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邱吉尔:「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国际知名都市计画暨开发顾问卢伟民:「愿景是种在人们愿意走进和提供援手之前,必先让人发现、分享、珍惜的东西。」
建造适合居住、有创意、公平、永续的都市,看似是个简单而明确的目标,但是想要结合数个学科来达成它,可能会遭遇相当大的挑战;「公私合营」在今日相当流行,但是要让它在复杂的世界中起作用,却是困难的。
国际知名都市计画暨开发顾问卢伟民,首度汇整他数十年来在都市重建领域的筹划与执行经验。我们可以看见,身为结合东西哲学的都市规划师,如何为一个没落区域创造新愿景并加以行销,如何招募各项投资,承担失败风险,以及交涉复杂的贷款与保证。
他解释如何与那些来自公私部门的人形成复杂的伙伴关系,避免竞争,同时奖励合作,分享共同目标,汇集各式各样的资源。又如何运用跨学科的方法,以指导不同的计画,创造且强化在地感。他更分享有关促进社区长期利益的工作之困难处,以及自己在其中所犯的错误。
不当或短视的都市更新,为诸多地区带来实质与精神破坏,导致都市变得破碎,而居民就此失根。卢伟民认为重建并非一味地高档化,而是为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留旧迎新;最重要的,是为建造宜居、创意、公平、永续的都市而奋斗。种种概念与成就,在现今正逐步启动都市更新计画的台湾,皆是宝贵的经验借镜。
诚如卢伟民在诸多都市重建经验后的归纳:建立一个健康、充满活力、永续发展的都市或街坊,永无完成之日──一个阶段结束,另一个业已开始。而唯一会限制都市未来的,就是我们的想像力。
名人推荐
在都市复甦方面,卢伟民是美国前导的梦想者之一。身为圣保罗市下城再生的幕后主要推动者,他向全国显示,重新改造旧仓库及办公大楼,如何给上了年纪的市中心带来新活力。在《都市重建之道》一书中,他说明了如何在其他地方像建造这样的城中村。这本书对一个伟大想法之力量做出了证明,我极力推荐它。──理查德.牟,历史保存国民信託会名誉董事长
卢伟民将他整个生涯奉献给了在这本彩色缤纷又平易近人的书中所提到的城市之复兴工作上。虽然他把焦点放在明尼波利与圣保罗这段较长的生涯上,但他在那里习得的教训,却也适用于其他地方的城市。任何对改善城市生活及增加都市活力有兴趣的人,将会发现本书的价值。──汤姆.费雪,明尼苏达大学设计学院院长
卢伟民,从一九八一年到二○○六年担任下城再开发公司董事长,在他协助下,将圣保罗的河滨区转型为一个完整的社区,人们可以在这里生活、工作、购物、游玩。透过史蹟保留、大楼的适性再使用、高品质的都市设计、有创意的金融、强力的领导,他将其他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改造下城,使它成为内城重新开发、成功又闪亮的例子。在本书中他分享了最深的知识与智慧。──伊米尔.伊米利基亚,城市和区域计画部主席
再造某些地方,让它们连结人类的文化遗产和灵魂,对于这种可能性的想像(三十多年以前),是由卢伟民将我唤起的。诚如他所说:「旧的必须与新的共存。创新必须和历史比邻而居。我们不必破坏街坊以更新它们;也不必将它们保留在过去的困境中。」他的《都市重建之道》详细地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尼尔.皮尔斯,《华盛顿邮报》作家群
作者简介
卢伟民Weiming Lu
知名都市计画暨开发顾问。曾任东京大学客座教授、明尼苏达大学兼任教授,现为明尼苏达大学大都会设计中心顾问,并应邀至美国哈佛大学、加州柏克莱分校、中国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波兰华沙大学与韩国首尔大学及台湾成功大学、文化大学演讲。曾担任麻省理工学院东亚地区规划和建筑实验室顾问与市长都市设计学院师资,亦曾任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经合会)顾问、台北市顾问、高雄市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顾问等职。
卢伟民长年致力于重建都市及建立社区之间观察与建议,包括美国圣保罗的创意城中村、达拉斯的艺术区、明尼亚波利市中心等。并协助保留德州教科书储藏所,促使达拉斯的内城街坊复甦,确保〈明尼苏达文化遗产保护法案〉的通过,并影响在明尼亚波利和整个明尼苏达州历史性建筑的修复。同时亦随时不吝给予政府、基金会、私人企业有关都市开发的建议,包括南洛杉矶、住房与都市开发部、历史保存国民信託会、国家艺术基金会、北京奥林匹克协会、驻台联合国规划团、新加坡中国城等。并曾于许多国际研讨会上演讲,包括二○○八年于南京举行的联合国世界都市论坛、一九九九年于北京举办的国际建筑师协会联盟、一九八八年于伦敦的都市艺术与再生会议等等,亦共同主持在双子城举办的国民信託国家会议。
着作包括Economic Benefits of Preserving Old Buildings、Old and New Architecture Design Relationships、Global Environment and Metropolis(日文)、Hosting the Olympics(韩文与英文)、《山水城市与建筑》,对有关保存、都市设计、环境等亦提,皆有相当重要的陈述与贡献。并有中文着作《台湾都市之危机与希望》、《现代美国行为及社会科学论文集》(与高希均、周春堤等合着)。其合作的都市设计作品陈列于明尼亚波利的沃克艺术中心,并曾于一九八五年获得最佳设计总统奖。
译者简介
林铮顗
台大历史系毕业,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研究所硕士毕业。旅居西雅图十余年,为当地华文报纸《西华报》和《华声报》撰写评论、专栏多年。译有《住宅巡礼》、《住宅读本》、《意中的建筑》、《西洋住居史》、《华丽的双轮主义》、《罪恶的代价》、《西方主义》、《自然的建筑》、《镜像下的日本人》等书。
给台湾读者的话 圣保罗市市长 乔治.拉提玛
序 国会议员 贝蒂.麦考伦
前言与感谢
1背景与序曲
2都市设计之道
以连续平衡改变
3从空荡荡的仓库到城中村
从愿景到实现之行销
4融资缺口与都市复兴
风险与纪律
5建设一个创意性的社区
愿景与坚持迈向一个艺术区和电脑村
6布鲁斯.文托自然圣地
授权社区实现梦想
7河川花园
恢复联合车站与开拓河滨之地
8都市重建之道
决定创新性的城中村之因素
序
和卢伟民合作了令人兴奋的十年,那是一种启示。在整合对保护及重建上不可或缺的要素方面,他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他带给这项工作良好的设计意识。透过温和的劝说,他领导决策者和社区坚持每个开发步骤都必须尊重下城历史和建筑的完整性。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才了解伟民本身非凡的才华,正是他文化的和专业的历史之整合。而且他的理想──追逐延续传统与推陈出新之平衡──大多都已在下城中实现。
另一位多才多艺的华裔美国人、地理学家段义孚提出,人类从地方感之中取得寄託,并且将「地方」定义为:当历史和人类的经验被整合在他们的环境中,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在卢伟民的生涯里,尤其他在圣保罗的作品中,实现了一种地方感,而在其中世世代代都将繁荣兴盛。
当伟大又献身的专家们蒙受社区领袖表明支持时,他们可为居住在那些城市的人完成伟大又美丽的贡献。
乔治.拉提玛George Latimer
圣保罗市市长,一九七七~一九八九
序
假使都市的定义,不过是沥青、石头、钢铁而已,那么「专注将来、漠视过去」,势将成为惯例。在追求现代化、功能、效率的前提下,很容易只认同去旧求新。
然而实情并非如此简单。在任何都市沿着街道走,在人行道上你所经过的每栋建筑、每家店铺、每个人都有一个和那都市连结的故事。这是因为都市是活生生的,借着过去、现在、未来,不断发展和将本身转型。
《都市重建之道》是一位大师的纪事。这位大师了解人与空间及地方的联系,乃是定义一个居住都市、形成社区、塑造都市生活的基因。欲保持一个都市生气蓬勃,需要愿景、创造力、来自企业和民选出的官员、社区居民、都市规划者之领导。成功地重建一个都市环境,不会自然发生──必须从各色各样和经常彼此竞争的利益中,一一妥善驾驭,且找出平衡与共同点,并分享愿景。这需要一位大师来指导整个过程。
卢伟民正是一位这样的大师。身为国际闻名的都市规划和设计师,他借着寻找在历史的和现代的、自然的与都市的环境、人们对创意和结合心愿的平衡,帮助塑造我的家乡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
伟民在圣保罗下城的工作帮助将许多废弃仓库的街区转型为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社区,并充满创意活力和商业机会──一个艺术的庇护圣地。他超过二十年的领导下城再开发公司(LRC),一再活用数百万美元的公、私资金,对社区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在LRC的规划、融资模式、投资之中,经常发现各种人际的联系,它聘请居民参与、挑战民选官员、共同尊重历史文化,以及明尼苏达首府城市独特的风格。
数年前LRC认为它已经完成任务,而这项成就容许这个组织结束本身的业务。下城仍然不断演变和成长,同时以创意的活力吸引人们。这是卢伟民所留下的。他的工作──和他在这本书里所说的故事──并没有结论。伟民的工作继续流入未来,就像密西西比河之水抚触着下城。即使现在,伟民对下城的想法和规划,譬如联合车站的复原、布鲁斯.文托自然圣地、河滨花园,都有无穷的未来。
我很荣幸有机会和卢伟民合作。他是一位极为睿智和具有创造力的杰出伙伴。《都市重建之道》详述他彷彿将一个社区编成一场富有生命、自然、完美基础设施之舞的经验技巧。我看过这场舞蹈、更曾经身在其中──而且它很美。
贝蒂.麦考伦 Betty McCollum
美国国会议员
前言与感谢
固然许多人对振兴中心城市感兴趣,但是很少人对重建工作的结果感到满意,不论他们身在何处。在这方面,许多人兜售公/私的合伙关系,却少有人描写有关这个合伙过程的挑战。那么,是什么让都市振兴在面对财务限制和新兴全球市场时,依旧得以运作?建立创新性、宜居、永续发展的城市,需要些什么?
我很荣幸以规划和开发的专家的身分,参与在美国和亚洲的都市之中利用公/私合营的重建计画超过五十年。由于每个社区(和国家)都是特殊的,所以不会只凭一套过程和解决方式供大家使用,我曾在许多情况下亲眼见过什么有效──什么无效。
接近每个新都市和计画,我建立和借考过去的经验。我在明尼亚波利所学的,启示我在达拉斯的工作;我在明尼亚波利、达拉斯与其他城市所学的,则启示我在圣保罗的工作。在它们这些地方所学的,使我反省了解大洋彼岸的城市之工作,反之亦然。
很久以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成长期中,我经验、体会过贫穷与饥饿,这导致我认同弱势群体,同时提醒我提供他们某些慰借的希望。我的亚洲文化教诲强调世代连续,然而我所领会的美国文化则注重革新与变化;我在工程方面的教育注重纪律,而我在规划方面的教育使我认识并关注广泛的社会问题。我生平对艺术很有兴趣,特别是中国书法和现代艺术,开启了创造性思考之路。我在东西双方、在战争与和平之中、在和有权人士及基层人物来往的经验,激发出可以被称为「共生都市重建」的想法。
那个解决方法的演变与实践导致某些结论,是涉及有效的都市重建之决定因素,同时它也可能有助于都市成长理论的发展。因此为分享我的经验──我在本书列举众多案例,以了解利在重建社区时,合作关系的复杂过程──希望城市领导者可以细察它的失败和成功案例中得到的教训,找出他们自己的解决办法。
都市重建,虽然不是科学,但是借鑑于经济、财务、社会学、生态学、工程学、成长管理分析。它也顾及公共艺术、建筑、景观设计、都市设计,以及人性、互动、冲突、政治。最重要的是,它借鑑于真实世界的经验。这样的跨学科过程,在良好的执行和反映下,变成它自己的艺术,而且每样艺术都有其自身的工具。
对于那些考虑中的都市重建,不论是从上而下,或者经由基层的努力,我透过各种角度(因此带着一些重复)、理由和原因、来龙去脉,试提出有效的都市重建之决定因素,包括:
.良好的公益平台
.合作的公/私伙伴关系
.社区的参与及握权
.策略性愿景,伴随连接的渐进行动
.严守纪律的融资缺口
.对变化的妥善回应
.敏感的设计对话
就都市重建而言,这些和其他因素导致一种统合性的解决方式──不是都市更新或只是一个没有实际效果的口号,而是一项持续的设想和搭桥过程、一种不同力量的不断合成,进而产生好的结果。这是通往健康、有吸引力、可靠、多样、包容,兼具根植于地方文化却又富有全球观的都市之道。这个过程并非一个不连贯的过程,而是一群真实的人在真实的社区里,朝着一个共享的策略性愿景而努力,并採取慎重、坚持的脚步,走向一个适合工作和生活的伟大都市。这是互相联系且牵一发动全身的经验。
由于成长于儒家社会,我在美国亲身学习民主,下城之重建是透过长年与开明的社区领袖的合作而得,尤其是下城再开发公司的创立者──麦肯奈特基金会的罗素.艾沃尔德(Russell Ewald),以及圣保罗市长乔治.拉提玛;LRC董事会长期领导人,包括菲尔.拿森(Phil Nason)、罗伯特.黑斯(Robert Hess)、理查.史雷德(Richard Slade)、艾密莉.西叟(Emily Sissel);前麦肯奈特基金会董事长麦可.欧奇飞(Michael O’keeFe)和瑞普.瑞普生(Rip Rapson);社区领袖约翰.马尼罗(John Mannillo)、凯洛.凯瑞(Carol Carey);国会议员贝蒂.麦考伦;市议员凯西.蓝崔(Kathy Lantry);拉姆希郡专员拉飞尔.欧提嘉(Rafel Ortega);法律顾问布里格斯与摩根事务所的朗.欧查德(Ron Orchard)、铎西与惠特尼事务所的汤姆.凡德.莫伦(Tom Vander Molen);建筑师米罗.汤普生(Milo Thompson)和奎格.拉佛提(Craig Rafferty);景观设计师唐.甘吉(Don Ganje)、马臼瑞.皮兹(Marjorie Pitz);艺术家布雷德.高德堡(Brad Goldberg)、凯菩里斯.葛拉什(Caprice Glaser)、马拉.甘博尔(Marla Gamble);圣保罗公共艺术的克里斯汀.帕德斯-拉森(Christine Podas-Larson);经济学家双子城的詹姆士.麦坎(James McComb)、华盛顿特区的罗伯特.希勒(Robert Siler);行销顾问梅利欧.布希(Merrill Busch);下飞冷职员莎拉.克拉克(Sarah Clark)、艾咪.密道顿(Amy Middletown)。
当下城再开发公司董事会决定将公司结束之时,它请我分享我的经验;我乐于写就这本书,将这件作品献给以上友人,以及一路走来曾向他们学习的所有人。
还有其他为了出版而协助手稿和插图等准备工作的人。我尤其感谢理查.史雷德的睿智、埃伦.葛林(Ellen Green)的编辑协助、马克.史坦利(Mark Stanley)的平面设计,以及我妻子章瑛的支持。
但望在新与旧、东和西、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中寻找一种平衡之境──由此愿我们共同建设一个创新、宜居、永续发展的世界。
卢伟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