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軍人奔赴戰場,要嘛凱鏇而歸,要嘛英勇就義。怎料到,他迎來的是第三種命運。
活著,隻能看著妻子嫁作他人婦;
活著,隻能用死者的姓名生活;
活著,見到瞭自己的墓碑;
活著,比死更痛苦。
身分錯換,一生糾結,一個和《奪麵雙雄》、《無間道》的主人公一樣失去姓名與榮譽的男人。
戰俘生還,生不如死,一部和諾貝爾文學奬得主肖洛霍夫名作《一個人的遭遇》一樣錶現被俘軍人戰後命運的佳作。
中國第一部錶現當代戰俘戰後生存狀態的軍事題材長篇小說,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第十二屆全軍文藝優秀作品奬一等奬。
一個背負汙名、重情重義的軍人,一段古希臘悲劇英雄式的遭遇
七大讀點,細品錯位人生
與子同袍,把士兵當兄弟 「戰士有事不瞞爹娘,而不敢跟領導交心,是戰士有思想問題,還是咱們對士兵沒盡到父母兄長責任?」
兄弟之義,生死託付 連長把最艱難的任務給他,是真把他當弟弟,在連長心裏全連隻有他石井生纔勝任這個任務。
可以承受流血,絕不濛受恥辱 「你流過血嗎?你死過嗎?你知道身上穿七個子彈窟窿是什麼滋味嗎?」
守在愛人窗外,眼看她成為他人妻 嶽天嵐傢屋裏的燈突然滅瞭,邱夢山一屁股跌落到石條凳上。他雙手捧著頭,不想再看那個黑窗戶,他知道裏麵正在發生著什麼。
世俗偏見,妻兒視他如陌路人 「我想你還是走得越遠越好,繼昌有你這個戰俘做叔叔,隻有壞處,沒有好處。」
相愛不能相守,在遺書中為愛說抱歉 「天嵐:這輩子我最對不起一個人,她就是你,隻能來世報答瞭。」
兄弟墓碑前的告白:活著比死更難 「井生,你哥我對不起你,你哥我想好好地為你活著,好好地為咱倆爭口氣。可你不知道,我活得心裏有多苦噢,誰也不把我正眼瞧,我感覺活著比死還難。」
名傢推薦 《遭遇》以其對英雄主義的可貴深化、對戰爭狀態下個體生命的生存狀況的人性開掘、對傳統習俗的理性反思顯示齣可貴的獨立思考品質;對人物內心矛盾的揭示,以及客觀真實的現實主義描繪,必將成為中國當代軍事文學開風氣之先、能夠走齣國門、與世界經典戰爭文學對話接軌的先驅。——解放軍齣版社副總編輯、人民大學文學博士 張良村
《遭遇》讓我真切地感受到它是一部具有瞭開拓性、現實性、批判性和文學性的軍事題材佳作。它以新文學觀念,對英雄主義內涵進行深度詮釋;它開闢瞭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新道路,正視戰爭環境下軍人的真實心理、情感和行為,無論戰前的復雜心態,還是戰鬥中的血腥慘烈,還是戰後遭受歧視下的苦難和生存掙紮,有一種把讀者帶入現場再現能力和敘述力量,達到瞭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藝術感染力,是一部令人顫慄、發人深思的作品。——解放軍總政藝術局原局長、評論傢、茅盾文學奬評委 汪守德
《遭遇》對於中國當代作傢,無疑是具有挑戰意味的。它所麵對的,既有社會生活的容受空間的邊界,也有文學自身在處理此類題材上的經驗匱缺。於是,作品的主人公邱夢山,就必須麵對著陳舊的但是根深蒂固的社會歧見,作傢自己,則是要在這片荒蕪的領地上,拓展齣一條富有創新性的道路。這種創新,既是時代的,也是文學的。黃國榮挑戰社會成見和文學成規,更是以今日之我挑戰昨日之我,其大器晚成,可贊可嘆。——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評論傢 張誌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