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蹟沧桑:台湾建筑保存纪事

百年古蹟沧桑:台湾建筑保存纪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建筑
  • 古蹟保存
  • 文化遗产
  • 建筑史
  • 台湾历史
  • 百年建筑
  • 修复工程
  • 都市发展
  • 文化研究
  • 历史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第一本完整记录本国古蹟的历史变迁、消失、新生与转化的过程!

历史建筑学家李干朗的首度回顾,数百年来台湾种族与社会的迁徙流变、统治者递嬗对于时代建筑的种种作为!

  本书在述说着台湾古蹟长达数百年的故事,故事中所提到建筑物有的消失了,也有的被指定为古蹟而保存下来,能保存的古蹟都值得好好珍惜,因为依佛教的讲法,这些都是躲过劫数才能保存下来的建筑。              
                                                     ---李干朗

  全文先以近一百年来世界各国古蹟保存活动谈起,再回头追溯台湾古蹟保存史。十九世纪末西洋传教士、荷兰人统治时期的建筑碉堡等,清朝治理时期兴建的城垣、铁路、机厂、谷仓等大型公共建设。再到日治时期,学者田野调查原住民房舍及绘图出版记载,与同步兴建神社和现代化建物(总督府、自来水利建设、矿场窑业…等)。

  1945年国民政府来台,政治环境大改变,由于缺乏文化意识,很多古蹟遭受破坏而消失。直至70年代,乡土文化艺术保存的意识抬头,古蹟保存进而成为一种民粹运动和议题。尤其是林安泰古厝与都市计划之间,是存、是废、是移的争论平衡,其中别收录「古蹟仙」林衡道、建筑教育学者汉宝德、艺术家席德进等人的声援与事后的发酵。

  1980年代之后,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成立,文化资产保存法公布,18处一级古蹟的选址、鑑定、和整修,台湾的古蹟保存运动开始步上了正轨。在国际及两岸频繁的文化交流下,台湾古蹟保存观念及实务做法也逐渐有所提升。近年台湾古蹟保存法的增修、实施如:「容积转移」的奖励,和对历史建筑的保存与整修古蹟观念的调整,以及对于古文物复建、整修、材料、结构等技术性层面的科技现代化,皆有助于文化资产保存的实现。例如:剥皮寮古街的保存,松山菸厂文化园区转型等成功案例。

  古蹟保存与维护是普世价值的工作,保存公共性的古蹟也是一种社会公义。有人说「古蹟就是会说故事的建筑」。无论是成人或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动人的故事可以引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而我们知道所有的故事情节要有建筑背景。所以,文化资产为文化建设之基础,先民的文化遗产永远是后人创造的根本。
好的,这里有一份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不带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风雅宋韵:那一千年里的生活、艺术与哲思》 内容简介 宋代,一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又充满复杂张力的时代。它以文治著称,却常被军事上的困境所困扰;它经济繁荣至极,商业活动空前活跃,但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与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却交织出一种独特的“宋调”。《风雅宋韵》并非传统的帝王将相史,而是旨在深入挖掘宋代社会肌理、生活美学、思想流变及其对后世深远影响的一部全景式著作。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千年,走进那个既精致又世俗、既内敛又奔放的时代。 第一部分:市井烟火与经济脉搏 本书首先聚焦于宋代经济的革命性变化。不同于前代的重农抑商,宋朝的城市化进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北宋开封的“夜市”与“晓市”,到南宋杭州的繁华景象,我们详细描绘了当时的商业生态。 商业革命的细节: 纸币——“交子”的诞生,标志着金融体系的重大突破;精准的度量衡和发达的漕运系统如何支撑起庞大的都市人口;以及茶、酒、盐等专卖制度对国家财政的支撑作用。我们将探讨这些经济变革如何塑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及这种新阶层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日常生活的美学: 我们将细致考证宋人的一日生活。从清晨的早点铺到傍晚的瓦舍勾栏,从士人雅集的点茶、焚香、插花,到寻常百姓家的饮食习惯(如《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各种小吃),力求还原一个有温度、有气味的宋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宋代服饰的描绘,不再是简单罗列朝服,而是关注不同阶层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衣着体现身份和审美取向。 第二部分:士人精神与审美转向 宋代是中国文人精神的巅峰时期,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时期士大夫群体的心态与追求。 理学与心学的分野: 朱熹的“格物致知”如何构建了严密的宇宙观与道德体系,以及它对社会伦理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们也将探讨程颐、邵雍等先驱的思想脉络,以及在南宋后期,陆九渊、特别是朱熹晚年对心学萌芽的重视,预示着思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对“内省”和“天理”的强调,塑造了宋人的精神底色——含蓄、内敛而富有哲理。 “尚简”的艺术观: 宋代的艺术不再追求唐代的恢宏气象,转而追求意境、韵味和“天然”。 书法的成熟: 从宋四家——苏轼的丰腴、黄庭坚的峭拔、米芾的洒脱,到蔡襄的端正,书法完成了从实用工具到纯粹艺术表达的飞跃。我们将分析他们的笔墨语言与当时的心境如何相互印证。 瓷器的巅峰: 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釉色与造型,如何体现了“不着一笔,尽得风流”的极简主义美学。汝窑的天青色,是宋人对宇宙本源之色的终极想象。 山水画的意境: 范宽的雄伟、郭熙的“可居、可游、可赏”,以及李唐、刘松年的院体画风,解析他们如何通过留白和笔墨的干湿浓淡,表达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而非仅仅记录山川形貌。 第三部分:科技创新与制度变迁 宋代常被视为中国古代科技最为辉煌的阶段之一,其制度设计也充满了创新与妥协。 科技的实用化: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极大地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是文化普及的关键推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我们还将考察宋代的工程技术,如水利、冶金业的先进性,以及这些技术如何与当时的经济结构紧密结合。 士大夫的政治生态: 宋代通过“强干弱枝”的策略,强化了中央集权,但也导致了与武将集团间的张力。本书将分析“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政治理想,以及由此产生的冗官现象和财政压力。王安石变法,这一波澜壮阔的改革尝试,其初衷、具体措施(如青苗法、募役法)以及最终的失败原因,将被放置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进行细致的梳理,揭示其内在的矛盾性。 第四部分:宋韵的传承与回响 宋代的审美趣味与生活哲学,并未随着王朝的覆灭而消失,而是深刻地渗透到了东亚文化的深层结构中。 本书最后探讨了宋韵对元明清乃至近现代的持续影响,例如明代文人园林的精致布局,清代金石学与考据学的兴盛,无不可以在北宋的学术传统中找到源头。 《风雅宋韵》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既呈现宋朝的繁华与创造力,也直面其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深刻的哲学追问。它试图告诉读者:宋代不仅仅是“雅”,它更是“真”,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探索的时代。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干朗


  1949年出生于台北淡水
  中国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系毕业

  现职: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 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

  中国文化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财团法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

  台北市开放空间文教基金会董事

  主要工作:

  主持古蹟调查研究计画、发表研究报告

  出席各级政府之古蹟评鑑会议或文化资产议题会议

  撰述古建筑、近代建筑有关出版品

  重要着作有:

  《台湾建筑史》、《台湾近代建筑》、《台湾建筑阅览》、《古蹟入门》、《台湾古蹟建筑图解事典》、《台湾古建筑二十讲》、《巨匠神工》等书。

  艺术特展:

  2012年曾于台北市中山堂举办古建筑侦探的奇幻旅程──李干朗建筑手稿暨收藏展。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世界近百年来古蹟保存缘起与发展
西欧国家向外扩张殖民政策与帝国主义形成
拿破崙征埃及开启考古学之发展
埃及学之进展带动中东、远东考古热潮
法国与英国古蹟保存之相异观点
古蹟保存观点介乎法国、英国间之义大利派别
十九至二十世纪古蹟修复示范—巴特农神殿
建立世界维修古蹟重要共识之法则—雅典宪章
高棉吴哥窟的发现引发亚洲古文物热潮
196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十九世纪末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古蹟保存作法
开启工业建筑再利用之先例—奥塞美术馆
1972年联合国UNESCO通过「世界遗产」公约
古蹟的真实性

第二章 1945年之前台湾古蹟保护史略回顾
清代台湾各府县修志记载自然地理产物及重要祠庙衙署建筑
清代对台湾各地古蹟之纪录文献
清代遗留的方志文献为今日考证古蹟重要资料
台湾四口开埠通商外国探险家来台
马偕传教士收集汉人及平埔族文物为私人博物馆之始
1985年后日本对台湾天然资源及原住民文化之调查
日治时期台湾古蹟的移筑保存和御遗蹟的订定
1910至1930年间为台湾庙宇建筑技术高峰时期
日本学者对台湾古蹟维护及相关着作出版的贡献
日治时期五十年台湾古蹟文化保存七阶段

第三章 1950及1960无知破坏古蹟、缺乏文化意识的年代
省政府下达通令毁灭日本遗留之神社文物、公家机关却需仰赖日式宿舍
近百年来台湾铜像实即政治史的忠实写照
古蹟逐渐崩坏于无意识的不知不觉年代
日治时期所建寺庙仍能保持原始宗教功能
各主要城市之城门楼被当成广告看板
台南地方耆老努力收集文物、石碑于大南门外形成碑林
以宫殿建筑取代台闽建筑形式—台南延平郡王祠改建
古城墙因应时情改为军事碉堡—台北古城门楼改建
大时代的氛围造成古蹟被无知地破坏

第四章 民俗艺术的先知先觉—林衡道与席德进
出身名门望族、家学渊源的林衡道
1970年代考察全台各地民俗掌故与乡土古建筑
林衡道的影响力
林衡道对古蹟的观点
1970年代泛台湾文化关怀者
席德进之出身背景以及来台因缘
席德进的建筑经验
席德进相关着作
林衡道与席德进力保林安泰古厝终究失败

第五章 1970年代乡土文化保存发扬意识崛起,古蹟保存成为一种运动—林安泰古厝存、废、移之争论
1960年代末期开始意识到古蹟保存的重要性
林衡道为探讨林安泰古厝艺术及文化价值之第一人
专业角度对林安泰古厝之评价
1950以及1960年代掀起现代主义文艺运动浪潮
国际化与科技化的省思并开始鼓吹地方性的传统
乡土意识的萌芽带动台湾古建筑倍受重视
同一个时代不同的声音
林安泰古厝保存失败,但却成为一个保存运动的议题

第六章 1980年代,文化建设委员会,执行古蹟指定政策与文化资产保存法公布施行之后的重要案例
1982年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成立
1982年5月公布文化资产保存法
文化资产保存法所包含之五大内容
1983年4月完成台闽地区一级古蹟鑑定
执行古蹟保存相关措施
1986年整修淡水红毛城与马公天后宫
政治力介入古蹟保存—高雄左营凤山旧城
使古蹟保存观念产生转变的重要指标—桃园神社
1980年代台湾的古蹟保存运动逐渐步上正轨

第七章 1990年代古蹟保存在国际及两岸交流中观念之提昇
文建会进行国际交流并邀请大陆相关领域学者来台交流
历史价值远高于科技价值及艺术价值之台湾古蹟保存认同观点
1992年文建会赴巴黎UNESCO及罗马ICOMOS访问
十三行遗址保存事件开启台湾对于本岛地下文物的重视
古蹟的保存仍旧敌不过工程建设—东和禅寺及曹洞宗别院
古蹟修复存在之技术性问题及研究对策
相邻四周街区一併重视保存之案例—鹿港古街
成为公共建设牺牲品的台北府城墙遗迹

第八章 历史建筑的保存与整修古蹟观念的矛盾冲突
愈趋成熟的古蹟保存观念
「古蹟」与「历史建筑」
未列入古蹟之有价值建筑遭破坏及拆除
已列入古蹟之建筑强行遭解除管制
古蹟之迁移与「易地保存」
「残蹟保存」观念—台南亿载金城
古蹟保存中「断代」之定义—台南大天后宫
古蹟「再利用」之限度—台湾博物馆

第九章 闲置空间再利用以及产业建筑
1990年代出现「闲置空间再利用」以及「产业建筑再利用」两项课题
从清代至今日台湾产业建筑的发展与变迁
农业社会衍生出特有之产业建筑型态
由水利工程以及窑矿业产生之重要产业建筑类型
产业建筑允许作更具弹性的使用
台北剥皮寮古街之保存获得成功
台北铁路机厂之保存与未来

第十章 近年古蹟保存法令的改进与修订
划定古蹟保存区,刊于古蹟完整保存
容积转移概念
容积转移计算方式
自费整修的成功案例—台北保安宫
古蹟与周边设施联合成为文化园区—北大同文化园区计画
台北市都市发展局主导之优良案例—大稻埕保安街叶宅
2000年代文化资产保存法之修订
历史建筑之保存较具弹性

第十一章 九二一大地震后古蹟保存观念及技术性调整
大地震造成台湾中部地区多处重要传统建筑严重损坏
中西式建筑构造对抵抗地震力之比较
九二一地震后雾峰林家之保存问题
古蹟保存对真实性的定义
妥善运用旧料进行古蹟修复工程
九二一地震后台湾古蹟保存与修复观念必须调整
冗长作业程序造成古蹟修复进度的延宕
三三一地震突显古蹟修复在增加荷重方面带来的问题—台湾博物馆
日趋成熟的古蹟修复技术—台北宾馆

第十二章 古蹟保存新思维
古蹟保存新思维
基于历史情感之古蹟保存
结合教育资源之古蹟保存
带动休闲文化之古蹟保存
连结地方产业之古蹟保存
文化景观之保存

图书序言

古蹟保存与维护是普世价值的工作,并且已经具有道德的标准及文明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鼓吹世界遗产之保护,并要求其周围环境配合,为的是保护较为整体的人类文化遗产。同时,近年各国又兴起文化创意产业,文创产能节节升高。台湾虽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但起步太晚,人才也不足,政府官员的认识肤浅,所以成效不彰。究其主因,国家的文化预算太少,分配不均,少数人垄断文化资产经费。而私人古蹟的配合意愿不高,也是原因之一。从1970年代开始,我长期注意台湾的古建筑保存问题,期间经历了彰化孔庙及台北林安泰古宅保存发生争议的事件,直到1981年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成立,并接着促成「文化资产保存法」公布,台湾的古蹟保存总算具备了法源,也开始编列一些预算进行初步的调查指定工作。

  今天,在台湾关心文化资产的人们,很容易可以取得相关资讯,包括被指定为古蹟或登录为历史建筑及文化景观的建物之基本资料,大部分的古蹟经过整修之后,也开放给民众参观,如板桥林家花园或雾峰林宅。有些充实为博物馆,如淡水红毛城及芦州李宅。事实上,被牺牲的古蹟数量远远高于这些成功的例子,再加上天灾,如九二一地震之害,台湾许多品质极高的古蹟大多消失殆尽,未能保存下来,将来的历史必将批判我们这一代,批判这一代的无知与无能。

  这本书以许多实例,浅显的叙述当时保存的始末,文字内容系以我在2001年受师大温振华教授之邀请,在师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开了一堂「台湾古蹟保存」课程,每週三小时所用的讲义发展而成,并请我的助理听写上课的录音带,我再补充修正文字,并重新安排章节,补上小标题,配上当时所用的幻灯片图样,因而这本书仍可感到一种讲稿的意味。帮忙的学生有邱于真、林欣桦、陈雅晴、蔡幸真等。文中先自近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及日本的古蹟保存谈起,再回头追溯十九世纪末西洋传教士、探险家来台的初期调查。成果较扎实的是二十世纪初期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调研,虽然日本学者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台湾的旧惯习俗,但毕竟无法跨越语言及文化的鸿沟,归结起来,日治时期的调研于今读起来,仍觉不够深入。就以田中大作及藤岛亥治郎所写的台湾建筑研究,为1930年代的产物,但远远比不上同时期中国大陆的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与刘敦桢之水准。

  从1950、60至70年代,我举了许多保存失败的例子,更精确地说,当时根本没有形成一个论辩的课题,极少人意识到一个地区的古蹟与文化根源的密切关联性,统治当局很怕有人正视台湾文化根源及性质之论述,但又透过史蹟勘考活动来召唤青年学子的中国文化认同。其实何惧之有?我近三十年来研究台湾的古建筑,并不预设立场,让古蹟自己发声,来诠释真实的历史,才是智者之道。

  本书最后几章的内容也提到一些2000年以来的保存案例与相应措施,包括「文化资产保存法」之修订及古蹟所在地容积移转及奖励的法令通过实施,多少皆有助于文化资产保存之实现。近年台北市的保存数量节节升高,都市的历史气氛渐浓,空间品质亦提高,背后有不少民间的力量支撑,古蹟爱好人士自发性地组成团体,例如古蹟公益信託,将每个人平常的消费中捐出一点,集合千人万人的小额捐款,其意义远大于一个富商个人的捐献。文建会在2011年为了庆祝建国百年而在两夜之间耗费二亿多元,朝野交相指责,暴露出执政者将文化当成嘉年华会的幼稚心态。2012年文建会改制为文化部,更多官位是否能作更多有意义的事,有待检验。

  文化是无所不在的事物,它是精神活动也是物质空间,并且两者常常互相紧密结合;例如八家将与庙宇结合、表演艺术与剧场结合、艺术创作与文物古蹟结合等,它的经费远远少于核能电厂或石化厂房之投资,但它影响社会却是既广且久。文化资产为文化建设之基础,先民的文化遗产永远是后人创造的根本。

  有人认为台湾如果保存较多的古蹟及历史建筑,可能妨碍城乡发展,事实上有识之士早已提出来「保存才是最好的发展」观念,因为环保节能减碳的目标与保存古蹟是相辅相成且互依的关系。再举个例,市区中一座日式公家宿舍,如果保存下来并改为咖啡馆,市民随时可去,如果被拆除,改建为一座豪宅大楼,试问还有多少人能进去?保存公共性的古蹟也是一种社会公义,其理至为明显。

  古蹟是一种立体的书籍,当你打开它阅读时,可能有隔阂,所以常要配合导览人员解说,近年因得自欧洲之启示,每年定九月第三週末为「认识古蹟日」,鼓励人们亲近古蹟,感受台湾文化的深度与内涵,有人说「古蹟就是会说故事的建筑」。事实上,无论成人或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动人的故事可以引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我们知道所有的故事情节要有建筑背景,因此,为了拍「赛德克巴莱」所建的林口雾社街,虽只是搭建出来的布景,仍然吸引成千上万人去游览。

  本书也是在述说着一篇长达数百年的故事,故事中所提到建筑物有的消失了,也有的被指定为古蹟而保存下来,能保存的古蹟都值得好好珍惜,因为依佛教的讲法,这些都是躲过劫数才能保存下来的建筑。黄健敏先生力邀我写一本有关台湾古建筑的书,我发觉坊间介绍古蹟艺术层面的书已不少了,反而是漫长的保护过程史较少,所以花了近两年时间整理,并配上许多图片,文字部分再由黄淑莹同学总整理,其间内子淑英也提供许多意见。由于从讲义转成文章,内容谬误之处必多,请读者不吝指教。

                                              ─── 2014年2月 李干朗

图书试读

省政府通令毁灭日本遗留之神社文物、公家机关却需仰赖日式宿舍

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大陆国共内战,国民政府兵败撤退来台湾,当时台湾各级政府,从中央到地方,下达公文通令各县市要消灭日本殖民统治余毒。在生活面上,逐渐要求受日式教育的人民禁说日语,虽然官员仍沿用日本宿舍,许多在大陆历经八年抗战的人来台,不得不住进日本宿舍并且体会「榻榻米」 ;却在建筑保存上,对于日本在台建立的一百三十多座神社,仅留下二、三座改为忠烈祠,保存较完整者,仅有桃园神社、淡水神社以及嘉义神社,其他如台北圆山台湾神社则整座拆毁,其旧址改建为今日之圆山大饭店;台北建国中学前的建功神社也改为中央图书馆,并把神社改为覆琉璃瓦的中央图书馆,在当时确实也花了不少心思,但毕竟不伦不类。

日本在台湾的建设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日式宿舍,这些佔地颇大的日式宿舍极难拆除,而当时来台的政府官员需要宿舍,任职于学校的教职员也有大量的住宿需求,例如当时台湾大学的教授:沈刚伯、梁实秋、方东美、台静农等人皆住在温州街、青田街、铜山街以及临沂街的日式宿舍里。近年被台北市政府列入古蹟的台湾经济发展要人—李国鼎,其故居也是一栋木造的日式宿舍。国府要员在大陆深受日本侵凌,来台后却不得不仰赖日式房舍,显露出一种历史的无奈与讽刺。此外,当时也下达通令,要消除日本年号,连寺庙龙柱上刻有明治、大正、昭和等字样的落款皆要清除,许多寺庙只好将年号涂以水泥。

用户评价

评分

《百年古蹟沧桑:台湾建筑保存纪事》这个书名,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台湾历史文化的情感。我总觉得,我们的土地上,散落着无数珍贵的古蹟,它们是前人留下的瑰宝,是我们认识台湾过去最直观的窗口。然而,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许多古蹟的命运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我非常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关于建筑保存的“纪事”,了解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台湾的古蹟是如何经历风霜雨雪,又是如何一次次地被人们关注、被人们抢救。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提及那些令人扼腕叹息的遗憾,比如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最终被拆毁的建筑,它们的故事,或许更能让我们反思当下。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描绘出那些成功的保存案例,让我们看到希望,看到努力的价值。不仅仅是罗列古蹟的名字和年代,我更希望书中能深入探讨保存的“过程”与“方法”。那些技术层面的修复,那些法律法规的争取,那些社会大众的动员,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智慧与汗水。我期待书中能以生动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议题呈现出来,让像我这样,可能对建筑专业术语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启发,更深刻地理解古蹟保存的意义与重要性。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份对台湾建筑历史的梳理,一份对守护者精神的致敬。

评分

“百年古蹟沧桑:台湾建筑保存纪事”,光听书名,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故事的吸引力。作为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多年的读者,我深切感受到,许多老建筑不仅是砖瓦木石的堆砌,更是承载着无数生命故事的活态历史。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台湾建筑史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会如何细致地描绘台湾古蹟在“百年”中所经历的“沧桑”。是哪些古蹟,曾经辉煌一时,又在岁月的侵蚀下变得残破不堪?它们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被遗忘的境地?我更关注书中对于“保存”过程的描绘,这些保存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修复,更是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复杂博弈。书中是否会呈现一些感人至深的保存故事,比如那些为了拯救一栋濒危古蹟而付出的个人努力,他们面对的阻力又有多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在这些古蹟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付出,以及那些守护者们,是如何用他们的坚持和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与台湾历史对话的绝佳机会,一次对我们集体记忆的深度挖掘。

评分

读到《百年古蹟沧桑:台湾建筑保存纪事》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儿时在老家巷弄里奔跑的画面。那时候,屋舍櫛比鳞次,大多是日式或闽南式的老建筑,那些红瓦、木窗、斑驳的墙壁,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老屋,许多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水泥高楼。每当看到那些被拆除得面目全非的旧址,我总会感到一阵失落。因此,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对逝去时光的追溯,一次对被遗忘历史的唤醒。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呈现台湾各地古蹟的“沧桑”历程。是那些因战争而损毁的日治时期建物,还是因时代变迁而被遗弃的公家宿舍?亦或是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如今却风光不再的豪宅大院?我希望书中能有详尽的个案分析,比如某一座具体的古蹟,它的过去是怎样的,如何面临被拆除的危险,又是如何被抢救回来的。这个过程中,必然充满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斗争。我期待书中能有真实的记录,采访那些亲身经历过古蹟保存运动的人们,他们的回忆,他们的见证,都将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我想要知道,在那些看似静止的建筑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跌宕起伏的故事,是怎样的力量,让这些承载着历史温度的建筑,得以在时间的洪流中继续存在,继续诉说。

评分

“百年古蹟沧桑:台湾建筑保存纪事”,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让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古老的建筑,它们静静地矗立着,仿佛在诉说着漫长的岁月。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多年的读者,我深知许多老建筑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承载着我们共同的记忆。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描绘台湾古蹟的“沧桑”历程。是那些曾经被遗弃、被遗忘的角落,如何被重新发现和珍视?抑或是那些在发展浪潮中,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建筑?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呈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保存”案例,详细讲述它们是如何从危机中脱颖而出,重获新生的。这个过程,必然充满了挑战与智慧。这本书有没有可能探讨“保存”背后的理念和哲学?例如,古蹟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花精力去保护它们?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思考,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蹟保存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修缮,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和延续。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入了解台湾历史肌理的机会,一次对那些默默守护者付出的致敬。

评分

“百年古蹟沧桑:台湾建筑保存纪事”,光是听这个书名,就有一种厚重感扑面而来,让我瞬间联想到那些矗立在城市角落,静静诉说着往昔故事的老建筑。作为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居民,我亲眼见证了太多古蹟的变迁,有的被巧妙地活化再利用,重获新生,有的则不幸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内心深处的空白,让我渴望深入了解这些“沧桑”背后的故事。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台湾古蹟保存的历史脉络,从日治时期开始,到国民政府迁台,再到民主化之后,不同时代背景下,古蹟的命运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关键性的事件或法律的制定,这些是如何影响了古蹟的保存状况?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能深入分析每个时期的社会思潮、经济发展与政治环境,是如何共同塑造了台湾古蹟保存的轨迹。我还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保存”这个概念的探讨。究竟什么是真正的保存?是原汁原味的复原,还是因地制宜的活化?不同类型的古蹟,是否需要采取不同的保存策略?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古蹟的价值与未来。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博学的长者,为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对这片土地上,那些有形的文化遗产,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评分

《百年古蹟沧桑:台湾建筑保存纪事》这个书名,就像一首悠扬的古调,勾起了我对台湾历史建筑的情感共鸣。我一直认为,台湾的古蹟是这片土地的灵魂,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的发展,许多古蹟的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记录下台湾古蹟在“百年”中所经历的“沧桑”。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已知的古蹟,而是能深入挖掘一些被遗忘的故事,比如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却因各种原因逐渐被忽视的老建筑,它们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我又想知道,书中会如何呈现“保存”的实践过程。是哪些人,在怎样的努力下,才得以让这些古蹟免遭拆除的命运?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阻碍?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更加贴近读者的方式,讲述这些保存背后的艰辛与不易,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古蹟保存的价值与重要性。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史书,更是一份关于台湾集体记忆的守护与传承的记录。

评分

《百年古蹟沧桑:台湾建筑保存纪事》这个书名,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故事的吸引力。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台湾社会发展的读者,我深知古蹟保存是我们集体记忆传承的重要载体,但同时,它也面临着现实的诸多挑战。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细致地描绘台湾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古蹟的“沧桑”经历。是那些曾被视为“落伍”而被嫌弃的老屋,如何通过人们的努力,被重新发现其价值?抑或是那些在战火中幸存,却又在和平年代面临拆除命运的建筑?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深入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那些为守护古蹟而奔走呼号的普通人,他们的执着与付出,才是让这些建筑得以延续的生命力所在。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保存”的具体案例分析,例如,某一座古蹟是如何从濒临拆除到成功被活化?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哪些部门的协调?有哪些创新的保存理念被实践?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未来古蹟保存方向的启示,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我们的文化遗产。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台湾历史对话的邀请,一次对我们共同根源的追溯,我期待它能带来深刻的启发与感动。

评分

《百年古蹟沧桑:台湾建筑保存纪事》这个书名,就像一扇尘封的门,吸引着我想要推开,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秘密。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古蹟是这片土地上最宝贵的财富,它们是历史的活化石,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然而,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古蹟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展现这些古蹟的“沧桑”经历。是那些曾经被遗弃在角落里的老屋,如何被一群有心人重新发掘其价值?抑或是那些经历过战火洗礼,又在和平年代面临拆除命运的建筑?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详尽的“保存”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而是深入地剖析保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智慧。这本书是否会介绍一些在保存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英雄,他们的坚持与付出,才是让这些古蹟得以延续的生命力。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对台湾历史建筑的深度导览,一次对那些为守护历史文化而努力的人们的致敬。

评分

“百年古蹟沧桑:台湾建筑保存纪事”,光听名字就让我的思绪飘回了小时候在老家巷弄里玩耍的日子,那些斑驳的红砖墙、古老的木门窗,至今仍是心中温暖的回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充满温度的老建筑,许多已经消失了。所以,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找寻消失记忆的旅程,一次重新认识家乡历史的契机。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呈现台湾古蹟所经历的“沧桑”。是那些因战争而留下的历史痕迹,还是因社会变迁而蒙尘的建筑?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生动的故事,不只是冷冰冰的建筑年代和修复技术,更能讲述那些与古蹟相关的人物故事,比如那些默默守护老建筑的居民,他们的坚持与热爱,才是让古蹟得以传承的灵魂。这本书有没有可能提供一些关于“保存”的思考,例如,不同地方的古蹟,面临的挑战是否一样?它们各自的保存方式,又有哪些独特性?我希望它能让我了解到,保护古蹟并非易事,其中充满了汗水、智慧,甚至是一些不易察觉的妥协与坚持。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建筑,更是关于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属于时代的印记。

评分

这本《百年古蹟沧桑:台湾建筑保存纪事》,光听书名就让我这个对台湾这片土地充满情感的读者,内心湧起一股莫名的悸动。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家乡的许多老房子、老街区,承载着我们共同的记忆与故事,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根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蹟面临着拆除、改建的危机,那种消失的速度,常常让我感到心痛与无奈。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在黑暗中点起了一盏明灯,让我看到了一群默默守护这些老建筑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智慧,甚至是热情,在与时间的洪流抗争。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深入描绘这些守护者的故事,他们是建筑师、是文史工作者、是地方居民,甚至是某个偶然被老屋吸引而投入其中的陌生人。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靠着怎样的决心坚持下来的?我希望这本书能细致地刻画出他们的“前仆后继”,那些在夜深人静时,独自一人在老宅中巡视、修缮的身影;那些为了争取一栋老建筑的保存,与开发商、与政府据理力争的画面;那些在一次次的挫折中,仍然保有对历史建筑那份纯粹的热爱的眼神。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保存古蹟不只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更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信念。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台湾人如何与自己的过去对话,如何珍视自己根源的书。我迫不及待想翻开它,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度,去理解那些砖瓦之间,所蕴含的无声呐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