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绪论
香港的街道命名
Naming of Hong Kong streets
1841至1896年
香港未有街名,已有地名。英国在香港的首张地势和水道地图是1841年由海军上校卑路乍1(Captain Edward Belcher, 1799-1877)所做,当中的地名来自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 also Charles Gutzlaff, 1803-1851)的翻译,如Shekpywan(石排湾)、Heong Kong(香港,今寿臣山) 和Cheagchu (赤柱) 等,再加一些与海军有关的名称,如Naval Bay(海军湾)、Possession Point(水坑口) 和Jardine Point(东角)等。
1843年初,军部在绘制地图时曾谘询港督砵甸乍(Henry Pottinger,1789-1856)如何命名地名,但到年中,爱秩序(Major Edward Aldrich, 1802-1858)和歌顿 (Alexander T. Gordon)分别提交城市规划报告书。同时,海军上校奇力 (Captain Henry Kellet, 1806-1875)和歌连臣(Captain Richard Collinson, 1811-1883)亦提交兴建海军船坞蓝图。在未能决定去向时,砵甸乍回覆军部暂缓命名地名一事。直至1845年3月13日,港督戴维斯(John Francis Davis, 1795-1890)在行政局通过将石排湾改名为Aberdeen(鸭巴甸),而赤柱改为Stanley,开了以英国地方或人物命名之先河。在谭马士歌连臣2(Thomas Bernard Collinson, 1821-1902) 于1845年绘制的地图上,见到数位海军上校,如卑路乍、蒲福、歌连臣3 和奇力的名字,亦有皇家指挥及监督工程师爱秩序。至于街名命名的做法,则未能找到有关的资料。
1897至1952年
工务局负责命名街道
1896年12月23日,工务司写了备忘录给辅政司,题目是〈海旁街道命名〉。文中提及,继审核了旧有和新填海的道路为「德辅道」及「干诺道」后,再向辅政司申请将海旁一段约1,500呎的新路命名为「遮打道」,理据是遮打(Catchick Paul Chater, 1846-1926)是海旁填海的主要发起人。当时的港督罗便(William Robinson, 1836-1912)于圣诞前夕用红笔在文件上批准,辅政司于12月30日下发地政部、驿务司(今邮政署长)和总巡捕(今警务处长)执行命名程序。
当时的命名程序由工务司负责,经辅政司呈上港督批核,获准后再交地政部、驿务司和总巡捕执行落实工作。但这只是用人名命名主要街道的程序,其他一般的命名工作,则未见有此程序,相信是由工务局内的官员负责。
1/见页29
2/见页35
3/见页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