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第一本完整记录本国古蹟的历史变迁、消失、新生与转化的过程!
历史建筑学家李干朗的首度回顾,数百年来台湾种族与社会的迁徙流变、统治者递嬗对于时代建筑的种种作为!
本书在述说着台湾古蹟长达数百年的故事,故事中所提到建筑物有的消失了,也有的被指定为古蹟而保存下来,能保存的古蹟都值得好好珍惜,因为依佛教的讲法,这些都是躲过劫数才能保存下来的建筑。
---李干朗
全文先以近一百年来世界各国古蹟保存活动谈起,再回头追溯台湾古蹟保存史。十九世纪末西洋传教士、荷兰人统治时期的建筑碉堡等,清朝治理时期兴建的城垣、铁路、机厂、谷仓等大型公共建设。再到日治时期,学者田野调查原住民房舍及绘图出版记载,与同步兴建神社和现代化建物(总督府、自来水利建设、矿场窑业…等)。
1945年国民政府来台,政治环境大改变,由于缺乏文化意识,很多古蹟遭受破坏而消失。直至70年代,乡土文化艺术保存的意识抬头,古蹟保存进而成为一种民粹运动和议题。尤其是林安泰古厝与都市计划之间,是存、是废、是移的争论平衡,其中别收录「古蹟仙」林衡道、建筑教育学者汉宝德、艺术家席德进等人的声援与事后的发酵。
1980年代之后,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成立,文化资产保存法公布,18处一级古蹟的选址、鑑定、和整修,台湾的古蹟保存运动开始步上了正轨。在国际及两岸频繁的文化交流下,台湾古蹟保存观念及实务做法也逐渐有所提升。近年台湾古蹟保存法的增修、实施如:「容积转移」的奖励,和对历史建筑的保存与整修古蹟观念的调整,以及对于古文物复建、整修、材料、结构等技术性层面的科技现代化,皆有助于文化资产保存的实现。例如:剥皮寮古街的保存,松山菸厂文化园区转型等成功案例。
古蹟保存与维护是普世价值的工作,保存公共性的古蹟也是一种社会公义。有人说「古蹟就是会说故事的建筑」。无论是成人或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动人的故事可以引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而我们知道所有的故事情节要有建筑背景。所以,文化资产为文化建设之基础,先民的文化遗产永远是后人创造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