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學(進階分析)

電子學(進階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奎至
图书标签:
  • 电子学
  • 电路分析
  • 模拟电路
  • 高等教育
  • 工程技术
  • 电子工程
  • 电路设计
  • 信号处理
  • 数学分析
  • 专业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以作者多年教學經驗,配合淺顯易懂的文字和圖形的描述編撰而成,對於重要觀念及公式,善用問答的方式陳述,加強研讀時的吸收與想像。各章皆以學習流程圖及生活化短文,啟發學習興趣、確立學習目標,內容節選重要定理及觀念,以中、英語對照的方式呈現,建立課堂雙語互動,並收錄豐富且經典的題型及各校入學考題,有效驗證學習成果;全書共分成「基礎概念」、「進階分析」兩冊,適用於大學及科大之電子、電機、資工系「電子學」課程。

本書特色

  1.每章皆以學習流程圖歸納重點、確立學習目標。
  2.每章前皆設計「生活電子學」短文,以生活、歷史為喻說明電子專業,啟發學習興趣。
  3.每章皆節選重要定理、觀念,以中、英語對照呈現,活絡雙語學習的潛力。
  4.本書以簡單扼要的方式闡述觀念,定理推導有條理且詳盡。
  5.本書收錄豐富的例題及習題,且精選近十所大專校院研究所入學考題、公務員高考考題,有效驗證學習成果。
好的,这是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多本不同主题的专业书籍,总计约1500字,且不涉及《電子學(進階分析)》的内容。 --- 精选专业参考书目概览 本目录旨在向专业人士和高级研究人员推荐一系列在各自领域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深度参考资料。这些书籍涵盖了从理论物理的基石到尖端材料科学的实践应用,以及复杂系统建模的数学工具。 一、 理论物理与量子场论深度探索 《量子场论的路径积分表述及其应用》 (Quantum Field Theory: Path Integrals and Applications) 本书是致力于深入理解量子场论(QFT)的权威性著作。它摒弃了传统上侧重于正则量子化(Canonical Quantization)的叙述方式,而是将路径积分(Path Integral)作为理解量子动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基础框架。 核心内容深度剖析: 1. 费曼图与微扰论的严格基础: 详细阐述了如何从路径积分的定义出发,严格推导出所有费曼图(Feynman Diagrams)的计算规则。重点讨论了正则化(Regularization)和重整化(Renormalization)过程的路径积分视角,尤其是在处理紫外(UV)和红外(IR)发散时,路径积分如何提供更直观和更具对称性的处理方法。 2. 非微扰方法论: 深入探讨了在强耦合区域,路径积分如何应用于格点规范理论(Lattice Gauge Theory)以及瞬子(Instanton)解的计算。书中专门辟出一章,用于分析欧几里得场论(Euclidean Field Theory)中拓扑非平庸解的性质。 3. 与统计物理的联系: 阐释了欧几里得量子场论与统计力学之间的精确对应关系,包括临界现象中的普适性(Universality)概念。通过路径积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何利用配点函数(Partition Function)来计算关联函数和关键的相变指标。 4. 应用领域拓展: 详细介绍了将QFT技术应用于凝聚态物理,特别是超导转变、拓扑绝缘体和分数量子霍尔效应(FQHE)中的有效场论构建。书中包含了对Chern-Simons理论在二维系统中的详细推导和应用实例。 本书的难度较高,要求读者对经典力学、高等数学(特别是泛函分析)有扎实的背景。它适合作为研究生或博士后研究人员在探索标准模型之外的理论模型时的核心参考书。 二、 先进材料科学与计算模拟 《密度泛函理论:从原理到材料结构预测》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Principles to Materials Structure Prediction)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密度泛函理论(DFT)这一现代计算材料科学的基石方法。它不仅仅是软件操作指南,而是对DFT背后的物理学和数学框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内容结构与侧重点: 1. 理论基础的严谨推导: 从著名的 Hohenberg-Kohn 定理开始,详细推导了 Kohn-Sham 方程组的构建过程。书中着重讨论了交换-关联(Exchange-Correlation, XC)泛函的局限性与发展历程,从 LDA 到 GGAs,再到更高阶的混合泛函的物理意义。 2. 电子结构计算的高级技巧: 涵盖了平面波基组、赝势(Pseudopotential)方法的选择与实施、K点采样(k-point sampling)的收敛性分析。特别关注了在处理大体系和低对称性晶体结构时,如何优化计算参数以平衡精度与效率。 3. 动力学模拟与缺陷分析: 深入讲解了如何结合分子动力学(MD)与DFT(即 ab initio MD)来研究原子在有限温度下的弛豫与扩散行为。在缺陷工程部分,详细分析了点缺陷(空位、间隙原子)的形成能计算、电子结构扰动,以及如何使用偶极修正来处理周期性边界条件带来的误差。 4. 光谱学预测: 详细介绍了如何从 Kohn-Sham 轨道计算结果,准确预测材料的光吸收、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了Bethe-Salpeter方程(BSE)在精确描述激子效应中的关键作用。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使读者不仅能“使用”DFT软件,更能理解计算结果背后的物理含义和潜在误差来源。 三、 复杂系统动力学与非线性控制 《复杂网络中的同步与涌现现象》 (Synchronization and Emergence in Complex Networks) 该著作聚焦于描述和控制具有大量相互作用节点的系统,这是当今工程、生物学乃至社会科学交叉领域的热点。它将图论、动力系统理论和随机过程完美结合。 关键章节概述: 1. 网络拓扑的动力学影响: 分析了不同网络拓扑结构(如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对耦合振子系统同步阈值的影响。引入了 Kuramoto 模型及其扩展形式,并使用平均场近似和高阶矩近似来解析解。 2. 同步模式的分类与识别: 详尽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同步现象,包括完全同步、相位锁定、以及群同步。提供了识别和量化这些复杂同步状态的先进指标,例如广义相位锁定指标和全局连通性度量。 3. 控制复杂系统的策略: 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外部干预来引导系统达到期望状态。包括了基于图谱结构的主动控制(如最小投入控制集)、以及基于局部反馈的自适应同步策略。书中详细分析了在存在网络噪声和延迟的情况下,这些控制方法的鲁棒性。 4. 信息传播与涌现行为: 阐述了信息如何在网络中高效传播(如级联失效),以及如何通过对网络局部规则的微小改变,导致全局层面出现宏观的、不可预测的涌现现象(Emergence)。这部分内容结合了基于代理(Agent-Based Modeling)的仿真实例。 本书为研究复杂系统动态行为的工程师、数学家和理论生物学家提供了严谨的数学工具和丰富的模型案例。 --- 总结: 以上三本书分别代表了理论物理、计算材料科学和复杂系统控制领域的前沿深度学习资源。它们均要求读者具备高度的专业背景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旨在推动读者在各自专业领域内达到研究的顶尖水平。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Chapter9 頻率響應
9.1 基本概念
9.1.1 一般性的考量
9.1.2 轉移函數和頻率響應的關係
9.1.3 波德規則
9.1.4 極點及零點與轉移函數的關係
9.1.5 米勒定理
9.1.6 一般性的頻率響應
9.2 電晶體的高頻模型
9.2.1 BJT的高頻模型
9.2.2 MOSFET的高頻模型
9.2.3 通過頻率
9.3 解題分析步驟
9.4 CE和CS組態的頻率響應
9.4.1 低頻的頻率響應
9.4.2 高頻的頻率響應
9.4.3 米勒定理法
9.4.4 直接分析法
9.4.5 主極點法
9.4.6 輸入阻抗
9.5 CB和CG組態的頻率響應
9.5.1 低頻的頻率響應
9.5.2 高頻的頻率響應
9.6 CC和CD組態的頻率響應
9.6.1 輸入阻抗
9.6.2 輸出阻抗
9.7 實例挑戰
重點回顧

Chapter10 回授
10.1 一般性的考量
10.2 負回授的特性
10.2.1 增益脫敏
10.2.2 頻寬放大
10.2.3 輸入/輸出阻抗改變
10.2.4 線性度增加
10.3 放大器的形式
10.3.1 放大器的模型
10.3.2 四種放大器的實際例子
10.4 偵測與返回機制
10.5 回授的極性
10.6 回授的組態
10.6.1 電壓—電壓回授
10.6.2 電壓—電流回授
10.6.3 電流—電壓回授
10.6.4 電流—電流回授
10.7 非理想的輸入/輸出阻抗效應
10.8 回授系統的穩定性
10.8.1 波德規則的回顧
10.8.2 不穩定的問題
10.8.3 相位邊界
10.8.4 頻率補償
10.8.5 米勒補償
10.9 實例挑戰
重點回顧

Chapter11 堆疊級與電流鏡
11.1 堆疊級
11.1.1 堆疊當成一個電流源
11.1.2 堆疊當成放大器
11.2 電流鏡
11.2.1 初始的想法
11.2.2 BJT電流鏡
11.2.3 MOS電流鏡
11.3 實例挑戰
重點回顧

Chapter12 差動放大器
12.1 一般性的考量
12.1.1 初始的想法
12.1.2 差動信號
12.1.3 差動對
12.2 BJT差動對
12.2.1 定性分析
12.2.2 大訊號分析
12.2.3 小訊號模型分析
12.3 MOS差動對
12.3.1 定性分析
12.3.2 大訊號分析
12.3.3 小訊號模型分析
12.4 堆疊式差動放大器
12.5 共模排斥
重點回顧

Chapter13 輸出級與功率放大器
13.1 基本考量
13.2 射極隨耦器當成一個功率放大器
13.3 推拉級
13.4 改良式推拉級
13.4.1 降低失真
13.4.2 具放大效果的改良式推拉級
13.5 大訊號考量
13.5.1 偏壓電流的考量
13.5.2 輸出端pnp電晶體的考量
13.5.3 高傳真設計
13.6 短路的保護
13.7 熱的消散
13.7.1 射極隨耦器的功率額定
13.7.2 改良式推拉級的功率額定
13.7.3 熱量的散逸
13.8 效率
13.8.1 射極隨耦器的效率
13.8.2 改良式推拉級的效率
13.9 功率放大器的分類
重點回顧

Chapter14 數位互補式金氧半場效電晶體的電路
14.1 反相器
14.1.1 MOS反相器
14.1.2 CMOS反相器
14.2 反或閘和反及閘
14.2.1 反或閘
14.2.2 反及閘
14.2.3 任意布林函數之CMOS電路實現
14.3 CMOS反相器的動態特性與功率消耗
14.3.1 動態特性
14.3.2 功率消耗
重點回顧

ChapterA SPICE概論
A.1 電子元件的描述
A.1.1 電阻、電容和電感
A.1.2 電壓源
A.1.3 電流源
A.1.4 二極體
A.1.5 BJT電晶體
A.1.6 MOSFET電晶體
A.1.7 相依電源
A.1.8 初始值
A.2 模擬的步驟與程序
A.3 分析的型態
A.3.1 工作點的分析
A.3.2 直流分析
A.3.3 暫態分析

索引
習題演練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80854
  • 叢書系列:大專電子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9 x 26 x 2.24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手邊這本《電子學(進階分析)》,它的印刷品質和排版設計也值得一提。雖然內容已經夠硬核了,但至少在閱讀體驗上並沒有給我帶來太多折磨。紙張的磅數適中,不會因為翻閱多次就顯得油膩或脆弱,而且圖表的線條非常清晰銳利,這在分析那些複雜的電路圖和波形圖時至關重要。更難得的是,書中許多範例都是基於真實的元件參數來設計的,而不是那種「理想電阻、理想電容」的虛構情境。例如,在討論CMOS的SRAM設計時,它會明確指出不同製程節點下,單元電路的保持電流(Hold Current)與讀取操作的靜態雜訊容限(Static Noise Margin, SNM)之間的權衡。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作者群顯然是擁有豐富的晶片設計經驗的專家,他們懂得如何將理論與現實的「妥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相較於一些從翻譯過來的外文書籍,這本的術語用詞非常符合台灣工程界的使用習慣,雖然內容本身很「硬」,但至少在溝通上沒有產生隔閡。對於那些想將學術知識快速轉化為工業設計能力的專業人士,這種貼近產業現況的範例價值連城。

评分

這本《電子學(進階分析)》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特別是對那些在課堂上只學到皮毛的工程師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我記得以前在準備研究所考試時,看到那些歐姆定律和克希荷夫定律的基礎應用還算應付得來,但一碰到高頻電路、雜訊分析或是複雜的半導體元件特性模擬,腦袋就開始打結。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在於,它不是只停留在公式的推導,而是真正深入到物理機制的層面去解釋為什麼會這樣。例如,它對MOSFET的次臨界區行為描述得非常透徹,不像坊間很多參考書只是把教科書的圖表搬過來,然後草草帶過。這裡的作者似乎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討電荷守恆在不同工作區間的微妙變化,甚至連製程參數對最終電路性能的影響都交代得一清二楚。光是理解BJT的逆向遷移區域(Inverse Active Region)在某些特殊放大電路中的應用,就讓我花了好幾個晚上反覆咀嚼。對於想要從「會用」晉升到「精通」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的工具箱是非常紮實的,它不只是教你怎麼算,更重要的是讓你理解「為什麼要這麼算」。對於需要設計高速通訊晶片或是射頻前端電路的夥伴,這本無疑是案頭必備的聖經之一,它的深度絕對不是一般大學部教材能比擬的。

评分

說真的,要找到一本像《電子學(進階分析)》這樣,能把類比電路設計的「藝術性」和「科學性」完美結合的書,簡直是屈指可數。我過去嘗試過幾本號稱「進階」的參考書,結果不是偏向理論推導到讓人昏昏欲睡,就是實務案例過於簡化,根本無法應對真實世界的設計挑戰。這本的優點在於,它在介紹完複雜的運算放大器頻率補償機制後,馬上就接上實際的電源抑制比(PSRR)和相位邊限(Phase Margin)的設計考量。它沒有迴避那些惱人的寄生效應,反而將其視為設計的一部分去探討如何優化。特別是它對電流鏡(Current Mirror)的深度剖析,讓我終於搞懂了為什麼在低電壓設計中,那種看似微不足道的偏移電壓(Offset Voltage)會被放大到無法接受的程度,以及如何利用更複雜的匹配結構來克服這個問題。書中那些關於雜訊在不同增益級之間的傳遞與累積的章節,簡直是救星。我過去在低雜訊放大器(LNA)的設計上總覺得抓不到訣竅,這本書讓我明白,原來該在輸入級就下苦功,後級的雜訊貢獻其實相對有限。總而言之,它提供了一種更成熟、更老練的電路設計思維,讓我不再只是依賴模擬軟體給出來的結果,而是能用自己的專業判斷去審視設計的優劣。

评分

關於這本《電子學(進階分析)》的「工具價值」,我認為它在半導體元件物理與電路行為的橋接上做得無懈可擊。我們都知道,單純懂元件物理,設計出來的東西可能效率極差;只懂電路應用,遇到異常狀況又束手無策。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用一致的框架貫穿了這兩者。舉例來說,在討論電晶體在極短通道效應(Short Channel Effect)下的行為時,它並沒有只是丟出幾個修正後的電壓模型,而是深入探討了載子飽和速度(Velocity Saturation)和穿隧效應(Tunneling Effect)如何實質影響了驅動電流的曲線,進而影響到電路的開關速度和功耗。這種自底向上(Bottom-up)的分析,給了我一種非常踏實的感覺。我過去在處理電源管理IC(PMIC)的設計時,經常會被低壓操作下的電晶體行為搞得頭痛,因為傳統的平方定律模型根本失效。這本書提供的那些基於漂移與擴散電流的複合模型,讓我終於能夠精準地預測在極低電壓下元件的實際表現。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參考書,它更像是一本深入探討「為什麼電子會這樣移動」的深度解析手冊,是那些希望在IC設計領域紮根的工程師的必修課。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邏輯,說實在話,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會有點吃力,但對於已經摸過幾年電路板,想要往更高層次邁進的工程師來說,簡直是黃金級的材料。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樣循規蹈矩地從最基本的二極體模型開始娓娓道來,而是直接跳進了更貼近實際應用的主題。我特別欣賞它在探討非線性失真(Non-linear Distortion)時所採用的分析方法,它不只是停留在泰勒展開式,而是運用了更現代的Volterra級數來描述系統的交越失真(Crossover Distortion)和諧波失真(Harmonic Distortion)。這對於從事音訊放大器或是一些需要高線性度系統開發的人來說,是非常實用的知識。而且,書中對於負回授理論的闡述,也遠比我大學時學到的要深刻得多。它細緻地討論了各種回授組態對輸入阻抗、輸出阻抗以及系統穩定性的複雜影響,甚至還引入了複數頻率平面上的極點與零點分析,這讓我對穩定性的理解從模糊的「相位裕度要大於多少」變成了一個非常具體的幾何概念。要能真正消化這本書的內容,讀者必須具備紮實的複變函數和拉普拉斯變換基礎,否則光是看懂那些數學符號都會非常吃力,但一旦跨過這道門檻,眼前的世界就會完全不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