
4.2 主動區──BJT做為放大器的操作區域
4.2.1 端點電流
4.3 BJT的模型與特性
4.3.1 大訊號模型
4.3.2 電流 / 電壓特性
4.3.3 轉導
4.3.4 小訊號模型
4.3.5 厄利效應
4.4 BJT操作在飽和區
4.5 pnp電晶體
4.5.1 大訊號模型和其電流公式
4.5.2 小訊號模型
4.6 實例挑戰
重點回顧

Chapter5 金氧半場效電晶體的基本特性
5.1 MOSFET的結構
5.2 n MOSFET的操作
5.2.1 定性分析
5.2.2 電流I / 電壓V特性的推導
5.2.3 通道長度調變
5.2.4 MOS的轉導
5.2.5 基體效應
5.3 MOS元件的模型
5.3.1 大訊號模型
5.3.2 小訊號模型
5.4 p MOS電晶體
5.5 互補式金氧半場效電晶體技術
5.6 BJT元件和MOS元件的比較
5.7 實例挑戰
重點回顧

Chapter6 雙極性電晶體放大器
6.1 一般性的考量
6.1.1 輸入和輸出阻抗
6.1.2 偏壓
6.1.3 直流和小訊號分析
6.2 操作點的分析
6.2.1 簡單偏壓
6.2.2 電阻分壓偏壓
6.2.3 射極退化偏壓
6.2.4 自我偏壓
6.2.5 pnp型的偏壓
6.3 BJT的放大組態
6.3.1 共射極組態(CE組態)
6.3.2 共基極組態(CB組態)
6.3.3 共集極組態(CC組態)
6.4 實例挑戰
重點回顧

Chapter7 金氧半場效電晶體放大器
7.1 一般性的考量
7.1.1 MOSFET放大器的組態
7.1.2 直流偏壓
7.1.3 電流源的實現
7.2 共源極組態(CS組態)
7.2.1 基本的CS組態
7.2.2 具電流源負載之CS組態
7.2.3 具二極體連接負載之CS組態
7.2.4 具源極退化之CS組態
7.3 共閘極組態(CG組態)
7.4 共汲極組態(CD組態)
7.5 實例挑戰
重點回顧

Chapter8 運算放大器——當成一個元件使用
8.1 一般性的觀念
8.2 線性的運算放大器電路
8.2.1 非反相放大器
8.2.2 反相放大器
8.2.3 積分器
8.2.4 微分器
8.2.5 電壓加法器
8.3 非線性的運算放大器電路
8.3.1 精密整流器
8.3.2 對數放大器
8.3.3 平方根電路
8.4 運算放大器的非理想型
8.4.1 直流補償
8.4.2 輸入偏壓電流
8.4.3 速度的限制
8.4.4 有限的輸入和輸出阻抗
8.5 實例挑戰
重點回顧

ChapterA SPICE概論
A.1 電子元件的描述
A.1.1 電阻、電容和電感
A.1.2 電壓源
A.1.3 電流源
A.1.4 二極體
A.1.5 BJT電晶體
A.1.6 MOSFET電晶體
A.1.7 相依電源
A.1.8 初始值
A.2 模擬的步驟與程序
A.3 分析的型態
A.3.1 工作點的分析
A.3.2 直流分析
A.3.3 暫態分析

索引
習題演練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80717
  • 叢書系列:大專電子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9 x 26 x 2.4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電子學(基礎概念)》,拿到手的時候,我心裡其實是懷著一點點忐忑的。畢竟電子學這個科目,對理工組的學生來說,簡直就是一座繞不過去的大山,多少人在學歐姆定律、克希荷夫定律的時候就開始頭痛欲裂?但這本書的編排方式,真的讓我有點驚艷到。它不像傳統教科書那樣,把一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抽象的電路圖硬塞給你,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比喻來切入。記得一開始講到電位差的時候,作者竟然拿水塔的水位高低來解釋,那個瞬間,我好像真的懂了「電壓」是怎麼一回事。而且,它沒有急著衝到複雜的半導體元件,而是非常紮實地從最基礎的電阻、電容、電感這些被動元件開始講起,每一個元件的物理意義都解釋得非常透徹。我以前總覺得電容就是儲存電荷,但這本書深入淺出地解釋了它在交流電路中的「相位差」效應,讓我對訊號處理有了更直觀的認識。整體來說,對於高中剛畢業、或是想從頭複習電子學原理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是個極佳的敲門磚,它真的把「基礎概念」這個詞詮釋得淋漓盡致,沒有過度的數學推導,只有讓你心悅誠服的邏輯建構。

评分

我得承認,我當初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我的國科會計畫需要一個可靠的基礎參考資料來培訓新進的研究助理。老實說,電子學的範圍太廣了,從直流電到射頻電路,每塊領域都有其獨特的學問。但這本《電子學(基礎概念)》在涵蓋範圍的取捨上,做得非常精準。它沒有試圖包山包海,而是聚焦在「核心概念」的確立上。舉例來說,它在處理二極體(Diode)的章節時,對於崩潰區(Breakdown Region)和齊納二極體(Zener Diode)的應用有非常清晰的闡述,這在電源設計中是極為基礎卻又常常被忽略的細節。更厲害的是,書中對待「線性化」這個概念的處理,讓我覺得非常受用。它把複雜的非線性元件(如電晶體)在特定工作點附近,如何用線性模型來近似分析,講得頭頭是道,這為後續進行小訊號分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對於一個需要快速讓團隊成員掌握標準化分析流程的指導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套共同的語言和思維框架,這點遠比單純的知識堆砌來得重要。

评分

坦白講,身為一個已經在業界摸爬滾打多年的電子工程師,我對市面上那些「基礎入門」的書籍往往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總覺得它們在實務應用上會顯得太過空泛,流於表面。然而,這本《電子學(基礎概念)》卻讓我刮目相看。雖然它的書名強調是「基礎」,但它對於晶體三極體(BJT)和場效電晶體(FET)的介紹,絕非淺嚐輒止。特別是在講解共射極、共集極放大電路時,書中不只給出了直流偏壓分析的步驟,更著重於說明電晶體在不同工作區間的「等效電路模型」。這種處理方式非常高明,它沒有直接跳到複雜的頻率響應,而是讓你先穩穩地掌握住放大器的核心功能——如何用小訊號放大訊號。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用了大量的範例圖來輔助說明,這些圖表清晰到連線路上的電流方向和節點電壓,都能一眼看出其趨勢。雖然書中沒有太多複雜的運算放大器(Op-Amp)章節,但對於運算放大器的基本概念——虛接地和虛短路原則的闡述,紮實到足以讓你銜接上更進階的濾波器設計。我認為,對於想從理論走向實際電路設計的同好來說,這本書打下的基礎,絕對是穩固到可以讓你放膽去嘗試麵包板實驗的程度。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結構,給我一種很懷舊、但又極度現代的感覺。它似乎吸收了老一輩教科書嚴謹的數學基礎,卻又用了當代最直觀的圖形化教學語言。我特別欣賞它在每一章結尾設計的「自問自答」環節,這些問題設計得非常巧妙,它們不會讓你直接套用公式,而是要求你回頭思考這個概念在電路中扮演的角色。例如,當你計算完一個RLC串聯迴路的最大電流時,它會問:「如果我們把電感換成一個短路,電流會如何變化?這代表了什麼物理意義?」這種引導式的提問,讓我這個老讀者也忍不住停下來深思。此外,書中的印刷品質和圖表的清晰度也值得稱讚,這在電子學這種對圖形依賴性極高的學科中是極為重要的。沒有模糊不清的線路圖和反光的紙質,學習的體驗自然就好上許多。總結來說,《電子學(基礎概念)》並不是那種讓你炫耀「我會解最難的傅立葉分析」的書,而是那本你隨手可翻、能在你思緒混亂時,把你拉回最基本、最穩固的電子學核心的「指南針」。

评分

說真的,我對教材的挑剔程度有點嚴重,尤其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下,我們從小就被訓練得非常看重「解題技巧」甚於「物理圖像」。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地方,就是它完全顛覆了這種傳統的教學思維。它幾乎是用一種「故事性」的方式在引導你理解電子學的演進和概念的建立。例如,當它談到電磁波與傳輸線路的基本原理時,它並沒有直接搬出馬克士威方程組那種嚇人的東西,而是從訊號在導線中傳播的速度限制,以及阻抗匹配的重要性開始切入。這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們平時在做的訊號完整性分析,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這麼早期的基礎概念。此外,書中對「數位邏輯閘」的介紹,也處理得非常細膩。它不僅僅告訴你AND, OR, NOT的真值表,更深入解釋了這些閘極背後的TTL和CMOS電路結構是如何實現邏輯運算的,這對於理解數位電路與類比電路之間的橋接至關重要。總之,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讓你考試拿高分,而在於讓你真正「理解」電子學的世界是如何運作的,那種由內而外的通透感,是無價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