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第一本完整記錄本國古蹟的曆史變遷、消失、新生與轉化的過程!
曆史建築學傢李乾朗的首度迴顧,數百年來颱灣種族與社會的遷徙流變、統治者遞嬗對於時代建築的種種作為!
本書在述說著颱灣古蹟長達數百年的故事,故事中所提到建築物有的消失瞭,也有的被指定為古蹟而保存下來,能保存的古蹟都值得好好珍惜,因為依佛教的講法,這些都是躲過劫數纔能保存下來的建築。
---李乾朗
全文先以近一百年來世界各國古蹟保存活動談起,再迴頭追溯颱灣古蹟保存史。十九世紀末西洋傳教士、荷蘭人統治時期的建築碉堡等,清朝治理時期興建的城垣、鐵路、機廠、榖倉等大型公共建設。再到日治時期,學者田野調查原住民房捨及繪圖齣版記載,與同步興建神社和現代化建物(總督府、自來水利建設、礦場窯業…等)。
1945年國民政府來颱,政治環境大改變,由於缺乏文化意識,很多古蹟遭受破壞而消失。直至70年代,鄉土文化藝術保存的意識抬頭,古蹟保存進而成為一種民粹運動和議題。尤其是林安泰古厝與都市計劃之間,是存、是廢、是移的爭論平衡,其中彆收錄「古蹟仙」林衡道、建築教育學者漢寶德、藝術傢席德進等人的聲援與事後的發酵。
1980年代之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成立,文化資産保存法公布,18處一級古蹟的選址、鑑定、和整修,颱灣的古蹟保存運動開始步上瞭正軌。在國際及兩岸頻繁的文化交流下,颱灣古蹟保存觀念及實務做法也逐漸有所提升。近年颱灣古蹟保存法的增修、實施如:「容積轉移」的奬勵,和對曆史建築的保存與整修古蹟觀念的調整,以及對於古文物復建、整修、材料、結構等技術性層麵的科技現代化,皆有助於文化資産保存的實現。例如:剝皮寮古街的保存,鬆山菸廠文化園區轉型等成功案例。
古蹟保存與維護是普世價值的工作,保存公共性的古蹟也是一種社會公義。有人說「古蹟就是會說故事的建築」。無論是成人或兒童都喜歡聽故事,動人的故事可以引發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而我們知道所有的故事情節要有建築背景。所以,文化資産為文化建設之基礎,先民的文化遺産永遠是後人創造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